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08707U - 保温罩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保温罩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08707U
CN211408707U CN201922117511.2U CN201922117511U CN211408707U CN 211408707 U CN211408707 U CN 211408707U CN 201922117511 U CN201922117511 U CN 201922117511U CN 211408707 U CN211408707 U CN 2114087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hole
hole
heat
circle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1751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瞿义
张懿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1751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087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087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087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保温罩及烹饪器具,其中,保温罩,包括:保温罩底壁,保温罩底壁上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包括第一安装孔以及第二安装孔,第一安装孔在保温罩底壁的周向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安装孔在保温罩底壁的周向方向上的尺寸。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保温罩与待安装零件装配时的装配效率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保温罩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保温罩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市场上的电压力锅一般包括锅体以及锅盖,锅体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外壳、保温罩以及内锅,保温罩的底部与内锅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加热装置,以对内锅内的食物进行加热。
安装时,一般通过多个螺钉将加热装置的安装柱与保温罩固定在一起。而在旋紧螺钉时,可能会带动加热装置相对于保温罩偏转,导致其他待固定的安装柱与保温罩上的与其对应的螺钉孔偏位。安装人员在旋拧下一个螺钉时需要花费时间使安装柱与螺钉孔对位,有时甚至可能出现二者无法对位的现象,因此导致保温罩与加热装置的固定时间长,生产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温罩及烹饪器具,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保温罩与待安装零件装配时的装配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保温罩,包括:保温罩底壁,保温罩底壁上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包括第一安装孔以及第二安装孔,第一安装孔在保温罩底壁的周向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安装孔在保温罩底壁的周向方向上的尺寸。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将待安装零件安装在保温罩上时,先将第一紧固件穿过第二安装孔与待安装零件,然后再将第二紧固件穿过第一安装孔与待安装零件。由于第一安装孔在保温罩底壁的周向方向上的尺寸大,因此即便在旋拧第一紧固件时,待安装零件相对于保温罩的底壁在周向方向有一定的移动,待安装零件上的安装结构也始终能够与第一安装孔相对,因此减少了对位步骤,进而能够减少安装人员在装配对位的时间,提高了装配效率。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孔为沿保温罩底壁的周向方向延伸的长孔,第二安装孔为圆孔。上述结构在能够实现减少对位步骤、提高装配效率的目的的同时,能够保证保温罩的强度,从而保证保温罩的使用寿命。或者,第一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均为圆孔,第一安装孔的半径大于第二安装孔的半径。上述结构在能够实现减少对位步骤、提高装配效率的目的的同时,加工简单,降低了加工难度。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孔的中心与第二安装孔的中心在以保温罩底壁中心为圆心的同一个圆上。上述结构可使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对保温罩施力均匀,使得保温罩底壁局部压力平均,保证保温罩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保温罩包括两个第二安装孔,两个第二安装孔分别为第一圆孔以及第二圆孔,第一圆孔、第二圆孔以及第一安装孔沿周向方向依次布置,其中,第一安装孔为长孔,第一安装孔包括靠近第二圆孔的第一半圆、靠近第一圆孔的第二半圆以及连接在第一半圆与第二半圆之间的第一圆弧和第二圆弧,第一半圆所对应的圆为第一基准圆,第二半圆所对应的圆为第二基准圆,第一圆孔、第二圆孔以及第一基准圆均布在圆上,或者,第一圆孔、第二圆孔以及第二基准圆均布在圆上,或者,第一安装孔为圆孔,第一圆孔、第二圆孔以及第三基准圆均布在圆上,第一安装孔的圆心相对于第三基准圆的圆心偏移。上述结构进一步使得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对保温罩施力均匀,使得保温罩底壁局部压力平均,保证保温罩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孔为圆孔,第一安装孔相对于第三基准圆的偏移角度在0.5°至1.5°之间。如果偏移角度小于0.5°,则调整效果不明显,仍可能需要手动对位;而如果偏移角度大于1.5°则需要第一安装孔的尺寸较大,从而影响保温罩的强度,进而影响保温罩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孔为长孔,第一圆弧和第二圆弧的度数α在1°至3°之间。如果α小于1°的话,则调整效果不明显,仍可能需要手动对位;而如果α大于3°的话,则可能会使得保温罩长孔处的承压能力降低。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孔为圆孔,第一安装孔的半径与第二安装孔的半径之比在1.7至1.3之间。如果第一安装孔的半径与第二安装孔的半径之比小于1.3的话,则调整效果不明显,仍可能需要手动对位;而如果1.3大于1.7的话,则可能会使得第一安装孔处的承压能力降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煲体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外壳、保温罩以及内锅,保温罩为上述的保温罩;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装置,设置于保温罩与内锅之间,紧固件穿过保温罩的安装孔以及加热装置以将加热装置安装在保温罩上。由于第一安装孔在保温罩底壁的周向方向上的尺寸大,因此即便在旋拧第一紧固件时,加热装置相对于保温罩的底壁在周向方向有一定的移动,加热装置上的安装结构也始终能够与第一安装孔相对,因此减少了加热装置对位的步骤,进而能够减少安装人员在装配对位的时间,提高了装配效率。
进一步地,加热装置包括向下延伸的安装柱,安装柱为多个,且分别与安装孔的第一安装孔以及第二安装孔对应。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加工,且成本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煲体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外壳、保温罩以及内锅,保温罩为上述的保温罩;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装置,设置于保温罩与内锅之间,螺钉穿过保温罩的安装孔以及加热装置以将加热装置安装在保温罩上,其中,安装孔的第一安装孔为长孔,若螺钉的螺纹方向为右旋,第一安装孔的第一圆孔、第二圆孔以及第一基准圆均布在圆上,若螺钉的螺纹方向为左旋,第一安装孔的第一圆孔、第二圆孔以及第二基准圆均布在圆上,或者,安装孔的第一安装孔为圆孔,若螺钉的螺纹方向为右旋,第一安装孔的圆心位于第三基准圆的圆心的靠近第一圆孔的一侧,若螺钉的螺纹方向为左旋,第一安装孔的圆心位于第三基准圆的圆心的靠近第二圆孔的一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保温罩的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示出了图1的保温罩的仰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保温罩的实施例二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一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6示出了图5的烹饪器具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圆;2、螺钉;3、第三基准圆;10、保温罩底壁;20、安装孔;21、第一安装孔;211、第一半圆;212、第二半圆;213、第一圆弧;214、第二圆弧;22、第二安装孔;221、第一圆孔;222、第二圆孔;30、保温罩;40、加热装置;41、安装柱。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实施例一的保温罩,包括:保温罩底壁10,保温罩底壁10上设置有安装孔20,安装孔20包括第一安装孔21以及第二安装孔22,第一安装孔21在保温罩底壁10的周向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安装孔22在保温罩底壁10的周向方向上的尺寸。
应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在将待安装零件安装在保温罩上时,先将第一紧固件穿过第二安装孔22以及待安装零件,然后再将第二紧固件穿过第一安装孔21以及待安装零件。由于第一安装孔21在保温罩底壁10的周向方向上的尺寸大,因此即便在旋拧第一紧固件时,待安装零件相对于保温罩的底壁在周向方向有一定的移动,待安装零件上的安装结构也始终能够与第一安装孔21相对,因此减少了对位步骤,进而能够减少安装人员在装配对位的时间,提高了装配效率。
具体地,待安装零件可以为加热装置,上述结构减少了加热装置装配至保温罩上的装配时间,从而提高了装配效率。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中,第一安装孔21为沿保温罩底壁10的周向方向延伸的长孔,第二安装孔22为圆孔。上述结构在能够实现减少对位步骤、提高装配效率的目的的同时,能够保证保温罩的强度,从而保证保温罩的使用寿命。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中,第一安装孔21的中心与第二安装孔22的中心在以保温罩底壁10中心为圆心的同一个圆1上。具体地,当保温罩应用在电压力锅上时,保温罩需要均匀承压,因此使第一安装孔21的中心与第二安装孔22的中心在以保温罩底壁10中心为圆心的同一个圆1上,可使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对保温罩施力均匀,使得保温罩底壁10局部压力平均,保证保温罩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圆1的圆心也可以与保温罩底壁10中心不重合。具体地,假设在保温罩底壁10上作一圆心为保温罩底壁10的中心的圆,并称该圆为周向圆,第一安装孔21在圆1上而不在周向圆上。将第一安装孔21向该周向圆投影,由于投影在周向圆上的尺寸较大,因此第一安装孔21在圆1上的尺寸也较大,这样使得即使在旋拧第一紧固件时,加热装置相对于保温罩的底壁在圆1的周向方向有一定的移动,加热装置上的安装结构也始终能够与第一安装孔21相对,因此减少了对位步骤,进而能够减少安装人员在装配对位的时间,提高了装配效率。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中,保温罩包括两个第二安装孔22,两个第二安装孔22分别为第一圆孔221以及第二圆孔222,第一圆孔221第二圆孔222以及第一安装孔21沿周向方向依次布置。上述结构使得加热装置能够更加牢固地固定在保温罩上,保证加热装置安装的可靠性。
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中,第一安装孔21为长孔,第一安装孔21包括靠近第二圆孔222的第一半圆211、靠近第一圆孔221的第二半圆212以及连接在第一半圆211与第二半圆212之间的第一圆弧213和第二圆弧214,第一半圆211所对应的圆为第一基准圆,第二半圆212所对应的圆为第二基准圆,第一圆孔221、第二圆孔222与第一基准圆均布在圆1上,或者,第一圆孔221、第二圆孔222与第二基准圆均布在圆1上。上述结构进一步使得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对保温罩施力均匀,使得保温罩底壁10局部压力平均,保证保温罩的使用寿命。
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中,第一安装孔21为长孔,第一圆弧213和第二圆弧214的度数α在1°至3°之间。如果α小于1°的话,则调整效果不明显,仍可能需要手动对位;而如果α大于3°的话,则可能会使得保温罩长孔处的承压能力降低。
如图4所示,实施例二的保温罩与实施例一的保温罩的区别在于第一安装孔的形状,具体地,在实施例二中,第一安装孔21与第二安装孔22均为圆孔,第一安装孔21的半径大于第二安装孔22的半径。由于第一安装孔21在保温罩底壁10的周向方向上的半径大,因此即便在旋拧第一紧固件时,加热装置相对于保温罩的底壁在周向方向有一定的移动,加热装置上的安装结构也始终能够与第一安装孔21相对,因此减少了对位步骤,进而能够减少安装人员在装配对位的时间,提高了装配效率。
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二中,第一安装孔21为圆孔,第一圆孔221、第二圆孔222以及第三基准圆3均布在圆1上,第一安装孔21的圆心相对于第三基准圆3的圆心偏移。上述结构在能够实现减少对位步骤、提高装配效率的目的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减小第一安装孔21的面积,从而保证保温罩的强度,进而保证保温罩的使用寿命。
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二中,第一安装孔21为圆孔,第一安装孔21相对于第三基准圆3的偏移角度在0.5°至1.5°之间。如果偏移角度小于0.5°,则调整效果不明显,仍可能需要手动对位;而如果偏移角度大于1.5°则需要第一安装孔21的尺寸较大,从而影响保温罩的强度,进而影响保温罩的使用寿命。
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二中,第一安装孔21为圆孔,第一安装孔21的半径与第二安装孔22的半径之比在1.7至1.3之间。如果第一安装孔21的半径与第二安装孔22的半径之比小于1.3的话,则调整效果不明显,仍可能需要手动对位;而如果1.3大于1.7的话,则可能会使得第一安装孔21处的承压能力降低。
如图5和图6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根据本申请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包括:煲体以及加热装置40。其中煲体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外壳、保温罩30以及内锅,保温罩30为上述的实施例一的保温罩。加热装置40设置于保温罩30与内锅之间,紧固件穿过保温罩30的安装孔20以及加热装置40以将加热装置40安装在保温罩30上。由于第一安装孔21在保温罩底壁10的周向方向上的尺寸大,因此即便在旋拧第一紧固件时,加热装置相对于保温罩的底壁在周向方向有一定的移动,加热装置40上的安装结构也始终能够与第一安装孔21相对,因此减少了加热装置40对位的步骤,进而能够减少安装人员在装配对位的时间,提高了装配效率。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40包括向下延伸的安装柱41,安装柱41为多个,且分别与安装孔20的第一安装孔21以及第二安装孔22对应。安装柱41为上述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加工,且成本低。
如图2、图3、图5和图6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一的烹饪器具包括:煲体以及加热装置40。其中,煲体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外壳、保温罩30以及内锅,保温罩包括两个第二安装孔22,两个第二安装孔22分别为第一圆孔221以及第二圆孔222,第一圆孔221第二圆孔222以及第一安装孔21沿周向方向依次布置,第一安装孔21为长孔,第一安装孔21包括靠近第二圆孔222的第一半圆211、靠近第一圆孔221的第二半圆212以及连接在第一半圆211与第二半圆212之间的第一圆弧213和第二圆弧214,第一半圆211所对应的圆为第一基准圆,第二半圆212所对应的圆为第二基准圆,第一圆孔221、第二圆孔222以及第一基准圆与第二基准圆中的一个均布在圆1上。加热装置40设置于保温罩30与内锅之间,螺钉2穿过保温罩30的安装孔20以及加热装置40以将加热装置40安装在保温罩30上。
其中,若螺钉2的螺纹方向为右旋,第一安装孔21的第一圆孔221、第二圆孔222以及第一基准圆均布在圆1上(如图3所示),即长孔顺时针延伸。具体地,在未旋拧第一紧固件时,加热装置40的安装结构与第一基准圆相对。在装配人员旋拧第一紧固件时,加热装置40相对于保温罩沿顺时针转动。由于长孔在周向方向上的长度较长,因此在紧固第一紧固件完毕后,加热装置40的安装结构能够与第一圆弧213和第二圆弧214之间的孔段或者与第二基准圆相对。因此装配人员不必再进行对位操作,从而能够减少安装人员在装配对位的时间,提高了装配效率。
同理,若螺钉2的螺纹方向为左旋,第一安装孔21的第一圆孔221、第二圆孔222以及第二基准圆均布在圆1上(图中未示出),即长孔逆时针延伸。具体地,在未旋拧第一紧固件时,加热装置40的安装结构与第二基准圆相对。在装配人员旋拧第一紧固件时,加热装置40相对于保温罩沿逆时针转动。由于长孔在周向方向上的长度较长,因此在紧固第一紧固件完毕后,加热装置40的安装结构能够与第一圆弧213和第二圆弧214之间的孔段或者与第一基准圆相对。因此装配人员不必再进行对位操作,从而能够减少安装人员在装配对位的时间,提高了装配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的“顺时针”和“逆时针”指的是在仰视保温罩时的旋转方向。
实施例二的烹饪器具与实施例一的烹饪器具的区别在于,实施例二的烹饪器具(图中未示出)的保温罩为上述实施例二的保温罩。根据本申请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二包括:煲体以及加热装置40。其中,煲体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外壳、保温罩30以及内锅,保温罩包括两个第二安装孔22,两个第二安装孔22分别为第一圆孔221以及第二圆孔222,第一圆孔221第二圆孔222以及第一安装孔21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布置,第一安装孔21为圆孔,第一圆孔221、第二圆孔222以及第三基准圆3均布在圆1上,第一安装孔21的圆心相对于第三基准圆3的圆心偏移,安装孔20的第一安装孔21为圆孔。
其中,若螺钉2的螺纹方向为右旋,第一安装孔21的圆心位于第三基准圆3的圆心的靠近第一圆孔221的一侧,即第一安装孔21的圆心相对于第三基准圆3沿顺时针方向偏移(如图4所示)。在未旋拧第一紧固件时,加热装置40的安装结构与第三基准圆3相对。在装配人员旋拧第一紧固件时,加热装置40相对于保温罩沿顺时针转动。由于第一安装孔21的圆心相对于第三基准圆3沿顺时针方向偏移,因此在紧固第一紧固件完毕后,加热装置40的安装结构仍能够与第一安装孔21相对。因此装配人员不必再进行对位操作,从而能够减少安装人员在装配对位的时间,提高了装配效率。
同理,若螺钉2的螺纹方向为左旋,第一安装孔21的圆心位于第三基准圆3的圆心的靠近第二圆孔222的一侧,即第一安装孔21的圆心相对于第三基准圆3沿逆时针方向偏移(图中未示出)。在未旋拧第一紧固件时,加热装置40的安装结构与第三基准圆3相对。在装配人员旋拧第一紧固件时,加热装置40相对于保温罩沿逆时针转动。由于第一安装孔21的圆心相对于第三基准圆3沿逆时针方向偏移,因此在紧固第一紧固件完毕后,加热装置40的安装结构仍能够与第一安装孔21相对。因此装配人员不必再进行对位操作,从而能够减少安装人员在装配对位的时间,提高了装配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保温罩,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温罩底壁(10),所述保温罩底壁(10)上设置有安装孔(20),所述安装孔(20)包括第一安装孔(21)以及第二安装孔(22),所述第一安装孔(21)在所述保温罩底壁(10)的周向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安装孔(22)在所述保温罩底壁(10)的周向方向上的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温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21)为沿所述保温罩底壁(10)的周向方向延伸的长孔,所述第二安装孔(22)为圆孔,或者,所述第一安装孔(21)与所述第二安装孔(22)均为圆孔,所述第一安装孔(21)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安装孔(22)的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温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21)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安装孔(22)的中心在以所述保温罩底壁(10)中心为圆心的同一个圆(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温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罩包括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孔(22),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孔(22)分别为第一圆孔(221)以及第二圆孔(222),所述第一圆孔(221)、所述第二圆孔(222)以及所述第一安装孔(21)沿周向方向依次布置,其中,
所述第一安装孔(21)为长孔,所述第一安装孔(21)包括靠近所述第二圆孔(222)的第一半圆(211)、靠近所述第一圆孔(221)的第二半圆(212)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半圆(211)与所述第二半圆(212)之间的第一圆弧(213)和第二圆弧(214),所述第一半圆(211)所对应的圆为第一基准圆,所述第二半圆(212)所对应的圆为第二基准圆,所述第一圆孔(221)、所述第二圆孔(222)以及所述第一基准圆均布在所述圆(1)上,或者,所述第一圆孔(221)、所述第二圆孔(222)以及所述第二基准圆均布在所述圆(1)上,或者,
所述第一安装孔(21)为圆孔,所述第一圆孔(221)、所述第二圆孔(222)以及第三基准圆(3)均布在所述圆(1)上,所述第一安装孔(21)的圆心相对于所述第三基准圆(3)的圆心偏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温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21)为圆孔,所述第一安装孔(21)相对于所述第三基准圆(3)的偏移角度在0.5°至1.5°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温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21)为长孔,所述第一圆弧(213)和所述第二圆弧(214)的度数α在1°至3°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保温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21)为圆孔,所述第一安装孔(21)的半径与所述第二安装孔(22)的半径之比在1.7至1.3之间。
8.一种烹饪器具,包括:
煲体,所述煲体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外壳、保温罩(30)以及内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温罩(30)为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温罩;
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装置(40),设置于所述保温罩(30)与所述内锅之间,紧固件穿过所述保温罩(30)的安装孔(20)以及所述加热装置(40)以将所述加热装置(40)安装在所述保温罩(30)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40)包括向下延伸的安装柱(41),所述安装柱(41)为多个,且分别与所述安装孔(20)的第一安装孔(21)以及所述第二安装孔(22)对应。
10.一种烹饪器具,包括:
煲体,所述煲体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外壳、保温罩(30)以及内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温罩(30)为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温罩;
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装置(40),设置于所述保温罩(30)与所述内锅之间,螺钉(2)穿过所述保温罩(30)的安装孔(20)以及所述加热装置(40)以将所述加热装置(40)安装在所述保温罩(30)上,其中,
所述安装孔(20)的第一安装孔(21)为长孔,若所述螺钉(2)的螺纹方向为右旋,所述第一安装孔(21)的第一圆孔(221)、第二圆孔(222)以及所述第一基准圆均布在圆(1)上,若所述螺钉(2)的螺纹方向为左旋,所述第一安装孔(21)的第一圆孔(221)、第二圆孔(222)以及所述第二基准圆均布在所述圆(1)上,或者,
所述安装孔(20)的所述第一安装孔(21)为圆孔,若所述螺钉(2)的螺纹方向为右旋,所述第一安装孔(21)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三基准圆(3)的圆心的靠近所述第一圆孔(221)的一侧,若所述螺钉(2)的螺纹方向为左旋,所述第一安装孔(21)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三基准圆(3)的圆心的靠近所述第二圆孔(222)的一侧。
CN201922117511.2U 2019-11-29 2019-11-29 保温罩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114087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17511.2U CN211408707U (zh) 2019-11-29 2019-11-29 保温罩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17511.2U CN211408707U (zh) 2019-11-29 2019-11-29 保温罩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08707U true CN211408707U (zh) 2020-09-04

Family

ID=722848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17511.2U Active CN211408707U (zh) 2019-11-29 2019-11-29 保温罩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087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230647U (zh) 一种电磁炉
CN211408707U (zh) 保温罩及烹饪器具
CN212912809U (zh) 烹饪器具
CN102384500B (zh) 带有滚筒式烧烤架的微波炉
CN214387171U (zh) 微蒸烤装置
CN206462858U (zh) 温控器的安装结构和烹饪器具
CN211408643U (zh) 烹饪器具
CN208941725U (zh) 电压力锅
CN209608892U (zh) 线圈盘座、线圈盘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06239113U (zh) 烹饪器具
CN211902993U (zh) 一种电焰加热灶
CN209153126U (zh) 烹饪器具
CN220778126U (zh) 一种顶紧式多重导热系统及电饭锅
CN210330382U (zh) 一种自动炒菜机的炒锅加热装置
CN215723402U (zh) 烹饪器具
CN212089214U (zh) 烹饪器具
CN213551180U (zh) 烹饪器具
CN215723391U (zh) 一种电磁烹饪器具
CN221055075U (zh) 底盘调节装置、灶具及灶台总成
WO2008080944A2 (en) A cooking appliance
CN218942825U (zh) 方便装配的烹饪器具
CN214341857U (zh) 加热组件及烹饪装置
CN217365345U (zh) 保温罩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20141436U (zh) 加热盘及具有其的多功能空气炸锅
CN208957701U (zh) 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