CN211770859U - 一种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70859U
CN211770859U CN202020174911.7U CN202020174911U CN211770859U CN 211770859 U CN211770859 U CN 211770859U CN 202020174911 U CN202020174911 U CN 202020174911U CN 211770859 U CN211770859 U CN 2117708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il water
culture
pipe
pond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7491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纪东平
吴洁
赵乃乾
吴一桂
裴琨
赵林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filed Critical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Priority to CN20202017491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708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708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708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属于水质处理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所述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养殖池、尾水集中排放池、生态沟渠、沉淀池、曝气池和生物净化池。本实用新型所述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可根据不同养殖池的养殖周期,自由选择处理养殖池尾水和养殖废物的时机,经本实用新型所述系统处理后,可大大降低养殖尾水中氮磷等物质的含量,减少养殖尾水对近岸海域水质的影响,切实保护近岸海域生态环境。

Description

一种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属于水质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保障优质海产品蛋白供给、降低天然海域渔业资源利用强度、促进海洋渔业兴旺和渔民富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也存在产业结构和养殖布局不合理、局部地区养殖密度过大、、养殖尾水直排直放、尾水排放不达标等突出问题,对近岸海域水质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亟需转型升级。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所述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养殖池、尾水集中排放池、生态沟渠、沉淀池、曝气池、生物净化池;所述养殖池为至少一个,所述养殖池的底面有一定坡度,并且养殖池底面最低处在竖直方向上均高于尾水集中排放池的底面,每个养殖池底面最低处均分别设有尾水排放口和废物排放口;所述尾水集中排放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内部由过滤栅栏分割成两部分,所述池体内部过滤栅栏一侧的池体侧壁上设有尾水出水口,所述尾水出水口通过管网与生态沟渠连接,所述池体内部过滤栅栏另一侧的池体底面设有若干尾水进水口和若干蓄污口,每个尾水进水口均分别与不同养殖池的尾水排放口通过管网连接,每个蓄污口均分别与不同养殖池的废物排放口通过管网连接,所述尾水进水口上均竖直设置圆柱形的尾水进口管,所述尾水进口管与顶大底小的圆台形尾水排放控制管相嵌接,所述尾水排放控制管的底端嵌于尾水进口管内部,尾水排放控制管嵌入尾水进口管后的总长度等于池体的高度;所述蓄污口上均竖直设置圆柱形的蓄污管,所述蓄污管与顶大底小的圆台形蓄污控制管相嵌接,所述蓄污控制管的底端嵌于蓄污管内部,蓄污控制管嵌入蓄污管后的总长度等于池体的高度。
其中,所述养殖池的尾水排放口和废物排放口直径分别为200mm和75mm,每个尾水集中排放池中的尾水进水口与一个养殖池的尾水排放口之间的管网直径为200mm,每个尾水集中排放池中的蓄污口与一个养殖池的废物排放口之间的管网直径为75mm,尾水进口管和蓄污管直径分别为200mm、75mm;过滤栅栏的孔径3-5mm。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池体的顶部还盖有顶盖,顶盖的一侧设有把手。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生态沟渠的底面在竖直方向上低于尾水集中排放池,生态沟渠内部吊养或底播贝类,并种植有大型藻类或水生植物,以及放养不投饲的滤食性水生动物;所述贝类包括牡蛎、文蛤或棒锥螺,所述大型藻类或水生植物包括马尾藻或芦苇,所述不投饲的滤食性水生动物包括罗非鱼、篮子鱼、金钱鱼或黄鳍鲷。所述不投饲的滤食性水生动物的养殖密度为以不影响养殖尾水畅通流动为宜。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沉淀池的底面在竖直方向上低于生态沟渠,沉淀池的深度为2.0-4.0米,边坡、底部铺设防渗膜,面积占整个尾水处理设施总面积的20-30%。沉淀池内的底部设有挡水板,以减缓水流速度,所述挡水板为“之”字形等,沉淀池底还设有吸污设备进行定期清污。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曝气池的底面在竖直方向上低于沉淀池,曝气池内部设有曝气孔,曝气孔的密度为每5-8平方米一个。曝气池的深度为1.5-2.0米,边坡、底部铺设防渗膜,面积占整个尾水处理设施总面积的10-20%。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生物净化池的底面在竖直方向上低于曝气池,生物净化池内根据养殖周期定期施用渔用微生物制剂,内部还吊养或底播有贝类,并种植水生植物;所述渔用微生物制剂包括芽孢杆菌、硝化细菌或EM菌,所述贝类包括牡蛎、文蛤或棒锥螺,所述水生植物包括芦苇。所述生物净化池的深度为1.5-2.0米,边坡、底部铺设防渗膜,面积占整个尾水处理设施总面积的50-70%。72小时后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养殖池、尾水集中排放池、生态沟渠、沉淀池、曝气池和生物净化池之间通过管网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尾水进水口与尾水进口管、蓄污口与蓄污管均为不可拆卸连接,所述尾水进口管与尾水排放控制管、蓄污管与蓄污控制管均为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每个尾水进水口上设置的尾水排放控制管以及蓄污口上设置的蓄污控制管顶端均设有所连接养殖池的编号牌。
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系统处理的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可根据不同养殖池的养殖周期,自由选择处理养殖池尾水和养殖废物的时机,经本实用新型所述系统处理后,可大大降低养殖尾水中氮磷等物质的含量,减少养殖尾水对近岸海域水质的影响,切实保护近岸海域生态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流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尾水集中排放池结构示意图。
图中,1、养殖池;2、尾水集中排放池;21、池体;22、顶盖;221、把手;23、尾水进水口;231、尾水进口管;232、尾水排放控制管;24、蓄污口;241、蓄污管;242、蓄污控制管;25、过滤栅栏;26、尾水出水口;3、生态沟渠;4、沉淀池;5、曝气池;6、生物净化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非限定性实施例可以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由图1-2所述,一种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养殖池1、尾水集中排放池2、生态沟渠3、沉淀池4、曝气池5和生物净化池6;所述养殖池1为至少一个,所述养殖池1的底面有一定坡度,并且养殖池1底面最低处在竖直方向上均高于尾水集中排放池2的底面,每个养殖池1底面最低处均分别设有尾水排放口和废物排放口,所述尾水排放口和废物排放口直径分别为200mm、75mm,;所述尾水集中排放池2包括池体21,所述池体21内部由孔径3-5mm的过滤栅栏25分割成两部分,所述池体21内部过滤栅栏25一侧的池体侧壁上设有尾水出水口26,所述尾水出水口26通过管网与生态沟渠3连接,所述池体21内部过滤栅栏25另一侧的池体底面设有若干尾水进水口23和若干蓄污口24,每个尾水进水口23均分别与不同养殖池的尾水排放口通过直径为200mm的管网连接,每个蓄污口24均分别与不同养殖池的废物排放口通过直径为75mm的管网连接,所述尾水进水口23上均竖直设置圆柱形的尾水进口管231,所述尾水进口管231的直径为200mm,所述尾水进口管231与顶大底小的圆台形尾水排放控制管232相嵌接,所述尾水排放控制管232的底端嵌于尾水进口管231内部,尾水排放控制管232嵌入尾水进口管231后的总长度等于池体21的高度;所述蓄污口24上均竖直设置圆柱形的蓄污管241,所述蓄污管的直径为75mm,所述蓄污管241与顶大底小的圆台形蓄污控制管242相嵌接,所述蓄污控制管242的底端嵌于蓄污管241内部,蓄污控制管242嵌入蓄污管241后的总长度等于池体21的高度。
所述池体21的顶部还盖有顶盖22,顶盖22的一侧设有把手221。所述生态沟渠3的底面在竖直方向上低于尾水集中排放池2,所述生态沟渠3内部吊养或底播贝类,并种植有大型藻类或水生植物,以及放养不投饲的滤食性水生动物,所述贝类包括牡蛎、文蛤或棒锥螺,所述大型藻类或水生植物包括马尾藻或芦苇,所述不投饲的滤食性水生动物包括罗非鱼、篮子鱼、金钱鱼或黄鳍鲷。所述不投饲的滤食性水生动物的养殖密度为以不影响养殖尾水畅通流动为宜。
所述沉淀池4的底面在竖直方向上低于生态沟渠3,沉淀池4的深度为2.0-4.0米,边坡、底部铺设防渗膜,面积占整个尾水处理设施总面积的20-30%。沉淀池4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还在池内的底部设置挡水板,所述挡水板包括“之”字形等,以减缓水流速度。沉淀池4底还设有吸污设备,以进行定期清污。
所述曝气池5的底面在竖直方向上低于沉淀池4,曝气池5内部设有曝气孔,曝气孔的密度为每5-8平方米一个。所述曝气池的深度为1.5-2.0米,边坡、底部铺设防渗膜,面积占整个尾水处理设施总面积的10-20%。曝气池5的基本结构为现有技术。
所述生物净化池6的底面在竖直方向上低于曝气池5,所述生物净化池6内根据养殖周期定期施用渔用微生物制剂,并且生物净化池6内部还吊养或底播有贝类,并种植水生植物;所述渔用微生物制剂包括芽孢杆菌、硝化细菌、EM菌,所述贝类包括牡蛎、文蛤或棒锥螺,所述水生植物包括芦苇。
所述养殖池1、尾水集中排放池2、生态沟渠3、沉淀池4、曝气池5和生物净化池6之间通过管网连接。所述尾水进水口23与尾水进口管231、蓄污口24与蓄污管241均为不可拆卸连接,所述尾水进口管231与尾水排放控制管232、蓄污管241与蓄污控制管242均为可拆卸连接。所述尾水进水口23上设置的尾水排放控制管232以及蓄污口24上设置的蓄污控制管242顶端均设有所连接养殖池的编号牌。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所述尾水集中排放池特征:依地势将尾水集中排放池底设置低于各养殖池底,每个养殖池通过管网均在尾水集中排放池设置一个对应的出水口和蓄污口,出水口和蓄污口均安装塑料PE管(高于池底15cm);另分别用一截长度达池顶,直径略小于出水口和蓄污口处PE管的塑料管(分别相当于尾水排放人工控制阀和废物排放人工控制阀),使两两接触端正好相嵌,并在这两个控制管顶端标注对应的养殖池编号,根据养殖周期,通过定期的人工拔出控制管来排放对应养殖池的尾水和养殖废物。在排放养殖废物(包含虾壳、病死残骸、残余饵料等)时,需要运行养殖池中的增氧设备,通过增氧设备带动水流,推动堆积在池底的养殖废物经废物排放口—管网—蓄污口排放至尾水集中排放池;排放尾水时,则不需要运行养殖池中的增氧设备,使池底含有除养殖废物外的其他污染物随水流依地势流经尾水排放口—管网—尾水进水口排放至尾水集中排放池。在尾水集中排放池通往生态沟渠处设置过滤栅栏,过滤尾水中的较大颗粒物质。
生态沟渠特征:在生态沟渠吊养或底播贝类,种植大型藻类或水生植物等,放养一定数量且不投饲的滤食性水生动物。通过贝类、藻类和水生植物协同作用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氮磷等物质,并利用滤食性水生动物去除水体中的藻类和其他有机物。
沉淀池特征:面积占整个尾水处理设施总面积的20-30%,在沉淀池内设置“之”字形等挡水板,以减缓水流速度。沉淀池底设吸污设备进行定期清污。
曝气池特征:面积占整个尾水处理设施总面积的10-20%,配备曝气增氧装置。池内设置曝气孔,设置密度为每5-8平方米一个。
生物净化池特征:面积占整个尾水处理设施总面积的50-70%。根据养殖周期定期给生物净化池施用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渔用微生物制剂,内部吊养或底播牡蛎、文蛤等贝类,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72小时后排放至养殖池循环利用或可达标排放。
实施例3
使用本实用新型系统时,不同养殖池中的养殖尾水均通过管网进入尾水集中排放池的尾水进口管中,根据不同养殖池的养殖周期需要,自由选择处理养殖池尾水的时机。当养殖池需要排放尾水时,拔出相对应的尾水排放控制管,养殖尾水流入尾水集中排放池,较大颗粒物质被过滤栅栏拦截,其余通过管网进入生态沟渠。进入生态沟渠的养殖尾水经过其中吊养或底播的贝类,种植的大型藻类或水生植物,或放养的一定数量且不投饲的滤食性水生生物的吸收利用,水生植物吸收利用尾水中的氮磷等物质,滤食性水生生物去除水体中的藻类和其他有机物。
养殖尾水经生态沟渠处理后,通过管网进入沉淀池,使尾水中的悬浮物沉淀至池底,尾水经沉淀后通过管网进入曝气池中,曝气池通过曝气增氧装置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加速水体中有机质的分解。最后养殖尾水通过管网进入生物净化池中,根据养殖周期定期给生物净化池施用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渔用微生物制剂,进一步分解水体中的有机质,待72小时后即可完成养殖尾水的净化处理,可进行循环利用养殖作业或可达标排放至外部水域。
实施例4
由图1-2所述,一种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养殖池1、尾水集中排放池2、生态沟渠3、沉淀池4、曝气池5和生物净化池6;所述养殖池1为至少一个,所述养殖池1的底面有一定坡度,并且养殖池1底面最低处在竖直方向上均高于尾水集中排放池2的底面,每个养殖池1底面最低处均分别设有尾水排放口和废物排放口,所述尾水排放口和废物排放口直径分别为200mm、75mm,;所述尾水集中排放池2包括池体21,所述池体21内部由孔径3-5mm的过滤栅栏25分割成两部分,所述池体21内部过滤栅栏25一侧的池体侧壁上设有尾水出水口26,所述尾水出水口26通过管网与生态沟渠3连接,所述池体21内部过滤栅栏25另一侧的池体底面设有若干尾水进水口23和若干蓄污口24,每个尾水进水口23均分别与不同养殖池的尾水排放口通过直径为200mm的管网连接,每个蓄污口24均分别与不同养殖池的废物排放口通过直径为75mm的管网连接,所述尾水进水口23上均竖直设置圆柱形的尾水进口管231,所述尾水进口管231的直径为200mm,所述尾水进口管231与顶大底小的圆台形尾水排放控制管232相嵌接,所述尾水排放控制管232的底端嵌于尾水进口管231内部,尾水排放控制管232嵌入尾水进口管231后的总长度等于池体21的高度;所述蓄污口24上均竖直设置圆柱形的蓄污管241,所述蓄污管的直径为75mm,所述蓄污管241与顶大底小的圆台形蓄污控制管242相嵌接,所述蓄污控制管242的底端嵌于蓄污管241内部,蓄污控制管242嵌入蓄污管241后的总长度等于池体21的高度。
所述池体21的顶部还盖有顶盖22,顶盖22的一侧设有把手221。所述生态沟渠3的底面在竖直方向上低于尾水集中排放池2,所述生态沟渠3内部吊养或底播贝类,并种植有大型藻类或水生植物,以及放养不投饲的滤食性水生动物,所述贝类包括牡蛎、文蛤或棒锥螺,所述大型藻类或水生植物包括马尾藻或芦苇,所述不投饲的滤食性水生动物包括罗非鱼、篮子鱼、金钱鱼或黄鳍鲷。
所述沉淀池4的底面在竖直方向上低于生态沟渠3,沉淀池4的深度为2.0-4.0米,边坡、底部铺设防渗膜,面积占整个尾水处理设施总面积的20-30%。沉淀池4的基本结构为现有技术。
所述曝气池5的底面在竖直方向上低于沉淀池4,曝气池5内部设有曝气孔,曝气孔的密度为每5-8平方米一个。所述曝气池的深度为1.5-2.0米,边坡、底部铺设防渗膜,面积占整个尾水处理设施总面积的10-20%。曝气池5的基本结构为现有技术。
所述生物净化池6的底面在竖直方向上低于曝气池5,所述生物净化池6内根据养殖周期定期施用渔用微生物制剂,并且生物净化池6内部还吊养或底播有贝类,并种植水生植物;所述渔用微生物制剂包括芽孢杆菌、硝化细菌、EM菌,所述贝类包括牡蛎、文蛤或棒锥螺,所述水生植物包括芦苇。
所述养殖池1、尾水集中排放池2、生态沟渠3、沉淀池4、曝气池5和生物净化池6之间通过管网连接。所述尾水进水口23与尾水进口管231、蓄污口24与蓄污管241均为不可拆卸连接,所述尾水进口管231与尾水排放控制管232、蓄污管241与蓄污控制管242均为可拆卸连接。所述尾水进水口23上设置的尾水排放控制管232以及蓄污口24上设置的蓄污控制管242顶端均设有所连接养殖池的编号牌。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9)

1.一种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养殖池(1)、尾水集中排放池(2)、生态沟渠(3)、沉淀池(4)、曝气池(5)和生物净化池(6);所述养殖池(1)为至少一个,所述养殖池(1)的底面有一定坡度,并且养殖池(1)底面最低处在竖直方向上均高于尾水集中排放池(2)的底面,每个养殖池(1)底面最低处均分别设有尾水排放口和废物排放口;所述尾水集中排放池(2)包括池体(21),所述池体(21)内部由过滤栅栏(25)分割成两部分,所述池体(21)内部过滤栅栏(25)一侧的池体侧壁上设有尾水出水口(26),所述尾水出水口(26)通过管网与生态沟渠(3)连接,所述池体(21)内部过滤栅栏(25)另一侧的池体底面设有若干尾水进水口(23)和若干蓄污口(24),每个尾水进水口(23)均分别与不同养殖池的尾水排放口通过管网连接,每个蓄污口(24)均分别与不同养殖池的废物排放口通过管网连接,所述尾水进水口(23)上均竖直设置圆柱形的尾水进口管(231),所述尾水进口管(231)与顶大底小的圆台形尾水排放控制管(232)相嵌接,所述尾水排放控制管(232)的底端嵌于尾水进口管(231)内部,尾水排放控制管(232)嵌入尾水进口管(231)后的总长度等于池体(21)的高度;所述蓄污口(24)上均竖直设置圆柱形的蓄污管(241),所述蓄污管(241)与顶大底小的圆台形蓄污控制管(242)相嵌接,所述蓄污控制管(242)的底端嵌于蓄污管(241)内部,蓄污控制管(242)嵌入蓄污管(241)后的总长度等于池体(21)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21)的顶部还盖有顶盖(22),顶盖(22)的一侧设有把手(2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沟渠(3)的底面在竖直方向上低于尾水集中排放池(2),生态沟渠(3)内部吊养或底播贝类,并种植有大型藻类或水生植物,以及放养不投饲的滤食性水生动物;所述贝类包括牡蛎、文蛤或棒锥螺,所述大型藻类或水生植物包括马尾藻或芦苇,所述不投饲的滤食性水生动物包括罗非鱼、篮子鱼、金钱鱼或黄鳍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4)的底面在竖直方向上低于生态沟渠(3),沉淀池(4)内的底部设有挡水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池(5)的底面在竖直方向上低于沉淀池(4),曝气池(5)内部设有曝气孔,曝气孔的密度为每5-8平方米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净化池(6)的底面在竖直方向上低于曝气池(5),生物净化池(6)内有渔用微生物制剂,并且生物净化池(6)内部还吊养或底播有贝类,并种植水生植物;所述渔用微生物制剂包括芽孢杆菌、硝化细菌或EM菌,所述贝类包括牡蛎、文蛤或棒锥螺,所述水生植物包括芦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1)、尾水集中排放池(2)、生态沟渠(3)、沉淀池(4)、曝气池(5)和生物净化池(6)之间通过管网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水进水口(23)与尾水进口管(231)、蓄污口(24)与蓄污管(241)均为不可拆卸连接,所述尾水进口管(231)与尾水排放控制管(232)、蓄污管(241)与蓄污控制管(242)均为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尾水进水口(23)上设置的尾水排放控制管(232)以及蓄污口(24)上设置的蓄污控制管(242)顶端均设有所连接养殖池的编号牌。
CN202020174911.7U 2020-02-17 2020-02-17 一种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Active CN2117708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74911.7U CN211770859U (zh) 2020-02-17 2020-02-17 一种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74911.7U CN211770859U (zh) 2020-02-17 2020-02-17 一种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70859U true CN211770859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907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74911.7U Active CN211770859U (zh) 2020-02-17 2020-02-17 一种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70859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31370A (zh) * 2021-01-28 2021-06-11 西南大学 一种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CN113060838A (zh) * 2021-03-26 2021-07-02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水产病害防治中心) 一种跑道式海水人工湿地净化系统和方法
CN114620905A (zh) * 2022-04-12 2022-06-14 潍坊新力蒙水产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陆基海水养殖尾水多层级多动植物生态链处理系统
CN115403222A (zh) * 2022-09-16 2022-11-29 广东海洋大学 一种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31370A (zh) * 2021-01-28 2021-06-11 西南大学 一种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CN113060838A (zh) * 2021-03-26 2021-07-02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水产病害防治中心) 一种跑道式海水人工湿地净化系统和方法
CN114620905A (zh) * 2022-04-12 2022-06-14 潍坊新力蒙水产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陆基海水养殖尾水多层级多动植物生态链处理系统
CN115403222A (zh) * 2022-09-16 2022-11-29 广东海洋大学 一种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15403222B (zh) * 2022-09-16 2023-11-14 广东海洋大学 一种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770859U (zh) 一种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CN108439711A (zh) 一种工厂化海水养殖废水一体化处理净化系统及方法
CN108244012B (zh) 一种应用于池塘中的软性材料生态养殖系统及方法
CN209463162U (zh) 一种利用养殖尾水生产滤食性贝类的系统
JP2017148007A (ja) 魚類種苗の育成システム
CN107018941B (zh) 一种循环生态养殖系统及浮箱
CN113213710A (zh) 海水工厂化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尾水处理系统和方法
CN112939229A (zh) 一种水产养殖尾水水污分离和处理方法
CN101946742A (zh) 一种水产精养池塘养殖用水处理和循环利用方法
CN110036967B (zh) 双鱼塘循环水生态养鱼系统
CN205389987U (zh) 一种合浦珠母贝家系选育苗种培育系统
CN109430128B (zh) 一种澳洲淡水龙虾的育种繁殖方法及其装置
CN209498272U (zh) 一种白对虾养虾池
CN217826396U (zh) 一种陆基圆池多层次罗氏沼虾养殖系统
CN207948595U (zh) 一种集约化生态高效鲟鱼养殖组合池
CN213784892U (zh) 一种多层抽屉式河蚌稚蚌培育装置
CN112655643B (zh) 一种工厂化对虾养殖废水的处理方法
CN209677123U (zh) 一种鱼稻共生养殖装置
CN114946717A (zh) 一种美洲鲥立体综合式生态养殖的方法
CN209498273U (zh) 一种具有排污功能的白对虾养虾池
CN210900973U (zh) 一种海水蟹高效排污的养殖系统
CN210120854U (zh) 双鱼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
CN110771552A (zh) 一种分区养殖池塘
CN108684598B (zh) 智能化海水池塘休闲景观生态养殖系统
CN107182875B (zh) 提高南美白对虾成活率的养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