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11395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11395U
CN211511395U CN201921292424.4U CN201921292424U CN211511395U CN 211511395 U CN211511395 U CN 211511395U CN 201921292424 U CN201921292424 U CN 201921292424U CN 211511395 U CN211511395 U CN 2115113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upport
pot
cooking appliance
inner p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9242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建新
吕华
李泽涌
梁恩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9242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113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113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113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盖体、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和支撑件。煲体中设置有内锅。盖体可开合地设置在煲体上,当其体盖合煲体时和内锅之间形成烹饪空间。电磁感应加热装置设置在内锅的下方。支撑件设置在内锅和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之间使二者间隔,包括与煲体固定连接的框架部。框架部的与内锅接触的一侧一体地成型有弹性的支撑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用于支撑内锅的支撑部通过弹性材料一体成型地设置在框架部上,使支撑件自身集成了支撑和固定两个功能。该结构容易制作成型,两部分之间的结合强度可靠,同时能够减少零件数量,简化装配步骤,能够降低人工和材料成本。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总地涉及烹饪器具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有些烹饪器具,诸如电饭煲等,在内锅的下方设置有线圈盘,采用电磁感应加热的方式对内锅进行加热。这样需要将内锅与线圈盘间隔一段距离,避免内锅的高温传导至线圈盘造成损坏。为此,申请人在内锅和线圈盘之间设置支撑件,用以将二者隔开适当的距离。通常,支撑件由质软的弹性材料制作以实现软支撑。此外还需要设置硬质的固定件对支撑件进行固定。这样的设置导致零件数量过多,并且结构不紧凑,组装工序复杂,涉及的配合、零件较多,造成人工和材料成本较高。
因此,需要一种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
煲体,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锅;
盖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上,当所述盖体盖合所述煲体时,所述盖体和所述内锅之间形成烹饪空间;
电磁感应加热装置,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内锅的下方;以及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置在所述内锅和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之间使所述内锅和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间隔预定距离,所述支撑件包括与所述煲体固定连接的框架,所述框架的与所述内锅接触的一侧一体地成型有弹性的支撑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用于支撑内锅的支撑部通过弹性材料一体成型地设置在框架上,使支撑件自身集成了支撑和固定两个功能。该结构容易制作成型,两部分之间的结合强度可靠,同时能够减少零件数量,简化装配步骤,能够降低人工和材料成本。
可选地,所述框架构造为环形,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所述框架的内侧并至少与所述框架的上表面结合。由此,支撑件的形状与内锅和电磁感应加热装置的形状相适应,便于配合。
可选地,所述框架的所述上表面设置有向上突出的固定部,构成所述支撑部的弹性材料包裹所述固定部。由此,可以增加框架和支撑部之间的结合强度。
可选地,所述框架的所述上表面的外侧边缘设置有向上延伸的限位壁,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限位壁的内侧,并与所述限位壁的内侧面结合。由此,可以增加框架和支撑部之间的结合强度。
可选地,所述限位壁的与所述支撑部结合的部分的延伸高度为0.5-5mm。由此,可以根据结合强度的需要选择适宜的延伸高度。
可选地,所述框架的所述上表面的径向宽度为2-20mm。由此,可以根据结合强度的需要选择适宜的径向宽度。
可选地,所述支撑部构造为沿所述环形的轴向向下渐缩的结构,所述支撑部的内侧沿所述环形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向内突出的凸筋,并且所述凸筋在位于所述支撑部的上端的部分沿径向向内突出,所述凸筋在位于所述支撑部的下端的部分向斜上方突出。由此,凸筋可以分别实现使内锅居中限位以及间隔支撑两个功能。
可选地,所述支撑部由热塑性硫化弹性体通过二次注塑的工艺与所述框架一体成型。由此,上述加工工艺容易操作实现。
可选地,所述框架的与所述支撑部结合的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外凸的凸部,构成所述支撑部的所述热塑性硫化弹性体包裹所述凸部,并且/或者所述框架的与所述支撑部结合的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内凹的凹部,构成所述支撑部的所述热塑性硫化弹性体至少部分地填充在所述凹部内。由此,可以增加支撑部与框架之间的结合强度。
可选地,所述框架的与所述支撑部结合的表面的数量大于等于1并且小于等于3。由此,多个结合表面可以提供更高的结合强度,可以根据强度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结合表面的数量。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局部剖切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烹饪器具的支撑件的框架的立体视图;以及
图4为图1所示的烹饪器具的支撑件的立体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的烹饪器具,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煲汤、炒菜等各种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100包括煲体10和盖体20。煲体10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煲体10中可以设置内锅11。煲体10内部设置有直筒形状的内锅收纳部。内锅11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收纳部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其进行清洗。煲体10内位于内锅11下方的位置设置有加热内锅11的加热装置12。
盖体20以可开合的方式设置在煲体10上。因此,盖体20通常具有与煲体10形状相适应的形状,以方便盖合煲体10。当盖体20相对于煲体10打开时,煲体10中的内锅11的开口露出,用户可以向内锅11中添加食材或从内锅11中取出烹饪好的食物。当盖体20盖合在煲体10上时,其覆盖在内锅11之上,并且和内锅11之间构成烹饪空间。盖体20和内锅11之间还设置有密封件,使烹饪空间能够保持良好的密封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加热装置12可以是电磁感应加热装置。通过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以电磁感应的方式加热内锅11,加热效率更高,并且可控性更好。具体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可以是线圈组件,其可以包括线圈盘主体和设置在线圈盘主体上的线圈。当加热装置12构造为线圈组件时,需要使内锅11与线圈组件之间间隔预定距离,避免在烹饪时内锅11的高温传导至线圈组件使其过热造成损坏。因此,在内锅11和加热装置12之间还设置有支撑件30,其支撑内锅11使其与加热装置12之间间隔预定距离。
如图2至图4所示,支撑件30主要包括框架31。框架31由硬质的材料制成,其上设置有用于使支撑件30固定连接的连接部311。在框架31的与内锅11接触的一侧还设置有弹性的支撑部32。支撑部32由弹性材料构成,其一体成型地设置在框架31上并弹性地支撑内锅11。一体成型的设置方式可以使支撑件30集成有固定和支撑两个功能,从而能够简化零件数量和结构,使其便于制造,并且连接强度可靠。此外,还能够简化生产时的装配工序,减少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塑胶材质通过注塑的方式制作框架31,而采用热塑性弹性体的材质制作支撑部32。热塑性弹性体既具备传统交联硫化橡胶的高弹性、耐老化、耐油性各项优异性能,其能够在-60℃至135℃的温度范围内工作使用,变形小,有优异的耐候性和耐化学性;同时又具备普通塑料加工方便、加工方式广的特点。另外,该材料适于与塑胶材料等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加工。
可以理解,一体成型在此处所指的含义为零部件的几部分在成型之后通过材料之间的结合并且不使用单独的连接件或相卡合的机械结构等的方式构成为一个整体的并且不可相互拆卸的结构。
优选地,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可以是热塑性硫化弹性体。热塑性硫化弹性体通过由三元乙丙橡胶、丁腈橡胶和丁基橡胶等橡胶材料与聚丙烯塑料以不同的组分比例硫化处理之后得到。其中,三元乙丙橡胶一般是乙烯、丙烯和少量的非共轭二烯烃的共聚物,是乙丙橡胶的一种。丁腈橡胶是丙烯腈和丁二烯合成橡胶的一员。丁基橡胶则是由异丁烯和少量异戊二烯合成。本实用新型所用的热塑性硫化弹性体的材料通常是由40%的橡胶材料与20%-30%的聚丙烯塑料再掺入增强填充料混合之后制得。为了调整不同种类的热塑性硫化弹性体的硬度,组分的配比会有相应的调整。
具体地,可以通过注塑工艺在模具中将框架31制作成型。然后,将成型之后的框架31作为一个基体(或者称为注塑镶件),放入注塑机内执行二次注塑。在此过程中,加热后的热塑性硫化弹性体材料直接成型在该基体上以形成支撑部32。由此,支撑部32与框架31形成为一体式构件。优选地,构成支撑部32的热塑性硫化弹性体的比重可以在0.90-0.97的范围内,其熔体温度可在180℃-225℃的范围内。这样的物性可以适应注塑工艺的加工条件。
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支撑件30整体构造为环形,其设置于内锅11的下方并支撑在内锅11的外侧壁面上,在周向上提供均匀稳定的支撑。框架31是构成支撑件30的基体构件,因此,框架31也构造为环形。另外,在框架31的外边缘设置有径向向外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上设置有贯通的连接孔。可以通过紧固件穿过连接孔将支撑件30连接至煲体10的中板或底座。由此,该突出部构成为上述连接部311。突出部,也即连接部311,可以沿框架31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多个。
支撑部32由塑性硫化弹性体一体成型地设置于框架31的内侧,以便于支撑内锅11,其同样构造为环形。优选地,支撑部32的内侧可以沿周向间隔设置多个竖向条状的凸筋321。通过该凸筋321支撑内锅11,可以减小支撑部32整体的厚度,节省材料。优选地,支撑部32构造为沿轴向向下渐缩的结构。也就是说,支撑部32的至少靠近下端部的内侧面形成为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的斜面。由此可以适应内锅11的形状,并且方便设置凸筋321。此外,凸筋321在上端部构造为沿径向向内突出,此部分可以起到对内锅11居中限位的作用。而凸筋321在下端部构造为向斜上方突出,此部分可以起到间隔支撑的作用。
支撑部32至少与框架31的上表面312结合。为了保证支撑部32与框架31之间的结合强度,如图2所示,框架31的上表面312的径向宽度D的范围为2-20mm。根据对结合强度的需求以及烹饪器具100整体尺寸的不同,该径向宽度D可以取2mm、5mm、10mm、15mm或20mm等。
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在框架31的上表面312上还可以设置向上突出的固定部313。构成支撑部32的塑性硫化弹性体在成型的过程中包裹固定部313,待成型之后,固定部313插入到支撑部32内并与之紧密结合。这样可以增加支撑部32与框架31之间的结合强度。其中,固定部313可以沿周向间隔设置多个。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内锅11的周围还设置有圆筒形的保温圈13。其中,保温圈13的下端构造为卷圆的结构并卡合在支撑部32和固定部313之间,从而提高支撑件30的安装强度。也即,设置固定部313还可以起到增加支撑件30的安装强度的作用,并且能够方便在安装时的定位。
优选地,框架31的上表面312的外边缘设置有向上延伸的限位壁314。支撑部32还与限位壁314的内侧面结合。由此,支撑部32通过两个结合面与框架31结合,可以实现较大的结合强度,避免支撑部32脱落。进一步优选地,限位壁314的延伸高度H为0.5-5mm。根据对结合强度的需求以及烹饪器具100整体尺寸的不同,该延伸高度H可以取0.5mm、1mm、2mm、3mm、4mm或5mm等。另外,为了使结构紧凑,可以将支撑部32的与框架31的结合部分的上表面设置为与限位壁314的上边缘平齐。也即,限位壁314的延伸高度H即等于支撑部32的与框架31的结合部分的厚度。
可以理解,支撑部32与框架31之间的结合力与二者的结合表面有关。结合表面的面积越大,则结合力越大;二者之间的结合表面(尤其是相交的结合表面)越多,结合力的作用方向越复杂,从而结合强度越大。优选地,框架31与构成支撑部32的塑性硫化弹性体结合的表面的数量大于等于1并且小于等于3。如此可以保证足够的结合强度,同时避免结构过于复杂导致生产成本增加。
此外,虽然图中没有示出,可以理解,为了增大构成支撑部32的热塑性硫化弹性体与框架31之间的结合强度,可以在框架31的与支撑部32对应的表面上设置外凸的凸部,热塑性硫化弹性体包裹该凸部并成型在框架31上。这样可以增加热塑性硫化弹性体与框架31之间的结合面积,从而增大结合强度。
此外,也可以在框架31的与支撑部32对应的表面上设置内凹的凹部,热塑性硫化弹性体至少部分地填充该凹部并成型在框架31上,同样可以增加结合面积以增大结合强度。当然,也可以在框架31的与支撑部32结合的表面上同时设置凹部和凸部,并且均可以设置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用于支撑内锅的支撑部通过热塑性硫化弹性体一体成型地设置在框架上,使支撑件自身集成了支撑和固定两个功能。该结构容易制作成型,两部分之间的结合强度可靠,同时能够减少零件数量,简化装配步骤,能够降低人工和材料成本。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
煲体(10),所述煲体(10)中设置有内锅(11);
盖体(20),所述盖体(20)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10)上,当所述盖体(20)盖合所述煲体(10)时,所述盖体(20)和所述内锅(11)之间形成烹饪空间;
电磁感应加热装置(12),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12)设置在所述内锅(11)的下方;以及
支撑件(30),所述支撑件(30)设置在所述内锅(11)和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12)之间使所述内锅(11)和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12)间隔预定距离,所述支撑件(30)包括与所述煲体(10)固定连接的框架(31),所述框架(31)的与所述内锅(11)接触的一侧一体地成型有弹性的支撑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31)构造为环形,所述支撑部(32)设置于所述框架(31)的内侧并至少与所述框架(31)的上表面(312)结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31)的所述上表面(312)设置有向上突出的固定部(313),构成所述支撑部(32)的弹性材料包裹所述固定部(313)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31)的所述上表面(312)的外侧边缘设置有向上延伸的限位壁(314),所述支撑部(32)位于所述限位壁(314)的内侧,并与所述限位壁(314)的内侧面结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壁(314)的与所述支撑部(32)结合的部分的延伸高度为0.5-5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31)的所述上表面(312)的径向宽度为2-20m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32)构造为沿所述环形的轴向向下渐缩的结构,所述支撑部(32)的内侧沿所述环形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向内突出的凸筋(321),并且所述凸筋(321)在位于所述支撑部(32)的上端的部分沿径向向内突出,所述凸筋(321)在位于所述支撑部(32)的下端的部分向斜上方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32)由热塑性硫化弹性体通过二次注塑的工艺与所述框架(31)一体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31)的与所述支撑部(32)结合的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外凸的凸部,构成所述支撑部(32)的所述热塑性硫化弹性体包裹所述凸部,并且/或者所述框架(31)的与所述支撑部(32)结合的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内凹的凹部,构成所述支撑部(32)的所述热塑性硫化弹性体至少部分地填充在所述凹部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31)的与所述支撑部(32)结合的表面的数量大于等于1并且小于等于3。
CN201921292424.4U 2019-08-09 2019-08-09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15113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92424.4U CN211511395U (zh) 2019-08-09 2019-08-09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92424.4U CN211511395U (zh) 2019-08-09 2019-08-09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11395U true CN211511395U (zh) 2020-09-18

Family

ID=72439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92424.4U Active CN211511395U (zh) 2019-08-09 2019-08-09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113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795797U (zh) 烹饪器具
CN211511395U (zh) 烹饪器具
CN211483982U (zh) 烹饪器具
CN211484223U (zh) 烹饪器具
CN211511396U (zh) 烹饪器具
CN211483986U (zh) 烹饪器具
CN212186200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9106931U (zh) 烹饪器具
CN210433304U (zh) 电磁加热的烹饪器具
CN209995894U (zh) 烹饪器具
CN214128033U (zh) 烹饪器具
CN212938483U (zh) 电热饭盒
CN211582684U (zh) 外观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JP3243229U7 (ja) マイクロ波鍋
CN218978641U (zh) 烹饪器具
CN209863299U (zh) 烹饪器具
CN109431229B (zh) 烹饪器具
CN212415442U (zh) 外锅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4230943U (zh) 中板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6652014U (zh) 外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2117839U (zh) 烹饪器具
CN210077416U (zh) 烹饪器具
CN214964653U (zh) 一种烹饪器具的锅盖以及烹饪器具
CN209090757U (zh) 烹饪器具
CN215383271U (zh) 可拆盖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