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56902U - 移动充电电源及其电源外壳 - Google Patents

移动充电电源及其电源外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56902U
CN211556902U CN201922500281.8U CN201922500281U CN211556902U CN 211556902 U CN211556902 U CN 211556902U CN 201922500281 U CN201922500281 U CN 201922500281U CN 211556902 U CN211556902 U CN 2115569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column
wall
reinforcing plate
shell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50028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桂斌
潘小林
邓伟
苏荣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7000mall Design & Ser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7000mall Design &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7000mall Design & Ser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7000mall Design &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50028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569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569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569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充电电源及其电源外壳。电源外壳包括壳体及接线组件。连接组件收容于壳体内。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柱及设置于连接柱外壁的加强筋。连接柱沿轴向开设有用于安装电路板的安装孔。连接柱与壳体的内壁间隔设置,并通过加强筋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加强筋呈板状。加强筋的板厚小于连接柱的壁厚。连接柱与壳体的内壁间隔设置,故连接柱与壳体的内壁并不会直接接触。由于加强筋的板厚小于连接柱的壁厚,故即使为了保证连接柱的使用强度,将连接柱的壁厚设置的很厚,也不会出现在加强筋与壳体的连接处形成较大塑胶团等的情况,从而保证了电源外壳表面的平整度,大大降低了电源外壳加工时的不良率、提高了产品品质。

Description

移动充电电源及其电源外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充电电源及其电源外壳。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使用的越来越频繁,经常需要利用外部电源或移动充电电源进行充电,特别是外出时,移动充电电源的使用越来越多。而在移动充电电源加工过程中,需要利用紧固件将电路板固定于电源外壳内连接柱的安装孔中。受电源外壳内空间及电路板大小的限制,连接柱通常都比较小且壁厚较薄,在移动充电电源加工、维修及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连接柱爆裂等情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般会将连接柱的壁厚增大,但是连接柱壁厚增大后,需要在连接柱的内外增加脱模角,使得连接柱与电源外壳内壁连接的位置很容易形成塑胶团,加剧了产品外观凹陷等不良情况的产生,使得产品的不良率增加,从而影响了移动充电电源的产品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移动充电电源不良率较高高、产品品质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产品不良率较低的移动充电电源及电源外壳。
一种电源外壳,包括:
壳体,为中空结构;及
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柱及设置于所述连接柱外壁的加强筋,所述连接柱沿轴向开设有用于安装电路板的安装孔,所述连接柱与所述壳体的内壁间隔设置,并通过所述加强筋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加强筋呈板状,且所述加强筋的板厚小于所述连接柱的壁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面壳及下盖,所述面壳与所述下盖相对扣合以形成呈中空的所述壳体,所述加强筋远离所述连接柱的一端与所述面壳的内壁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板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加强板一端的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及所述第二加强板均沿所述连接柱的轴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加强板设置于所述连接柱的外壁,且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连接柱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加强筋沿所述连接柱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板背离所述连接柱的一侧及所述第二加强板背离所述连接柱的一侧均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强板位于连接柱背离所述安装孔的一端,且所述第二加强板远离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柱一端的外壁及所述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连接柱的中轴线垂直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还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相邻的两个侧边分别与所述连接柱的外壁及所述第一加强板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垂直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柱、所述加强筋及所述壳体为一体成型结构。
一种移动充电电源,包括:
上述电源外壳;
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板;
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及
锁紧连接件,一端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另一端穿设并固定于所述安装孔内。
上述移动充电电源及电源外壳,锁紧连接件将电路板紧固于连接柱上,以实现电路板在电源外壳内的安装。连接柱与壳体的内壁间隔设置,并通过加强筋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故连接柱悬空设置于壳体内,与壳体的内壁并不会直接接触。由于加强筋的板厚小于连接柱的壁厚,故即使为了保证连接柱的使用强度,将连接柱的壁厚设置的很厚,也不会出现在加强筋与壳体的连接处形成较大塑胶团等的情况,从而保证了电源外壳表面的平整度,大大降低了电源外壳加工时的不良率、提高了产品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电源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电源外壳的俯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电源外壳的侧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描述位置关系时,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当一元件被指为在另一元件“上”时,其能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亦可存在中间元件。亦可以理解的是,当元件被指为在两个元件“之间”时,其可为两个元件之间的唯一一个,或亦可存在一或多个中间元件。
在使用本文中描述的“包括”、“具有”、和“包含”的情况下,除非使用了明确的限定用语,例如“仅”、“由……组成”等,否则还可以添加另一部件。除非相反地提及,否则单数形式的术语可以包括复数形式,并不能理解为其数量为一个。
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以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充电电源(图未示)及其电源外壳100。其中,移动充电电源包括电源外壳100、电路板(图未示)、电芯组件(图未示)及锁紧连接件(图未示)。
电源外壳100呈中空结构。电路板及电芯组件均收容于电源外壳100内。故电源外壳100对电路板、电芯组件等内部元器件其防护作用。电路板与电芯组件电连接。电芯组件主要用于存储电能,电路板可实现向电芯组件内充电及将电芯组件内的电能输出的功能。电路板通过锁紧连接件安装于电源外壳100内。由此,电源外壳100为移动充电电源的防护壳。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源外壳100也可以作为手机、平板电脑等其他电子产生的外壳使用。
请一并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的电源外壳100包括壳体110及连接组件120。
壳体110为中空结构。壳体110主要用于安装电源外壳100内部的零部件,并可对内部的零部件起防护作用。
请一并参阅图3,连接组件120收容于壳体110内。连接组件120包括连接柱121及设置于连接柱121外壁呈板状的加强筋122。连接柱121沿轴向开设有用于安装电路板的安装孔1211。连接柱121与壳体110的内壁间隔设置,并通过加强筋122与壳体110的内壁固定连接。由此,连接柱121悬空设置于壳体110内,与壳体110的内壁并不会直接接触。
其中,连接柱121的径向截面形状可以为圆环形、矩形环、多边形环等。加强筋122可以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分别与连接柱121及壳体110的内壁固定连接,也可以通过铸造等方式与连接柱121及壳体110一体成型。
在移动充电电源中,锁紧连接件的一端安装于电路板上,另一端穿设并固定于安装孔1211内,以将电路板紧固于连接柱121上,从而实现电路板在壳体110内的安装。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孔1211为螺纹孔。锁紧连接件为螺钉。电路板上开设有连接孔。螺钉穿设于连接孔并与螺纹孔螺接,以将电路板安装于连接柱121上。在电路板安装时,只需要将拧转螺钉就可以实现电路板与连接柱121之间的连接。由此,将安装孔1211设置为螺纹孔,锁紧连接件设置为螺钉,使得电路板的安装更为简便,进而使得移动充电电源的加工更为简单。
由于连接柱121与壳体110的内壁不直接接触,且加强筋122的板厚小于连接柱121的壁厚,故即使为了增加连接柱121的使用强度而将连接柱121的壁厚设置的很厚,也不会出现在加强筋122与壳体110内壁的连接处形成较大塑胶团等的情况,从而保证了电源外壳100表面的平整度,大大降低了电源外壳100加工时的不良率,提高了产品品质。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0包括面壳111及下盖(图未示)。面壳111与下盖相对扣合以形成呈中空的壳体110。加强筋122远离连接柱121的一端与面壳111的内壁固定连接。由此,在移动充电电源装配过程中,将电路板、电芯组件等内部零部件安装于面壳111内,之后再将下盖扣合于面壳111上,以实现内部零部件在电源外壳100内的安装。因此,将壳体110设置为面壳111及下盖,使得电源外壳100内的零部件的安装更为方便。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面壳111包括底板1111及沿底板1111的周向设置的侧板1112。底板1111与侧板1112围设形成呈中空的面壳111。将面壳111设置为底板1111及侧板1112,使得面壳111为圆形、矩形等形状的柱状结构,从而使得移动充电电源在桌面等放置面上放置时更为平稳,大大降低移动充电电源在放置面上滑动、滚动等情况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了移动充电电源使用的便利性及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筋122包括第一加强板1221及设置于第一加强板1221一端的第二加强板1222。第一加强板1221及第二加强板1222均沿连接柱121的轴向延伸。第一加强板1221设置于连接柱121的外壁。第二加强板1222与连接柱121间隔设置。第二加强板1222与壳体110的内壁固定连接。
由此,在壳体110的内壁指向连接柱121外壁的方向上,第一加强板1221的宽度大于第二加强板1222的宽度,从而使得加强筋122呈L形,即使第二加强板1222位于连接处设置有安装孔1211的一端,则第二加强板1222与安装孔1211之间也具有较大的距离,从而使得连接柱121设置有安装孔1211的一端具有较大的操作空间,以方便电路板的安装。
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2,具体在一个实施例中,加强筋122为多个。多个加强筋122沿连接柱121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加强筋122的设置,使得连接柱121在壳体110内壁的连接更为牢固。
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3,具体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板1221背离连接柱121的一侧及第二加强板1222背离连接柱121的一侧均与壳体110的内壁固定连接。此时,连接柱121位于壳体110内靠近壳体110内壁的位置,用于电路板边缘的固定。由此,第一加强板1221及第二加强板1222均与壳体110的内壁固定连接,以使加强筋122在不增加板厚的同时,有效地增加了加强筋122与壳体110内壁的接触面积,有效地增加了加强筋122与壳体110内壁连接的牢固性,不但使得连接柱121的稳固性更好,而且还延长了电源外壳100的使用寿命。
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2,具体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加强板1222位于连接柱121背离安装孔1211的一端。第二加强板1222远离第一加强板1221的一端与壳体110的内壁固定连接。当壳体110包括面壳111及下盖,面壳111包括底板1111及侧板1112时,第二加强板1222远离第一加强板1221的一端与底板1111的内壁固定连接。由此,连接柱121设置于壳体110内的中部,可实现对电路板中部的固定,以提高电路板在电源外壳100内的稳固性。
请再次参阅图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筋122包括第一加强板1221。第一加强板1221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柱121一端的外壁及壳体110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加强板1221与连接柱121的中轴线垂直设置。第一加强板1221的设置,可实现连接柱121与壳体110内壁的固定连接,并使连接柱121实现在壳体110内的悬空设置,而且第一加强板1221与连接柱121的中轴线垂直设置,可增加第一加强板1221与连接柱121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连接柱121与第一加强板1221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
具体在一个实施例中,加强筋122还包括第二加强板1222。第二加强板1222相邻的两个侧边分别与连接柱121的外壁及第一加强板1221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板1222与第一加强板1221垂直设置。第二加强板1222实现对连接柱121的加强作用,以增加连接柱121的使用强度。由此,第二加强板1222的设置,即使连接柱121的壁厚设置的很薄,连接柱121在电路板安装过程中发生爆管等情况的概率也较低,大大提高了电源外壳100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柱121、加强筋122及壳体110为一体成型结构。将连接柱121、加强筋122及壳体110一体成型,不但使得连接柱121与加强筋122及加强筋122与壳体110内壁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而且还使得电源外壳100的加工更为简单。
具体的,当加强筋122包括第一加强板1221及第二加强板1222时,第一加强板1221及第二加强板1222也为一体成型结构。
上述移动充电电源及电源外壳100,锁紧连接件将电路板紧固于连接柱,以实现电路板在电源外壳100内的安装。连接柱121与壳体110的内壁间隔设置,并通过加强筋122与壳体110的内壁固定连接,故连接柱121悬空设置于壳体110内,与壳体110的内壁并不会直接接触。由于加强筋122的板厚小于连接柱121的壁厚,故即使为了保证连接柱121的使用强度,将连接柱121的壁厚设置的很厚,也不会出现在加强筋122与壳体110的连接处形成较大塑胶团等等情况,从而保证了电源外壳100表面的平整度,大大降低了电源外壳100加工时的不良率、提高了产品品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源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为中空结构;及
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柱及设置于所述连接柱外壁的加强筋,所述连接柱沿轴向开设有用于安装电路板的安装孔,所述连接柱与所述壳体的内壁间隔设置,并通过所述加强筋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加强筋呈板状,且所述加强筋的板厚小于所述连接柱的壁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面壳及下盖,所述面壳与所述下盖相对扣合以形成呈中空的所述壳体,所述加强筋远离所述连接柱的一端与所述面壳的内壁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板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加强板一端的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及所述第二加强板均沿所述连接柱的轴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加强板设置于所述连接柱的外壁,且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连接柱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加强筋沿所述连接柱的周向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背离所述连接柱的一侧及所述第二加强板背离所述连接柱的一侧均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位于连接柱背离所述安装孔的一端,且所述第二加强板远离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柱一端的外壁及所述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连接柱的中轴线垂直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还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相邻的两个侧边分别与所述连接柱的外壁及所述第一加强板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垂直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所述加强筋及所述壳体为一体成型结构。
10.一种移动充电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源外壳;
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板;
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及
锁紧连接件,一端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另一端穿设并固定于所述安装孔内。
CN201922500281.8U 2019-12-31 2019-12-31 移动充电电源及其电源外壳 Active CN2115569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500281.8U CN211556902U (zh) 2019-12-31 2019-12-31 移动充电电源及其电源外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500281.8U CN211556902U (zh) 2019-12-31 2019-12-31 移动充电电源及其电源外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56902U true CN211556902U (zh) 2020-09-22

Family

ID=72489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500281.8U Active CN211556902U (zh) 2019-12-31 2019-12-31 移动充电电源及其电源外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569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466107U (zh) 按键结构及具有按键结构的电子装置
CN101841055A (zh) 电池模块
CN211556902U (zh) 移动充电电源及其电源外壳
CN212436067U (zh) 一种逆变器壳体以及逆变器与接线盒的连接结构
US8797752B2 (en) Connecting member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07302064B (zh) 电池顶盖组件
CN209781410U (zh) 紧固组件、电子设备壳体以及电子设备
US8432673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2822879A (zh) 电子设备
US9159965B2 (en) Battery pack
CN117768565A (zh) 终端设备
US20110159338A1 (en) Mounting apparatus for cell battery
US20080198538A1 (en) Battery modules and housing structures thereof
TWI766990B (zh) 小電池組殼體集成
CN113725559A (zh) 电池及电池的组装方法
CN217114664U (zh) 电池、电池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210578522U (zh) 背负式电台
CN220711420U (zh) 角码、边框组件以及光伏组件
CN220138762U (zh) 一种简易折叠式充电头
CN217984571U (zh) 一种双盖设计的耳机充电舱
CN216146539U (zh) 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移动电源租赁设备
CN220475908U (zh) 一种易装配蓝牙音响
CN217062303U (zh) 二次电池顶盖组件和二次电池
CN219180675U (zh) 电池的保护壳、电池和电子设备
CN220447787U (zh) 一种用以容纳平板电脑的车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