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97958U - 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97958U
CN211397958U CN201922127945.0U CN201922127945U CN211397958U CN 211397958 U CN211397958 U CN 211397958U CN 201922127945 U CN201922127945 U CN 201922127945U CN 211397958 U CN211397958 U CN 2113979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ffuser
air
air supply
base
suppl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2794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琢
周亚运
李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Welling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Welling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Welling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Welling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2794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979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979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979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风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送风装置,送风装置包括:风罩,两端分别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动叶轮,设于所述风罩内且靠近所述进风口处;驱动机构,与所述动叶轮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动叶轮在所述风罩内转动;扩压器,包括扩压器基座和多个静叶片,所述扩压器基座固定于所述风罩内,多个所述静叶片环向间隔固定于所述风罩内表面对应所述扩压器基座的区域,所述静叶片的入口安放角设置为25°~60°,所述静叶片的出口安放角设置为20°~90°。通过对静叶片安放角的设置,气流经过静叶片时具有较大的进口,减小了流体阻力,有效减小送风装置内部流体经过扩压器时的动能损失,提升工作性能,降低耗电量,又能实现扩压的功能。

Description

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风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面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送风设备,如手持式吸尘器等,这些送风设备内使用的送风装置体积较小,转速通常都很高,在8万~15万rpm之间。为了将气流动能转化为气压能,使流出的风吹得更远,常在送风装置内设置扩压器,但由于设计的不合理,会导致气流在流动过程中经过后部扩压器而造成的流动损失较大,进而导致送风装置的效率低下,送风设备的耗电量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风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送风设备由于气流在内部流动的过程中动能损失较大,进而导致效率较低、耗电量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送风装置,包括:
风罩,两端分别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
动叶轮,设于所述风罩内且靠近所述进风口处;
驱动机构,与所述动叶轮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动叶轮在所述风罩内转动;
扩压器,包括扩压器基座和多个静叶片,所述扩压器基座固定于所述风罩内且靠近所述出风口处,多个所述静叶片环向间隔固定于所述风罩内表面对应所述扩压器基座的区域,所述静叶片的入口安放角设置为25°~60°,所述静叶片的出口安放角设置为20°~90°。
在一个实施例中,经过所述扩压器中心轴线的面为子午面,在所述子午面上,所述静叶片头部的投影形成前缘线,所述前缘线与所述扩压器基座的投影得到的曲线在交点处沿所述曲线构造成切线,所述切线与所述扩压器中心轴线的夹角为30°~70°。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子午面上,所述静叶片尾部的投影形成尾缘线,所述前缘线与所述扩压器基座的投影得到的曲线在交点处的切线的夹角为设置为70°~110°,所述尾缘线与所述扩压器基座的投影得到的曲线在交点处的切线的夹角设置在70°~11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罩的内表面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等径设置,所述第二部分呈变径结构,所述第二部分的直径从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变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扩压器基座包括上段和下段,所述上段为变径结构,所述上段的外径从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变大,所述下段的外表面为等径结构,所述下段的位置与所述第一部分的位置对应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所述第一弧面靠近所述出风口设置且为内凹弧面,所述第二弧面靠近所述进风口设置且为内凸弧面,所述静叶片设于所述第一弧面;所述动叶轮包括动叶轮基座和设置在动叶轮基座外表面上的多个动叶片,所述动叶轮基座的外表面向内侧凹陷呈弧面且外径从所述进风口至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变大,所述第一弧面的位置与所述上段的位置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弧面的位置与所述动叶轮基座的外表面的位置对应设置,所述上段外表面的曲率小于第一弧面的曲率,所述动叶轮基座外表面的曲率大于所述第二弧面的曲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段靠近所述动叶轮的一侧凸出形成有内凸环和外凸环,所述内凸环与所述外凸环之间形成有环形槽,所述动叶轮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端适配容置于所述环形槽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静叶片的叶顶与所述扩压器基座的外表面之间具有间隙且两者最窄处的间隙为0.1mm。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包括机壳和安装部,所述机壳呈筒状且设于所述风罩的出风口处,所述安装部包括设于所述机壳内的轴承室和连接于所述轴承室与所述机壳之间且彼此间隔的多个筋条,所述扩压器套设于所述轴承室外且抵靠于多个所述筋条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筋条之间形成所述送风装置的出风通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筋条靠近所述机壳的一端分别设有倾斜的凸起,各所述凸起的倾斜方向相同,所述凸起包括相连接的凸起头部和凸起根部,所述凸起根部与所述筋条连接,所述凸起的厚度从所述凸起根部至所述凸起头部逐渐变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的入口安放角A与所述扩压器的出口安放角β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凸起的入口安放角=静叶片的出口安放角±1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路板和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的马达,所述马达的转轴与所述动叶轮连接,所述电路板具有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的引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马达的一部分套设于所述机架远离所述扩压器的一端,所述马达与所述筋条连接固定,所述电路板固定于所述马达远离所述扩压器的一端。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的送风装置,在风罩内设有动叶轮和扩压器,将风罩内表面上的静叶片的入口安放角设置为25°~60°、出口安放角设置为20°~90°,通过对静叶片安放角的设置,气流经过静叶片时具有较大的进口,减小了流体阻力,有效减小送风装置内部流体经过扩压器时的动能损失,提升工作性能,降低耗电量,又能实现扩压的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送风装置的剖切视图;
图2为图1所示送风装置中风罩的剖切视图;
图3为图1所示送风装置中扩压器基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扩压器基座的剖切视图
图5为图1所示送风装置中扩压器的平面叶栅图;
图6为图1所示送风装置中扩压器的子午面投影原理图;
图7为图1所示送风装置中扩压器的在子午面的投影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送风装置中机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送风装置中机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送风装置中机架上的凸起的截面展开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风罩;200-动叶轮;300-驱动机构;400-扩压器;500-机架;101-进风口;102-出风口;110-第一部分;120-第二部分;121-第一弧面;122-第二弧面; 130-内倒角;210-动叶轮基座;220-动叶片;310-马达;320-电路板;313-轴承; 314-转轴;315-连接柱;401-扩压器中心轴线;402-子午面;403-静叶片的投影; 410-扩压器基座;411-上段;412-下段;420-静叶片;421-静叶片头部;422-静叶片尾部;423-前额线;424-后额线;425-中线;426-第一切线;427-第二切线; 428-第三切线;429-第四切线;431-内凸环;432-外凸环;433-环形槽;441-前缘线;442-尾缘线;443-曲线;444-第五切线;445-第六切线;501-出风通道;510-机壳;511-插接部;520-安装部;521-轴承室;530-筋条;531-安装孔;532- 支撑台面;540-凸起;541-凸起头部;542-凸起根部;543-前额线;544-后额线; 545-中线;546-第七切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送风装置,可以但不仅限于是吸尘器、干手机、风扇、气泵、油烟机、空气清洁设备或离心泵。送风装置包括风罩100、动叶轮200、驱动机构300和扩压器400,风罩100、动叶轮200和扩压器400 三者可同轴设置。风罩100的两端分别形成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动叶轮 200转动设置在风罩100内,动叶轮200完全收容于风罩100内且位于靠近进风口101的一端;动叶轮200包括动叶轮基座210和间隔设置在动叶轮基座210 外周侧上的多个动叶片220,动叶轮基座210整体大致呈锥台状,其外径从进风口101至出风口102的方向逐渐变大,其外表面形成有光滑的弧面。驱动机构 300与动叶轮200驱动连接,驱动机构300用于驱动动叶轮200在风罩100内转动。扩压器400固定在风罩100内,其完全收容于风罩100中且靠近出风口102 设置,空气从风罩100的进风口101进入,经动叶轮200和扩压器400之后从出风口102排出;扩压器400包括扩压器基座410和多个静叶片420,扩压器基座410固定于风罩100内且靠近出风口102处,即扩压器基座410设于动叶轮 200远离进风口101的一侧,多个静叶片420环向间隔固定在风罩100内表面对应扩压器基座410的区域,如图5所示,静叶片420的入口安放角设置为 25°~60°,静叶片420的出口安放角设置为20°~90°,上述入口安放角是指静叶片头部421的入口安放角,出口安放角是指静叶片尾部422的出口安放角。通过增加扩压器400以及对静叶片420安放角度的设置,可以有效减小送风装置内部流体经过扩压器400时的动能损失,提升工作性能,降低耗电量。
本实施例提供的送风装置,在风罩100内设有动叶轮200和扩压器400,将风罩100内表面上的静叶片420的入口安放角设置为25°~60°、出口安放角设置为20°~90°,通过对静叶片420安放角的设置,气流经过静叶片420时具有较大的进口,减小了流体阻力,有效减小送风装置内部流体经过扩压器400时的动能损失,提升工作性能,降低耗电量,又能实现扩压的功能。
如图1、图2及图5所示,在静叶片420的叶高方向中部截取一个单位等厚度的与基座形状相同的曲面,并将该曲面进行平面展开,得到扩压器400的平面叶栅图。在平面叶珊图上,静叶片头部421对应点的连接线为前额线423,半径为R1,静叶片尾部422对应点的连接线为后额线424,半径为R2,前额线423 与后额线424截取得到叶型,叶片厚度中点所连成的曲线为中线425,入口安放角α为中线425在叶片头部的切线与前额线423在叶片头部的切线的夹角,出口安放角β为中线425在叶片尾部的切线与后额线424在叶片尾部的切线的夹角。
如图1、图5所示,中线425在叶片头部的切线为第一切线426,前额线423 在叶片头部的切线为第二切线427,中线425在叶片尾部的切线为第三切线428,后额线424在叶片尾部的切线为第四切线429,第一切线426与第二切线427之间的夹角为静叶片420的入口安放角α,第三切线428与第四切线429之间的夹角为静叶片420的出口安放角β。将静叶片420的入口安放角α设置为 25°~60°,静叶片420的出口安放角β设置为20°~90°,有利于流体在静叶片420的前缘处良好地分离,并沿两侧面向出风口102的方向顺利导流。在本实施例中,入口安放角α可取值为25°、30°、35°、40°、45°、50°、55°或60°,出口安放角β可取值为20°、30°、40°、50°、60°、70°、80°或90°。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6及图7所示,为便于理解,定义经过扩压器中心轴线401的面为子午面402,将扩压器基座410外表面和风罩100内表面,以及静叶片420表面,以扩压器中心轴线401上的对应点为圆心,按其所在半径沿圆弧方向在子午面402上进行投影面。在此子午面402上,静叶片头部421 的投影形成前缘线441,静叶片尾部422的投影形成尾缘线442,前缘线441与扩压器基座410的投影得到的曲线在交点处沿曲线构造成切线,切线与扩压器中心轴线的夹角为30°~70°。在本实施例中,该切线与与扩压器中心轴线的夹角取值可以是30°、40°、50°、60°或70°。
在一实施例中,前缘线441与扩压器基座410在子午面402上投影得到的曲线在交点处的切线的夹角为B1,B1设置在70°~110°的范围内,尾缘线442 与扩压器基座410在子午面402上投影得到的曲线在交点处的切线的夹角为B2, B2设置在70°~110°的范围内。B1、B2会影响扩压器内转弯处的流动方向,合适的取值能够使分离流动降至最低。在本实施例中,B1的取值可以是70°、 80°、90°、100°或110°,B2的取值可以是70°、80°、90°、100°或110°, B1的取值可大于B2的取值。
如图6、图7所示,在子午面402上形成有静叶片420的投影403,静叶片 420的投影403的两端分别为前缘线441和尾缘线442,扩压器基座410在子午面402上投影得到曲线443,第五切线444为曲线443在前缘线441与该曲线 443的交点处形成的切线,第六切线445为曲线443在尾缘线442与该曲线443 的交点处形成的切线,前缘线441与第五切线444之间的夹角为B1,尾缘线442 与第六切线445之间的夹角为B2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风罩100的内表面包括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第一部分110等径设置,第二部分120呈变径结构,第二部分 120的直径从进风口101至出风口102的方向逐渐变大,静叶片420设于第一部分110。风罩100于进风口101处形成有内倒角130,进风口101的内径从进风口101至出风口102的方向逐渐减小,风罩100的进风口101处形成开放式的喇叭口形状,风罩100具有较大的进风口101,能吸入更多的气流。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扩压器基座410包括上段411和下段 412,上段411为变径结构,上段411的外径从进风口101至出风口102的方向逐渐变大,下段412的外径为等径结构,上段411远离进风口101一端的外径等于下段412的外径;下段412与风罩100内表面的第一部分110的位置相对应,如此扩压器基座410的外表面与风罩10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较为匹配的气流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第二部分12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弧面 121和第二弧面122,第一弧面121靠近出风口102设置且为内凹弧面,第二弧面122靠近进风口101设置且为内凸弧面,第一弧面121与第二弧面122圆滑过渡,静叶片420设于第一弧面121。动叶轮200包括动叶轮基座210和设置在动叶轮基座210外表面上的多个动叶片220,动叶轮基座210的外表面向内侧凹陷呈弧面且外径从进风口101至出风口102的方向逐渐变大。
如图1、图2及图4所示,第一弧面121的位置与上段411的位置对应设置,第二弧面122的位置与动叶轮基座210的外表面的位置对应设置,沿轴向方向,第一弧面121的投影覆盖上段411的投影,第二弧面122的投影覆盖动叶轮基座210外表面的投影;上段411外表面的曲率设置小于第一弧面121的曲率,动叶轮基座210外表面的曲率设置为大于第二弧面122的曲率,这样,动叶轮基座210与风罩100内表面之间形成的风道逐渐变窄,而上段411与风罩100 内表面之间的气流通道宽度逐渐变大,如此气流实现扩压功能,然后流至下段412与风罩100的内表面的第一部分110之间等宽度的气流通道,最后流出送风装置。
如图1所示,动叶轮基座210的外表面靠近扩压器基座410的一端的延伸面与上段411的外表面之间能形成圆滑过渡,即动叶轮200和扩压器400两者的外表面之间增加延伸面时能形成圆滑过渡,使得流体在风罩100内从动叶轮 200至扩压器400之间流动时能更为平稳地过渡。
在一实施例中,静叶片420的叶顶与风罩100的外表面之间具有间隙,且静叶片420的叶顶与扩压器基座410的外表面之间最窄处的间隙为0.1mm,在该最窄处向两侧延伸,静叶片420与扩压器基座410之间的间隙逐渐变大,两者之间设置较小的间隙值,有利于提高气流流动的稳定性,气流在叶顶处不易形成紊流,避免流体在静叶片420处发生过多的损耗。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上段411靠近动叶轮200的一侧凸出形成有内凸环431和外凸环432,内凸环431位于上段411的内侧,静叶片420的头部与内凸环431之间具有间隙,内凸环431和外凸环432同轴设置,内凸环 431与外凸环432之间形成有环形槽433,动叶轮200远离进风口101的一端适配容置于环形槽433中,动叶轮200转动时不会与环形槽433的槽壁相触碰,内凸环431被动叶轮200所遮挡,只有极少的气流能从环形槽433进入扩压器 400的内部。环形槽433靠近外侧的侧壁可以是倾斜设置的,如此送风装置在工作时处于振动的状态,动叶轮200与环形槽433的槽壁之间也不容易发生触碰。
如图1所示,静叶片420的尾部的位置高于扩压器基座410顶面的位置,即静叶片420有一部分位于扩压器基座410的顶面之上,如此,气流经动叶轮200的叶片后能更快地与静叶片420相接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及图8所示,送风装置还包括机架500,机架 500包括机壳510和安装部520。机壳510呈筒状且设于风罩100的出风口102 处,机壳510的两端开口;安装部520包括轴承室521和多个筋条530,轴承室 521设于机壳510内,各筋条530连接于轴承室521与机壳510之间且彼此间隔,各相邻的筋条530之间形成出风通道501,即从进风口101流入的气体经过动叶片220和静叶片420后,最终从各出风通道501流出,如图1所示。扩压器400 套设于轴承室521外且抵靠于多个筋条530上,扩压器400的上段411适配嵌套于轴承室521外,上段411的内表面形成台阶,筋条530靠近轴承室521的一端形成有支撑台面532,该上段411的一个台阶面抵靠在支撑台面532上,扩压器400与轴承室521之间卡固。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9所示,各筋条530靠近机壳510的一端分别设有倾斜的凸起540,各凸起540的倾斜方向相同,都是绕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凸起540的倾斜设置使得凸起540的顶面形成斜面,该斜面可以是平面或者弧面,凸起540的高度设置为小于筋条530的高度,凸起540在轴线方向的投影位于对应的两个筋条530之间,即凸起540的一端不延伸至相邻的筋条530的上方。
凸起540包括相连接的凸起头部541和凸起根部542,凸起根部542与筋条 530连接,凸起540的厚度从凸起根部542至凸起头部541逐渐变小,如此,各凸起540的一面既能形成较好的引导面,各凸起540占用的空间还能减小。凸起540的两侧均可以是弧面,凸起头部541的转角处为圆滑过渡,这样有利于减小风阻,减小动能的损失。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图9及图10所示,凸起540的入口安放角A与静叶片420的出口安放角β存在如下关系:A=β±10°,这样能使凸起540的入口安放角A适配于对应的静叶片420的入口安放角,避免凸起540剪切面积过大而导致流体阻力增加,凸起540的入口安放角设置在该范围内时能有效减小送风装置内部流体经过机架500时的动能损失,进而提升工作性能,降低耗电量。
在凸起540的中间段以预设的半径截取一个同心圆环,并进行平面展开得到凸起540的截面,在该截面上,凸起头部541对应点的连接线为前额线543,凸起根部542对应点的连接线为后额线544,凸起540厚度中间所连成的曲线称为中线545,凸起540的入口安放角A为中线545在凸起头部541的第七切线 546与前额线543的夹角,A与β之间角度适于上述关系,使得凸起540能起到适于导引气流的作用,又能较小风阻,从而降低动能损失。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及图10所示,驱动机构300包括电路板320 和马达310,马达310与电路板320电连接,马达310的转轴314与动叶轮200 连接,电路板320具有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的引线(图未示)。马达310包括定子组件和转子组件,转子组件包括转轴314和安装于转轴314上的磁环,转子组件的转轴314上固定有轴承313,磁环的外径小于轴承313的外径,磁环设于远离动叶轮200的一侧,轴承313安装于机架500的轴承室521中。
轴承313可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安装于轴承室521内,具体可通过卡固方式或粘结剂固定在轴承室521内;电路板320位于马达310远离机架500的一端。轴承室521的两端开口,转轴314穿过轴承313与动叶轮200连接固定,电路板320通电后,定子组件驱动转子组件转动,通过转轴314带动动叶轮200 在风罩100内转动。电路板320可以完全外露于机架500,便于引线的接线操作,也便于电路板320的散热;由于电路板320与风罩100的出风口102具有一段距离,这样避免了电路板320挡住出风口102。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8所示,马达310的一部分套设于机架500远离扩压器400的一端,马达310通过螺栓与筋条530连接固定,电路板320固定于马达310远离扩压器400的一端。马达310的一部分以及电路板320相对于机架500外露;各筋条530分别开设有安装孔531,马达310对应各安装孔531 的位置分别开设有螺纹孔,采用螺钉依次穿过安装孔531和螺纹孔,将机架500 和马达310连接固定。
定子组件包括固定座和铁芯,固定座包括外壳和设于外壳中间用于适配容置磁环的固定环,外壳和固定环之间设有多个连接筋,铁芯嵌固在连接筋内,连接筋的数量可设置为与筋条530的数量相等,相邻的连接筋之间形成贯穿的通孔,通孔大小形状与出风通道501的大小形状适配,各通孔与各通风通道的位置一一对应。固定座的一端可套设固定于机架500的机壳510的一端,固定座对应安装孔531的位置可开设有螺纹孔,螺钉依次穿过安装孔531和螺纹孔,固定座与机架500连接固定,如此实现机架500与马达310之间的装配。定子组件也可采用分体式结构,多个部分采用拼接结构拼合成一体。
如图1所示,外壳的外周壁间隔设有多个连接柱315,连接柱315沿固定座的轴线延伸并连接于电路板320,电路板320与连接柱315可通过螺丝固定。
风罩100靠近出风口102的一端与机架500的机壳510套接卡固,风罩100 内表面靠近出风口102的一端可凹陷形成有环形卡槽,机架500的机壳510呈筒状,机壳510一端的周缘设有环形台阶,该环形台阶使机壳510形成环状的插接部511,该插接部511适配插固于风罩100的环形卡槽中,机架500通过插接部511与环形卡槽之间的卡合配合实现与风罩100的卡固装配。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罩,两端分别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
动叶轮,设于所述风罩内且靠近所述进风口处;
驱动机构,与所述动叶轮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动叶轮在所述风罩内转动;
扩压器,包括扩压器基座和多个静叶片,所述扩压器基座固定于所述风罩内且靠近所述出风口处,多个所述静叶片环向间隔固定于所述风罩内表面对应所述扩压器基座的区域,所述静叶片的入口安放角设置为25°~60°,所述静叶片的出口安放角设置为20°~9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经过所述扩压器中心轴线的面为子午面,在所述子午面上,所述静叶片头部的投影形成前缘线,所述前缘线与所述扩压器基座的投影得到的曲线在交点处沿所述曲线构造成切线,所述切线与所述扩压器中心轴线的夹角为30°~7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子午面上,所述静叶片尾部的投影形成尾缘线,所述前缘线与所述扩压器基座的投影得到的曲线在交点处的切线的夹角为设置为70°~110°,所述尾缘线与所述扩压器基座的投影得到的曲线在交点处的切线的夹角设置在70°~1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罩的内表面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等径设置,所述第二部分呈变径结构,所述第二部分的直径从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变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压器基座包括上段和下段,所述上段为变径结构,所述上段的外径从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变大,所述下段的外表面为等径结构,所述下段的位置与所述第一部分的位置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所述第一弧面靠近所述出风口设置且为内凹弧面,所述第二弧面靠近所述进风口设置且为内凸弧面,所述静叶片设于所述第一弧面;所述动叶轮包括动叶轮基座和设置在动叶轮基座外表面上的多个动叶片,所述动叶轮基座的外表面向内侧凹陷呈弧面且外径从所述进风口至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变大,所述第一弧面的位置与所述上段的位置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弧面的位置与所述动叶轮基座的外表面的位置对应设置,所述上段外表面的曲率小于第一弧面的曲率,所述动叶轮基座外表面的曲率大于所述第二弧面的曲率。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段靠近所述动叶轮的一侧凸出形成有内凸环和外凸环,所述内凸环与所述外凸环之间形成有环形槽,所述动叶轮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端适配容置于所述环形槽中。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叶片的叶顶与所述扩压器基座的外表面之间具有间隙且两者最窄处的间隙为0.1mm。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包括机壳和安装部,所述机壳呈筒状且设于所述风罩的出风口处,所述安装部包括设于所述机壳内的轴承室和连接于所述轴承室与所述机壳之间且彼此间隔的多个筋条,所述扩压器套设于所述轴承室外且抵靠于多个所述筋条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筋条之间形成所述送风装置的出风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筋条靠近所述机壳的一端分别设有倾斜的凸起,各所述凸起的倾斜方向相同,所述凸起包括相连接的凸起头部和凸起根部,所述凸起根部与所述筋条连接,所述凸起的厚度从所述凸起根部至所述凸起头部逐渐变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入口安放角A与所述静叶片的出口安放角β之间存在以下关系:A=β±10°。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路板和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的马达,所述马达的转轴与所述动叶轮连接,所述电路板具有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的引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的一部分套设于所述机架远离所述扩压器的一端,所述马达与所述筋条连接固定,所述电路板固定于所述马达远离所述扩压器的一端。
CN201922127945.0U 2019-11-29 2019-11-29 送风装置 Active CN2113979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27945.0U CN211397958U (zh) 2019-11-29 2019-11-29 送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27945.0U CN211397958U (zh) 2019-11-29 2019-11-29 送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97958U true CN211397958U (zh) 2020-09-01

Family

ID=72224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27945.0U Active CN211397958U (zh) 2019-11-29 2019-11-29 送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97958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77437A (zh) * 2020-11-10 2021-02-19 无锡康沃特变频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电风机及其应用的吹风机
CN112879323A (zh) * 2019-11-29 2021-06-01 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送风装置
CN112928849A (zh) * 2021-01-22 2021-06-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风罩、电机
WO2022052552A1 (zh) * 2020-09-14 2022-03-17 北京石头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风机及清洁设备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79323A (zh) * 2019-11-29 2021-06-01 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送风装置
CN112879323B (zh) * 2019-11-29 2023-03-14 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送风装置
WO2022052552A1 (zh) * 2020-09-14 2022-03-17 北京石头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风机及清洁设备
CN112377437A (zh) * 2020-11-10 2021-02-19 无锡康沃特变频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电风机及其应用的吹风机
CN112928849A (zh) * 2021-01-22 2021-06-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风罩、电机
CN112928849B (zh) * 2021-01-22 2022-02-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风罩、电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397958U (zh) 送风装置
TWI282392B (en) Passive fan assembly
CN211398054U (zh) 扩压装置、风机及吸尘器
WO2023124700A1 (zh) 组合式扇叶装置及组合出风装置
US20100247344A1 (en) Heat dissipating fan
CN112879323B (zh) 送风装置
CN211573836U (zh) 吸尘器用直流无刷电风机
CN113494465A (zh) 一种干湿两用的吸尘器电机以及吸尘器
CN105090114A (zh) 扩散器及应用该扩散器的风机
CN110886708A (zh) 后倾式静音风机
CN113074138A (zh) 扩压装置、风机及吸尘器
CN110500317A (zh) 一种可装配多扇叶的风扇
CN215860965U (zh) 具有防尘结构的风扇
CN115492794A (zh) 电机及风机
CN113074139B (zh) 扩压装置、风机及吸尘器
CN112879352B (zh) 一种送风装置和吸尘器
JP2001295788A (ja) ファンモータ一体型送風機
CN114109898A (zh) 一种送风装置和吸尘器
CN113775546A (zh) 一种电风机及清洁设备
WO2021139508A1 (zh) 扩压器、送风装置及吸尘设备
CN212389575U (zh) 一种送风装置和吸尘器
CN114109863B (zh) 机壳组件、电风机及电动器具
WO2023029422A1 (zh) 一种电风机及清洁设备
CN215292946U (zh) 轴流散热风扇
EP4390146A1 (en) Diffuser assembly, electric fan, and clean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