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57058U - 血液变温器 - Google Patents

血液变温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57058U
CN211357058U CN201921820325.9U CN201921820325U CN211357058U CN 211357058 U CN211357058 U CN 211357058U CN 201921820325 U CN201921820325 U CN 201921820325U CN 211357058 U CN211357058 U CN 2113570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blood
temperature changer
exhaust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2032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雪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CW MEDICATH Ltd
Original Assignee
SCW MEDICATH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CW MEDICATH Ltd filed Critical SCW MEDICATH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2032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570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570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570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血液变温器,血液变温器包括变温器主体,变温器主体具有排气槽、与排气槽彼此独立的冷却槽、冷却液入口、冷却液出口、与排气槽连通的气体出口、血液入口以及血液出口,冷却槽内设置有具有冷却通道的冷却器,血液入口、排气槽、冷却通道、血液出口依序连通,冷却液入口、冷却槽、冷却液出口依序连通;冷却液入口、排气槽、气体出口、血液入口设置在变温器主体的顶部,血液出口和冷却液出口设置在变温器主体的底部。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血液变温器,结构紧凑、体积小,方便携带和使用。

Description

血液变温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血液变温器。
背景技术
心肌保护液灌注器在术中对心脏进行心肌保护液灌注,使其停跳并降低其心肌温度与氧耗以取得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心肌保护液灌注器通常由血液变温器、贮液部分及泵管组成。
目前,传统的血液变温器,包括螺旋状冷却管,螺旋状冷却管放置在桶内,桶内盛有水,从而形成该血液变温器的冷却部分,故,体积过大,冷却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血液变温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变温器的冷却器设置在外部,整体体积大,不便于携带和使用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血液变温器,所述血液变温器包括变温器主体,所述变温器主体具有排气槽、与所述排气槽彼此独立的冷却槽、冷却液入口、冷却液出口、与所述排气槽连通的气体出口、血液入口以及血液出口,所述冷却槽内设置有具有冷却通道的冷却器,所述血液入口、排气槽、冷却通道、血液出口依序连通,所述冷却液入口、冷却槽、冷却液出口依序连通;所述冷却液入口、排气槽、气体出口、血液入口设置在所述变温器主体的顶部,所述血液出口和冷却液出口设置在所述变温器主体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变温器主体的冷却槽内的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将所述冷却槽分隔成导流腔和换热腔,所述导流板上形成有供所述冷却器穿过的条形的导流孔,所述导流孔的内壁与所述冷却器的外壁之间留有供冷却液流动的预设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器包括彼此平行的多个中空的冷却板和连接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冷却板之间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具有导通腔,所述冷却板的内部与所述导通腔依序连通并形成所述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具有位于其两端的冷却进液口和冷却出液口,所述冷却进液口与所述排气槽相连,所述冷却出液口与所述血液出口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板具有多个条形的棱状结构,用以增大与流体的接触面积;所述冷却板包括彼此平行的两个冷却片和连接在两个冷却片之间的两个连接片,每个所述冷却片上均形成有多个所述棱状结构;每个冷却片均包括多个第一片体和多个第二片体,多个第一片体和多个第二片体交替布置,相邻的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构成所述棱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座包括座体,所述座体具有供所述冷却板的端部置入并与所述冷却板密封连接的连接槽;所述座体的连接槽内设置有多个凸尖片,用以与所述冷却板的内壁相抵。
进一步地,所述血液变温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变温器主体顶部的排气阀门,所述排气阀门具有进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气体出口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排气阀门包括相互连接的阀体和操作件,所述阀体包括阀座和分别于所述阀座连接的进气接头、第一排气接头和第二排气接头,所述进气接头与所述变温器主体连接,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进气接头的外端,所述第一排气口位于所述第一排气接头的外端,所述第二排气口位于所述第二排气接头的外端。
进一步地,所述变温器主体包括顶盖和上装配座,所述顶盖和所述上装配座连接固定并围合形成所述排气槽;所述顶盖包括头部、位于所述头部下方且与所述上装配座连接的环形的足部,以及从所述头部的外周向下延伸至所述足部的环形壁部;所述环形壁部包括从所述头部竖直向下延伸至所述足部的直壁部分和从所述头部向下并向外倾斜延伸至所述足部的斜壁部分,所述血液入口形成在所述直壁部分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将所述变温器主体固定安装在柱状的第一外部支撑物上的固定座、用于将所述变温器主体吊挂在第二外部支撑物上的悬挂支架,以及与所述变温器主体固定的外固定板;所述外固定板分别与固定座和悬挂支架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变温器主体包括上装配座、外框和下装配座,所述上装配座、外框和下装配座依序连接围合形成所述冷却槽;所述上装配座具有供冷却液进入所述冷却槽内的导入口和用于与所述冷却通道一端相连的上装配口,所述下装配座具有供冷却液流出所述冷却槽内的导出口和用于与所述冷却通道的另一端相连的下装配口;所述上装配座上形成有上卡合部,所述下装配座上形成有下卡合部,所述外框的侧壁上形成有与所述上卡合部配合卡合的上卡合配合部和与所述下卡合部配合卡合的下卡合配合部,所述上装配座与所述外框之间以及所述下装配座与所述外框之间均设置有密封构件。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血液变温器,包括变温器主体,变温器主体具有排气槽、与排气槽彼此独立的冷却槽、冷却液入口、冷却液出口、与排气槽连通的气体出口、血液入口以及血液出口,冷却槽内设置有具有冷却通道的冷却器,这样,结构紧凑、体积小,方便携带和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血液变温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血液变温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装配座、外框和下装配座组装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装配座、外框和下装配座分解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3中P-P面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血液变温器的主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血液变温器的侧视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血液变温器的俯视示意图;
图9为图8中A-A面的剖视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B-B面的剖视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流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温器主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C部的放大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血液变温器支撑在外部支撑物上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部支撑物、变温器主体的外框和固定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称的“前”“后”“左”“右”“上”“下”与附图本身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一致,但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起限定作用。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参见图1和2,在本实施例中,血液变温器100,包括变温器主体10和排气阀门30,变温器主体10具有排气槽103、气体出口104、血液入口105和血液出口106,气体出口104、血液入口105和血液出口106分别与排气槽103 连通,排气槽103和血液入口105位于变温器主体10的顶部,血液出口106 位于变温器主体10的底部,变温器主体10内设有冷却器,血液经血液入口105 进入排气槽103中,再经冷却器后由血液出口106流出,通过冷却器可对血液降温。血液在流动时产生的气体可由气体出口104排出变温器主体10的外部。
在其他实施例中,血液入口105和血液出口106均设置在变温器主体10 的顶部,且血液入口105和血液出口106可分别设置在变温器主体10的同一侧、相邻侧或相对侧。
在其他实施例中,血液入口105、血液出口106还可设置在变温器主体10 的底部或中部的任意位置处。
参见1和2,排气阀门30具有进气口30a、第一排气口30b和第二排气口 30c,进气口30a与气体出口104相连。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排气口30b、第二排气口30c均为常闭设置,第一排气口30b位于第二排气口30c下方,即第二排气口30c的高度(指的是距变温器主体10的距离)高于第一排气口30b的高度(指的是距变温器主体10的距离),容易理解的是,采用高低位设计,方便两个排气口有效隔离,安全可靠。
参见1和2,在本实施例中,排气阀门30包括相互连接的阀体31和操作件32,阀体31包括阀座311和分别于阀座311连接的进气接头312、第一排气接头313和第二排气接头314,进气接头312与变温器主体10连接,进气口30a 位于进气接头312的外端,第一排气口30b位于第一排气接头313的外端,第二排气口30c位于第二排气接头314的外端。操作件32具有内置在阀座311 内的阀芯部,通过拨动操作件32相对阀体31转动,可打开和关闭第一排气口30b及第二排气口30c。特别的是,在需要排气时,一般是先打开高度较低第二排气口30c低的第一排气口30b进行排气,在第一排气口30b堵塞后,可打开第二排气口30c进行排气。
参见1和2,在本实施例中,进气接头312具有圆形的横截面,第一排气接头313从阀座311向外延伸,且第一排气接头313的延伸方向与进气接头312 轴向正交设置,第二排气接头314从阀座311沿进气接头312轴向的方向向上延伸,容易理解的是,第一排气接头313大致呈水平设置,第二接头大致呈竖直设置,从而使第一排气口30b和第二排气口30c有效间隔开,水平的第一排气接头313可防止异物进入。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排气接头313和/或第二排气接头314可分别倾斜、水平、竖直设置。
参见1和2,在本实施例中,进气接头312与变温器主体10通过连接套管 33连接固定,连接套管33与变温器主体10之间采用螺纹连接,从而将进气接头312可拆除地固定在变温器主体10上。
作为进一步地优化,进气接头312与变温器主体10之间设置有阀门密封构件,以密封二者之间间隙,从而防止外部的气体进入排气槽103内。
参见1和2,在本实施例中,变温器主体10包括顶盖40和上装配座50,顶盖40和上装配座50连接固定并围合形成排气槽103,气体出口104和血液入口105形成在顶盖40上。上装配座50具有与冷却器入口相连的上装配口,排气槽103内的血液从上装配口流入冷却器的入口中。
参见图1和2,在本实施例中,顶盖40包括头部41、位于头部41下方且与上装配座50连接的环形的足部42,以及从头部41的外周向下延伸至足部42 的环形壁部43,气体出口104形成在头部41上,血液入口105形成在环形壁部43上。顶盖40的足部42与上装配座50之间可通过卡合、紧配合等一切现有的固定方式连接固定。这样,方便安装和拆卸。
参见图1和2,在本实施例中,环形壁部43包括从头部41竖直向下延伸至足部42的直壁部分431和从头部41向下并向外倾斜延伸至足部42的斜壁部分432,血液入口105形成在直壁部分431上。可以理解的是,该顶盖40采用横截面为上小下大的锥形结构,其斜壁部分432的内壁具有引导斜面,以便于气体在浮力作用下沿该引导斜面有效地上升到血液的液面上,提高排气效率。
参见图1和2,变温器主体10整体均采用透明的玻璃、塑料材质制成,以便观测变温器主体10的排气槽103中血液,根据血液中气体含量值,来选择是否需要排气。
参见图1和2,在本实施例中,变温器主体10的顶盖40的外壁上形成有与排气槽103对应的刻度线。可通过刻度提示,依据液面高度判断是否需要排气。
参见图3至5,本实施例的血液变温器100包括变温器主体10,变温器主体10包括上装配座50、外框60和下装配座70,上装配座50、外框60和下装配座70依序连接围合形成冷却槽101,用以放置具有冷却通道的冷却器。上装配座50、外框60和下装配座70均为但不局限于透明的塑胶件,上装配座50 与外框60之间以及下装配座70与外框60之间卡合固定,且密封连接。上装配座50具有供冷却液进入冷却槽内的导入口51和用于与冷却通道一端相连的上装配口52,下装配座70具有供冷却液流出冷却槽内的导出口71和用于与冷却通道的另一端相连的下装配口72,导入口51、冷却槽101、导出口71依序连通。这样,采用塑胶材质成型,成本较低,通过卡合使上装配座50、外框60 和下装配座70连接固定,安装方便,结构简单且可靠。值得一提的是,血液从上装配座50的上装配口52流入冷却器内,再经下装配座70的下装配口72流出,温度较低的冷却液从导入口51流入冷却槽101中,与冷却器接触并换热,换热后温度上升的冷却液从导出口71流出,从而使冷却器内血液降温。
参见图3至5,上装配座50上形成有上卡合部53,下装配座70上形成有下卡合部73,外框60的侧壁上形成有与上卡合部53配合卡合的上卡合配合部 61和与下卡合部73配合卡合的下卡合配合部62,上装配座50与外框60之间以及下装配座70与外框60之间均设置有密封构件102。在本实施例中,上装配座50包括上基部54和连接在上基部54上的环形的上侧壁部55,导入口51 和上装配口52均形成在上基部54上,下装配座70包括下基部74和连接在下基部74上的环形的下侧壁部75,导出口71和下装配口72均形成在下基部74 上;上侧壁部55与外框60之间以及下侧壁部75与外框60之间均设置有密封构件102。也就是说,在装配时,将上装配座50的上侧壁部55和下装配座70 的下侧壁部75分别插入外框60中,通过外框60的上卡合配合部61与上装配座50的上卡合部53配合卡合,从而将上装配座50固定在外框60上,再通过密封构件102来密封二者之间间隙,以避免冷却槽101内的冷却液从外框60 的上端(图示的上端)流出。通过外框60的下卡合配合部62与下装配座70 的下卡合部73配合卡合,从而将下装配座70固定在外框60上,再通过密封构件102来密封二者之间间隙,以避免冷却槽101内的冷却液从外框60的下端(图示的下端)流出。
在其他实施例中,外框60的两端也可以分别置入上侧壁部55和下侧壁部 75中。
参见图3至5,在本实施例中,密封构件102为但不局限于密封圈,上侧壁部55的外侧壁上形成有用于固定密封构件102的上安装槽56,下侧壁部75 的外侧壁上形成有用于固定密封构件102的下安装槽76。两个密封构件102可采用紧配合、粘结剂分别安装在上安装槽56和下安装槽76,上装配座50的上卡合部53位于上安装槽56的密封构件102与上基部54之间,下装配座70的下卡合部73位于下安装槽76的密封构件102与下基部74之间。
在其他实施例中,密封构件102也可以是密封垫片,上装配座50的密封构件102安装在上基部54上,并绕设在上侧壁部55之外,下装配座70的密封构件102安装在下基部74上,并绕设在下侧壁部75之外。
参见图3至5,在本实施例中,上卡合部53凸设在上侧壁部55的外侧壁上,下卡合部73凸设在下侧壁部75的外侧壁上。上卡合配合部61具有供上卡合部53卡入的上卡合孔611;下卡合配合部62具有供下卡合部73卡入的下卡合孔621。上卡合孔611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四个,且沿外框60的周向布设,上卡合部53与上卡合孔611分别一一对应。下卡合孔621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四个,且沿外框60的周向布设,下卡合部73与下卡合孔621分别一一对应。
在其他实施例中,上卡合配合部61具有供上卡合部53卡入的上卡合槽;下卡合配合部62具有供下卡合部73卡入的下卡合槽。
参见图3至5,在本实施例中,上装配座50和下装配座70均设置有支撑筋50a,用以定位和支撑冷却器,通过支撑筋50a来定位和支撑冷却器,从而将冷却器的位置进行保持,结构更稳定,可靠性高。
参见图6至10,在本实施例中,血液变温器100包括变温器主体10,变温器主体10包括顶盖40、上装配座50、外框60、下装配座70、底盖80和冷却器90,顶盖40、上装配座50、外框60、下装配座70、底盖80为但不局限于透明的塑料制成,顶盖40、上装配座50、外框60、下装配座70、底盖80顺序连接固定,上装配座50、外框60和下装配座70围合形成冷却槽101,所述冷却器90内置在该冷却槽101中。
当然,顶盖40、上装配座50、外框60、下装配座70、底盖80也可以一体成型制成。
从图6至8可以看出,变温器主体10的顶盖40上设置有血液入口105和冷却液入口107,底盖80上设置有血液出口106和冷却液出口108,血液入口105和血液出口106分别与冷却器90的内部相连,冷却液入口107和冷却液出口108分别与冷却槽101相连,可以理解的是,冷却液入口107和冷却液出口 108分别变温器主体10的上下端(图示的上下方向),温度较低的冷却液从冷却液入口107进入冷却槽101后与冷却器90换热,换热后的温度上升的冷却液从冷却液出口108流出,从而对冷却器90内的血液降温,上下设置的冷却液入口107和冷却液出口108可增长冷却液的流动行程,从而提高冷却效果。
从图4和9可以看出,特别的是,顶盖40内设置有上导液管111,上导液管111的外端延伸至顶盖的外部,其内端经导入口51伸入冷却槽101的导流腔中,冷却液入口107形成在上导液管111的外端上;底盖80内设置有下导液管 112,下导液管112的外端延伸至底盖80的外部,其内端经导出口71伸入冷却槽101的换热腔中,冷却液出口108形成在下导液管112的外端上。上导液管 111与顶盖40可以一体成型制成,也可以分开成型后密封组装;下导液管112 和底盖80可以一体成型制成,也可以分开成型后密封组装。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液入口107可与一外部泵(图未示)的出液口相连,冷却液出口108可与该外部泵的入液口相连,这样,可使冷却液的循环流动,提高了热量扩散速度,保证了冷却效果稳定和持久。
参见图9和10,变温器主体10的冷却槽101内的设置有冷却器90和导流板109,导流板109将冷却槽101分隔成导流腔101a和换热腔101b,导流板 109上形成有供冷却器90穿过的条形的导流孔1091,导流孔1091的内壁与冷却器90的外壁之间留有供冷却液流动的预设间隙109a,冷却液入口107、导流腔101a、预设间隙109a、换热腔101b、冷却液出口108顺序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导流板109大致为方形板,导流板109固定在上装配座50上,并将冷却槽101分成上下(图示的上下方向)布置的导流腔101a与换热腔101b,冷却器90仅一小部分位于该导流腔101a中,剩余的部分位于换热腔101b中,可以理解的是,冷却液从冷却液入口107进入导流腔101a后,在导流板109的阻挡下,会向四周扩散流动,再由导流孔1091的内壁与冷却器90的外壁之间留有的上述预设间隙109a流入换热腔101b中,这样,可使冷却液均匀地进入冷却槽101的换热腔101b中,并与冷却器90充分接触冷却,以贴近冷却器90的外壁循环,使冷却效果提升。
请继续参见图9和10,上装配座50具有位于其底面的环形的装卡槽,以供导流板109置入。在本实施例中,导流板109与上装配座50之间设置有粘结剂,以二者连接固定。
参见图10和11,导流板109上的导流孔1091的形状与冷却器90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该导流孔1091的内壁呈锯齿形,在本实施例中,导流板109 上的导流孔1091具有彼此平行的两个导流纵向壁,每个导流纵向壁上均凸设有沿导流孔1091的延伸方向布置的多个凸肋。
当然,导流孔1091的内壁也可以为波浪形或直线形。
参见图9至13,本实施例的冷却器90,保持在冷却槽101中,变温器主体 10内设置有支撑筋50a,用以定位和支撑冷却器90。
请继续参见图9至13,冷却器90包括彼此平行的多个中空的冷却板91和连接在相邻的两个冷却板91之间的连接座92,连接座92具有导通腔921,冷却板91的内部与导通腔921依序连通并形成冷却通道,冷却通道具有位于其两端的冷却进液口90a和冷却出液口90b,冷却进液口90a与上装配口对接,冷却出液口90b与下装配口72对接,冷却板91具有多个条形的棱状结构90c,用以增大与流体的接触面积。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冷却板91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五个,分为冷却首板91a、冷却尾板91b为介于两者之间的三个冷却中板91c,冷却进液口90a位于冷却首板91a的上端(图示的上端),冷却出液口90b位于冷却尾板91b的下端(图示的下端),冷却首板91a、冷却尾板91b、冷却中板91c的形状相同,但冷却首板91a、冷却尾板91b的长度均较冷却中板91c 要长,冷却首板91a与上装配座50密封对接,冷却尾板91b与下装配座70密封对接,该导流孔1091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五个,分别与五个冷却板91一一对应。
从图12和13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冷却板91为但不局限于铝合金板,冷却板91包括彼此平行的两个冷却片911和连接在两个冷却片911之间的两个连接片912,冷却片911、连接片912围合形成横截面为方框形成的冷却板91,每个冷却片911上均形成有多个所述棱状结构90c。容易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多个条形的棱状结构90c,可增加与冷却液、血液的接触面积,增大冷却面积,提高冷却效果。
当然,冷却片911的横截面也可以为波浪形。
参见图12和13,在本实施例中,冷却片911的表面具有相互垂直的一横向(图示的X轴方向,下面统称横向)和一纵向(图示的Z轴方向,下面统称纵向),多个棱状结构90c在平行于横向的方向上并排设置,每个棱状结构90c 沿平行于纵向的方向延伸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多个棱状结构90c连接构成冷却片911,条形的棱状结构90c平行于纵向的方向延伸,可其外表面可对由上向下流动的冷却液进行引导,内表面可对上下流动的血液进行移动,以保证流体流动的稳定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棱状结构90c在平行于纵向的方向上并排设置,每个棱状结构90c沿平行于横向的方向延伸设置。
具体地,每个冷却片911均包括多个第一片体913和多个第二片体914,第一片体913与第二片体914之间形成一夹角;多个第一片体913和多个第二片体914交替布置且连接固定,相邻的第一片体913和第二片体914构成棱状结构90c,且第一片体913与第二片体914的连接处形成棱边。
在其他实施例中,相邻的棱状结构90c间隔设置。
从图10、12和13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座92包括座体922,座体922具有供冷却板91的端部置入并与冷却板91密封连接的连接槽923,在本实施例中,座体922上连接有封盖板924,封盖板924与座体922连接并围合形成导通腔921。封盖板924与座体922之间可采用紧配合或粘接固定,这样,结构紧凑,方便安装。
从图10、12和13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座体922的连接槽923内设置有多个凸尖片925,用以与冷却板91的内壁相抵。凸尖片925一体成型在座体922上,且多个凸尖片925在平行于横向的方向上间隔设置,在座体922与冷却板91相连时,凸尖片925置入冷却板91内,防止冷却板91塌陷。
参见图14和15,本实施例的血液变温器100包括变温器主体10和固定装置20,变温器主体10包括外框60,该外框60可采用透明的玻璃或塑料材质制成,以便对变温器主体10的内部进行观测。
参见图14和15,固定装置20包括固定座21、悬挂支架22和外固定板23,外固定板23与变温器主体10的外框60通过螺钉、卡扣等一切现有的固定方式连接固定,固定座21用于将变温器主体10固定安装在柱状的第一外部支撑物 201上,悬挂支架22用于将变温器主体10吊挂在(可水平延伸)第二外部支撑物202上;外固定板23分别与固定座21和悬挂支架22连接固定。可以理解的是,血液变温器100通过固定装置20的固定座21和悬挂支架22,使产品在临床环境下通过择一的方式固定支撑在外部支撑物上,从而实现对血液变温器 100的安装固定。
参见图14和15,固定座21具有供第一外部支撑物201滑入和滑出的锁付槽211,固定座21上设置有主紧固件24,用以与锁付槽211内的第一外部支撑物201相连并将固定座21保持在第一外部支撑物201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部支撑物201为但不局限于圆柱体,该圆柱体呈竖直布置(即垂直于地面设置),第一外部支撑物201的直径为20至36mm。固定座21具有供第一外部支撑物201滑入和滑出的锁付槽211,固定座21上设置有主紧固件24,用以与锁付槽211内的第一外部支撑物201相连并将固定座21保持在第一外部支撑物 201上,主紧固件24为但不局限于螺丝,主紧固件24与固定座21螺纹连接。容易理解的是,通过拧动主紧固件24转动,从而压紧或松脱第一外部支撑物 201,这样,可对血液变温器100的高度位置进行上下调节,且安装固定方便。
在其他实施例中,主紧固件24弹性安装在固定座21上,第一外部支撑物 201上开设有供主紧固件24置入的孔。
参见图14和15,外固定板23包括固定在变温器主体10的外壁上的第一板体231和与第一板体231相连并从第一板体231向外弯折的第二板体232,固定座21上开设有供第二板体232滑入和滑出的插槽212,固定座21上设置有辅紧固件,用以与插槽212内的第二板体232相连并将第二板体232保持在固定座21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231半包围地套设在固定在外框60的外壁,第二板体232置入固定座21的插槽212内,再由辅紧固件25固定,辅紧固件25为但不局限于螺丝,辅紧固件25与固定座21螺纹连接。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拧动辅紧固件25转动,从而压紧或松脱第二板体232,这样,连接有外固定板23的框体可独立于固定座21固定和拆离,需要取下变温器主体10 时,可拧动辅紧固件25使其与固定座21分离,而不需要将固定座21取离第一外部支撑物201,方便使用。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板体231还可以是直板,或者是框体。
参见图14和15,第二外部支撑物202可以是具有圆形横截面的挂钩,还可以是水平布置的圆形的钢丝条,第二外部支撑物202的直径为2mm到10mm。在本实施例中,悬挂支架22为但不局限于金属材质,其包括分别与外固定板 23连接固定的两个紧固部221和连接在两个紧固部221之间的悬挂部222。操作人员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悬挂支架22将血液变温器100悬挂于合适部位,以便于血液变温器100的携带和存放。
参见图14和15,在本实施例中,紧固部221呈拱形,其包括分别与外固定板23连接固定的两个紧固脚223。这样,可以防止变温器主体10与悬挂支架22之间发生转动,从而提供结构的稳固性。
参见图14和15,在本实施例中,变温器主体10的外框60内设置有内固定板26,变温器主体10、悬挂支架22、外固定板23、内固定板26通过悬挂紧固件27连接固定,悬挂紧固件27为但不局限于螺丝。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额外增加内固定板26,可降低外框60的厚度,并保证连接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血液变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液变温器包括变温器主体,所述变温器主体具有排气槽、与所述排气槽彼此独立的冷却槽、冷却液入口、冷却液出口、与所述排气槽连通的气体出口、血液入口以及血液出口,所述冷却槽内设置有具有冷却通道的冷却器,所述血液入口、排气槽、冷却通道、血液出口依序连通,所述冷却液入口、冷却槽、冷却液出口依序连通;所述冷却液入口、排气槽、气体出口、血液入口设置在所述变温器主体的顶部,所述血液出口和冷却液出口设置在所述变温器主体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变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温器主体的冷却槽内的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将所述冷却槽分隔成导流腔和换热腔,所述导流板上形成有供所述冷却器穿过的条形的导流孔,所述导流孔的内壁与所述冷却器的外壁之间留有供冷却液流动的预设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变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包括彼此平行的多个中空的冷却板和连接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冷却板之间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具有导通腔,所述冷却板的内部与所述导通腔依序连通并形成所述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具有位于其两端的冷却进液口和冷却出液口,所述冷却进液口与所述排气槽相连,所述冷却出液口与所述血液出口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血液变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板具有多个条形的棱状结构,用以增大与流体的接触面积;所述冷却板包括彼此平行的两个冷却片和连接在两个冷却片之间的两个连接片,每个所述冷却片上均形成有多个所述棱状结构;每个冷却片均包括多个第一片体和多个第二片体,多个第一片体和多个第二片体交替布置,相邻的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构成所述棱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血液变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包括座体,所述座体具有供所述冷却板的端部置入并与所述冷却板密封连接的连接槽;所述座体的连接槽内设置有多个凸尖片,用以与所述冷却板的内壁相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变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液变温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变温器主体顶部的排气阀门,所述排气阀门具有进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气体出口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血液变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阀门包括相互连接的阀体和操作件,所述阀体包括阀座和分别于所述阀座连接的进气接头、第一排气接头和第二排气接头,所述进气接头与所述变温器主体连接,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进气接头的外端,所述第一排气口位于所述第一排气接头的外端,所述第二排气口位于所述第二排气接头的外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变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温器主体包括顶盖和上装配座,所述顶盖和所述上装配座连接固定并围合形成所述排气槽;所述顶盖包括头部、位于所述头部下方且与所述上装配座连接的环形的足部,以及从所述头部的外周向下延伸至所述足部的环形壁部;所述环形壁部包括从所述头部竖直向下延伸至所述足部的直壁部分和从所述头部向下并向外倾斜延伸至所述足部的斜壁部分,所述血液入口形成在所述直壁部分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变温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将所述变温器主体固定安装在柱状的第一外部支撑物上的固定座、用于将所述变温器主体吊挂在第二外部支撑物上的悬挂支架,以及与所述变温器主体固定的外固定板;所述外固定板分别与固定座和悬挂支架连接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变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温器主体包括上装配座、外框和下装配座,所述上装配座、外框和下装配座依序连接围合形成所述冷却槽;所述上装配座具有供冷却液进入所述冷却槽内的导入口和用于与所述冷却通道一端相连的上装配口,所述下装配座具有供冷却液流出所述冷却槽内的导出口和用于与所述冷却通道的另一端相连的下装配口;所述上装配座上形成有上卡合部,所述下装配座上形成有下卡合部,所述外框的侧壁上形成有与所述上卡合部配合卡合的上卡合配合部和与所述下卡合部配合卡合的下卡合配合部,所述上装配座与所述外框之间以及所述下装配座与所述外框之间均设置有密封构件。
CN201921820325.9U 2019-10-25 2019-10-25 血液变温器 Active CN2113570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20325.9U CN211357058U (zh) 2019-10-25 2019-10-25 血液变温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20325.9U CN211357058U (zh) 2019-10-25 2019-10-25 血液变温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57058U true CN211357058U (zh) 2020-08-28

Family

ID=72158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20325.9U Active CN211357058U (zh) 2019-10-25 2019-10-25 血液变温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570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1086714A (en) Heat exchanger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gulating the temperature of blood in an extracorporeal circuit
US7982376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moving heat from high intensity light bulbs
BR112012020384B1 (pt) Trocador de calor e oxigenador integrado com trocador de calor
CN211357058U (zh) 血液变温器
CN110694130A (zh) 血液变温器
WO2024045907A1 (zh) 冷却结构体
CN211272739U (zh) 冷却器和血液变温器
CN211132391U (zh) 用于血液变温器的冷却液循环结构
CN217148621U (zh) 偏置悬框蒸发器
CN209532328U (zh) 一种用于加热和冷却的载台
CN210605627U (zh) 一种工业计算机散热系统
CN209960833U (zh) 一种流体冷却装置
CN211132390U (zh) 用于血液变温器的密封结构
CN215766022U (zh) 一种辐照加工用循环冷却装置
CN219775561U (zh) 一种灯架及工矿灯
CN218387153U (zh) 一种液冷节能型伺服电机
CN212695806U (zh) 一种阀用电机高密封性后端盖
CN211712681U (zh) 一种过流式杀菌装置
CN216592431U (zh) 一种外置水冷架
CN220917948U (zh) 一种冷光源红外光治疗仪
CN211132503U (zh) 用于血液变温器的排气结构
CN110067990A (zh) 照明灯具及其电源腔
CN210951989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冷凝器
CN118117209B (zh) 一种半固态圆柱电池或圆柱电池的浸没式液冷电池箱
CN211059833U (zh) 一种工程监理用便携式探照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