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14985U - 智能窗及智能家居系统 - Google Patents

智能窗及智能家居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14985U
CN211714985U CN201922051394.4U CN201922051394U CN211714985U CN 211714985 U CN211714985 U CN 211714985U CN 201922051394 U CN201922051394 U CN 201922051394U CN 211714985 U CN211714985 U CN 2117149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let
box body
outlet
air
wind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5139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剑
江兴
张洪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Langjieto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Langjieto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Langjieto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Langjieto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5139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149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149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149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窗及智能家居系统。该智能窗包括外框、中间立柱和换热组件,所述外框内设有两个窗扇;中间立柱,设于两个所述窗扇之间,所述中间立柱呈中空设置,所述中间立柱上设有连通室内侧和室外侧的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以及连通室内侧和室外侧的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且所述第一进口靠近所述室内侧设置,所述第二进口靠近所述室外侧设置;换热组件,设于所述中间立柱内,且所述换热组件连通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出口、以及连通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窗可有效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改善家居环境。

Description

智能窗及智能家居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窗及智能家居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球建筑节能要求越来越严格,办公和住宅环境密闭性越来越好,仅仅靠自然通风和开窗通风,己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室内空气质量和空气品质的要求,人们对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需求变得日益迫切。
国内外专家对不同建筑的室内空气品质调查发现,大约建筑中53%的室内空气存在品质问题。部份住宅和办公环境开窗后也不能实现空气对流,室内空气不断受到污染。污浊的空气里不仅氧气少,二氧化碳多,而且还有灰尘、病菌、有害气体,阳离子的浓度比室外多几倍到几十倍。人们在通风不良的房间里生活,会感到头昏脑胀,精神萎靡,甚至还可能患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
而开窗通风又面临室外灰尘,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汽车噪声等毫无遮拦地进入室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休息和工作。如果遇到刮风下雨、沙尘暴或室外重度污染的天气,还不能开窗通风。
在封闭房间情况下,房间内氧气是有限的,由于人的呼吸作用,耗掉氧气并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碳,使房间内氧气拥有量下降,二氧化碳成份上升,造成人呼吸不顺畅,影响睡眠质量。普通人每人每小时会呼出20升二氧化碳,占呼出气体总量的4%,而新鲜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0.03~0.04%,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超过0.1%即为轻微污染。因此,冬季长期密闭的室内,会导致空气质量差,影响居住者的呼吸道乃至整个身体健康,科学的通风是非常重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窗及智能家居系统,旨在解决在不开窗的情况下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智能窗,包括:
外框,所述外框内设有两个窗扇;
中间立柱,设于两个所述窗扇之间,所述中间立柱呈中空设置,所述中间立柱上设有连通室内侧和室外侧的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以及连通室内侧和室外侧的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且所述第一进口靠近所述室内侧设置,所述第二进口靠近所述室外侧设置;
换热组件,设于所述中间立柱内,所述换热组件连通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出口、且连通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
可选地,所述换热组件包括:
箱体,包括可拆卸连接具有第一敞口的第一箱体和具有第二敞口的第二箱体,所述第一箱体的第一敞口和所述第二箱体的第二敞口相互对应,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第二箱体之间围合形成有箱体容纳腔;所述第一箱体上设有相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箱体上设有相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进口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出口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口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口相对应设置;
隔板结构,封装于所述第一箱体的第一敞口和所述第二箱体的第二敞口之间,并分隔所述箱体容纳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且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
换热管,安装于所述隔板结构上,且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腔体内、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二腔体内。
可选地,所述隔板结构包括叠设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封装于所述第一箱体的第一敞口处,所述第二盖板封装于所述第二箱体的第二敞口处;
所述第一盖板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盖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所述换热管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中。
可选地,所述第一箱体的第一敞口的周侧具有第一接合面,所述第二箱体的第二敞口的周侧具有与所述第一接合面呈相互抵接的第二接合面;
所述第一接合面和所述第二接合面的其中之一处设有第一卡扣结构、其中另一处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扣结构相配合的第二卡扣结构,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和所述第二卡扣结构以连接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第二箱体。
可选地,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和所述第二卡扣结构其中之一设置为卡凸,其中另一设置为与所述卡凸相配合的卡槽。
可选地,所述第二接合面上凸设有环形凸出段,当所述第一卡扣结构与所述第二卡扣结构相配合时,所述环形凸出段扣盖于所述第一箱体的第一敞口的内侧壁或外侧壁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进口之间连接有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内设有第一风机;
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口之间连接有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内设有第二风机;
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口之间连接有第三管道,所述第三管道内设有电热丝。
可选地,所述智能窗还包括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的多个传感器,所述控制器设于所述中间立柱的内壁上,多个所述传感器对应设于所述第一进口、所述第一出口、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处,且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风机、所述第二风机和所述电热丝电性连接。
可选地,所述中间立柱上还设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智能家居系统,包括智能窗,所述智能窗包括:
外框,所述外框内设有两个窗扇;
中间立柱,设于两个所述窗扇之间,所述中间立柱呈中空设置,所述中间立柱上设有连通室内侧和室外侧的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以及连通室内侧和室外侧的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且所述第一进口靠近所述室内侧设置,所述第二进口靠近所述室外侧设置;
换热组件,设于所述中间立柱内,所述换热组件连通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出口、且连通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窗户的两个窗扇之间设有中间立柱,且在所述中间立柱内设置有换热组件,以将室内侧和室外侧的空气进行交换,在不用打开窗扇的情况下仍能对室内的空气进行交换,以保持室内侧空气的含氧量,可有效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改善家居环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智能窗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述中间立柱和所述换热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所述细节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智能窗 312 第一进风口
1 外框 313 第一出风口
2 中间立柱 32 第二箱体
21 第一进口 321 卡槽
22 第一出口 322 第二进风口
23 第二进口 323 第二出风口
24 第二出口 324 环形凸出段
3 换热组件 33 隔板结构
31 第一箱体 34 换热管
311 卡凸 4 显示屏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异效果,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以及附图做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国内外专家对不同建筑的室内空气品质调查发现,大约建筑中53%的室内空气存在品质问题。部份住宅和办公环境开窗后也不能实现空气对流,室内空气不断受到污染。污浊的空气里不仅氧气少,二氧化碳多,而且还有灰尘、病菌、有害气体,阳离子的浓度比室外多几倍到几十倍。人们在通风不良的房间里生活,会感到头昏脑胀,精神萎靡,甚至还可能患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而开窗通风又面临室外灰尘,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汽车噪声等毫无遮拦地进入室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休息和工作。如果遇到刮风下雨、沙尘暴或室外重度污染的天气,还不能开窗通风。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窗及智能家居系统,图1至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窗的一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智能家居系统包括智能窗100,以通过所述智能窗100来改善室内空气,以改善家居生活环境。请参阅图1至图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智能窗100包括外框1、中间立柱2和换热组件3,所述外框1内设有两个窗扇;所述中间立柱2设于两个所述窗扇之间,以同时与两个所述窗扇之间形成一个闭合窗,所述中间立柱2呈中空设置,所述中间立柱2上设有连通室内侧和室外侧的第一进口21和第一出口22、以及连通室内侧和室外侧的第二进口23和第二出口24,且所述第一进口21靠近所述室内侧设置,所述第二进口23靠近所述室外侧设置,室内侧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进口21流入所述中间立柱2内再从所述第一出口22流至室外,室外侧的新鲜空气通过所述第二进口23流入所述中间立柱2内再从所述第二出口24进入室内;所述换热组件3设于所述中间立柱2内,所述换热组件3连通所述第一进口21和所述第一出口22、且连通所述第二进口23和所述第二出口24,以可将进入所述中间立柱2内的空气进行能量转换,以使排出到室外的空气能量可得到利用,同时使进入室内的新鲜空气与室内侧的温度适宜。所述智能窗100的安装方式与传统窗的安装方式一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窗户的两个窗扇之间设有中间立柱2,且在所述中间立柱2内设置有换热组件3,以将室内侧和室外侧的空气进行交换,在不用打开窗扇的情况下仍能对室内的空气进行交换,以保持室内侧空气的含氧量,可有效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改善家居环境。
具体地,所述换热组件3包括箱体、隔板结构33和换热管34,所述箱体包括可拆卸连接具有第一敞口的第一箱体31和具有第二敞口的第二箱体32,所述第一箱体31的第一敞口和所述第二箱体32的第二敞口相互对应,所述第一箱体31和所述第二箱体32之间围合形成有箱体容纳腔;所述第一箱体31上设有相连通的第一进风口312和第一出风口313,所述第二箱体32上设有相连通的第二进风口322和第二出风口323,且所述第一进风口312与所述第一进口21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313与所述第一出口22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进风口322与所述第二进口23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出风口323与所述第二出口24相对应设置,从而使得不用打开窗户,即可使室内侧的废旧空气可排出至室外,使室外侧的新鲜空气可进入室内;所述隔板结构33封装于所述第一箱体31的第一敞口和所述第二箱体32的第二敞口之间,并分隔所述箱体容纳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且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312和所述第一出风口313,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322和所述第二出风口323;所述换热管34安装于所述隔板结构33上,且所述换热管34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腔体内、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换热管34内装有工质,当处于夏天温度很高时,室内侧一般会开有空调,室内侧空气温度较室外侧要低,当室内侧的低温气体进入所述第一箱体31后,所述工质可被气化,当室外侧高温气体进入室内侧时,高温气体流经所述换热管34,使得换热管34内的工质被液化,从而带走进入第二箱体32内的新鲜空气的部分热量,从而使得进入室内的新鲜空气不会很高,可减少室内侧空调的能耗,有效节能。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结构33用以将所述第一箱体31和所述第二箱体32隔开,以免新鲜空气和废气相互混合,具体地,所述隔板结构33包括叠设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封装于所述第一箱体31的第一敞口处,所述第二盖板封装于所述第二箱体32的第二敞口处,双重阻隔使得密封效果更好;所述第一盖板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盖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所述换热管34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中。显然,所述隔板结构33的设置方式不限于上述一种,以使将所述第一箱体31和所述第二箱体32进行阻隔的所述隔板结构33的设置方式都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且在所述第一箱体31的第一敞口的周侧具有第一接合面,所述第二箱体32的第二敞口的周侧具有与所述第一接合面呈相互抵接的第二接合面;所述第一接合面和所述第二接合面的其中之一处设有第一卡扣结构、其中另一处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扣结构相配合的第二卡扣结构,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和所述第二卡扣结构以连接所述第一箱体31和所述第二箱体32。以将所述箱体和所述第二箱体32连接起来,再安装于所述中间立柱2内。将所述第一箱体31和所述第二箱体32设置为可拆卸连接,以方便所述换热管34的安装及维护。
具体地,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和所述第二卡扣结构其中之一设置为卡凸311,其中另一设置为与所述卡凸311相配合的卡槽321,结构简单,便于安装。
可参阅图3,所述第二接合面上凸设有环形凸出段324,当所述第一卡扣结构与所述第二卡扣结构相配合时,所述环形凸出段324扣盖于所述第一箱体31的第一敞口的内侧壁或外侧壁上,以使所述第一箱体31和所述第二箱体32的连接处密封性更好,以免雨水或是杂质进入所述换热组件3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口312与所述第一进口21之间连接有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内设有第一风机,以将所述室内侧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风机排出去;所述第二进风口322与所述第二进口23之间连接有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内设有第二风机,以用以将室外侧的新鲜空气吸入室内;所述第二出风口323与所述第二出口24之间连接有第三管道,所述第三管道内设有电热丝,当处于冬天时,室外侧的空气温度较低,当室外侧的空气进入所述中间立柱2,通过所述电热丝,以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加热,使得进入室内的空气温度不至过低,以保证室内空气清新的同时,使得室内的温度不受影响。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窗100还包括控制器(未在图中示出)、以及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的多个传感器,所述控制器设于所述中间立柱2的内壁面上,多个所述传感器对应设于所述第一进口21、所述第一出口22、所述第二进口23和所述第二出口24处,且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风机、所述第二风机和所述电热丝电性连接。所述传感器具体为温度传感器,以实时检测各进口和出口处的温度值,设定一定的温度阈值或时间阈值,来通过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风机、所述第二风机或所述电热丝进行工作。例如,当所述第二进口23处检测到的温度低于10度时,所述温度传感器将温度信号传送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电热丝开启,以进行加热,当所述第一进口21处检测到的温度值高于20度时,则所述第一进口21处的温度传感器将信号传送给所述控制器,以控制所述电热丝关闭。或者,每间隔一个小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开启,以进行换气。工作时间或间隔时间可根据具体地室内人数或室内面积大小来进行设定。以使得所述换热组件3不至于频繁工作,以影响使用寿命。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传感器的连接方式、以及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风机、所述第二风机及所述电热丝的连接控制方式均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作过多详述。
所述换热组件3安装于所述中间立柱2中,以在所述换热组件3和所述中间立柱2内分别设有相对应的螺柱和安装孔,通过螺钉穿设于所述螺柱和所述安装孔中进行连接,以将所述换热组件3安装于所述中间立柱2内。
且在所述中间立柱2上还可设有显示屏4,所述显示屏4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以通过显示屏4来实时显示室内外的温度值,以可进行调节所述控制器的工作。当然,所述控制器也可与云端进行连接,以通过蓝牙、WIFI、或是4G通讯网络与用户终端进行连接,以通过用户终端(如手机、平板等)进行连接,以对温度或是换风量进行调节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口21、所述第一出口22、所述第二进口23及所述第二出口24处均设有过滤网或是吸音棉,以使得室外侧的灰尘不会进入室内,且同时也可对室外侧的噪声进行隔离,以保证室内优质的空气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智能窗,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框,所述外框内设有两个窗扇;
中间立柱,设于两个所述窗扇之间,所述中间立柱呈中空设置,所述中间立柱上设有连通室内侧和室外侧的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以及连通室内侧和室外侧的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且所述第一进口靠近所述室内侧设置,所述第二进口靠近所述室外侧设置;
换热组件,设于所述中间立柱内,所述换热组件连通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出口、且连通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
箱体,包括可拆卸连接具有第一敞口的第一箱体和具有第二敞口的第二箱体,所述第一箱体的第一敞口和所述第二箱体的第二敞口相互对应,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第二箱体之间围合形成有箱体容纳腔;所述第一箱体上设有相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箱体上设有相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进口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出口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口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口相对应设置;
隔板结构,封装于所述第一箱体的第一敞口和所述第二箱体的第二敞口之间,并分隔所述箱体容纳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且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
换热管,安装于所述隔板结构上,且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腔体内、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二腔体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窗,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结构包括叠设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封装于所述第一箱体的第一敞口处,所述第二盖板封装于所述第二箱体的第二敞口处;
所述第一盖板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盖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所述换热管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中。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箱体的第一敞口的周侧具有第一接合面,所述第二箱体的第二敞口的周侧具有与所述第一接合面呈相互抵接的第二接合面;
所述第一接合面和所述第二接合面的其中之一处设有第一卡扣结构、其中另一处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扣结构相配合的第二卡扣结构,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和所述第二卡扣结构以连接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第二箱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和所述第二卡扣结构其中之一设置为卡凸,其中另一设置为与所述卡凸相配合的卡槽。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合面上凸设有环形凸出段,当所述第一卡扣结构与所述第二卡扣结构相配合时,所述环形凸出段扣盖于所述第一箱体的第一敞口的内侧壁或外侧壁上。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进口之间连接有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内设有第一风机;
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口之间连接有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内设有第二风机;
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口之间连接有第三管道,所述第三管道内设有电热丝。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窗还包括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的多个传感器,所述控制器设于所述中间立柱的内壁上,多个所述传感器对应设于所述第一进口、所述第一出口、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处,且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风机、所述第二风机和所述电热丝电性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窗,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立柱上还设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10.一种智能家居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智能窗。
CN201922051394.4U 2019-11-25 2019-11-25 智能窗及智能家居系统 Active CN2117149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51394.4U CN211714985U (zh) 2019-11-25 2019-11-25 智能窗及智能家居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51394.4U CN211714985U (zh) 2019-11-25 2019-11-25 智能窗及智能家居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14985U true CN211714985U (zh) 2020-10-20

Family

ID=72814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51394.4U Active CN211714985U (zh) 2019-11-25 2019-11-25 智能窗及智能家居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149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65917A (zh) * 2019-11-25 2020-04-07 苏州朗捷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窗及智能家居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65917A (zh) * 2019-11-25 2020-04-07 苏州朗捷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窗及智能家居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641339U (zh) 家用智能防尘通风窗
CN211714985U (zh) 智能窗及智能家居系统
CN207701004U (zh) 一种安全窗
CN200992895Y (zh) 智能机电一体化多功能窗
CN211290298U (zh) 一种新风空调系统
CN208238170U (zh) 防虫防鼠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10965917A (zh) 智能窗及智能家居系统
CN209944677U (zh) 一种新风机
CN204648574U (zh) 一种排出室内空气过滤室外进气尘霾的室内换气装置
CN212746799U (zh) 建筑智能化换气装置
CN207555876U (zh) 一种窗载新风净化器结构
CN201144612Y (zh) 多功能新风智能窗
CN109881775A (zh) 一种静音且通风良好的建筑物
CN212507992U (zh) 一种可净化空气和通风的窗户
CN210267545U (zh) 一种建筑用外置空气净化箱
CN211739431U (zh) 一种新风空调排气部件的防雨装置及新风空调
CN212673450U (zh) 一种分离型外置窗式新风净化器
CN208620519U (zh) 基于em235控制器的室内环境调控系统
CN210466171U (zh) 室内环境监测系统
CN105627440A (zh) 一种换气式空调器
CN207673232U (zh) 隔声阻尘通风窗
CN207299381U (zh) 睡眠用空气去污机
CN215485582U (zh) 一种具有空气过滤装置的一体化铝合金门窗
CN110006131A (zh) 一种增加建筑物通风采光效果的方法
CN205536160U (zh) 一种换气式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