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17232U - 螺旋板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螺旋板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17232U
CN211717232U CN201921347385.3U CN201921347385U CN211717232U CN 211717232 U CN211717232 U CN 211717232U CN 201921347385 U CN201921347385 U CN 201921347385U CN 211717232 U CN211717232 U CN 2117172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iral plate
distance
heat exchanger
plate heat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4738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章华
魏鑫
李双权
张国信
张辉
袁超
张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Guangzhou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Guangzhou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Guangzhou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192134738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172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172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172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螺旋板换热器,所述螺旋板换热器包括第一螺旋板和第二螺旋板,所述第一螺旋板的一部分相对所述第一螺旋板的其余部分凸出以便形成能够抵靠在所述第二螺旋板上的多个第一定距部和/或所述第二螺旋板的一部分相对所述第二螺旋板的其余部分凸出以便形成能够抵靠在所述第一螺旋板上的多个第二定距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螺旋板换热器具有换热效果好、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制造效率高、不易腐蚀等优点。

Description

螺旋板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领域,具体地,涉及螺旋板换热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螺旋板换热器均采用两张螺旋板片叠放在一起,两张螺旋板片以中心隔板为中心进行缠绕,两张螺旋板片之间焊接定距柱以便形成流体通道。冷热流体在相邻两个流体通道中逆向流动,达到换热的目的。由于在每张螺旋板片上焊接定距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从而导致制造效率低。而且,由于焊接质量问题,可能发生定距柱倾斜、倒塌的事故,或者腐蚀性介质聚集在焊接处,产生严重的局部腐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螺旋板换热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螺旋板换热器,所述螺旋板换热器包括第一螺旋板和第二螺旋板,所述第一螺旋板的一部分相对所述第一螺旋板的其余部分凸出以便形成能够抵靠在所述第二螺旋板上的多个第一定距部和/或所述第二螺旋板的一部分相对所述第二螺旋板的其余部分凸出以便形成能够抵靠在所述第一螺旋板上的多个第二定距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螺旋板换热器具有换热效果好、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制造效率高、不易腐蚀的优点。
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一定距部抵靠在所述第二螺旋板的位于其外侧的部分上。
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二定距部抵靠在所述第一螺旋板的位于其外侧的部分上。
优选地,多个所述第一定距部与多个所述第二定距部在所述螺旋板换热器的周向上交替设置。
优选地,多个所述第一定距部构成多个第一定距部组,每个所述第一定距部组包括多个第一定距部子组,每个所述第一定距部子组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定距部,多个所述第一定距部组沿所述螺旋板换热器的周向间隔开地设置,每个所述第一定距部组的多个所述第一定距部子组在所述螺旋板换热器的径向上相对,每个所述第一定距部子组的多个所述第一定距部沿所述螺旋板换热器的轴向间隔开地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定距部构成多个第二定距部组,每个所述第二定距部组包括多个第二定距部子组,每个所述第二定距部子组包括多个所述第二定距部,多个所述第二定距部组沿所述螺旋板换热器的周向间隔开地设置,每个所述第二定距部组的多个所述第二定距部子组在所述螺旋板换热器的径向上相对,每个所述第二定距部子组的多个所述第二定距部沿所述螺旋板换热器的轴向间隔开地设置。
优选地,多个所述第一定距部组与多个所述第二定距部组在所述螺旋板换热器的周向上交替设置。
优选地,多个所述第一定距部一体冲压成型,多个所述第二定距部一体冲压成型。
优选地,所述第一定距部为菱形、半球形、长圆形或V形。
优选地,所述第二定距部为菱形、半球形、长圆形或V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螺旋板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区域的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螺旋板(第二螺旋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螺旋板(第二螺旋板)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第一螺旋板(第二螺旋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第一螺旋板(第二螺旋板)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第一螺旋板(第二螺旋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第一螺旋板(第二螺旋板)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的第一螺旋板(第二螺旋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的第一螺旋板(第二螺旋板)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螺旋板换热器1。如图1-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螺旋板换热器1包括第一螺旋板10和第二螺旋板20。第一螺旋板10的一部分相对第一螺旋板10的其余部分凸出以便形成能够抵靠在第二螺旋板20上的多个第一定距部110和/或第二螺旋板20的一部分相对第二螺旋板20的其余部分凸出以便形成能够抵靠在第一螺旋板10上的多个第二定距部210。
换言之,第一螺旋板10上形成有第一定距部110且第二螺旋板20上未形成有第二定距部210,或者第一螺旋板10上未形成有第一定距部110且第二螺旋板20上形成有第二定距部210,或者第一螺旋板10上形成有第一定距部110且第二螺旋板20上形成有第二定距部21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螺旋板换热器1通过使第一螺旋板10形成有第一定距部110和/或第二螺旋板20形成有第二定距部210,从而可以利用第一定距部110和/或第二定距部210对第一螺旋板10和第二螺旋板20进行定距,以便无需在第一螺旋板10和第二螺旋板20上焊接定距柱。
由此不仅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工的工作量、极大地提高制造效率,使螺旋板换热器1的结构更加简单,而且可以消除因焊接质量问题而引起的定距柱倾斜和倒塌等,消除因焊接处腐蚀性介质聚集而产生的严重的局部腐蚀。
而且,通过使第一螺旋板10形成有第一定距部110和/或第二螺旋板20形成有第二定距部210,从而可以在第一螺旋板10和/或第二螺旋板20上形成有波纹。由此可以对流过螺旋板换热器1的流体产生强烈的扰动、增强流体的混合、促使和强化换热,从而能够以较小的流动损失获得换热系数的大幅提升。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螺旋板换热器1具有换热效果好、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制造效率高、不易腐蚀等优点。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凸出和凹入是相对而言的,从第一方向看是凸出,从与该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二方向看是凹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螺旋板换热器1还可以包括壳体30,第一螺旋板10和第二螺旋板20可以设在壳体30内。由于壳体30以及第一螺旋板10和第二螺旋板20设在壳体30内的方式是已知的,且与本申请的发明点无关,因此不再详细地描述。
优选地,多个第一定距部110可以一体冲压成型,多个第二定距部210可以一体冲压成型。由此可以进一步降低第一螺旋板10和第二螺旋板20的制造难度,进一步提高第一螺旋板10和第二螺旋板20的制造效率,从而可以降低螺旋板换热器1的制造难度、提高螺旋板换热器1的制造效率。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定距部110可以是菱形,第二定距部210可以是菱形。换言之,第一定距部110可以限定出凹槽,该凹槽可以是菱形的凹槽。第二定距部210可以限定出凹槽,该凹槽可以是菱形的凹槽。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定距部110可以是半球形,第二定距部210可以是半球形。换言之,第一定距部110可以限定出凹槽,该凹槽可以是半球形的凹槽。第二定距部210可以限定出凹槽,该凹槽可以是半球形的凹槽。
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定距部110可以是长圆形,第二定距部210可以是长圆形。换言之,第一定距部110可以限定出凹槽,该凹槽可以是长圆形的凹槽。第二定距部210可以限定出凹槽,该凹槽可以是长圆形的凹槽。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定距部110可以是V形,第二定距部210可以是V形。换言之,第一定距部110可以限定出凹槽,该凹槽可以是V形的凹槽。第二定距部210可以限定出凹槽,该凹槽可以是V形的凹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每个第一定距部110抵靠在第二螺旋板20的位于其外侧的部分上。也就是说,第一定距部110抵靠在第二螺旋板20的第一部分上,第二螺旋板20的该第一部分位于该第一定距部110的外侧。由此可以使螺旋板换热器1的结构更加合理。
如图2所示,每个第二定距部210抵靠在第一螺旋板10的位于其外侧的部分上。换言之,第二定距部210抵靠在第一螺旋板10的第一部分上,第一螺旋板10的该第一部分位于该第二定距部210的外侧。由此可以使螺旋板换热器1的结构更加合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多个第一定距部110构成多个第一定距部组,每个该第一定距部组包括多个第一定距部子组,每个该第一定距部子组包括多个第一定距部110。其中,多个该第一定距部组沿螺旋板换热器1的周向间隔开地设置,每个该第一定距部组的多个该第一定距部子组在螺旋板换热器1的径向上相对,每个该第一定距部子组的多个第一定距部110沿螺旋板换热器1的轴向间隔开地设置。优选地,每个该第一定距部子组的多个第一定距部110在螺旋板换热器1的轴向上相对。
多个第二定距部210构成多个第二定距部组,每个该第二定距部组包括多个第二定距部子组,每个该第二定距部子组包括多个第二定距部210。其中,多个该第二定距部组沿螺旋板换热器1的周向间隔开地设置,每个该第二定距部组的多个该第二定距部子组在螺旋板换热器1的径向上相对,每个该第二定距部子组的多个第二定距部210沿螺旋板换热器1的轴向间隔开地设置。优选地,每个该第二定距部子组的多个第二定距部210在螺旋板换热器1的轴向上相对。
由此可以对流过螺旋板换热器1的流体产生更加强烈的扰动、进一步增强流体的混合、进一步促使和强化换热,从而进一步提高换热系数。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多个该第一定距部组与多个该第二定距部组在螺旋板换热器1的周向上交替设置。由此可以使多个第一定距部110与多个第二定距部210在螺旋板换热器1的周向上交替设置,从而可以使螺旋板换热器1的结构更加合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9)

1.一种螺旋板换热器(1),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螺旋板(10)和第二螺旋板(20),所述第一螺旋板(10)的一部分相对所述第一螺旋板(10)的其余部分凸出以便形成能够抵靠在所述第二螺旋板(20)上的多个第一定距部(110)和/或所述第二螺旋板(20)的一部分相对所述第二螺旋板(20)的其余部分凸出以便形成能够抵靠在所述第一螺旋板(10)上的多个第二定距部(2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板换热器(1),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定距部(110)抵靠在所述第二螺旋板(20)的位于其外侧的部分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板换热器(1),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定距部(210)抵靠在所述第一螺旋板(10)的位于其外侧的部分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板换热器(1),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定距部(110)与多个所述第二定距部(210)在所述螺旋板换热器(1)的周向上交替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板换热器(1),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第一定距部(110)构成多个第一定距部组,每个所述第一定距部组包括多个第一定距部子组,每个所述第一定距部子组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定距部(110),多个所述第一定距部组沿所述螺旋板换热器(1)的周向间隔开地设置,每个所述第一定距部组的多个所述第一定距部子组在所述螺旋板换热器(1)的径向上相对,每个所述第一定距部子组的多个所述第一定距部(110)沿所述螺旋板换热器(1)的轴向间隔开地设置;
多个所述第二定距部(210)构成多个第二定距部组,每个所述第二定距部组包括多个第二定距部子组,每个所述第二定距部子组包括多个所述第二定距部(210),多个所述第二定距部组沿所述螺旋板换热器(1)的周向间隔开地设置,每个所述第二定距部组的多个所述第二定距部子组在所述螺旋板换热器(1)的径向上相对,每个所述第二定距部子组的多个所述第二定距部(210)沿所述螺旋板换热器(1)的轴向间隔开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螺旋板换热器(1),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定距部组与多个所述第二定距部组在所述螺旋板换热器(1)的周向上交替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板换热器(1),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定距部(110)一体冲压成型,多个所述第二定距部(210)一体冲压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板换热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距部(110)为菱形、半球形、长圆形或V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板换热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距部(210)为菱形、半球形、长圆形或V形。
CN201921347385.3U 2019-08-19 2019-08-19 螺旋板换热器 Active CN2117172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47385.3U CN211717232U (zh) 2019-08-19 2019-08-19 螺旋板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47385.3U CN211717232U (zh) 2019-08-19 2019-08-19 螺旋板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17232U true CN211717232U (zh) 2020-10-20

Family

ID=72813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47385.3U Active CN211717232U (zh) 2019-08-19 2019-08-19 螺旋板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1723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79181A (zh) * 2020-12-02 2021-01-05 上海兴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螺旋式换热器和换热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79181A (zh) * 2020-12-02 2021-01-05 上海兴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螺旋式换热器和换热装置
CN112179181B (zh) * 2020-12-02 2021-03-02 上海兴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螺旋式换热器和换热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51208A (zh) 具有波浪形插入件的换热器及其装配方法
EP3038743B1 (en) Tower packing element, tower packing, and packing tower and mixer comprising the same
CN211717232U (zh) 螺旋板换热器
CN111412781A (zh) 一种换热板、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和加氢机
US6789616B2 (en) Cylinder-type heat exchanger
CN111854486A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CN211855020U (zh) 换热管和具有其的换热器
KR100511380B1 (ko) 험프형플레이트핀열교환기
JP2013029296A (ja) ヘッダープレートレス熱交換器
CN210242513U (zh) 一种螺旋板换热器
US20230117804A1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CN105627789B (zh) 一种连通孔数量变化的换热器
WO2021066083A1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のプレート
CN210602337U (zh) 换热器和具有它的热泵热水器系统
CN217083400U (zh) 具有支撑结构的热交换器及其系统
WO1999011995A1 (en) Heat exchanger turbulizers with interrupted convolutions
CN219572764U (zh) 钎焊换热器
US20210389060A1 (en) Plate for a plate heat exchanger
CN220398315U (zh) 一种螺旋板换热器
CN220288326U (zh) 一种换热组件
CN210119143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210119148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210119146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217210489U (zh) 一种格栅式的列管支撑结构
CN219956258U (zh) 布液均匀的布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