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00075U - 侧键组件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侧键组件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00075U
CN211700075U CN202020645595.7U CN202020645595U CN211700075U CN 211700075 U CN211700075 U CN 211700075U CN 202020645595 U CN202020645595 U CN 202020645595U CN 211700075 U CN211700075 U CN 2117000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ide key
key
switch
light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4559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伯源
白士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4559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000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000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000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侧键组件及电子设备,该侧键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侧键组件包括透光侧键、与所述透光侧键对应设置的按键开关、以及装配于所述透光侧键与所述按键开关之间的指示灯;其中,所述指示灯包括光源和导光柱,所述透光侧键设有容置孔,所述导光柱的一端装配于所述容置孔内,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按键开关上,所述光源的光线射向所述导光柱,以使光通过所述导光柱引导至所述透光侧键。本公开设计了一种侧键组件及电子设备,通过将指示灯设置在侧键内以使侧键发光,从而提供了一种新型指示灯安放形式,该方式设计新颖,以使用户具有较好的体验,而且有利于电子设备实现全面屏设计。

Description

侧键组件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侧边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侧键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指示灯(充电指示,信息指示等)一般放置于电子设备的显示屏顶部或底部,在全面屏盛行的发展趋势下,指示灯的安放空间与上边框和下边框极窄设计发生冲突,该指示灯的安放则成为全面屏设计的阻碍。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出一种侧键发光指示的侧键组件及电子设备以解决上述部分或全部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侧键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侧键组件包括透光侧键、与所述透光侧键对应设置的按键开关、以及装配于所述透光侧键与所述按键开关之间的指示灯;
其中,所述指示灯包括光源和导光柱,所述透光侧键设有容置孔,所述导光柱的一端装配于所述容置孔内,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按键开关上,所述光源的光线射向所述导光柱,以使光通过所述导光柱引导至所述透光侧键。
可选地,所述导光柱远离所述透光侧键的一端的周侧面设有环形凹槽,所述光源的光线射向所述环形凹槽。
可选地,所述导光柱的周侧面的中部设有非透明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所述电子设备的中框结构配合干涉。
可选地,所述侧键组件还包括部分位于所述容置孔内的遮光软套,在所述导光柱装配于所述容置孔时,所述遮光软套包覆于所述导光柱靠近所述透光侧键的一端。
可选地,所述侧键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孔内的导电基,位于所述容置孔内部分的所述遮光软套套设于所述导电基,所述导光柱靠近所述透光侧键的一端抵持于所述导电基。
可选地,所述按键开关包括基板以及装配于所述基板上的按压开关,所述导光柱远离所述容置孔的一端抵持于所述基板,所述导电基抵持于所述按压开关。
可选地,所述按键开关包括基板以及装配于所述基板上的按压开关,所述导光柱远离所述容置孔的一端抵持于所述按压开关。
可选地,所述光源为两个,两个所述光源分设于所述导光柱在所述透光侧键长度方向的两侧。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设备主体以及如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侧键组件,所述设备主体包括中框结构,所述侧键组件安装于所述中框结构的一侧边。
可选地,所述中框结构包括侧键孔、开关槽孔以及连通所述侧键孔和所述开关槽孔的通孔,所述侧键孔设置于所述中框结构侧边;
其中,所述侧键组件的透光侧键设置于所述侧键孔,所述侧键组件的按键开关设置于所述开关槽孔内,所述侧键组件的导光柱设置于所述通孔内。
可选地,所述设备主体还包括覆盖于所述开关槽孔的孔口的遮光盖。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公开设计了一种侧键组件及电子设备,通过将指示灯设置在侧键内以使侧键发光,从而提供了一种新型指示灯安放形式,该方式设计新颖,以使用户具有较好的体验,而且有利于电子设备实现全面屏设计。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侧键组件发光时的状态图,图中圆圈为发光区域;
图2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侧键组件在透光侧键长度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侧键组件在透光侧键宽度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侧键组件中透光侧键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侧键组件中按键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侧键组件中导光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中框结构的部分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中框结构装配侧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公开,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侧键组件10应用于电子设备,用于作为电子设备的控制按键,如:电源键、音量键或功能控制键等。本公开中将电子设备的指示灯3设置于侧键内,以使侧键发光,解决了现有指示灯3的安放空间与电子设备中显示屏的上边框和下边框极窄设计发生冲突的问题,本公开设计的新型指示灯3安放形式设计新颖且创新十足。
该侧键组件10包括透光侧键1、与透光侧键1对应设置的按键开关2、以及装配于透光侧键1与按键开关2之间的指示灯3。该指示灯3可以为呼吸指示灯或者变色指示灯等。其中,该指示灯3包括光源31和导光柱32,透光侧键1设有容置孔11,该容置孔11的开口设置在透光侧键1朝向按键开关2的一侧,导光柱32的一端装配于容置孔11内,光源31设置于按键开关2上。该光源31电连接于基板21,以通过基板21传导供电。该光源31的光线射向导光柱32,以使光通过导光柱32引导至透光侧键1,从而实现侧键发光。
该透光侧键1选用陶瓷材料制成,陶瓷材料的透光侧键1可以提高透光侧键1耐刮能力,而且设计新颖,可以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其中,该陶瓷材料的透光侧键1可以通过控制陶瓷色粉来控制侧键颜色和透光率。该导光柱32可以选用PMMA(polymethyl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又称作压克力、亚克力或有机玻璃)材料制成。
如图6结合图2所示,该导光柱32远离透光侧键1的一端的周侧面设有环形凹槽321,光源31的光线射向环形凹槽321,该环形凹槽321有利于光源31的光线收集,提高光传导的效率。
该导光柱32的周侧面的中部设有非透明的密封圈322。在导光柱32上,密封圈322相对环形凹槽321靠近透光侧键1。该密封圈322与电子设备的中框结构30配合干涉,即该导光柱32通过密封圈322以使导光柱32的周侧均与中框结构33进行密封装配,在实现防水功能的同时,也能有效遮光,利于光线沿导光柱32传导。该密封圈322可以采用硅胶材料制成,用于套设在导光柱32上;该密封圈322还可以通过模内注塑硅胶形成。
如图4结合图2和图3所示,本公开的侧键组件10还包括部分位于容置孔11内的遮光软套12,其他部分的遮光软套12从容置孔11朝向按键开关2一侧延伸。在导光柱32装配于容置孔11时,该遮光软套12包覆于导光柱32靠近透光侧键1的一端。其中,在透光侧键1朝向按键开关2的方向上,位于容置孔11外部分的遮光软套12的中间部分向外凸伸出呈弧形状,如此在按压透光按键1时,位于容置孔11外部分的遮光软套12通过弯折以使透光按键1可以按压入中框结构30内。在透光按键1的按压力消除后,遮光软套12在自身回复力的作用下以使透光按键1部分凸出中框结构30。
该遮光软套12采用双色注塑包裹黑色硅胶套来遮光,可以避免指示灯3的亮光从透光侧键1和中框结构30的缝隙中漏出。该遮光软套12的一端抵持在透光侧键1,相对的另一端抵持于电子设备的中框结构30,该遮光软套12在透光侧键1按压时变形,能达到较佳键感的体验,避免透光侧键1晃动,省去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泡棉支撑的工艺。
进一步地,该侧键组件10还包括设置于容置孔11内的导电基13,位于容置孔11内部分的遮光软套12套设于导电基13,导光柱32抵持于导电基13,该导电基13采用透明的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材料制成,如此以使本公开的导电基13具有良好键感的同时实现导光。
其中,该导电基13为圆柱状,该导电基13的半径尺寸r1≥0.4mm,导电基13边缘距硅胶套外边缘的尺寸r2≥0.65mm,硅胶套外边缘距容置孔11边缘的尺寸r3≥0.4mm,在透光侧键1的宽度方向上,该透光侧键1与容置孔11之间的间隙为0.05,如此以使透光侧键1的宽度尺寸=(r1+r2+r3-0.05)*2=2.8mm,故该透光侧键1实现的最小宽度为2.8mm。
如图5结合图2所示,该按键开关2包括基板21以及装配于基板21上的按压开关22。该基板21可以为印刷电路板或者柔性电路板,在该基板21为印刷电路板时,该基板21可以起到支撑作用,该基板21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连接于电子设备的主板;在基板21为柔性电路板时,该基板21还可以包括支撑板,柔性电路板粘接在该支撑板上,如此以使基板21不仅可以传导电信号还可以起到支撑作用。该基板21的边缘还设有凸点,通过该凸点为软胶凸点,用以与电子设备的中框结构30干涉,从而使按键开关2形成固定卡紧。
在一实施例中(未图示),导光柱32远离容置孔11的一端抵持于基板21,导电基13抵持于按压开关22。该实施例中,该导光柱32对应按压开关22设置,在具有良好导光性能的同时,可以实现按键力量的传导。
在又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导光柱32远离容置孔11的一端抵持于按压开关22。该实施例中,导光柱32根据设计需求非对应于按压开关22(如侧键组件10包括多个按压开关22时),此时可以通过导电基13对应于按压开关22设置,该导电基13抵持于透光侧键1与按压开关22之间,以起到力量传导的作用。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光源31为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该LED的发光面呈一定的斜角度设置,以使光源31的光线直射于环形凹槽321,如此更有利于光线被导光柱32的环形凹槽321收集传导。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结合图4和图5所示,光源31为两个,该两个光源31分设于导光柱32在透光侧键1长度方向的两侧。通过该种设计以避免光源31占用透光侧键1宽度方向的尺寸,从而以使侧键组件10的宽度较大而造成电子设备的厚度增加。当然,本公开的光源31并不限于两个,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光源31,一个或多个光源31均直射于导光柱32的环形凹槽321。本公开的图示中,按压开关22及导光柱32均设置于透光侧键1的中间位置,该两个光源31分设于按压开关22的两侧。
本公开设计了一种侧键组件,该侧键组件通过将指示灯设置在侧键内以使侧键发光,从而提供了一种新型指示灯安放形式,该方式设计新颖,以使用户具有较好的体验,而且有利于电子设备实现全面屏设计。
如图7至图9结合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100,该电子设备100包括设备主体(未示出)以及侧键组件10。该电子设备100还包括显示屏20,该显示屏20安装于设备主体。为了满足全面屏的设计,该电子设备100将指示灯3设置在侧键组件10内,以通过侧键发光。其中,该电子设备100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为:PDA)、穿戴设备等。本公开的图示以电子设备100为智能手机进行展示。
其中,该设备主体包括中框结构30以及装配于中框结构30内的主板、电池以及各种功能元器件等。该侧键组件10安装于中框结构30的一侧边,用于作为电子设备100的控制按键,如:电源键、音量键或功能控制键等。该侧键组件10的具体结构特征如上述各个实施例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该中框结构30包括侧键孔301、开关槽孔302以及连通侧键孔301和开关槽孔302的通孔303,该侧键孔301设置于中框结构30侧边。其中,侧键组件10的透光侧键1设置于侧键孔301,该透光侧键1选用陶瓷材料,在透光侧键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粘接软胶卡扣101。该透光侧键1从侧键孔301的外部装入,软胶卡扣101变形装入侧键孔301,在装配入后回弹与中框结构30的两个侧壁深孔干涉,形成固定。
侧键组件10的按键开关2设置于开关槽孔302内,侧键组件10的导光柱32设置于通孔303内。进一步地,该设备主体还包括覆盖于开关槽孔302的孔口的遮光盖304,通过该遮光盖304将开关槽孔302密封,以形成封闭遮光空间,避免光线发散至设备主体内。该遮光盖304可以采用遮光硅胶。按键开关2中基板21的两侧还设有凸点,通过该凸点与开关槽孔302的孔壁发生干涉,从而使按键开关2固定卡紧于开关槽孔302内。
本公开的方案通过一个完整的导光路径来将指示灯的光从内部传导到侧键的表面,实现外观可见。该透光侧键与中框结构之间的间隙采用一系列的遮光结构设计,避免间隙漏光,破坏侧键发光的柔和感。同时开关槽孔上采用遮光盖遮挡,避免指示灯的光线传导入设备主体内,从而产生不可控影响。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本公开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1)

1.一种侧键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键组件包括透光侧键、与所述透光侧键对应设置的按键开关、以及装配于所述透光侧键与所述按键开关之间的指示灯;
其中,所述指示灯包括光源和导光柱,所述透光侧键设有容置孔,所述导光柱的一端装配于所述容置孔内,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按键开关上,所述光源的光线射向所述导光柱,以使光通过所述导光柱引导至所述透光侧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柱远离所述透光侧键的一端的周侧面设有环形凹槽,所述光源的光线射向所述环形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柱的周侧面的中部设有非透明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所述电子设备的中框结构配合干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键组件还包括部分位于所述容置孔内的遮光软套,在所述导光柱装配于所述容置孔时,所述遮光软套包覆于所述导光柱靠近所述透光侧键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键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孔内的导电基,位于所述容置孔内部分的所述遮光软套套设于所述导电基,所述导光柱靠近所述透光侧键的一端抵持于所述导电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开关包括基板以及装配于所述基板上的按压开关,所述导光柱远离所述容置孔的一端抵持于所述基板,所述导电基抵持于所述按压开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开关包括基板以及装配于所述基板上的按压开关,所述导光柱远离所述容置孔的一端抵持于所述按压开关。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为两个,两个所述光源分设于所述导光柱在所述透光侧键长度方向的两侧。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侧键组件,所述设备主体包括中框结构,所述侧键组件安装于所述中框结构的一侧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结构包括侧键孔、开关槽孔以及连通所述侧键孔和所述开关槽孔的通孔,所述侧键孔设置于所述中框结构侧边;
其中,所述侧键组件的透光侧键设置于所述侧键孔,所述侧键组件的按键开关设置于所述开关槽孔内,所述侧键组件的导光柱设置于所述通孔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还包括覆盖于所述开关槽孔的孔口的遮光盖。
CN202020645595.7U 2020-04-24 2020-04-24 侧键组件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17000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45595.7U CN211700075U (zh) 2020-04-24 2020-04-24 侧键组件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45595.7U CN211700075U (zh) 2020-04-24 2020-04-24 侧键组件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00075U true CN211700075U (zh) 2020-10-16

Family

ID=72781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45595.7U Active CN211700075U (zh) 2020-04-24 2020-04-24 侧键组件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000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46137B (zh) 按键组件以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
JP2515444B2 (ja) 電話機
US9450631B2 (en) Case for a hand held device
JP4716956B2 (ja) タッチキーアセンブリ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移動通信端末機
RU2340112C1 (ru) Мобильный терминал
EP1768012B1 (en) Keypad having improved light guide ability, keypad assembly and portable terminal
KR100689395B1 (ko) 키 패드 어셈블리
CN101779176A (zh) 用于图形符号的照明键盘和光导以及方法
CN102853376A (zh) 一种屏幕软键盘字符的导光组件及触摸屏手机
CN100357769C (zh) 照明器件和电子设备
CN102832070B (zh) 发光键盘的键帽制造工艺及发光键盘
CN211700075U (zh) 侧键组件及电子设备
US8680413B2 (en) Illuminating push-button device and portable terminal
TW201324568A (zh) 發光鍵盤及其光源模組
KR101042919B1 (ko) 휴대폰용 키패드 조립체
CN110660603B (zh) 一种具有透光效果的按钮开关
JP2004227867A (ja) 押釦スイッチ用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7035471U (zh) 一种发光按键结构和终端设备
CN214174775U (zh) 后盖结构及显示装置
CN218327707U (zh) 照明模组及物品
KR101931942B1 (ko) 이동 단말기
CN218335997U (zh) 一种应用于触控面板的新型结构
CN220105334U (zh) 导光件、发光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2086447U (zh) 具有多模态交互方式的智能蓝牙翻译耳机收纳盒
CN210518439U (zh) 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