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49948U - 一种化工冷却塔的冷却管道 - Google Patents
一种化工冷却塔的冷却管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449948U CN211449948U CN201922057856.3U CN201922057856U CN211449948U CN 211449948 U CN211449948 U CN 211449948U CN 201922057856 U CN201922057856 U CN 201922057856U CN 211449948 U CN211449948 U CN 2114499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line
- sleeve body
- sealing cavity
- bracing piece
- coo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pe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化工冷却塔的冷却管道,包括套筒本体、管道本体、支撑杆、凹槽、转轴、卡槽、第二弹簧、限位杆、固定板、活塞、第一弹簧、密封腔、气管和橡胶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管道本体外侧壁转动连接有支撑杆,套筒内侧壁开设有卡槽,支撑杆与卡槽一一对应,有利于使套筒本体与管道本体连接,防止由于固定效果差而引起的管道脱落,通过套筒本体内部滑动连接有固定杆,有利于使固定杆挤压支撑杆,使支撑杆转动与卡槽分离,便于对管道进行拆卸,通过限位杆挤压固定板,使密封腔内部的空气进入到橡胶圈内部,使橡胶圈膨胀,有利于在管道本体与套筒本体固定时对套筒本体内部进行密封,防止由于密封效果差而引起泄漏现象发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管道,具体为一种化工冷却塔的冷却管道,属于管道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工业冷却塔是利用水和空气的接触,通过蒸发作用来散去工业上或制冷空调中产生的废热的一种设备,干燥的空气经过风机的抽动后,自进风网处进入冷却塔内;饱和蒸汽分压力大的高温水分子向压力低的空气流动,湿热的水洒入塔内。当水滴和空气接触时,一方面由于空气与水的直接传热,另一方面由于水蒸汽表面和空气之间存在压力差,在压力的作用下产生蒸发现象,将水中的热量带走即蒸发传热,从而达到降温之目的的冷却塔。
然而,传统的工业冷却塔用冷却管道的固定大多是用焊接的方式来进行固定,不利于对冷却管道的拆卸与检修,在固定过程可能会由于密封效果不好而引起泄露,造成经济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化工冷却塔的冷却管道,操作灵活,便于安装与拆卸,能有效的对冷却管道进行固定与密封,防止了由于密封效果差而引起的泄露情况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化工冷却塔的冷却管道,包括套筒本体,所述套筒本体连接有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包括限位杆、固定板、活塞、第一弹簧、密封腔、气管和橡胶圈,所述套筒本体内部固定连接有所述密封腔,所述密封腔与所述限位杆之间滑动连接,所述限位杆贯穿于所述密封腔与所述套筒本体的内部,所述限位杆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板抵触,所述固定板滑动连接于所述密封腔的内侧壁,所述固定板背离所述限位杆的一侧与所述活塞抵触,所述活塞与所述密封腔之间夹持有所述第一弹簧,所述活塞与所述密封腔之间滑动连接,所述密封腔内部连通有所述气管,所述气管背离所述密封腔的一端固定连通于所述橡胶圈的内部,所述套筒本体内部滑动连接有管道本体,所述管道本体连接有卡合结构,所述卡合结构包括支撑杆、凹槽、转轴、卡槽和第二弹簧,所述管道本体侧壁开设有所述凹槽,所述管道本体与所述转轴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有所述支撑杆,所述套筒本体内部开设有所述卡槽,所述支撑杆与所述管道本体之间夹持有所述第二弹簧。
优选的,为了便于对套筒本体和管道本体进行拆卸,所述套筒本体内部滑动连接有固定杆,且所述固定杆的长度大于所述套筒本体侧壁的厚度。
优选的,为了使套筒与管道固定得更加牢固,所述支撑杆呈L型结构,且所述支撑杆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杆对称分布于所述管道本体的两端侧壁,两个所述支撑杆呈八字形结构分布。
优选的,为了方便管道与套筒固定,所述固定杆与所述卡槽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转轴与所述卡槽之间的距离。
优选的,为了对套筒内部进行密封防止泄露,所述气管位于所述密封腔与所述活塞之间,且所述气管内部连通于所述密封腔与所述橡胶圈之间。
优选的,为了使橡胶圈的密封效果更好,所述橡胶圈为圆环形结构,且所述橡胶圈位于所述支撑杆的内侧。
优选的,为了使卡槽与支撑杆固定防止管道脱落,所述卡槽与所述橡胶圈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橡胶圈之间的距离,且所述支撑杆与所卡槽卡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管道本体外侧壁转动连接有支撑杆,套筒内侧壁开设有卡槽,支撑杆与卡槽一一对应,有利于使套筒本体与管道本体连接,防止由于固定效果差而引起的管道脱落,通过套筒本体内部滑动连接有固定杆,固定杆与卡槽之间的距离小于转轴与卡槽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使固定杆挤压支撑杆,使支撑杆在转轴的作用下转动与卡槽分离,便于对管道的拆卸,限位杆一端与固定板抵触,固定板背离限位杆的一侧与活塞抵触,活塞与密封腔之间夹持有第一弹簧,气管内部连通于密封腔与橡胶圈内部,通过限位杆挤压固定板,使密封腔内部的空气进入到橡胶圈内部,使橡胶圈膨胀,有利于在管道本体与套筒本体固定时对套筒本体内部进行密封,防止由于密封效果差而引起的泄漏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套筒本体与卡合结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套筒本体,2、管道本体,3、固定杆,4、卡合结构,41、支撑杆,42、凹槽,43、转轴,44、卡槽,45、第二弹簧,5、密封结构,51、限位杆,52、固定板,53、活塞,54、第一弹簧,55、密封腔,56、气管,57、橡胶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所示,一种化工冷却塔的冷却管道,包括套筒本体1,所述套筒本体1连接有密封结构5,所述密封结构5包括限位杆51、固定板52、活塞53、第一弹簧54、密封腔55、气管56和橡胶圈57,所述套筒本体1内部固定连接有所述密封腔55,所述密封腔55与所述限位杆51之间滑动连接,所述限位杆51贯穿于所述密封腔55与所述套筒本体1的内部,所述限位杆51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板52抵触,所述固定板52滑动连接于所述密封腔55的内侧壁,所述固定板52背离所述限位杆51的一侧与所述活塞53抵触,所述活塞53与所述密封腔55之间夹持有所述第一弹簧54,所述活塞53与所述密封腔55之间滑动连接,所述密封腔55内部连通有所述气管56,所述气管56背离所述密封腔55的一端固定连通于所述橡胶圈57的内部,所述套筒本体1内部滑动连接有管道本体2,所述管道本体2连接有卡合结构4,所述卡合结构4包括支撑杆41、凹槽42、转轴43、卡槽44和第二弹簧45,所述管道本体2侧壁开设有所述凹槽42,所述管道本体2与所述转轴43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转轴43转动连接有所述支撑杆41,所述套筒本体1内部开设有所述卡槽44,所述支撑杆41与所述管道本体2之间夹持有所述第二弹簧4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套筒本体1内部滑动连接有固定杆3,且所述固定杆3的长度大于所述套筒本体1侧壁的厚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支撑杆41呈L型结构,且所述支撑杆41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杆41对称分布于所述管道本体2的两端侧壁,两个所述支撑杆41呈八字形结构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固定杆3与所述卡槽44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转轴43与所述卡槽44之间的距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气管56位于所述密封腔55与所述活塞53之间,且所述气管56内部连通于所述密封腔55与所述橡胶圈57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橡胶圈57为圆环形结构,且所述橡胶圈57位于所述支撑杆41的内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卡槽44与所述橡胶圈57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支撑杆41与所述橡胶圈57之间的距离,且所述支撑杆41与所卡槽44卡合。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工作人员需要将两个管道本体2进行固定连接,首先,工作人员将管道本体2一端推进套筒本体1的内部,使管道本体1两端侧壁转动连接的支撑杆41在套筒本体1的作用下转动,支撑杆41在套筒本体1的挤压下挤压第二弹簧45,使第二弹簧45收缩产生弹力,通过转轴43使支撑杆41的一端转动与套筒本体1内部开设的卡槽44卡合,方便对管道本体2进行固定,同时,管道本体2在运动时挤压套筒本体1内部滑动连接的限位杆51,使限位杆51在密封腔55内部滑动挤压固定板52,固定板52在限位杆51的作用下滑动挤压活塞53,活塞53进而挤压密封腔55与活塞53之间夹持的第一弹簧54,使第一弹簧54收缩产生弹力,活塞53在密封腔55内部挤压第一弹簧54时,密封腔55内部的空气通过气管56进入到橡胶圈57的内部,使橡胶圈57充气膨胀,进一步对管道本体2进行密封,防止泄露,最后在本装置运用完成后,工作人员通过按压套筒本体1内部滑动连接的固定杆3,使固定杆3向下挤压支撑杆41,使支撑杆41转动与卡槽44分离,方便取下管道本体2,使管道本体2与套筒本体1分离。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7)
1.一种化工冷却塔的冷却管道,包括套筒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本体(1)连接有密封结构(5),所述密封结构(5)包括限位杆(51)、固定板(52)、活塞(53)、第一弹簧(54)、密封腔(55)、气管(56)和橡胶圈(57),所述套筒本体(1)内部固定连接有所述密封腔(55),所述密封腔(55)与所述限位杆(51)之间滑动连接,所述限位杆(51)贯穿于所述密封腔(55)与所述套筒本体(1)的内部,所述限位杆(51)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板(52)抵触,所述固定板(52)滑动连接于所述密封腔(55)的内侧壁,所述固定板(52)背离所述限位杆(51)的一侧与所述活塞(53)抵触,所述活塞(53)与所述密封腔(55)之间夹持有所述第一弹簧(54),所述活塞(53)与所述密封腔(55)之间滑动连接,所述密封腔(55)内部连通有所述气管(56),所述气管(56)背离所述密封腔(55)的一端固定连通于所述橡胶圈(57)的内部,所述套筒本体(1)内部滑动连接有管道本体(2),所述管道本体(2)连接有卡合结构(4),所述卡合结构(4)包括支撑杆(41)、凹槽(42)、转轴(43)、卡槽(44)和第二弹簧(45),所述管道本体(2)侧壁开设有所述凹槽(42),所述管道本体(2)与所述转轴(43)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转轴(43)转动连接有所述支撑杆(41),所述套筒本体(1)内部开设有所述卡槽(44),所述支撑杆(41)与所述管道本体(2)之间夹持有所述第二弹簧(4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化工冷却塔的冷却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本体(1)内部滑动连接有固定杆(3),且所述固定杆(3)的长度大于所述套筒本体(1)侧壁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化工冷却塔的冷却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41)呈L型结构,且所述支撑杆(41)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杆(41)对称分布于所述管道本体(2)的两端侧壁,两个所述支撑杆(41)呈八字形结构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化工冷却塔的冷却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3)与所述卡槽(44)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转轴(43)与所述卡槽(44)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化工冷却塔的冷却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管(56)位于所述密封腔(55)与所述活塞(53)之间,且所述气管(56)内部连通于所述密封腔(55)与所述橡胶圈(57)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化工冷却塔的冷却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圈(57)为圆环形结构,且所述橡胶圈(57)位于所述支撑杆(41)的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化工冷却塔的冷却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44)与所述橡胶圈(57)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支撑杆(41)与所述橡胶圈(57)之间的距离,且所述支撑杆(41)与所卡槽(44)卡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057856.3U CN211449948U (zh) | 2019-11-25 | 2019-11-25 | 一种化工冷却塔的冷却管道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057856.3U CN211449948U (zh) | 2019-11-25 | 2019-11-25 | 一种化工冷却塔的冷却管道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449948U true CN211449948U (zh) | 2020-09-08 |
Family
ID=72298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057856.3U Active CN211449948U (zh) | 2019-11-25 | 2019-11-25 | 一种化工冷却塔的冷却管道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449948U (zh) |
-
2019
- 2019-11-25 CN CN201922057856.3U patent/CN21144994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43756B (zh) | 一种热力管道真空保温系统 | |
CN205642116U (zh) | 一种氟塑料管热交换器管与管板的连接、密封结构 | |
CN110793200A (zh) | 一种空气能热水器 | |
CN205227871U (zh) | 一种密封性能好的太阳能集热管 | |
CN211449948U (zh) | 一种化工冷却塔的冷却管道 | |
CN102393091B (zh) | 一种承压式防冻太阳能集热管 | |
CN210347105U (zh) | 蛇形管换热模块水压试验用管端接头 | |
CN210980977U (zh) | 一种无电机式水矢量推进冷却塔用节能喷雾装置 | |
CN112781799A (zh) | 一种暖通设备硬质管道漏气检测装置 | |
CN202886207U (zh) | 高压密封装置 | |
CN109489842B (zh) | 一种用于热力管道监控系统的温度测量装置 | |
CN209166218U (zh) | 空气源热泵蒸发系统 | |
CN206235038U (zh) | 一种太阳集热器管路专用接头 | |
CN202836012U (zh) | 冰箱制冷系统抽真空装置 | |
CN215353317U (zh) | 一种车用尿素生产合成塔控温装置 | |
CN210638554U (zh) | 双端密封式列管石墨换热器 | |
CN209820553U (zh) | 一种防泄漏的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 | |
CN221034445U (zh) | 一种空调铜管连接接头 | |
CN218058910U (zh) | 一种防爆天然气冷干机 | |
CN110375145B (zh) | 一种蛇形管换热模块水压试验用管口封头 | |
CN105042884A (zh) | 一种太阳能真空集热管 | |
CN204085235U (zh) | 水膜式多级冷却循环水回收装置 | |
CN210661783U (zh) | 一种生物制药用蒸发器蒸汽输送管道保温装置 | |
CN203671942U (zh) |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 |
CN217519423U (zh) | 一种暖通节能管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028 Address after: 467200 1km east of the intersection of Ye Lian Road and East Ring Road, Ye County, Pingdingshan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hina Pingmei Shenma Group United saliniz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317205 Zhoucun Street 2, Tiantai County, Taizhou,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Zhou Xiaowei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