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06971U - 光源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源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06971U
CN211506971U CN202020264916.9U CN202020264916U CN211506971U CN 211506971 U CN211506971 U CN 211506971U CN 202020264916 U CN202020264916 U CN 202020264916U CN 211506971 U CN211506971 U CN 2115069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icrostructures
circuit board
frame section
str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6491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炯宪
黄婕妤
吴宗泽
余贵慧
吕阳平
李俊贤
李晏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26491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069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069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069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源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光源组件包含电路板、设置于该电路板上的多个发光件及多个条状微结构。该电路板具有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该长度方向与该宽度方向互相垂直,多个该发光件沿着该长度方向间隔地排列在该电路板上,该条状微结构沿着该宽度方向延伸且布设在该电路板上。该条状微结构也可以设置在反射片上。该背光模组及该显示装置包含前述光源组件,借由条状微结构的设计及其设置位置,可以有效地改善该背光模组及该显示装置的入光侧容易产生亮暗不均(Hot‑Spot)的问题。

Description

光源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光元件及其应用,特别是涉及光源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背光模组主要包含光源以及导光板,而光源包括电路板以及设置在电路板表面上的发光二极管。导光板设置在发光二极管旁,且导光板的入光面贴合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或只存在一个很小的间隙,借此可以有效地利用发光二极管的光线。
应全球市场绿色环保产品的趋势,通常会通过调整电流或减少发光二极管的颗数来降低功耗。然而,如果减少发光二极管的颗数,则会导致发光二极管之间的暗区面积增加,故容易在导光板的出光面靠近发光二极管的部分出现暗带或亮度不均(Hot-Spot)的问题,这会严重影响导光板的光学外观。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解决入光侧容易产生亮暗不均(Hot-Spot)的问题的光源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光源组件,包含电路板、设置于该电路板上的多个发光件及多个条状微结构。该电路板具有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该长度方向与该宽度方向互相垂直,多个该发光件沿着该长度方向间隔地排列在该电路板上,该条状微结构沿着该宽度方向延伸且布设在该电路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光源组件,包含框架、设置于该框架上的电路板、设置于该电路板上的多个发光件及设置于该框架上的反射单元。该框架包括底框段、连接于所述底框段的侧框段及连接于该侧框段的边框段,该底框段与该边框段两者皆具有宽度方向,且该底框段与该边框段自该侧框段沿着该宽度方向延伸。该电路板具有长度方向,多个该发光件沿着该长度方向间隔地排列在该电路板上。该反射单元具有反射片与多个条状微结构,其中,该反射片设置于该框架的该边框段上且面向该发光件,该条状微结构沿着该宽度方向延伸且布设在该反射片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条状微结构为凸出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条状微结构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条状微结构具有多个第一微结构与多个第二微结构,该第一微结构位于相邻的该发光件之间的位置,该第二微结构位于对应于该发光件的位置,且该第一微结构的反射能力大于该第二微结构的反射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包含前述的光源组件及导光板,其中,该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及出光面,该发光件朝向该导光板的入光面发射光线,该条状微结构朝向该导光板的出光面,用以将光线反射回该出光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包含前述的背光模组及设置于该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借由条状微结构的设计及其设置位置,有效地改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入光侧容易产生亮暗不均(Hot-Spot)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2是说明图1中的电路板、多个发光件及多个条状微结构的相对位置的局部仰视示意图;
图3是说明沿图1中的III-III割面线所切割的局部侧视示意图;
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5是说明沿图4中的V-V割面线所切割的局部侧视示意图;及
图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在以下参考附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地呈现。在进行详细说明之前,应注意的是,类似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其包含框架2、设置于框架2上的电路板3、间隔地设置于电路板3上的多个发光件4(因视角的关系只显示一个)及设置于框架2上的导光板5。导光板5具有入光面51及出光面52,发光件4朝向导光板5的入光面51发射光线。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3具有长度方向X及宽度方向Y,长度方向X与宽度方向Y互相垂直,多个发光件4沿着长度方向X间隔地排列在电路板3上。
参阅图2及图3,电路板3上布设有多个条状微结构6。多个条状微结构6同样沿着长度方向X间隔地排列在电路板3上,并且每一条状微结构6沿着宽度方向Y延伸。其中,条状微结构6为凸出结构,且每一条状微结构6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
要特别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条状微结构6朝向导光板5的出光面52,用以将光线反射回出光面52。条状微结构6具有多个第一微结构61与多个第二微结构62。第一微结构61位于相邻的发光件4之间的位置,第二微结构62位于对应于发光件4的位置,且第一微结构61的反射能力大于第二微结构62的反射能力。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条状微结构6之间为紧密排列而无间隙。另外,可以通过将高反射材质涂布(coating)在第一微结构61上的方式,来使第一微结构61的反射能力大于第二微结构62的反射能力。
参阅图1及图3,通过电路板3上形成有条状微结构6的设计,当发光件4的光线经由导光板5的入光面51进入导光板5后,较大角度的光线会先行出光,而这些先行出光的光线会经由条状微结构6进行反射,再次回到导光板5内以进行传递。由于第一微结构61位于相邻的发光件4之间的位置,因此可以提升发光件4的光线的反射角度,将光线以较大的角度反射到相邻的发光件4之间的亮度较低的区域,由此增加发光件4的光场打开程度,解决伴随着导光板5的入光侧因发光件4的数量减少所导致的间隔变宽而产生的亮暗不均(Hot-Spot)的问题。除此之外,因为同时减少了发光件4的数量,所以也能够达到降低发光件4的发光功率以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并且也能够降低发光件4的使用成本。
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微结构61的反射能力大于第二微结构62的反射能力且第一微结构61位于相邻的发光件4之间的位置,所以能够明显提升相邻的发光件4之间的位置处的光线的反射率,有助于减少亮度不均(mura)现象,并且提高发光面的光学外观。
参阅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其包含框架2a、设置于框架2a上的电路板3a、间隔地设置于电路板3a上的多个发光件4a(因视角的关系只显示一个)、设置于框架2a上的导光板5a及设置于框架2a上的反射单元7。
框架2a包括底框段21a、连接于底框段21a的侧框段22a及连接于侧框段22a的边框段23a。底框段21a与边框段23a两者皆具有宽度方向,且底框段21a与边框段23a自侧框段22a沿着该宽度方向延伸。导光板5a设置于底框段21a上并且具有入光面51a及出光面52a。发光件4a朝向导光板5a的入光面51a发射光线。
参阅图4及图5,电路板3a设置于底框段21a上,并具有长度方向X及宽度方向Y,长度方向X与宽度方向Y互相垂直。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电路板3a设置于底框段21a上,所以电路板3a的宽度方向Y恰好跟底框段21a与边框段23a两者的宽度方向一致。如图5所示,多个发光件4a沿着长度方向X间隔地排列在电路板3a上。在其他实施例中,电路板3a则可以设置于侧框段22a上,所以不应以本实施例的说明内容与附图为限。
反射单元7具有反射片71与多个条状微结构72。反射片71设置于框架2a的边框段23a上且面向发光件4a。每一条状微结构72沿着宽度方向Y延伸且布设在反射片71上。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条状微结构72为凸出结构,每一条状微结构72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条状微结构72朝向导光板5a的出光面52a,用以将光线反射回出光面52a。
如图5所示,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条状微结构72具有多个第一微结构721与多个第二微结构722,第一微结构721位于相邻的发光件4a之间的位置,第二微结构722位于对应于发光件4a的位置,且第一微结构721的反射能力大于第二微结构722的反射能力。在本实施例中,条状微结构72之间紧密排列而无间隙。
参阅图4并配合图5,通过将反射单元7以面向发光件4a的方式设置在框架2a的边框段23a上以及通过在反射片71上形成条状微结构72的设计,当发光件4a的光线经由导光板5a的入光面51a进入导光板5a后,较大角度的光线会先行出光,而这些先行出光的光线会经由条状微结构72进行反射,再次回到导光板5a内以进行传递。由于第一微结构721位于相邻的发光件4a之间的位置,且反射能力大于第二微结构722,因此可以将发光件4a的光线反射到相邻的发光件4a之间的亮度较低的区域,增加发光件4a的光场打开程度,同样可以减少导光板5a的入光侧亮暗不均的问题。
如图6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上再设置显示面板8时,即可形成显示装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光源组件通过在电路板上或反射片将条状微结构形成上并且通过使其邻近导光板的入光侧设置,可以提升发光件的光线折射角度,增加发光件的光场打开程度,减少导光板的入光侧亮暗不均的问题,提高照明均匀度。另外,通过上述设计,还可以减少发光件的设置数量,由此不但能够达到降低耗电量的目的,同时也能够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以确实能够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应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大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
【附图标记列表】
2、2a 框架
21a 底框段
22a 侧框段
23a 边框段
3、3a 电路板
4、4a 发光件
5、5a 导光板
51、51a 入光面
52、52a 出光面
6 条状微结构
61 第一微结构
62 第二微结构
7 反射单元
71 反射片
72 条状微结构
721 第一微结构
722 第二微结构
8 显示面板
X 长度方向
Y 宽度方向。

Claims (7)

1.一种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含:
电路板,其具有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所述长度方向与所述宽度方向互相垂直;
多个发光件,多个所述发光件沿着所述长度方向间隔地排列在所述电路板上;及
多个条状微结构,所述条状微结构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且布设在所述电路板上。
2.一种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含:
框架,其包括底框段、连接于所述底框段的侧框段及连接于所述侧框段的边框段,所述底框段与所述边框段两者皆具有宽度方向,且所述底框段与所述边框段自所述侧框段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
电路板,其设置于所述底框段或所述侧框段中的一者上,并具有长度方向;
多个发光件,多个所述发光件沿着所述长度方向间地隔排列在所述电路板上;及
反射单元,其具有至少一个反射片与多个条状微结构,其中,所述反射片设置于所述框架的所述边框段上且面向所述发光件,所述条状微结构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且布设在所述反射片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微结构为凸出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微结构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微结构具有多个第一微结构与多个第二微结构,所述第一微结构位于相邻的所述发光件之间的位置,所述第二微结构位于对应于所述发光件的位置,且所述第一微结构的反射能力大于所述第二微结构的反射能力。
6.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组件:及
导光板,其具有入光面及出光面,所述发光件朝向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发射光线,所述条状微结构朝向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用以将光线反射回所述出光面。
7.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及
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
CN202020264916.9U 2020-03-06 2020-03-06 光源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15069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64916.9U CN211506971U (zh) 2020-03-06 2020-03-06 光源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64916.9U CN211506971U (zh) 2020-03-06 2020-03-06 光源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06971U true CN211506971U (zh) 2020-09-15

Family

ID=72402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64916.9U Active CN211506971U (zh) 2020-03-06 2020-03-06 光源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0697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36546A (zh) * 2021-11-01 2022-01-1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一种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36546A (zh) * 2021-11-01 2022-01-1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一种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57038B1 (en) Light assembly for illuminating an emblem
JP5760636B2 (ja) 面状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US8491174B2 (en) Light emitting assembly
KR20040008082A (ko) 조명 장치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WO2006098029A1 (ja)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2060313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2113970A (ja) 車両外装ガーニッシュ
US20020041500A1 (en) Spread illumina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inclined light scattering portions
KR100578772B1 (ko) 조명장치, 도광체 및 액정표시장치
WO2011125359A1 (ja) Ledバックライト
US8398286B2 (en) Backlight module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EP2388513B1 (en) Light module
TWI501008B (zh) 背光模組
CN211506971U (zh) 光源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2080789A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块
WO2010016321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4584116B2 (ja) 点光源バックライト
KR200432241Y1 (ko) 광학 패턴을 이용한 발광 장치 및 상기 발광 장치를 장착한차량용 오디오 장치
CN113362698A (zh) 光源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2230477A (zh)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KR100775633B1 (ko) 백라이트 도광판
JP2013191406A (ja) 車両用灯具
CN213987113U (zh)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JP2006286489A (ja) 導光板
CN111751920A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