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50296U - 主支架递送系统、多支架递送系统套件及裸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主支架递送系统、多支架递送系统套件及裸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50296U
CN211750296U CN201921189411.4U CN201921189411U CN211750296U CN 211750296 U CN211750296 U CN 211750296U CN 201921189411 U CN201921189411 U CN 201921189411U CN 211750296 U CN211750296 U CN 2117502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nt
main
catheter
delivery system
bran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8941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剑
胡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Qi-gong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Qi Go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Qi Go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Qi Go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8941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502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502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502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主支架递送系统、多支架递送系统套件及裸支架。本实用新型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包括:主递送导管和主支架,其中,所述主递送导管包括同轴布置的外导管和内导管,其中所述外导管具有近心端部和远心端部,并具有第一中空腔体,所述内导管在所述外导管的第一中空腔体中延伸;和所述主支架以递送构型可释放地保持在所述主递送导管的近心端部的所述外导管和所述内导管之间的第一中空腔体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为裸支架,具有主支架体和由所述主支架体围成的主通道,其中所述主支架体上布置有至少一个开口。还涉及包括该主支架递送系统的套件及主支架。该递送系统及套件用于主动脉中的能够准确定位并快速放置主支架及分支支架,且所述主支架可制式生产。

Description

主支架递送系统、多支架递送系统套件及裸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架、支架递送系统及套件,特别涉及在具有分支脉管的脉管中,尤其是主动脉中使用的支架、以及递送并放置支架的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动脉血管壁是由内膜、中膜、外膜紧密地贴合构成。当动脉血管内壁局部受损时,在动脉血流的强力冲击下,逐步发生动脉血管壁中膜的剥离,使血液进入血管壁中膜和外膜之间,形成真假两个腔。最为常见的是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使动脉壁变得薄弱,随时有破裂的风险,而一旦夹层破裂,将在几分钟内导致患者死亡。
主动脉瘤也是一种主动脉异常扩张的病症。主动脉瘤的破裂对于患者来说也是致命的。
因此,对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必要。
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累及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和/或腹主动脉的情况,可使用覆膜支架隔绝受损部位。覆膜支架治疗的优点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死亡率低,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降低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主动脉弓的凸侧从近心脏端依次有头臂干(又名,无名动脉,分支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三大分支动脉血管。腹主动脉上则有较多分支血管,例如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膈下动脉、腰动脉、骶正中动脉等,并在末端分支为左、右髂动脉。
在支架放置手术中,重要的分支动脉,特别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左、右肾动脉、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不能被支架阻塞,否则将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常规做法是在主动脉支架相应于重要分支动脉的部位开孔,并使开孔部位对准分支动脉后再释放支架。这增加了手术的难度,需要经验丰富外科大夫来实施。而且一旦放置时定位不准确,或释放过程中发生支架移位,堵塞了重要的分支血管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此外,分支动脉的相对位置是因人而异的,特别是腹主动脉上的分支动脉的相对位置对于不同的人往往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对每个病人的主动脉上的分支血管的位置预先进行测量,向支架生产厂商定制。即便如此,由于运动或不同姿态,血管位置也会发生偏移,在手术时,血管的具体位置还有可能与定制支架的开孔位置有偏差。为避免这种情况,经验丰富的外科大夫会在术中对支架进行开孔(预开窗或原位开窗)。然而,这种做法往往不能得到支架厂商的认可。
由于主动脉夹层有随时破裂的可能,且分支动脉不能长时间被阻塞,所以对于患者来说能否尽早手术,以及术中是否能快速安放支架,是生死攸关的。尽管以覆膜支架来治疗主动脉夹层有诸多优点,但是仍存在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不能及时、快速进行手术的问题。
对于在具有分支血管的主动脉血管中能够准确放置支架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一些重视,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例如中国专利申请No.CN108158703A中公开了一种递送系统及方法。该递送系统在支架侧壁上及递送导管的相应位置上具有一个或多个开口,在开口处可移除地接纳有导丝管。在放置支架时,先用导丝确定主动脉中的治疗位置,再用至少一根另外的导丝确定分支动脉的位置;将确定好分支动脉位置的导丝穿过导丝管并通过所述开口,然后移除导丝管;通过确定好主动脉治疗位置的导丝和确定好分支动脉位置导丝将支架引导到治疗位置,并释放支架。该方法中,支架的释放位置同时由至少两根导丝而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然而,该递送系统和方法仍无法解决针对多个分支准确开孔对位的问题。对于多分支的情况,例如主动脉弓处有三个分支动脉,而腹主动脉至少要开放四个分支动脉,还需要多根导丝同时进行定位后再实施支架的放置,这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因而不能快速进行手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能解决或改进上述问题中至少一种的支架、支架递送系统和支架放置方法,特别是提供用于主动脉弓和腹主动脉部位的能够准确定位的支架递送系统以及准确定位并快速放置支架的支架放置方法,以及用于此部位的可制式生产的支架。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主支架递送系统。所述主支架递送系统包括:主递送导管和主支架,其中,所述主递送导管包括同轴布置的外导管和内导管,其中所述外导管具有近心端部和远心端部,并具有第一中空腔体,所述内导管在所述外导管的第一中空腔体中延伸;和所述主支架以递送构型可释放地保持在所述主递送导管的近心端部的所述外导管和所述内导管之间的第一中空腔体中,
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为裸支架,具有主支架体和由所述主支架体围成的主通道,其中所述主支架体上布置有至少一个开口。
具体地,所述至少一个开口为2~6个开口,优选为3或4个开口。
本实用新型的主支架递送系统,由于采用具有开口的裸支架,从而实现了逐步释放,使主支架与分支支架同时放置成为可能,从而至少部分解决了上述问题,降低了手术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当所述主支架处于释放构型时,所述开口可配制为在所述主支架上的相对位置与治疗部位主脉管上的分支脉管在所述主脉管上的开口的位置大体一致。
根据具体时间实施方式,所述治疗部位主脉管可为主动脉弓或腹主动脉,其中所述主动脉弓上的分支脉管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所述腹主动脉上的分支脉管为左肾动脉、右肾动脉、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递送系统中的主支架可为适于主动脉弓或腹主动脉部位的支架,从而分别可具有3个开口或4个开口。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主支架的主通道中可设置有对应所述开口的子通道,所述子通道用于引导和保持要放置到分支脉管中的分支支架。
所述子通道可由额外的子通道构件形成并固定在所述主支架体的内侧,或者所述子通道可由所述主支架体的一部分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述外导管的远心端部可由第一近心端段和第二近心端段组成,所述第一近心端段和所述第二近心端段配置为可沿主递送导管的纵轴相对远离,从而允许以递送构型可释放地保持在所述外导管和所述内导管之间的第一中空腔体中的主支架从中部依次向两端释放。
所述第一近心端段和所述第二近心端段的长度比可为(1:9)~(9:1),优选为 (3:7)~(7:3),更优选为(4:6)~(6:4)。
所述第一近心端段的长度可为1~20cm,或者所述第二近心端段的长度可为1~10cm。
根据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外导管的第一近心端段与所述内导管在近心端处固定连接或者一体形成。
根据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内导管可具有第二中空腔体,所述主递送导管还可包括与所述内导管和所述外导管同轴布置且在所述内导管的第二中空腔体中延伸的推送杆,且所述推送杆可与所述外导管的第一近心端段在近心端处固定连接或者一体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所述外导管的近心端部和远心端部能够沿主递送导管的纵轴相对远离,从而允许以递送构型可释放地保持在所述外导管和所述内导管之间的第一中空腔体中的主支架从远心端逐步向近心端释放。
根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外导管的近心端部可与所述内导管在近心端处固定连接或者一体形成。
根据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同样地,所述内导管可具有第二中空腔体,所述主递送导管还可包括与所述内导管和所述外导管同轴布置且在所述内导管的第二中空腔体中延伸的推送杆,且所述推送杆与所述外导管在近心端处固定连接或者一体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所述外导管能够相对所述内导管沿主递送导管的纵轴向远心端移动,从而允许以递送构型可释放地保持在所述外导管和所述内导管之间的第一中空腔体中的主支架从近心端逐步向远心端释放。
具体地,所述内导管可具有第二中空腔体,所述主递送导管还包括与所述内导管和所述外导管同轴布置且在所述内导管的第二中空腔体中延伸的推送杆,且所述推送杆与所述内导管在近心端处固定连接或者一体形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主递送导管典型地具有约5~10mm,优选约5~8mm的外径。
可选地,所述内导管的近心端部的外壁上可具有防止主支架移动的部件。例如,所述防止主支架移动的部件可为设置在所述内导管近心端部两端的突起。
可选地,所述主支架递送系统还可具有布置在所述主支架的近心端和远心端的主支架释放限制构件,所述主支架释放限制构件可配置为在完全释放所述主支架的近心端和/或远心端之前,使主支架的近心端和/或远心端保持在递送构型下。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具有分支的脉管的多支架递送系统套件。所述套件包括本实用新型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和至少一个分支支架递送系统。
可用于本实用新型多支架递送系统套件的分支支架递送系统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是任何适合的支架递送系统。根据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所述分支支架递送系统可包括可调弯导管和以递送构型可释放地保持在所述可调弯导管中的分支支架。具有可调弯导管的分支支架不需导丝引导,从而能进一步加快支架的放置,节省手术时间。
可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分支支架也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是任何适宜的支架,例如所述分支支架可为裸支架或覆膜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裸支架。本实用新型的裸支架适用于具有分支脉管的主脉管,特别适用于具有分支动脉的主动脉中。所述裸支架具有支架体和由所述支架体围成的主通道,其中所述支架体上布置有至少一个开口。
所述至少一个开口为2~6个开口,优选为3或4个开口。
具体地,当所述裸支架处于释放构型时,所述开口配制为在所述裸支架上的相对位置与治疗部位主脉管上的分支脉管在所述主脉管上的开口的位置大体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主支架上的开口位置不需与患者的治疗部位中分支脉管的开口位置精确匹配。由于本实用新型使用裸支架,由于其以细丝编织形成支架主体,因而支架体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因此只要主支架上的开口位置与治疗部位的分支脉管的开口位置大体匹配即可。当主支架上的某开口处于半释放状态时,利用主支架的可形变行,可以进行分支支架的放置,从而不会出现无法放置分支支架,或者堵塞分支脉管的情况。
如前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主支架尤其适于治疗部位主脉管为主动脉弓或腹主动脉的情况,其中所述主动脉弓上的分支脉管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所述腹主动脉上的分支脉管为左肾动脉、右肾动脉、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裸支架的主通道中可设置有对应所述开口的子通道,所述子通道用于引导和保持要放置到分支脉管中的分支支架。
所述子通道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其中第一开口为所述裸支架上对应的所述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设置在所述裸支架的主通道内或者设置在所述裸支架的主通道外。分支支架递送装置可依次穿过子通道的第二开口和第一开口而进入主脉管中,并进而进入相应的分支脉管,以便是否分支支架。
子通道的设置有利于引导分支支架递送系统进入相应开口,也有利于分支支架稳固地保持在相应的分支脉管中,以及保持与主支架的相对位置不发生移动。
所述子通道由可额外的子通道构件形成并固定在所述主支架体的内侧,或者所述子通道可由所述主支架体的一部分形成。
所述裸支架的支架体和所述子通道构件可分别由编织的金属丝或医用聚合物丝构成,构成所述裸支架的支架体和所述子通道构件的材料可相同或不同。
所述裸支架为可自膨式或可囊体膨胀式。
所述裸支架典型地具有10-400mm的长度,及20~60mm的外径。
所述裸支架用于主动脉弓部位或者腹主动脉部位,为制式支架。由于本实用新型裸支架上的开口不需针对每位患者精确定位,因而可为制式支架而进行工业化批量生产,并免去术前定制造成的手术不能及时进行,或原位开口带来的产品质量隐患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多支架递送系统套件提供了一种治疗部位在具有分支脉管的主脉管处的支架放置方法。所述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a.将所述主支架递送系统引导至治疗部位;
b.逐步释放主支架以暴露主支架体上的至少一个开口,并调整所述主支架递送系统以使所述开口位于所述治疗部位相应分支脉管在所述主脉管中的开口处;
c.释放所述主支架的将引入分支支架的一端;
d.引导至少一个分支支架递送系统穿过已释放的所述主支架的一端,进入所述主支架内腔,并穿过所述开口进入所述分支脉管;
e.调整所述分支支架递送系统位于适当位置、释放所述分支支架;
f.重复步骤b~e以完成所有分支支架的放置;
g.完全释放所述主支架。
根据一种实施方案,步骤b中,可同时暴露主支架体上的两个开口,并在步骤d中同时引入两个分支支架递送系统,并在步骤e中同时完成两个分支支架的释放。
根据上述的方法,所述分支支架递送系统可通过主支架的子通道引入所述分支脉管中。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支支架释放后,其一部分可保持在所述子通道中。
所述主支架递送系统和所述分支支架递送系统可分别通过导丝引导至脉管中的适当部位。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分支支架递送系统可采用可调弯导管。
所述方法用于在主动脉,尤其是主动脉弓或腹主动脉中放置支架。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步骤b中,从所述主支架的中间部位开始依次向两端释放所述主支架。具体地,从所述主支架的中间部位开始首先向其远心端释放所述主支架,或者相反地,从中间部位开始首先向其近心端释放所述主支架。
根据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步骤b中,从所述主支架的远心端开始向近心端释放所述主支架。
根据又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步骤b中,从所述主支架的近心端开始向远心端释放所述主支架。
根据上述的方法,步骤c中所述主支架的将引入分支支架的一端可为所述主支架的远心端,或者可为所述主支架的近心端。优选为所述主支架的远心端。
在步骤c中,进一步包括调整所述主支架的释放状态,以使所暴露的主支架体上的开口处于半释放状态。即,使所暴露的开口不贴靠在脉管内壁上。
根据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开口的中心点距离脉管内壁的垂直距离d 大于等于3mm,优选大于等于5mm,更优选大于等于8mm。
如果所述开口被过度释放(例如导致开口中心点与脉管内壁的垂直距离过小),可通过调节外导管和/或内导管,以将已释放的部分主支架重新收回到内、外导管之间。
当完成支架的放置后及时撤出所述支架递送系统。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多支架递送系统套件或主支架提供了一种治疗或预防脉管病变,尤其是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用本实用新型的支架放置方法至少将主支架放置到患者的主动脉的治疗部位的步骤。
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放置所述主支架的过程中依次在分支动脉中放置分支支架的步骤。
所述治疗部位是具有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特别是主动脉弓或腹主动脉。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等治疗的主支架递送系统通过使用能够逐步释放的主支架,能够快速在具有分支血管的主动脉中释放主支架、同时在分支血管中放置分支支架,从而能够迅速完成主支架和分支支架的放置。该系统和方法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降低了手术难度及风险。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主支架递送系统使用具有开口的裸支架,不但在逐步释放中不会对血流产生明显阻挡,而且利用裸支架的可形变性,可以在半释放状态下放置分支支架,从而避免了开口不准确对分支血管血流以及分支支架放置的不利影响。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及方法,不必针对每位患者在主支架上精确开口,从而允许相同治疗部位使用的主支架能够批量化制式生产。更重要的是节省了根据不同患者进行定制或术中开口的环节,为患者节省了宝贵时间,并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此外也降低对外科医生经验丰富程度的要求,使主支架放置对分支血管血流的影响大幅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主支架递送系统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一种变形的主支架递送系统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主支架递送系统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主支架递送系统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主支架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主支架局部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主支架局部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用于腹主动脉的主支架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用于主动脉弓(A1、A2)和腹主动脉(B1、B2)的主支架示意图;
图10为根据一种实施方式,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多支架递送系统套件在主动脉中放置主支架及分支支架的方法示意图;
图11为根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多支架递送系统套件在主动脉弓部位放置主支架及分支支架的方法示意图;
图12为根据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多支架递送系统套件在腹主动脉中放置主支架及分支支架的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记载的技术方案可以任意组合的方式实施。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整个说明书中,除非另有特别说明,本文使用的术语应理解为如本领域中通常所使用的含义。因此,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含义。若存在矛盾,本说明书优先。
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部件。示意性附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仅用于示意,并不能被认为体现了实际的形状、尺寸和绝对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方法或者装置不仅包括所明确记载的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实施方法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第二\第三”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本实用新型递送系统的结构,术语“近心端”及“远心端”为介入医疗领域惯用术语。其中,“远心端”表示手术操作过程中远离心脏的一端,“近心端”表示手术操作过程中靠近心脏的一端。
主支架递送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颖的主支架递送系统,特别用于治疗部位在具有分支的脉管中的情况,例如用于治疗往往涉及累及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疾病,例如主动脉弓或腹主动脉的部位的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
参考图1,其中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一个具体实例的主支架递送系统10的示意图。根据该实施方案,主支架可从其中部依次向两端释放。
如图1所示,主支架递送系统10包括主递送导管20和主支架50。主递送导管20包括沿纵轴X-X同轴布置的外导管30和内导管40。主递送导管20具有远心端23和近心端22,以及近心端部24和远心端部26。主递送导管20的远心端23处具有止血阀25。外导管30具有第一中空腔体33。内导管40沿纵轴X-X与外导管30同轴布置,具有第二中空腔体43。根据另一实例,内导管 30可以是实心的,例如为一个杆。内导管40在外导管30的第一中空腔体33 中延伸,并进一步从外导管30的远心端端口35伸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导管伸出远心端端口35的部分可形成为刚性推送器70。在主递送导管20的近心端部24中,主支架50以递送构型可释放地保持在外导管30和内导管40之间的第一中空腔体33中。内导管的外壁上可适当设施限制主支架50在释放过程中相对于内外导管移动的限制机构(未示出)。例如可在靠近主支架50端部处设置的突起。所述限制机构可为本领域中常规使用的那些,本实用新型中并无特别限制。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递送系统10,外导管30在相应于主递送导管20的近心端部24的中间部分构造为可分离的两部分31和32。如图中示例,外导管30 的第一近心端段31在其近心端与内导管40通过连接件60固定连接。通过连接件60,外导管的第一近心端段31与内导管40可一体移动。外导管30的第二近心端段32与外导管的远心端部成为一体。通过操作推送器70,在保持支架 50相对于血管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可向远心端拉动外导管,使其第二近心端段 32相对于第一近心端段31向远心端移动,从而部分释放支架50的远心端部分。
主递送导管的具体结构及连接方式不限于以上示例,可采用任何适宜的连接方式以实现主支架的上述方式的释放,在此不再赘述。以下各具体实施方式也仅以附图所示的连接方式为示例进行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知,任何能实现本实用新型主支架释放方式的主递送导管的构造及连接方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参见图1,其中示出了将外导管的第二近心端段32向远心端拉动一段距离后,露出部分支架50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对连接件60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任何适用的连接件。例如,螺纹连接、螺钉、卡扣等,但不限于此。根据一种替代的实施方式,内导管40 和外导管的第一近心端段31可一体形成。
图1所示的主支架递送系统10用于将主动脉支架50放置到主动脉中,特别是带有分支动脉血管的主动脉弓或腹主动脉的部分。该递送系统使主支架50 从中间部分开始向两侧进行释放。
由以下将详述的支架放置方法可知,使用该递送系统10,可以先通过拉动外导管使其第二近心端段32远离第一近心端段31,从而将支架50的远心端部分释放。然后通过推动推送器70,使外导管的第一近心端段31向近心端移动,使支架50的近心端部分逐步释放。一种替代的方式是,先推动外导管的第一近心端段31向近心端移动,使支架50的近心端部分逐步释放,再拉动外导管的远心端35使其第二近心端段32向远心端脱出,从而将支架50的远心端部分释放。也就是说,主支架50的远心端部和近心端部的释放顺序没有特别限制。
为了便于使支架平稳地释放,本实用新型的主支架递送系统还可具有与内导管和外导管同轴布置的进一步的构件。参见图2,其中示出了另一变形的主支架递送系统的100透视示意图。其中,为清楚起见,被外导管遮蔽的主支架部分未示出。
主支架递送系统100包括主递送导管120和主支架150。主递送导管120 包括沿纵轴X-X同轴布置的外导管130、内导管140和推送杆170。外导管130 具有第一中空腔体133。内导管140沿纵轴X-X与外导管130同轴布置,具有第二中空腔体143。内导管140在外导管130的第一中空腔体133中延伸,并进一步从外导管130的远心端端口135伸出。
主支架150以递送构型可释放地保持在外导管130和内导管140之间的第一中空腔体133中。
该实施方式的递送系统100,外导管130同样在其近心端部分构造为可分离的两部分131和132。在该实施方式中,外导管130的第一近心端段131在其近心端与推送杆170通过连接件160固定连接。通过连接件160的固定,外导管的第一近心端段131与推送杆170可一体移动。图2中,外导管130的第二近心端段132与外导管的远心端部成为一体,通过拉动外导管的远心端135,可使外导管的第二近心端段132相对于内导管140和推送杆170进行相对运动,并远离第一近心端段131。
与图1所示的主支架递送系统10的操作方式类似,主支架递送系统100 也可使支架150从中间部分开始向两端逐步释放。释放的先后顺序没有特别限制。由以下详述的支架方法可知,释放的先后顺序根据治疗部位的需要来确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递送系统10、100的外导管还可以根据需要将已释放的支架的至少一部分回收进外导管内部。例如通过向近心端移动外导管的远心端35、135,可将以释放的部分支架50、150重新收入内、外导管之间。
根据另一具体实例(未图示),本实用新型的主支架递送系统还可包括一个在外导管外部同轴布置的套管。套管用于保护递送系统顺利通过主动脉到达病变位置,避免扭结导致支架不能顺利释放等。本实用新型对套管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置。
以上图1和图2示例性地示出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其中外导管的近心端部分,即限制有支架的部分,可以任意的比例设置第一近心端段和第二近心端段的长度。例如,第一近心端段和第二近心端段的长度比(1:9)~(9:1)。优选地,外导管的第一和第二近心端段的长度比为例如:2:8、3:7、4:6、5:5、6:4、7:3 或2:8,优选为(4:6)~(6:4)。所述长度比可根据治疗部位、治疗方案及主支架递送系统的释放方式确定。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近心端段或第二近心端段可具有非常短的长度。例如,第一近心端段可具有短至约1cm的长度,如1~20cm。具体地,如约2cm、 3cm、4cm、5cm、6cm、7cm、8cm、9cm、10cm、11cm、12cm、13cm、14cm、 15cm、16cm、17cm或18cm的长度。相应地,第二近心端段则具有长至约整个主支架处于递送构型下的长度,或比主支架处于递送构型下的长度短约 1~10cm的长度。具体地,如短比主支架处于递送构型下的长度约1cm、2cm、 3cm、4cm、5cm、6cm、7cm、8cm或9cm的长度。反之亦然。该实施方式与下文结合图3和图4所描述的主支架递送系统较为类似,可以大体允许从主支架的近心端或者远心端开始逐步释放。
用于本实用新型的主递送导管的外部尺寸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例如,主递送导管整体可具有约5~10mm(即,15-30Fr)的外径,优选具有约约5~8mm (即,15-24Fr)的外径。主递送导管的外径可尽量地小,以利于后续放置分支支架。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一个实例。根据该实施方式,主支架从远心端(即,靠近操作者的一端)开始释放。
参见图3,其中示出了与图2所示的主支架递送系统100结构类似的主支架递送系统200。主支架递送系统200同样包括主递送导管220和主支架250。主递送导管220包括沿纵轴X-X同轴布置的外导管230、内导管240和推送杆 270。外导管230具有第一中空腔体233。内导管240沿纵轴X-X与外导管230 同轴布置,具有第二中空腔体243。主支架250以递送构型可释放地保持在外导管230和内导管240之间的第一中空腔体233中。
在该实施方式中,外导管230包括用于限制主支架250的近心端部234和远心端部236,所述近心端部234和远心端部236可通过操作推送杆270而彼此分离。外导管230的近心端部234在其近心端与推送杆270通过连接件260 固定连接。通过连接件260的固定,外导管的近心端部234与推送杆270可一体移动。外导管230的远心端部236在其远心端与内导管240固定连接,从而使外导管的远心端部236与内导管240可一体移动。
在该实例中,如图3所示,可保持外导管230的远心端部236不动,通过推动推送杆270,使外导管的近心端部234向近心端移动,从而远离外导管的远心端部236。通过推动推送杆270,是主支架250从远心端开始逐步释放。图 3中示出了主支架250的远心端已被部分释放的情形。其中主支架250的远心端256仍限制在外导管230内,未完全释放。根据以下详述的支架放置方法可知,在调整好主支架相对于血管的位置后将释放主支架的远心端256,从而使主支架被部分释放的部分扩张并贴靠血管内壁。
当然,也可以保持外导管230的近心端部234不动,而拉动外导管230的近端部236,带动内导管240和主支架250一起相对于外导管的近心端部234 向远心端运动,从而从主支架250的远心端开始逐步释放主支架。
同样的,该实施方式的主支架递送系统200还可进一步包括一个套管;或者在某些结构下,可以用内导管240充当推送装置,而省略推送杆270。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一个实例。根据该实施方式,主支架从近心端(即,远离操作者的一端)开始释放。
如图4所示,主支架递送系统300具有与主支架递送系统200大体类似的结构,包括主递送导管320和主支架350。主递送导管320包括沿纵轴X-X同轴布置的外导管330、内导管340和推送杆370。外导管330具有第一中空腔体 233。内导管340具有第二中空腔体343。主支架350以递送构型可释放地保持在外导管330和内导管340之间的第一中空腔体333中。
该实施方式与图2~3示出的实施方式不同,外导管330形成为一个整体。外导管的近心端331可与主递送导管320的近心端端部322分离。而内导管340 的近心端与推送杆370的近心端通过连接件360固定连接。通过连接件360,内导管340与推送杆370可一体移动。
在该实例中,如图4所示,可保持推送杆370不动,通过拉动外导管230 的远心端335,使外导管相对于内导管340和推送杆370向远心端运动,从而从主支架350的近心端354开始逐步释放主支架。图4中示出了主支架350的近心端部分已被部分释放的情形。其中主支架的近心端354暂时仍被限制在内导管330表面,待调整了主支架350的位置后,将释放其近心端354,从而使主支架的近心端的一部分贴靠在血管内壁上。
当然,也可以保持外导管330不动,而向近心端推动推送杆370,并带动内导管340和限制在内导管外壁的主支架350一起向近心端运动,从而主支架 350的近心端部分开始逐步释放。
同样的,该实施方式的主支架递送系统300还可进一步包括一个套管;或者可以用内导管340充当推送装置,而省略推送杆370。
以上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主支架递送系统的几种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知,通过内、外与推送杆和/或套管的结构和连接方式的配置,可以形成更多种主支架的释放形式。任何有利于主支架定位和放置分支支架的主支架逐步释放形式以及对应盖释放形式的递送系统结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主支架递送系统设计为用于在主动脉血管中放置具有开口的裸支架。主支架在递送构型下压缩在外导管的内腔中。主支架在释放构型下可具有约20-60mm的外径,和约100-400mm的长度。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主支架递送系统的主递送导管(如外导管)通常具有约5~10mm(即,15~30Fr) 的外径,以及约500-1000mm(即,150~300Fr)的长度。
主支架
根据以下将详述的支架放置方法可知,由于本实用新型使用裸支架,因此即便释放出的一部分支架,膨开并抵靠住主动脉的血管内壁,但是并不会阻碍血液的流动,因此与传统的主动脉覆膜支架的放置方法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递送系统在整个放置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大大提升。
用于本实用新型主支架递送系统的主支架50、150、250及350为裸支架。与主动脉常规使用的覆膜支架不同,裸支架在部分释放时大体上仍可保持血液的流动。因此与常规的覆膜主动脉支架放置手术不同,本实用新型的支架可以逐步释放,且边释放边进行分支血管支架的放置,从而解决了覆膜主支架必须先定位再快速释放过程中的定位难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包括一个将在治疗部位释放的主支架。可用于本实用新型的主支架是可自膨胀的或者是可囊体膨胀的。本实用新型对于主支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是任何适用于相应疾病治疗的裸支架。支架的材料可以是金属的,如形状记忆合金(如镍钛诺)、钴铬合金;医用聚合物,如尼龙、聚酯、聚四氟乙烯、聚丙烯酸酯类、聚烯烃类等;或者可以是生物衍生材料或生物可降解材料。
主支架处于释放构型时的尺寸与治疗部位的主动脉尺寸相匹配。当主支架处于递送构型时,被限制在外导管和内导管之间。
主支架上开口的尺寸在主支架处于释放构型时与主动脉中分支动脉的开口大体相匹配,从而当主支架被部分或全部释放后允许主动脉中的血液自由进入分支动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主支架可具有至少一个开口,如可以具有2、3、4个开口,甚至更多个开口。优选地,该实施方式的主支架适用于主动脉弓或腹主动脉处治疗。参见图5,其中示出了可用于本实用新型主支架递送系统的两种主支架的示意图。图5A为适用于主动脉弓部位的具有三个开口的主支架1a。主支架1a具有支架体11a和大体对应主动脉弓部位的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位置的三个开口12a。图5B示出了适用于腹主动脉的具有四个开口的主支架1b。主支架1b同样具有支架体11b。支架体11b上具有四个开口12b,分别大体对应左肾动脉、右肾动脉、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
裸支架与覆膜支架相比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可变形性,因此可以制备成制式规格的标准开口件,在放置中通过利用其变形性微调整开口的相对位置。
可用于本实用新型的主支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其中示出了主支架的一个开口处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所述开口附近具有一个管道。图6显示出所述管道的多种具体示例。图6A示出了主支架2a。该主支架2a的部分主支架体21a的内腔构造形成主通道23a,其中具有一个管道25a。该管道由单独的部件(可采用与主支架体相同的材料)围成,从而形成一个通向开口22a的子通道26a。管道25a从开口22a开始向主支架2a的远心端延伸一段距离。图 6A所示的示例中,管道25a将开口22a完全包括在其管道壁上。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管道35可为支架材料单独形成的圆筒状部件,并固定(例如用支架材料的细丝进行编织)到主支架内壁上。
所述管道的设置有助于放置分支支架时进行定位,和引导分支支架递送系统的近心端进入正确的分支血管中。此外该管道的设置还有助于放置后分支支架稳定地保持在分支血管中。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主支架为工业化制式生产的标准件,在针对个体的手术中,各开口的位置有可能进行微调整,或者某些情况下略偏离分支血管的开口。因此分支支架在释放后可能承受到来自主支架的形变张力。而所述管道可通过在其中保留一段分支支架体,从而帮助分支支架稳定保持在适宜的位置。
所述管道的至尺寸可与分支支架释放后的尺寸相匹配,使分支支架的至少一部分支架体能够稳定保持在其中。
。图6B中示出了主支架2b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所述管道25b设置在开口 22b一侧(即,远心端侧)。在该结构中,所述管道25b为圆筒形构件,且不覆盖开口22b,而是设施在开口的远心端侧的主通道23b中。当分支支架从主支架的远心端侧通过该管道的远心端口25b’、近心端口25b”及与该管道25b相邻的开口22b放置到分支血管中时,分支支架远心端侧的一部分保持在该管道35 中。
图6C示出了覆盖主支架2c开口22c,并同时向近心端和远心端延伸的管道25c的形式。该管道25c适用于具体T型形状的分支支架,并更加有利于分支支架的稳定。
图6D示出了利用一部分主支架体21d与(可由与主支架相同的支架材料形成的)另外的部件23d共同围成的管道25d。该管道25d部分覆盖开口22d,其近心端口25d’与主支架体垂直相交于主支架开口22d的中部,其远心端口 25d”开口与主支架2d的远心端的部分中。
图7的A和B示出了完全由主支架的支架体形成内部管道的两个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7A中,主支架3a具有主支架体31a形成主通道33a以及从主通道33a 突出的管道35a。管道35a由主支架体的一部分围成一个允许分支支架递送系统通过并放置分支支架的子通道36a。如图7A所示,该子通道36a在主通道 33a的外部形成,且子通道的远心端口35a’和近心端口35a”也分别位于主通道 33a的外部。子通道36a和主通道33a之间相切的部分可以是相互封闭的也可以是相互连通的。
图7B中示出了由主支架3b的支架体形成内部管道的另一示例。在该示例中,主支架3b具有主支架体31b形成的主通道33b以及从主通道33b部分突出的管道35b。管道35b同样由主支架体31b的一部分通过热压定型形成。与图 7A所示主支架3a不同,图7B中管道35b围成的子通道36b的近心端口35b’位于主通道33b的外部;而远心端口35b”与主通道的远心端口31b”共同开口在主支架的远心端部分中并在主支架的远心端部分中重新合并为一个公共通道 33b”。
在图7的A和B所示的示例中,子通道36a、36b和主通道33a、33b之间相切的部分分别可以是相互封闭的也可以是相互连通的。子通道部分通常可通过热压定型形成。该方式中,主支架在热压定型之前,要形成子通道的部分可具有相比其他部分更大的直径,从而利用该直径较大部分的支架体形成主通道和子通道。
由图7可知,该实施方式的主支架可具有多种具体的布置管道的方式,然而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主支架并不仅限于这些示例的方式。所述管道也可具有不同的形状、长度和内径。这些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图8示出了可用于本实用新型的腹主动脉的具有分叉的主支架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腹主动脉支架4具有主支架体41,该主支架体41内腔形成主通道47。在主支架体41的侧壁上分别布置有左、右肾动脉开口42a、42b,肠系膜上动脉开口42c和腹腔干动脉开口42d。在主通道内形成有两个子通道44a 和44b。子通道设置在主支架的远心端部分,并分别具有近心端的开口44a’和 44b’,以及远心端的开口44a”和44b”。在图8所示的结构中,子通道44a和44b 完全在主通道47外部延伸。根据另一实例,主支架体41形成的主通道可部分或完全容纳子通道44a和44b。
无论上述哪种结构,子通道44a和44b可具有相同的长度(如图8所示),或者具有不同的长度。
图8所示的具有分叉的腹主动脉主支架在腹主动脉处释放后有利于进一步在子通道的定位下放置左、右髂总动脉的支架。
图8所示的腹主动脉主支架的内腔中,在开口42a、42b、42c和42d处也可具有以上图6和7中所示的管道,以方便放置和稳固分支支架。其中至少一个开口或者其中几个或所有开口可具有管道。因为开口42c和42d距离很近,也可共同使用一个管道。
图9分别示出了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主动脉弓部位和腹主动脉部位的主支架。其中图9中A1和A2示出了适用于主动脉弓部位的主支架5、5’的两个实例。如图9中A1所示主支架5,具有主支架体51及由主支架体51围成的主通道53。分别对应主动脉弓上的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的开口55a、 55b和55c大体沿主支架5的纵轴排列。主支架体51的一部分通过定型工艺分别形成通向开口55a、55b和55c的子通道56a、56b和56c。图中所示,为了便于形成各子通道,子通道56a和56b是弯曲的。这些子通道另一端的开口53a、 53b和53c在主通道53中。图9中A1中示出开口53a、53b和53c排列在垂直于主支架纵轴的同一水平面上。根据需要,所述开口53a、53b和53c可以处于垂直于主支架纵轴的不同水平面上(未示出)。该主支架的开口布置与主动脉弓部位的分支动脉的开口更为一致。放置后各支架与血管壁之间更为贴合。
图9中A2所示主支架5’,具有与图9中A1所示的主支架5相同的主支架体51及由主支架体51围成的主通道53。其中,分别对应主动脉弓上的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的开口55a’、55b’和55c’大体排列在垂直于主支架 5’纵轴的同一水平面上,从而,由主支架体51的一部分分别形成的子通道56a’、 56b’和56c’大体沿主支架5’的纵轴平行排列。这些子通道另一端的开口53a、 53b和53c同样也设置在主通道53中垂直于主支架纵轴的同一平面内。该主支架的开口布置使子通道的纵轴分别与主通道的纵轴大体平行,且开口方向与主通道的开口方向也大体一致,便于放置各分支支架。由于主支架为裸支架,且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该主支架的开口布置方式不会造成分支动脉被堵塞。
图9中B1和B2示出了适用于腹主动脉部位的主支架6、6’的两个实例。
如图9中B1所示主支架6,具有主支架体61及由主支架体61围成的主通道63。分别对应腹主动脉上的主要分支动脉(左肾动脉、右肾动脉、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的开口65a、65b、65c和65d大体按对应于分支动脉的位置布置。其中,对应于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的开口65c和65d与主通道的纵轴大体平行地纵向排列。主支架体61的一部分通过定型工艺分别形成通向开口65a、 65b的子通道66a、66b,以及通向开口65c和65d的子通道66c。也就是说,开口65c和65d共用子通道66c。图中所示,开口65a和65b及子通道66a和66b 所处的主支架部分的直径略大于其他部分,开口65a和65b所在平面位于主支架体直径渐大的斜面上,从而与主支架的纵轴形成了夹角α和β。夹角α和β可相同也可不同,角度可为1°~10°。子通道66a、66b另一端的开口63a、63b 在主通道63中。子通道66c的两端在主通道63中分别具有开口63c和63d。通向分支血管的开口65c和65d位于子通道66c的外壁上。子通道66c的直径大于等于分支血管开口65c和65d的直径之和,以便容纳两个分支支架。与图 8所示主支架类似,该主支架6的远心端部分也具有用于随后放置左、右髂总动脉支架的子通道64a和64b。该主支架6的开口布置与主动脉弓部位的分支动脉的开口更为一致。放置后各支架与血管壁之间更为贴合。
图9中B2所示的主支架6’具有与B1的主支架6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区别仅在于对应于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的开口65c’和65d’在与主通道的纵轴大体垂直的同一平面并排布置,对应于开口65c’和65d’分别由主支架体形成子通道66c’和66d’。子通道66c’和66d’均大体平行于主通道的纵轴。子通道66c’和66d’的一端分别通向开口65c’和65d’,另一端分别在主通道具有开口63c’和 63d’。该主支架的开口布置使子通道66c’和66d’的纵轴分别与主通道的纵轴大体平行,且开口方向与主通道的开口方向也大体一致,便于放置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的分支支架。由于主支架为裸支架,且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该主支架的开口布置方式不会造成分支动脉被堵塞。
本实用新型的主支架在释放状态下,具有与主动脉血管内径相适应的外径,通常在20~60mm的范围内。主支架的长度可根据治疗部位具体确定。例如用于主动脉弓处的主支架的长度可为10-400mm,用于腹主动脉的主支架长度可为 10-400mm。主支架的具体尺寸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可用于本实用新型的主支架并不限于以上列举的具体实例。任何适宜的裸支架均可用于本实用新型。
支架放置方法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利用上述主支架递送系统在主动脉的治疗部位,特别是具有分支血管的部位放置支架的方法。
总的来说,本实用新型的主动脉中支架放置方法利用了裸支架对血流无阻挡的特性,通过逐步部分释放主支架,并随主支架的释放逐一定位并放置分支支架的方法,降低了主动脉支架手术的难度,加快了手术进程,降低了手术风险。并且本方法允许使用主支架标准件,避免了定制开口或术中开口带来的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支架放置方法。
如图10所示,其中示意性地示出了用图1所示的主支架递送系统支架放置的过程。
参见图10A,图1所示的主支架递送系统10已经通过导丝(未示出)引导位于治疗部位的主动脉血管90中。图中示意性地示出了该段主动脉血管中的一个分支血管91。如上所述,通过操作主支架递送系统10的推送器70,向远心端拉动外导管30,使其第二近心端段32远离第一近心端段31,并向远心端移动,从而使主支架50从其中部开始向其远心端释放。图9中示出的是主支架 50的远心端55已释放的情况。
在完全释放主支架远心端55之前,可通过部分释放主支架50,首先在第一分支血管91在主动脉血管中的开口92附近暴露出主支架壁上的第一开口 52。在必要的时候可进一步向近心端推动外导管30的第一近心端段31,以使第一开口52从外导管中露出。控制并调整主支架递送系统10的位置以及主支架50的释放程度,使第一开口52位于第一分支血管的开口92附近。进一步调整外导管的第一近心端段31的位置,使开口52部分的主支架50处于半释放状态。也就是说,开口52距离主动脉血管90的管壁具有一定的距离d。例如,开口52距血管壁的距离为5~20mm,较佳地至少为约8mm,更佳地至少为约 10mm。
调整好开口52的位置后,释放主支架的远心端55,使远心端部处于完全释放构型,贴靠在血管壁上。向该治疗部位引入导丝61,并使导丝61由主支架50的远心端55穿入主支架已释放的腔体53中,并进一步从第一开口52穿出,进入第一分支血管91中。
再次确认导丝61的位置后,通过导丝61引导第一分支支架递送系统的第一递送导管60进入到第一分支血管91的适当位置(图10B)。
再次确认分支支架的递送位置后,释放分支支架65(图10C)。
如使用诸如图6所示的在主支架内腔中具有管道的主支架,则分支支架65 的远心端部分可保留在所述管道中,起到稳固分支支架65的作用。
以上述方法进一步释放主支架50上的第二开口53。图10D所示,通过进行同样的步骤,由导丝71引导第二分支支架递送系统的第二递送导管70进入主支架50的内腔并从第二开口53处伸出进入第二分支血管93,来放置第二分支支架(未示出)。直到将所有预定放置的分支支架都放置后,再完全释放主支架。
采用本实用新型主支架递送的上述方法可以边释放主支架,边定位主支架上的开口位置,并可在开口大体定位后,随即放置分支支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主支架为裸支架,因此,尽管部分释放了主支架,也不会造成对血流的完全堵塞,从而降低了术中风险。该方法通过使主支架上的开口处于半释放状态,因而更有利于开口和分支支架的定位。而传统的覆膜支架则无法使用该方法。覆膜支架一旦部分释放将完全阻塞血流,因而根本无法实施手术。传统的主动脉支架均为覆膜支架,在放置中需通过调整递送导管,使整体(即全部开口) 准确定位后,快速将支架完全释放。该方法定位困难是造成手术时间长、风险高的主要原因。
此外,覆膜支架可形变性差和不透流体的特性,造成其上的多个开口必须精准定位,否则一旦不能准确对准分支血管的开口,将导致分支血流不足或甚至完全阻塞,而且一旦主支架开口不能准确对准分支血管开口,也将导致无法进一步放置分支支架。而本实用新型的主支架为裸支架,其可形变性好,即便开口位置有偏差,也可通过分支支架的逐一放置而不再产生阻塞分支血流的问题。
图10示出的是从一个方向放置主支架和分支支架的方式。大部分手术为这种方式。即,从大腿动脉处引入各递送系统。根据实际情况,主支架和分支支架也可从不同方向放置。例如对于主动脉弓处,可从大腿动脉处引入主支架递送系统,而从颈部弓上动脉或者肱动脉处引入分支支架递送系统。
上文示出的各种实施方式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均可用于前述支架放置的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主支架递送系统,以及主支架的释放方向和释放形式。
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分支支架递送系统以及分支支架没有特别限定。任何常规的适宜的支架递送系统和支架均可用于分支支架递送系统。以上以导丝导入的方法作为分支支架的放置示例。
较优地,还可使用可调弯导管作为分支支架递送系统。可调弯导管通常具有可调弯鞘管、牵引丝和可调弯驱动器。可调弯鞘管的近心端通过操控可调弯驱动器和与其连接的牵引丝可以进行任意方向、任意角度的弯曲,从而可以快速、灵活地定位到分支血管中。使用可调弯导管的分支支架递送系统,省去了导丝定位的步骤,使手术时间进一步缩短。
本实用新型对可调弯导管没有特别限制,任何适宜的可调弯导管均可用于本实用新型。
图11示意性地示出了利用上述方法在主动脉弓处放置支架的示意图。
如图11A所示,主动脉弓800具有三个主要的分支动脉血管,在主动脉弓的凸侧从近心端依次为头臂干(无名动脉)830、左颈总动脉820和左锁骨下动脉 810三大分支。它们是向头颈和上肢供血的动脉主干。主支架递送系统500具有与图1所示的主支架递送系统10类似的结构,具有外导管530、内导管540 和主支架550。外导管530具有第一近心端段531和第二近心端段532。
如图中A所示,已经通过将外导管的第二近心端段532向远心端拉动,并进而通过将外导管的第一近心端段531向近心端推动,而由主支架550的远心端部分释放出主支架的大部分。主支架550对应与分支动脉的位置从远心端依次具有开口552a、552b和552c。每个开口内侧分别具有管道555a、555b和555c。
第一分支支架581已经根据前述方法放置到左锁骨下动脉810中。第一分支支架581的远心端部分保留在第一管道555a中,从而使该分支支架581稳定地保持在分支动脉810中。同样的,第二分支支架582也已经放置到左颈总动脉820中。其远心端部分保留在第二管道555b中。
第三分支支架(未示出)正在通过第三分支支架递送系统570c在导丝571 的引导下穿过主支架已经释放的远心端部分的内腔,并进一步穿过第三管道 555c以及第三开口552c,伸入头臂干830中。
根据上述相同的方法,调整第三分支支架递送系统570c的位置,并将第三分支支架放置到头臂干830中,并撤出第三分支支架递送系统570c。然后,通过向前推动外导管的第一近心端段531,使主支架的近心端也完全释放。最后,将主支架递送导管从完全释放的主支架550的内腔中撤出(参见图11B)。从而完成主动脉弓部分的全部支架的放置。
图12示意性示出了另一种主支架递送系统支架放置方法。该方法示出了主支架上具有两个位置邻近的开口处,同时放置两个分支支架的方法。
以治疗部位为腹主动脉处为例。腹主动脉血管900具有高度基本相同的左、右肾动脉910和920。主支架递送系统600同样具有主递送导管和主支架650。其中主递送导管具有内导管640和外导管630。与图1所示递送系统的结构类似,该主支架递送系统600的外导管630具有可移动分离的第一近心端段631 和第二近心端段632。主支架650具有适合于腹主动脉分支血管的四个开口。图10中示出了对应左、右肾动脉910和920的开口652a和652b。
根据前述方法,首先暴露出主支架650壁上的第一开口652a和第二开口 652b。由于左、右肾动脉基本在相同水平的位置处,因此第一和第二开口被同时暴露出来。控制并调整主支架递送系统600的位置以及主支架650的释放程度,使第一开口652a位于左肾动脉910的开口附近,并使第二开口652b位于右肾动脉920的开口附近。
调整好开口652a和652b的位置后,释放主支架650的远心端,使远心端部处于完全释放构型,贴靠在血管壁上。向该治疗部位同时引入导丝671和672,并分别定位到左肾动脉血管910和右肾动脉血管920中。
再次确认导丝671和672的位置后,通过导丝分别引导第一和第二分支支架递送系统的第一递送导管670a和第二递送导管670b分别进入到左肾动脉血管910和右肾动脉血管920中的适当位置(图10)。再次确认分支支架的递送位置后,释放分支支架。
该方法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可同时进行两个分支支架的放置,因而进一步加快了手术,为缩短了手术时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具体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39)

1.一种主支架递送系统,包括:主递送导管和主支架,其中,
所述主递送导管包括同轴布置的外导管和内导管,其中所述外导管具有近心端部和远心端部,并具有第一中空腔体,所述内导管在所述外导管的第一中空腔体中延伸;和
所述主支架以递送构型可释放地保持在所述主递送导管的近心端部的所述外导管和所述内导管之间的第一中空腔体中,
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为裸支架,具有主支架体和由所述主支架体围成的主通道,其中所述主支架体上布置有至少一个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开口为2~6个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开口为3或4个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主支架处于释放构型时,所述开口配制为在所述主支架上的相对位置与治疗部位主脉管上的分支脉管在所述主脉管上的开口的位置大体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部位主脉管为主动脉弓或腹主动脉,其中所述主动脉弓上的分支脉管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所述腹主动脉上的分支脉管为左肾动脉、右肾动脉、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的主通道中设置有对应所述开口的子通道,所述子通道用于引导和保持要放置到分支脉管中的分支支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子通道由额外的子通道构件形成并固定在所述主支架体的内侧,或者所述子通道由所述主支架体的一部分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管的远心端部由第一近心端段和第二近心端段组成,所述第一近心端段和所述第二近心端段配置为沿主递送导管的纵轴能够相对远离,从而允许以递送构型可释放地保持在所述外导管和所述内导管之间的第一中空腔体中的主支架从中部依次向两端释放。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近心端段和所述第二近心端段的长度比为1:9至9: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近心端段和所述第二近心端段的长度比3:7至7:3。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近心端段和所述第二近心端段的长度比为4:6至6:4。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近心端段的长度为1~20cm,或者所述第二近心端段的长度为1~10cm。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管的第一近心端段与所述内导管在近心端处固定连接或者一体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主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管具有第二中空腔体,所述主递送导管还包括与所述内导管和所述外导管同轴布置且在所述内导管的第二中空腔体中延伸的推送杆,且所述推送杆与所述外导管的第一近心端段在近心端处固定连接或者一体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管的近心端部和远心端部能够沿主递送导管的纵轴相对远离,从而允许以递送构型可释放地保持在所述外导管和所述内导管之间的第一中空腔体中的主支架从远心端逐步向近心端释放。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管的近心端部与所述内导管在近心端处固定连接或者一体形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管具有第二中空腔体,所述主递送导管还包括与所述内导管和所述外导管同轴布置且在所述内导管的第二中空腔体中延伸的推送杆,且所述推送杆与所述外导管在近心端处固定连接或者一体形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管能够相对所述内导管沿主递送导管的纵轴向远心端移动,从而允许以递送构型可释放地保持在所述外导管和所述内导管之间的第一中空腔体中的主支架从近心端逐步向远心端释放。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管具有第二中空腔体,所述主递送导管还包括与所述内导管和所述外导管同轴布置且在所述内导管的第二中空腔体中延伸的推送杆,且所述推送杆与所述内导管在近心端处固定连接或者一体形成。
2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递送导管具有5~10mm。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递送导管具有5~8mm的外径。
22.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管的近心端部的外壁上具有防止主支架移动的部件。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止主支架移动的部件为设置在所述内导管近心端部两端的突起。
2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递送系统还具有布置在所述主支架的近心端和远心端的主支架释放限制构件,所述主支架释放限制构件配置为在完全释放所述主支架的近心端和/或远心端之前,使主支架的近心端和/或远心端保持在递送构型下。
25.一种用于具有分支的脉管的多支架递送系统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件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24所述的主支架递送系统;和
至少一个分支支架递送系统。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多支架递送系统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支架递送系统包括可调弯导管和以递送构型可释放地保持在所述可调弯导管中的分支支架。
27.根据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多支架递送系统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支架为裸支架或覆膜支架。
28.一种裸支架,所述裸支架具有支架体和由所述支架体围成的主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体上布置有至少一个开口。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裸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开口为2~6个开口。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裸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开口为3或4个开口。
31.根据权利要求28~30中任一项所述的裸支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裸支架处于释放构型时,所述开口配制为在所述裸支架上的相对位置与治疗部位主脉管上的分支脉管在所述主脉管上的开口的位置大体一致。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裸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部位主脉管为主动脉弓或腹主动脉,其中所述主动脉弓上的分支脉管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所述腹主动脉上的分支脉管为左肾动脉、右肾动脉、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
33.根据权利要求28~30中任一项所述的裸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裸支架的主通道中设置有对应所述开口的子通道,所述子通道用于引导和保持要放置到分支脉管中的分支支架。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裸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子通道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其中第一开口为所述裸支架上对应的所述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设置在所述裸支架的主通道内或者设置在所述裸支架的主通道外。
3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裸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子通道由额外的子通道构件形成并固定在所述支架体的内侧,或者所述子通道由所述支架体的一部分形成。
36.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裸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裸支架的支架体和所述子通道构件分别由编织的金属丝或医用聚合物丝构成,构成所述裸支架的支架体和所述子通道构件的材料相同或不同。
37.根据权利要求28~30中任一项所述的裸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裸支架为可自膨式或可囊体膨胀式。
38.根据权利要求28~30中任一项所述的裸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裸支架具有10-400mm的长度,及20~60mm的外径。
39.根据权利要求28~30中任一项所述的裸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裸支架用于主动脉弓部位或者腹主动脉部位,为制式支架。
CN201921189411.4U 2019-07-26 2019-07-26 主支架递送系统、多支架递送系统套件及裸支架 Active CN2117502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89411.4U CN211750296U (zh) 2019-07-26 2019-07-26 主支架递送系统、多支架递送系统套件及裸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89411.4U CN211750296U (zh) 2019-07-26 2019-07-26 主支架递送系统、多支架递送系统套件及裸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50296U true CN211750296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907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89411.4U Active CN211750296U (zh) 2019-07-26 2019-07-26 主支架递送系统、多支架递送系统套件及裸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5029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53866A (zh) * 2019-07-26 2019-10-22 丁剑 支架、支架递送系统及套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53866A (zh) * 2019-07-26 2019-10-22 丁剑 支架、支架递送系统及套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21256B2 (ja) 予めカニューレが挿入された開窓部
EP2317958B1 (en) Thoracic introducer
JP3684242B2 (ja) 方向性カテーテル
CN110353866A (zh) 支架、支架递送系统及套件
US20130304030A1 (en) Medical guidewire system with plural parallel guidewires
US20130030514A1 (en) Introducer With Extension
EP3345571B1 (en) Fenestrated endoluminal prosthesis deployment system
WO2007035895A2 (en) Endoluminal stent graft delivery assembly
AU2008211107B2 (en) Endoscopic delivery device
US9522073B2 (en) Orientation markers for endovascular delivery system
CN107280808A (zh) 输送系统及覆膜系统
CN211750296U (zh) 主支架递送系统、多支架递送系统套件及裸支架
US8617231B2 (en) Dual guidewire exchange catheter system
CN213250076U (zh) 一种主动脉快速修复支架、支架套件及递送系统
US20140121751A1 (en) Cannula attachment in endoluminal delivery devices
CN113967115B (zh) 一种支架及支架递送系统
EP3265163B1 (en) Guide wire with multi-lumen access threads
CN113967114A (zh) 一种主动脉快速修复支架、支架套件及递送系统
CN117379667A (zh) 双导丝递送系统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26

Address after: 201615 room 604, building 6, 1158 Central Road, Jiuting Town, Songjia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Qi-gong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614 room 604, building 6, no.1158, Central Road, Jiuting Town, Songjia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Ding Jian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Qi-gong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