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51799U - 一种多联机用加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联机用加湿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551799U CN211551799U CN202020129500.6U CN202020129500U CN211551799U CN 211551799 U CN211551799 U CN 211551799U CN 202020129500 U CN202020129500 U CN 202020129500U CN 211551799 U CN211551799 U CN 21155179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steam
- space
- drain
-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联机用加湿装置,多联机具有连通各室内机侧排水管路的总排水管路,加湿装置,包括:蒸汽空间,其包括有:储水空间,其接收来自外部水源的水并存储水;蒸汽产生空间,其接收来自储水空间中的水,且内设有用于产生蒸汽的蒸汽发生装置,蒸汽产生空间上形成有湿空气出口;风机;蒸汽排出管路,其与蒸汽空间连通;第一排水管路,其上形成有蒸汽排出管路,且第一排水管路与总排水管路连通。本实用新型用于用于产生蒸汽,且将蒸汽与排水分离输送,实现多个室内空间同时出雾及同时加湿,保证室内湿度,提升用户舒适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多联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联机用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在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季空气相对湿度较低,室内开启暖气或者空调加热以后会使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进一步降低,从而使得人体体表水分散失,使皮肤干燥、鼻粘膜受到刺激,舒适度降低,甚至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冬季通过适当的方式为室内空气加湿成为用户的需求。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加湿措施为使用加湿器,但是,受到加湿器体积、水量、功率以及出雾量大小等制约,单台加湿器所能覆盖的空间有限,一般一台加湿器只能服务一个房间,室内如果有多个房间的话,需要配备多个加湿器,并且需要分开单独控制,操作繁琐,用户体验度低,有的家用一拖一空调也具备加湿功能,但也存在加湿空间有限及多台设备单独控制的问题。
多联机空调具有一台或一组室外机同时控制多台室内机从而调整多个空间内温度的特点,而且每个空间的控制智能化。基于此,并且多联机在每个房间都配备有排水管路,用于夏天制冷时排出凝水,冬季制热时排水管路是不使用的,利用冬季空闲时的总排水管路和室内机侧排水管路反向输送湿空气,实现对室内侧加湿。如何产生蒸汽,并利用排水管路实现蒸汽与排水的分离输送,是实现多个室内侧同时加湿的基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多联机用加湿装置,用于产生蒸汽,且将蒸汽与排水分离输送,实现多个室内空间同时出雾及同时加湿,保证室内湿度,提升用户舒适度。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多联机用加湿装置,所述多联机具有连通各室内机侧排水管路的总排水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包括:蒸汽空间,其包括有:储水空间,其接收来自外部水源的水并存储水;蒸汽产生空间,其接收来自所述储水空间中的水,且内设有用于产生蒸汽的蒸汽发生装置,所述蒸汽产生空间上形成有湿空气出口;风机;蒸汽排出管路,其与所述蒸汽空间连通;第一排水管路,其上形成有所述蒸汽排出管路,且所述第一排水管路与所述总排水管路连通。
如上所述的多联机用加湿装置包括:补水管,其将所述外部水源的水输出至所述储水空间;第一阀门,其设置在所述补水管上;排气部,其设置在所述储水空间的顶部;第二阀门,其设置在所述储水空间的排出管路上,用于排放所述储水空间中的水;压力开关,其用于检测所述储水空间内的水压力;水位开关,其用于检测所述储水空间内的水位。
如上所述的多联机用加湿装置还包括:连接管,其与所述储水空间连通;阀部件,其用于连通所述连接管和所述蒸汽产生空间或阻断所述连接管与所述蒸汽产生空间的连通。
如上所述的多联机用加湿装置,所述阀部件为浮子,其与所述连接管伸入所述蒸汽产生空间的端部铰接,且其上形成有凸起部;所述连接管的端部上形成有与所述凸起部配合的第一连通部。
如上所述的多联机用加湿装置还包括:集水空间,其与所述蒸汽空间分隔开,其上形成有排水口且内设有所述第一排水管路,所述排水口和所述第一排水管路分别与所述集水空间连通。
如上所述的多联机用加湿装置还包括:外壳,其围合成容纳空间;分隔板,其将所述容纳空间分隔成所述蒸汽空间和所述集水空间;第二连通部,其形成在所述分隔板的一部分上,用于连通所述蒸汽空间和所述集水空间。
如上所述的多联机用加湿装置还包括:挡水板,其设置所述湿空气出口处,且朝向所述分隔板的一部分倾斜,所述挡水板与所述湿空气出口具有间隙。
如上所述的多联机用加湿装置还包括:排水网,其靠近所述第一排水管路设置在所述蒸汽排出管路内,所述排水网朝向所述第一排水管路的排水方向倾斜,且均布有细网孔。
如上所述的多联机用加湿装置,位于所述排水网下方的部分所述蒸汽排出管路也朝向所述第一排水管路的排水方向倾斜。
如上所述的多联机用加湿装置,所述集水空间内形成有排水坡,所述排水坡位于所述蒸汽空间的下方且朝向所述排水口倾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蒸汽产生空间接收储水空间的供水并通过蒸汽发生装置产生蒸汽,通过风机输送至蒸汽排出管路,蒸汽排出管路形成在第一排水管路上,且第一排水管路与总排水管路连通,在排水时,排水通过总排水管路和第一排水管路排出,在加湿时,蒸汽依次通过湿空气入口、风机、蒸汽排出管路进入第一排水管路和总排水管路,进而进入至各室内机侧排水管路,实现对多个室内机进行蒸汽输送,且可实现蒸汽输送与排水输送分离。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多联机系统中多个室内机的排水管路和总排水管路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多联机用加湿系统中加湿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多联机用加湿系统中室内机的结构布置图;
图3为图2中示出的A部分的第一实施例的放大图;
图4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图,其中B部分中仅示出滑动部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状态;
图5为图2中示出的A部分的第二实施例的放大图;
图6为图5中B'部分的放大图,其中B'部分中仅示出滑动部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状态;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多联机用加湿系统中加湿控制组件中蒸汽开关的结构图,其中蒸汽开关处于关闭状态;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多联机用加湿系统中加湿控制组件中蒸汽开关的结构图,其中蒸汽开关处于打开状态;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多联机用加湿系统中加湿控制组件中蒸汽开关的蒸汽管的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多联机用加湿系统中加湿控制组件中蒸汽开关的密封件的结构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多联机用加湿系统中加湿装置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多联机用加湿系统中加湿装置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13为图12中C部分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10-室内机;11-排水管路;12-接水盘;13-室内侧换热器;14-排水泵;20/20'-蒸汽控制组件;21/21'-蒸汽管路;22/22'-限位部;221/221'-贯通部;23/23'-第一管腔;24/24'-第二管腔;25/25'-滑动部;26/26'-限流通道;27/27'-蒸汽开关;271-蒸汽管;2711-排气部;2712-第一吊耳;272-密封件;2721-凸起部;2722-受力面;2723-重力面;2724-第二吊耳;28/28'-支撑部;30-加湿装置;31-加湿部分;311-储水空间;3111-压力开关;3112-第二水位开关;312-蒸汽产生空间;3121-蒸汽发生装置;3122-浮子;3123-堵头;313-补水管;314-第一电磁阀;315-第二电磁阀;316-第三电磁阀;317-连接管;3171-入水口;318-排水管;32-外壳;33-分隔板;331-排水孔;34-蒸汽空间;341-风机;35-集水空间;351-第一水位开关;352-排水坡;36-排水网;37-排水阀;38-挡水板;40-加热环;L-总排水管路;L1-第一排水管路,L2-第二排水管路;L3-蒸汽排出管路;L4-蒸汽输入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目前多联机系统室内侧需要有液管、气管和用于排放冷凝水的排水管路,如果再增加湿空气管的话,第一方面增加成本,第二方面增加施工难度及维修难度,第三方面增加管路占用的房屋面积,因此,受限于如上几个方面的制约,存在湿空气(即蒸汽)如何输送的问题。
在多联机系统中,每个室内机侧配置的排水管路,用于夏天制冷时排出冷凝水,即夏季时排水流动方向是由室内向室外,如图1中实线箭头方向所示,冬季制热时排水管路时不使用的,因此,可以利用冬季空闲的排水管路进行反向湿空气的输送,即,蒸汽流动方向由室外向室内,如图1中虚线箭头方向所示,这样可以在不增加额外管路的基础上解决湿空气如何输送的问题。
实施例一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多联机包括多个室内机,室内机侧的排水管路连通至总排水管路L,将室内侧产生的冷凝水排出至室外。
在本实施例中,加湿装置30具有蒸汽排出管路,该蒸汽排出管路与总排水管路L连通,用于利用总排水管路L和各室内机侧的排水管路向室内侧输送蒸汽。
且此外,为了便于长距离输送蒸汽及向多联机系统中多个室内机共同输送蒸汽,在蒸汽排出管路上还设置有风机,为蒸汽提供输送动力,增加蒸汽的输送距离。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多个室内机侧的蒸汽输送过程都是类似的,因此,出于简要描述的目的,以室内机10以及室内机10侧的排水管路11为例进行说明。
室内机10包括室内侧换热器13和用于在制冷时承接室内侧换热器13上产生的冷凝水的接水盘12,排水管路11用于将接水盘12中的冷凝水引出至总排水管路L,并进而排出室外。
为了解决来自排水管路11的蒸汽和从排水管路11流出的冷凝水的分开输送的问题,本实施例在每个室内机侧设置了蒸汽控制组件,以在室内机10内设置有蒸汽控制组件20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参考图3和图4进行介绍。
如图3所示,排水管路11的一端伸入至接水盘12并与接水盘12连通,且排水管路11上设置有排水泵14,易于冷凝水高效排出。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蒸汽管路21形成于排水管路11上。在蒸汽管路21内设置有限位部22,该限位部22将蒸汽管路21分隔为第一管腔23和第二管腔24,且该限位部22上形成有连通第一管腔23和第二管腔24的贯通部221。第一管腔23具有蒸汽出口(未示出),第二管腔24与排水管路11连通。滑动部25可沿第二管腔24轴向滑动,使得在上滑时与限位部22接合而下滑时由设置在第二管腔24内的支撑部28支撑,避免脱离第二管腔24。
本实施例中限位部22可以为密封内套在蒸汽管路21内的环形凸起,支撑部28为固定设置在蒸汽管路21内壁上的支撑杆,始终不阻碍第二管腔24与排水管路11的连通,仅起到在滑动部25下滑时承托滑动部25的作用。
如图4所示,滑动部25选择为横截面形状为圆形、纵截面形状为梯形的部件,且该滑动部25在限位部22至支撑部28的方向上的横截面形状逐渐减小,最大横截面的面积应大于环形凸起的内环面积且小于蒸汽管路21的横截表面积,这样,滑动部25和蒸汽管路21之间的缝隙形成限位通道26,其中,本实施例横向指平行于本实施例排水管路11的排水方向,纵向指垂直于本实施例中排水管路11的排水方向。
在利用排水管路11进行加湿和排水时,滑动部25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利用排水管路11进行排水时,接水盘12中的水通过排水泵14沿图3中实线箭头所示的方向流动,排水管路11中水对滑动部25产生浮力,使滑动部25向上滑动至与限位部22的底端紧密相抵,此时滑动部25处于第一位置,且由于浮力和限位部22的限位作用,使滑动部25在利用排水管路11排水期间始终保持在第一位置处,即图4中示出的位置。
在滑动部25保持在第一位置处时,限流通道26被限位部22阻塞,限流通道26不与第一管腔23连通,且第一管腔23不与第二管腔24连通,因此,在利用排水管路11排水期间,水不会流动至第一管腔23内,此时仅利用排水管路11排水。
在接水盘12内没有冷凝水时,排水泵14不工作,排水管路11不排水,此时滑动部25受自身重力而下滑至支撑部28,由支撑部28支撑而不脱离第二管腔24,此时滑动部25处于第二位置,且由于滑动部25自身重力的作用,使滑动部25保持在第二位置处,如图3中虚线示出的位置,此时限流通道26通过贯通部221与第一管腔23连通,且第二管腔24通过限流通道26和贯通部221与第一管腔23连通。
此后开启加湿装置30,从蒸汽排出管路排出的蒸汽进入总排水管路L,进而再进入排水管路11,然后沿着图3中虚线箭头示出的方向,蒸汽依次通过第二管腔24、限流通道26、贯通部221进入第一管腔23,进而在打开蒸汽开关27的情况下,蒸汽通过第一管腔23从湿空气出口喷出,进而对室内侧进行加湿。
本实施例蒸汽开关27可以为电子开关,此时该电子开关需要人工控制,在加湿装置30开启且对应室内机需要加湿时,对应打开蒸汽管路21上的蒸汽开关27,用于将蒸汽从第一管腔23向室内侧释放。
如图7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蒸汽开关27包括蒸汽管271和与蒸汽管271铰接的密封件272。
如图9所示,蒸汽管271为中空的,且一端具有与蒸汽管路21连通的开口,一端封闭,且在蒸汽管271的侧壁上还形成有排气部2711,该排气部2711具体为排气孔,且在蒸汽管271上形成有第一吊耳2712。
如图10所示,密封件272上形成有凸出部2721和两个相对的第二吊耳2724,该凸出部2721具体为堵头,该凸出部2721与该排气部2711配合,且在密封件272上还形成有受力面2722和重力面2723。通过在第一吊耳2712和第二吊耳2724之间穿设例如销轴,实现蒸汽管271与密封件272的铰接。
在安装时,密封件272的受力面2722正对(即垂直)室内机侧的室内风机(未示出)的出风口且重力面2723与密封件272的重力方向具有一定夹角,在受力面2722受到室内风机的风力时,密封件272的堵头脱离排气孔,如图8所示,此时风力起主导作用,露出排气孔,蒸汽通过第一管腔23和湿空气出口后再通过蒸汽管271从排气孔中输出。
而在室内风机停止运转时,受力面2722不受力,重力起主导作用,密封件272受到自身重力而复位成堵头堵塞排气孔,此时不会从蒸汽管271中输出蒸汽。此种蒸汽开关27不需要人为控制,成本简单,且可以根据室内机的启停状态达到加湿或停止加湿的目的,避免在室内机不工作时,还会对该室内机侧进行加湿而产生冷凝水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重力作用和风力作用均衡,如图8和图10所示,受力面2722和重力面2723具有一定夹角,该夹角可以位于20°至60°之间。
为了实现排气孔的紧密封堵,该堵头设计成柔性堵头,便于在室内风机不工作时,堵头能够在密封件272的重力作用下弹性变形地塞满整个排气孔,保证室内机不工作时,即室内风机不工作时,不会从排气孔中输出蒸汽。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蒸汽管路21设置在接水盘12内部且位于排水管路11的排水泵14的出水侧处,共同利用接水盘12,便于承接在蒸汽进入室内侧后产生的冷凝水,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当然,该蒸汽管路21也可以设置位于接水盘12外部的排水管路11上,此时应考虑单独设计收集蒸汽中冷凝水的装置,在此不做限制。
本实施例加湿系统,容易在排水管路中滋生细菌,因此,在利用排水管路作为蒸汽流路对室内侧进行加湿时,蒸汽容易将细菌带入室内侧,因此,为了解决蒸汽的杀菌问题,在本实施例中,总排水管路L的部分外包覆有加热环。
具体可以在总排水管路L的靠近蒸汽排出管路的出气侧的部位外包覆有加热环40,如图1所示,加热环40可以为加热丝,在蒸汽从蒸汽排出管路输出时,加热环40将蒸汽加热至例如100℃,持续运行例如5分钟以上,可以杀灭管路、室内机中的有害细菌。
加热环40不仅可以在冬季加湿时使用,夏季制冷时也可以暂停制冷模式进行排水管路和室内机的杀菌,例如,在冬季时两天打开一次,将蒸汽加热至例如100℃以上,用于管路和室内机消毒,而在冬季平时,将蒸汽加热至例如30℃至50℃,防止蒸汽在管路中冷凝,且在夏季时两天打开一次,在暂停制冷模式时将蒸汽加热至例如100℃以上,用于管路和室内机消毒。
当然,也可以结合其他手段来改善空气质量,例如,在加湿装置30中加入除菌离子(例如银离子);在加湿装置30的蒸汽排出口侧增设纳米水离子发生器;在加湿装置30的水中添加香水或香精,以改善空气质量;在加湿装置30内增设氧气发生器,以将氧气随蒸汽进入室内侧,以补充室内氧气,等等。
本实施例中利用室内机原有的排水管路11和总排水管路L在冬季制热时向室内侧输出蒸汽,有效利用冬季时闲置的排水管路,避免额外增设蒸汽输送管路,降低施工成本及房间占用面积;可实现对多个室内侧进行同时加湿,服务空间大,满足用户对多个房间内的加湿需求,且通过开闭蒸汽开关27独立控制每个房间内的加湿情况,用户体验度好;通过加热环40可以实现对管路及室内机的高温杀菌,提高加湿空气质量。
实施例二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给出了蒸汽控制组件20的另一种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蒸汽管路21'形成于排水管路11上。
在蒸汽管路21'内设置有限位部22',该限位部22'将蒸汽管路21'分为第一管腔23'和第二管腔24',且该限位部22'上形成有连通第一管腔23'和第二管腔24'的贯通部221'。第一管腔23'具有蒸汽出口(未示出),第二管腔24'与排水管路11连通。滑动部25'可沿第二管腔24'轴向滑动,使得在上滑时与限位部22'接合而下滑时由设置在第二管腔24'内的支撑部28'支撑,避免脱离第二管腔24'。
本实施例限位部22'可以为密封内套在蒸汽管路21'内的环形凸起,该环形凸起具有贯通部221',支撑部28'为固定设置在蒸汽管路21'内壁上的支撑杆,始终不阻碍第二管腔24'与排水管路11的连通,仅起到在滑动部25'下滑时承托滑动部25'的作用。
如图5和图6所示,滑动部25'的靠近限位部22'的一端的周向侧壁成锥形,且该锥形自该滑动部25'的一端向滑动部25'的与该一端相对的另一端渐扩,本实施例蒸汽管21'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第一管腔23'和第二管腔24'均为蒸汽管21'的一部分,因此,第一管腔23'和第二管腔24'的横截面形状也均为圆形,其横截面积均一致且相等。
本实施例滑动部25'的横截面形状也为圆形,且自一端到另一端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其中滑动部25'的最大横截面积基本等于第二管腔24'的横截面积,这样,能够避免滑动部25'在第二管腔24'内轴向滑动时,其本身在第二官腔24'内左右摆动。其中,本实施例横向指平行于本实施例排水管路11的排水方向。
对应地,限位部22'的端面与滑动部25'的第一端的周向侧壁相配合,以保证在滑动部25'与限位部22'接合时的密封连接。
如图6所示,为了保证滑动部25'与限位部22'接合时的密封连接,贯通部221'的至少一部分的周向侧壁为锥形,其从靠近第一管腔23'的一端向靠近第二管腔24'的另一端渐扩,该锥形与滑动部25'的第一端的锥形配合,使得在滑动部25'上移至与贯通部221'接合时,保证两者密封连接。
本实施例滑动部25'上还形成有若干个分流通槽(未示出),其构成限流通道26',在该滑动部25'与贯通部221'接合时,限流通道26'被限位部22'的底壁挡住,此时限流通道26'不通过贯通部221'与第一管腔23'连通,且第二管腔24'也不与第一管腔23'连通。
在利用排水管路11进行加湿和排水时,滑动部25'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利用排水管路11进行排水时,接水盘12中的水通过排水泵14沿图5中实线箭头所示的方向流动,排水管路11中水对滑动部25'产生浮力,使滑动部25'向上滑动至与限位部22'端面紧密连接,此时滑动部25'处于第一位置,且由于浮力和限位部22'的限位作用,使滑动部25'在利用排水管路11排水期间始终保持在第一位置处,即图5中实线示出的位置。
在滑动部25'保持在第一位置处时,限流通道26'被限位部22'的底壁挡住,限流通道26'不与第一管腔23'连通,且第一管腔23'不与第二管腔24'连通,因此,在利用排水管路11排水期间,水不会流动至第一管腔23'内,此时仅利用排水管路11排水。
在接水盘12内没有冷凝水时,排水泵14不工作,排水管路11不排水,此时滑动部25'受自身重力而下滑至支撑部28',由支撑部28'支撑而不脱离第二管腔24',此时滑动部25'处于第二位置,且由于滑动部25'自身重力的作用,使滑动部25'保持在第二位置处,如图6中虚线示出的位置,此时限流通道26'通过贯通部221'与第一管腔23'连通,且第二管腔24'通过限流通道26'和贯通部221'与第一管腔23'连通。
此后开启加湿装置30,从蒸汽排出管路排出的蒸汽进入总排水管路L,进而再进入排水管路11,然后沿着图5中虚线箭头示出的方向,蒸汽依次通过第二管腔24'、限流通道26'、贯通部221'进入第一管腔23',进而在打开蒸汽开关27的情况下,蒸汽通过第一管腔23'从湿空气出口喷出,进而对室内侧进行加湿。
本实施例中的蒸汽开关27'可以采用实施例一中所述的蒸汽开关27,其结构参见实施例一中所述的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加湿装置30包括加湿部分31和用于分离输送排水和蒸汽的分离部分,本实施例加湿部分31为加湿器,该加湿器选择为外购的加湿器,仅需要将加湿器的蒸汽输入管路L4接入分离部分的湿空气入口(未标注)即可。
如下,将重点介绍本实施例中的分离部分。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分离部分设计成可移动的小车,便于移动。可以根据加湿器的位置随便移动该分离部分。
加湿器可以选择放置在靠近水源的地方,便于添加水,也可以放置在便于添加水的任何地方。
该分离部分包括蒸汽空间34,蒸汽空间34上形成有湿空气入口,蒸汽输送管路L4穿过该湿空气入口将蒸汽输入至蒸汽空间34,或者蒸汽输送管路L4将蒸汽输送至湿空气入口处,蒸汽进而通过湿空气入口进入蒸汽空间34内。
该分离部分还包括有第一排水管路L1,其上形成有蒸汽排出管路L3且与总排水管路L连通,蒸汽排出管路L3和蒸汽输入管路L4均与蒸汽空间34连通,且在蒸汽输入管路L4至蒸汽排出管路L3的输送路径上设置有风机341,该风机341位于蒸汽空间34内,用于提升蒸汽的输送行程。
这样,在排水时,排水通过总排水管路L和第一排水管路L1排出,而在加湿时,蒸汽由加湿器产生,通过蒸汽输送管路L4进入湿空气入口,然后借助风机341将蒸汽输送至蒸汽排出管路L3,进而再通过第一排水管路L1和总排水管路L将蒸汽输送至各室内机侧排水管路11。
本实施例分离部分包括外壳32,其围合成封闭的容纳空间且在外壳32的外侧底部设置有万向轮(未标注),在该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分隔板33,分隔板33将容纳空间分隔成蒸汽空间34和集水空间35。
在集水空间35内设置有第一排水管路L1,总排水管路L通过外壳32上的开孔与外壳32内的第一排水管路L1连通,且第一排水管路L1与外壳32内的集水空间35连通,用于将来自总排水管路L的水通过第一排水管路L1排至集水空间35。
为了将集水空间35中的水排出,在外壳32上形成有与集水空间35连通的排水口(未标注),该排水口处设置有第二排水管路L2,且在第二排水管路L2内设置有排水阀37,以便于将集水空间35中的水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板33为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L型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与外壳32的一部分顶板和一部分左侧板围合成蒸汽空间34,风机341承载在L型分隔板33的第二侧板上。蒸汽空间34位于第二侧板上方。
为了避免在蒸汽空间34内蒸汽量较大时产生冷凝水积存,因此,在分隔板33上设置有连通部,连通蒸汽空间34与集水空间35,用于将蒸汽空间34中产生的凝水排放至集水空间35内。
具体地,连通部为在分隔板22的第二侧板上间隔形成的若干个排水孔331。通过该若干个排水孔331连通蒸汽空间34和集水空间35。且由于蒸汽空间34位于第二侧板上方,因此,蒸汽空间34内积存的凝水会通过排水孔321流入集水空间35内。
此外,在蒸汽进入蒸汽空间34的入口侧处设置挡水板38,例如可以设置在蒸汽输入管道L4的位于蒸汽空间34内的末端处,或者在湿空气入口的位于蒸汽空间34内的一侧处,且朝向分隔板33的第二侧板倾斜,并且该挡水板38与通过湿空气入口进入蒸汽空间34的蒸汽输送路径之间具有间隙,便于蒸汽中凝水经挡水板38阻挡后的剩余蒸汽仍能够通过该间隙在风机341的作用下,通过蒸汽排出管路L3进入第一排水管路L1。
挡风板38将来自加湿器的蒸汽分离凝水,让凝水分离后顺着倾斜的挡水板38滑下并通过分隔板33上的第二侧板上的排水孔331流入集水空间35内。
如图11所示,在蒸汽排出管路L3内靠近第一排水管路L1设置有朝向第一排水管路L1的排水方向倾斜的排水网36,该排水网36上均布有细网孔,其不阻碍蒸汽从蒸汽排出管路L3输出至第一排水管路L1并进而输出至总排水管路L的同时,还能够防止在利用总排水管路L和第一排水管路L1进行排水时,第一排水管路L1中的凝水会进入蒸汽空间34并进而进入风机341。
且蒸汽排出管路L3的位于排水网36下方的一部分管路也朝向第一排水管路L1的排水方向倾斜,这样,即使第一排水管路L1中的凝水凝结在排水网36上,也有利用凝水排出至集水空间35。
再参考图11,为了将进入集水空间35中的水排出,在集水空间35的底部设置有倾斜的排水坡352,该排水坡352位于蒸汽空间34的下方,且从外壳32的左侧板朝向连通第二排水管路L2的排水口倾斜,便于集水空间35中的水流向排水口。
此外,为了避免集水空间35中冷凝水量较多时,会通过排水孔331进入蒸汽空间34而损坏风机341,在集水空间35中设置有第一水位开关351,具体在分隔板33的第二侧板的下方设置有该第一水位开关351,避免集水空间35中的水位超过分隔板33的第二侧板。
在第一水位开关351检测到水位达到设定水位时,对应地将信号反馈给控制端(未示出),控制端发出使得排水阀37打开的信号,将集水空间35中的水及时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排水管路L2中设置的排水阀37,在夏季排放冷凝水时打开,而在冬季加湿时需要关闭,以保证外壳32内压力,便于蒸汽通过风机341吹出,只有在第一水位开关351检测到水位达到设定水位时方才打开排水阀37进行排水,排水后,即第一水位开关351检测到水位未达到设定水位时,此后再控制排水阀37关闭。
在利用排水管路11和总排水管路L进行排水时,水进入第一排水管路L1,随后积存在集水空间35内,并在开启排水阀37时排水坡352引导水流至排水口,并进而通过第二排水管路L2排出,如图11中实线箭头所示的路径。
在加湿器开启时,蒸汽沿通过蒸汽输入管路L4进入蒸汽空间34,并在风机341的作用下,蒸汽通过蒸汽排出管路L3进入第一排水管路L1,进而进入总排水管路L,如图11中虚线箭头所示的路径。在蒸汽进入总排水管路L之后,可以分别通过各室内机的排水管路11进入室内侧,从而对室内侧进行加湿,如图1中虚线箭头所示的路径。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加湿装置30包括加湿部分31和用于分离输送排水和蒸汽的分离部分,本实施例加湿部分31与分离部分集成设计成可移动小车,便于移动。
该加湿装置31可以选择放置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通过外接补水管313将水源处的水引入该加湿装置31内。
该分离部分包括蒸汽空间34,本实施例中加湿部分31设置在蒸汽空间34内。在蒸汽空间34内设置有蒸汽产生空间312和风机314。
蒸汽产生空间312内设置有蒸汽发生装置3121,且蒸汽产生空间312形成有湿空气出口(未示出),在该蒸汽发生装置3121产生蒸汽后,蒸汽通过湿空气出口输出至蒸汽空间34内。
该分离部分还设置有第一排水管路L1,其上形成有蒸汽排出管路L3且与总排水管路L连通,蒸汽排出管路L3与蒸汽空间34连通,且在湿空气出口至蒸汽排出管路L3的输送路径上设置有风机341,该风机341位于蒸汽空间34内,用于提升蒸汽的输送行程。
这样,在排水时,排水通过总排水管路L和第一排水管路L1排出,而加湿时,蒸汽发生装置3121产生的蒸汽输送至湿空气出口,然后借助风机341将蒸汽输送至蒸汽排出管路L3,进而再通过第一排水管路L1和总排水管路L将蒸汽输送至各室内机侧排水管路11。
本实施例蒸汽发生装置3121可以为超声波发生装置,其采用高频的震荡,再通过雾化片的高频震动使水被抛离水面产生飘逸的水雾,其原理与现有超声波加湿器的产生雾气的原理相同。
且另外,外部水源输出的水具有一定压力,如果直接冲击至蒸汽产生空间312,会对蒸汽发生装置3121产生损坏,且蒸汽产生空间312内也难以存储强压下的水流,因此,在蒸汽空间34内还设置有储水空间311,该储水空间311用于暂时存储来自外部水源的水,且能够调整外部水源通过补水管313进入内部的水压,具体描述见下文。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加湿装置包括外壳32,其围合成封闭的容纳空间且在外壳32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轮(未标注)。在该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分隔板33,分隔板33将容纳空间分隔成蒸汽空间34和集水空间35。
在集水空间35内设置有第一排水管路L1。总排水管路L通过外壳32上的开孔与外壳32内的第一排水管路L1连通,且第一排水管路L1与外壳32内的集水空间35连通,用于将来自总排水管路L的水通过第一排水管路L1排至集水空间35。
为了将集水空间35中的水排出,在外壳32上形成有与集水空间35连通的排水口(未标注),该排水口处设置有第二排水管路L2,且在第二排水管路L2内设置有排水阀37,以便于将集水空间35中的水排出。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调整储水空间311内水压,在该储水空间311开设有第一入水口(未标注),该第一入水口接收来自补水管313的水,且在该补水管313上设置有第一阀,具体为第一电磁阀314,用于向或禁止向储水空间311供水。
在该储水空间311内设置有用于连接储水空间311和集水空间35的排水管318,且在该排水管318上设置有第二阀,具体为第二电磁阀315,该排水管318用于在第二电磁阀315打开时将储水空间311内的水排出至集水空间35,并进而在排水阀37打开时通过第二排水管路L2排出。
在储水空间311内设置有压力开关3111,其用于实时检测储水空间311内的压力,用于及时调整储水空间311内的压力。
在储水空间311内设置有第二水位开关3112,其用于检测储水空间311内的水位。
在储水空间311的顶部设置有排气部,该排气部可以为连通储水空间311和蒸汽产生空间312的连接管(未标注),且在该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三阀,具体为第三电磁阀316,用于在第一电磁阀314打开时通过补水管313向储水空间311内加水时排气使用。该电磁阀314始终在加湿装置30工作期间始终处于打开状态。
当然,此处排气部也可以为在储水空间311顶部预留的排气孔,用于排气并保持储水空间311内压力平衡。
在向储水空间311加水至由第二水位开关3112检测的设定水位时,需要实时调整储水空间311内水压,维持其内压力平衡,过程如下所述。
A:在开始向储水空间311内加水时,打开第一电磁阀314,关闭第二电磁阀315;B:在进水过程中,若排气不及时,压力开关3111检测到储水空间311中压力大于预设压力范围时,第一电磁阀314关闭(且第二电磁阀315仍保持关闭),等待压力恢复至预设压力范围内后再返回至A;C:第二水位开关3112检测到当前水位达到设定水位时(即此时可以认为第二水位开关3112处于闭合状态),关闭第一电磁阀314。
在长期不用或停机后,需要打开第二电磁阀315,将储水空间311内的水排净,防止第一电磁阀314的快速开关造成设备损伤和噪音。
需要说明的是,在首次开机时,如果第二水位开关3112检测到当前水位未达到设定水位时,此时,可以直接进入如上所述的B进行补水。如果在加湿装置30运行的过程中,第二水位开关3112检测到当前水位未达到设定水位时,即需要补水,在延迟一段时间(例如0.1~1小时)后,再进入如上所述的B进行补水。
为了将储水空间311中的水能够顺畅地排出至蒸汽产生空间312,在本实施例中,蒸汽产生空间312位于储水空间311的下方,且通过连接管317连通,其中连接管371始终与储水空间311连通,且通过设置的阀部件(未示出)连通连接管371和蒸汽产生空间312或阻断连接管371和蒸汽产生空间312的连通,在蒸汽产生空间312内需要加水时通过打开该阀部件以从储水空间311中输出水至蒸汽产生空间312内,而在蒸汽产生空间312不需要加水时,则关闭该阀部件以禁止从储水空间311中输出水至蒸汽产生空间312内。
本实施例中阀部件的打开和关闭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实现。
在连接管317内设置有电磁阀,且对应地在蒸汽产生空间312内设置有水位检测开关,根据水位检测开关所检测的水位来控制电磁阀的开闭。当然,也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来实现,具体参见图13。
如图13所示,该阀部件为浮子3122,在伸入至蒸汽产生空间315的连接管317的端部铰接连接有该浮子3122,该浮子3122位于蒸汽产生空间315内且其上形成有凸起部,该凸起部为堵头3123。
对应地,在连接管317的该端部形成有与该堵头配合的第一连通部,该第一连通部具体为入水口3171。
浮子3122受蒸汽产生空间315中水位变化而绕与连接管317铰接的铰接轴转动。在蒸汽产生空间315内的水位升至预设的第一水位时,浮子3122会如图13所示的逆时针转动,使得堵头3123伸入至入水口3171,而在蒸汽产生空间315内的水位降至预设的第二水位时,浮子3122会如图13所示的顺时针转动,使得堵头3123脱离入水口3171,此时储水空间311中的水会通过连接管317、入水口3171进入蒸汽产生空间315。
采用此种类型的阀部件采用纯机械结构,来达到根据蒸汽产生空间315内水位的高低来实现向蒸汽产生空间315不加水或加水的目的,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且成本低。
优选地,该入水口3171设置成梯形形状,其横截面积从连接管317向蒸汽产生空间315逐渐增大。
对应地,该堵头3123也为与入水口3171配合的梯形堵头,便于堵头3123更好地塞入入水口3171,实现储水空间311禁止向蒸汽产生空间315加水。更优选地,该堵头3123为柔性梯形堵头,便于在不需要向蒸汽产生空间315加水时,浮子3122能够在蒸汽产生空间315中水的浮力作用下,将堵头3123弹性变形地塞满整个入水口3171,保证在不需要向蒸汽产生空间315内加水时,不会从入水口3171出水。
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板33为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L型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与外壳32的一部分顶板和一部分左侧板围合成蒸汽空间34,且蒸汽发生装置3121和风机341承载在L型分隔板33的第二侧板上,其中储水空间311可以利用其他固定支架固定设置在该蒸汽空间34内。蒸汽空间34位于分隔板33的第二侧板的上方。
为了避免在蒸汽空间34内蒸汽量较大时产生冷凝水积存,因此,在分隔板33上设置有第二连通部,连通该蒸汽空间34和集水空间35,用于将蒸汽空间34中产生的凝水排放至集水空间35内。
具体地,该第二连通部为在分隔板33的第二侧板上间隔形成的若干个排水孔331。通过该若干个排水孔331连通蒸汽空间34和集水空间35。且由于蒸汽空间34位于分隔板33的第二侧板的上方,因此,蒸汽空间34内积存的凝水会通过排水孔331流入集水空间35内。
此外,在该湿空气出口处设置有挡水板38,且朝向分隔板33的第二侧板倾斜,并且该挡水板38与湿空气出口具有间隙,便于蒸汽中凝水经挡水板38阻挡后的剩余蒸汽仍能够通过该间隙在风机341的作用下,通过蒸汽排出管路L3进入第一排水管路L1,且挡水板38将来自蒸汽发生装置2121的蒸汽分离凝水,让凝水分离后顺着倾斜的挡水板38滑下并通过分隔板33上的第二侧板上的排水孔331流入集水空间35内。
如图12所示,在蒸汽排出管路L3内靠近第一排水管路L1处设置有朝向第一排水管路L1的排水方向倾斜的排水网36,该排水网36上均布有细网孔,其不阻碍蒸汽从蒸汽排出管路L3输出至第一排水管路L1并进而输出至总排水管路L的同时,还能够防止在利用总排水管路L和第一排水管路L1进行排水时,第一排水管路L1中的凝水会进入蒸汽空间34并进而进入风机341。
且蒸汽排出管路L3的位于排水网36下方的一部分管路也朝向第一排水管路L1的排水方向倾斜,这样,即使第一排水管路L1中的凝水凝结在排水网36上,也有利用凝水排出至集水空间35。
再参考图12,为了将进入集水空间35中的水排出,在集水空间35的底部设置有倾斜的排水坡352,该排水坡352位于蒸汽空间34的下方,且从外壳32的左侧板朝向连通第二排水管路L2的排水口倾斜,便于集水空间35中的水流向排水口。
此外,为了避免集水空间35中冷凝水量较多时,会通过排水孔331进入蒸汽空间34而损坏风机341,在集水空间35中设置有第一水位开关351,具体在分隔板33的第二侧板的下方设置有该第一水位开关351,避免集水空间35中的水位超过分隔板33的第二侧板。
在第一水位开关351检测到水位达到设定水位时,对应地将信号反馈给控制端(未示出),控制端发出使得排水阀37打开的信号,将集水空间35中的水及时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排水管路L2中设置的排水阀37,在夏季排放冷凝水时打开,而在冬季加湿时需要关闭,以保证外壳32内压力,便于蒸汽通过风机341吹出,只有在第一水位开关351检测到当前水位达到设定水位时方才打开排水阀37进行排水,排水后,即第一水位开关351检测到水位未达到设定水位时,此后再控制排水阀37关闭。
在利用排水管路11和总排水管路L进行排水时,水进入第一排水管路L1,随后积存在集水空间35内,并在开启排水阀37时排水坡352引导水流至排水口,并进而通过第二排水管路L2排出,如图12中实线箭头所示的路径。
在蒸汽发生装置3121工作时,蒸汽通过蒸汽产生空间312的湿空气出口输出,并在风机341的作用下,蒸汽通过蒸汽排出管路L3进入第一排水管路L1,进而进入总排水管路L,如图12中虚线箭头所示的路径。在蒸汽进入总排水管路L之后,可以分别通过各室内机的排水管路11进入室内侧,从而对室内侧进行加湿,如图1中虚线箭头所示的路径。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多联机用加湿装置,所述多联机具有连通各室内机侧排水管路的总排水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包括:
蒸汽空间,其包括有:
储水空间,其接收来自外部水源的水并存储水;
蒸汽产生空间,其接收来自所述储水空间中的水,且内设有用于产生蒸汽的蒸汽发生装置,所述蒸汽产生空间上形成有湿空气出口;
风机;
蒸汽排出管路,其与所述蒸汽空间连通;
第一排水管路,其上形成有所述蒸汽排出管路,且所述第一排水管路与所述总排水管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机用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包括:
补水管,其将所述外部水源的水输出至所述储水空间;
第一阀,其设置在所述补水管上;
排气部,其设置在所述储水空间的顶部;
第二阀,其设置在所述储水空间的排出管路上,用于排放所述储水空间中的水;
压力开关,其用于检测所述储水空间内的水压力;
水位开关,其用于检测所述储水空间内的水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机用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
连接管,其与所述储水空间连通;
阀部件,其用于连通所述连接管与所述蒸汽产生空间或阻断所述连接管与所述蒸汽产生空间的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联机用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部件包括:
浮子,其与所述连接管伸入所述蒸汽产生空间的端部铰接,且其上形成有凸起部;
所述连接管的端部上形成有与所述凸起部配合的第一连通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机用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
集水空间,其与所述蒸汽空间分隔开,其上形成有排水口且内设有所述第一排水管路,所述排水口和所述第一排水管路分别与所述集水空间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联机用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
外壳,其围合成容纳空间;
分隔板,其将所述容纳空间分隔成所述蒸汽空间和所述集水空间;
第二连通部,其形成在所述分隔板的一部分上,用于连通所述蒸汽空间和所述集水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联机用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联机用加湿装置还包括:
挡水板,其设置所述湿空气出口处,且朝向所述分隔板的一部分倾斜,所述挡水板与所述湿空气出口具有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机用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联机用加湿装置还包括:
排水网,其靠近所述第一排水管路设置在所述蒸汽排出管路内,所述排水网朝向所述第一排水管路的排水方向倾斜,且均布有细网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联机用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排水网下方的部分所述蒸汽排出管路也朝向所述第一排水管路的排水方向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联机用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空间内形成有排水坡,所述排水坡位于所述蒸汽空间的下方且朝向所述排水口倾斜。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129500.6U CN211551799U (zh) | 2020-01-20 | 2020-01-20 | 一种多联机用加湿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129500.6U CN211551799U (zh) | 2020-01-20 | 2020-01-20 | 一种多联机用加湿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551799U true CN211551799U (zh) | 2020-09-22 |
Family
ID=72493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129500.6U Active CN211551799U (zh) | 2020-01-20 | 2020-01-20 | 一种多联机用加湿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551799U (zh) |
-
2020
- 2020-01-20 CN CN202020129500.6U patent/CN21155179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433288B1 (ko) | 가습기능을 갖는 실내공기 관리장치 | |
CN103912947B (zh) | 用于风机盘管和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的热泵系统 | |
KR20130013576A (ko) | 히트펌프 냉난방기를 이용한 열회수형 환기장치 | |
CN112984636A (zh) | 用于hvac系统的加湿单元 | |
KR20140001621A (ko) | 가습기능을 갖는 실내공기 순환기 | |
CN108954579A (zh) | 空气处理设备 | |
CN111854001A (zh) | 一种净化加湿器 | |
CN206514391U (zh) | 除湿加湿净化杀菌一体机 | |
CN111076285A (zh) | 可靠的凝水静音加湿空调 | |
CN211551799U (zh) | 一种多联机用加湿装置 | |
CN211551800U (zh) | 一种多联机用加湿装置 | |
CN103673112A (zh) | 一种空调器 | |
KR101565068B1 (ko) | 환기 제어 기능을 갖는 가습 공기순환장치 | |
CN111121157A (zh) | 一种多联机用加湿系统 | |
KR20130013585A (ko) | 열회수형 환기 기능을 갖는 히트펌프 냉난방기 | |
CN218993548U (zh) | 一种带空间消毒功能的湿度调节机 | |
CN115076794B (zh) | 一种空调器加湿系统、窗式空调器及其加湿换热方法 | |
CN216897635U (zh) | 加湿器 | |
KR101335982B1 (ko) | 일체형 공기 조화장치 | |
CN215982975U (zh) | 自然冷源利用装置和空调器 | |
CN210123153U (zh) | 蒸汽发生装置以及空气调节装置 | |
CN113739299A (zh) | 自然冷源利用装置、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7421021A (zh) | 加湿系统和包括该加湿系统的屋顶机 | |
CN210118912U (zh) | 一种热泵热风机的加湿净化装置 | |
CN217447708U (zh) | 鞋护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