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30456U - 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30456U
CN211630456U CN202020384460.XU CN202020384460U CN211630456U CN 211630456 U CN211630456 U CN 211630456U CN 202020384460 U CN202020384460 U CN 202020384460U CN 211630456 U CN211630456 U CN 2116304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twenty
diode
capacitor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8446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惠能
钟如春
林阳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Qiangli Photoelectricit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Qiangli Photoelectricit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Qiangli Photoelectricit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Qiangli Photoelectricit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38446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304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304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30456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其包括输入整流电路、第一DC‑DC转换电路、第二DC‑DC转换电路、第一地端以及第二地端以及公共输出端;所述输入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一DC‑DC转换电路的输入端和第二DC‑DC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第一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正极端和第二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正极端连接公共输出端;第一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负极端连接第一地端,第二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负极端连接第二地端。通过本实用新型来给全彩LED显示屏的RGB‑LED灯供电,能有效降低全彩LED显示屏的功耗。

Description

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显示屏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
背景技术
目前全彩LED显示屏中采用的LED灯是采用有红光LED灯、绿光LED灯和蓝光LED灯封装而成的RGB-LED灯,RGB-LED灯中的红光LED灯、绿光LED灯和蓝光LED灯的阳极并联在一起,红光LED灯、绿光LED灯和蓝光LED灯的阴极则会分别连接红光LED灯驱动电路、绿光LED灯驱动电路和蓝光LED灯驱动电路的输入端。现有的全彩LED显示屏中采用的开关电源的输出正极会连接红光LED灯、绿光LED灯和蓝光LED灯共同的阳极,而开关电源的输出负极则连接红光LED灯驱动电路、绿光LED灯驱动电路和蓝光LED灯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这样开关电源会给红光LED灯、绿光LED灯和蓝光LED灯的阳极提供相同的电压,该电压一般为4.5V至5V,而红光LED灯的正向导通电压平均值约2V,蓝光LED灯和绿光LED灯的正向导通电压平均值约3V,这样导致红色LED灯的驱动电路上的压降大,这样使得红色LED灯驱动电路损耗大且温升高,使得全彩LED显示屏的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通过其来给全彩LED显示屏的RGB-LED灯供电,能有效降低全彩LED显示屏的功耗。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其包括输入整流电路、第一DC-DC转换电路、第二DC-DC转换电路、第一地端GND以及第二地端GND以及公共输出端;所述输入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一DC-DC转换电路的输入端和第二DC-DC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第一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正极端和第二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正极端连接公共输出端;第一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负极端连接第一地端,第二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负极端连接第二地端;第二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低于第一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
所述第一DC-DC转换电路包括第一功率变换电路、第一PWM控制电路、第一输出整流电路以及第一光耦反馈电路;其中第一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作为第一DC-DC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第一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正极端和输出负极端作为第一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正极端和输出负极端;第一功率变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输出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第一功率变换电路的控制端连接第一PWM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第一光耦反馈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一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正极端,第一光耦反馈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一PWM控制电路的反馈端;所述第二DC-DC转换电路包括第二功率变换电路、第二PWM控制电路、第二输出整流电路以及第二光耦反馈电路;其中第二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作为第二DC-DC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第二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正极端和输出负极端作为第二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正极端和输出负极端;第二功率变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二输出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第二功率变换电路的控制端连接第二PWM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第二光耦反馈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二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正极端,第二光耦反馈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二PWM控制电路的反馈端。
所述第一功率变换电路包括第五电阻、第三十一电阻、第四十三电阻、第一快速恢复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十三电容、第一MOS管以及具有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第一变压器;第一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第一端作为第一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第一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第二端连接第一MOS管的漏极,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三十一电阻的一端和第四十三电阻的一端,第四十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一公共地端,第一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一快速恢复二极管的阳极、第五电阻的一端以及第三十一电阻的另一端,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快速恢复二极管的阳极并作为第一功率变换电路的控制端,第十三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一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第一端,第十三电容的另一端连接第五二极管的阳极,第五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一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第一端,第十三电容和第五二极管的公共端连接公共地端,第一变压器的次级绕组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作为第一功率变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PWM控制电路包括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五电阻、第二十三电阻、第二十五电阻、第二十七电阻、第二十九电阻、第九电容、第十一电容、第二十三电容和第一PWM控制芯片;所述第一PWM控制芯片的SS引脚通过第二十三电容连接公共地端,第一PWM控制芯片的Vcc引脚连接一第一供电电路,第一PWM控制芯片的DRV引脚作为第一PWM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第一PWM控制芯片的GND引脚连接公共地端,第一PWM控制芯片的FB引脚作为第一PWM控制电路的反馈端,第一PWM控制芯片的BO引脚连接第十五电阻的一端、第二十九电阻的一端和第九电容的一端,第二十九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九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公共地端,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一公共限流电路的输出端,该公共限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输入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第一PWM控制芯片的CS引脚连接第二十三电阻的一端、第二十五电阻的一端、第十一电容的一端和一第一限流电路的输出端,第一限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第二十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十一电阻和第四十三电阻的公共端,第二十五电阻的另一端和第十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公共地端;第一PWM控制芯片的RT引脚连接第二十七电阻的一端,第二十七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公共地端。
所述第二功率变换电路包括第六电阻、第三十七电阻、第四十四电阻、第二快速恢复二极管、第十二极管、第十六电容、第二MOS管以及具有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第二变压器;第二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第一端作为第二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第二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第二端连接第二MOS管的漏极,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三十七电阻的一端和第四十四电阻的一端,第四十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一公共地端,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二快速恢复二极管的阳极、第六电阻的一端以及第三十七电阻的另一端,第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快速恢复二极管的阳极并作为第二功率变换电路的控制端,第十六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二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第一端,第十六电容的另一端连接第十二极管的阳极,第十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二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第一端,第十六电容和第十二极管的公共端连接公共地端,第二变压器的次级绕组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作为第二功率变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PWM控制电路包括第十六电阻、第二十四电阻、第二十六电阻、第二十八电阻、第三十电阻、第十电容、第十二电容、第二十四电容和第二PWM控制芯片;所述第二PWM控制芯片的SS引脚通过第二十四电容连接公共地端,第二PWM控制芯片的Vcc引脚连接一第二供电电路,第二PWM控制芯片的DRV引脚作为第二PWM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第二PWM控制芯片的GND引脚连接公共地端,第二PWM控制芯片的FB引脚作为第二PWM控制电路的反馈端,第二PWM控制芯片的BO引脚连接第十六电阻的一端、第三十电阻的一端和第十电容的一端,第三十电阻的另一端和第十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公共地端,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公共限流电路的输出端;第二PWM控制芯片的CS引脚连接第二十四电阻的一端、第二十六电阻的一端、第十二电容的一端和一第二限流电路的输出端,第二限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第二十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十七电阻和第四十四电阻的公共端,第二十六电阻的另一端和第十二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公共地端;第二PWM控制芯片的RT引脚连接第二十八电阻的一端,第二十八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公共地端。
所述第一变压器还具有辅助绕组,第十三电容和第五二极管的公共端连接第一变压器的辅助绕组的第一端,第一变压器的辅助绕组的中心抽头连接公共地端;所述第一供电电路包括第四十五电阻、第四十七电阻、第四十八电阻、第四十九电阻、第一百零三电阻、第十九电容、第二极性电容、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第八二极管、第六稳压管和第二十三极管;其中第四十五电阻一端连接第一变压器的辅助绕组的第二端,第四十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六二极管的阳极,第六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二极性电容的正极、第四十九电阻的一端、第一百零三电阻的一端和第二十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四十九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四十八电阻的一端,第四十八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四十七电阻的一端,第四十七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七二极管的阴极和第八二极管的阴极,第七二极管的阳极连接输入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第八二极管的阳极连接输入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第二十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一PWM控制芯片的Vcc引脚和第十九电容的一端,第十九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公共地端,第二十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百零三电阻的另一端和第六稳压管的阴极,第六稳压管的阳极连接公共地端;所述第二变压器还具有辅助绕组,第十六电容和第十二极管的公共端连接第二变压器的辅助绕组的第一端,第二变压器的辅助绕组的中心抽头连接公共地端;所述第一供电电路包括第四十六电阻、第五十电阻、第五十一电阻、第五十二电阻、第一百零二电阻、第二十一电容、第三极性电容、第十一二极管、第五稳压管和第二十一三极管;其中第四十六电阻一端连接第二变压器的辅助绕组的第二端,第四十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十一二极管的阳极,第十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三极性电容的正极、第五十二电阻的一端、第一百零二电阻的一端和第二十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五十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五十一电阻的一端,第五十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五十电阻的一端,第五十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七二极管的阴极和第八二极管的阴极;第二十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一PWM控制芯片的Vcc引脚和第二十一电容的一端,第二十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公共地端,第二十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百零二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五稳压管的阴极,第五稳压管的阳极连接公共地端。
所述第一输出整流电路包括第三十二电阻、第三十六电阻、第五十三电阻、第五十四电阻、第五十五电阻、第五十六电阻、第五十七电阻、第五十八电阻、第六十五电阻、第六十六电阻、第六十七电阻、第七十一电阻、第七十三电阻、第七十四电阻、第八十七电阻、第八十九电阻、第九十一电阻、第一百零一电阻、第二十五电容、第二十六电容、第二十九电容、第三十一电容、第三十三电容、第四极性电容、第十极性电容、第九二极管、第十五二极管、第十六二极管、第十七二极管、第十八二极管、第十九二极管、第二十二极管、第二十一二极管、第一稳压管、第九三极管、第十一三极管、第十五三极管、第二十二三极管、第二十三三极管、第一整流MOS管、第一续流MOS管和第一储能电感;所述第一储能电感的第一端作为第一输出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第一储能电感的第二端作为第一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正极端;第一储能电感的第二端连接第四极性电容的正极和第一百零一电阻的一端,第四极性电容的负极和第一百零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地端,第一储能电感的第一端连接第五十三电阻的一端、第五十四电阻的一端、第五十五电阻的一端、第一续流MOS管的漏极、第十五二极管的阴极、第十六二极管的阴极、第七十一电阻的一端、第七十三电阻的一端和第六十七电阻的一端,第一续流MOS管的栅极连接第八十七电阻的一端和第三十六电阻的一端,第五十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五十四电阻的另一端、第五十五电阻的另一端、第三十三电容的一端和第二十六电容的一端;第六十七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九二极管的阳极;第一整流MOS管的漏极作为第一输出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第一整流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五十六电阻的一端、第五十七电阻的一端和第五十八电阻的一端,第五十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五十七电阻的另一端、第五十八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十五电容的一端;第一整流MOS管的源极为第一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负极端,第一整流MOS管的源极连接第十八二极管的阴极、第三十二电阻的一端、第二十五电容的另一端,第三十三电容的另一端、第二十六电容的另一端、第一续流MOS管的源极和第三十六电阻的另一端;第一整流MOS管的栅极连接第十六二极管的阳极和第六十六电阻的一端,第六十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九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九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十九电容的一端和第六十五电阻的另一端,第九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十五二极管的阳极、第七十三电阻的另一端、第七十四电阻的一端和第一稳压管的阴极,第二十九电容的另一端、第七十四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一稳压管的阳极连接第一地端;第六十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九二极管的阴极、第十极性电容的正极、第八十九电阻的一端、第九十一电阻的一端和第十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十极性电容的负极连接第一地端,第十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十五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二十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三十一电容的一端,第二十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二十一二极管的阳极,第二十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三十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第八十七电阻的另一端;第十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八十九电阻的另一端、第十五三极管的基极、第十七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二十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十五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地端;第二十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九十一电阻的另一端、第十七二极管的阳极以及第二十三三极管的基极和集电极,第二十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十八二极管的阳极,第二十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十九二极管的阳极,第十九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七十一电阻的另一端。
所述第二输出整流电路包括第三十九电阻、第三十八电阻、第五十九电阻、第六十电阻、第六十一电阻、第六十二电阻、第六十三电阻、第六十四电阻、第六十九电阻、第六十八电阻、第七十电阻、第七十二电阻、第七十五电阻、第七十六电阻、第八十二电阻、第八十八电阻、第九十电阻、第九十二电阻、第二十七电容、第三十电容、第三十二电容、第三十四电容、第二十八电容、第七极性电容、第十一极性电容、第十二二极管、第二十二二极管、第二十三二极管、第二十四二极管、第二十五二极管、第二十六二极管、第二十七二极管、第二十八二极管、第二稳压管、第十二三极管、第十四三极管、第十六三极管、第二十四三极管、第二十五三极管、第二整流MOS管、第二续流MOS管和第二储能电感;所述第二储能电感的第一端作为第二输出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第二储能电感的第二端作为第二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正极端;第二储能电感的第二端连接第七极性电容的正极和第八十二电阻的一端,第七极性电容的负极和第八十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地端,第二储能电感的第一端连接第五十九电阻的一端、第六十电阻的一端、第六十一电阻的一端、第二续流MOS管的漏极、第二十二二极管的阴极、第二十三二极管的阴极、第七十二电阻的一端、第七十五电阻的一端和第七十电阻的一端,第二续流MOS管的栅极连接第八十八电阻的一端和第三十八电阻的一端,第五十九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六十电阻的另一端、第六十一电阻的另一端、第二十八电容的一端和第三十电容的一端,第七十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十二二极管的阳极;第二整流MOS管的漏极作为第二输出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第二整流MOS管的漏极连接第六十二电阻的一端、第六十三电阻的一端和第六十四电阻的一端,第六十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六十三电阻的另一端、第六十四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十七电容的一端;第二整流MOS管的源极为第二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负极端,第二整流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二十五二极管的阴极、第三十九电阻的一端、第二十七电容的另一端,第二十八电容的另一端、第三十电容的另一端、第二续流MOS管的源极和第三十八电阻的另一端;第二整流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二十三二极管的阳极和第六十八电阻的一端,第六十八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十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第十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三十二电容的一端和第六十九电阻的一端,第十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十二二极管的阳极、第七十五电阻的另一端、第七十六电阻的一端和第二稳压管的阴极,第三十二电容的另一端、第七十六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稳压管的阳极连接第二地端;第六十九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十二二极管的阴极、第十一极性电容的正极、第九十电阻的一端、第九十二电阻的一端和第十四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十一极性电容的负极连接第二地端,第十四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十六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二十七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三十四电容的一端,第二十七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二十八二极管的阳极,第二十八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三十四电容的另一端连接第八十八电阻的另一端;第十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九十电阻的另一端、第十六三极管的基极、第二十四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二十四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十六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地端;第二十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九十二电阻的另一端、第二十四二极管的阳极以及第二十五三极管的基极和集电极,第二十四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二十五二极管的阳极,第二十五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二十六二极管的阳极,第二十五三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七十二电阻的另一端。
所述第一DC-DC转换电路还包括第一输出滤波电路,第一输出滤波电路的一端与第一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正极端相连,第一输出滤波电路的另一端与第一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负极端相连;所述第二DC-DC转换电路还包括第二输出滤波电路,第二输出滤波电路的一端与第二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正极端相连,第二输出滤波电路的另一端与第二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负极端相连。
所述输入整流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和热敏电阻;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三二极管的阴极并作为输入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四二极管的阴极并作为输入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和热敏电阻的一端,热敏电阻的另一端作为输入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和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公共地端。
所述的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还包括输入滤波电路,输入滤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输入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所述输入滤波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压敏电阻、第一X电容,第一Y电容、第二Y电容、保险丝和共模电感;压敏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的一端、第三电阻的一端、第一X电容的一端和共模电感的第一输入端,压敏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保险丝的一端、第二电阻的一端、第四电阻的一端,第一X电容的另一端和共模电感的第二输入端,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和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压敏电阻、第一电阻、第三电阻、第一X电容和共模电感的公共端作为输入滤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保险丝的另一端作为输入滤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共模电感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Y电容的一端并作为输入滤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共模电感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Y电容的一端并作为输入滤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第一Y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二Y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给全彩LED显示屏的RGB-LED灯供电时,RGB-LED灯中的红光LED灯的阴极连接红光LED灯驱动电路的输入端,RGB-LED灯中的绿光LED灯的阴极连接绿光LED灯驱动电路的输入端,RGB-LED灯中的蓝光LED灯的阴极连接蓝光LED灯驱动电路的输入端;本实用新型的公共输出端VOUT则连接红光LED灯、绿光LED灯和蓝光LED灯共同的阳极,第一地端GND1则连接蓝光LED灯驱动电路和绿光LED灯驱动电路的输出端,第二地端GND2则连接红光LED灯驱动电路的输出端,由于第二DC-DC转换电路3的输出电压低于第一DC-DC转换电路2的输出电压,这样红光LED灯的阳极电压便低于绿光LED灯和蓝光LED灯的阳极电压,从而能使得红光LED灯驱动电路上的压降能有效降低,使得红光LED灯驱动电路的能耗降低,从而降低全彩LED显示屏的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输入滤波电路、输入整流电路1和第一DC-DC转换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DC-DC转换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其包括输入整流电路1、第一DC-DC转换电路2、第二DC-DC转换电路3、第一地端GND1以及第二地端GND2以及公共输出端VOUT;其中所述输入整流电路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DC-DC转换电路2的输入端和第二DC-DC转换电路3的输入端,第一DC-DC转换电路2的输出正极端和第二DC-DC转换电路3的输出正极端连接公共输出端VOUT;第一DC-DC转换电路2的输出负极端连接第一地端GND1,第二DC-DC转换电路3的输出负极端连接第二地端GND2;所述第二DC-DC转换电路3的输出电压低于第一DC-DC转换电路2的输出电压,这样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DC-DC转换电路2和第二DC-DC转换电路3能输出两种不同电压以满足RGB-LED灯的红光LED灯RLED1、绿光LED灯GLED1和蓝光LED灯BLED1的不同供电需求,第一DC-DC转换电路2的输出电压可为3.8伏特,第二DC-DC转换电路2的输出电压可为2.8伏特。
配合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给全彩LED显示屏的RGB-LED灯供电时,RGB-LED灯中的红光LED灯RLED1的阴极连接红光LED灯驱动电路6的输入端,RGB-LED灯中的绿光LED灯GLED1的阴极连接绿光LED灯驱动电路7的输入端,RGB-LED灯中的蓝光LED灯BLED1的阴极连接蓝光LED灯驱动电路8的输入端;本实用新型的公共输出端VOUT则连接红光LED灯RLED1、绿光LED灯GLED1和蓝光LED灯BLED1共同的阳极,第一地端GND1则连接蓝光LED灯驱动电路8和绿光LED灯驱动电路7的输出端,第二地端GND2则连接红光LED灯驱动电路6的输出端,由于第二DC-DC转换电路3的输出电压低于第一DC-DC转换电路2的输出电压,这样红光LED灯RLED1的阳极电压便低于绿光LED灯GLED1和蓝光LED灯BLED1的阳极电压,从而能使得红光LED灯驱动电路6上的压降能有效降低,使得红光LED灯驱动电路6的能耗降低,从而降低全彩LED显示屏的能耗。
配合图2所示,所述输入整流电路1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和热敏电阻RT1;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并作为输入整流电路1的第一输入端,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并作为输入整流电路1的第二输入端,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和热敏电阻RT1的一端,热敏电阻RT1的另一端作为输入整流电路1的输出端,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公共地端GND。在所述输入整流电路1中,热敏电阻RT1能在上电瞬间抑制浪涌电流,从而保护电路的电子元器件。
配合图2所示,所述第一DC-DC转换电路2可包括第一功率变换电路21、第一PWM控制电路22、第一输出整流电路23以及第一光耦反馈电路24,第一功率变换电路21的输入端作为第一DC-DC转换电路2的输入端,第一输出整流电路23的输出正极端和输出负极端作为第一DC-DC转换电路2的输出正极端和输出负极端,第一功率变换电路21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输出整流电路23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第一功率变换电路21的控制端连接第一PWM控制电路22的输出端,第一光耦反馈电路24的输入端连接第一输出整流电路23的输出正极端,第一光耦反馈电路24的输出端连接第一PWM控制电路22的反馈端;其中所述第一PWM控制电路22输出PWM信号给第一功率变换电路21,以使得第一功率变换电路21将输入整流电路1输出的直流电压变换为脉冲电压,第一输出整流电路23将第一功率变换电路21输出的脉冲电压信号再整流形成直流电压进行输出,第一光耦反馈电路24则将第一输出整流电路23输出的直流电压反馈至第一PWM控制电路22,从而使得第一输出整流电路23输出的直流电压稳定。
配合图2所示,其中所述第一功率变换电路21包括第五电阻R5、第三十一电阻R31、第四十三电阻R43、第一快速恢复二极管D13、第五二极管D5、第十三电容C13、第一MOS管Q1以及具有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第一变压器T1;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的第一端作为第一功率变换电路21的输入端,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的第二端连接第一MOS管Q1的漏极,第一MOS管Q1的源极连接第三十一电阻R31的一端和第四十三电阻R43的一端,第四十三电阻R43的另一端连接一公共地端GND,公共地端GND可通过第三Y电容CY3接地,第一MOS管Q1的栅极连接第一快速恢复二极管D13的阳极、第五电阻R5的一端以及第三十一电阻R31的另一端,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快速恢复二极管D13的阳极并作为第一功率变换电路21的控制端,第十三电容C13的一端连接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的第一端,第十三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的第一端,第十三电容C13和第五二极管D5的公共端连接公共地端GND,第一变压器T1的次级绕组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作为第一功率变换电路21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PWM控制电路22包括第十五电阻R15、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五电阻R25、第二十七电阻R27、第二十九电阻R29、第九电容C9、第十一电容C11、第二十三电容C23和第一PWM控制芯片U1;所述第一PWM控制芯片U1的SS引脚通过第二十三电容C23连接公共地端GND,第一PWM控制芯片U1的Vcc引脚连接一第一供电电路25,第一PWM控制芯片U1的DRV引脚作为第一PWM控制电路22的输出端,第一PWM控制芯片U1的GND引脚连接公共地端GND,第一PWM控制芯片U1的FB引脚作为第一PWM控制电路22的反馈端,第一PWM控制芯片U1的BO引脚连接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第二十九电阻R29的一端和第九电容C9的一端,第二十九电阻R29的另一端和第九电容C9的另一端连接公共地端GND,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一公共限流电路5的输出端,该公共限流电路5的输入端连接输入整流电路1的输出端;第一PWM控制芯片U1的CS引脚连接第二十三电阻R23的一端、第二十五电阻R25的一端、第十一电容C11的一端和一第一限流电路26的输入端,第二十三电阻R23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十一电阻R31和第四十三电阻R43的公共端,第二十五电阻R25的另一端和第十一电容C11的另一端连接公共地端GND;第一PWM控制芯片U1的RT引脚连接第二十七电阻R27的一端,第二十七电阻R27的另一端连接公共地端GND;所述第一PWM控制芯片U1输出PWM信号而控制第一MOS管Q1的通断,进而控制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的通电与否,进而使得第一变压器T1的次级绕组产生脉冲电压,从而使得第一功率变换电路21将输入整流电路1输出的直流电压变换为脉冲电压。
配合图2所示,所述第一变压器T1还具有辅助绕组,第十三电容C13和第五二极管D5的公共端连接第一变压器T1的辅助绕组的第一端,第一变压器T1的辅助绕组的中心抽头连接公共地端GND,这样第十三电容C13和第五二极管D5的公共端便通过第一变压器T1的辅助绕组连接公共地端GND,这样当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断电时,可以通过第十三电容C13和第五二极管D5释放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的能量;所述第一供电电路25包括第四十五电阻R45、第四十七电阻R47、第四十八电阻R48、第四十九电阻R49、第一百零三电阻R103、第十九电容C19、第二极性电容EC2、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六稳压管ZD6和第二十三极管Q20;其中第四十五电阻R45一端连接第一变压器T1的辅助绕组的第二端,第四十五电阻R45的另一端连接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第二极性电容EC2的正极、第四十九电阻R49的一端、第一百零三电阻R103的一端和第二十三极管Q20的集电极,第四十九电阻R49的另一端连接第四十八电阻R48的一端,第四十八电阻R48的另一端连接第四十七电阻R47的一端,第四十七电阻R47的另一端连接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和第八二极管D8的阴极,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连接输入整流电路1的第一输入端,第八二极管D8的阳极连接输入整流电路1的第二输入端;第二十三极管Q20的发射极连接第一PWM控制芯片U1的Vcc引脚和第十九电容C19的一端,第十九电容C19的另一端连接公共地端GND,第二十三极管Q20的基极连接第一百零三电阻R103的另一端和第六稳压管ZD6的阴极,第六稳压管ZD6的阳极连接公共地端GND。配合图2所示,本发明当输入整流电路通电时,输入的交流电通过第七二极管D7和第八二极管D8整流后控制第二十三极管Q20导通,进而使得第一PWM控制芯片U1的Vcc引脚受电而使得第一PWM控制芯片U1开始工作;而本发明在整体的电路稳定工作时,第一变压器T1的辅助绕组输出的电压则控制第二十三极管Q20导通,而保持第一PWM控制芯片U1的Vcc引脚通电,以使得第一PWM控制芯片U1保持工作;其中通过第六稳压管ZD6的钳位作用,使得第一PWM控制芯片U1的Vcc引脚电压稳定,以保证第一PWM控制芯片U1工作稳定。
配合图2所示,所述第一输出整流电路23包括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三十六电阻R36、第五十三电阻R53、第五十四电阻R54、第五十五电阻R55、第五十六电阻R56、第五十七电阻R57、第五十八电阻R58、第六十五电阻R65、第六十六电阻R66、第六十七电阻R67、第七十一电阻R71、第七十三电阻R73、第七十四电阻R74、第八十七电阻R87、第八十九电阻R89、第九十一电阻R91、第一百零一电阻R101、第二十五电容C25、第二十六电容C26、第二十九电容C29、第三十一电容C31、第三十三电容C33、第四极性电容EC4、第十极性电容EC10、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五二极管D15、第十六二极管D16、第十七二极管D17、第十八二极管D18、第十九二极管D19、第二十二极管D20、第二十一二极管D21、第一稳压管ZD1、第九三极管Q9、第十一三极管Q11、第十五三极管Q15、第二十二三极管Q22、第二十三三极管Q23、第一整流MOS管Q3、第一续流MOS管Q5和第一储能电感L1;所述第一储能电感L1的第一端作为第一输出整流电路23的第一输入端,第一储能电感L1的第二端作为第一输出整流电路23的输出正极端;第一储能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第四极性电容EC4的正极和第一百零一电阻R101的一端,第四极性电容EC4的负极和第一百零一电阻R10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地端GND1,第一储能电感L1的第一端连接第五十三电阻R53的一端、第五十四电阻R54的一端、第五十五电阻R55的一端、第一续流MOS管Q5的漏极、第十五二极管D15的阴极、第十六二极管D16的阴极、第七十一电阻R71的一端、第七十三电阻R73的一端和第六十七电阻R67的一端,第一续流MOS管Q5的栅极连接第八十七电阻R87的一端和第三十六电阻R36的一端,第五十三电阻R53的另一端连接第五十四电阻R54的另一端、第五十五电阻R55的另一端、第三十三电容C33的一端和第二十六电容C26的一端;第六十七电阻R67的另一端连接第九二极管D9的阳极;第一整流MOS管Q3的漏极作为第一输出整流电路23的第二输入端,第一整流MOS管Q3的漏极连接第五十六电阻R56的一端、第五十七电阻R57的一端和第五十八电阻R58的一端,第五十六电阻R56的另一端连接第五十七电阻R57的另一端、第五十八电阻R58的另一端和第二十五电容C25的一端;第一整流MOS管Q3的源极为第一输出整流电路23的输出负极端,第一整流MOS管Q3的源极连接第十八二极管D18的阴极、第三十二电阻R32的一端、第二十五电容C25的另一端,第三十三电容C33的另一端、第二十六电容C26的另一端、第一续流MOS管Q5的源极和第三十六电阻R36的另一端;第一整流MOS管Q3的栅极连接第十六二极管D16的阳极和第六十六电阻R66的一端,第六十六电阻R66的另一端连接第九三极管Q9的发射极,第九三极管Q9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十九电容C29的一端和第六十五电阻R65的另一端,第九三极管Q9的基极连接第十五二极管D15的阳极、第七十三电阻R73的另一端、第七十四电阻R74的一端和第一稳压管ZD1的阴极,第二十九电容C29的另一端、第七十四电阻R74的另一端和第一稳压管ZD1的阳极连接第一地端GND1,第一地端GND1可通过第十五电容C15接地;第六十五电阻R65的另一端连接第九二极管D9的阴极、第十极性电容EC10的正极、第八十九电阻R89的一端、第九十一电阻R91的一端和第十一三极管Q11的集电极,第十极性电容EC10的负极连接第一地端GND1,第十一三极管Q11的发射极连接第十五三极管Q15的发射极、第二十二极管D20的阳极和第三十一电容C31的一端,第二十二极管D20的阴极连接第二十一二极管D21的阳极,第二十一二极管D21的阳极和第三十一电容C31的另一端连接第八十七电阻R87的另一端;第十一三极管Q11的基极连接第八十九电阻R89的另一端、第十五三极管Q15的基极、第十七二极管D17的阴极和第二十二三极管Q22的集电极,第十五三极管Q15的集电极连接第一地端GND1;第二十二三极管Q22的基极连接第九十一电阻R91的另一端、第十七二极管D17的阳极以及第二十三三极管Q23的基极和集电极,第二十二三极管Q22的发射极连接第十八二极管D18的阳极,第二十三三极管Q23的发射极连接第十九二极管D19的阳极,第十九二极管D19的阴极连接第七十一电阻R71的另一端。配合图2所示,其中当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通电时,第九三极管Q9导通而使得第一整流MOS管Q3的栅极得到驱动电压,进而使得第一整流MOS管Q3导通;与此同时,第十一三极管Q11截止,而第十五三极管Q15导通以使得第一续流MOS管Q5的栅极电压拉低,进而使得第一续流MOS管Q5截止;这样在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通电时,第一整流MOS管Q3导通而第一续流MOS管Q5截止,第一输出整流电路23进入整流阶段,使得第一电感L1储能。配合图2所示,而当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断电时,第九三极管Q9截止而使得第一整流MOS管Q3的栅极电压拉低,使得第一整流MOS管Q3截止;与此同时,第十一三极管Q11导通而第十五三极管Q15截止,以使得第一续流MOS管Q5的栅极得到驱动电压,进而使得第一续流MOS管Q5导通;这样在第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断电时,第一整流MOS管Q3截止而第一续流MOS管Q5导通,第一输出整流电路23进入续流阶段,使得第一电感L1释放能量。
配合图2所示,所述第一光耦反馈电路24包括第二十电阻R20、第三十三电阻R33、第三十四电阻R34、第三十五电阻R35、第七十七电阻R77、第七十九电阻R79、第九十三电阻R9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二十电容C20、第三稳压芯片U3、第一光耦PC1;第二十电阻R20的一端连接第三十三电阻R33的一端和第九十三电阻R93的一端,第二十电阻R20、第三十三电阻R33和第九十三电阻R93的公共端作为第一光耦反馈电路24的输入端,第一光耦PC1的输出正极端作为第一光耦反馈电路24的输出端;第二十电阻R20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光耦PC1的输入正极端、第七十七电阻的一端,第一光耦PC1的输入负极端连接第三稳压芯片U3的K脚、第七十七电阻R77的另一端、第二电容C2的一端和第三十四电阻的一端,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十三电阻R33的另一端、第二十电容C20的一端、第三电容C3的一端、第三十五电阻R35、第七十九电阻R79和第三稳压芯片U3的R脚,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第九十三电阻R93的另一端,第二十电容C20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十四电阻R34的另一端,第三稳压芯片U3的A脚、第三十五电阻R35的另一端和第七十九电阻R79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地端GND1;第一光耦PC1的输出正极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一端,第一光耦PC1的输出负极端和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公共地端GND。
配合图2所示,所述第一DC-DC转换电路2还包括第一输出滤波电路27,第一输出滤波电路27的一端与第一输出整流电路23的输出正极端相连,第一输出滤波电路27的另一端与第一输出整流电路23的输出负极端相连,通过第一输出滤波电路27进行滤波,以保证第一输出整流电路23的输出电压稳定。配合图2所示,第一输出滤波电路27可包括第八十一电阻R81、第八十三电阻R83、第一百电阻R100、第五极性电容EC5和第六极性电容EC6;第八十一电阻R81的一端、第八十三电阻R83的一端、第一百电阻R100的一端、第五极性电容EC5的正极和第六极性电容EC6的正极连接第一输出整流电路23的输出正极端,第八十一电阻R81的另一端、第八十三电阻R83的另一端、第一百电阻R100的另一端、第五极性电容EC5的负极和第六极性电容EC6的负极连接第一输出整流电路23的输出负极端。
配合图3所示,所述第二DC-DC转换电路3包括第二功率变换电路31、第二PWM控制电路32、第二输出整流电路33以及第二光耦反馈电路34;第二功率变换电路31的输入端作为第二DC-DC转换电路3的输入端,第二输出整流电路33的输出正极端和输出负极端作为第二DC-DC转换电路3的输出正极端和输出负极端,第二功率变换电路31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二输出整流电路33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第二功率变换电路31的控制端连接第二PWM控制电路32的输出端,第二光耦反馈电路34的输入端连接第二输出整流电路33的输出正极端,第二光耦反馈电路34的输出端连接第二PWM控制电路32的反馈端;其中所述第二PWM控制电路32输出PWM信号给第二功率变换电路31,以使得第二功率变换电路31将输入整流电路1输出的直流电压变换为脉冲电压,第一输出整流电路33将第二功率变换电路31输出的脉冲电压信号再整流形成直流电压进行输出,第二光耦反馈电路34则将第二输出整流电路33输出的直流电压反馈至第二PWM控制电路32,从而使得第二输出整流电路33输出的直流电压稳定。
配合图3所示,所述第二功率变换电路31包括第六电阻R6、第三十七电阻R37、第四十四电阻R44、第二快速恢复二极管D14、第十二极管D10、第十六电容C16、第二MOS管Q2以及具有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第二变压器T2;第二变压器T2的初级绕组的第一端作为第二功率变换电路31的输入端,第二变压器T2的初级绕组的第二端连接第二MOS管Q2的漏极,第二MOS管Q2的源极连接第三十七电阻R37的一端和第四十四电阻R44的一端,第四十四电阻R44的另一端连接一公共地端GND,第二MOS管Q2的栅极连接第二快速恢复二极管D14的阳极、第六电阻R6的一端以及第三十七电阻R37的另一端,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快速恢复二极管D14的阳极并作为第二功率变换电路31的控制端,第十六电容C16的一端连接第二变压器T2的初级绕组的第一端,第十六电容C16的另一端连接第十二极管D10的阳极,第十二极管D10的阴极连接第二变压器T2的初级绕组的第一端,第十六电容C16和第十二极管D10的公共端连接公共地端GND,第二变压器T2的次级绕组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作为第二功率变换电路31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PWM控制电路32包括第十六电阻R16、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二十八电阻R28、第三十电阻R30、第十电容C10、第十二电容C12、第二十四电容C24和第二PWM控制芯片U2;所述第二PWM控制芯片U2的SS引脚通过第二十四电容C24连接公共地端GND,第二PWM控制芯片U2的Vcc引脚连接一第二供电电路35,第二PWM控制芯片U2的DRV引脚作为第二PWM控制电路32的输出端,第二PWM控制芯片U2的GND引脚连接公共地端GND,第二PWM控制芯片U2的FB引脚作为第二PWM控制电路32的反馈端,第二PWM控制芯片U2的BO引脚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第三十电阻R30的一端和第十电容C10的一端,第三十电阻R30的另一端和第十电容C10的另一端连接公共地端GND,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公共限流电路5的输出端;第二PWM控制芯片U2的CS引脚连接第二十四电阻R24的一端、第二十六电阻R26的一端、第十二电容C12的一端和一第二限流电路36的输入端,第二十四电阻R24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十七电阻R37和第四十四电阻R44的公共端,第二十六电阻R26的另一端和第十二电容C12的另一端连接公共地端GND;第二PWM控制芯片U2的RT引脚连接第二十八电阻R28的一端,第二十八电阻R28的另一端连接公共地端GND。所述第二PWM控制芯片U2输出PWM信号而控制第二MOS管Q2的通断,进而控制第二变压器T2的初级绕组的通电与否,以使得第二变压器T2的次级绕组输出脉冲电压,从而使得第二功率变换电路31将输入整流电路1输出的直流电压变换为脉冲电压。
配合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二变压器T2还具有辅助绕组,第十六电容C16和第十二极管D10的公共端连接第二变压器T2的辅助绕组的第一端,第二变压器T2的辅助绕组的中心抽头连接公共地端GND,这样第十六电容C16和第十二极管D10的公共端便通过第二变压器T2的辅助绕组连接公共地端GND,这样当第二变压器T2的初级绕组断电时,可以通过第十六电容C16和第十二极管D10释放第二变压器T2的初级绕组的能量;所述第一供电电路25包括第四十六电阻R46、第五十电阻R50、第五十一电阻R51、第五十二电阻R52、第一百零二电阻R102、第二十一电容C21、第三极性电容EC3、第十一二极管D11、第五稳压管ZD5和第二十一三极管Q21;其中第四十六电阻R46一端连接第二变压器T2的辅助绕组的第二端,第四十六电阻R46的另一端连接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阳极,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阴极连接第三极性电容EC3的正极、第五十二电阻R52的一端、第一百零二电阻R102的一端和第二十一三极管Q21的集电极,第五十二电阻R52的另一端连接第五十一电阻R51的一端,第五十一电阻R51的另一端连接第五十电阻R50的一端,第五十电阻R50的另一端连接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和第八二极管D8的阴极;第二十一三极管Q21的发射极连接第一PWM控制芯片U1的Vcc引脚和第二十一电容C21的一端,第二十一电容C21的另一端连接公共地端GND,第二十一三极管Q21的基极连接第一百零二电阻R102的另一端和第五稳压管ZD5的阴极,第五稳压管ZD5的阳极连接公共地端GND。配合图3所示,本发明当输入整流电路通电时,输入的交流电通过第七二极管D7和第八二极管D8整流后控制第二十一三极管Q21导通,进而使得第二PWM控制芯片U2的Vcc引脚受电而使得第二PWM控制芯片U2开始工作;而本发明在整体的电路稳定工作时,第二变压器T2的辅助绕组输出的电压则控制第二十一三极管Q21导通,而保持第二PWM控制芯片U2的Vcc引脚通电,以使得第二PWM控制芯片U2保持工作;其中通过第五稳压管ZD5的钳位作用,使得第二PWM控制芯片U2的Vcc引脚电压稳定,以保证第二PWM控制芯片U2工作稳定。
配合图3所示,所述第二输出整流电路33包括第三十九电阻R39、第三十八电阻R38、第五十九电阻R59、第六十电阻R60、第六十一电阻R61、第六十二电阻R62、第六十三电阻R63、第六十四电阻R64、第六十九电阻R69、第六十八电阻R68、第七十电阻R70、第七十二电阻R72、第七十五电阻R75、第七十六电阻R76、第八十二电阻R82、第八十八电阻R88、第九十电阻R90、第九十二电阻R92、第二十七电容C27、第三十电容C30、第三十二电容C32、第三十四电容C34、第二十八电容C28、第七极性电容EC7、第十一极性电容EC11、第十二二极管D12、第二十二二极管D22、第二十三二极管D23、第二十四二极管D24、第二十五二极管D25、第二十六二极管D26、第二十七二极管D27、第二十八二极管D28、第二稳压管ZD2、第十二三极管Q12、第十四三极管Q14、第十六三极管Q16、第二十四三极管Q24、第二十五三极管Q25、第二整流MOS管Q7、第二续流MOS管Q8和第二储能电感L2;所述第二储能电感L2的第一端作为第二输出整流电路33的第一输入端,第二储能电感L2的第二端作为第二输出整流电路33的输出正极端;第二储能电感L2的第二端连接第七极性电容C7的正极和第八十二电阻R82的一端,第七极性电容EC7的负极和第八十二电阻R8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地端GND2,第二储能电感L2的第一端连接第五十九电阻R59的一端、第六十电阻R60的一端、第六十一电阻R61的一端、第二续流MOS管Q8的漏极、第二十二二极管D22的阴极、第二十三二极管D23的阴极、第七十二电阻R72的一端、第七十五电阻R75的一端和第七十电阻R70的一端,第二续流MOS管Q8的栅极连接第八十八电阻R88的一端和第三十八电阻R38的一端,第五十九电阻R59的另一端连接第六十电阻R60的另一端、第六十一电阻R61的另一端、第二十八电容C28的一端和第三十电容C30的一端,第七十电阻R70的另一端连接第十二二极管D12的阳极;第二整流MOS管Q7的漏极作为第二输出整流电路33的第二输入端,第二整流MOS管Q7的漏极连接第六十二电阻R62的一端、第六十三电阻R63的一端和第六十四电阻R64的一端,第六十二电阻R62的另一端连接第六十三电阻R63的另一端、第六十四电阻R64的另一端和第二十七电容C27的一端;第二整流MOS管Q7的源极为第二输出整流电路33的输出负极端,第二整流MOS管Q7的源极连接第二十五二极管D25的阴极、第三十九电阻R39的一端、第二十七电容C27的另一端,第二十八电容C28的另一端、第三十电容C30的另一端、第二续流MOS管Q8的源极和第三十八电阻R38的另一端;第二整流MOS管Q7的栅极连接第二十三二极管D23的阳极和第六十八电阻R68的一端,第六十八电阻R68的另一端连接第十二三极管Q12的发射极,第十二三极管Q12的集电极连接第三十二电容C32的一端和第六十九电阻R69的一端,第十二三极管Q12的基极连接第二十二二极管D22的阳极、第七十五电阻R75的另一端、第七十六电阻R76的一端和第二稳压管ZD2的阴极,第三十二电容C32的另一端、第七十六电阻R76的另一端和第二稳压管ZD2的阳极连接第二地端GND2,第二地端GND2可通过第十八电容C18接地;第六十九电阻R69的另一端连接第十二二极管D12的阴极、第十一极性电容EC11的正极、第九十电阻R90的一端、第九十二电阻R92的一端和第十四三极管Q14的集电极,第十一极性电容EC11的负极连接第二地端GND2,第十四三极管Q14的发射极连接第十六三极管Q16的发射极、第二十七二极管D27的阳极和第三十四电容C34的一端,第二十七二极管D27的阴极连接第二十八二极管D28的阳极,第二十八二极管D28的阳极和第三十四电容C34的另一端连接第八十八电阻R88的另一端;第十四三极管Q14的基极连接第九十电阻R90的另一端、第十六三极管Q16的基极、第二十四二极管D24的阴极和第二十四三极管Q24的集电极,第十六三极管Q16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地端GND2;第二十四三极管Q24的基极连接第九十二电阻R92的另一端、第二十四二极管D24的阳极以及第二十五三极管Q25的基极和集电极,第二十四三极管Q24的发射极连接第二十五二极管D25的阳极,第二十五三极管Q25的发射极连接第二十六二极管D26的阳极,第二十五三极管Q25的阴极连接第七十二电阻R72的另一端。配合图3所示,其中当第二变压器T2的初级绕组通电时,第十二三极管Q12导通而使得第二整流MOS管Q7的栅极得到驱动电压,进而使得第二整流MOS管Q7导通;与此同时,第十四三极管Q14截止,而第十六三极管Q16导通以使得第二续流MOS管Q8的栅极电压拉低,进而使得第二续流MOS管Q8截止;这样在第二变压器T2的初级绕组通电时,第二整流MOS管Q7导通而第二续流MOS管Q8截止,第二输出整流电路33进入整流阶段,使得第二电感L2储能。配合图3所示,而当第二变压器T2的初级绕组断电时,第十二三极管Q12截止而使得第二整流MOS管Q7的栅极电压拉低,使得第二整流MOS管Q7截止;与此同时,第十四三极管Q14导通而第十六三极管Q16截止,以使得第二续流MOS管Q8的栅极得到驱动电压,进而使得第二续流MOS管Q8导通;这样在第二变压器T2的初级绕组断电时,第二整流MOS管Q7截止而第二续流MOS管Q8导通,第二输出整流电路33进入续流阶段,使得第二电感L2释放能量。
配合图3所示,所述第二光耦反馈电路34包括第二十二电阻R22、第四十二电阻R42、第四十电阻R40、第四十一电阻R41、第七十八电阻R78、第八十电阻R80、第九十五电阻R95、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二十二电容C22、第七稳压芯片U7、第二光耦PC2;第二十二电阻R22的一端连接第四十二电阻R42的一端和第九十五电阻R95的一端,第二十二电阻R22、第四十二电阻R42和第九十五电阻R95的公共端作为第二光耦反馈电路34的输入端,第二光耦PC2的输出正极端作为第二光耦反馈电路34的输出端;第二十二电阻R2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光耦PC2的输入正极端、第七十七电阻的一端,第二光耦PC2的输入负极端连接第七稳压芯片U7的K脚、第七十八电阻R78的另一端、第五电容C5的一端和第三十四电阻的一端,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第四十二电阻R42的另一端、第二十二电容C22的一端、第三电容C3的一端、第四十一电阻R41、第八十电阻R80和第七稳压芯片U7的R脚,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第九十五电阻R95的另一端,第二十二电容C22的另一端连接第四十电阻R40的另一端,第七稳压芯片U7的A脚、第四十一电阻R41的另一端和第八十电阻R80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地端GND1;第二光耦PC2的输出正极端连接第四电容C4的一端,第二光耦PC2的输出负极端和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公共地端GND。
配合图3所示,所述第二DC-DC转换电路3还包括第二输出滤波电路37,第二输出滤波电路37的一端与第二输出整流电路33的输出正极端相连,第二输出滤波电路37的另一端与第二输出整流电路33的输出负极端相连,通过第二输出滤波电路37进行滤波,以保证第二输出整流电路33的输出电压稳定。配合图2所示,第二输出滤波电路47可包括第八十四电阻R84、第八十五电阻R85、第八十六电阻R86、第八极性电容EC8和第九极性电容EC9;第八十四电阻R84的一端、第八十五电阻R85的一端、第八十六电阻R86的一端、第八极性电容EC8的正极和第九极性电容EC9的正极连接第二输出整流电路33的输出正极端,第八十四电阻R84的另一端、第八十五电阻R85的另一端、第八十六电阻R86的另一端、第八极性电容EC8的负极和第九极性电容EC9的负极连接第二输出整流电路33的输出负极端。
配合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输入滤波电路4,输入滤波电路4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输入整流电路1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通过输入滤波电路4以降低电路的EMI。配合图2所示,所述输入滤波电路4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压敏电阻VR1、第一X电容CX1,第一Y电容CY1、第二Y电容CY2、保险丝F1和共模电感LF1;压敏电阻VR1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一X电容CX1的一端和共模电感LF1的第一输入端,压敏电阻VR1的另一端连接保险丝F1的一端、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一X电容CX1的另一端和共模电感LF1的第二输入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和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压敏电阻VR1、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一X电容CX1和共模电感LF1的公共端作为输入滤波电路4的第一输入端,保险丝F1的另一端作为输入滤波电路4的第二输入端,输入滤波电路4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用于接入市电;共模电感LF1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Y电容CY1的一端并作为输入滤波电路4的第一输出端,共模电感LF1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Y电容CY2的一端并作为输入滤波电路4的第二输出端,第一Y电容CY1的另一端和第二Y电容CY2的另一端接地。在所述输入滤波电路4,压敏电阻VR1能吸收钳位输入电压,避免输入整流电路1输出的电压过高而导致后端器件损坏。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Claims (10)

1.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整流电路、第一DC-DC转换电路、第二DC-DC转换电路、第一地端GND以及第二地端GND以及公共输出端;
所述输入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一DC-DC转换电路的输入端和第二DC-DC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第一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正极端和第二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正极端连接公共输出端;第一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负极端连接第一地端,第二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负极端连接第二地端;第二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低于第一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DC-DC转换电路包括第一功率变换电路、第一PWM控制电路、第一输出整流电路以及第一光耦反馈电路;其中第一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作为第一DC-DC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第一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正极端和输出负极端作为第一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正极端和输出负极端;第一功率变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输出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第一功率变换电路的控制端连接第一PWM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第一光耦反馈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一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正极端,第一光耦反馈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一PWM控制电路的反馈端;
所述第二DC-DC转换电路包括第二功率变换电路、第二PWM控制电路、第二输出整流电路以及第二光耦反馈电路;其中第二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作为第二DC-DC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第二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正极端和输出负极端作为第二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正极端和输出负极端;第二功率变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二输出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第二功率变换电路的控制端连接第二PWM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第二光耦反馈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二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正极端,第二光耦反馈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二PWM控制电路的反馈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率变换电路包括第五电阻、第三十一电阻、第四十三电阻、第一快速恢复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十三电容、第一MOS管以及具有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第一变压器;第一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第一端作为第一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第一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第二端连接第一MOS管的漏极,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三十一电阻的一端和第四十三电阻的一端,第四十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一公共地端,第一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一快速恢复二极管的阳极、第五电阻的一端以及第三十一电阻的另一端,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快速恢复二极管的阳极并作为第一功率变换电路的控制端,第十三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一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第一端,第十三电容的另一端连接第五二极管的阳极,第五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一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第一端,第十三电容和第五二极管的公共端连接公共地端,第一变压器的次级绕组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作为第一功率变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一PWM控制电路包括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五电阻、第二十三电阻、第二十五电阻、第二十七电阻、第二十九电阻、第九电容、第十一电容、第二十三电容和第一PWM控制芯片;所述第一PWM控制芯片的SS引脚通过第二十三电容连接公共地端,第一PWM控制芯片的Vcc引脚连接一第一供电电路,第一PWM控制芯片的DRV引脚作为第一PWM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第一PWM控制芯片的GND引脚连接公共地端,第一PWM控制芯片的FB引脚作为第一PWM控制电路的反馈端,第一PWM控制芯片的BO引脚连接第十五电阻的一端、第二十九电阻的一端和第九电容的一端,第二十九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九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公共地端,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一公共限流电路的输出端,该公共限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输入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第一PWM控制芯片的CS引脚连接第二十三电阻的一端、第二十五电阻的一端、第十一电容的一端和一第一限流电路的输出端,第一限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第二十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十一电阻和第四十三电阻的公共端,第二十五电阻的另一端和第十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公共地端;第一PWM控制芯片的RT引脚连接第二十七电阻的一端,第二十七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公共地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功率变换电路包括第六电阻、第三十七电阻、第四十四电阻、第二快速恢复二极管、第十二极管、第十六电容、第二MOS管以及具有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第二变压器;第二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第一端作为第二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第二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第二端连接第二MOS管的漏极,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三十七电阻的一端和第四十四电阻的一端,第四十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一公共地端,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二快速恢复二极管的阳极、第六电阻的一端以及第三十七电阻的另一端,第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快速恢复二极管的阳极并作为第二功率变换电路的控制端,第十六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二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第一端,第十六电容的另一端连接第十二极管的阳极,第十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二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第一端,第十六电容和第十二极管的公共端连接公共地端,第二变压器的次级绕组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作为第二功率变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二PWM控制电路包括第十六电阻、第二十四电阻、第二十六电阻、第二十八电阻、第三十电阻、第十电容、第十二电容、第二十四电容和第二PWM控制芯片;所述第二PWM控制芯片的SS引脚通过第二十四电容连接公共地端,第二PWM控制芯片的Vcc引脚连接一第二供电电路,第二PWM控制芯片的DRV引脚作为第二PWM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第二PWM控制芯片的GND引脚连接公共地端,第二PWM控制芯片的FB引脚作为第二PWM控制电路的反馈端,第二PWM控制芯片的BO引脚连接第十六电阻的一端、第三十电阻的一端和第十电容的一端,第三十电阻的另一端和第十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公共地端,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公共限流电路的输出端;第二PWM控制芯片的CS引脚连接第二十四电阻的一端、第二十六电阻的一端、第十二电容的一端和一第二限流电路的输出端,第二限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第二十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十七电阻和第四十四电阻的公共端,第二十六电阻的另一端和第十二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公共地端;第二PWM控制芯片的RT引脚连接第二十八电阻的一端,第二十八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公共地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压器还具有辅助绕组,第十三电容和第五二极管的公共端连接第一变压器的辅助绕组的第一端,第一变压器的辅助绕组的中心抽头连接公共地端;所述第一供电电路包括第四十五电阻、第四十七电阻、第四十八电阻、第四十九电阻、第一百零三电阻、第十九电容、第二极性电容、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第八二极管、第六稳压管和第二十三极管;其中第四十五电阻一端连接第一变压器的辅助绕组的第二端,第四十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六二极管的阳极,第六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二极性电容的正极、第四十九电阻的一端、第一百零三电阻的一端和第二十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四十九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四十八电阻的一端,第四十八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四十七电阻的一端,第四十七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七二极管的阴极和第八二极管的阴极,第七二极管的阳极连接输入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第八二极管的阳极连接输入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第二十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一PWM控制芯片的Vcc引脚和第十九电容的一端,第十九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公共地端,第二十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百零三电阻的另一端和第六稳压管的阴极,第六稳压管的阳极连接公共地端;
所述第二变压器还具有辅助绕组,第十六电容和第十二极管的公共端连接第二变压器的辅助绕组的第一端,第二变压器的辅助绕组的中心抽头连接公共地端;所述第一供电电路包括第四十六电阻、第五十电阻、第五十一电阻、第五十二电阻、第一百零二电阻、第二十一电容、第三极性电容、第十一二极管、第五稳压管和第二十一三极管;其中第四十六电阻一端连接第二变压器的辅助绕组的第二端,第四十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十一二极管的阳极,第十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三极性电容的正极、第五十二电阻的一端、第一百零二电阻的一端和第二十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五十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五十一电阻的一端,第五十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五十电阻的一端,第五十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七二极管的阴极和第八二极管的阴极;第二十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一PWM控制芯片的Vcc引脚和第二十一电容的一端,第二十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公共地端,第二十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百零二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五稳压管的阴极,第五稳压管的阳极连接公共地端。
6.如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整流电路包括第三十二电阻、第三十六电阻、第五十三电阻、第五十四电阻、第五十五电阻、第五十六电阻、第五十七电阻、第五十八电阻、第六十五电阻、第六十六电阻、第六十七电阻、第七十一电阻、第七十三电阻、第七十四电阻、第八十七电阻、第八十九电阻、第九十一电阻、第一百零一电阻、第二十五电容、第二十六电容、第二十九电容、第三十一电容、第三十三电容、第四极性电容、第十极性电容、第九二极管、第十五二极管、第十六二极管、第十七二极管、第十八二极管、第十九二极管、第二十二极管、第二十一二极管、第一稳压管、第九三极管、第十一三极管、第十五三极管、第二十二三极管、第二十三三极管、第一整流MOS管、第一续流MOS管和第一储能电感;所述第一储能电感的第一端作为第一输出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第一储能电感的第二端作为第一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正极端;第一储能电感的第二端连接第四极性电容的正极和第一百零一电阻的一端,第四极性电容的负极和第一百零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地端,第一储能电感的第一端连接第五十三电阻的一端、第五十四电阻的一端、第五十五电阻的一端、第一续流MOS管的漏极、第十五二极管的阴极、第十六二极管的阴极、第七十一电阻的一端、第七十三电阻的一端和第六十七电阻的一端,第一续流MOS管的栅极连接第八十七电阻的一端和第三十六电阻的一端,第五十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五十四电阻的另一端、第五十五电阻的另一端、第三十三电容的一端和第二十六电容的一端;第六十七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九二极管的阳极;第一整流MOS管的漏极作为第一输出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第一整流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五十六电阻的一端、第五十七电阻的一端和第五十八电阻的一端,第五十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五十七电阻的另一端、第五十八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十五电容的一端;第一整流MOS管的源极为第一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负极端,第一整流MOS管的源极连接第十八二极管的阴极、第三十二电阻的一端、第二十五电容的另一端,第三十三电容的另一端、第二十六电容的另一端、第一续流MOS管的源极和第三十六电阻的另一端;第一整流MOS管的栅极连接第十六二极管的阳极和第六十六电阻的一端,第六十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九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九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十九电容的一端和第六十五电阻的另一端,第九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十五二极管的阳极、第七十三电阻的另一端、第七十四电阻的一端和第一稳压管的阴极,第二十九电容的另一端、第七十四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一稳压管的阳极连接第一地端;第六十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九二极管的阴极、第十极性电容的正极、第八十九电阻的一端、第九十一电阻的一端和第十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十极性电容的负极连接第一地端,第十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十五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二十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三十一电容的一端,第二十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二十一二极管的阳极,第二十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三十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第八十七电阻的另一端;第十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八十九电阻的另一端、第十五三极管的基极、第十七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二十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十五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地端;第二十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九十一电阻的另一端、第十七二极管的阳极以及第二十三三极管的基极和集电极,第二十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十八二极管的阳极,第二十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十九二极管的阳极,第十九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七十一电阻的另一端。
7.如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出整流电路包括第三十九电阻、第三十八电阻、第五十九电阻、第六十电阻、第六十一电阻、第六十二电阻、第六十三电阻、第六十四电阻、第六十九电阻、第六十八电阻、第七十电阻、第七十二电阻、第七十五电阻、第七十六电阻、第八十二电阻、第八十八电阻、第九十电阻、第九十二电阻、第二十七电容、第三十电容、第三十二电容、第三十四电容、第二十八电容、第七极性电容、第十一极性电容、第十二二极管、第二十二二极管、第二十三二极管、第二十四二极管、第二十五二极管、第二十六二极管、第二十七二极管、第二十八二极管、第二稳压管、第十二三极管、第十四三极管、第十六三极管、第二十四三极管、第二十五三极管、第二整流MOS管、第二续流MOS管和第二储能电感;所述第二储能电感的第一端作为第二输出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第二储能电感的第二端作为第二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正极端;第二储能电感的第二端连接第七极性电容的正极和第八十二电阻的一端,第七极性电容的负极和第八十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地端,第二储能电感的第一端连接第五十九电阻的一端、第六十电阻的一端、第六十一电阻的一端、第二续流MOS管的漏极、第二十二二极管的阴极、第二十三二极管的阴极、第七十二电阻的一端、第七十五电阻的一端和第七十电阻的一端,第二续流MOS管的栅极连接第八十八电阻的一端和第三十八电阻的一端,第五十九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六十电阻的另一端、第六十一电阻的另一端、第二十八电容的一端和第三十电容的一端,第七十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十二二极管的阳极;第二整流MOS管的漏极作为第二输出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第二整流MOS管的漏极连接第六十二电阻的一端、第六十三电阻的一端和第六十四电阻的一端,第六十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六十三电阻的另一端、第六十四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十七电容的一端;第二整流MOS管的源极为第二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负极端,第二整流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二十五二极管的阴极、第三十九电阻的一端、第二十七电容的另一端,第二十八电容的另一端、第三十电容的另一端、第二续流MOS管的源极和第三十八电阻的另一端;第二整流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二十三二极管的阳极和第六十八电阻的一端,第六十八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十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第十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三十二电容的一端和第六十九电阻的一端,第十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十二二极管的阳极、第七十五电阻的另一端、第七十六电阻的一端和第二稳压管的阴极,第三十二电容的另一端、第七十六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稳压管的阳极连接第二地端;第六十九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十二二极管的阴极、第十一极性电容的正极、第九十电阻的一端、第九十二电阻的一端和第十四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十一极性电容的负极连接第二地端,第十四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十六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二十七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三十四电容的一端,第二十七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二十八二极管的阳极,第二十八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三十四电容的另一端连接第八十八电阻的另一端;第十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九十电阻的另一端、第十六三极管的基极、第二十四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二十四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十六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地端;第二十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九十二电阻的另一端、第二十四二极管的阳极以及第二十五三极管的基极和集电极,第二十四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二十五二极管的阳极,第二十五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二十六二极管的阳极,第二十五三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七十二电阻的另一端。
8.如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DC-DC转换电路还包括第一输出滤波电路,第一输出滤波电路的一端与第一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正极端相连,第一输出滤波电路的另一端与第一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负极端相连;所述第二DC-DC转换电路还包括第二输出滤波电路,第二输出滤波电路的一端与第二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正极端相连,第二输出滤波电路的另一端与第二输出整流电路的输出负极端相连。
9.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整流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和热敏电阻;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三二极管的阴极并作为输入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四二极管的阴极并作为输入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和热敏电阻的一端,热敏电阻的另一端作为输入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和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公共地端。
10.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入滤波电路,输入滤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输入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
所述输入滤波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压敏电阻、第一X电容,第一Y电容、第二Y电容、保险丝和共模电感;压敏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的一端、第三电阻的一端、第一X电容的一端和共模电感的第一输入端,压敏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保险丝的一端、第二电阻的一端、第四电阻的一端,第一X电容的另一端和共模电感的第二输入端,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和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压敏电阻、第一电阻、第三电阻、第一X电容和共模电感的公共端作为输入滤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保险丝的另一端作为输入滤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共模电感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Y电容的一端并作为输入滤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共模电感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Y电容的一端并作为输入滤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第一Y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二Y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CN202020384460.XU 2020-03-24 2020-03-24 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6304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84460.XU CN211630456U (zh) 2020-03-24 2020-03-24 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84460.XU CN211630456U (zh) 2020-03-24 2020-03-24 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30456U true CN211630456U (zh) 2020-10-02

Family

ID=72621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84460.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630456U (zh) 2020-03-24 2020-03-24 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3045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15079A (zh) * 2020-03-24 2020-06-19 厦门强力巨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
CN112566316A (zh) * 2021-01-27 2021-03-26 宁波耀泰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微波手势控制灯具及控制方法
WO2023078157A1 (zh) * 2021-11-02 2023-05-11 西安青松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电路及显示屏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15079A (zh) * 2020-03-24 2020-06-19 厦门强力巨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
CN111315079B (zh) * 2020-03-24 2024-10-01 厦门强力巨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
CN112566316A (zh) * 2021-01-27 2021-03-26 宁波耀泰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微波手势控制灯具及控制方法
CN112566316B (zh) * 2021-01-27 2022-07-05 宁波耀泰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微波手势控制灯具及控制方法
WO2023078157A1 (zh) * 2021-11-02 2023-05-11 西安青松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电路及显示屏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630456U (zh) 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
CN101720154A (zh) 一种应急电源切换电路及其led驱动电路
CN201499348U (zh) 宽负载高效率led照明驱动电路
CN208739029U (zh) 一种电压叠加式升压电路
CN102333406A (zh) 照明用led驱动器
CN106793339A (zh) 基于原边反馈的自适应线电压补偿led驱动电路
CN111315079B (zh) 一种共阳双路节能电源
CN201830521U (zh) 离线式大功率led恒流驱动电源
CN109245539A (zh) 一种电压叠加式升压电路
CN102143629A (zh) 用于市电led灯驱动的高压单片集成电路(xl5002)
WO2022127351A1 (zh) 浮动式升降压pfc电路和led驱动电源
CN113067456B (zh) 一种基于自供电技术降低待机功耗的方法及应用
CN104797062B (zh) 兼容相控调光器无频闪高效率led驱动方式
CN102215617A (zh) 一种隔离式通用照明led路灯驱动电路
CN216122242U (zh) 一种过功率线性调压的开关电源
CN212013119U (zh) 一种新型驱动电源
CN203181299U (zh) 一种用于小功率灯具的恒流驱动电路结构
CN113824340B (zh) 一种过功率线性调压的开关电源
CN219875512U (zh) 脱毛仪电源电路
CN110323667A (zh) 一种高功率激光器驱动电源装置
CN219875513U (zh) 脱毛仪电源电路
CN202310188U (zh) 一种led灯的驱动电源
CN210775642U (zh) 一种净化器内部电压显示电路及净化器内部电压显示装置
CN210927455U (zh) 一种驱动器专用电源的控制电路
CN209572195U (zh) 一种气体补光灯电源模块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00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1001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00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1001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