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07144U - 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07144U
CN211507144U CN202020091787.8U CN202020091787U CN211507144U CN 211507144 U CN211507144 U CN 211507144U CN 202020091787 U CN202020091787 U CN 202020091787U CN 211507144 U CN211507144 U CN 2115071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cay
tank
air guide
guide sleeve
po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9178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270 Institute Of Nuclear Industry
Original Assignee
270 Institute Of Nuclear Indust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270 Institute Of Nuclear Industry filed Critical 270 Institute Of Nuclear Industry
Priority to CN20202009178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071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071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071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属于衰变池领域,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包括多个衰变池,多个衰变池之间通过导管连通形成连续式衰变池,衰变池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导流罩和第二导流罩,第二导流罩位于第一导流罩的内部,第一导流罩的下端封闭而上端开口,第二导流罩的上端封闭而下端开口,第一导流罩的外壁与衰变池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导流通道,第一导流罩的内壁与第二导流罩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导流通道。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可延长放射性废水在衰变池转动停留时间。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衰变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
背景技术
核医学起源于20世纪初贝克勒尔和居里夫人放射性核素的发现。1938年发现锝,194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G.Hevesy于1935年提出的同位素示踪原理和技术大大推进了放射性核素在医疗上的利用。我国的核素药物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
据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的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12月31日全国各级医院共有核医学科(室)927个,共设有核素治疗专业床位1785张,总治疗数为60.7346万例次。其中开展131I治疗的单位602所(占比65.0%),131I治疗甲亢14.5114万例次,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7.0135万例次,131I治疗自主功能性结节3933例次,131I治疗非毒性甲状腺囊肿1441例次。每一例次131I治疗过程中都伴随着放射性131I进入环境的这一过程,且主要以病人服用或注射放射性同位素药物产生的排泄物该种形式。对于131I放射性废水主要处理形式为排入地下贮存衰变池,贮存一定时间使其自然衰变十个半衰期(约80天),当放射性同位素浓度降低到管理限值时再排放。因此,对于容纳131I放射性废水的衰变池容量至少要能接管医院核医学科开展80天131I治疗所产生的废水量。
现有的连续式衰变池,放射性废水排入首端的衰变池后,再依次流经各衰变池,最后达标后排出,但因废水排入衰变池后,衰变池中原本就存储有大容量甚至存储满废水,由衰变池入口流至衰变池出口的距离实际较短,导致废水在各衰变池中停留的时间远小于预期时间,导致贮存时间短,在到达尾端的衰变池时,放射性同位素浓度还未降低到管理限值而不可排出。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以延长放射性废水在衰变池转动停留时间。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包括多个衰变池,多个所述衰变池之间通过导管连通形成连续式衰变池,所述衰变池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导流罩和第二导流罩,所述第二导流罩位于所述第一导流罩的内部,所述第一导流罩的下端封闭而上端开口,所述第二导流罩的上端封闭而下端开口,所述第一导流罩的外壁与所述衰变池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导流通道,所述第一导流罩的内壁与第二导流罩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导流通道。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衰变池设置为至少两个,位于首端的所述衰变池的第二导流罩的内部上部通过所述导管和与所述首端的衰变池相邻的所述衰变池的第二导流罩的内部上部相连通。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导流罩的外部上端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导流罩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远离所述第二导流罩的一端支撑于所述第一导流罩的上端沿。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调节池,位于尾端的所述衰变池通过调节管与所述调节池相连通。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管上设置有调节阀。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呈圆柱状的外池体、设置于所述外池体内部的隔墙,所述隔墙将所述外池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多个所述衰变池。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墙将所述外池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至少一个的调节池和多个所述衰变池。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墙将所述外池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调节池、第一衰变池、第二衰变池、第三衰变池,所述第一衰变池、所述第二衰变池、所述第三衰变池的内部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导流罩和所述第二导流罩。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衰变池的下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流通道相连通的进水管,所述第一衰变池的第二导流罩的内部上部通过导管与所述第二衰变池的第二导流罩的内部上部相连通,所述第二导流罩的第一导流通道的下部通过导管与所述第三衰变池的第一导流通道的下部相连通,所述第三衰变池的上部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所述第三衰变池的第二导流罩的内部上部相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通过在衰变池的内部设置第一导流罩和第二导流罩,并设置第一导流罩的下端封闭而上端开口,第二导流罩的上端封闭而下端开口,第一导流罩的外壁与衰变池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导流通道,第一导流罩的内壁与第二导流罩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导流通道,使得废水进入衰变池后,可沿第一导流通道由下至上流动,经第一导流罩的上端和第二导流罩的上端之间进入第二导流通道,由上至下流动而进入第二导流罩的内部,最后可由第二导流罩内部的导管连通至下一衰变池,或者,废水进入第二导流罩的内部,由上至下流动至第二导流通道后,由下至上流动至第一导流通道,由上至下流动至下部后排出。从而使得放射性废水进入衰变池后需上下回折弯曲流动后再排出,可有效延长放射性废水在衰变池中的停留时间,使得最后排出的废水经过自然衰变十个半衰期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图1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图1中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衰变池;6、导管;2、第一导流罩;3、第二导流罩;4、第一导流通道;5、第二导流通道;7、支撑件;8、调节池;80、调节管;9、调节阀;10、外池体;20、隔墙;11、第一衰变池;12、第二衰变池;13、第三衰变池;110、进水管;130、出水管;131、控制阀;132、检测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及技术方案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包括多个衰变池1,多个衰变池1之间通过导管6连通形成连续式衰变池,衰变池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导流罩2和第二导流罩3,第二导流罩3位于第一导流罩2的内部,第一导流罩2固定设置于衰变池1的内底壁,第一导流罩2的下端封闭而上端开口,第二导流罩3的上端封闭而下端开口,第一导流罩2的外壁与衰变池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导流通道4,第一导流罩2的内壁与第二导流罩3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导流通道5,第一导流罩2的上端与第二导流罩3的上端之间形成第二导流通道5的入口。废水进入衰变池后,可沿第一导流通道4由下至上流动,经第一导流罩2的上端和第二导流罩3的上端之间进入第二导流通道5,由上至下流动而进入第二导流罩3的内部,最后可由第二导流罩3内部的导管6连通至下一衰变池,或者,废水进入第二导流罩3的内部,由上至下流动至第二导流通道5后,由下至上流动至第一导流通道7,由上至下流动至下部后由导管6排至下移衰变池1。从而使得放射性废水进入衰变池1后需上下回折弯曲流动后再排出,可有效延长放射性废水在衰变池中的停留时间,使得最后排出的废水经过自然衰变十个半衰期的时间。且第一导流罩2与第二导流罩3的配合,使得第一导流通道4与第二导流通道5呈环形,可使废水流动更加均衡。
具体地,衰变池1设置为至少两个,位于首端的衰变池的下部设置有与第一导流通道4相连通的进水管110,位于首端的衰变池1的第二导流罩3的内部上部通过导管6和与首端的衰变池1相邻的衰变池1的第二导流罩3的内部上部相连通。
为便于第二导流罩3的安装及拆卸,进一步地,第二导流罩3的外部上端固定设置有用于支撑第二导流罩3的支撑件7,支撑件7远离第二导流罩3的一端支撑于第一导流罩2的上端沿。支撑件7可为板体,其一端与第二导流罩3的上端固定,另一端支撑于第一导流罩2的上端沿,支撑件7沿第二导流罩3的上端周向设置有多个,保证支撑稳固性。在安装第二导流罩3时,将其由上至下伸入第一导流罩2的内部,使支撑件7支撑于第一导流罩2的上端沿,安装及拆卸便捷。
为提高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的安全性能,进一步地,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还包括调节池8,位于尾端的衰变池1通过调节管80与调节池8相连通,调节管80上设置有调节阀9。在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而导致排至衰变池中的放射性物质突然增多时,导致流动至尾端的衰变池1中的废水还未达到排放标准,在对尾端的衰变池1排出的废水进行检测后,不达标时,可将尾端的衰变池1中的废水排至调节池8,调节池8能暂时储存废水,在调节池中的废水达标后再排出,调节池的设置提升了衰变池的安全冗余。
为提高空间利用率,进一步地,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还包括呈圆柱状的外池体10、设置于外池体10内部的隔墙20,隔墙20将外池体1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多个衰变池1。圆柱状的外池体10占用面积较之多个单独设置的衰变池而言,占地面积更小,空间利用更高。
具体地,隔墙20将外池体1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至少一个的调节池8和多个衰变池1。
具体地,隔墙20将外池体1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调节池8、第一衰变池11、第二衰变池12、第三衰变池13,第一衰变池11、第二衰变池12、第三衰变池13的内部均设置有第一导流罩2和第二导流罩3。
进一步地,第一衰变池11的下部设置有与第一导流通道4相连通的进水管110,第一衰变池11的第二导流罩3的内部上部通过导管6与第二衰变池12的第二导流罩3的内部上部相连通,第二导流罩3的第一导流通道4的下部通过导管6与第三衰变池13的第一导流通道4的下部相连通,第三衰变池13的上部设置有出水管130,出水管130与第三衰变池13的第二导流罩3的内部上部相连通。调节管80的一端与出水管130相连通,调节管80的另一端与调节池8相连通,出水管130上设置有控制阀131,出水管130上设置有用于检测废水是否达标的检测器132,在废水达标后,关闭调节阀9,打开控制阀131,废水排出,若废水不达标,则打开调节阀9,关闭控制阀131,使废水排至调节池8中,调节池8上设置有排出口,供调节池8中的废水达标后排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包括多个衰变池(1),多个所述衰变池(1)之间通过导管(6)连通形成连续式衰变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衰变池(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导流罩(2)和第二导流罩(3),所述第二导流罩(3)位于所述第一导流罩(2)的内部;
所述第一导流罩(2)的下端封闭而上端开口;
所述第二导流罩(3)的上端封闭而下端开口;
所述第一导流罩(2)的外壁与所述衰变池(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导流通道(4);
所述第一导流罩(2)的内壁与第二导流罩(3)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导流通道(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衰变池(1)设置为至少两个;
位于首端的所述衰变池(1)的第二导流罩(3)的内部上部通过所述导管(6)和与所述首端的衰变池(1)相邻的所述衰变池(1)的第二导流罩(3)的内部上部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流罩(3)的外部上端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导流罩(3)的支撑件(7);
所述支撑件(7)远离所述第二导流罩(3)的一端支撑于所述第一导流罩(2)的上端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调节池(8);
位于尾端的所述衰变池(1)通过调节管(80)与所述调节池(8)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管(80)上设置有调节阀(9)。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呈圆柱状的外池体(10)、设置于所述外池体(10)内部的隔墙(20);
所述隔墙(20)将所述外池体(1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多个所述衰变池(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墙(20)将所述外池体(1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至少一个的调节池(8)和多个所述衰变池。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墙(20)将所述外池体(1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调节池(8)、第一衰变池(11)、第二衰变池(12)、第三衰变池(13);
所述第一衰变池(11)、所述第二衰变池(12)、所述第三衰变池(13)的内部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导流罩(2)和所述第二导流罩(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衰变池(11)的下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流通道(4)相连通的进水管(110);
所述第一衰变池(11)的第二导流罩(3)的内部上部通过导管(6)与所述第二衰变池(12)的第二导流罩(3)的内部上部相连通;
所述第二导流罩(3)的第一导流通道(4)的下部通过导管(6)与所述第三衰变池(13)的第一导流通道(4)的下部相连通;
所述第三衰变池(13)的上部设置有出水管(130),所述出水管(130)与所述第三衰变池(13)的第二导流罩(3)的内部上部相连通。
CN202020091787.8U 2020-01-16 2020-01-16 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 Active CN2115071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91787.8U CN211507144U (zh) 2020-01-16 2020-01-16 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91787.8U CN211507144U (zh) 2020-01-16 2020-01-16 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07144U true CN211507144U (zh) 2020-09-15

Family

ID=72400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91787.8U Active CN211507144U (zh) 2020-01-16 2020-01-16 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0714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27833A (zh) * 2021-01-22 2021-06-08 浙江绿境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放射性废水处理的方法、系统
CN113797647A (zh) * 2021-09-30 2021-12-17 江苏超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衰变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27833A (zh) * 2021-01-22 2021-06-08 浙江绿境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放射性废水处理的方法、系统
CN112927833B (zh) * 2021-01-22 2023-02-28 浙江绿境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放射性废水处理的方法、系统
CN113797647A (zh) * 2021-09-30 2021-12-17 江苏超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衰变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507144U (zh) 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
AU2002350939B2 (en) Radioisotope generator
ES2333893T3 (es) Procedimiento y dispositivo para el aislamiento de un radionuclido 68ga quimica y radioquimicamente purificado para el marcado de un precursor de marcado con el radionuclido 68ga.
CA1122334A (en) Radionuclide generator
AU2018201048B2 (en) A radioisotope concentrator and a process for capturing at least one radioisotope from a radioisotope solution
CA2476930C (en) Component support and radioisotope generator including one or more component supports
CN100522828C (zh) 医院放射性污水处理自动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CN211016565U (zh) 一种一体化放射性废液分离池
Marques et al. OPERATION OF THE INSTALLATION FOR FISSION" Mo PRODUCTION IN ARGENTINA
CN107474082A (zh) 双批次pet显像剂18f‑fdg药物合成设备及方法
CN106048219A (zh) 一种活化产物铀和镓的快速分离装置及方法
CN215220288U (zh) 医疗放射性废水衰变池
CN201003021Y (zh) 医院放射性污水处理装置
CN204229855U (zh) 医用放射性废水衰减池
CN221131073U (zh) 一种锶铷发生器
CN114639498A (zh) 医疗放射性废水衰变池
CN107910092B (zh) 具备抗冲击能力的衰变池
CN216849347U (zh) 一种放射性废液衰变池处理系统
CN106098128B (zh) 短时间内多次生产放射性药物的热室系统
CN219759214U (zh) 一种放射性废物衰变结构
CN221106463U (zh) 一种放射性药物的生产制备装置
CN219098725U (zh) 核素分装系统
CN216584508U (zh) 一种推流溶气泵装置
CN218159646U (zh) 一种锗镓发生器
CN208843802U (zh) 一种防堵塞厌氧布水器分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