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78815U - 一种背光组件、显示屏和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组件、显示屏和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78815U
CN211478815U CN201922073306.0U CN201922073306U CN211478815U CN 211478815 U CN211478815 U CN 211478815U CN 201922073306 U CN201922073306 U CN 201922073306U CN 211478815 U CN211478815 U CN 2114788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plate
light source
light guide
backlight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7330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欧阳世宏
张译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7330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788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788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788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组件、显示屏和移动终端,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以解决背光组件匀光性差、厚度较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组件包括多个背光单元;背光单元包括基板、光源和导光板;光源设置在基板的上板面,导光板设置在基板的上侧,且导光板的下板面设有与光源相同数量个凹槽;其中,凹槽的内壁与光源之间设有第一介质,导光板的上板面设有第二介质层;第一介质的折射率和第二介质层的折射率均小于导光板的折射率;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组件中,将光源容纳在导光板的凹槽内,从而使得光源产生的光线能够在透过凹槽的侧壁后,在导光板内进行侧向传播,以提升背光组件的匀光性能,也有利于实现轻薄化设计。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组件、显示屏和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组件、显示屏和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液晶显示屏通常包括背光组件和液晶面板;液晶显示屏在工作时,背光组件用于提供光源,并将光线射向液晶面板的背部,液晶面板在驱动电路的控制下,改变液晶材料的排列方向,从而达到图像显示的目的。
传统的液晶显示屏通常包括侧入式背光和直下式背光两类。具体来说,侧入式背光的背光组件中主要包括导光板和光源,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侧面;光源发出的光线由导光板的侧面射入导光板内,通过光波导原理,导光板将光线限制在导光板内部进行传播,并通过导光板的板面上的散射点将光线均匀射向液晶面板,从而能够为液晶面板提供均匀的面光源;采用侧入式背光的显示屏具有较为轻薄的优势,但是,当显示屏在工作过程中,所有光源需一直保持开启状态,以保证均匀出光,无法根据图像区域的不同亮度需求调整光源的工作状态,不利于达到节省功耗和提升图像对比度的目的。另外,直下式背光的背光组件中主要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点光源,点光源直接设置在液晶面板的下表面,多个点光源产生的光线由液晶面板的下方直接射向液晶面板的底面,从而能够为液晶面板提供均匀的面光源;采用直下式背光的显示屏能够根据图像区域的不同亮度需求调整对应区域的点光源的明暗状态,从而能够达到节省功耗以及提升图像对比度的目的;但是,由于使用点光源,因此,在液晶面板中位于点光源正上方的区域的亮度会明显大于正上方周围区域的亮度,因此,光源与液晶面板之间需要设置较大的混光区域,以将点光源的光线进行均匀化设置,但是这种方式会增加显示屏的厚度,不利于显示屏的轻薄化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出光均匀、厚度较小的背光组件,以及应用该背光组件的显示屏和移动终端。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组件,包括多个背光单元;每个背光单元包括基板、光源和导光板;光源设置在基板的上板面,导光板设置在基板的上侧,且导光板的下板面设有与光源相同数量个凹槽,每个凹槽内容纳有一个光源;其中,凹槽的内壁与光源之间设有第一介质,导光板的上板面设有第二介质层;第一介质的折射率和第二介质层的折射率均小于导光板的折射率。具体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组件中,将光源容纳在导光板的凹槽内,从而使得光源产生的光线能够在透过凹槽的侧壁后,在导光板内进行侧向传播,从而能够提升光源周围区域的光线亮度;另外,由于第一介质的折射率和第二介质层的折射率均小于导光板的折射率,因此,能够将光源产生的光线尽可能的限制在导光板内,以尽可能的防止光线由导光板的上板面直接射出,从而能够对光线进行有效的均匀化处理,使背光单元输出较为均匀的面光源,提升背光单元的发光品质,同时也能够有效降低背光单元的厚度,有利于将背光单元应用在对厚度较为敏感的显示屏和其他产品中。
在具体实施时,基板可以是PCB电路板或FPC电路板,光源可以是LED灯,也可以是其他的发光元件;第一介质可以是空气,也可以是折射率小于导光板的其他透明材料,例如:丙烯酸酯、聚乙烯醇缩丁醛、不饱和单体厌氧胶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第二介质层可以是空气,也可以是折射率小于导光板的其他透明材料,例如:丙烯酸酯、聚乙烯醇缩丁醛、不饱和单体厌氧胶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另外,导光板的材质可以为亚克力、硅胶等折射率大于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层的材质。
另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保证光源产生的光线能够较大限度的在导光板内传播,第一介质的折射率n1、第二介质层的折射率n2和导光板的折射率n3满足:n32>n12+n22,以使光线能够在导光板内实现全反射式侧向传播。例如,当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均为空气、导光板的材质为硅胶时;已知空气的折射率为1,硅胶的折射率为1.5;此时,n32为:1.5*1.5=2.25;n12和n22均为1*1=1;n12+n22=2。满足:n32>n12+n22。因此,满足全反射式侧向传播条件。
另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改善导光板的位于光源正上方区域的光线亮度,以及与其他区域的光线亮度的一致性和均匀性,凹槽的底面设有反光层。
在具体实施时,反光层可以是全反光层也可以是漫反光层,通过设置反光层,可以有效防止光源产生的光线直接由凹槽的底面朝上射出;也可以理解为,通过设置反光层,可以有效降低导光板的位于光源正上方区域的光线亮度,从而能够改善整个背光单元所输出光线的均匀性。
另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凹槽的底壁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凸面。
例如,凹槽的底壁可以为隆起的球面结构;光源产生的光线射向反光层后,光线能够被发散性反射,以使经反光层反射的光束能够在导光板内进行侧向传播,以提升光的利用率。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凹槽的底壁还可以为弧面、金字塔状等凸起结构,在实际应用时,凹槽底壁的结构形态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作适应性选择和调整。
另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由于反射面的遮挡作用,导致位于反射面正上方区域的光线亮度较弱,容易出现黑点等不良情况。
为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反光层中可以设置透光部,以使部分光线能够由透光部向上射出,以适当增加反射面正上方区域的光线亮度。
在具体实施时,透光部可以是微孔结构,也可以是将反光层设置为具有一定透光性的涂层。
另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上述黑点等不良情况的发生,除了设置透光部以外,还可以通过多个光源互补的形式来解决。
例如,背光单元中可以设有两个光源,两个光源间隔设置在基板的上板面;相应的,导光板上可以间隔设有两个凹槽,凹槽用于容纳光源,凹槽用于容纳光源。具体来说,光源能够有效弥补光源(反光层)正上方区域的光线亮度,相应的,光源能够有效弥补光源(反光层)正上方区域的光线亮度,从而能够有效避免黑点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在具体实施时,背光单元中可以设置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个光源,从而能够通过互补的形式来避免黑点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另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背光组件中可以设有多个上述的背光单元,每个背光可以是相互独立的结构,也可以是一体或部分一体的结构。
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背光单元可以独立制作,然后将多个独立的背光单元进行阵列式排布,以组装成为背光组件。或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背光单元可以共用一个基板或导光板。
具体来说,在进行制作时,可以在一整块基板上阵列设置多个光源,然后将成型后的导光板盖设在基板的上板面,使导光板中凹槽与基板上的光源一一对应,从而实现对背光组件的制作和装配。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了增加背光单元的发光亮度,可以在背光单元(第二介质层)的上侧设置增亮膜层。具体来说,增亮膜层可以是一般棱镜片也可以是多功能棱镜片等。其主要作用是将背光单元发出的光线予以导正,以增加背光单元的发光效率。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屏,包括液晶面板和上述任意一种的背光组件,背光组件设置在液晶面板的背部,用于为液晶面板提供均匀光线亮度的面光源。
在具体实施时,显示屏中也可以设置其他辅助结构,以提升显示屏的工作性能和所需的功能。例如,背光组件和液晶面板之间设有偏光板和驱动电路组件,液晶面板的上侧设有彩色滤光板和盖板。
具体来说,背光组件用于为显示屏(液晶面板)提供均匀的面光,偏光板用于将背光组件产生的面光进行偏振处理,以形成沿特定方向偏振的偏振光;驱动电路组件通过控制像素点电压来控制液晶面板中对应该像素点中液晶分子的偏转方向,以对偏振光的透射率进行有效控制;彩色滤光片用于改变经液晶面板透出的光线的颜色,以使显示屏显示出具有色彩的光线(或图像)。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屏中,由于背光组件具有轻薄的优势,因此,有利于显示屏的轻薄化设计。另外,由于背光组件中的每个光源可以进行分别独立控制,因此,有利于提升显示屏的对比度和最大显示亮度,另外,还由于降低显示屏的功耗。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电器元件(如处理器、摄像头等),还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屏。
在实际应用中,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电脑显示器等。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由于背光组件具有轻薄的优势,从而能够降低显示屏的整体厚度,使得显示屏能够应用在手机、平板电脑等对于产品厚度较为敏感的电子设备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单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单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单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背光单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背光单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背光单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背光单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组件,下面首先介绍一下其应用场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组件可应用在显示屏中,用于为显示屏提供显示所需的光源。简单来说,如图1所示,显示屏01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液晶显示屏中可以包括液晶面板011和设置在液晶面板011背部的背光组件012,显示屏01在工作时,背光组件012用于为液晶面板011提供均匀的光源,液晶面板011中包括液晶分子,通过对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进行控制,从而对光的通过量进行有效控制,进而达到图像显示的目的。
目前,有些显示屏01中为了实现对背光组件012的多元化控制,有些背光组件012中包括基板0121(如PCB板)和均匀布设在基板0121上表面的多个点光源0122(如LED灯),由于每个点光源0122能够被分别控制,从而能够根据所显示的图像信息对每个点光源0122的亮度进行调整,以有效提升显示屏01的对比度,同时还能达到降低功耗的目的。
基于点光源0122的发光特性,使得在液晶面板011中位于点光源0122正上方的区域(由于距离较近)受到的光线较强,而位于点光源0122斜上方的区域(由于距离较远)受到的光线则较弱,因此,液晶面板011所受到的光线会不均匀,降低了显示屏01的显示品质。传统的显示屏01为了避免出现上述不良情况,一般会增加背光组件012与液晶面板011之间的(混光)距离,以弱化因点光源0122的发光特性而产生的亮度不均匀的情况;但是,这种方式会增加显示屏01的厚度,使得这种显示屏01只能应用在电视、电脑显示器等对显示屏01的厚度不太敏感的产品中,而无法应用在手机、平板电脑等对显示屏01的厚度较为敏感的产品中。
另外,如图2所示,有些厂家会在每个点光源0122与液晶面板011之间设置发散透镜013(如凹透镜),以使点光源0122射向液晶面板011的光线更加均匀化;但是这种方式会增加显示屏01的制作难度和装配难度,同时也会加大产品的制作成本、降低良率,另外,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显示屏01厚度较大的问题,不利于显示屏01的轻薄化设计。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提改善光线均匀化输出、利于实现轻薄化和低成本制作的背光组件。为了能够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组件,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
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如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表达形式“一个”、“一种”、“上述”、“该”和“这一”旨在也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这种表达形式,除非其上下文中明确地有相反指示。还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以下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一个或多个”是指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背光组件10包括多个背光单元11(图中示出有6*6=36个);具体的,如图4所示,每个背光单元11包括基板111、光源112和导光板113;光源112设置在基板111的上板面,导光板113设置在基板111的上侧,且导光板113的下板面设有与光源112相同数量个凹槽1131,每个凹槽1131内容纳有一个光源112;其中,凹槽1131的内壁与光源112之间设有第一介质1132,导光板113的上板面设有第二介质层1133;第一介质1132的折射率和第二介质层1133的折射率均小于导光板113的折射率。
具体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将光源112容纳在导光板113的凹槽1131内,从而使得光源112产生的光线能够在透过凹槽1131的侧壁后,在导光板113内进行侧向传播,从而能够提升光源112周围区域的光线亮度;另外,由于第一介质1132的折射率和第二介质层1133的折射率均小于导光板113的折射率,因此,能够将光源112产生的光线尽可能的限制在导光板113内,以尽可能的防止光线由导光板113的上板面直接射出,从而能够对光线进行有效的均匀化处理,使背光单元11输出较为均匀的面光源,提升背光单元11的发光品质。
在具体实施时,基板111可以是PCB电路板或FPC电路板,光源112可以是LED灯,也可以是其他的发光元件;第一介质1132可以是空气,也可以是折射率小于导光板113的其他透明材料,例如:丙烯酸酯、聚乙烯醇缩丁醛、不饱和单体厌氧胶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第二介质层1133可以是空气,也可以是折射率小于导光板113的其他透明材料,例如:丙烯酸酯、聚乙烯醇缩丁醛、不饱和单体厌氧胶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另外,导光板113的材质可以为亚克力、硅胶等折射率大于第一介质1132和第二介质层1133的材质。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介质1132和第二介质层1133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第一介质1132和第二介质层1133均可以均为空气,或者第一介质1132为空气,第二介质层1133为不饱和单体厌氧胶等材质;或者,第一介质1132为不饱和单体厌氧胶等材质,第二介质层1133为空气等。
另外,为了保证光源112产生的光线能够较大限度的在导光板113内传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介质1132的折射率n1、第二介质层1133的折射率n2和导光板113的折射率n3可以满足:n32>n12+n22,以使光线能够在导光板113内实现全反射式侧向传播。
具体来说,如图5所示,若要实现光线在导光板113内的全反射式侧向传播,可满足sinθ3>n2/n3;在图中示出的光路中,θ2+θ3=90°,即sin(θ3)=cos(θ2)>n2/n3;sin(θ2)*n3=sin(θ1)*n1;又由于sin(θ2)*sin(θ2)+cos(θ2)*cos(θ2)=1;得到:n3*n3>n2*n2+n1*n1*sin(θ1)*sin(θ1);若要求光源112发出光线均能限制在导光板113内,即θ1在正负90度之间仍能满足上述条件,可推导得到折射率满足条件:n3*n3>n2*n2+n1*n1;即n32>n12+n22,此时,光源112经凹槽1131的侧壁发出的光线将被有效的限制在导光板113内进行侧向传播,从而能够有效提升光源112周围区域的亮度和均匀度,保证背光单元11能够向上射出均匀的面光源。
例如,当第一介质1132和第二介质层1133均为空气、导光板113的材质为硅胶时;已知空气的折射率为1,硅胶的折射率为1.5;此时,n32为:1.5*1.5=2.25;n12和n22均为1*1=1;n12+n22=2。满足:n32>n12+n22。因此,满足全反射式侧向传播条件。
在具体实施时,为了使得在导光板113内传播的光线能够有效的向上射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导光板113的上板面或下板面设置散射点1134。具体来说,如图6所示,散射点1134可以是设置在导光板113的上板面或下板面的微小凸起或凹陷结构,通过适当的破坏全反射条件来控制光线耦合射出,即能够使得背光单元11能够向上射出均匀的面光源。
另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改善导光板113的位于光源112正上方区域的光线亮度,以及与其他区域的光线亮度的一致性和均匀性,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凹槽1131的底面还可以设有反光层1135。在具体实施时,反光层1135可以是全反光层1135也可以是漫反光层1135,通过设置反光层1135,可以有效防止光源112产生的光线直接由凹槽1131的底面朝上射出;也可以理解为,通过设置反光层1135,可以有效降低导光板113的位于光源112正上方区域的光线亮度,从而能够改善整个背光单元11所输出光线的均匀性。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反光层1135可以是涂覆在凹槽1131底壁上的金属层、白色漆料等。
另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凹槽1131的底壁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凸面。例如,如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凹槽1131的底壁为隆起的斜面结构;光源112产生的光线射向反光层1135后,光线能够被发散性反射,以使经反光层1135反射的光束能够在导光板113内进行侧向传播,以提升光的利用率。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凹槽1131的底壁还可以为弧面、金字塔状等凸起结构,在实际应用时,凹槽1131底壁的结构形态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作适应性选择和调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另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由于反光层1135的遮挡作用,导致位于反光层1135正上方区域的光线亮度较弱,容易出现黑点等不良情况。为此,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反光层1135中还可以设有透光部1136,以使部分光线能够由透光部1136向上射出,以适当增加反光层1135正上方区域的光线亮度。
在具体实施时,透光部1136可以是微孔结构,也可以是将反光层1135设置为具有一定透光性的涂层。
另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上述黑点等不良情况的发生,除了设置透光部1136以外,还可以通过多个光源112互补的形式来解决。
例如,如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背光单元11中设有两个光源112,即光源112a和光源112b,光源112a和光源112b间隔设置在基板111的上板面;相应的,导光板113上间隔设有凹槽1131a和凹槽1131b,凹槽1131a用于容纳光源112a,凹槽1131b用于容纳光源112b。具体来说,光源112a能够有效弥补光源112b(反光层1135b)正上方区域的光线亮度,相应的,光源112b能够有效弥补光源112a(反光层1135a)正上方区域的光线亮度,从而能够有效避免黑点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在具体实施时,背光单元11中可以设置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个光源112,从而能够通过互补的形式来避免黑点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另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背光组件10中可以设有多个上述的背光单元11,每个背光单元11可以是相互独立的结构,也可以是一体或部分一体的结构。
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背光单元11可以独立制作,然后将多个独立的背光单元11进行阵列式排布,以组装成为背光组件10。
或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背光单元11可以共用一个基板111或导光板113。
具体来说,在进行制作时,可以在一整块基板111上阵列设置多个光源112,然后将成型后的导光板113盖设在基板111的上板面,使导光板113中凹槽1131与基板111上的光源112一一对应,从而实现对背光组件10的制作和装配。
如图10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了增加背光单元11的发光亮度,可以在背光单元11(第二介质层1133)的上侧设置增亮膜层114。具体来说,增亮膜层114可以是一般棱镜片也可以是多功能棱镜片等。其主要作用是将背光单元11发出的光线予以导正,以增加背光单元11的发光效率。
另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凹槽1131截面轮廓可以与光源112的外部轮廓相同也可以不同。
例如,一些LED灯为矩形结构,在具体实施时,凹槽1131可以为与LED灯的轮廓相同的矩形凹槽;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凹槽1131也可以为圆柱形凹槽、椭圆形凹槽或者截面为其他多边形结构的凹槽。相应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圆形的LED灯或者其他结构形态的发光元件作为光源112,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另外,如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屏20,包括液晶面板21和上述任意一种实施例中的背光组件10,背光组件10设置在液晶面板21的背部,用于为液晶面板21提供均匀光线亮度的面光源。
在具体实施时,显示屏20中也可以设置其他辅助结构,以提升显示屏20的工作性能和所需的功能。
例如,如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背光组件10和液晶面板21之间设有偏光板22和驱动电路组件23,液晶面板21的上侧设有彩色滤光板24和盖板25。
具体来说,背光组件10用于为显示屏20(液晶面板21)提供均匀的面光,偏光板22用于将背光组件10产生的面光进行偏振处理,以形成沿特定方向偏振的偏振光;驱动电路组件23通过控制像素点电压来控制液晶面板21中对应该像素点中液晶分子的偏转方向,以对偏振光的透射率进行有效控制;彩色滤光片用于改变经液晶面板21透出的光线的颜色,以使显示屏20显示出具有色彩的光线(或图像)。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屏20中,由于背光组件10具有轻薄的优势,因此,有利于显示屏20的轻薄化设计。另外,由于背光组件10中的每个光源112可以进行分别独立控制,因此,有利于提升显示屏20的对比度和最大显示亮度,另外,还可以降低显示屏20的功耗。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30,具体如图13所示,包括壳体31和位于壳体31内的电器元件(如处理器、摄像头等),还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屏20。
在实际应用中,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电脑显示器等。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由于背光组件10具有轻薄的优势,从而能够降低显示屏20的整体厚度,使得显示屏20能够应用在手机、平板电脑等对于产品厚度较为敏感的电子设备中。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背光单元,所述背光单元包括:
基板,上板面上设有光源;
导光板,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上侧,所述导光板的下板面设有与所述光源相同数量个凹槽,每个凹槽内容纳有一个所述光源;
其中,所述凹槽的内壁与所述光源之间设有第一介质,所述导光板的上板面设有第二介质层;
所述第一介质的折射率和所述第二介质层的折射率均小于所述导光板的折射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的折射率n1、所述第二介质层的折射率n2和所述导光板的折射率n3满足:n32>n12+n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底壁设有反光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层上设有透光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底壁构造为平面或凸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上设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光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组件包括多个阵列设置的所述背光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介质层的上侧设有增亮膜层。
9.一种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包括液晶面板,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组件,所述背光组件设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背部。
1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电器元件,还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屏,所述显示屏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CN201922073306.0U 2019-11-26 2019-11-26 一种背光组件、显示屏和移动终端 Active CN2114788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73306.0U CN211478815U (zh) 2019-11-26 2019-11-26 一种背光组件、显示屏和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73306.0U CN211478815U (zh) 2019-11-26 2019-11-26 一种背光组件、显示屏和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78815U true CN211478815U (zh) 2020-09-11

Family

ID=72361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73306.0U Active CN211478815U (zh) 2019-11-26 2019-11-26 一种背光组件、显示屏和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7881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41092A (zh) * 2021-08-24 2021-12-03 惠州视维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41092A (zh) * 2021-08-24 2021-12-03 惠州视维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28017B1 (en) Planar lighting device
US8436957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good heat radiating function
KR101807442B1 (ko) 백라이트 모듈 및 상기 백라이트 모듈을 이용한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0228589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10051046A1 (en) Optical sheet,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optical sheet
KR102090457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US708494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20120075142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JP2012164627A (ja) 面状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US20240069385A1 (en) Optical membran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211478815U (zh) 一种背光组件、显示屏和移动终端
KR20060093956A (ko) 일체형 반사용 부재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의 백라이트 유닛
RU2504810C1 (ru) Жидкокристаллическ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KR100880217B1 (ko) 백라이트
KR101832483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20075115A (ko) 도광판,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들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KR102002458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TW201303447A (zh) 背光模組與使用其之液晶顯示器
KR20170035187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CN113189814A (zh) 一种显示装置
KR20150066320A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774572B1 (ko) 표시장치
KR101921166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EP3594566A1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light guide plate
WO2019237564A1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20

Address after: 450046 Floor 9, building 1, Zhengshang Boya Plaza, Longzihu wisdom Island, Zhengdong New Area,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