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83690U - 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 - Google Patents

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83690U
CN211583690U CN201920992420.0U CN201920992420U CN211583690U CN 211583690 U CN211583690 U CN 211583690U CN 201920992420 U CN201920992420 U CN 201920992420U CN 211583690 U CN211583690 U CN 2115836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ot
supporting
side wing
wedge
dro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9242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月华
钱星
顾翠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wn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wn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wn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Su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wn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192099242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836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836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836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护理支具包括足部支撑组件和腿部支撑组件,足部支撑组件具有供足部容纳的第一凹陷空间,防旋转部对第一承托部产生作用力以防止其翻转,能够将患肢足部稳定地固定在预设位置,避免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骨折端发生移位,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和愈合,也适于下肢瘫痪患者足下垂的早期预防及后期矫正;腿部支撑组件具有供小腿部容纳的第二凹陷空间,第二承托部上设置有与腘部相匹配的凸起部,将患肢小腿部抬高,并保持患肢静脉血的回流,缓解其肿胀。而且,足部支撑组件与腿部支撑组件可拆卸连接,适于患者平躺位或站立位使用,结构简单,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
背景技术
足下垂是一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疾病,表现为当足尖向下而足跟抬起时,足背不能屈缩或伸展、足跟不能着地,或者行走时出现拖曳的一种症状。导致足下垂的病因很多,常见的有下肢骨关节以及软组织损伤、脊髓运动神经损伤、肌营养不良、大脑损伤等;此外,偏瘫、中风及脑卒中患者也易出现足下垂并发症。
髋关节周围有丰富的肌肉,如外旋肌有梨状肌、上孖肌、下孖肌、股方肌、闭孔内肌、闭孔外肌等,内旋肌有臀中小肌前部及阔筋膜张肌,由于髋关节外旋肌较内旋肌数量多、力量强,因此正常人体在平卧休息位时,髋关节会处于轻度外旋位(20~30°)。但是,当股骨胫骨骨折时,髋关节囊和髂股韧带失去其内轴的完整性,紧张度消失,加上髋关节内外旋肌力的不平衡,患肢将处于外旋位畸形(45~65°),骨折端易产生移位,不利于骨折的复位和愈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外旋时也易造成髋关节的脱位。因此,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长期卧床后易导致患肢畸形从而出现足部外旋。
足部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的日常行动能力,为了防止上述情况造成的足下垂、足内外旋后遗症,医疗上一般采用丁字鞋或T字鞋对下肢进行固定。但常规的护理鞋存在固定不稳、穿戴不适的问题,导致患者依从性降低,且不便于医护人员观察末梢血液循环、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等;而且,患者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影响其腿部静脉血的正常回流,从而加重下肢局部肿胀,受硬质材质挤压,出现足背压痕、足跟压疮等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的护理鞋因固定不稳、穿戴不适而防足部内外旋效果差、易导致静脉回流不畅、产生压疮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舒适度高、可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并能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并发症的护理支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包括足部支撑组件以及与所述足部支撑组件可拆卸连接的腿部支撑组件;
所述足部支撑组件具有第一承托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承托部上的防旋转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承托部上并凸出于所述第一承托部与足底相接触面的第一防护部,所述第一防护部与所述第一承托部围成供足部容纳的第一凹陷空间,并通过所述防旋转部产生抵抗所述第一承托部偏离足部前后延伸方向的分作用力以将足部固定于预设位置;
所述腿部支撑组件具有第二承托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承托部上并与腘部相匹配的凸起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承托部上并凸出于所述第二承托部与小腿部相接触面的第二防护部,所述第二防护部与所述第二承托部围成供小腿部容纳的第二凹陷空间。
优选地,该结构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所述第一防护部包括位于足部两侧的第一侧翼、第二侧翼,以及位于足跟后侧的第三侧翼;
所述第三侧翼与所述第一承托部一体成型,且所述第三侧翼的外壁面为平面,并与所述第一承托部的外底面相垂直;所述防旋转部可拆卸地固定在足跟对应的所述第一承托部的外底面上。
进一步优选地,该结构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所述第三侧翼远离所述第一承托部的端面上设置有楔形部,且所述楔形部的尖端远离所述第三侧翼;所述楔形部的第一楔面与所述第三侧翼的内壁面平滑过渡并形成与踝部后侧相匹配的弧形凹陷。
进一步优选地,该结构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所述第二承托部上设置有与所述楔形部的第二楔面相匹配的曲面部,所述楔形部的尖端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并搭接在所述曲面部的任一位置,以调节所述第一承托部与所述第二承托部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优选地,该结构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所述第三侧翼远离所述第一承托部的端面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插槽,所述第二承托部靠近所述曲面部的区域内设置有与所述插槽相匹配的插柄,通过将所述插柄与所述插槽插接、所述第二楔面与所述曲面部搭接,以实现所述足部支撑组件与所述腿部支撑组件相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该结构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所述插柄与所述插槽插接后,所述第二防护部的外底面与所述第三侧翼的外壁面相平齐。
进一步优选地,该结构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所述第一侧翼与所述第二侧翼由软质材料制成,所述第一侧翼与所述第二侧翼通过第一调节带相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该结构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所述第一调节带为绑带或魔术贴。
进一步优选地,该结构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所述第一承托部、所述第三侧翼上设置有若干第一透气孔;所述第二承托部上设置若干第二透气孔。
进一步优选地,该结构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所述第一承托部、所述第一防护部的内壁面设置有第一内衬层;所述第二承托部、所述第二防护部的内壁面设置有第二内衬层。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包括足部支撑组件和腿部支撑组件。其中,足部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承托部、防旋转部和第一防护部;腿部支撑组件包括第二承托部、凸起部和第二防护部。
第一防护部与第一承托部形成供足部容纳的第一凹陷空间;防旋转部固定在第一承托部,并对第一承托部产生分作用力以抵抗第一承托部偏离足部前后延伸方向,以将患肢的足部稳定地固定在预设位置,可有效防止足部下垂和内外翻转。该结构的足部支撑组件,能够避免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骨折端发生移位,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和愈合,也适用于脑卒中、脑外伤等下肢瘫痪患者在患病早期足下垂、足内外旋的预防以及后期的矫正。同时,第二防护部与第二承托部形成供小腿部容纳的第二凹陷空间,且第二承托部上设置有与腘部相匹配的凸起部,该结构的腿部支撑组件能够将患肢小腿部抬高,保持腿部静脉血的正常回流,缓解下肢肿胀情况。
而且,足部支撑组件与腿部支撑组件可拆卸连接,适于患者平躺和站立两种体位的使用,结构简单,安全可靠。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足下垂和足内外旋的护理支具,在第三侧翼远离第一承托部的端面上设置有楔形部,楔形部的尖端远离第三侧翼,且楔形部的第一楔面与第三侧翼的内壁面平滑过渡并形成与踝部后侧相匹配的弧形凹陷,提高了踝部后侧的穿用舒适性;更为重要的是,患者在站立位穿用该结构的足部支撑组件时,楔形部抵靠在踝部后侧,防止第一承托部前端下垂,继而防止患者在行走过程中足部下垂。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第二承托部上设置有与楔形部的第二楔面相匹配的曲面部,楔形部的尖端在小腿部重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并搭接在曲面部的任一位置,在保证小腿部舒适性的前提下,能够调节第一承托部与第二承托部之间的距离,可适于不同腿长患者使用。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第一侧翼与第二侧翼由软质材料制成,且第一侧翼与第二侧翼通过第一调节带相连接,一方面可增加足部固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患者足部大小调节松紧程度,提高舒适度。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第一承托部、第一防护部以及第二承托部上设置若干透气孔,有利于患肢产生的热量的散发,不会产生异味。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在第一承托部、第一防护部以及第二承托部、第二防护部的内壁面设置有柔性透气的内衬层,提高了下肢的舒适性,避免出现足背压痕、足跟压疮等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的足部支撑组件的左视图(由第一承托部外底面方向);
图3为图2中的足部支撑组件的剖面图;
图4为图1中的楔形部(图1中A)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腿部支撑组件剖面示意图(不含第二内衬层);
附图标记说明:
1-足部支撑组件;11-第一承托部;111-盲孔;112-衬里;12-防旋转部; 121-销轴;13-第一防护部;131-第一侧翼;132-第二侧翼;133-第一调节带; 134-第三侧翼;1341-插槽;14-楔形部;141-钝端;142-尖端;143-第一楔面; 144-第二楔面;15-第一透气孔;16-第一内衬层;
2-腿部支撑组件;21-第二承托部;211-插柄;22-凸起部;23-第二防护部; 231-第二调节带;24-曲面部;25-第二透气孔;26-第二内衬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如图1所示,包括足部支撑组件1和腿部支撑组件2。
如图1和图2所示,足部支撑组件1包括第一承托部11、防旋转部12、第一防护部13、楔形部14、第一透气孔15以及第一内衬层16。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一承托部11为长圆形板状结构,其长度和宽度分别与患者足底的长短、宽窄相匹配。为获得良好的足部支撑效果,第一承托部11采用硬质材料制成,如聚氯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等;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承托部11采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制成。对于足下垂患者,若第一承托部11厚度太薄,则不能有效防止患者行走时的拖曳现象;若第一承托部11厚度太厚,则不利于患者下床走路;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承托部11的厚度为3cm。
患者在平躺位时,为防止其足部内旋或外旋,在第一承托部11上设置防旋转部12,防旋转部12对第一承托部11产生分作用力以抵抗第一承托部11 偏离足部前后的延伸方向,以将第一承托部11固定于预设位置。
为了达到良好的固定效果,如图2和图3所示,在第一承托部11的足跟对应的外底面上设置有长圆形的盲孔111,并在盲孔111的内壁面设置有金属材质的衬里112;盲孔11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承托部11的长度方向一致,盲孔的深度为2cm。防旋转部12为人字状,在人字状的中间连接处设置有与盲孔111相匹配的销轴121,当将销轴121按压至盲孔111中时,人字状的旋转部12的两端与第一承托部11的足跟端恰好在同一水平面上,以将第一承托部11固定并保持竖直状态。
如图1所示,第一防护部13设置在第一承托部11与足底的接触面上,第一防护部13包括第一侧翼131、第二侧翼132、第一调节带133以及第三侧翼134。第一侧翼131和第二侧翼132固定在第一承托部11的左右两侧,采用软质材料制成,如棉织物或者麻织物,优选棉织物,亲肤、透气,且不会对患者足面造成压痕。第一侧翼131和第二侧翼132通过第一调节带133 相连接,一方面可增加足部固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患者足部大小调节松紧程度,提高舒适度。优选地,第一调节带133选用魔术贴。
如图1所示,第三侧翼134与第一承托部11一体成型,第三侧翼134采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制成;第三侧翼134的外壁面为平面,并与第一承托部11的外底面相垂直。第一侧翼131、第二侧翼132、第三侧翼134与第一承托部11围成供足部容纳的第一凹陷空间,患者将足部放置于该第一凹陷空间,并调节好第一调节带133,在防旋转部12支撑作用下,患者的足部稳定地固定在预设位置,可有效防止足部下垂和内外翻转。
如图1和图4所示,在第三侧翼134远离第一承托部11的端面上设置有楔形部14,楔形部14的剖面呈三角形,其钝端141的端面通过胶粘固定在第三侧翼134远离第一防护部11的端面上,其尖端142远离第三侧翼134。其中,钝端141的端面面积小于第三侧翼134远离第一承托部11的端面面积。
如图4所示,楔形部14的第一楔面143与第三侧翼134的内壁面平滑过渡并形成与踝部后侧相匹配的弧形凹陷,楔形部14的材质为橡胶,提高了踝部后侧的穿用舒适性;更为重要的是,患者在站立位穿用该结构的足部支撑组件1时,楔形部14抵靠在踝部后侧,防止第一承托部11前端下垂,继而防止患者在行走时足部下垂。楔形部14的第二楔面144为曲面。
在第三侧翼134远离第一承托部11的端面上还设置有两个插槽1341。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承托部11、第三侧翼134上设置有若干第一透气孔15(位于第三侧翼134上的第一透气孔15未画出),有利于足部产生的热量的散发,不会产生异味。
如图1所示,在第一承托部11、第一侧翼131、第二侧翼132、第三侧翼134以及第一楔面143所围成的第一凹陷空间的内壁面设置有柔性透气的第一内衬层16,优选棉布,提高了足部的舒适性,避免出现足背压痕、足跟压疮等现象的发生。
如图1和5所示,腿部支撑组件2包括第二承托部21、凸起部22、第二防护部23、曲面部24、第二透气孔25以及第二内衬层26。
第二承托部21的截面为凹型结构,其朝下的外底面为平面,能够平稳地放置在病床上,其朝上的内壁面为凹陷曲面,与小腿部的结构相匹配,以提升小腿部平放在第二承托部21上的舒适感。
在第二承托部21的一端设置有凸起部22,以与腘部相匹配。凸起部22 与第二承托部21相配合,加大了患者平躺位下肢伸直时的稳定性,且能够保持下肢静脉血的正常回流,缓解下肢肿胀情况。同时,为获得良好的支撑效果,第二承托部21与凸起部22一体成型,采用硬质材料制成,如聚氯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等;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二承托部21和凸起部 22采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制成。
在第二承托部21的左右两侧设置第二防护部23,第二防护部23采用软质材料制成,如棉织物或者麻织物,优选棉织物;左右两侧的第二防护部23 之间通过第二调节带231相连接,一方面可增加小腿部固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患者小腿部胖瘦调节松紧程度,提高舒适度。优选地,第二调节带231选用魔术贴。第二防护部23与第二承托部21相配合,围成供小腿部容纳的第二凹陷空间。
如图1所示,在第二承托部21远离凸起部22的一端设置有曲面部24,该曲面部24与楔形部14的第二楔面144相匹配,通过将曲面部24与第二楔面144对接,即可实现将足部支撑组件1与腿部支撑组件2相连接。采用该结构的护理支具,在患者平躺位时,其小腿部平放在腿部支撑组件2上,其足部固定在足部支撑组件1上,既能够保持患者下肢静脉血回流,缓解下肢肿胀,也能将足部直立固定,防止足部的内外旋。
为适于不同腿长的患者,楔形部14的尖端142可在小腿部压力作用下弯曲变形并搭接在曲面部24的任一位置,藉此可以调节第一承托部11和第二承托部21之间的距离;优选地,楔形部14的尖端142与钝端141的水平距离为10cm,因此,该护理支具在总长度上具备10cm的调节范围。
为增加足部支撑组件1与腿部支撑组件2相连接的稳定性,在第二承托部21靠近曲面部24的区域内设置有与插槽1341相匹配的两个插柄211,通过将插柄211与插槽1341插接、第二楔面144与曲面部24搭接,并使得第二承托部21朝下的外底面与第三侧翼134的外壁面平齐,最终实现足部支撑组件1与腿部支撑组件2的稳定连接。该结构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将足部支撑组件1与腿部支撑组件2固定连接,则可适于患者平躺位;将足部支撑组件1与腿部支撑组件2分离,可适于患者直立行走使用。
如图5所示,在第二承托部21上设置若干第二透气孔25,有利于患者腿部所产生的热量的散发。
如图1所示,在第二承托部21、凸起部22上设置有柔性透气的第二内衬层26,优选海绵,以提高小腿部的舒适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与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第一承托部11、第一防护部13内壁面不单独设置第一内衬层16,而是直接选用由软性材质制备的第一承托部11和第三侧翼134,为防止其弯曲变形,填充硬质材料作为内芯,如金属框架等,同时选用柔性透气布料材质的第一侧翼131、第二侧翼132,也能避免足背压痕、足跟压疮等现象的发生。
作为可替换实施方式的进一步变形,第二承托部21、第二防护部23的内壁面也可以不单独设置第二内衬层26,而是第二承托部21选用软性材质材料,同时内充硬质材料;第二防护部23选用柔性透气布料。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与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第一承托部11、第三侧翼134上不设置第一透气孔15,第一内衬层16 的材质选用强吸汗多孔布料,并加大其厚度,也能实现患肢所产生热量的散发。
作为可替换实施方式的进一步变形,第二承托部21上还可以不设置第二透气孔25,而是在第二承托部21上设置强吸汗多孔布料,也能实现患肢所产生热量的散发。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与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第一调节带133也可以采用绑带,也能实现第一侧翼131、第二侧翼132 之间松紧度的调节。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与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第一侧翼131、第二侧翼132也可以采用与第一承托部11相同的材料制备,并与第一承托部11一体成型,第一侧翼131、第二侧翼132形成于第一承托部11并凸于第一承托部11与足底相接触面,在第一侧翼131、第二侧翼 132的内壁面设置柔性衬里,也能实现足部的固定并提高舒适度。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与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第三侧翼134远离第一承托部11的端面上不设置插槽1341,第二承托部21靠近曲面部24的区域内不设置插柄211,足部支撑组件1和腿部支撑组件2的连接仅是第二楔面144与曲面部24的搭接,也能固定足部和抬高小腿部,继而实现防止足下垂、足内外旋以及保持下肢静脉血正常回流。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与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楔形部14的设置仅是为了与第三侧翼134的内壁面配合,以提高患者站立位时踝部舒适性以及防止患者行走时第一承托部11的前端下垂。第二承托部21上不设置曲面部24,也即,第一承托部11与第二承托部21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总长度是不可调节的,但该护理支具也能实现患肢足部的固定和小腿部的抬高,继而实现防止足下垂、足内外旋以及保持下肢静脉血正常回流。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足部支撑组件(1)以及与所述足部支撑组件(1)可拆卸连接的腿部支撑组件(2);
所述足部支撑组件(1)具有第一承托部(11),固定于所述第一承托部(11)上的防旋转部(12),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承托部(11)上并凸出于所述第一承托部(11)与足底相接触面的第一防护部(13),所述第一防护部(13)与所述第一承托部(11)围成供足部容纳的第一凹陷空间,并通过所述防旋转部(12)产生抵抗所述第一承托部(11)偏离足部前后延伸方向的分作用力以将足部固定于预设位置;
所述腿部支撑组件(2)具有第二承托部(21),设置于所述第二承托部(21)上并与腘部相匹配的凸起部(22),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承托部(21)上并凸出于所述第二承托部(21)与小腿部相接触面的第二防护部(23),所述第二防护部(23)与所述第二承托部(21)围成供小腿部容纳的第二凹陷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部(13)包括位于足部两侧的第一侧翼(131)、第二侧翼(132),以及位于足跟后侧的第三侧翼(134);
所述第三侧翼(134)与所述第一承托部(11)一体成型,且所述第三侧翼(134)的外壁面为平面,并与所述第一承托部(11)的外底面相垂直;所述防旋转部(12)可拆卸地固定在足跟对应的所述第一承托部(11)的外底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翼(134)远离所述第一承托部(11)的端面上设置有楔形部(14),且所述楔形部(14)的尖端(142)远离所述第三侧翼(134);所述楔形部(14)的第一楔面(143)与所述第三侧翼(134)的内壁面平滑过渡并形成与踝部后侧相匹配的弧形凹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承托部(21)上设置有与所述楔形部(14)的第二楔面(144)相匹配的曲面部(24),所述楔形部(14)的尖端(142)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并搭接在所述曲面部(24)的任一位置,以调节所述第一承托部(11)与所述第二承托部(21)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翼(134)远离所述第一承托部(11)的端面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插槽(1341),所述第二承托部(21)靠近所述曲面部(24)的区域内设置有与所述插槽(1341)相匹配的插柄(211),通过将所述插柄(211)与所述插槽(1341)插接、所述第二楔面(144)与所述曲面部(24)搭接,以实现所述足部支撑组件(1)与所述腿部支撑组件(2)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柄(211)与所述插槽(1341)插接后,所述第二防护部(23)的外底面与所述第三侧翼(134)的外壁面相平齐。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所述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翼(131)与所述第二侧翼(132)由软质材料制成,所述第一侧翼(131)与所述第二侧翼(132)通过第一调节带(133)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带(133)为绑带或魔术贴。
9.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所述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托部(11)、所述第三侧翼(134)上设置有若干第一透气孔(15);所述第二承托部(21)上设置若干第二透气孔(25)。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托部(11)、所述第一防护部(13)的内壁面设置有第一内衬层(16);所述第二承托部(21)、所述第二防护部(23)的内壁面设置有第二内衬层(26)。
CN201920992420.0U 2019-06-28 2019-06-28 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 Active CN2115836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92420.0U CN211583690U (zh) 2019-06-28 2019-06-28 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92420.0U CN211583690U (zh) 2019-06-28 2019-06-28 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83690U true CN211583690U (zh) 2020-09-29

Family

ID=72574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92420.0U Active CN211583690U (zh) 2019-06-28 2019-06-28 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836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40810B1 (en) Foot protector
US20050107728A1 (en) Therapeutic socks
CN208318444U (zh) 一种用于扁平足的鞋垫
CN205849721U (zh) 一种踝关节功能锻炼带
CN211583690U (zh) 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护理支具
CN216439384U (zh) 一种用于双膝骨性关节炎矫形的护托结构
US8578941B2 (en) Slipper-like device to prevent or help heal pressure ulcers of the foot
RU2725963C1 (ru) Способ лечения килевидной деформации грудной клетки компрессирующим ортезом
CN211065239U (zh) 一种骨科丁字鞋
CN211187684U (zh) 一种多功能防旋鞋
CN213283987U (zh) 一种髋关节防脱位侧躺垫
CN208540816U (zh) 一种可旋转丁字鞋
CN209790116U (zh) 一种可伸缩丁字鞋
US20150018740A1 (en) Heel float therapeutic footwear with rigid heel cup
CN220025325U (zh) 一种多功能脚部固定装置
JP4977887B2 (ja) 足裏装着用具
CN206630748U (zh) 一种医用外固定步行护具
CN2710579Y (zh) 拇外翻术后矫形带
CN211962310U (zh) 一种踇外翻术后外固定支具
CN220385383U (zh) 新型防足下垂锻炼装置
CN215875125U (zh) 一种膝踝足矫形支具
CN213489203U (zh) 一种预防足下垂的支具
CN215503617U (zh) 一种充气式防止下垂脚托
CN213076128U (zh) 一种康复训练用脚趾矫正仪
CN217509982U (zh) 一种多功能锻炼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