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02698U - 一种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402698U CN211402698U CN201921691050.3U CN201921691050U CN211402698U CN 211402698 U CN211402698 U CN 211402698U CN 201921691050 U CN201921691050 U CN 201921691050U CN 211402698 U CN211402698 U CN 21140269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hase
- current
- phase current
- relay
-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所述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包括电源模块、电能计量标准装置、三相电流输入模块、电流采样模块、控制器、三相电流输出模块、通信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电源模块分别与控制器和三相电流输出模块连接;电流采样模块的一端与三相电流输入模块连接,另一端与控制器连接;电能计量标准装置分别与三相电流输入模块和通信模块连接;三相电流输入模块与三相电流输出模块连接;控制器分别与三相电流输出模块、通信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可以自动切换到相应档位的输出端子,无需人工干预即可更换不同挡位的电流线,能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电能检测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能计量检测工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电能计量检测装置是电能表强制检定的必要装备,主要是对电能表的基本误差、示值误差、启动和潜动等项目进行试验,其目的是确定被试电能表计量误差是否在合格范围内,保证电能计量仪表的准确可靠。
目前,在使用电能表检定装置检测被试仪表的过程中,当需要改变电流档位时,需人工手动中断检定的过程,然后更换电流测试线,才能改变改变电流档位,由此会造成检定装置频繁启动和停止,降低了检定装置的使用寿命;且频繁更换被试表与装置的连接测试线,会造成接线端子磨损严重,进一步降低了检定效率,导致检定耗时过长;另外,电流测试线在使用时没有使用状态显示,存在误拔而引起电流开路的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所述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可以自动切换到相应档位的输出端子,且无需人工干预即可更换不同挡位的电流线,能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电能检测效率。
相应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所述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包括电源模块、电能计量标准装置、三相电流输入模块、电流采样模块、控制器、三相电流输出模块、通信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
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连接;
所述电流采样模块的一端与所述三相电流输入模块连接,所述电流采样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电能计量标准装置分别与所述三相电流输入模块和所述通信模块连接;
所述三相电流输入模块与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连接;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所述通信模块和所述人机交互模块连接。
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电源模块包括开关电源单元和DC/DC转换单元;
所述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上设置有市电输入端,所述开关电源单元包括开关电源输入端和开关电源输出端,所述DC/DC转换单元包括转换单元输入端和转换单元输出端;
所述市电输入端与所述开关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分别与所述转换单元输入端和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连接,所述转换单元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三相电流输入模块包括A相电流输入模块、B相电流输入模块与C相电流输入模块;
所述A相电流输入模块包括A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和A相电流第二输入端子;
所述B相电流输入模块包括B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和B相电流第二输入端子;
所述C相电流输入模块包括C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和C相电流第二输入端子。
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包括A相电流输出模块;
所述A相电流输出模块包括A相第一继电器、A相第二继电器、A相第三继电器、A相电流第一输出端子、A相电流第二输出端子、A相电流第三输出端子和A相电流第四输出端子;
所述A相第一继电器包括A相第一继电器线圈和A相第一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A相第一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A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通过所述A相第一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A相电流第一输出端子连接;
所述A相第二继电器包括A相第二继电器线圈和A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A相第二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A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通过所述A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A相电流第二输出端子连接;
所述A相第三继电器包括A相第三继电器线圈和A相第三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A相第三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A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通过所述A相第三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A相电流第三输出端子连接;
所述A相电流第二输入端子通过第一连接线与所述A相电流第四输出端子连接。
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还包括B相电流输出模块;
所述B相电流输出模块包括B相第一继电器、B相第二继电器、B相第三继电器、B相电流第一输出端子、B相电流第二输出端子、B相电流第三输出端子和B相电流第四输出端子;
所述B相第一继电器包括B相第一继电器线圈和B相第一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B相第一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B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通过所述B相第一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B相电流第一输出端子连接;
所述B相第二继电器包括B相第二继电器线圈和B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B相第二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B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通过所述B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B相电流第二输出端子连接;
所述B相第三继电器包括B相第三继电器线圈和B相第三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B相第三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B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通过所述B相第三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B相电流第三输出端子连接;
所述B相电流第二输入端子通过第二连接线与所述B相电流第四输出端子连接。
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还包括C相电流输出模块;
所述C相电流输出模块包括C相第一继电器、C相第二继电器、C相第三继电器、C相电流第一输出端子、C相电流第二输出端子、C相电流第三输出端子和C相电流第四输出端子;
所述C相第一继电器包括C相第一继电器线圈和C相第一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C相第一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C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通过所述C相第一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C相电流第一输出端子连接;
所述C相第二继电器包括C相第二继电器线圈和C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C相第二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C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通过所述C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C相电流第二输出端子连接;
所述C相第三继电器包括C相第三继电器线圈和C相第三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C相第三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C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通过所述C相第三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C相电流第三输出端子连接;
所述C相电流第二输入端子通过第三连接线与所述C相电流第四输出端子连接。
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电流采样模块包括第一电流互感器、第二电流互感器和第三电流互感器;
所述第一电流互感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线连接,所述第一电流互感器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第二电流互感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线连接,所述第二电流互感器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第三电流互感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线连接,所述第三电流互感器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通信模块包括第一RS232通信串口和第二RS232通信串口;
所述第一RS232通信串口通过RS232总线与所述电能计量标准装置连接,所述第二RS232通信串口通过RS232总线与终端设备连接。
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人机交互模块包括切换按键和LED指示灯,所述切换按键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LED指示灯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所述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通过所述控制器检测所述三相电流输入模块的三相电流输入信号大小,并控制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自动切换到相应的电流输出挡位,避免因电流输出挡位不匹配而引起过热报警,所述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无需人工干预即可更换不同的电流输出挡位,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电能检测效率;且通过所述人机交互模块的LED指示灯实现安全可视化操作,防止因误拔导线引起电流开路的危险;另外,通过所述人机交互模块的切换按键可实现电流输出挡位的手动切换,便于日常调试使用;可见,所述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具有很好的实用性以及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端子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端子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所述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包括电源模块1、电能计量标准装置2、三相电流输入模块3、电流采样模块4、控制器5、三相电流输出模块6、通信模块7和人机交互模块8。
其中,所述电源模块1分别与所述控制器5和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6连接,通过所述电源模块1为所述控制器5和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6提供合适的运行电源电压。
其中,所述电流采样模块4的一端与所述三相电流输入模块3连接,所述电流采样模块4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5连接;通过所述三相电流输入模块3输入所述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所需的三相电流输入信号,所述电流采样模块4采集所述三相电流输入模块3输入的三相电流输入信号并将采集到的三相电流输入信号传输至所述控制器5中。
其中,所述电能计量标准装置2与所述三相电流输入模块3连接,通过所述电能计量标准装置2计量所述三相电流输入模块3的电能输入量;且所述电能计量标准装置2与所述通信模块7连接,所述电能计量标准装置2计量的电能输入量通过所述通信模块7传输至终端设备9中。
需要说明的是,电能计量标准装置2是用于测量、记录发电量、供(互供)电量、厂用电量、线损电量和用户用电量的计量器具,电能计量标准装置2指由电能表(有功、无功电能表,最大需量表,复费率电能表等)、计量用互感器(包括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及二次连接线导线构成的总体。
其中,通过所述控制器5检测所述三相电流输入信号的大小,且所述控制器5与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6连接,所述控制器5基于所述三相电流输入信号的大小控制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6切换至合适的电流输出挡位;所述三相电流输入模块3与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6连接,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6输出相应的三相电流输出信号。
其中,所述终端设备9通过所述通信模块7与所述控制器5连接,以通过终端设备9对所述控制器5的运行过程进行控制。
其中,所述控制器5与所述人机交互模块8连接,通过所述人机交互模块8显示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6的输出状态以及实现手动切换电流档位。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电源模块1包括开关电源单元11和DC/DC转换单元12。
其中,所述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上设置有市电输入端10,所述开关电源单元11包括开关电源输入端111和开关电源输出端112,所述DC/DC转换单元12包括转换单元输入端121和转换单元输出端122。
所述市电输入端10与所述开关电源输入端111连接,所述市电输入端10将220V交流电压经所述开关电源输入端111引入所述开关电源单元11中。
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与112与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6连接,通过所述开关电源单元11为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6提供工作电压;由于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6的工作电压为24V,因此所述开关电源单元11将220V交流电压转换为24V直流电压,以为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6提供合适的工作电压。
但是,由于所述控制器5的工作电压为5V,因此所述开关电源单元11不能直接为所述控制器5提供工作电压;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与112与所述转换单元输入端121连接,所述开关电源单元11输出的24V直流电压经所述转换单元输入端121引入所述DC/DC转换单元12中,所述DC/DC转换单元12将所述24V直流电压转换为5V直流电压,且所述转换单元输出端122与所述控制器5连接,以为所述控制器5提供合适的工作电压。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三相电流输入模块3包括A相电流输入模块31、B相电流输入模块32与C相电流输入模块33。
其中,所述A相电流输入模块31包括A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A1H和A相电流第二输入端子A1L,所述A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A1H为高电位输入端子,所述A相电流第二输入端子A1L为低电位输入端子。
相应的,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6包括A相电流输出模块61,所述A相电流输出模块61包括A相第一继电器JA1、A相第二继电器JA2、A相第三继电器JA3、A相电流第一输出端子611、A相电流第二输出端子612、A相电流第三输出端子613和A相电流第四输出端子614。
具体的,所述A相电流第一输出端子611为100A的高电位输出端子,所述A相电流第二输出端子612为10A的高电位输出端子,所述A相电流第三输出端子613为1A的高电位输出端子,所述A相电流第四输出端子614为低电位输出端子。
具体的,所述A相第一继电器JA1的规格为120A/DC24V,所述A相第一继电器JA1包括A相第一继电器线圈和A相第一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A相第一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5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112连接,所述A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A1H通过所述A相第一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A相电流第一输出端子611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所述开关电源单元11为所述A相第一继电器JA1提供24V直流电压,通过所述控制器5控制所述A相第一继电器线圈的通断电,以对所述A相第一继电器常开开关的开合进行控制。
具体的,所述A相第二继电器JA2的规格为80A/DC24V,所述A相第二继电器JA2包括A相第二继电器线圈和A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A相第二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5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112连接,所述A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A1H通过所述A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A相电流第二输出端子612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所述开关电源单元11为所述A相第二继电器JA2提供24V直流电压,通过所述控制器5控制所述A相第二继电器线圈的通断电,以对所述A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的开合进行控制。
具体的,所述A相第三继电器JA3的规格为10A/DC24V,所述A相第三继电器JA3包括A相第三继电器线圈和A相第三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A相第三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5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112连接,所述A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A1H通过所述A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A相电流第三输出端子613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所述开关电源单元11为所述A相第三继电器JA3提供24V直流电压,通过所述控制器5控制所述A相第三继电器线圈的通断电,以对所述A相第三继电器常开开关的开合进行控制。
具体的,所述A相电流第二输入端子A1L通过第一连接线与所述A相电流第四输出端子614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所述A相第一继电器常开开关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A相电流输出模块61输出100A的电流输出信号;当所述A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A相电流输出模块61输出10A的电流输出信号;当所述A相第三继电器常开开关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A相电流输出模块61输出1A的电流输出信号,以此方式控制所述A相电流输出模块61输出不同挡位的电流输出信号。
其中,所述B相电流输入模块32包括B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B1H和B相电流第二输入端子B1L,所述B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B1H为高电位输入端子,所述B相电流第二输入端子B1L为低电位输入端子。
相应的,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6包括B相电流输出模块62,所述B相电流输出模块62包括B相第一继电器JB1、B相第二继电器JB2、B相第三继电器JB3、B相电流第一输出端子621、B相电流第二输出端子622、B相电流第三输出端子623和B相电流第四输出端子624。
具体的,所述B相电流第一输出端子621为100A的高电位输出端子,所述B相电流第二输出端子622为10A的高电位输出端子,所述B相电流第三输出端子623为1A的高电位输出端子,所述B相电流第四输出端子624为低电位输出端子。
具体的,所述B相第一继电器JB1的规格为120A/DC24V,所述B相第一继电器JB1包括B相第一继电器线圈和B相第一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B相第一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5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112连接,所述B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B1H通过所述B相第一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B相电流第一输出端子621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所述开关电源单元11为所述B相第一继电器JB1提供24V直流电压,通过所述控制器5控制所述B相第一继电器线圈的通断电,以对所述B相第一继电器常开开关的开合进行控制。
具体的,所述B相第二继电器JB2的规格为80A/DC24V,所述B相第二继电器JB2包括B相第二继电器线圈和B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B相第二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5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112连接,所述B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B1H通过所述B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B相电流第二输出端子622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所述开关电源单元11为所述B相第二继电器JB2提供24V直流电压,通过所述控制器5控制所述B相第二继电器线圈的通断电,以对所述B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的开合进行控制。
具体的,所述B相第三继电器JB3的规格为10A/DC24V,所述B相第三继电器JB3包括B相第三继电器线圈和B相第三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B相第三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5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112连接,所述B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B1H通过所述B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B相电流第三输出端子623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所述开关电源单元11为所述B相第三继电器JB3提供24V直流电压,通过所述控制器5控制所述B相第三继电器线圈的通断电,以对所述B相第三继电器常开开关的开合进行控制。
具体的,所述B相电流第二输入端子B1L通过第二连接线与所述B相电流第四输出端子624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所述B相第一继电器常开开关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B相电流输出模块62输出100A的电流输出信号;当所述B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B相电流输出模块62输出10A的电流输出信号;当所述B相第三继电器常开开关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B相电流输出模块61输出1A的电流输出信号,以此方式控制所述B相电流输出模块62输出不同挡位的电流输出信号。
其中,所述C相电流输入模块33包括C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C1H和C相电流第二输入端子C1L,所述C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C1H为高电位输入端子,所述C相电流第二输入端子C1L为低电位输入端子。
相应的,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6包括C相电流输出模块63,所述C相电流输出模块63包括C相第一继电器JC1、C相第二继电器JC2、C相第三继电器JC3、C相电流第一输出端子631、C相电流第二输出端子632、C相电流第三输出端子633和C相电流第四输出端子634。
具体的,所述C相电流第一输出端子631为100C的高电位输出端子,所述C相电流第二输出端子632为10C的高电位输出端子,所述C相电流第三输出端子633为1C的高电位输出端子,所述C相电流第四输出端子634为低电位输出端子。
具体的,所述C相第一继电器JC1的规格为120A/DC24V,所述C相第一继电器JC1包括C相第一继电器线圈和C相第一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C相第一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5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112连接,所述C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C1H通过所述C相第一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C相电流第一输出端子631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所述开关电源单元11为所述C相第一继电器JC1提供24V直流电压,通过所述控制器5控制所述C相第一继电器线圈的通断电,以对所述C相第一继电器常开开关的开合进行控制。
具体的,所述C相第二继电器JC2的规格为80A/DC24V,所述C相第二继电器JC2包括C相第二继电器线圈和C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C相第二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5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112连接,所述C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C1H通过所述C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C相电流第二输出端子632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所述开关电源单元11为所述C相第二继电器JC2提供24V直流电压,通过所述控制器5控制所述C相第二继电器线圈的通断电,以对所述C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的开合进行控制。
具体的,所述C相第三继电器JC3的规格为10A/DC24V,所述C相第三继电器JC3包括C相第三继电器线圈和C相第三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C相第三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5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112连接,所述C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C1H通过所述C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C相电流第三输出端子633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所述开关电源单元11为所述C相第三继电器JC3提供24V直流电压,通过所述控制器5控制所述C相第三继电器线圈的通断电,以对所述C相第三继电器常开开关的开合进行控制。
具体的,所述C相电流第二输入端子C1L通过第三连接线与所述C相电流第四输出端子634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所述C相第一继电器常开开关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C相电流输出模块63输出100A的电流输出信号;当所述C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C相电流输出模块63输出10A的电流输出信号;当所述C相第三继电器常开开关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C相电流输出模块63输出1A的电流输出信号,以此方式控制所述C相电流输出模块63输出不同挡位的电流输出信号。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电流采样模块4包括第一电流互感器41、第二电流互感器42和第三电流互感器43,所述第一电流互感器41、第二电流互感器42和第三电流互感器43都为1:1000比例的电流互感器,一次穿心一匝,二次1000匝,通过所述第一电流互感器41采集所述A相电流输入模块31的电流输入信号,通过所述第二电流互感器42采集所述B相电流输入模块32的电流输入信号,通过所述第三电流互感器43采集所述C相电流输入模块33的电流输入信号。
优选地,采用第一环形玻膜合金互感器CT1作为所述第一电流互感器41,所述第一环形玻膜合金互感器CT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线连接,所述第一环形玻膜合金互感器CT1的另一端于所述控制器5的第一AD采集输入口连接,通过所述第一环形玻膜合金互感器CT1采集所述A相电流输入模块31的A相电流输入信号并将所述A相电流输入信号传输至所述控制器5中。
优选地,采用第二环形玻膜合金互感器CT2作为所述第二电流互感器42,所述第二环形玻膜合金互感器CT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线连接,所述第二环形玻膜合金互感器CT2的另一端于所述控制器5的第二AD采集输入口连接,通过所述第二环形玻膜合金互感器CT2采集所述B相电流输入模块32的B相电流输入信号并将所述B相电流输入信号传输至所述控制器5中。
优选地,采用第三环形玻膜合金互感器CT3作为所述第三电流互感器43,所述第三环形玻膜合金互感器CT3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线连接,所述第三环形玻膜合金互感器CT3的另一端于所述控制器5的第三AD采集输入口连接,通过所述第三环形玻膜合金互感器CT3采集所述C相电流输入模块33的C相电流输入信号并将所述C相电流输入信号传输至所述控制器5中。
所述控制器5通过所述第一AD采集输入口、所述第二AD采集输入口和所述第三AD采集输入口可实现多路采集输入,以同时对所述A相电流输入信号、B相电流输入信号和C相电流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5基于所述A相电流输入信号的大小控制所述A相第一继电器线圈、所述A相第二继电器线圈和所述A相第三继电器线圈的通断电,以将所述A相电流输出模块61切换至合适的电流输出挡位;所述控制器5基于所述B相电流输入信号的大小控制所述B相第一继电器线圈、所述B相第二继电器线圈和所述B相第三继电器线圈的通断电,以将所述B相电流输出模块62切换至合适的电流输出挡位;所述控制器5基于所述C相电流输入信号的大小控制所述C相第一继电器线圈、所述C相第二继电器线圈和所述C相第三继电器线圈的通断电,以将所述C相电流输出模块63切换至合适的电流输出挡位,以实现电流输出挡位的自动切换。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通信模块7包括第一RS232通信串口和第二RS232通信串口:所述第一RS232通信串口通过RS232总线与所述电能计量标准装置2连接,以将所述电能计量标准装置2计量的电能输入量传输至所述通信模块7中;所述第二RS232通信串口通过RS232总线与终端设备9连接,以将所述电能输入量传输至终端设备9中,使所述电能输入量更加直观具体,且方便通过终端设备9进行统计、分析和纪录。
另外,所述终端设备9通过所述通信模块7能与所述控制器5连接,通过所述终端设备9可以控制所述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的档位切换过程,也可读取所述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的当前档位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人机交互模块8包括切换按键81和LED指示灯82。
其中,所述切换按键81包括第一切换按键SWA、第二切换按键SWB和第三切换按键SWC,所述第一切换按键SWA、所述第二切换按键SWB和所述第三切换按键SWC分别与所述控制器5电连接,通过所述第一切换按键SWA可以手动切换所述A相电流输出模块61的电流输出挡位,通过所述第二切换按键SWB可以手动切换所述B相电流输出模块62的电流输出挡位,通过所述第三切换按键SWC可以手动切换所述C相电流输出模块63的电流输出挡位。
其中,所述LED指示灯82与所述控制器5电连接,通过所述LED指示灯82显示所述A相电流输出模块61、B相电流输出模块62、C相电流输出模块63中的4个输出端子的工作状态,所述LED指示灯82亮表示对应的输出端子有电流通过;另外,所述LED指示灯82还显示第一切换按键SWA、第二切换按键SWB和第三切换按键SWC的工作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还包括W25Q80型的掉电存储模块,所述W25Q80型的掉电存储模块与所述控制器5连接,用于存储所述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失电前的工作状态参数,下次开机默认上次断电前的档位状态。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端子后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端子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还包括机箱,所述机箱包括端子后板和端子面板。
其中,所述A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A1H、所述A相电流第二输入端子A1L、所述B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B1H、所述B相电流第二输入端子B1L、所述C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C1H、所述C相电流第二输入端子C1L、所述第二RS232通信串口和所述市电输入端10设置在所述端子后板上。
其中,所述第一切换按键SWA、所述第二切换按键SWB和所述第三切换按键SWC、A相电流第一输出端子611、A相电流第二输出端子612、A相电流第三输出端子613和A相电流第四输出端子614、B相电流第一输出端子621、B相电流第二输出端子622、B相电流第三输出端子623和B相电流第四输出端子624、C相电流第一输出端子631、C相电流第二输出端子632、C相电流第三输出端子633和C相电流第四输出端子634设置在所述端子面板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所述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通过所述电源模块1为所述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提供合适的电源电压;通过所述三相电流输入模块3输入三相电流输入信号,通过所述电能计量标准装置2计量所述三相电流输入模块3的电能输入量;通过所述电流采样模块4采集所述三相电流输入信号并将所述三相电流输入信号输入至所述控制器5中;所述控制器5检测所述三相电流输入信号的大小并控制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6切换至合适的电流输出挡位,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6在所述控制器5的控制下切换至合适的电流输出挡位并输出三相电流输出信号;通过所述人机交互模块8显示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6的输出状态以及实现手动切换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6的电流输出挡位;通过所述通信模块7实现所述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与所述终端设备10的通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所述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通过所述控制器5检测所述三相电流输入模块3的三相电流输入信号大小,并控制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6自动切换到相应的电流输出挡位,避免因电流输出挡位不匹配而引起过热报警,所述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无需人工干预即可更换不同的电流输出挡位,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电能检测效率;且通过所述人机交互模块8的LED指示灯82实现安全可视化操作,防止因误拔导线引起电流开路的危险;另外,通过所述人机交互模块8的切换按键81可实现电流输出挡位的手动切换,便于日常调试使用;可见,所述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具有很好的实用性以及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Memory)、磁盘或光盘等。
另外,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采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9)
1.一种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包括电源模块、电能计量标准装置、三相电流输入模块、电流采样模块、控制器、三相电流输出模块、通信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
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连接;
所述电流采样模块的一端与所述三相电流输入模块连接,所述电流采样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电能计量标准装置分别与所述三相电流输入模块和所述通信模块连接;
所述三相电流输入模块与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连接;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所述通信模块和所述人机交互模块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包括开关电源单元和DC/DC转换单元;
所述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上设置有市电输入端,所述开关电源单元包括开关电源输入端和开关电源输出端,所述DC/DC转换单元包括转换单元输入端和转换单元输出端;
所述市电输入端与所述开关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分别与所述转换单元输入端和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连接,所述转换单元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电流输入模块包括A相电流输入模块、B相电流输入模块与C相电流输入模块;
所述A相电流输入模块包括A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和A相电流第二输入端子;
所述B相电流输入模块包括B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和B相电流第二输入端子;
所述C相电流输入模块包括C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和C相电流第二输入端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包括A相电流输出模块;
所述A相电流输出模块包括A相第一继电器、A相第二继电器、A相第三继电器、A相电流第一输出端子、A相电流第二输出端子、A相电流第三输出端子和A相电流第四输出端子;
所述A相第一继电器包括A相第一继电器线圈和A相第一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A相第一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A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通过所述A相第一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A相电流第一输出端子连接;
所述A相第二继电器包括A相第二继电器线圈和A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A相第二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A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通过所述A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A相电流第二输出端子连接;
所述A相第三继电器包括A相第三继电器线圈和A相第三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A相第三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A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通过所述A相第三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A相电流第三输出端子连接;
所述A相电流第二输入端子通过第一连接线与所述A相电流第四输出端子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还包括B相电流输出模块;
所述B相电流输出模块包括B相第一继电器、B相第二继电器、B相第三继电器、B相电流第一输出端子、B相电流第二输出端子、B相电流第三输出端子和B相电流第四输出端子;
所述B相第一继电器包括B相第一继电器线圈和B相第一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B相第一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B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通过所述B相第一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B相电流第一输出端子连接;
所述B相第二继电器包括B相第二继电器线圈和B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B相第二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B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通过所述B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B相电流第二输出端子连接;
所述B相第三继电器包括B相第三继电器线圈和B相第三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B相第三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B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通过所述B相第三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B相电流第三输出端子连接;
所述B相电流第二输入端子通过第二连接线与所述B相电流第四输出端子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电流输出模块还包括C相电流输出模块;
所述C相电流输出模块包括C相第一继电器、C相第二继电器、C相第三继电器、C相电流第一输出端子、C相电流第二输出端子、C相电流第三输出端子和C相电流第四输出端子;
所述C相第一继电器包括C相第一继电器线圈和C相第一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C相第一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C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通过所述C相第一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C相电流第一输出端子连接;
所述C相第二继电器包括C相第二继电器线圈和C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C相第二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C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通过所述C相第二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C相电流第二输出端子连接;
所述C相第三继电器包括C相第三继电器线圈和C相第三继电器常开开关,所述C相第三继电器线圈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开关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C相电流第一输入端子通过所述C相第三继电器常开开关与所述C相电流第三输出端子连接;
所述C相电流第二输入端子通过第三连接线与所述C相电流第四输出端子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采样模块包括第一电流互感器、第二电流互感器和第三电流互感器;
所述第一电流互感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线连接,所述第一电流互感器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第二电流互感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线连接,所述第二电流互感器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第三电流互感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线连接,所述第三电流互感器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模块包括第一RS232通信串口和第二RS232通信串口;
所述第一RS232通信串口通过RS232总线与所述电能计量标准装置连接,所述第二RS232通信串口通过RS232总线与终端设备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人机交互模块包括切换按键和LED指示灯,所述切换按键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LED指示灯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691050.3U CN211402698U (zh) | 2019-10-10 | 2019-10-10 | 一种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691050.3U CN211402698U (zh) | 2019-10-10 | 2019-10-10 | 一种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402698U true CN211402698U (zh) | 2020-09-01 |
Family
ID=72217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691050.3U Active CN211402698U (zh) | 2019-10-10 | 2019-10-10 | 一种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40269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33337A (zh) * | 2019-05-16 | 2019-08-16 |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仪表调试的信号模拟装置及调试方法 |
-
2019
- 2019-10-10 CN CN201921691050.3U patent/CN21140269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33337A (zh) * | 2019-05-16 | 2019-08-16 |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仪表调试的信号模拟装置及调试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58188A (zh) | 电能计量装置有源检测仪 | |
CN211402698U (zh) | 一种电流挡位自动切换装置 | |
CN206684228U (zh) | 一种高压断路器分合闸线圈电阻通用测试装置 | |
CN103344937B (zh) | 智能电能表功耗检测设备及检测方法 | |
CN201374500Y (zh) | 智能配电柜 | |
CN102636688B (zh) | 低压线路三相电流不平衡率检测仪 | |
CN203396921U (zh) | 一种多加载电压开关电源测试装置 | |
CN206235684U (zh) | 一种充电器自动化测试仪 | |
CN106249082B (zh) | 一种发电机组控制屏试验装置 | |
CN207074253U (zh) | 一种微型断路器可靠性实验设备 | |
CN113064018B (zh) | 一种直流充电桩计量检测电路、装置及其方法 | |
CN212965315U (zh) | 一种低压电气空气开关性能自动测试装置 | |
CN211042425U (zh) | 一种智能膜式燃气表主控板功能检测装置 | |
CN201540345U (zh) | 一种互感器极性有线测试仪 | |
CN115032530A (zh) | 一种全自动的中压断路器机械性能测试和加速老化平台 | |
CN211979063U (zh) | 便携式低压集抄功耗带载检测装置 | |
CN208520983U (zh) | 一种计量装置现场校验仪 | |
CN202372594U (zh) | 便携式转辙机动态模拟仪 | |
CN216350869U (zh) | 单相用电状态智能分析仪 | |
CN211016144U (zh) | 一种低压配电智能仿真装置 | |
CN2912108Y (zh) | 电动机运行智能监测控制器 | |
CN104749546A (zh) | 一种新型ⅲ型专变采集终端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 | |
CN214503867U (zh) | 一种稳定性高的极性测试仪 | |
CN110554308A (zh) | 隔离开关电动操作机构特性分析仪 | |
CN211183420U (zh) | 一种变频器检测供电电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