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20292U - 一种隐藏式充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隐藏式充电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720292U CN211720292U CN202020465675.4U CN202020465675U CN211720292U CN 211720292 U CN211720292 U CN 211720292U CN 202020465675 U CN202020465675 U CN 202020465675U CN 211720292 U CN211720292 U CN 21172029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eeve
- concealed
- housing
- circuit board
- barr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隐藏式充电器,包括:壳体、电路板、插头组件和充电线,电路板收容于壳体内并与壳体固定,插头组件固定于壳体的一端并与电路板电连接,插头组件用于外接电源,壳体的一侧朝内凹陷形成第一收容槽,充电线包括端头和线体,端头能够收容于第一收容槽内,线体连接于端头并与电路板电连接。不需要充电时,充电线的端头可以嵌置于第一收容槽内,需要充电时,将充电线的端头从第一收容槽取出并与需充电的终端相连,之后通过插头组件可以与外接电源连接,从而实现充电,本方案的充电器整体性更好,方便携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充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隐藏式充电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移动终端数量越来越多,例如手机、平板电脑、随身听等,这些移动终端均有内置的充电电池,电池电量低时需要充电,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充电器连接充电线对这些移动终端充电,但通常充电器和充电线是分开设置的,并不方便携带,因此,相关技术中设计出了充电线和充电器为一体且方便携带的充电器,但其依然面临充电线难以可靠地收容到充电器内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隐藏式充电器,充电线端头可以更好地收容到充电器内,整体性更好,方便携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隐藏式充电器,包括:壳体、电路板、插头组件和充电线,所述电路板收容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壳体固定,所述插头组件固定于所述壳体的一端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插头组件用于外接电源,所述壳体的一侧朝内凹陷形成第一收容槽,所述充电线包括端头和线体,所述端头能够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所述线体连接于所述端头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收容槽的一侧开设与所述壳体内部连通的第一拉伸孔,所述壳体的远离所述插头组件端开设相邻的第二拉伸孔和第三拉伸孔,所述线体依次从所述第一拉伸孔穿入所述壳体内、从所述第二拉伸孔穿出到所述壳体外、从所述第三拉伸孔穿入到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隐藏式充电器还包括套筒,所述套筒转动装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套筒的一侧开设能供所述端头通过的第一通孔,通过转动所述套筒能使所述套筒遮盖所述第一收容槽或使所述第一通孔正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
进一步地,所述隐藏式充电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的一侧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转接接口,所述套筒的一侧开设第二通孔,通过转动所述套筒能使所述套筒遮盖所述转接接口或使所述第二通孔正对于所述转接接口。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外侧凸出形成两限位环凸,所述套筒位于两所述限位环凸之间,两所述限位环凸分别抵接于所述套筒的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环凸的靠近所述套筒侧凸出形成限位凸起,所述套筒的靠近所述限位凸起端开设限位缺口,所述限位凸起伸入到所述限位缺口内。
进一步地,所述隐藏式充电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的远离所述插头组件端且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USB母端接口。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固定所述插头组件的第一端盖、第二端盖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之间的筒体。
进一步地,所述筒体包括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所述第一半筒和所述第二半筒均为半圆弧结构,所述第一半筒和所述第二半筒通过螺钉固定,所述电路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半筒和所述第二半筒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端盖的周侧凸出形成间隔设置的至少两卡凸,所述筒体开设与所述卡凸一一对应的卡孔,所述卡凸卡接于所述卡孔内。
本实用新型中隐藏式充电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
不需要充电时,充电线的端头可以嵌置于第一收容槽内,需要充电时,将充电线的端头从第一收容槽取出并与需充电的终端相连,之后通过插头组件可以与外接电源连接,从而实现充电,本方案的充电器整体性更好,方便携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隐藏式充电器第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隐藏式充电器第二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隐藏式充电器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隐藏式充电器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二。
在附图中,各附图标记表示:1、壳体;11、第一端盖;12、筒体;13、第二端盖;111、第二收容槽;121、第一半筒;122、第二半筒;1211、第一收容槽;2、电路板;3、插头组件;31、固定板;32、弹片;33、连接脚;4、充电线;41、端头;42、线体;5、套筒;51、第一通孔;52、第二通孔;53、限位缺口;6、转接接口;7、限位环凸;71、限位凸起;8、USB母端接口;9、线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隐藏式充电器包括:壳体1、电路板2、插头组件3和充电线4,电路板2收容于壳体1内并与壳体1固定,插头组件3固定于壳体1的一端并与电路板2电连接,插头组件3用于外接电源,壳体1的一侧朝内凹陷形成第一收容槽1211,充电线4包括端头41和线体42,端头41能够收容于第一收容槽1211内,线体42连接于端头41并与电路板2电连接。
不需要充电时,充电线4的端头41可以嵌置于第一收容槽1211内,需要充电时,将充电线4的端头41从第一收容槽1211取出并与需充电的终端相连,之后通过插头组件3可以与外接电源连接,从而实现充电,本方案的充电器整体性更好,方便携带。
第一收容槽1211的一侧开设与壳体1内部连通的第一拉伸孔,壳体1的远离插头组件3端开设相邻的第二拉伸孔和第三拉伸孔,线体42依次从第一拉伸孔穿入壳体1内、从第二拉伸孔穿出到壳体1外、从第三拉伸孔穿入到壳体1内并与电路板2电连接。隐藏式充电器还包括套筒5,套筒5转动装配于壳体1外,套筒5的一侧开设能供端头41通过的第一通孔51,通过转动套筒5能使套筒5遮盖第一收容槽1211或使第一通孔51正对于第一收容槽1211。
通过旋转套筒5使第一通孔51与第一收容槽1211对准后,通过抽拉端头41,位于壳体1一端的线体42部分会从第二伸缩孔缩入到壳体1内,从而使端头41得以拉出并与待充电的设备连接,通过插头组件3可以与外接电源连接,从而实现充电;无需充电时可以将充电器与外接电源断开,从壳体1的一端抽拉线体42,从而使线体42从壳体1的一端伸出,并且端头41拉回到第一收容槽1211内,抽拉出的线体42可以形成用于吊挂的挂环结构,通过旋转套筒5将第一收容槽1211遮盖即可使充电线4端头41更好地收容到充电器内。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固定插头组件3的第一端盖11、开设第二拉伸孔和第三拉伸孔的第二端盖13以及固定连接于第一端盖11和第二端盖13之间的筒体12,套筒5套设于筒体12外。筒体12包括第一半筒121和第二半筒122,第一半筒121和第二半筒122均为半圆弧结构,第一收容槽1211开设于第一半筒121,第一半筒121和第二半筒122通过螺钉固定,电路板2固定连接于第一半筒121和第二半筒122之间。第二端盖13的周侧凸出形成间隔设置的至少两卡凸,筒体12开设与卡凸一一对应的卡孔,卡凸卡接于卡孔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盖11可以和筒体12为一体,第二端盖13盖设在筒体12的远离第一端盖11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端盖13可以和筒体12为一体,第一端盖11盖设在筒体12的远离第二端盖13处。壳体1的设置方式并不限定为上述几种提及的方式,只要是能够实现充电线4拉出或缩回,并且可以通过套筒5旋转遮盖的结构均可,在此并不作限制。
隐藏式充电器还包括固定于壳体1的一侧并与电路板2电连接的转接接口6,具体的,转接接口6固定于第二半筒122,套筒5的一侧开设第二通孔52,通过转动套筒5能使套筒5遮盖转接接口6或使第二通孔52正对于转接接口6。在本实施例中,转接接口6设置于第一收容槽1211的对侧,对应的,第二通孔52设置于第一通孔51的对侧,因此,第一通孔51正对第一收容槽1211时,第二通孔52也正对转接接口6,转接接口6可以通过转接不同类型的接线头。
壳体1的外侧凸出形成两限位环凸7,套筒5位于两限位环凸7之间,两限位环凸7分别抵接于套筒5的两端。具体的,两限位环凸7分别设置在第一端盖11和第二端盖13,在装配时可以先将第一端盖11与筒体12固定装配,再把套筒5套设在筒体12外,最后把第二端盖13与筒体12固定连接,或者先将第二端盖13与筒体12固定装配,再把套筒5套设在筒体12外,最后把第一端盖11与筒体12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环凸7的靠近套筒5侧凸出形成限位凸起71,套筒5的靠近限位凸起71端开设限位缺口53,限位凸起71伸入到限位缺口53内。在转动套筒5时,限位凸起71会在限位缺口53内相对运动,限位缺口53的两端可以抵顶限位凸起71,因此,套筒5只能相对筒体12转动有限角度,限定转动的角度可以是15°、30°、45°、60°、75°、90°等。
隐藏式充电器还包括固定于壳体1的远离插头组件3端且与电路板2电连接的USB母端接口8。具体的,USB母端接口8固定在第二端盖13上。
隐藏式充电器还包括线套9,线套9套设于从第二拉伸孔和第二拉伸孔伸出的线体42外。线套9的设置可以防止第二端盖13上的线体42过度收缩到壳体1内,因此,可以方便地从第二端盖13处对线体42抽拉,使端头41收容到第二收容槽111内。
插头组件3包括固定板31、弹片32和连接脚33,弹片32由固定板31固定于壳体1,壳体1开设用于收容连接脚33的第二收容槽111,连接脚33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收容槽111的侧壁并抵顶于弹片32,连接脚33的自由端能够转动旋出第二收容槽111或转动旋入第二收容槽111内。需要连接外接电源时,拨动连接脚33使连接脚33从第二收容槽111内旋出即可,不需要连接外接电源时,拨动连接脚33旋入第二收容槽111内即可,使用时方便快捷。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隐藏式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电路板(2)、插头组件(3)和充电线(4),所述电路板(2)收容于所述壳体(1)内并与所述壳体(1)固定,所述插头组件(3)固定于所述壳体(1)的一端并与所述电路板(2)电连接,所述插头组件(3)用于外接电源,所述壳体(1)的一侧朝内凹陷形成第一收容槽(1211),所述充电线(4)包括端头(41)和线体(42),所述端头(41)能够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211)内,所述线体(42)连接于所述端头(41)并与所述电路板(2)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藏式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211)的一侧开设与所述壳体(1)内部连通的第一拉伸孔,所述壳体(1)的远离所述插头组件(3)端开设相邻的第二拉伸孔和第三拉伸孔,所述线体(42)依次从所述第一拉伸孔穿入所述壳体(1)内、从所述第二拉伸孔穿出到所述壳体(1)外、从所述第三拉伸孔穿入到所述壳体(1)内并与所述电路板(2)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藏式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隐藏式充电器还包括套筒(5),所述套筒(5)转动装配于所述壳体(1)外,所述套筒(5)的一侧开设能供所述端头(41)通过的第一通孔(51),通过转动所述套筒(5)能使所述套筒(5)遮盖所述第一收容槽(1211)或使所述第一通孔(51)正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2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隐藏式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隐藏式充电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1)的一侧并与所述电路板(2)电连接的转接接口(6),所述套筒(5)的一侧开设第二通孔(52),通过转动所述套筒(5)能使所述套筒(5)遮盖所述转接接口(6)或使所述第二通孔(52)正对于所述转接接口(6)。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隐藏式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外侧凸出形成两限位环凸(7),所述套筒(5)位于两所述限位环凸(7)之间,两所述限位环凸(7)分别抵接于所述套筒(5)的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隐藏式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环凸(7)的靠近所述套筒(5)侧凸出形成限位凸起(71),所述套筒(5)的靠近所述限位凸起(71)端开设限位缺口(53),所述限位凸起(71)伸入到所述限位缺口(53)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藏式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隐藏式充电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1)的远离所述插头组件(3)端且与所述电路板(2)电连接的USB母端接口(8)。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隐藏式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固定所述插头组件(3)的第一端盖(11)、第二端盖(13)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端盖(11)和所述第二端盖(13)之间的筒体(1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隐藏式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2)包括第一半筒(121)和第二半筒(122),所述第一半筒(121)和所述第二半筒(122)均为半圆弧结构,所述第一半筒(121)和所述第二半筒(122)通过螺钉固定,所述电路板(2)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半筒(121)和所述第二半筒(122)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隐藏式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盖(13)的周侧凸出形成间隔设置的至少两卡凸,所述筒体(12)开设与所述卡凸一一对应的卡孔,所述卡凸卡接于所述卡孔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465675.4U CN211720292U (zh) | 2020-04-01 | 2020-04-01 | 一种隐藏式充电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465675.4U CN211720292U (zh) | 2020-04-01 | 2020-04-01 | 一种隐藏式充电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720292U true CN211720292U (zh) | 2020-10-20 |
Family
ID=72835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465675.4U Active CN211720292U (zh) | 2020-04-01 | 2020-04-01 | 一种隐藏式充电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720292U (zh) |
-
2020
- 2020-04-01 CN CN202020465675.4U patent/CN21172029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295869B (en) | Connector charger | |
TWM311179U (en) | Mini dual-purpose charger | |
CN202565335U (zh) | 一种接触式手机传送装置 | |
CN206657272U (zh) | 固定装置及手写笔装置 | |
TW201839559A (zh) | 手寫筆及手寫筆裝置 | |
CN211720292U (zh) | 一种隐藏式充电器 | |
CN209748765U (zh) | 一种与蓝牙耳机配套使用的充电收纳盒 | |
CN108565926A (zh) | 一种无线充电移动电源 | |
CN207442503U (zh) | 一种可安装于钥匙串的移动电源 | |
CN208142884U (zh) | 一种无线充电移动电源 | |
CN208955696U (zh) | 一种便携式移动电源 | |
CN208062892U (zh) | 一种无线充电移动电源 | |
CN215264398U (zh) | 一种智能手表 | |
CN214313799U (zh) | 一种分离式连接头 | |
CN211405614U (zh) | 多功能蓝牙耳机充电盒 | |
CN211296754U (zh) | 一种耳机充电手机壳 | |
CN209860070U (zh) | 一种type-C型可双向充电的电池 | |
CN209804831U (zh) | 一种方便充电的电池 | |
CN207705814U (zh) | 蓝牙耳机的充电装置 | |
CN209930008U (zh) | 一种具有充电器的移动电源 | |
CN109687199B (zh) | 电性连接套件以及蓝牙耳机的充电装置 | |
CN203352637U (zh) | 连体式手机充电器 | |
CN109687542B (zh) | 蓝牙耳机的充电装置 | |
KR200385075Y1 (ko) | 휴대전화 충전용 커넥터 수납 구조체 | |
CN209913528U (zh) | 一种扣合式移动电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