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29431U - 一种基于机器人尾端转换用强电流连接模块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机器人尾端转换用强电流连接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29431U
CN211629431U CN202020424772.9U CN202020424772U CN211629431U CN 211629431 U CN211629431 U CN 211629431U CN 202020424772 U CN202020424772 U CN 202020424772U CN 211629431 U CN211629431 U CN 2116294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bot
module
tail end
strong current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2477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小龙
钱岳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Yipp Industrial Automation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Yipp Industrial Automation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Yipp Industrial Automation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Yipp Industrial Automation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2477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294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294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294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机器人尾端转换用强电流连接模块,包括机器人本体和工具本体,机器人本体的右侧活动连接有机器人侧强电模块,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流连接模块技术领域。该基于机器人尾端转换用强电流连接模块,通过在机器人本体的右侧设置机器人侧强电模块,然后利用安装板和插针座固定多个插针,然后经过工具侧强电模块底部的插针孔进行卡接,配合第一电缆接口和第二电缆接口外接电缆,将此模块用于大功率环境工作上,可以保证工作时间时使用强大的电流,提供稳定的工作效率,电流连接模块不局限在小电流的环境内进行连接作业,扩大了其使用范围,同时配合限位杆和限位孔,可以对机器人侧强电模块进行拆卸。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机器人尾端转换用强电流连接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流连接模块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机器人尾端转换用强电流连接模块。
背景技术
科学上把单位时间里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量叫做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电流符号为I,单位是安培(A),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做有规则的定向运动就形成了 电流。电学上规定:正电荷定向流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工程中以正电荷的定向流动方向为电流方向,电流的大小则以单位时间内流经导体截面的电荷Q来表示其强弱,称为电流强度。大自然有很多种承载电荷的载子,例如,导电体内可移动的电子、电解液内的离子、等离子体内的电子和离子、强子内的夸克。这些载子的移动,形成了电流。
现有的基于机器人尾端转换用电流连接模块,只能作用在小电流的环境内进行连接,使用范围受到限制,将此模块用于小电流环境工作时,工作时间时使用的电流较小,小功率工作效率环境不稳定,并且机器人侧强电模块都是固定安装的,其上面安装的插针需要定期进行更换,拆卸和安装的过程不方便,降低了其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机器人尾端转换用强电流连接模块,解决了现有的基于机器人尾端转换用电流连接模块,只能作用在小电流的环境内进行连接,工作时使用电流较小,并且机器人侧强电模块都是固定安装的,拆卸和安装过程不方便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基于机器人尾端转换用强电流连接模块,包括机器人本体和工具本体,所述机器人本体的右侧活动连接有机器人侧强电模块,所述工具本体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工具侧强电模块,所述机器人侧强电模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插针座,且插针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插针,所述工具侧强电模块的底部开设有插针孔,且插针孔的内表面与插针的外表面卡接,所述机器人本体右侧的顶部开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内表面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杆,所述机器人侧强电模块内部左侧的两侧均开设有限位孔,两个所述限位孔的内表面均与限位杆的外表面卡接,所述机器人侧强电模块的右侧开设有第一电缆接口,所述工具侧强电模块的右侧开设有第二电缆接口。
优选的,所述插针座的数量设置有多个,且插针座在安装板的顶部均匀分布。
优选的,所述机器人本体和工具本体相对一侧的边沿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表面的底部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栓。
优选的,所述工具本体底部的边沿开设有定位螺栓孔,且定位螺栓孔的内表面与定位螺栓的外表面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机器人本体顶部的两侧均螺纹连接有可拆卸螺丝,工具本体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螺丝孔,且螺丝孔的内表面与可拆卸螺丝的外表面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定位螺栓的数量设置有多个,且定位螺栓在凹槽的内表面均匀分布。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机器人尾端转换用强电流连接模块。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基于机器人尾端转换用强电流连接模块,通过在机器人本体的右侧活动连接有机器人侧强电模块,工具本体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工具侧强电模块,机器人侧强电模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板,安装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插针座,且插针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插针,工具侧强电模块的底部开设有插针孔,且插针孔的内表面与插针的外表面卡接,机器人本体右侧的顶部开设有弧形槽,弧形槽内表面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杆,机器人侧强电模块内部左侧的两侧均开设有限位孔,两个限位孔的内表面均与限位杆的外表面卡接,机器人侧强电模块的右侧开设有第一电缆接口,工具侧强电模块的右侧开设有第二电缆接口,通过在机器人本体的右侧设置机器人侧强电模块,然后利用安装板和插针座固定多个插针,然后经过工具侧强电模块底部的插针孔进行卡接,配合第一电缆接口和第二电缆接口外接电缆,将此模块用于大功率消耗工作上,可以保证工作时间时使用强大的电流,提供稳定的工作效率,电流连接模块不局限在小电流的环境内进行连接作业,扩大了其使用范围,同时配合限位杆和限位孔,可以对机器人侧强电模块进行拆卸,方便其进行安装。
(2)、该基于机器人尾端转换用强电流连接模块,通过在机器人本体和工具本体相对一侧的边沿均开设有凹槽,凹槽内表面的底部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栓,工具本体底部的边沿开设有定位螺栓孔,且定位螺栓孔的内表面与定位螺栓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机器人本体顶部的两侧均螺纹连接有可拆卸螺丝,工具本体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螺丝孔,且螺丝孔的内表面与可拆卸螺丝的外表面螺纹连接,通过设置可拆卸螺丝和螺丝孔,可以方便拆卸和安装机器人本体和工具本体,设置定位螺栓孔和定位螺栓,可以实现对安装机器人本体和工具本体的定位和紧固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侧强电模块的外部结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工具侧强电模块的外部结构立体图。
图中:1-机器人本体、2-工具本体、3-机器人侧强电模块、4-工具侧强电模块、5-安装板、6-插针座、7-插针、8-插针孔、9-弧形槽、10-限位杆、11-限位孔、12-第一电缆接口、13-第二电缆接口、14-定位螺栓、15-定位螺栓孔、16-可拆卸螺丝、17-螺丝孔、18-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机器人尾端转换用强电流连接模块,包括机器人本体1和工具本体2,机器人本体1顶部的两侧均螺纹连接有可拆卸螺丝16,工具本体2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螺丝孔17,且螺丝孔17的内表面与可拆卸螺丝16的外表面螺纹连接,工具本体2底部的边沿开设有定位螺栓孔15,且定位螺栓孔15的内表面与定位螺栓14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机器人本体1和工具本体2相对一侧的边沿均开设有凹槽18,凹槽18内表面的底部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栓14,定位螺栓14的数量设置有多个,且定位螺栓14在凹槽18的内表面均匀分布,机器人本体1的右侧活动连接有机器人侧强电模块3,工具本体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工具侧强电模块4,机器人侧强电模块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板5,安装板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插针座6,插针座6的数量设置有多个,且插针座6在安装板5的顶部均匀分布,且插针座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插针7,插针7可以提供150A(2000V)电流,工具侧强电模块4的底部开设有插针孔8,且插针孔8的内表面与插针7的外表面卡接,机器人本体1右侧的顶部开设有弧形槽9,弧形槽9内表面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杆10,机器人侧强电模块3内部左侧的两侧均开设有限位孔11,两个限位孔11的内表面均与限位杆10的外表面卡接,机器人侧强电模块3的右侧开设有第一电缆接口12,第一电缆接口12与外部电缆连接,工具侧强电模块4的右侧开设有第二电缆接口13,第二电缆接口13与外部电缆连接,通过在机器人本体1的右侧设置机器人侧强电模块3,然后利用安装板5和插针座6固定多个插针7,然后经过工具侧强电模块4底部的插针孔8进行卡接,配合第一电缆接口12和第二电缆接口13外接电缆,将此模块用于大功率消耗工作上,可以保证工作时间时使用强大的电流,提供稳定的工作效率,电流连接模块不局限在小电流的环境内进行连接作业,扩大了其使用范围,同时配合限位杆10和限位孔11,可以对机器人侧强电模块3进行拆卸,方便其进行安装,同时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工作时,首先将机器人侧强电模块3的顶部通过螺丝固定安装板5,进而在安装板5的顶部固定插针座6,进一步在插针座6的顶部安装插针7,然后将机器人侧强电模块3内部左侧的限位孔11与限位杆10进行卡接,使得机器人侧强电模块3的左侧与弧形槽9的内表面相适配,然后将工具本体2盖在机器人本体1上,使得可拆卸螺丝16拧进螺丝孔17内进行固定,进而将定位螺栓14拧进定位螺栓孔15内进行固定,与此同时,将插针7与插针孔8的内表面卡接,此时将第一电缆接口12和第二电缆接口13与外接电缆连接即可,以上就是一种基于机器人尾端转换用强电流连接模块的全部工作原理。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基于机器人尾端转换用强电流连接模块,包括机器人本体(1)和工具本体(2),所述机器人本体(1)的右侧活动连接有机器人侧强电模块(3),所述工具本体(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工具侧强电模块(4),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侧强电模块(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板(5),所述安装板(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插针座(6),且插针座(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插针(7),所述工具侧强电模块(4)的底部开设有插针孔(8),且插针孔(8)的内表面与插针(7)的外表面卡接,所述机器人本体(1)右侧的顶部开设有弧形槽(9),所述弧形槽(9)内表面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杆(10),所述机器人侧强电模块(3)内部左侧的两侧均开设有限位孔(11),两个所述限位孔(11)的内表面均与限位杆(10)的外表面卡接,所述机器人侧强电模块(3)的右侧开设有第一电缆接口(12),所述工具侧强电模块(4)的右侧开设有第二电缆接口(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机器人尾端转换用强电流连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针座(6)的数量设置有多个,且插针座(6)在安装板(5)的顶部均匀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机器人尾端转换用强电流连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本体(1)和工具本体(2)相对一侧的边沿均开设有凹槽(18),所述凹槽(18)内表面的底部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栓(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机器人尾端转换用强电流连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具本体(2)底部的边沿开设有定位螺栓孔(15),且定位螺栓孔(15)的内表面与定位螺栓(14)的外表面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机器人尾端转换用强电流连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本体(1)顶部的两侧均螺纹连接有可拆卸螺丝(16),工具本体(2)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螺丝孔(17),且螺丝孔(17)的内表面与可拆卸螺丝(16)的外表面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机器人尾端转换用强电流连接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螺栓(14)的数量设置有多个,且定位螺栓(14)在凹槽(18)的内表面均匀分布。
CN202020424772.9U 2020-03-30 2020-03-30 一种基于机器人尾端转换用强电流连接模块 Active CN2116294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24772.9U CN211629431U (zh) 2020-03-30 2020-03-30 一种基于机器人尾端转换用强电流连接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24772.9U CN211629431U (zh) 2020-03-30 2020-03-30 一种基于机器人尾端转换用强电流连接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29431U true CN211629431U (zh) 2020-10-02

Family

ID=72620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24772.9U Active CN211629431U (zh) 2020-03-30 2020-03-30 一种基于机器人尾端转换用强电流连接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294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43749A (zh) 低电压分配电路
CN102037617B (zh) 插式连接器的插塞
CN211629431U (zh) 一种基于机器人尾端转换用强电流连接模块
CN105161938A (zh) 插头以及与之配合的插座
CN207884040U (zh) 一种转接器及转接器总成
CN103855529A (zh) 一种插接式接线端子组合件
CN203774516U (zh)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件
CN207304060U (zh) 一种充电装置
CN215645165U (zh) 模组化插座结构
CN216015247U (zh) 一种自适应塑壳断路器的连接器
CN205039370U (zh) 插头以及与之配合的插座
CN2893896Y (zh) 一种手柄开关
CN107509297B (zh) 一种等离子发生器的组装结构
CN211556282U (zh) 一种二路异形母排
CN216624633U (zh) 一种新型电工电子接线装置
CN217086495U (zh) 一种带插接装置的开关保护单元
CN209029636U (zh) 组合式插座
CN211879677U (zh) 一种高效防水插座
CN218101770U (zh) 一种便于快速接线的插座
CN219696749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防短路插头连接器
CN219458889U (zh) 一种高效率电源转换装置
CN215955621U (zh) 一种带有过电保护的三角插
CN215911695U (zh) 一种多功能通电导轨系统
CN219738559U (zh) 一种铜排连接用绝缘纸结构
CN219498394U (zh) 一种带自锁结构的接线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