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314661Y -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314661Y
CN201314661Y CNU2008201782345U CN200820178234U CN201314661Y CN 201314661 Y CN201314661 Y CN 201314661Y CN U2008201782345 U CNU2008201782345 U CN U2008201782345U CN 200820178234 U CN200820178234 U CN 200820178234U CN 201314661 Y CN201314661 Y CN 201314661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reversal valve
communicates
valve
magnetic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17823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力行
邓玉艳
郭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U20082017823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314661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314661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314661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器、地埋式换热器、以及首尾相接的蒸发器、压缩机和冷凝器,其结构特征是太阳能集热器通过第一进出管组与储热热水箱串联,储热热水箱通过第二进出管组与吸收式制冷机组串联,吸收式制冷机组通过第三进出管组与冷却塔串联,吸收式制冷机组通过第四进出管组与空调房间内的空调器相通,地埋式换热器通过第五进出管组与冷凝器相通,蒸发器通过第六进出管组与空调房间内的空调器相通;第一进出管组、第二进出管组、第三进出管组、第四进出管组、第五进出管组和第六进出管组相互之间或各管组内设置有水泵、换向阀和/或电磁阀。

Description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工况的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加速,鉴于常规能源供给的有限性和环保压力,人们愈加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是主要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我国政府自“六五”以来,把研究开发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推动了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夏季空调用电在整个用电量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使用传统的制冷方式的工质采用氟利昂等人工合成,会引发地球温室效应和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
太阳能集热器和埋地盘管组合的设想是Penrod于1956年首次提出的。1962年,Penrod描述了太阳能—地源热泵机组的工作原理图。1969年,又给出了其设计过程,包括太阳能集热器、埋地盘管的设计。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便开始了对热泵技术的探索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空气源热泵和水源热泵的研制与开发利用上,而对太阳能-地源热泵机组的研究很少。
天津大学首次开展了太阳能-土壤复合式地源热泵机组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同运行条件下的供热率、供热系数等性能参数。哈尔滨工业大学对寒冷地区太阳能-土壤源热泵机组供暖运行工况进行了模拟研究,从能量利用效率的角度确定太阳能保证率和集热装置容量。青岛理工大学对太阳能-土壤复合式地源热泵联合运行的三种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河北工程大学于2004年建立了太阳能-土壤复合式地源热泵机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联合运行的实验研究,联合运行模式为蓄热水箱白天蓄热,晚上辅助加热和蓄热水箱边蓄热边辅助加热。
将太阳能光-热、光-电、地源热泵空调等技术与建筑的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建成一个综合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或地热能等)的新颖建筑;采用太阳能蓄热与地源热泵的联用技术实现夏季制冷冬季采暖、四季供应热水,以降低建筑的耗能指标,集成其它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等等将是太阳能-地源热泵技术与产品的发展趋势。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提供建筑用能80%以上,节约能源费用82%,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1980年代国际能源组织组织15个国家的专家对太阳能建筑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建造综合利用太阳能示范建筑。试验表明、太阳能建筑节能率大约75%左右,已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领域之一。
常规的太阳能与地源热泵联合运行系统多设计成夏季采用地源热泵机组制冷,冬季采用太阳能热泵与地源热泵联合供热。但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建筑物夏季所需冷负荷要远大于冬季所需热负荷,而热泵机组又往往都是制热量大于制冷量,通常热泵机组的制热量是制冷量的1.1~1.3倍。其造成在机组选择时,如果按夏季冷负荷标准选择机组,会导致机组的制热能力大大超出建筑物的热负荷需求;而若按照冬季热负荷标准选择,则会出现夏季制冷量不够的情况。
中国专利文献号CN1987211A中公开了一种太阳能-地源联合供暖供热水供电制冷系统及其操作方法,太阳能-地源联合供暖供热水供电制冷系统,包括供电系统、太阳能供暖系统、供水系统、地源热泵机组;其特征是太阳能供暖系统通过蓄热箱与供水系统连接起来,太阳能供暖系统与地源热泵机组通过这两个系统之间的两个换向阀实现并联或串联,供电系统分别与各系统相连,太阳能供暖系统与供电系统通过辅助加热器和温差电池相连接起来。供电系统由温差电池、蓄电池、逆变器、双刀双掷开关、同步开关、开关、温差继电器、电表、其它用电器组成,温差电池与双刀双掷开关、二极管、蓄电池串联,供电系统中所有用电器均由蓄电池经过逆变器转换之后供电,两向泵、温差继电器、同步开关并联后接入供电系统中,其中温差继电器的两个输入端分别接于太阳能集热管的出口A点和蓄热箱中B点,辅助加热器、压缩机、水源热泵机组及其它用电器分别串联一个开关后接入供电系统中。太阳能供暖系统由太阳能集热管、温差继电器、蓄热箱、辅助加热器、安全阀、房间供暖调节器、两向泵、房间组成,其中两向泵、太阳能集热管组成一个水循环系统,太阳能集热管上表面是一层温差电池,太阳能集热管中与温差电池紧贴着的面采用透光透热性都较好的材料作成,其他面与一般太阳能集热管的材料一样,安全阀安装在蓄热箱上,辅助加热器安装在蓄热箱上。地源热泵机组由压缩机、换向阀、节流阀、埋地换热器、水源热泵机组组成,节流阀安装在蓄热箱与埋地换热器之间,压缩机安装在埋地换热器和水源热泵机组之间,并由换向阀来控制制冷或供暖。供水系统由冷水补给、蓄热箱、混合器组成,冷水补给一端经蓄热箱与混合器相连,一端直接与混合器相连。这种太阳能-地源联合供暖供热水供电制冷系统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昂、运行成本也比较高,令人不太满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全年高效节能运行、保护地源热泵的地下水能量资源、以及解决地源热泵在冬暖夏热地区,冬夏季负荷严重不匹配、地源热泵蒸发温度及冷凝温度波动较大、热泵机组运行效率较低和太阳能利用的间歇性和不可靠性等问题的多工况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器、地埋式换热器、以及首尾相接的蒸发器、压缩机和冷凝器,其结构特征是太阳能集热器通过第一进出管组与储热热水箱串联,储热热水箱通过第二进出管组与吸收式制冷机组串联,吸收式制冷机组通过第三进出管组与冷却塔串联,吸收式制冷机组通过第四进出管组与空调房间内的空调器相通,地埋式换热器通过第五进出管组与冷凝器相通,蒸发器通过第六进出管组与空调房间内的空调器相通;第一进出管组、第二进出管组、第三进出管组、第四进出管组、第五进出管组和第六进出管组相互之间或各管组内设置有水泵、换向阀和/或电磁阀。
所述第一进出管组包括第一管和第二管,太阳能集热器和储热热水箱通过第一管和第二管分别连通后,构成循环,第一水泵串接在第二管上。
所述第二进出管组包括第三管和第四管,储热热水箱和吸收式制冷机组通过第三管和第四管分别连通后,构成循环,第二水泵串接在第三管中;第四进出管组包括第五管和第六管,吸收式制冷机组和空调房间内的空调器通过第五管和第六管分别相通后,构成循环,第三电磁阀串接在第六管中;第六进出管组包括第十五管、第十六管、第二十三管和第二十四管;第三换向阀的a端和c端串接在第三管中,第十五管的一端与第三换向阀的b端相通,第十五管的另一端与第八换向阀的a端相通,第二十三管的一端与第八换向阀的c端相通,第二十三管的另一端与蒸发器的回水管相通,第二十四管的一端与蒸发器的出水管相通,第二十四管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一管相通,即第二十三管和第二十四管分别与蒸发器的回水管和出水管相通,进行热量交换。
所述第十五管中串接有第六电磁阀,第六电磁阀的一端连通第三换向阀的b端,第六电磁阀的另一端连通第八换向阀的a端,第八换向阀的b端与第二十一管的一端相通,第二十一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五水泵与第六管相通;第十六管中串接有第二电磁阀和第五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的一端与第四管相通,第二电磁阀的另一端与第五电磁阀的一端相通,第五电磁阀的另一端与第五管相通,第一电磁阀的一端串接在第六电磁阀的另一端和第八换向阀的a端之间,第一电磁阀的另一端串接在第五电磁阀的另一端和第五管之间;第五进出管组包括第十一管和第十二管,一个及以上的地埋式换热器并联后,和冷凝器的进出水管通过第十一管和第十二管分别连通后,构成循环,其中,第十二管、冷凝器的进出水管和第十一管依次连通,进行热量交换,第一换向阀的a端和b端串接在第五管中,第七换向阀的a端和b端串接在第十二管中,第七换向阀的a端与并联后的地埋式换热器相通,第一换向阀的c端通过第九管与第七换向阀c端相通,第十管一端串接在第六管中,其另一端串接在第七换向阀的b端和第十二管之间,第七电磁阀串接在第十管中间,第四换向阀的b端和a端串接在第十一管中。
所述第三进出管组包括第七管和第八管,吸收式制冷机组和冷却塔通过第七管和第八管分别相通后,构成循环,第二换向阀的b端和a端串接在第八管中,第三水泵一端与第二换向阀的a端相通,其另一端与冷却塔相通,第五换向阀的b端和a端串接在第十一管中,第五换向阀的c端通过第二十管连通第七管,第二换向阀的c端通过第十九管接入第四换向阀的a端和第五换向阀的b端之间。
所述第十二管中串接有第四水泵,该第四单向阀的一端与第七换向阀的b端相通,其另一端与冷凝器的进水管一端相通,冷凝器的出水管的另一端与第十一管相通。
所述第四换向阀的c端通过第二十二管接入第二电磁阀和第五电磁阀之间。
所述第七换向阀的a端与地埋式换热器之间设置有第六换向阀,第六换向阀的b端与地埋式换热器相通,第六换向阀的a端与第七换向阀的a端相通,第六换向阀的c端通过第十四管接入第十五管中、第六电磁阀的一端和第三换向阀的b端之间;第四换向阀的b端与地埋式换热器之间设置有第四电磁阀,该第四电磁阀的一端接入第四换向阀的b端与地埋式换热器之间,其另一端通过第十三管接入到第十五管中、第六电磁阀的一端和第三换向阀的b端之间。
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组与空调房间内的空调器之间设置有冷热水箱,冷热水箱通过第十七管与第三电磁阀一端相通,通过第十八管与空调房间内的空调器相通。冷热水箱上设置有对外提供热水的第二开关阀。
所述储热热水箱上设置有对外提供热水的第一开关阀。
本实用新型将太阳能与地源热泵构建在一起,“取长补短,合理补给”,设计出一套耦合式新型供热制冷系统,该系统不仅具有各自所特有经济、环保的特性,还具有明显的节能减排潜力。
夏季,气温较高时,所需空调冷量较大,此时采用太阳能与地源热泵并联供冷,由于地源热泵因冷凝条件变差,导致制冷量减少,但此时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水温度较高,使得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机组产生较大的冷量,足以弥补地源热泵减少的冷量,满足最大空调负荷的需要;当夏季气温不太高,所需空调冷量不大,而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水温度可以驱动吸收式制冷机组工作时,此时采用太阳能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制冷,利用吸收式制冷机组制取的冷量吸收地源热泵的部分冷凝热,减少了地埋式换热器排放到土壤的热量;当气温较低时,所需空调冷量较少,此时采用地源热泵单独供冷,因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水温度过低,不能驱动吸收式制冷机组工作,吸收式制冷机组停止运行,此时利用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冷却塔制取的冷却水吸收地源热泵的部分冷凝热,以减少地埋式换热器的冷凝热负荷。
冬季,当太阳能集热器提供的热水温度较高时,供热负荷完全由太阳能提供;当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水温度达不到供热温度时,通过与地源热泵串联或耦合,可以将集热器的热量传递给蒸发器,提高机组的供热系数,或转移到地下贮存,这样既可使土壤温度场得以较快的恢复,又可提高供热系数。
本实用新型在充分研究全年运行工况和气象条件的基础上,突出保护了地源热泵地下水能量资源,解决了地源热泵在冬暖夏热地区,冬夏季负荷严重不匹配、地源热泵蒸发温度及冷凝温度波动较大、热泵机组运行效率较低和太阳能利用的间歇性和不可靠性等问题,提出新型太阳能-地源热泵耦合原理,提供了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能全年高效节能运行,对室内进行空调并同时提供生活热水的联供系统和操作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在T≥TA时的系统工作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TA>T≥TB时的系统工作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T<TB时的系统工作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T≥TB时的系统工作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在TB>T≥40℃时的系统工作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在40℃>T≥30℃时的系统工作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在30℃>T≥15℃时的系统工作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在15℃>T≥5℃时的系统工作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在5℃>T时的系统工作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工作情况汇总表。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每个换向阀和电磁阀在不同工况下的状态表。
图中:1为太阳能集热器,2为第一水泵,3为储热热水箱,4为第二水泵,5为吸收式制冷机组,6为第三水泵,7为冷却塔,8为冷热水箱,9为空调房间,10为第五水泵,11为压缩机,12为蒸发器,13为膨胀阀,14为冷凝器,15为第四水泵,16为地埋式换热器,17为第一开关阀,18为第二开关阀,31为第一管,32为第五管,33为第九管,34为第十管,35为第六管,36为第十八管,37为第十六管,38为第二十一管,39为第十五管,40为第十二管,41为第二十管,42为第十九管,43为第二十二管,44为第十一管,45为第十三管,46为第十四管,47为第七管,48为第八管,49为第四管,50为第三管,51为第二管,52为第十七管,53为第二十三管,54为第二十四管,FI为第一换向阀,F2为第二换向阀,F3为第三换向阀,F4为第四换向阀,F5为第五换向阀,F6为第六换向阀,F7为第七换向阀,F8为第八换向阀,V1为第一电磁阀,V2为第二电磁阀,V3为第三电磁阀,V4为第四电磁阀,V5为第五电磁阀,V6为第六电磁阀,V7为第七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图9,本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器1、地埋式换热器16、以及首尾相接的蒸发器12、压缩机11和冷凝器14,太阳能集热器通过第一进出管组与储热热水箱3串联,储热热水箱3通过第二进出管组与吸收式制冷机组5串联,吸收式制冷机组5通过第三进出管组与冷却塔7串联,吸收式制冷机组5通过第四进出管组与空调房间9内的空调器相通,地埋式换热器16通过第五进出管组与冷凝器14相通,蒸发器12通过第六进出管组与空调房间内的空调器相通;第一进出管组、第二进出管组、第三进出管组、第四进出管组、第五进出管组和第六进出管组相互之间或各管组内设置有水泵、换向阀和/或电磁阀。
第一进出管组包括第一管31和第二管51,太阳能集热器1和储热热水箱3通过第一管31和第二管51分别连通后,构成循环,第一水泵2串接在第二管51上。
第二进出管组包括第三管50和第四管49,储热热水箱3和吸收式制冷机组5通过第三管50和第四管49分别连通后,构成循环,第二水泵4串接在第三管50中;第四进出管组包括第五管32和第六管35,吸收式制冷机组5和空调房间9内的空调器通过第五管32和第六管35分别相通后,构成循环,第三电磁阀V3串接在第六管35中;第六进出管组包括第十五管39、第十六管37、第二十三管53和第二十四管54,第三换向阀F3的a端和c端串接在第三管50中,第十五管39的一端与第三换向阀F3的b端相通,第十五管39的另一端与第八换向阀F8的a端相通,第二十三管53的一端与第八换向阀F8的c端相通,第二十三管53的另一端与蒸发器12的回水管相通,第二十四管54的一端与蒸发器12的出水管相通,第二十四管54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一管38相通,第十六管37的一端与第四管49相通,第十六管37的另一端与第五管32相通。
第十五管39中串接有第六电磁阀V6,第六电磁阀V6的一端连通第三换向阀F3的b端,第六电磁阀V6的另一端连通第八换向阀F8的a端,第八换向阀F8的a端与第十五管39另一端相通,第二十三管53的一端与第八换向阀F8的c端相通,第八换向阀F8的b端与第二十一管38的一端相通,第二十一管38的另一端通过第五水泵10与第六管35相通;第十六管37中串接有第二电磁阀V2和第五电磁阀V5,第二电磁阀V2的一端与第四管49相通,第二电磁阀V2的另一端与第五电磁阀V5的一端相通,第五电磁阀V5的另一端与第五管32相通,第一电磁阀V1的一端串接在第六电磁阀V6的另一端和第八换向阀F8的a端之间,第一电磁阀V1的另一端串接在第五电磁阀V5的另一端和第五管32之间;第五进出管组包括第十一管44和第十二管40,一个及以上的地埋式换热器16并联后,和冷凝器14的进、出水管通过第十一管和第十二管40分别连通后,构成循环,其中,第十二管40、冷凝器的进、出水管和第十一管依次连通,进行热量交换,第一换向阀F1的a端和b端串接在第五管32中,第七换向阀F7的a端和b端串接在第十二管40中,第七换向阀的a端与并联后的地埋式换热器相通,第一换向阀F1的c端通过第九管33与第七换向阀F7的c端相通,第十管34一端串接在第六管35中,其另一端串接在第七换向阀F7的b端和第十二管40之间,第七电磁阀V7串接在第十管34中间,第四换向阀F4的b端和a端串接在第十一管44中。
第三进出管组包括第七管47和第八管48,吸收式制冷机组5和冷却塔7通过第七管47和第八管48分别相通后,构成循环,第二换向阀F2的b端和a端串接在第八管48中,第三水泵6一端与第二换向阀F2的a端相通,其另一端与冷却塔7相通,第五换向阀F5的b端和a端串接在第十一管44中,第五换向阀F5的c端通过第二十管41连通第七管47,第二换向阀F2的c端通过第十九管42接入第四换向阀F4的a端和第五换向阀F5的b端之间。
第十二管40中串接有第四水泵15,该第四水泵15的一端与第七换向阀V7的b端相通,其另一端与冷凝器14的进水管相通,冷凝器14的出水管与第十一管44相通。第四换向阀F4的c端通过第二十二管43接入第二电磁阀V2和第五电磁阀V5之间。
第七换向阀F7的a端与地埋式换热器16之间设置有第六换向阀F6,第六换向阀F6的b端与地埋式换热器16相通,第六换向阀F6的a端与第七换向阀F7的a端相通,第六换向阀F6的c端通过第十四管46接入第十五管39中、第六电磁阀V6的一端和第三换向阀F3的b端之间;第四换向阀F4的b端与地埋式换热器16之间设置有第四电磁阀V4,该第四电磁阀V4的一端接入第四换向阀F4的b端与地埋式换热器16之间,其另一端通过第十三管45接入到第十五管39中、第六电磁阀V6的一端和第三换向阀的b端之间。
吸收式制冷机组5与空调房间9内的空调器之间设置有冷热水箱8,冷热水箱8通过第十七管52与第三电磁阀V3一端相通,通过第十八管36与空调房间内的空调器相通,冷热水箱8上设置有对外提供热水的第二开关阀18。储热热水箱3上设置有对外提供热水的第一开关阀17。
本实用新型将太阳能与地源热泵构建在一起,“取长补短,合理补给”,提供了一套复合式新型供热制冷系统,并提供了九种不同的工作模式下,各换向阀和电磁阀的工作状态,工作模式见图10,工作状态见图11。
图11中的“a-b”表示a端和b端连通,“a-c”表示a端和c端连通,依此类推;“一”表示截断,不导通。
一、夏季制冷运行时,
设定太阳能储热热水箱的热水温度为T℃;吸收式制冷机组的最佳热源温度下限为TA,一般取80℃;吸收式制冷机组的热源温度下限为TB,一般取60℃。
夏季制冷运行工况如下:
1)当T≥TA时,见图1,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机组与热泵机组并联运行,向空调房间9内的空调末端,也就是空调器提供冷冻水。热泵机组按地源热泵制冷模式运行,此时两套制冷机组同时工作,提供空调冷水,保证了最大冷负荷的需要。
2)当TA>T≥TB时,见图2,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机组工作。热泵机组运行,蒸发器向空调房间9内的空调末端提供冷冻水;冷凝器14的冷却水由吸收式制冷机组5、蒸发器12与地埋式换热器16串联系统冷却。此时,冷负荷需求不大,仅热泵机组供冷,吸收式制冷机组5提供的制冷量用于降低热泵机组的冷凝温度,提高机组COP值,并减少土壤吸热负荷。
3)当T<TB时,见图3,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机组停止工作。热泵机组按制冷模式运行,蒸发器12向空调房间9内的空调末端提供冷冻水;冷凝器14的冷却水由冷却塔7与地埋式换热器16串联系统冷却。此时,冷负荷需求不大,仅热泵机组供冷,吸收式制冷机组5的冷却塔7和土壤共同承担冷凝热负荷。
二、冬季制热运行,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机组停止工作。
此时,太阳能储热热水箱的热水温度为T℃。
1)当T≥TB时,见图4,太阳能热水直接利用,热泵机组关闭。
2)当T<TB时,热泵机组按制热模式运行。
①当TB>T≥40℃时,见图5,太阳能的储热热水箱3提供的热水与热泵冷凝器提供的热水串联,预热末端回水。此时,热泵承担的热负荷小,利于节能。
②当40℃>T≥30℃时,见图6,太阳能的储热热水箱3提供的热水进入地埋式换热器16,加热土壤后,进入热泵蒸发器。此时,热泵的低温热源利用了太阳能,并使土壤温度得以提高。
③当30℃>T≥15℃时,见图7,太阳能的储热热水箱3提供的热水直接进入热泵蒸发器。此时,热泵的低温热源利用了太阳能,并使土壤温度得以恢复。
④当15℃>T≥5℃时,见图8,太阳能的储热热水箱3提供的热水先进入进入地埋式换热器16被加热后,再进入热泵蒸发器。此时,热泵的低温热源利用了太阳能热量,减少了土壤放热负荷。
5)当5℃>T时,见图9,太阳能集热器1停止工作,储热热水箱3停止向外提供热水,热泵按地源热泵形式运行。
三、生活热水供应
夏季由太阳能集热器1提供热量,并由储热热水箱3提供生活热水;冬季则由热泵提供生活热水,从冷热水箱8中获取热水。

Claims (10)

1.一种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器(1)、地埋式换热器(16)、以及首尾相接的蒸发器(12)、压缩机(11)和冷凝器(14),其特征是太阳能集热器通过第一进出管组与储热热水箱(3)串联,储热热水箱通过第二进出管组与吸收式制冷机组(5)串联,吸收式制冷机组通过第三进出管组与冷却塔(7)串联,吸收式制冷机组通过第四进出管组与空调房间(9)内的空调器相通,地埋式换热器通过第五进出管组与冷凝器相通,蒸发器通过第六进出管组与空调房间内的空调器相通;第一进出管组、第二进出管组、第三进出管组、第四进出管组、第五进出管组和第六进出管组相互之间或各管组内设置有水泵、换向阀和/或电磁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进出管组包括第一管(31)和第二管(51),太阳能集热器(1)和储热热水箱(3)通过第一管和第二管分别连通后,构成循环,第一水泵(2)串接在第二管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二进出管组包括第三管(50)和第四管(49),储热热水箱(3)和吸收式制冷机组(5)通过第三管和第四管分别连通后,构成循环,第二水泵(4)串接在第三管中;第四进出管组包括第五管(32)和第六管(35),吸收式制冷机组和空调房间(9)内的空调器通过第五管和第六管分别相通后,构成循环,第三电磁阀(V3)串接在第六管中;第六进出管组包括第十五管(39)、第二十三管(53)、第二十四管(54)和第十六管(37),第三换向阀(F3)的a端和c端串接在第三管中,第十五管的一端与第三换向阀的b端相通,第十五管的另一端与第八换向阀(F8)的a端相通,第二十三管(53)的一端与第八换向阀的c端相通,第二十三管的另一端与蒸发器(12)的回水管相通,第二十四管(54)的一端与蒸发器(12)的出水管相通,第二十四管(54)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一管(38)相通,第十六管的一端与第四管相通,第十六管的另一端与第五管(32)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十五管(39)中串接有第六电磁阀(V6),第六电磁阀的一端连通第三换向阀(F3)的b端,第六电磁阀的另一端连通第八换向阀的a端,第八换向阀(F8)的b端与第二十一管(38)的一端相通,第二十一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五水泵(10)与第六管(35)相通;第十六管(37)中串接有第二电磁阀(V2)和第五电磁阀(V5),第二电磁阀的一端与第四管(49)相通,第二电磁阀的另一端与第五电磁阀的一端相通,第五电磁阀的另一端与第五管(32)相通,第一电磁阀(V1)的一端串接在第六电磁阀的另一端和第八换向阀(F8)的a端之间,第一电磁阀的另一端串接在第五电磁阀的另一端和第五管之间;第五进出管组包括第十一管(44)和第十二管(40),一个及以上的地埋式换热器(16)并联后,和冷凝器(14)的进出水管通过第十一管和第十二管分别连通后,构成循环,其中,第十二管、冷凝器的进出水管和第十一管依次连通,进行热量交换,第一换向阀(F1)的a端和b端串接在第五管(32)中,第七换向阀(F7)的a端和b端串接在第十二管中,第七换向阀的a端与并联后的地埋式换热器相通,第一换向阀的c端通过第九管(33)与第七换向阀c端相通,第十管(34)一端串接在第六管(35)中,其另一端串接在第七换向阀的b端和第十二管之间,第七电磁阀(V7)串接在第十管中间,第四换向阀(F4)的b端和a端串接在第十一管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三进出管组包括第七管(47)和第八管(48),吸收式制冷机组(5)和冷却塔(7)通过第七管和第八管分别相通后,构成循环,第二换向阀(F2)的b端和a端串接在第八管中,第三水泵(6)一端与第二换向阀的a端相通,其另一端与冷却塔相通,第五换向阀(F5)的b端和a端串接在第十一管(44)中,第五换向阀的c端通过第二十管(41)连通第七管(47),第二换向阀的c端通过第十九管(42)接入第四换向阀(F4)的a端和第五换向阀的b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十二管(40)中串接有第四水泵(15),该第四水泵的一端与第七换向阀(V7)的b端相通,其另一端与冷凝器(14)的进水管相通,冷凝器(14)的出水管与第十一管(44)相通。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四换向阀(F4)的c端通过第二十二管(43)接入第二电磁阀(V2)和第五电磁阀(V5)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七换向阀(F7)的a端与地埋式换热器(16)之间设置有第六换向阀(F6),第六换向阀的b端与地埋式换热器相通,第六换向阀的a端与第七换向阀的a端相通,第六换向阀的c端通过第十四管(46)接入第十五管(39)中、第六电磁阀(V6)的一端和第三换向阀(F3)的b端之间;第四换向阀(F4)的b端与地埋式换热器(16)之间设置有第四电磁阀(V4),该第四电磁阀的一端接入第四换向阀的b端与地埋式换热器之间,其另一端通过第十三管(45)接入到第十五管中、第六电磁阀的一端和第三换向阀的b端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组(5)与空调房间(9)内的空调器之间设置有冷热水箱(8),冷热水箱通过第十七管(52)与第三电磁阀(V3)一端相通,通过第十八管(36)与空调房间内的空调器相通;冷热水箱(8)上设置有对外提供热水的第二开关阀(18)。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储热热水箱(3)上设置有对外提供热水的第一开关阀(17)。
CNU2008201782345U 2008-11-10 2008-11-10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314661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782345U CN201314661Y (zh) 2008-11-10 2008-11-10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782345U CN201314661Y (zh) 2008-11-10 2008-11-10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314661Y true CN201314661Y (zh) 2009-09-23

Family

ID=41126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178234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314661Y (zh) 2008-11-10 2008-11-10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314661Y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21765A (zh) * 2011-03-24 2011-07-13 上海交通大学 太阳能驱动制冷机与二氧化碳热泵的联合空调系统
CN102313329A (zh) * 2011-09-09 2012-01-11 长沙理工大学 带地热平衡及储能装置的太阳能空气能地源空调装置
CN103900287A (zh) * 2014-04-04 2014-07-02 东南大学 太阳能与地热能联合运行的热交换系统
CN107166796A (zh) * 2017-06-26 2017-09-15 杜辉 太阳能耦合土壤源能量交换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0617651A (zh) * 2019-09-09 2019-12-27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耦合地源热泵和吸收式制冷功能的实验台及其应用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21765A (zh) * 2011-03-24 2011-07-13 上海交通大学 太阳能驱动制冷机与二氧化碳热泵的联合空调系统
CN102121765B (zh) * 2011-03-24 2012-08-29 上海交通大学 太阳能驱动制冷机与二氧化碳热泵的联合空调系统
CN102313329A (zh) * 2011-09-09 2012-01-11 长沙理工大学 带地热平衡及储能装置的太阳能空气能地源空调装置
CN103900287A (zh) * 2014-04-04 2014-07-02 东南大学 太阳能与地热能联合运行的热交换系统
CN103900287B (zh) * 2014-04-04 2016-08-17 东南大学 太阳能与地热能联合运行的热交换系统
CN107166796A (zh) * 2017-06-26 2017-09-15 杜辉 太阳能耦合土壤源能量交换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7166796B (zh) * 2017-06-26 2019-07-05 杜辉 太阳能耦合土壤源能量交换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0617651A (zh) * 2019-09-09 2019-12-27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耦合地源热泵和吸收式制冷功能的实验台及其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03521B (zh)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
CN100470170C (zh) 太阳能辅助空气源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综合空调系统
CN100451492C (zh) 太阳能辅助土壤源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综合空调系统
CN101839585B (zh) 适合低温气候的太阳能-空气源热泵复合系统
CN103983042B (zh) 一种太阳能室内冷热一体化系统
CN202660661U (zh) 实现辅助制热和辅助制冷的太阳能热泵空调系统
CN107436055B (zh) 一种太阳能跨季节储能三联供系统
CN201680650U (zh) 多功能太阳能热泵机组
CN201032233Y (zh) 蓄冷蓄热型地源热泵中央空调机
CN106016825A (zh) 太阳能、空气源热泵双热源三联供系统
CN201314661Y (zh)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
CN111780303B (zh) 一种用于南方地区的高效热源塔热泵系统
CN104833109A (zh) 一种余热回收式多热源复合型热泵供热水系统
CN102721131B (zh) 高效节能的水电空调冷热水系统
CN202209814U (zh) 太阳能辅热地源空调热水一体机
CN101806515B (zh) 太阳能空调热水三联供系统
CN106839217B (zh) 脱电独立运行复合式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1003828Y (zh) 生态节能空调系统装置
CN2847128Y (zh) 多功能三合一空调热水器
CN109708334A (zh) 基于发廊污水源与空气源热泵三联供复合系统
CN201779922U (zh) 基于空调制冷、空调制热和卫生热水的户式三联供地源热泵机组
CN201514078U (zh) 太阳能空气能组合供暖制冷装置
CN201237404Y (zh) 跨临界co2/r22热泵空调及热水三联供系统
CN210292427U (zh) 一种矿井废热土壤源混合式热泵系统
CN102620476A (zh) 太阳能辅助空气源跨临界二氧化碳多功能热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23

Termination date: 201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