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99946U - 一种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99946U
CN211399946U CN201921534349.8U CN201921534349U CN211399946U CN 211399946 U CN211399946 U CN 211399946U CN 201921534349 U CN201921534349 U CN 201921534349U CN 211399946 U CN211399946 U CN 2113999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water
temperature
heat pump
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3434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谷军强
郭平平
陈�峰
吕艳波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rlin Heat Pump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rlin Heat Pump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rlin Heat Pump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rlin Heat Pump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3434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999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999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999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70Hybrid systems, e.g. uninterruptible or back-up power supplies integrating renewable energie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包括机组外围护结构单元、多级热泵热力系统单元、矿井排风换热器清洗单元以及配电控制单元,且水‑工质换热器均采用逆流方式,按低蒸发低冷凝到高蒸发高冷凝次序与用户热水低温回水到高供水次序一一对应。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模块化整体化设计理念,将乏风取热换热器进行分级设置,根据乏风流经的路径,将热泵热力系统分为高温取热区,中温或低温取热区等,而水‑工质换热器采用一个直流串接式换热器,用户回水低温端对应乏风中温或低温取热区的热力系统,用户供水高温端对乏风高温取热区的热力系统,提升了机组整体综合能效,充分取热,进而提升了机组的供热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矿井排风热泵,特别是涉及一种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外节能意识的逐步增强,矿井排风(又称之为乏风)热泵技术在矿业节能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乏风具有风量大、风温稳定、相对湿度大、连续性好的特点,是热泵良好的低温余热资源,通过热泵技术,将排风中余热通过梯级方式提取出来,可以满足矿业企业建筑采暖、洗浴热水制备和井口防冻用热的更大负荷需要。
对于单级取热模块化乏风热泵机组可能存在取热焓差有限,易导致乏风余热利用不充分,进而产生无法满足矿山供热需求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单级取热模块化乏风热泵机组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其采用了模块化整体化设计理念,将乏风取热换热器进行分级设置,根据乏风流经的路径,将热泵热力系统分为高温取热区,中温或低温取热区等,而水-工质换热器采用一个直流串接式换热器,用户回水低温端对应乏风中温或低温取热区的热力系统,用户供水高温端对乏风高温取热区的热力系统,以提升机组整体综合能效,充分取热,提升供热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包括机组外围护结构单元、多级热泵热力系统单元、矿井排风换热器清洗单元以及配电控制单元,所述机组外围护结构单元包括设置在侧面的机组立面外层保温防护板、设置在顶面的顶面外层保温防护板以及设置在底部的底座,
所述多级热泵热力系统单元包括并行设置的高温取热区一级热泵机构和低温取热区二级热泵机构,所述高温取热区一级热泵机构包括依次循环连接的一级压缩机、水-工质换热器、一级膨胀阀、一级取热器以及一级气液分离器,所述低温取热区二级热泵机构包括依次循环连接的二级压缩机、水-工质换热器、储液器、二级膨胀阀、二级取热器以及二级气液分离器,所述水-工质换热器上设有水换进水口与水换出水口,所述一级取热器、二级取热器沿乏风进风方向依次设置,
所述矿井排风换热器清洗单元包括设置在清洗液主管上的清洗加压泵、清洗电磁阀、清洗单向阀,所述清洗液主管通过清洗分配管与设置在所述一级取热器进风侧的扇形喷嘴相连接,所述配电控制单元包括配电控制柜、设置在所述一级取热器进风侧与二级取热器出风侧的微压差传感器以及温度压力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多级热泵热力系统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一级取热器与二级取热器上侧的顶面外层保温防护板上的风机。
优选地,在所述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工作时,乏风从底座处进入,并依次经所述一级取热器与二级取热器换热后从顶面排出。
优选地,所述一级取热器与二级取热器的底部设有水盘,所述水盘底部设有水盘排水管。
优选地,当所述微压差传感器反馈的压差达到或超过设定压差时,所述配电控制柜控制清洗电磁阀和清洗加压泵开启,清洗液通过清洗液主管与清洗分配管送至扇形喷嘴清洗所述一级取热器;当所述微压差传感器反馈的压差低于设定的回差时,所述配电控制柜控制清洗电磁阀和清洗加压泵关闭。
优选地,所述低温取热区二级热泵机构还包括设置在二级压缩机、与水-工质换热器之间的四通阀、并联设置在所述储液器与水-工质换热器之间的制冷用膨胀阀、并联设置在二级膨胀阀上的单向阀。
优选地,所述水-工质换热器包括空心柱状壳体板、设置在所述壳体板两端的低温侧管端板与高温侧管端板、分别设置在所述低温侧管端板与高温侧管端板外侧的低温侧管盖板与高温侧管盖板、设置在所述低温侧管端板与低温侧管盖板之间的低温侧工质分隔板、设置在所述高温侧管端板与高温侧管盖板之间的高温侧工质分隔板,所述低温侧工质分隔板将低温侧管端板与低温侧管盖板之间的密封空间分隔成第一分液腔与第一集液腔,所述高温侧工质分隔板将高温侧管端板与高温侧管盖板之间的密封空间分隔成第二分液腔与第二集液腔,所述第一分液腔与第一集液腔之间通过设置在空心柱状壳体板内的低温区水-工质换热管相连通,所述第二分液腔与第二集液腔之间通过设置在空心柱状壳体板内的高温区水-工质换热管相连通,所述空心柱状壳体板上分别设有水换进水口与水换出水口。
优选地,所述空心柱状壳体板内交错设有水流分隔板,所述水流分隔板的尺寸小于空心柱状壳体板的内尺寸,所述低温区水-工质换热管与高温区水-工质换热管穿过所述水流分隔板且呈U型设置在空心柱状壳体板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分液腔、第一集液腔、所述第二分液腔、第二集液腔上分别设有低温区二级热泵热力工质进口、低温区二级热泵热力工质出口、高温区一级热泵热力工质进口、高温区一级热泵热力工质出口。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具有单级取热模块化热泵机组的全部特点,进一步本实用新型中水-工质换热器均采用逆流方式,按低蒸发低冷凝到高蒸发高冷凝次序与用户热水低温回水到高供水次序一一对应,提升了机组总体能效;矿井排风(乏风)梯级取热可大幅增加取热焓差,提高单位矿井排风(乏风)余热利用量,矿井排风(乏风)余热可充分利用,可形成更大的供热能力,以满足矿山供热需求。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水-工质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如图1、图2所示,其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采用了模块化整体化设计理念,将乏风取热换热器进行分级设置,根据乏风流经的路径,将热泵热力系统分为高温取热区,中温或低温取热区等,而水-工质换热器采用一个直流串接式换热器,用户回水低温端对应乏风中温或低温取热区的热力系统,用户供水高温端对乏风高温取热区的热力系统,以提升机组整体综合能效,充分取热,提升供热能力
如图1所示,所述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包括机组外围护结构单元、多级热泵热力系统单元、矿井排风换热器清洗单元以及配电控制单元,所述机组外围护结构单元包括设置在侧面的机组立面外层保温防护板16、设置在顶面的顶面外层保温防护板17以及设置在底部的底座15,所述多级热泵热力系统单元包括并行设置的高温取热区一级热泵机构和低温取热区二级热泵机构,所述高温取热区一级热泵机构包括依次循环连接的一级压缩机1-1、水-工质换热器12、一级膨胀阀3-1、一级取热器7-1以及一级气液分离器2-1,所述低温取热区二级热泵机构包括依次循环连接的二级压缩机1-2、水-工质换热器 12、储液器5、二级膨胀阀3-3、二级取热器7-2以及二级气液分离器 2-2,所述水-工质换热器12上设有水换进水口11与水换出水口10,所述一级取热器7-1、二级取热器7-2沿乏风进风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矿井排风换热器清洗单元包括设置在清洗液主管18上的清洗加压泵 20、清洗电磁阀19、清洗单向阀21,所述清洗液主管18通过清洗分配管与设置在所述一级取热器7-1进风侧的扇形喷嘴9相连接,所述配电控制单元包括配电控制柜23、设置在所述一级取热器7-1进风侧与二级取热器7-2出风侧的微压差传感器22以及温度压力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采用模块化多级热泵热力系统整体设计方案,其系统结构主要由机组外围护结构单元、多级热泵热力系统单元、矿井排风换热器清洗单元以及配电控制单元组成。
优选地,所述多级热泵热力系统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一级取热器7-1与二级取热器7-2上侧的顶面外层保温防护板17上的风机8。在所述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工作时,乏风从底座15处进入,并依次经所述一级取热器7-1与二级取热器7-2换热后从顶面排出。所述一级取热器7-1与二级取热器7-2的底部设有水盘13,所述水盘 13底部设有水盘排水管14。
当所述微压差传感器22反馈的压差达到或超过设定压差时,所述配电控制柜23控制清洗电磁阀19和清洗加压泵20开启,清洗液通过清洗液主管18与清洗分配管送至扇形喷嘴9清洗所述一级取热器 7-1;当所述微压差传感器22反馈的压差低于设定的回差时,所述配电控制柜23控制清洗电磁阀19和清洗加压泵20关闭。
为便于融霜,所述低温取热区二级热泵机构还包括设置在二级压缩机1-2、与水-工质换热器12之间的四通阀4、并联设置在所述储液器5与水-工质换热器12之间的制冷用膨胀阀3-2、并联设置在二级膨胀阀3-3上的单向阀6。
如图2所示,所述水-工质换热器12包括空心柱状壳体板33、设置在所述壳体板33两端的低温侧管端板30与高温侧管端板35、分别设置在所述低温侧管端板30与高温侧管端板35外侧的低温侧管盖板 28与高温侧管盖板37、设置在所述低温侧管端板30与低温侧管盖板 28之间的低温侧工质分隔板29、设置在所述高温侧管端板35与高温侧管盖板37之间的高温侧工质分隔板36,所述低温侧工质分隔板29 将低温侧管端板30与低温侧管盖板28之间的密封空间分隔成第一分液腔40与第一集液腔41,所述高温侧工质分隔板36将高温侧管端板 35与高温侧管盖板37之间的密封空间分隔成第二分液腔26与第二集液腔27,所述第一分液腔40与第一集液腔41之间通过设置在空心柱状壳体板33内的低温区水-工质换热管31相连通,所述第二分液腔 26与第二集液腔27之间通过设置在空心柱状壳体板33内的高温区水 -工质换热管34相连通,所述空心柱状壳体板33上分别设有水换进水口11与水换出水口10。
优选地,所述空心柱状壳体板33内交错设有水流分隔板32,所述水流分隔板32的尺寸小于空心柱状壳体板33的内尺寸,所述低温区水-工质换热管31与高温区水-工质换热管34穿过所述水流分隔板 32且呈U型设置在空心柱状壳体板33内。
进一步,所述第一分液腔40、第一集液腔41、所述第二分液腔 26、第二集液腔27上分别设有低温区二级热泵热力工质进口24、低温区二级热泵热力工质出口38、高温区一级热泵热力工质进口25、高温区一级热泵热力工质出口39。
所述机组外围护结构单元通过机组立面外层保温防护板16、顶面外层保温防护板17与机组槽钢底座15,形成完整的模块机组结构构架与矿井排风自下而上的保温流通通道,机组槽钢底座15采用“目”子形骨架,可与机组基础形成密封面,隔断外部环境空气进入机组,同时可保证矿井排风自下而上流通,另外还可支固机组热力系统设备与管道。
所述多级热泵热力系统单元包括并行设置的高温取热区一级热泵机构和低温取热区二级热泵机构。所述高温取热区一级热泵机构,由于我国矿井排风(乏风)一般高于8℃,根据我国矿井设计规范,高温取热区一级热泵机构不考虑除霜设计。
高温取热区一级热泵机构在工作时,低压低温的热力工质液体进入一级取热器7-1内,遇到流经一级取热器7-1翅片外侧的较高温度的矿井排风,在传热温差的驱动下,工质进行蒸发气化得热,变成低压低温气体,而矿井排风失热降温降湿后通过风机8或排风口排出机组,低压低温工质气体被一级压缩机1-1吸入。在电力驱动下,一级压缩机1-1把低压低温工质气体压缩成高压高温的工质气体后,送至两级或更多级共用的水-工质换热器12的高温区水-工质换热管34内,遇到流经水-工质换热器12换热管外较低温度的用户热源回水,在传热温差的驱动下,工质进行冷凝液化失热,变成高压高温液体,而用户热源回水得热升温后被用户侧循环水泵送至热用户,机组完成制热功能,高压高温工质液体经一级膨胀阀3-1节流减压后变成低压低温的液体,再次进入一级取热器7-1管内与矿井排风蒸发换热,形成机组高温区取热的热力系统连续循环制热工作。
低温取热区二级热泵机构或更多级的热泵热力系统机构,由于经过高温取热区一级热泵机构后温度较低,热泵热力系统需设计除霜运行工况。正常制热时,其低压低温的热力工质液体进入二级取热器7-2 内,遇到流经二级取热器7-2翅片外侧的较高温度的矿井排风,在传热温差的驱动下,工质进行蒸发气化得热,变成低压低温气体,而矿井排风失热降温降湿后通过风机8或排风口排出机组。
之后低压低温工质气体经四通阀4回气路与二级气液分离器2-2 被二级压缩机1-2吸入压缩机内,在电力驱动下,二级压缩机1-2把低压低温工质气体压缩成高压高温的工质气体后,经四通阀4送至两级或更多级共用的水-工质换热器12的低温区水-工质换热管31内,遇到流经低温区水-工质换热管31外较低温度的用户热源回水,在传热温差的驱动下,工质进行冷凝液化失热,变成高压高温液体,而用户热源回水得热升温后被用户侧循环水泵送至该共用的水-工质换热器12的高温侧,机组完成制热功能,高压高温工质液体经二级膨胀阀 3-3节流减压后变成低压低温的液体,再次进入二级取热器7-2管内与矿井排风蒸发换热,形成机组低温区取热的热力系统连续循环制热工作。
当机组二级或三级取热换热器需除霜时,该系统通过四通阀4、制冷用膨胀阀3-2与单向阀6等切换运行制冷模式,即将二级取热器 7-2制热时蒸发运行切换成冷凝运行,而水-工质换热器12的低温侧制热时冷凝运行切换成蒸发运行,即可完成除霜工作。除霜完成后通过四通阀4、制冷用膨胀阀3-3与单向阀6等再次切换成制热模式即可。
矿井排风换热器清洗单元根据微压差传感器22反馈的压差与设定压差比较,达到或超过设定压差时,清洗电磁阀19开启,启动清洗加压泵20,通过清洗液主管18将清洗液送至各清洗风换用扇形喷嘴9,对一级取热器7-1翅片外侧面进行清洗,实现清洗功能。当压差值低于设定值时,退出清洗工作。由于矿山排风(乏风)中的部分固体颗粒物只会吸附到一级取热器翅片上,机组可只设置一级取热器7-1的自动清洗功能。
配电控制单元根据机组设备配电需求与矿井用电安全要求,实现该机组达标的配电功能,控制硬软件系统,并根据微压差传感器22 与机组热力系统的压力、温度传感器的实时参数与设定参数比较,完成机组需达到的各种保护、报警与除霜等各项功能,显示统计传输功能与供热供需实时平衡控制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具有单级取热模块化热泵机组的全部特点,进一步本实用新型中水-工质换热器均采用逆流方式,按低蒸发低冷凝到高蒸发高冷凝次序与用户热水低温回水到高供水次序一一对应,提升了机组总体能效;矿井排风(乏风)梯级取热可大幅增加取热焓差,提高单位矿井排风(乏风)余热利用量,矿井排风(乏风)余热可充分利用,可形成更大的供热能力,以满足矿山供热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可在目前通常的矿山矿井排风应用,如矿山矿井平硐排风,矿山矿井对旋排风与矿山矿井轴流排风等场合。本实用新型基于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的各种应用方式,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矿井排风余热回收方法。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矿井排风余热回收方法,包括在矿山矿井平硐排风出口处设置两层的扩散室,在所述扩散室一层设置双开保温密闭式大门与非供热时期用的中旋式保温密闭排风门;在所述扩散室屋顶分组设置所述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并将全部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的机组出水口、机组进水口分别与用户热水总供水管、用户热水总回水管相连接,其中,所述机组出水口、机组进水口分别与所述水换出水口、水换进水口相连通。
模块化矿井排风(乏风)热泵机组在矿山矿井平硐排风场合应用包括平硐排风出口处设置一层扩散室,扩散室一层设置有矿山人员于机动设备出入用双开保温密闭式大门与非供热时期用的中旋式保温密闭排风门;扩散室屋顶分组布置有模块化矿山排风(乏风)热泵机组供热系统,包括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用户热水供回水工程系统与配电控制电缆工程系统。
矿山矿井平硐排风方式是非煤矿矿井通常采用的通风方式之一,其通风机设置在井下,采用平硐口直接排风。本实施例通过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充分提取平硐排风中低位热能,通过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得到高位热能,再由循环水系统送入用户端,完成系统供热功能。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矿井排风余热回收方法,包括在矿山矿井对旋排风扩散管出口上设置两层的扩散室,在所述扩散室一层设置对旋风机、对旋风机排风管、对旋风机扩散管出风口软接以及扩散室结构支撑,在所述扩散室的二层设置对旋风机排风出风口、非供热时期用的中旋式保温密闭排风门以及保温维护结构。
在所述扩散室屋顶分组设置所述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并将全部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的机组出水口、机组进水口分别与用户热水总供水管、用户热水总回水管相连接,其中,所述机组出水口、机组进水口分别与所述水换出水口、水换进水口相连通。
矿山矿井对旋排风方式是我国煤矿矿井通常采用的通风方式之一,其对旋通风机设置在井上,采用较低的扩散管排风。模块化乏风热泵机组在矿山矿井对旋排风场合应用,包括对旋排风扩散管出口上设置两层扩散室,扩散室一层包括对旋风机排风管、对旋风机扩散管出风口软接等与扩散室结构支撑部分;二层扩散室设置有对旋风机排风出风口、非供热时期用的中旋式保温密闭排风门与保温维护结构;扩散室屋顶设置与实施例1类似,分组布置有模块化矿山排风(乏风) 热泵机组供热系统,包括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用户热水供回水工程系统与配电控制电缆工程系统。
本实施例通过模块化矿井排风(乏风)热泵机组充分提取矿井对旋排风中低位热能,通过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得到高位热能,再由循环水系统送入用户端,完成系统供热功能。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矿井排风余热回收方法,包括在矿山矿井轴流排风扩散塔出口上设置三层的扩散室,在所述扩散室一层设置轴流风机、排风扩散塔,并设置轴流风机配电间、人行楼梯间以及用户热水总供水管和用户热水总回水管;在所述扩散室的二层设置矿井排风热泵配电控制柜及其集控终端设备、用户热水循环泵、水系统补水箱、补水泵;在所述扩散室的三层设置轴流风机扩散塔出风口、非供热时期用的中旋式保温密闭排风门及保温维护结构。
在所述扩散室屋顶分组设置所述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并将全部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的机组出水口、机组进水口分别与用户热水总供水管、用户热水总回水管相连接,其中,所述机组出水口、机组进水口分别与所述水换出水口、水换进水口相连通。
矿山矿井轴流排风方式是我国煤矿矿井通常采用的通风方式之一,其轴流通风机设置在井上,采用较高的扩散塔排风。模块化乏风热泵机组在矿山矿井轴流排风场合应用,包括在轴流排风扩散塔出口上设置三层扩散室,一层包括轴流风机、排风扩散塔、轴流风机配电间,人行楼梯间与用户热水进出水总管等;二层设置矿井排风热泵配电控制柜及其集控终端设备、用户热水循环泵、水系统补水箱、补水泵以及用户热水管道系统等;三层扩散室包括轴流风机扩散塔出风口、与非供热时期用的中旋式保温密闭排风门与扩散室保温结构部分等;扩散室屋顶分组布置有模块化矿山排风(乏风)热泵机组供热系统,包括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用户热水供回水工程系统与配电控制电缆工程系统。
本实施例通过模块化矿井排风(乏风)热泵机组,充分提取矿井轴流排风中低位热能,通过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得到高位热能,再由循环水系统送入用户端,完成系统供热功能。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9)

1.一种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组外围护结构单元、多级热泵热力系统单元、矿井排风换热器清洗单元以及配电控制单元,所述机组外围护结构单元包括设置在侧面的机组立面外层保温防护板(16)、设置在顶面的顶面外层保温防护板(17)以及设置在底部的底座(15),
所述多级热泵热力系统单元包括并行设置的高温取热区一级热泵机构和低温取热区二级热泵机构,所述高温取热区一级热泵机构包括依次循环连接的一级压缩机(1-1)、水-工质换热器(12)、一级膨胀阀(3-1)、一级取热器(7-1)以及一级气液分离器(2-1),所述低温取热区二级热泵机构包括依次循环连接的二级压缩机(1-2)、水-工质换热器(12)、储液器(5)、二级膨胀阀(3-3)、二级取热器(7-2)以及二级气液分离器(2-2),所述水-工质换热器(12)上设有水换进水口(11)与水换出水口(10),所述一级取热器(7-1)、二级取热器(7-2)沿乏风进风方向依次设置,
所述矿井排风换热器清洗单元包括设置在清洗液主管(18)上的清洗加压泵(20)、清洗电磁阀(19)、清洗单向阀(21),所述清洗液主管(18)通过清洗分配管与设置在所述一级取热器(7-1)进风侧的扇形喷嘴(9)相连接,所述配电控制单元包括配电控制柜(23)、设置在所述一级取热器(7-1)进风侧与二级取热器(7-2)出风侧的微压差传感器(22)以及温度压力传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热泵热力系统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一级取热器(7-1)与二级取热器(7-2)上侧的顶面外层保温防护板(17)上的风机(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工作时,乏风从底座(15)处进入,并依次经所述一级取热器(7-1)与二级取热器(7-2)换热后从顶面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取热器(7-1)与二级取热器(7-2)的底部设有水盘(13),所述水盘(13)底部设有水盘排水管(1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微压差传感器(22)反馈的压差达到或超过设定压差时,所述配电控制柜(23)控制清洗电磁阀(19)和清洗加压泵(20)开启,清洗液通过清洗液主管(18)与清洗分配管送至扇形喷嘴(9)清洗所述一级取热器(7-1);当所述微压差传感器(22)反馈的压差低于设定的回差时,所述配电控制柜(23)控制清洗电磁阀(19)和清洗加压泵(20)关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取热区二级热泵机构还包括设置在二级压缩机(1-2)、与水-工质换热器(12)之间的四通阀(4)、并联设置在所述储液器(5)与水-工质换热器(12)之间的制冷用膨胀阀(3-2)、并联设置在二级膨胀阀(3-3)上的单向阀(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工质换热器(12)包括空心柱状壳体板(33)、设置在所述壳体板(33)两端的低温侧管端板(30)与高温侧管端板(35)、分别设置在所述低温侧管端板(30)与高温侧管端板(35)外侧的低温侧管盖板(28)与高温侧管盖板(37)、设置在所述低温侧管端板(30)与低温侧管盖板(28)之间的低温侧工质分隔板(29)、设置在所述高温侧管端板(35)与高温侧管盖板(37)之间的高温侧工质分隔板(36),所述低温侧工质分隔板(29)将低温侧管端板(30)与低温侧管盖板(28)之间的密封空间分隔成第一分液腔(40)与第一集液腔(41),所述高温侧工质分隔板(36)将高温侧管端板(35)与高温侧管盖板(37)之间的密封空间分隔成第二分液腔(26)与第二集液腔(27),所述第一分液腔(40)与第一集液腔(41)之间通过设置在空心柱状壳体板(33)内的低温区水-工质换热管(31)相连通,所述第二分液腔(26)与第二集液腔(27)之间通过设置在空心柱状壳体板(33)内的高温区水-工质换热管(34)相连通,所述空心柱状壳体板(33)上分别设有水换进水口(11)与水换出水口(1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柱状壳体板(33)内交错设有水流分隔板(32),所述水流分隔板(32)的尺寸小于空心柱状壳体板(33)的内尺寸,所述低温区水-工质换热管(31)与高温区水-工质换热管(34)穿过所述水流分隔板(32)且呈U型设置在空心柱状壳体板(33)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液腔(40)、第一集液腔(41)、所述第二分液腔(26)、第二集液腔(27)上分别设有低温区二级热泵热力工质进口(24)、低温区二级热泵热力工质出口(38)、高温区一级热泵热力工质进口(25)、高温区一级热泵热力工质出口(39)。
CN201921534349.8U 2019-09-16 2019-09-16 一种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 Active CN2113999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34349.8U CN211399946U (zh) 2019-09-16 2019-09-16 一种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34349.8U CN211399946U (zh) 2019-09-16 2019-09-16 一种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99946U true CN211399946U (zh) 2020-09-01

Family

ID=72208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34349.8U Active CN211399946U (zh) 2019-09-16 2019-09-16 一种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9994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13519A (zh) * 2022-02-09 2022-04-29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矿井乏风热能综合利用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13519A (zh) * 2022-02-09 2022-04-29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矿井乏风热能综合利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39585B (zh) 适合低温气候的太阳能-空气源热泵复合系统
CN101936616B (zh) 一种蒸发式冷凝液泵循环全年制冷装置
CN101403521B (zh)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
CN102767876A (zh) 热泵热回收空调机组
CN207741250U (zh) 一种机房节能循环系统
CN101504190A (zh) 废热水余热回收型热泵热水系统
CN108387030B (zh) 基于开式冷水凝固换热器的热泵系统
CN211399946U (zh) 一种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
CN118066737A (zh) 间壁式取热热泵系统以及取热箱
CN103463831A (zh) 一种码头油气回收装置
CN201314661Y (zh)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
CN101532742A (zh) 并联式差温蒸发冷(热)水机组
CN209726403U (zh) 一种蓄冷式冷风扇
CN107014020A (zh) 建筑领域的综合能源系统
CN202007538U (zh) 太阳房
CN203848548U (zh) 空气源热泵多用机组
CN112503613A (zh) 一种模块式梯级取热乏风热泵机组
CN211476059U (zh) 一种模块式乏风热泵机组
CN201221820Y (zh) 中央空调-热水锅炉两用一体机系统
CN2599459Y (zh) 中央空调余热回收制热水装置
CN211526725U (zh) 一种矿井乏风热回收井口空气加热系统
CN212692611U (zh) 一种带压空气余热回收系统及其空气换热器
CN109708334A (zh) 基于发廊污水源与空气源热泵三联供复合系统
CN202993664U (zh) 带压力维持阀的热回收热泵机组
CN201917067U (zh) 双冷凝器热泵热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