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35243U - 一种隧道沟谷型弃渣场泥石流防治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隧道沟谷型弃渣场泥石流防治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35243U
CN211735243U CN202020169373.2U CN202020169373U CN211735243U CN 211735243 U CN211735243 U CN 211735243U CN 202020169373 U CN202020169373 U CN 202020169373U CN 211735243 U CN211735243 U CN 2117352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bris flow
masonry
tunnel
control system
mu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6937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雲鹤
辜英晗
吴林
曹彧
周路军
郑长青
陶伟明
谭永杰
匡亮
刘金松
周羽哲
刘祥
唐思聪
粟威
余刚
黎旭
何思江
徐郅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Eryu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REE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Eryu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REE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Eryu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REEC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Eryu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REEC
Priority to CN20202016937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352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352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352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隧道沟谷型弃渣场泥石流防治系统,包括抗滑桩、沟槽、圬工体和网状结构,沟槽设置在泥石流沟内,沟槽内放置有多个圬工体,且圬工体的外部包裹有网状结构,抗滑桩设置在沟槽的后侧。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泥石流防治系统无需开挖地基修建,通过抗滑桩提供抗力,节约工程量,从而节约工程成本和施工时间;进一步的,利用抗滑桩约束圬工体,通过圬工体与网状结构阻挡泥石流中大颗粒石块,削弱泥石流的冲刷能力,从而防治泥石流灾害;最后,本实用新型的圬工体与网状结构可以拆卸,当一次泥石流结束后,可以有两种选择,清除堆积的石块或者拆卸防治系统并更换新的地方安装,整个防治系统可以重复利用,节约资源。

Description

一种隧道沟谷型弃渣场泥石流防治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隧道沟谷型弃渣场泥石流防治系统。
背景技术
隧道工程施工会产生大量的弃渣,工程上通常做法都是在工点周边根据地形设置弃渣场。弃渣场通常位于坑凹沟谷型地带,如果没有采用有效的防护工程极有可能诱发一些小型地质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等,一旦发生弃渣下泄,将会对下游地区产生严重危害,所以沟谷型弃渣场的上游进行泥石流防治至关重要。目前泥石流治理工程主要有拦蓄工程、排导工程、生态工程等。
拦蓄工程应用最广泛,拦蓄工程通过拦蓄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来减少泥石流危害,修建谷坊、拦挡坝,蓄库拱坝、梳齿坝、格栅坝、刚性格子坝、钢索网格坝等,使松散固体物质不参与泥石流运动,目前的拦蓄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程量大,地基开挖等修建的成本高,泥石流地区的现场施工条件差,建造时间久,使用的限制条件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现有拦蓄工程工程量大、施工条件差等问题,提供一种隧道沟谷型弃渣场泥石流防治系统,利用抗滑桩约束圬工体,分离大颗粒块石,使泥石流携带能力下降,削弱泥石流破坏能力,从而有效防治泥石流。本实用新型主要适用于水石流和稀性泥石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隧道沟谷型弃渣场泥石流防治系统,包括抗滑桩、沟槽、圬工体和网状结构,所述沟槽设置在泥石流沟内,所述沟槽内放置有多个所述圬工体,且所述圬工体的外部包裹有所述网状结构,所述抗滑桩设置在所述沟槽的后侧。所述沟槽的后侧,指顺着泥石流流动方向,所述抗滑桩设置在所述沟槽的后方,即泥石流先经过所述圬工体,再经过所述抗滑桩,通过所述抗滑桩来约束圬工体。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泥石流防治系统无需开挖地基修建,通过抗滑桩提供抗力,节约工程量,从而节约工程成本和施工时间;进一步的,利用抗滑桩约束圬工体,通过圬工体与网状结构阻挡泥石流中大颗粒石块,削弱泥石流的冲刷能力,从而防治泥石流灾害;最后,本实用新型的圬工体与网状结构可以拆卸,当一次泥石流结束后,可以有两种选择,清除堆积的石块或者拆卸防治系统并更换新的地方安装,整个防治系统可以重复利用,节约资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有所述圬工体在所述沟槽内堆叠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圬工体包括中心体和多个支脚,所有所述支脚均与所述中心体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圬工体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可在工厂内制作完成,适用于位置偏远、施工条件差、施工环境差的泥石流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支脚通过钢筋与所述中心体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网状结构为钢丝网或铁丝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钢丝网由钢丝绳编制而成,且在所述钢丝绳的交叉处安装有扣压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泥石流沟内布置有多个所述抗滑桩和多个所述圬工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有所述抗滑桩和所述圬工体在所述泥石流沟内呈梅花形布置。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所述的泥石流防治系统的施工步骤:
(1)调查分析泥石流沟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确定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与堆积区;
(2)统计泥石流沟的流域面积,依据气象资料确定泥石流沟的洪峰流量,根据泥石流沟截面尺寸,确定泥石流最大深度,根据泥石流最大深度确定圬工体的数量和堆叠的高度,然后确定抗滑桩的桩型;
(3)泥石流防治系统设置在泥石流的流通区,在泥石流沟内开挖沟槽,在沟槽内铺设网状结构,在网状结构上堆叠圬工体后封闭所述网状结构,在沟槽的后侧打设抗滑桩;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泥石流防治系统,抗滑桩提供抗滑力,抗滑力传递给圬工体,粒径大于网状结构网孔的石块被拦挡并堆积,水和其余粒径的石块流走。
当一次泥石流结束后,可以有两种选择:
一是,清除堆积在泥石流防治系统周围的石块,修复受损的网状结构、抗滑桩、圬工体,泥石流防治系统继续发挥作用;
二是,拆开网状结构,取出圬工体,修复受损的网状结构、圬工体,选择新的区域打设抗滑桩,开挖沟槽,放置圬工体,用网状结构包裹圬工体,泥石流防治系统继续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泥石流防治系统无需开挖地基修建,通过抗滑桩提供抗力,节约工程量,从而节约工程成本和施工时间;进一步的,利用抗滑桩约束圬工体,通过圬工体与网状结构阻挡泥石流中大颗粒石块,削弱泥石流的冲刷能力,从而防治泥石流灾害;最后,本实用新型的圬工体与网状结构可以拆卸,当一次泥石流结束后,可以有两种选择,清除堆积的石块或者拆卸防治系统并更换新的地方安装,整个防治系统可以重复利用,节约资源。
所述圬工体为预制构件,可在工厂内制作完成,适用于位置偏远、施工条件差、施工环境差的泥石流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隧道沟谷型弃渣场泥石流防治系统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隧道沟谷型弃渣场泥石流防治系统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圬工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网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泥石流沟,2-抗滑桩,3-沟槽,4-圬工体,41-中心体,42-支脚,5-泥石流流动方向,6-网状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隧道沟谷型弃渣场泥石流防治系统,包括抗滑桩2、沟槽3、圬工体4和网状结构6,所述沟槽3设置在泥石流沟1内,所述沟槽3内放置有多个所述圬工体4,所有所述圬工体4在所述沟槽3内堆叠放置,且所述圬工体4的外部包裹有所述网状结构6,所述抗滑桩2设置在所述沟槽3的后侧。所述沟槽3的后侧,指顺着泥石流流动方向5,所述抗滑桩2设置在所述沟槽3的后方,即泥石流先经过所述圬工体4和所述网状结构6,再经过所述抗滑桩2,通过所述抗滑桩2来约束圬工体4。
所述泥石流沟1内布置有多个所述抗滑桩2和多个所述圬工体4,所有所述抗滑桩2和所述圬工体4在所述泥石流沟1内呈梅花形布置。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圬工体4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所述圬工体4包括中心体41和多个支脚42,所有所述支脚42均通过钢筋与所述中心体41相连接。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网状结构6为钢丝网,所述钢丝网由钢丝绳编制而成,且在所述钢丝绳的交叉处安装有扣压件。
所述的泥石流防治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调查分析泥石流沟1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确定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与堆积区;
(2)统计泥石流沟1的流域面积,依据气象资料确定泥石流沟1的洪峰流量,根据泥石流沟1截面尺寸,确定泥石流最大深度,根据泥石流最大深度确定圬工体4的数量和堆叠的高度,然后确定抗滑桩2的桩型;
(3)泥石流防治系统设置在泥石流的流通区,在泥石流沟1内开挖沟槽3,在沟槽3内铺设网状结构6,在网状结构6上堆叠圬工体4后封闭所述网状结构6,在沟槽3的后侧打设抗滑桩2;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泥石流防治系统,抗滑桩2提供抗滑力,抗滑力传递给圬工体4,粒径大于网状结构6网孔的石块被拦挡并堆积,水和其余粒径的石块流走。当一次泥石流结束后,既可以清除堆积在泥石流防治系统周围的石块,修复受损的网状结构6、抗滑桩2、圬工体4,泥石流防治系统继续发挥作用;也可以拆开网状结构6,取出圬工体4,修复受损的网状结构6、圬工体4,选择新的区域打设抗滑桩2,开挖沟槽3,放置圬工体4,用网状结构6包裹圬工体4,泥石流防治系统继续发挥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隧道沟谷型弃渣场泥石流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抗滑桩(2)、沟槽(3)、圬工体(4)和网状结构(6),所述沟槽(3)设置在泥石流沟(1)内,所述沟槽(3)内放置有多个所述圬工体(4),且所述圬工体(4)的外部包裹有所述网状结构(6),所述抗滑桩(2)设置在所述沟槽(3)的后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沟谷型弃渣场泥石流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圬工体(4)在所述沟槽(3)内堆叠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沟谷型弃渣场泥石流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圬工体(4)包括中心体(41)和多个支脚(42),所有所述支脚(42)均与所述中心体(41)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隧道沟谷型弃渣场泥石流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圬工体(4)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隧道沟谷型弃渣场泥石流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42)通过钢筋与所述中心体(41)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一种隧道沟谷型弃渣场泥石流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结构(6)为钢丝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隧道沟谷型弃渣场泥石流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网由钢丝绳编制而成,且在所述钢丝绳的交叉处安装有扣压件。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一种隧道沟谷型弃渣场泥石流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泥石流沟(1)内布置有多个所述抗滑桩(2)和多个所述圬工体(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隧道沟谷型弃渣场泥石流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抗滑桩(2)和所述圬工体(4)在所述泥石流沟(1)内呈梅花形布置。
CN202020169373.2U 2020-02-14 2020-02-14 一种隧道沟谷型弃渣场泥石流防治系统 Active CN2117352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69373.2U CN211735243U (zh) 2020-02-14 2020-02-14 一种隧道沟谷型弃渣场泥石流防治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69373.2U CN211735243U (zh) 2020-02-14 2020-02-14 一种隧道沟谷型弃渣场泥石流防治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35243U true CN211735243U (zh) 2020-10-23

Family

ID=72876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69373.2U Active CN211735243U (zh) 2020-02-14 2020-02-14 一种隧道沟谷型弃渣场泥石流防治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3524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92593A (zh) * 2022-06-01 2022-08-12 清华大学 一种仿生型消能减灾结构单元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92593A (zh) * 2022-06-01 2022-08-12 清华大学 一种仿生型消能减灾结构单元
CN114892593B (zh) * 2022-06-01 2023-10-27 清华大学 一种仿生型消能减灾结构单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80254B (zh) 用于斜边坡加固的排水抗滑桩-导水涵洞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02298556U (zh) 滑坡转化型泥石流的新型防治结构
CN111119229A (zh) 一种适用于大型弃渣场的多级加筋土挡墙综合防护体系及其稳定性检算方法和施工方法
CN201280723Y (zh) 土工格栅石笼网护坡
CN106400744B (zh) 一种预防河道冲刷的边坡综合治理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1735243U (zh) 一种隧道沟谷型弃渣场泥石流防治系统
CN111305211A (zh) 一种一次性建坝的超细粒尾矿库采用中线法加高扩容的新方法
CN103334450B (zh) 一种带排水沟的桩柱预制板挡土墙的施工方法
CN111622240B (zh) 一种梯形加趾排水抗滑桩及其施工方法
CN212223948U (zh) 一种适用于大型弃渣场的多级加筋土挡墙综合防护体系
CN211472506U (zh) 一种利于排水的喷射混凝土结构
JP5097249B2 (ja) ドレーン構造およびドレーン構造の施工方法
CN206916686U (zh) 一种泥石流沟内的路基防护体系
CN213173779U (zh) 一种路堑边坡的防护结构
CN108560503A (zh) 一种泥石流拦挡结构及拦挡方法
CN208280086U (zh) 可拆卸式泥石流拦挡系统
CN210887090U (zh) 一种自带消能的防波堤
CN218540592U (zh) 一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流结构
CN217710783U (zh) 一种占用河道结构全断面围堰断河不断流结构
CN108517836A (zh) 可拆卸式泥石流拦挡系统及其拦挡方法
CN212405009U (zh) 一种河流抗冲护岸结构
CN218175855U (zh) 仓筒型咬合桩地下格构墙基坑支护结构
CN208293532U (zh) 一种泥石流拦挡结构
CN108517837A (zh) 锚索式泥石流拦挡系统和拦挡方法
CN214363565U (zh) 用于悬挂式帷幕的基坑底部快速降排水结构及管道网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