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10485U - 支托 - Google Patents

支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10485U
CN211610485U CN202020153160.0U CN202020153160U CN211610485U CN 211610485 U CN211610485 U CN 211610485U CN 202020153160 U CN202020153160 U CN 202020153160U CN 211610485 U CN211610485 U CN 2116104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p surface
face
support
supporting
air cush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5316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洋
王宝军
张锦凤
薛慧
孟天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015316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104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104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1048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支托,其包括支托本体;所述支托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底面和顶面、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相对设置的第三面和第四面;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和第四面围合成支托腔体,底面和顶面分别位于所述支托腔体的底部和顶部;所述底面的长度小于所述顶面的长度;所述顶面在其宽度方向上分别与第三面和第四面相交;所述顶面在其长度方向上分别与第一面和第二面相交;所述顶面倾斜设置,且所述顶面与第一面之间的交接线所在水平面低于所述顶面与第二面之间的交接线所在水平面。本实用新型的支托能够抬高上肢。

Description

支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托,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抬高上肢并能够辅助加压的支托。
背景技术
随着脑卒中发病率日趋升高,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肢瘫痪,并在治疗及康复过程中都可能出现肩手综合征(SHS)。肩手综合征是指患者患手突然浮肿疼痛及肩关节疼痛,并使手功能受限。在急性重度脑卒中患者软瘫期间,肢体瘫痪及神经体液调节障碍所导致的肩手综合征尤为突出,可导致患手骤然出现肿胀。水肿以上肢手背较为多见,肿胀处松软、膨隆,在患臂垂于体侧时更为明显。若不进行早期控制,则会进一步导致手部被动旋后、腕部背伸受限以及手指不能外展,最终可导致关节活动度永久丧失。
脑卒中后手部肿胀的治疗原则为提倡预防为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主要治疗目标是减轻水肿、缓解疼痛,改善手部、腕关节的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与肌肉挛缩。总体康复治疗包括:(1)肌肉运动,主要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等;(2)降温,临床上包括冰疗、热冷水交替浸浴治疗等;(3)压力疗法,指外用加压装置来减轻肢体末端肿胀。(4)抬高患肢,体现在良肢位摆放和日常的护理中。
许多医院采用普通枕头垫高患肢,而无专门适用于该类患者的垫高支托。对于昏迷或重症患者来说,他们通常采用3045°卧位预防肺炎的发生,因此上肢会更加低垂。普通枕头的垫高幅度既不充分也不能保证关节处于伸展状态,均不能有效预防或缓解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及进展,导致手部水肿更加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在使用压力疗法时,普通枕头也无法辅助加压。此外,根据国标标准,病床宽度通常为90~100cm,重症患者通常还有留置胃管、气管插管、血液透析及静脉输液等占用空间,因此无足够空间放置枕头保证患肢抬高。
CN202961022U公开了一种包括海绵体的上肢抬高垫。海绵体为一个截面为三角形的斜面体,所述的海绵体上面设计有两个凹槽,直凹槽为一截面为半圆形的直槽,弯曲凹槽为一截面为半圆形的弯曲槽。该上肢抬高垫适用于患者平躺卧时将胳膊伸直并放置于直凹槽中,以抬高并固定患肢。
CN209899888U公开了一种水肿患者用抬高垫,包括垫本体和调节垫,垫本体为楔形本体,垫本体的上表面沿长度方向设有凹陷型槽体,槽体的最顶端和最底端分别设置有伸缩驱动机构Ⅰ和伸缩驱动机构Ⅱ,调节垫设置在槽体内,调节垫包括调节垫Ⅰ、固定垫及调节垫Ⅱ,调节垫Ⅰ和调节垫Ⅱ均为U型凹槽,固定垫为弧形槽;调节垫Ⅰ最顶端与伸缩驱动机构Ⅰ相连,调节垫Ⅰ的最底端与槽体转动连接,调节垫Ⅱ的最顶端与槽体转动连接,调节垫Ⅱ的最底端与伸缩驱动机构Ⅱ相连。该抬高垫可以调整抬高垫的抬高的角度,在抬高的同时可以对患者的上肢进行被动运动。但该抬高垫结构复杂,不利于推广应用,而且该抬高垫适用于平躺患者,对采用30~45°卧位的患者的适用性差。
CN2768716Y公开了一种包括架体的上肢抬高支架。架体为梯台形结构,架体的上端面与下端面平行并且都为矩形面,架体的左端面为矩形面并且与架体的上端面及下端面垂直,架体的右端面为矩形的斜面,上端面、右端面上固定有海绵层。该专利文献中患者上肢置于架体上并与上端面及右端面的海绵层接触,用于抬高上肢肢体,该上肢抬高支架更适用于平躺卧的患者。
综上,提供一种适用于采用30~45°卧位的上肢运动功能受限患者抬高肢体并能辅助加压的支托是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托,其能够抬高上肢。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支托有助于减轻水肿。进一步地,其适用于采用30~45°卧位的患者。更进一步地,其能够辅助加压。此外,其结构简单,更节省空间。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托,其包括支托本体;所述支托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底面和顶面、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相对设置的第三面和第四面;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和第四面围合成支托腔体,底面和顶面分别位于所述支托腔体的底部和顶部;
其中,所述底面的长度小于所述顶面的长度;所述顶面在其宽度方向上分别与第三面和第四面相交;所述顶面在其长度方向上分别与第一面和第二面相交;所述顶面倾斜设置,且所述顶面与第一面之间的交接线所在水平面低于所述顶面与第二面之间的交接线所在水平面;
其中,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之间的夹角为10~20°;所述顶面设置有圆弧形凹面;所述第一面为斜面,且所述第一面与所述底面之间的夹角为135~15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托,优选地,选自如下结构之一:
(1)第一面与所述顶面之间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五面连接;
(2)第一面与所述顶面之间直接相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托,优选地,所述第一面上设置有贴合气囊;所述顶面设置有多个支撑气垫;所述顶面与第三面之间的交接线的附近还设置有多个盖合气垫或者所述顶面与第四面之间的交接线的附近还设置有多个盖合气垫;所述盖合气垫设置为能够覆盖在所述支撑气垫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托,优选地,所述支托本体靠近所述底面的位置设置有充气管道口,其分别与支撑气垫和盖合气垫流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托,优选地,所述顶面与第三面之间的交接线的附近还设置有至少一条固定带或者所述顶面与第四面之间的交接线的附近还设置有至少一条固定带;所述固定带设置为能够置于所述盖合气垫的上方;所述盖合气垫远离所述顶面的一侧设置有多条加压绑定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托,优选地,第三面或第四面上还设置有多个固定锁环;所述固定锁环设置为能够分别与所述固定带和/或所述加压绑定带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托,优选地,第三面和/或第四面上设置有多个固定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托,优选地,所述支托本体还包括支撑骨架结构,其包括支撑板和多根支撑柱;所述支撑板和所述顶面均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与所述顶面的下表面平行,且二者设置为能够固定在一起;多根支撑柱设置为能够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一部分支撑柱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端设置为能够与第一面固定连接,另一部分支撑柱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端设置为能够与所述底面固定连接;多根支撑柱之间设置有连接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托,优选地,所述支托本体还包括硬性记忆海绵,其填充于所述支撑骨架结构的周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托,优选地,第三面和第四面设置为对称向内凹陷。
本实用新型将支托设置为顶面倾斜的接近于梯形台的结构,底面长度小于顶面长度;顶面为斜面,顶面与底面的夹角为10~20°,顶面为圆弧形凹面;第一面为斜面,且第一面与底面的夹角为135~150°。这样的结构可以适用于采用30~45°卧位的患者抬高上肢。这样可以预防或减轻水肿。此外,该支托结构简单,更节省空间。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支托本体上还设置有支撑气垫和盖合气垫,其能够辅助加压,减轻肢体末端肿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支托主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支托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支托的支撑气垫和盖合气垫的正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支托的第二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支托的第四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支托的第一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支托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支托主体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支托本体,101-底面,102-顶面,103-第一面,104-第二面,105-第五面,106-第三面,107-第四面,1-固定带,2-盖合气垫,3-加压绑定带,4-贴合气囊,5-固定环,6-支撑气垫,7-固定锁环,8-魔术贴条软毛端,9-充气管道口,10-支撑板,11-支撑柱,12-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本实用新型的支托包括支托本体。支托本体的截面接近于倒梯形结构。所述支托本体包括底面、顶面、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和第四面。底面和顶面相对设置。第一面和第二面相对设置,分别相当于左侧面(在图1的左侧)和右侧面(在图1的右侧)。第三面和第四面相对设置,分别相当于前端面(在图1的外侧)和后端面(在图1的内侧)。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和第四面围合成支托腔体。底面和顶面分别位于支托腔体的底部和顶部。这样构成支托本体。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底面为水平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底面长度小于顶面长度。顶面在其宽度方向上分别与第三面和第四面相交。所述相交包括相应两个面的直接相交以及相应两个面的延长面的相交。优选地,顶面在其宽度方向上分别与第三面和第四面直接相交。
在本实用新型中,顶面在其长度方向上与第二面相交。所述相交包括相应两个面的直接相交以及相应两个面的延长面的相交。优选地,顶面在其宽度方向上分别与第二面直接相交。
在本实用新型中,顶面在其长度方向上与第一面相交。所述相交包括相应两个面的直接相交以及相应两个面的延长面的相交。优选地,顶面在其长度方向上与第一面之间通过第五面连接(即顶面的延长面与第一面的延长面相交)。第五面优选为竖直设置。
底面的长度和顶面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制,能够适合患者上肢固定于合适体位即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底面的长度为20~40cm,宽度为16~32cm。顶面的长度为70~90cm,宽度为16~32cm。底面的宽度可以大于或等于顶面的宽度。优选地,底面的宽度等于顶面的宽度。这样的结构可以用于采用30~45°卧位的患者抬高上肢,预防或减轻水肿,或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所述底面与病床的床面相接触。第一面与倾斜角为30~45°的病床头部的床面相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一面与顶面不直接相交,第一面与顶面之间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五面连接,第一面和顶面均与第五面相交。第五面可以为圆弧形平面或竖直平面。第五面宽度为5~17cm。这样可以使得第一面不与顶面以锐角相接,以防止对患者造成压痕。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一面为斜面。第一面与底面之间的夹角为135~150°,优选为135°或150°,更优选为150°。昏迷或重症患者中通常采用30~45°卧位。这样可以将支托的第一面紧贴病床头部抬高30~45°的病床的床面,患肢放在顶面上,从而有助于抬高上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面上设置有贴合气囊,贴合气囊充气后,能够使得支托与病床的床面相贴合。这样可以使得支托更稳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二面与底面垂直。优选地,第三面和第四面设置为对称向内凹陷。亦即,第三面向内凹陷,第四面相应地向内凹陷。所述凹陷优选为圆弧形凹陷。这样可以提高美观性,并可以降低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中,顶面倾斜设置。顶面与第一面之间的交接线(包括直接相交的交接线或者顶面的延长面与第一面的延长面之间的交接线)所在水平面低于顶面与第二面之间的交接线所在水平面。顶面与底面的夹角为10~20°,优选为13~17°,更优选为14~16°,如15°。顶面具有圆弧形凹面,其可以沿着顶面的长度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圆弧形凹面的长度与顶面的长度一致,弧宽与顶面的宽度一致。弧深为2.5~5cm,优选为2.8~4cm,更优选为3~4cm。这样有利于辅助固定患者患肢。顶面可铺放一次性无菌无纺布,预防感染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中,顶面与第三面之间的交接线的附近或顶面与第四面之间的交接线的附近设置有至少一条固定带,优选为设置有3~5条固定带,更优选为设置有4~5条固定带。固定带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够用于辅助固定患者上肢即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顶面与第三面之间的交接线的附近设置有至少一条固定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顶面与第四面之间的交接线的附近设置有至少一条固定带。
在本实用新型中,固定带上可以设置有第一魔术贴条刺毛端。相应地,所述第三面或第四面上设置有相应的魔术贴条软毛端,其与第一魔术贴条刺毛端相粘合,从而使得固定带起到固定作用。固定带与魔术贴条软毛端不在同一面上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顶面与第三面之间的交接线的附近设置有固定带,固定带上设置有第一魔术贴条刺毛端,则在第四面上设置有相应的魔术贴条软毛端。固定带上还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一固定圆孔。第三面或第四面上还可以设置有多个固定锁环。多个固定锁环与多个第一固定圆孔相对应,用于锁住固定带而将患肢固定。同样地,固定带与固定锁环不在同一面上设置。第一固定圆孔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2~5个,更优选为3~5个。
顶面上设置有多个支撑气垫。优选地,顶面上沿其长度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设置有多个支撑气垫。支撑气垫的数量可以为3~7个,优选为3~5个。支撑气垫可以为正方形。每个支撑气垫的长度和宽度可以均为9~20cm,优选为12~17cm。支撑气垫能够充气或放气。充气后可膨起,增大与皮肤接触面积,而且可以增加抬高倾斜角度,可用于日常需要抬高患侧肢体且需要加大抬高角度的患者。完全放气后可与顶面重合,增加舒适度并预防压疮发生,并且不占据空间。
顶面与第三面之间的交接线的附近或顶面与第四面之间的交接线的附近还设置有多个盖合气垫。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顶面与第三面之间的交接线的附近设置有多个盖合气垫。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顶面与第四面之间的交接线的附近设置有多个盖合气垫。盖合气垫与固定带优选设置在顶面的同一侧。固定带设置于盖合气垫的上方。盖合气垫的个数与支撑气垫的个数可以相同。盖合气垫的形状与支撑气垫的形状可以相同或大致相同。盖合气垫的尺寸不小于支撑气垫的尺寸。盖合气垫的位置与支撑气垫的位置相对应,盖合气垫设置为能够覆盖在所述支撑气垫的上方。盖合气垫能够充气或放气。对于需要加压的患者,将患者患肢放于支撑气垫上方,并将盖合气垫置于患者患肢上方,通过将支撑气垫、盖合气垫充气,可以对患者肢体进行加压。这样的结构可以用于需要上肢肢体抬高及辅助加压患者。
在本实用新型中,支托本体在靠近所述底面的位置设置有充气管道口,其分别与支撑气垫和盖合气垫流体连通。通过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可以对支撑气垫和/或盖合气垫进行充气。从而对患肢进行辅助加压。通过非同步加压模式,辅助发挥瘫痪肢体的肌肉泵功能,促进肢体血液及淋巴液回流。在不需要加压时可将盖合气垫和支撑气垫充分放气,减少支托体积,方便临床操作。
盖合气垫远离顶面的一侧设置有多条加压绑定带。加压绑定带优选为3~5条,更优选为4~5条。加压绑定带上可以设置有第二魔术贴条刺毛端。第二魔术贴条刺毛端与所述魔术贴条软毛端可以相粘合,从而可以使得盖合气垫与肢体贴合,提高加压效果。加压绑定带上还设置有多个第二固定圆孔。第二固定圆孔的个数优选为2~5个,更优选为3~5个。第二固定孔与所述固定锁环相对应,能够使得盖合气垫与肢体贴合,提高加压效果的作用。固定锁环的个数优选为4~10个。辅助加压时,一般不用固定带固定上肢,仅用加压绑定带固定上肢即可。
第三面和/或第四面上设置有多个固定环。固定环优选为2~4个,更优选为2~3个。固定环能够使得支托固定于病床的支架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支托本体包括支撑骨架结构。支撑骨架结构包括支撑板和支撑柱。支撑板和顶面均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支撑板的上表面与顶面的下表面平行,且二者设置为能够固定在一起。支撑板的长度和宽度分别小于等于顶面的长度和宽度。多根支撑柱设置为能够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支撑柱为4~9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支撑柱为5~7根。多根支撑柱沿支托本体的高度方向均匀分布。一部分支撑柱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端设置为能够与第一面固定连接,另一部分支撑柱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端设置为能够与所述底面固定连接。多根支撑柱之间设置有连接板。支撑板、支撑柱和连接板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优选地,支撑板、支撑柱和连接板均为PVC材质。
在本实用新型中,支托本体还包括硬性记忆海绵。硬性记忆海绵填充于支撑骨架结构周围。这样可以使得支托结构稳定,并且由于硬性记忆海绵的使用,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支托本体的外部可以设置有布套,所述布套上设置有可拆卸口。可拆卸口的设置没有特别限制,比如,所述布套上可设置拉链,拉链拉开后形成可拆卸口。这样可以将布套从支托本体上拆卸下来或将布套安装于支托本体上。这样方便消毒换洗。
下面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支托的使用方法。
(一)仅用于抬高上肢
(1)将支托的第一面的贴合气囊充气;
(2)将支托置于头部抬高30~45°的病床上;并将贴合气囊与倾斜的床面相贴合,底面与水平的床面相贴合;
(3)将患者上肢置于支托的顶面上,并用固定带将肢体固定;
(4)通过床旁固定环将支托固定于病床的支架上。
这样可以起到肢体抬高及保护性约束功能。用于日常需要肢体抬高患者。
(二)用于抬高上肢以及辅助加压
(a)将支托的第一面的贴合气囊充气;
(b)将支托置于头部抬高30~45°的病床上;并将贴合气囊与倾斜的床面贴合;底面与水平的床面相贴合;
(c)将患者上肢置于支托的顶面上;
(d)将盖合气垫置于患者上肢上方,打开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支撑气垫及盖合气垫充气,并用加压绑定带将盖合气垫固定;
(e)通过床旁固定环将支托固定于病床的支架上。这样可以用于需要上肢肢体抬高及辅助加压患者。本实用新型的支托来自于对成年人的生理解剖数据值的测量后研发而得,该支托能更好适用于临床工作,提高支托的疗效及舒适性。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支托主体结构的示意图。该支托包括支托本体100。支托本体100的截面形状接近于倒梯形结构。支托本体100包括相对设置的底面101和顶面102,相对设置的第一面103和第二面104。此外,支托本体100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面106和第四面107。第一面103、第二面104、第三面106和第四面107围合成支托腔体,底面101和顶面102分别位于所述支托腔体的底部和顶部。
底面101的长度小于顶面102的长度。顶面102在其宽度方向(图1的前后方向)分别与第三面106和第四面107直接相交。顶面102在其长度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上与第二面104直接相交。顶面102在其长度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与第一面103不直接相交,且顶面102与第一面103之间通过第五面105连接。顶面102和第一面103分别与第五面105相交。第五面105为竖直平面。第五面的宽度为15.5cm。这样可以使得第一面103不与顶面102以锐角相接,从而防止对患者造成压痕。顶面102倾斜设置,顶面102与第五面105之间的交接线所在水平面低于顶面102与第二面104之间的交接线所在水平面。
在本实施例中,顶面102与底面101之间的夹角为15°。顶面102具有圆弧形凹面。圆弧形凹面的长度即为顶面102的长度,弧宽为18.0cm,弧深为3.0cm。这样的设计可起到辅助固定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面103为斜面。第一面103与底面101之间的夹角为150°。这样可以使得第一面103与倾斜的床面相契合,更适用于采用30°卧位的上肢运动功能受限患者抬高肢体,预防或减轻水肿。
在本实施例中,底面101的长度为22.0cm,宽度为18.0cm。顶面102的长度为75.0cm,宽度为18.0cm。第一面103的长度为61.0cm,宽度为18.0cm。第二面104垂直于底面101。第二面104的高度为43.0cm。第二面104的宽度为18.0cm。这样的支托可针对采用30°卧位的重症患者的上肢抬高,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对肩手综合征起到预防及治疗作用。
实施例2
除了以下结构,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
如图2和5所示,第一面103上设置有贴合气囊4。对贴合气囊4进行充气,使第一面103与床面相贴合,增加支托的稳定性。
实施例3
除了以下结构,其余与实施例2相同:
如图2,3和5所示,顶面102上镶嵌有四个支撑气垫6。四个支撑气垫6沿顶面102的长度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均匀排布。每个支撑气垫6的长度为14.5cm,宽度为14.5cm。支撑气垫6能够充气或放气。支撑气垫6充气后可膨起,增大与上肢的接触面积,增加抬高倾斜角度。用于需要日常抬高患侧肢体且需要加大抬高角度的患者。
顶面102与第三面106之间的交接线的附近均匀设置有四条固定带1。固定带1用于固定患者上肢于合适体位,起到保护性约束作用。固定带1上设置有第一魔术贴条刺毛端(未图示)。第四面107上设置有魔术贴条软毛端8,其能够与第一魔术贴条刺毛端相粘合。固定带1上还设置有多个第一固定圆孔(未图示)。魔术贴条软毛端8的下方设置有固定锁环7,即固定锁环7也设置于第四面107上。固定锁环7与第一固定圆孔可以固定连接。
实施例4
除了以下结构,其余与实施例3相同:
如图2,3和5~6所示,顶面102与第三面106之间的交接线的附近还设置有四个盖合气垫2。固定带1设置在盖合气垫2的上方。盖合气垫2的位置与支撑气垫6的位置相对应,盖合气垫2能够覆盖在支撑气垫6的上方。
四个盖合气垫2均呈正方形,长度为15.0cm,宽度为15.0cm。盖合气垫2能够充气或放气。这样当需要加压时,上肢肢体放置于支撑气垫6上方,盖合气垫2位于上肢肢体上方,然后可以将支撑气垫6和盖合气垫2进行充气,这样可以更好地辅助加压,提高加压效果,可以用于需要上肢肢体抬高及辅助加压患者。
盖合气垫2远离顶面102的一侧设置有四条加压绑定带3,加压绑定带3上设置有第二魔术贴条刺毛端(未图示),其能够与第四面107上的魔术贴条软毛端8相粘合。加压绑定带3上还设置有第二固定圆孔(未图示)。第二固定圆孔与第四面107上的固定锁环7可以固定连接。在使用支撑气垫6和盖合气垫2时可以用于固定患者上肢并使得盖合气垫2与肢体贴合,提高加压效果。
支托本体100靠近底面101的位置设置有充气管道口9。充气管道口9分别与支撑气垫6和盖合气垫2流体连通。通过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支撑气垫6和/或盖合气垫2进行充气。这样可以不占用太大空间。
第三面106上设置有两个固定环5,通过固定环5可将支托固定于病床的支架上。
实施例5
除了以下结构,其余与实施例2相同:支托本体100包括支撑骨架结构和硬性记忆海绵。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支托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支撑骨架结构包括支撑板10和支撑柱11。支撑板和顶面均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支撑板10与顶面102平行并位于顶面102的下方。支撑板的上表面和顶面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在一起。支撑板10的长度为65.0cm,宽度为13.0cm,厚度为2.5cm。将支撑板10的四个边进行打磨至圆弧形,防止锐利边缘对患者造成挤压。支撑板10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六根支撑柱11。六根支撑柱11沿支托本体的高度方向均匀分布。每根支撑柱11的宽度均为2.0cm,其长度从左到右依次为4.5cm、13.0cm、21.0cm、29.0cm、33.0cm、35.0cm。多根支撑柱11远离支撑板10的一端分别与第一面103和底面101固定连接。其中,四根支撑柱11与第一面103连接,两根支撑柱11与底面101连接。多根支撑柱11之间设置有连接板12。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10、支撑柱11和连接板12可以均为PVC材质。硬性记忆海绵填充于支撑骨架结构周围。这样可以使得支托结构稳定,并且由于硬性记忆海绵的使用,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支托本体100的外部设置有布套,所述布套上设置有拉链,所述拉链拉开可形成拆卸口,从而能够将布套拆卸下来。布套与支托本体100的轮廓相贴合。这样有利于换洗消毒。
实施例6
除了以下结构,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
如图4和6所示,第三面106和第四面107对称向内凹陷。其为圆弧形凹陷,深度为1.5cm。这样可以增加美观性,可以降低成本。
实施例7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支托主体结构的示意图。该支托包括支托本体100。支托本体100的截面形状接近于倒梯形。支托本体100包括相对设置的底面101和顶面102,相对设置的第一面103和第二面104。此外,支托本体100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面106和第四面107。第一面103、第二面104、第三面106和第四面107围合成支托腔体,底面101和顶面102分别位于所述支托腔体的底部和顶部。
底面101的长度小于顶面102的长度。顶面102在其宽度方向(图1的前后方向)上分别与第三面106和第四面107直接相交。顶面102在其长度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上与第二面104直接相交。顶面102在其长度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上与第一面103直接相交。顶面102倾斜设置,顶面102与第一面103之间的交接线所在水平面低于顶面102与第二面104之间的交接线所在水平面。
在本实施例中,顶面102与底面101之间的夹角为15°。顶面102具有圆弧形凹面。圆弧形凹面的长度即为顶面102的长度,弧宽为18.0cm,弧深为3.0cm。这样的设计可起到辅助固定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面103为斜面。第一面103与底面101之间的夹角为150°。这样可以使得第一面103与倾斜的床面相契合,更适用于采用30°卧位的上肢运动功能受限患者抬高肢体,预防或减轻水肿。
在本实施例中,底面101的长度为22.0cm,宽度为18.0cm。顶面102的宽度为18.0cm。第一面103宽度为18.0cm。第二面104垂直于底面101。第二面104的高度为43.0cm。第二面104的宽度为18.0cm。这样的支托可针对采用30°卧位的重症患者的上肢抬高,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对肩手综合征起到预防及治疗作用。
实施例8~12
除了将实施例1的支托结构替换为实施例7的相应结构之外,其余分别与实施例2~6相同,得到实施例8~12的支托。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任何变形、改进、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支托,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支托本体;所述支托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底面和顶面、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相对设置的第三面和第四面;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和第四面围合成支托腔体,底面和顶面分别位于所述支托腔体的底部和顶部;
其中,所述底面的长度小于所述顶面的长度;所述顶面在其宽度方向上分别与第三面和第四面相交;所述顶面在其长度方向上分别与第一面和第二面相交;所述顶面倾斜设置,且所述顶面与第一面之间的交接线所在水平面低于所述顶面与第二面之间的交接线所在水平面;
其中,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之间的夹角为10~20°;所述顶面设置有圆弧形凹面;所述第一面为斜面,且所述第一面与所述底面之间的夹角为135~1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托,其特征在于,选自如下结构之一:
(1)第一面与所述顶面之间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五面连接;
(2)第一面与所述顶面之间直接相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面上设置有贴合气囊;
所述顶面设置有多个支撑气垫;
所述顶面与第三面之间的交接线的附近还设置有多个盖合气垫或者所述顶面与第四面之间的交接线的附近还设置有多个盖合气垫;所述盖合气垫设置为能够覆盖在所述支撑气垫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托,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托本体靠近所述底面的位置设置有充气管道口,其分别与支撑气垫和盖合气垫流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托,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与第三面之间的交接线的附近还设置有至少一条固定带或者所述顶面与第四面之间的交接线的附近还设置有至少一条固定带;所述固定带设置为能够置于所述盖合气垫的上方;所述盖合气垫远离所述顶面的一侧设置有多条加压绑定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托,其特征在于,第三面或第四面上还设置有多个固定锁环;所述固定锁环设置为能够分别与所述固定带和/或所述加压绑定带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托,其特征在于,第三面和/或第四面上设置有多个固定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托,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托本体还包括支撑骨架结构,其包括支撑板和多根支撑柱;所述支撑板和所述顶面均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与所述顶面的下表面平行,且二者设置为能够固定在一起;多根支撑柱设置为能够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一部分支撑柱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端设置为能够与第一面固定连接,另一部分支撑柱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端设置为能够与所述底面固定连接;多根支撑柱之间设置有连接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托,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托本体还包括硬性记忆海绵,其填充于所述支撑骨架结构的周围。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支托,其特征在于,第三面和第四面设置为对称向内凹陷。
CN202020153160.0U 2020-02-05 2020-02-05 支托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6104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53160.0U CN211610485U (zh) 2020-02-05 2020-02-05 支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53160.0U CN211610485U (zh) 2020-02-05 2020-02-05 支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10485U true CN211610485U (zh) 2020-10-02

Family

ID=72619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53160.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610485U (zh) 2020-02-05 2020-02-05 支托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104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3518620A (ja) 膨張可能な構成要素が一体化されたシートを使用した褥瘡の予防および治療
CA2722146A1 (e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ressure sores using inflatable devices
CN203970754U (zh) 多功能气垫枕
CN108652877A (zh) 多功能防褥疮充气床垫
CN211610485U (zh) 支托
CN204671448U (zh) 一种多功能充气护理垫
CN212817025U (zh) 一种用于冠脉介入手术实用体位垫
CN209847666U (zh) 一种儿科上肢骨折用体位固定垫
CN210301512U (zh) 一种内科护理用简易翻身器
CN208910785U (zh) 一种床用picc置管支撑垫
CN207639687U (zh) 阴囊医用保护内裤
CN207203023U (zh) 一种新型下肢抬高支具
CN2489755Y (zh) 担架垫
CN216061186U (zh) 一种辅助调节手术体位充气垫
CN209808823U (zh) 一种多功能医用过床装置
CN217066880U (zh) 一种多用途上肢放置装置
CN205144951U (zh) 一种多功能充气垫
CN209790255U (zh) 一种卧床病人颈部支撑枕
CN216455344U (zh) 一种用于血液透析患者上肢穿刺的体位垫
CN220089911U (zh) 一种新型颅骨牵引枕部按摩器
CN214104984U (zh) 一种颈疤术后体位枕
CN213788421U (zh) 一种肢体抬高器
CN214285563U (zh) 一种心衰患者用上半身固定垫
CN217366758U (zh) 手背静脉留置针输液固定器
CN215688897U (zh) 一种多功能上肢约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002

Termination date: 202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