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52417U - 盒体、耳机充电盒及无线耳机组件 - Google Patents

盒体、耳机充电盒及无线耳机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52417U
CN211352417U CN202020235349.4U CN202020235349U CN211352417U CN 211352417 U CN211352417 U CN 211352417U CN 202020235349 U CN202020235349 U CN 202020235349U CN 211352417 U CN211352417 U CN 2113524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shaft
box body
lower cover
assembly
d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3534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23534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524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524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524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盒体、耳机充电盒及无线耳机组件。盒体包括:第一盖合组件,第一盖合组件的一端设有第一转轴筒;第二盖合组件,第二盖合组件的一端与第一转轴筒转动连接,以使第一盖合组件与第二盖合组件相盖合或张开;及阻尼弹片,阻尼弹片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盖合组件,阻尼弹片的另一端弹性压合第一转轴筒,以在第一盖合组件转动过程中对第一转轴筒产生阻尼力。盒体在开合的过程中,阻尼弹片对第一转轴筒的转动产生适当的阻尼力,减缓了第一转轴筒的转动速度和振动幅度,使得盒体的开合过程具有较好的阻尼手感,从而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手感,还能够提高盒体的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盒体、耳机充电盒及无线耳机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盒体、耳机充电盒及无线耳机组件。
背景技术
无线耳机因不受线材束缚、收纳方便的特点受到用户的欢迎。为了提高无线耳机的续航时间,无线耳机常配备有盒体,当不使用无线耳机时,可将无线耳机收纳于盒体。盒体的体积较小,可随身携带。但是,盒体在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盒盖容易松动。因此,如何保证盒体开关盒的可靠性,延长盒体的使用寿命,成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提高开关盒可靠性的的盒体、耳机充电盒及无线耳机组件。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盒体,所述盒体包括第一盖合组件,所述第一盖合组件的一端设有第一转轴筒;第二盖合组件,所述第二盖合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筒转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盖合组件与所述第二盖合组件相盖合或张开;及阻尼弹片,所述阻尼弹片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盖合组件,所述阻尼弹片的另一端弹性压合所述第一转轴筒,以在所述第一盖合组件转动过程中对所述第一转轴筒产生阻尼力。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耳机充电盒,所述耳机充电盒包括所述的盒体,所述第一盖合组件与所述第二盖合组件在盖合时形成收纳槽,所述收纳槽用于收容耳机,所述第二盖合组件上还设有充电部,当所述收纳槽收容所述耳机时,所述充电部电连接所述耳机的充电端,以对所述耳机充电。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线耳机组件,所述无线耳机组件包括无线耳机和所述的耳机充电盒。
本申请提供的盒体通过在第二盖合组件上设置阻尼弹片,阻尼弹片弹性抵接于第一盖合组件的第一转轴筒,盒体在开合的过程中,阻尼弹片对第一转轴筒的转动产生适当的阻尼力,减缓了第一转轴筒的转动速度和振动幅度,使得盒体的开合过程具有较好的阻尼手感,避免盒体的开合过程过于松弛或阻力过大,从而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手感,还能够提高盒体的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耳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盒体在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提供的盒体的一个视角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4是图2提供的盒体的另一视角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5是图2提供的盒体的第一盖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提供的盒体在闭合状态下沿X轴方向的剖面图;
图7是图6提供的盒体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2提供的盒体沿X轴方向的剖面图;
图9是图2提供的盒体的下盖内壳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2提供的盒体的下盖内壳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2提供的盒体的下盖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2提供的盒体的阻尼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盒体在闭合状态下沿X轴方向的局部剖面图;
图14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盒体在闭合状态下沿X轴方向的局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可以适当的结合。
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耳机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无线耳机组件100包括耳机充电盒10和无线耳机20。
无线耳机20包括但不限于蓝牙耳机、真正无线立体声(True Wireless Stereo,TWS)耳机、红外线耳机、2.4G耳机等。无线耳机20可以是单个耳机,也可以是一对耳机或多对耳机。
请参照图2,耳机充电盒10包括盒体40。盒体40包括第一盖合组件1和第二盖合组件2。第一盖合组件1和第二盖合组件2相盖合后的内部空间形成收纳槽30,收纳槽30可以用于收纳无线耳机20。
具体的,第二盖合组件2可以为平板,收纳槽30可以是第一盖合组件1的内部空间与第二盖合组件2围设形成的空间;或者,第一盖合组件1可以为平板,收纳槽30可以是第二盖合组件2的内部空间与第一盖合组件1围设形成的空间;另或者,收纳槽30可以是第一盖合组件1的内部空间和第二盖合组件2 的内部空间共同围设形成的空间。本申请以第一盖合组件1的内部空间和第二盖合组件2的内部空间共同形成收纳槽30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盒体40的结构可以与耳机充电盒10的结构相同。盒体40还包括电路板6及电连接电路板6的充电部(未图示)。电路板6 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二盖合组件2内。在将无线耳机20放入耳机充电盒10内时,无线耳机20的充电端(未图示)与耳机充电盒10内的充电部电连接,以对无线耳机20充电,以满足无线耳机20的续航需求,延长其使用时间。当然,盒体40也可以包括电路板6及电连接电路板6的充电部,后续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盒体40,不仅可以收纳无线耳机,还能够收纳有线耳机、耳塞、戒指、耳环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盒体40的结构进行详细的描述。
请参照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盒体40为以卧式圆形盒子为例,定义盒体40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定义盒体40的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定义盒体40的高度方向为Z轴方向。本申请实施例以盒体40的转动轴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为例进行说明。当然,盒体40还可以是其他形态的充电盒,如卧式方形充电盒、立式圆形充电盒、立式方形充电盒,以及其他形状充电盒同样适用。其中,卧式表示盒体40在Z轴方向的高度小于盒体40在Y轴方向的宽度和在 X轴方向的长度。立式表示在Z轴方向的高度大于盒体40在Y轴方向的宽度和在X轴方向的长度。
请参照图3及图4,图3及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盒体40的分解示意图。可以理解的,盒体40至少包括第一盖合组件1、第二盖合组件2及阻尼弹片3。
请参照图5,所述第一盖合组件1底侧的端部设有第一转轴筒11。第一转轴筒11沿Y轴方向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筒11为两端开口的圆筒。具体的,将第一盖合组件1作为一个结构件,第一转轴筒11是第一盖合组件1的一部分。
所述第二盖合组件2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筒11转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盖合组件1与所述第二盖合组件2相盖合或张开。请参阅图1,当第一盖合组件1 转动至与第二盖合组件2沿Z轴方向叠加设置,即第一盖合组件1盖合于第二盖合组件2上时,盒体40处于闭合状态;请参阅图2,当第一盖合组件1转动至与第二盖合组件2之间形成角度时,盒体40处于打开状态。
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所示,所述第二盖合组件2顶侧的端部设有第二转轴筒21。第二转轴筒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转轴筒21分别设于第一转轴筒11的相对两端。且第一转轴筒11的内部空间与两个第二转轴筒21的内部空间相导通。具体的,两个第二转轴筒21的内部空间皆为圆柱形。第一转轴筒 11的内部空间为圆柱形。这三个圆柱形的直径可以相同或相近。具体的,将第二盖合组件2作为一个结构件,两个第二转轴筒21是第二盖合组件2的一部分。
请参照图3及图6,所述盒体40还包括沿Y轴方向延伸的转轴4。所述转轴4穿设于所述第一转轴筒11的内部空间和两个第二转轴筒21的内部空间,以使所述第一转轴筒11与所述第二转轴筒21转动连接。
可选的,第一转轴筒11可以与转轴4固定连接,其固定连接方式包括不限于一体成型、焊接、卡合连接、胶粘连接、螺栓连接等等。第二转轴筒21与转轴4同轴且能够沿轴向相互转动。
可选的,第二转轴筒21可以与转轴4固定连接,其固定连接方式包括不限于一体成型、焊接、卡合连接、胶粘连接、螺栓连接等等。第一转轴筒11与转轴4同轴且能够沿轴向相互转动。
可选的,第一转轴筒11、第二转轴筒21皆与转轴4同轴且能够沿轴向相互转动。
本申请以第一转轴筒11、第二转轴筒21皆与转轴4同轴且能够沿轴向相互转动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后续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6~图8,所述阻尼弹片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盖合组件2,所述阻尼弹片3的另一端弹性压合所述第一转轴筒11,以在所述第一盖合组件1 转动过程中对所述第一转轴筒11产生阻尼力。
可以理解的,阻尼弹片3能够产生可恢复的形变,即弹性形变。阻尼弹片3 的组成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金属、硬质可变形塑料等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中以阻尼弹片3为金属为例进行说明。当阻尼弹片3为金属时,阻尼弹片3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不易折断。此外,通过调节阻尼弹片3的折弯角度、厚度和宽度等参数很容易调节阻尼弹片3对于第一转轴筒11的阻尼力的大小,简单方便,设计可靠。
可以理解的,阻尼弹片3在弹性压合于第一转轴筒11时发生了弹性形变。阻尼弹片3在形变恢复力下压合于第一转轴筒11上。在第一盖合组件1相对于第二盖合组件2转动的过程中,阻尼弹片3相对于第二盖合组件2静止,所以第一盖合组件1相对于阻尼弹片3转动,由于阻尼弹片3的另一端压合于第一转轴筒11上,所以阻尼弹片3与第一转轴筒11之间产生滑动摩擦力,该滑动摩擦力形成第二盖合组件2转动的阻尼力,以使盒体40的打开过程和关闭过程都具有阻尼感。
可选的,阻尼弹片3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或多个,本申请对于阻尼弹片3 的数量不做限定。
本申请提供的盒体40通过在第二盖合组件2上设置阻尼弹片3,阻尼弹片 3弹性抵接于第一盖合组件1的第一转轴筒11,盒体40在开合的过程中,阻尼弹片3对第一转轴筒11的转动产生适当的阻尼力,减缓了第一转轴筒11的转动速度和振动幅度,使得盒体40的开合过程具有较好的阻尼手感,避免盒体40 的开合过程过于松弛或阻力过大,从而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手感,还能够提高盒体40的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请参照图6所示,第一盖合组件1至少包括上盖外壳12及设于上盖外壳12 内侧的上盖内壳13。第一转轴筒11设于上盖外壳12底侧的一端,且与上盖外壳12一体成型。
具体的,上盖外壳12呈圆形碗状,上盖内壳13呈圆板状,上盖内壳13的直径小于上盖外壳12的内部空间的最大直径,所以上盖内壳13可固定于上盖外壳12的内部空间中。
请参照图6,第二盖合组件2至少包括下盖外壳22和盖合于所述下盖外壳 22内侧的下盖内壳23。下盖外壳22的形状与上盖外壳12的形状大致相同。上盖外壳12与下盖外壳22相盖合,形成盒体40完整的外壳。
下盖内壳23大致呈圆板状。下盖内壳23的直径等于下盖外壳22内部空间的直径,以使下盖内壳23可盖合于下盖外壳22内部空间的开口。
请参照图6、图9及图10,所述下盖外壳22与所述下盖内壳23相盖合后形成连通外部环境的收容槽24、封闭腔25及连通收容槽24与封闭腔25之间的至少一个通孔26。本实施例中,封闭腔25所占据的空间为盖合之后的下盖外壳 22与所述下盖内壳23之间的内部空间。通孔26的数量与阻尼弹片3的数量相同。本申请以两个通孔26和两个阻尼弹片3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照图6及图11,下盖外壳22的侧壁上设有缺口221,该缺口221可以从下盖外壳22的内部空间的开口处沿Z轴方向切割所述下盖外壳22的侧壁形成。该缺口221可形成收容槽24的开口,下盖外壳22内侧靠近缺口221处具有平行于X-Y平面的支撑板222,支撑板222为收容槽24提供底面。
请参照图9,下盖内壳23具有与支撑板222相对设置的承载板231,所述承载板231为收容槽24提供顶面;下盖内壳23的承载板231上凸设有三侧围板232,该三侧围板232分别形成收容槽24的三个侧面。
请参照图11,下盖外壳22的内侧壁上设有两个第二转轴筒21。该两个第二转轴筒21分别设于收容槽24的开口的相对两侧。两个第二转轴筒21可以为盲孔或半封闭的盲孔。两个第二转轴筒21的开口相对。所述第一转轴筒11位于所述收容槽24内,且第一转轴筒11的内部空间与两个第二转轴筒21的内部空间相导通。转轴4设于第一转轴筒11的内部空间与两个第二转轴筒21的内部空间内,以将上盖外壳12和下盖外壳22转动连接在一起。
两个第二转轴筒21在X轴方向连通下盖外壳22的内部空间,以便于转轴4在贯穿第一转轴筒11之后从下盖外壳22的内部空间沿X轴方向安装于两个第二转轴筒21内,提高第一盖合组件1与第二盖合组件2的安装便捷性。
请参照图9,三侧围板232包括第一挡板233及连接于第一挡板233相对两侧且垂直或近似垂直于第一挡板233的第二挡板234和第三挡板235。第一挡板 233与收容槽24的开口相对设置,第二挡板234与第三挡板235相对设置。具体的,第一挡板233可平行于Y-Z平面。第二挡板234和第三挡板235可平行于X-Z平面。
可以理解的,三侧围板232可以与下盖内壳23的其他结构一体成型。
请参照图9及图11,下盖外壳22内设有沿X轴方向连通两个第二转轴筒 21内部空间的第一插槽223和第二插槽224。第二挡板234和第三挡板235分别插入第一插槽223和第二插槽224,一方面能够对下盖内壳23与下盖外壳22 的安装定位,另一方面可以在X轴方向上抵住位于两个第二转轴筒21内的转轴 4部分,以将转轴4固定在两个第二转轴筒21内。
请参照图9及图11,两个通孔26设于第一挡板233上,两个通孔26之间形成第一卡合件236。所述支撑板222上还设有位于第一插槽223与第二插槽 224之间的第一卡持件225。第一卡合件236卡和第一卡持件225,以固定下盖内壳23和下盖外壳22。
请参照图9及图11,下盖内壳23的底侧沿周向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卡合件 237。第二卡合件237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卡合件236的结构相同。下盖外壳22 的内侧沿周向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卡持件226。第二卡持件226的数量与第二卡合件237的数量相同。第二卡持件226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卡持件225的结构相同。第二卡持件226与第二卡合件237一一相卡合,以使下盖内壳23与下盖外壳22 在周向方向紧密地固定在一起,提高下盖内壳23与下盖外壳22的装配稳定性。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9及图11,下盖外壳22的内侧还设有两个沿z轴方向延伸的安装筒227。下盖内壳23的支撑板222上设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安装柱 238。两个安装柱238分别设于第一插槽223和第二插槽224的两侧。两个安装柱238在下盖内壳23与下盖外壳22相盖合时分别安装于两个安装筒227内,以增加下盖内壳23与下盖外壳22在安装过程中的对位准确性。当然,安装筒 227和安装柱238的数量并不限于两个,其位置也不做限定。
所述阻尼弹片3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封闭腔25的内壁,所述阻尼弹片3的另一端经通孔26伸入收容槽24并弹性压合于所述第一转轴筒11的外周面。
具体的,阻尼弹片3的一端可以固定于支撑板222上,也可以固定于下盖外壳22朝向下盖内壳23的表面。本申请以阻尼弹片3的一端固定于支撑板222 上为例进行说明,后续不再赘述。
可选的,请参照图7、图10及图12,所述阻尼弹片3至少包括依次相连接且一体成型的固定部31、弹性臂32及抵接部33。所述固定部31固定于所述下盖内壳23的支撑板222,使得阻尼弹片3相对于下盖内壳23静止。所述抵接部 33位于所述第一转轴筒11与所述下盖内壳23之间的间隙内并弹性压合所述第一转轴筒11的外壁。所述弹性臂32在所述抵接部33弹性压合所述第一转轴筒 11时发生弹性形变。所述弹性臂32在形变恢复力下使所述抵接部33产生向下运动的趋势,进而使得抵接部33压合于第一转轴筒11的上方。在第一盖合组件1相对于第二盖合组件2转动的过程中,第一转轴筒11相对于阻尼弹片3的抵接部33转动,进而使得抵接部33对于第一转轴筒11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形成阻挡第一转轴筒11转动的阻尼力,使得盒体40在开关的过程中具有适当的阻尼感。
可选的,请参照图7及图10,所述下盖内壳23上设有朝向所述封闭腔25 延伸的凸柱239。固定部31可以为平行或大致平行于X-Y平面的片状。所述固定部31固定于所述凸柱239朝向下盖外壳22的表面上,以使所述固定部31相对于所述抵接部33靠近所述下盖外壳22。当固定部31位于下方及抵接部33位于上方时,弹性臂32产生形变后在形变恢复力下易使抵接部33产生向下的运动趋势,进而利于抵接部33弹性压合第一转轴筒11。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2,弹性臂32可以为相对于固定部31倾斜延伸的片状,也可以为弯折片状。本实施例中,弹性臂32为弯折片状,弹性臂32从固定部31的一端先朝向Z轴方向向上延伸,再朝向斜上方延伸至抵接部33,这种设计结构可使弹性臂32发生形变的作用力相对较大,进而使得抵接部33对于第一转轴筒11的阻尼力较大及更为稳定,提高阻尼弹片3的阻尼时长和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阻尼弹片3的材质可以为金属材质,以使阻尼弹片3对第一转轴筒11具有较强及较稳定的阻尼力。通过调节阻尼弹片3在Z轴方向的厚度、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及弹性臂32相对于固定部31的弯折角度或弹性臂32自身的弯折角度,可以有效地调节阻尼弹片3的阻尼力。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0及图12,所述固定部31具有固定孔34及定位孔 35。所述固定部31通过所述固定孔34与所述凸柱239通过螺丝36固定连接。所述凸柱239上设有定位柱240。所述定位柱240穿设于所述定位孔35内,以便于将阻尼弹片3安装于下盖内壳23时对阻尼弹片3的固定部31的位置进行定位,以使阻尼弹片3能够快速安装及固定。
在盒体40装配过程中,首先将转轴4穿设于第一转轴筒11内,将转轴4 的两端安装于两个第二转轴筒21内;将阻尼弹片3的定位孔35插入到下盖内壳23的定位柱240内,然后在固定孔34中打螺丝36,将阻尼弹片3的固定部 31与凸柱239完全固定,将阻尼弹片3的抵接部33经第三挡板235的通孔26 伸出;再将下盖内壳23上的安装柱238对准下盖外壳22的安装筒227,第二挡板234和第三挡板235分别对应第一插槽223和第二插槽224,下压下盖内壳 23,以使安装柱238插入安装筒227、第二挡板234和第三挡板235分别插入第一插槽223和第二插槽224,第一卡合件236卡合于第一卡持件225,第二卡合件237卡合于第二卡持件226,阻尼弹片3的抵接部33随着下盖内壳23的下压而压合于第一转轴筒11的外壁。由于阻尼弹片3是有弹性的,阻尼弹片3会紧紧压住第一转轴筒11的外壁。当旋转盒体40时,开合盖的力就需要克服阻尼弹片3压住第一转轴筒11的摩擦力,进而形成阻尼效果。
可选的,请参照图7及图12,所述抵接部33呈弧形,所述抵接部33的外弧面弹性压合所述第一转轴筒11的外周面,以在第一转轴筒11转动时皆能够弹性压合于第一转轴筒11,提高压合可靠性。
可选的,请参照图13,所述抵接部33的外弧面上具有定位凸起331。所述第一转轴筒11的外周面具有至少一个定位槽111。所述定位槽111用于在所述第一盖合组件1与所述第二盖合组件2相盖合或张开至第一预设角度时卡合于所述定位凸起331。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所述抵接部33的外弧面上设置定位槽,在所述第一转轴筒11的外周面上设置定位凸起。
具体的,定位凸起331卡合于定位槽111,以使盒体40保持形态。可以理解的,在使用过程中,盒体40在打开至最大角度状态和闭合状态时需要保持形态。通过将两个定位槽111分别设于第一转轴筒11的外周面相对应的位置,以使所述定位凸起331第一盖合组件1与所述第二盖合组件2相盖合和张开至最大角度时分别卡合于两个定位槽111,以实现在第一盖合组件1与所述第二盖合组件2相盖合和张开至最大角度时保持形态。
当然,保持形态的角度并不限于最大张开角度,还可以是半开状态的任意角度。
可选的,请参照图6及图8,所述盒体40还包括配重块5。所述配重块5 设于所述第一盖合组件1且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筒11的一端。具体的,配重块5 可以固定于上盖外壳12的内侧,使盒体40关闭至较小角度时,较小角度例如5°~80°,能够自动关闭盒体40,操作方便,省时省力。
在盒体40合盖的过程中,由于第一盖合组件1自身重力还无法克服阻尼弹片3产生的摩擦力阻力,故将手松开不再施加额外的力时,第一盖合组件1也不会自动关闭,可能会直接固定在某个角度不动。通过设置配重块5,以使第一盖合组件1自身重力增加。当将第一盖合组件1继续关盖到较小角度后第一盖合组件1自身重力则足以克服阻尼弹片3产生的摩擦阻力,此时当用户将手松开不再施加额外的力时,盒体40会自动关闭到位。至于具体需要做到多少角度可以自动关闭盒体40则可以通过调节配重块5的重量、阻尼弹片3的折弯角度、厚度和宽度等方式实现。
请参照图14,所述第一盖合组件1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筒11的一端设有第一磁吸件61。所述第二盖合组件2设有与所述第一磁吸件61相对应的第二磁吸件 62。当所述第一盖合组件1与所述第二盖合组件2之间的角度减小至第二预设角度时,所述第一磁吸件61与所述第二磁吸件62相磁吸。第二预设角度可以为0°~30°。第一磁吸件61和第二磁吸件62可以是磁性相吸的磁铁。
具体的,第一磁吸件61可以设于上盖外壳12内,第二磁吸件62可以设于下盖外壳22内。第一磁吸件61与第二磁吸件62之间的磁吸力可以辅助克服阻尼弹片3产生的摩擦力阻力,当将第一盖合组件1继续关盖到第二预设角度后第一盖合组件1自身重力及第一磁吸件61与第二磁吸件62之间的磁吸力之和足以克服阻尼弹片3产生的摩擦阻力,此时当用户将手松开不再施加额外的力时,盒体40会自动关闭到位。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设有阻尼弹片3的盒体40,相较于其他阻尼方案而言,成本低,相比通过各种过盈配合增加阻尼感手感更加,阻尼弹片3兼顾了成本与手感两方面,相对其他方案的阻尼手感强弱调节起来也更加简单。
本申请提供的各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可以适当地结合。此外,本申请所述的上方、顶侧对应于Z轴向上方向,本申请所述的下方、底侧对应于Z轴向下方向。
以上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包括:
第一盖合组件,所述第一盖合组件的一端设有第一转轴筒;
第二盖合组件,所述第二盖合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筒转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盖合组件与所述第二盖合组件相盖合或张开;及
阻尼弹片,所述阻尼弹片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盖合组件,所述阻尼弹片的另一端弹性压合所述第一转轴筒,以在所述第一盖合组件转动过程中对所述第一转轴筒产生阻尼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合组件包括下盖外壳及盖合于所述下盖外壳内侧的下盖内壳,所述下盖外壳与所述下盖内壳盖合后形成连通外部环境的收容槽、封闭腔及连通所述收容槽和所述封闭腔的至少一个通孔,所述第一转轴筒位于所述收容槽,所述阻尼弹片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封闭腔的内壁,所述阻尼弹片的另一端经所述通孔伸入所述收容槽并弹性压合于所述第一转轴筒的外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弹片包括相连接的固定部及抵接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下盖内壳,所述抵接部于所述第一转轴筒与所述下盖内壳之间的间隙内弹性压合所述第一转轴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内壳上设有朝向所述封闭腔延伸的凸柱,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凸柱上,以使所述固定部相对于所述抵接部靠近所述下盖外壳;所述阻尼弹片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抵接部之间的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在所述抵接部弹性压合所述第一转轴筒时发生弹性形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具有定位孔及固定孔,所述凸柱上设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穿设于所述定位孔内,所述固定部通过所述固定孔与所述凸柱螺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呈弧形,所述抵接部的外弧面弹性压合所述第一转轴筒的外周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上具有定位凸起,所述第一转轴筒的外周面具有至少一个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用于在所述第一盖合组件与所述第二盖合组件相盖合或张开至第一预设角度时卡合于所述定位凸起。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意一项所述的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内壳的外侧包括沿周向设置的至少一个卡合件,所述下盖外壳的内侧包括沿周向设置的至少一个卡持件,所述卡合件与所述卡持件一一相卡合。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还包括转轴,所述第二盖合组件还包括第二转轴筒,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一转轴筒和第二转轴筒内,以使所述第一转轴筒与所述第二转轴筒转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还包括配重块,所述配重块设于所述第一盖合组件且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筒的一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合组件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筒的一端设有第一磁吸件,所述第二盖合组件设有与所述第一磁吸件相对应的第二磁吸件,当所述第一盖合组件与所述第二盖合组件之间的角度减小至第二预设角度时,所述第一磁吸件与所述第二磁吸件相磁吸。
12.一种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盒体,所述第一盖合组件与所述第二盖合组件在盖合时形成收纳槽,所述收纳槽用于收容耳机,所述第二盖合组件上还设有充电部,当所述收纳槽收容所述耳机时,所述充电部电连接所述耳机的充电端,以对所述耳机充电。
13.一种无线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耳机组件包括无线耳机和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耳机充电盒。
CN202020235349.4U 2020-02-28 2020-02-28 盒体、耳机充电盒及无线耳机组件 Active CN2113524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35349.4U CN211352417U (zh) 2020-02-28 2020-02-28 盒体、耳机充电盒及无线耳机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35349.4U CN211352417U (zh) 2020-02-28 2020-02-28 盒体、耳机充电盒及无线耳机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52417U true CN211352417U (zh) 2020-08-25

Family

ID=72099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35349.4U Active CN211352417U (zh) 2020-02-28 2020-02-28 盒体、耳机充电盒及无线耳机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524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54587B (zh) 一种无线耳机的收纳盒
CN211352417U (zh) 盒体、耳机充电盒及无线耳机组件
CN210225692U (zh) 盒体及耳机充电盒
CN212850950U (zh) 真正无线立体声耳机盒
US5315336A (en) Battery housing structure
CN213754029U (zh) 盒体、耳机充电盒以及无线耳机组件
CN212811972U (zh) 耳机盒
CN210063832U (zh) 盒体的翻盖结构
CN212543845U (zh) 具有支撑功能的保护壳
CN211019175U (zh) 耳机盒
CN218071545U (zh) 支架及具有该支架的保护壳
CN212850952U (zh) 真正无线立体声耳机盒
CN220965110U (zh) 一种蓝牙耳机充电盒
CN220965099U (zh) 一种耳机充电盒及其耳机组件
CN215871792U (zh) 铰接结构、充电盒和充电盒组件
CN216291053U (zh) 支架保护壳
CN220383098U (zh) 一种隐藏式镜头支架保护壳
WO2021254012A1 (zh) 一种用于耳机充电盒的双稳态铰链及耳机充电盒
CN213661887U (zh) 充电盒的开盖阻尼结构
CN215419640U (zh) 一种耳机充电盒及耳机组件
CN219938500U (zh) 一种旋转式耳机盒
CN212185975U (zh) 智能镜子
JP3299833B2 (ja) 電池を使用する機器の蓋構造
CN220173293U (zh) 一种可多角度支撑的保护壳
CN108808302A (zh) 插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