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05617U - 基于中继线圈的恒流输出无线电能传输补偿网络结构 - Google Patents
基于中继线圈的恒流输出无线电能传输补偿网络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405617U CN211405617U CN202020102665.4U CN202020102665U CN211405617U CN 211405617 U CN211405617 U CN 211405617U CN 202020102665 U CN202020102665 U CN 202020102665U CN 211405617 U CN211405617 U CN 2114056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relay coil
- relay
- compensation
- coil circu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中继线圈的恒流输出无线电能传输补偿网络结构,包括发射线圈电路、中继线圈电路和接收线圈电路;所述发射线圈电路包括依次串联连接形成回路的电压源U in、发射线圈回路补偿电容CS和发射线圈L1;所述中继线圈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中继线圈Lr和中继线圈回路电阻Rr;所述接收线圈电路包括并联连接的接收线圈L2,接收线圈并联补偿电容CP和负载RL。本实用新型减少了中继线圈补偿电容,系统只有两个谐振环节,不易失谐并能减少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电能传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中继线圈的恒流输出无线电能传输补偿网络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充电系统的安全性、便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电动汽车的非接触式充电系统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当传输距离增加,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传输效率迅速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中间插入中继线圈是增大无线能量传输距离的简单易行、经济实惠的有效途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中继线圈的恒流输出无线电能传输补偿网络结构及参数确定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中继线圈的恒流输出无线电能传输补偿网络结构,包括发射线圈电路、中继线圈电路和接收线圈电路;所述发射线圈电路包括依次串联连接形成回路的电压源Uin、发射线圈回路补偿电容CS和发射线圈L1;所述中继线圈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中继线圈Lr和中继线圈回路电阻Rr;所述接收线圈电路包括并联连接的接收线圈L2,接收线圈并联补偿电容CP和负载RL。
一种基于中继线圈的恒流输出无线电能传输补偿网络结构,包括发射线圈电路、中继线圈电路和接收线圈电路;所述发射线圈电路包括依次连接形成回路的电流源Iin和发射线圈L1,还包括并联于电流源Iin两端的发射线圈回路补偿电容CP1;所述中继线圈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中继线圈Lr和中继线圈回路电阻Rr;所述接收线圈电路包括并联连接的接收线圈L2,接收线圈并联补偿电容CP2和负载RL。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中继线圈内阻引入到模型中,加以分析,得到一种不受中继线圈上补偿电容及内阻影响的恒流输出补偿网络结构,减少了中继线圈补偿电容,系统只有两个谐振环节,不易失谐并能减少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三线圈互感模型;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变压器T模型;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复数电感等效模型;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互感模型等效为变压器T模型;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戴维南等效图1;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等效源变换图1;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戴维南等效图2;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等效源变换图2;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SSP型的补偿拓扑;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SP型的补偿拓扑;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PSP型的补偿拓扑;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PP型补偿拓扑;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负载电流幅值与理论值相符;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变负载,输出电流增益基本不变;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中继线圈谐振电容偏移时,输出电流增益基本不变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不使用中继线圈谐振电容时,输出电流值与理论值相符;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不使用中继线圈补偿电容时,变负载输出电压增益基本不变;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负载电流幅值与理论值相符;
图1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变负载,输出电流增益基本不变;
图2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中继线圈谐振电容偏移时,输出电流增益基本不变;
图2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不使用中继线圈谐振电容时,输出电流值与理论值相符;
图2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不使用中继线圈补偿电容时,变负载输出电压增益基本不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中,基于二端口特性,将原有三线圈多级、复杂的互感模型等效为简单明了的变压器T模型,其等效电路模型如图2所示;等效后的变压器T模型,将作为中转站的中继线圈“消除”,并将各线圈的耦合关系和中继线圈上内阻融入到变压器T模型中的Lpk,Lsk,Lm,n中。
根据KVL,列出各回路电压方程:
其中L1,Lr,L2分别为发射线圈自感、中继线圈自感与接收线圈自感,M1r为发射线圈与中继线圈之间的互感,Mr2为中继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M12为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Cr为中继线圈回路补偿电容,Rr为中继线圈上内阻,ω为系统工作角频率,不同于ω0;
同样得出矩阵表达式:
Lpk与Lsk分别为变压器T模型里原边和副边的等效漏感,n为变压器T模型的等效变比,该变比不同于变压器的匝比,理论上它可以是任意值(包括实数和复数),Lm为变压器T模型的等效激磁电感。
为保证二端口特性相同,可得出变压器T模型中各参数与互感模型中各参数的关系如下所示:
在等效过程中,求解的Lm,Lpk,Lsk的表达式为一个复数,存在实部与虚部。定义实部部分乘以jw为电抗,而将虚部部分乘以jw为电阻,如图3所示,
不同的复数,存在不同的形式,其中最特别的是呈现负电阻,电抗部分:
电阻部分:
L1,L2,Lr,M1r,Mr2,M12,Rr均可通过实际测量获得。从表达式可知,随着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磁耦合结构以及补偿电容Cr值的固定,Lm,Lpk,Lsk都可由不同的n来确定。将等效后的变压器T模型置于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去。
基于上述变换,本实施例中,一种含中继线圈的三线圈磁耦合系统的补偿网络结构及参数确定方法,从Rpk,Rsk的表达式发现,当一个为正数时,另一个必为负数。抓住模型中的负电阻,寻找到补偿电容Cs,消除电阻影响,使得等效的Zeq只含有Xeq,如图5所示:
再通过在接收线圈上并联补偿电容Cp,用于补偿剩余的Xeq部分,实现恒流输出,如图6所示:
优选的,将输入电压源替换为输入电流源时,可寻找到补偿电容Cp1,消除电阻影响,使得等效的Zeq只含有Xeq,如图7所示:
再通过在接收线圈上并联补偿电容Cp2,用于补偿剩余的Xeq部分,实现恒流输出,如图8所示:
从Cs,Cp与Cp1,Cp2的表达式中发现,其取值与变压器变比n,中继线圈环节的Rr和选取的串联补偿电容Cr值无关(Cr可取任意值),所以此种补偿参数确定方法,不仅消除了交叉耦合和Rr的影响,实现电抗的完全补偿,还具有抗中继线圈失谐能力。本实施例取消中继线圈上谐振电容,仍然能够实现系统恒流输出。
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9,SSP型补偿拓扑,通过所提出的参数确定方法获得输出恒流特性,通过对等效后的变压器T模型,进行戴维南等效和等效源变换,得到负载前的阻抗完全补偿,等效源Isc直接加在负载两端,实现恒流输出:
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0,SP型补偿拓扑,取消了中继线圈环节上的补偿电容Cr,只在发射线圈上串联补偿电容,接收线圈上并联补偿电容,即可实现输出恒流特性。
此时,取消中继线圈环节上的补偿电容Cr,其变压器各参数表达式如下:
电抗部分:
电阻部分:
通过对等效后的变压器T模型,进行戴维南等效和等效源变换,得到负载前的阻抗完全补偿,等效源Isc直接加在负载两端,实现恒流输出:
其中L1,Lr,L2分别为发射线圈自感、中继线圈自感与接收线圈自感,M1r为发射线圈与中继线圈之间的互感,Mr2为中继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M12为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ω为系统工作角频率,CS为发射线圈串联补偿电容,CP为接收线圈并联补偿电容,Cr为中继线圈串联补偿电路,可选取为任意值,ISC为等效源变换的等效电流源,,IRL为负载上输出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1,PSP型补偿拓扑,通过本实施例中所提出的参数确定方法获得输出恒流特性,通过对等效后的变压器T模型,进行戴维南等效和等效源变换,得到负载前的阻抗完全补偿,等效源Isc直接加在负载两端,实现恒流输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中,PP型补偿拓扑,取消了中继线圈环节上的补偿电容Cr,只在发射、接收线圈上并联补偿电容,即可实现输出恒流特性。通过对等效后的变压器T模型,进行戴维南等效和等效源变换,得到负载前的阻抗完全补偿,等效源Isc直接加在负载两端,实现恒流输出:
其中L1,Lr,L2分别为发射线圈自感、中继线圈自感与接收线圈自感,M1r为发射线圈与中继线圈之间的互感,Mr2为中继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M12为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ω为系统工作角频率,CP1为发射线圈并联补偿电容,CP2为接收线圈并联补偿电容,Cr为中继线圈串联补偿电路,可选取为任意值,UOC为戴维南等效的开路电压,Xeq为戴维南等效阻抗,ISC为等效源变换的等效电流源,IRL为负载上输出电流。
以上的补偿方法,都可实现恒流输出,如若所求电容值出现负值时,则用电感补偿,补偿电感值与负的补偿电容值的关系如下式所示: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对于工作在100kHz频率下的三线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磁耦合结构发射线圈自感为170uH,中继线圈自感为170uH,接收线圈自感为240uH,K1r=0.1197,Kr2=0.4555,K12=0.1369,中继线圈内阻Rr=1.1Ω,中继线圈谐振电容Cr选取发射线圈连接的逆变输入源幅值为100V。
采逆变输入为电压源,进行补偿如下: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出Cs和Cp,此时Cs=15.46nF,Cp=22.03nF,此时输出侧即可达到恒流输出幅值-j6.259A的效果,并且不受中继线圈上内阻与补偿电容大小影响,仿真结果如图13-17所示;
将逆变输入源改为电流源,进行补偿如下:
将逆变输入源改为电流源,幅值为1A,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出Cp1和Cp2,此时Cs=15.46nF,Cp=22.03nF,此时输出侧即可达到恒流输出幅值-6.445A的效果,并且不受中继线圈上内阻与补偿电容大小影响,仿真结果如图18-22所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Claims (2)
1.一种基于中继线圈的恒流输出无线电能传输补偿网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射线圈电路、中继线圈电路和接收线圈电路;所述发射线圈电路包括依次串联连接形成回路的电压源U in、发射线圈回路补偿电容CS和发射线圈L1;所述中继线圈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中继线圈Lr和中继线圈回路电阻Rr;所述接收线圈电路包括并联连接的接收线圈L2,接收线圈并联补偿电容CP和负载RL。
2.一种基于中继线圈的恒流输出无线电能传输补偿网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射线圈电路、中继线圈电路和接收线圈电路;所述发射线圈电路包括依次连接形成回路的电流源I in和发射线圈L1,还包括并联于电流源I in两端的发射线圈回路补偿电容CP1;所述中继线圈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中继线圈Lr和中继线圈回路电阻Rr;所述接收线圈电路包括并联连接的接收线圈L2,接收线圈并联补偿电容CP2和负载RL。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102665.4U CN211405617U (zh) | 2020-01-17 | 2020-01-17 | 基于中继线圈的恒流输出无线电能传输补偿网络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102665.4U CN211405617U (zh) | 2020-01-17 | 2020-01-17 | 基于中继线圈的恒流输出无线电能传输补偿网络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405617U true CN211405617U (zh) | 2020-09-01 |
Family
ID=72216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102665.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405617U (zh) | 2020-01-17 | 2020-01-17 | 基于中继线圈的恒流输出无线电能传输补偿网络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40561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193328A (zh) * | 2020-01-17 | 2020-05-22 | 福州大学 | 基于中继线圈恒流输出无线电能补偿网络及参数确定方法 |
-
2020
- 2020-01-17 CN CN202020102665.4U patent/CN21140561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193328A (zh) * | 2020-01-17 | 2020-05-22 | 福州大学 | 基于中继线圈恒流输出无线电能补偿网络及参数确定方法 |
CN111193328B (zh) * | 2020-01-17 | 2024-08-30 | 福州大学 | 基于中继线圈恒流输出无线电能补偿网络及参数确定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193328B (zh) | 基于中继线圈恒流输出无线电能补偿网络及参数确定方法 | |
CN111490604A (zh) | 基于中继线圈任意恒压无线电能传输补偿网络及补偿方法 | |
CN113708506B (zh) | 一种无线充电抗偏移耦合机构 | |
CN109941128B (zh) | 一种电场耦合式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电压优化方法 | |
CN111146873B (zh) | 基于三线圈磁耦合系统的任意恒流补偿网络结构及其方法 | |
CN112202251B (zh) | 可自适应全调谐的无线电能传输电路的补偿参数设计方法 | |
CN211405616U (zh) | 基于中继线圈的任意恒压无线电能传输补偿网络结构 | |
CN106532979B (zh) | 一种利用分数阶电容抵消内阻的分数阶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 |
CN109217496B (zh) |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双边lcc补偿电路的参数分析方法 | |
CN111697711B (zh) | 一种多发射-多拾取-多负载ipt系统交叉耦合系数消除方法和电路及系统 | |
CN108162775B (zh) | 用于恒功率充电的电动汽车无线能量传输装置 | |
CN106451819A (zh) |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等效阻抗的控制方法 | |
CN211405617U (zh) | 基于中继线圈的恒流输出无线电能传输补偿网络结构 | |
Monti et al. | Optimal design of a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link using parallel and series resonators | |
CN105391190A (zh) | 基于功率波动标准差最小的双源无线供电系统间距寻优方法 | |
CN105281803A (zh) | 全双工通信的能量信号并行传输系统及同端干扰抑制方法 | |
Li et al. | High efficiency WPT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s with LCL-S and SS compensation | |
Zhang et al. | High-power-density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for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based on a variable ring-shaped magnetic coupler | |
CN109271732B (zh) | 一种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的建模方法 | |
CN211405618U (zh) | 基于中继线圈的恒压输出无线电能传输补偿网络结构 | |
CN211405619U (zh) | 基于三线圈磁耦合系统的补偿网络结构 | |
CN110224496A (zh) | 用于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的阻抗匹配网络的优化方法 | |
Yi et al. | Design of efficient double-sided LC matching networks for capacitiv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 |
Xin et al. | Generalized hamiltonian energy modeling method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 |
Costanzo et al. | Design of magnetic-resonan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links realized with two coils: comparison of solution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901 Termination date: 2022011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