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51091U - 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351091U CN211351091U CN201922292818.6U CN201922292818U CN211351091U CN 211351091 U CN211351091 U CN 211351091U CN 201922292818 U CN201922292818 U CN 201922292818U CN 211351091 U CN211351091 U CN 21135109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ening
- electric connector
- rib
- limiting part
- electrical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包括有: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开设有至少一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上部具有凸伸形成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开口内的直边处还设有至少一凸伸形成的肋条,所述肋条设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下方,所述肋条呈块状,所述肋条的底部具有一斜面;所述电连接器装设于所述第一开口中,所述电连接器的底部具有向外凸伸形成的第二限位部,组装时,所述电连接器通过第一开口,所述第二限位部被所述第一限位部抵顶住且被所述肋条夹持固定住。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能在组装的过程中,将所述电连接器能组装在准确的位置上,进而提升产品的良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能提升组装时良率的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6及图8,习知的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1’,所述绝缘本体1’开设有至少一第一开口11’,所述开口呈椭圆形状,具体地,所述第一开口11’的长度为9.29mm。所述第一开口11’的上部具有凸伸形成的第一限位部111’。所述第一开口11’内的两圆边处皆设有两凸伸形成的肋条112’,所述肋条112’设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11’的下方。所述肋条112’呈圆弧块状。所述绝缘本体1’的底部还具有凹陷形成的容置空间12’,所述容置空间12’与所述第一开口11’相通。
然而,当组装时的位置度为0.075mm(即单边只可偏移0.0375mm)时,此种设计在与电连接器组装的过程中,所述电连接器会挤压而到所述肋条112’造成肋条112’损毁,使得所述电连接器难以组装在准确的位置上。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能提升组装时的良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该组装结构提升组装时的良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开设有至少一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上部具有凸伸形成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开口内的直边处还设有至少一凸伸形成的肋条,所述肋条设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下方,所述肋条呈块状,所述肋条的底部具有一斜面;所述电连接器装设于所述第一开口中,所述电连接器的底部具有向外凸伸形成的第二限位部,组装时,所述电连接器通过第一开口,所述第二限位部被所述第一限位部抵顶住且被所述肋条夹持固定住。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部还具有凹陷形成的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一开口相通,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底部还连接设有底座,所述底座组装于连接空间中。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开口呈椭圆形状。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设有四个肋条,每两肋条相对而设。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还具有一底盖,所述底盖装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部并覆盖住电连接器的底座。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还具有一外壳,所述外壳由上往下包覆住所述绝缘本体,所述外壳开设有至少一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对应第一开口而设。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能在组装的过程中,避免所述电连接器因挤压而造成所述肋条损毁,且所述肋条能导引第二限位部,以将所述电连接器能组装在准确的位置上,进而提升产品的良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之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之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2之另一角度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3中V圈之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中绝缘本体的俯视图。
图6为习知技术的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中绝缘本体的俯视图。
图7为图5中VI圈之放大图。
图8为图6中VIII圈之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的目的和功效,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及图3,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中,所述组装结构包括一绝缘本体1、至少一电连接器2、一底盖3及一外壳4。
请参阅图4、图5及图7,所述绝缘本体1开设有至少一第一开口11,所述开口呈椭圆形状,具体地,所述第一开口11的长度为9.24mm。与习知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较窄的第一开口11,如此减少与电连接器2的间隙,如此组装后能有较少的偏移误差。所述第一开口11的上部具有凸伸形成的第一限位部111。所述第一开口11内的直边处还设有至少一凸伸形成的肋条112,所述肋条112设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11的下方。所述肋条112呈块状,所述肋条112的底部具有一斜面1121,该斜面1121具有预装的效果。本实施例中,设有四个肋条112,每两肋条112相对而设。所述绝缘本体1的底部还具有凹陷形成的容置空间12,所述容置空间12与所述第一开口11相通。当组装时的位置度为0.075mm(即单边只可偏移0.0375mm)时,如此设计能在组装的过程中,避免所述电连接器2因挤压而造成所述肋条112损毁,且所述肋条112能均衡地受力,以将所述电连接器2能组装在准确的位置上,进而提升产品的良率。
续参阅图1至图3,所述电连接器2装设于所述第一开口11中。所述电连接器2的的底部具有向外凸伸形成的第二限位部21,所述第二限位部21的底部还连接设有底座22。所述电连接器2经过容置空间12后向外通过第一开口11,此时,所述第二限位部21会先接触到斜面1121,此时,再沿者斜面1121继续向外移动并经过肋条112,至终被第一限位部111抵顶住。此时,由于肋条112抵顶住第二限位部21的侧边,进而给予第二限位部21侧边限位效果,如此提高电连接器2装设的精准度。所述底座22置于连接空间12中。
所述底盖3装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底部并覆盖住电连接器2的底座22。
所述外壳4由上往下包覆住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外壳4开设有至少一第二开口41,所述第二开口41对应第一开口11而设。
承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100能在组装的过程中,避免所述电连接器2因挤压而造成所述肋条112损毁,且所述肋条112能均衡地导引第二限位部21,以将所述电连接器2能组装在准确的位置上,进而提升产品的良率。
Claims (6)
1.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开设有至少一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上部具有凸伸形成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开口内的直边处还设有至少一凸伸形成的肋条,所述肋条设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下方,所述肋条呈块状,所述肋条的底部具有一斜面;所述电连接器装设于所述第一开口中,所述电连接器的底部具有向外凸伸形成的第二限位部,组装时,所述电连接器通过第一开口,所述第二限位部被所述第一限位部抵顶住且被所述肋条夹持固定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部还具有凹陷形成的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一开口相通,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底部还连接设有底座,所述底座组装于连接空间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呈椭圆形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设有四个肋条,每两肋条相对而设。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一底盖,所述底盖装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部并覆盖住电连接器的底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一外壳,所述外壳由上往下包覆住所述绝缘本体,所述外壳开设有至少一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对应第一开口而设。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92818.6U CN211351091U (zh) | 2019-12-17 | 2019-12-17 | 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92818.6U CN211351091U (zh) | 2019-12-17 | 2019-12-17 | 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351091U true CN211351091U (zh) | 2020-08-25 |
Family
ID=72097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292818.6U Active CN211351091U (zh) | 2019-12-17 | 2019-12-17 | 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351091U (zh) |
-
2019
- 2019-12-17 CN CN201922292818.6U patent/CN21135109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043765B2 (en) | Multipolar connector | |
US8986027B2 (en) | Connector | |
JP6117415B1 (ja) | コネクタ | |
US9331414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9184512B2 (en) | Connection terminal, 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wiring structure thereof | |
US10355381B2 (en) | Board connector | |
US20150126068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hielding plate | |
CN101752723B (zh) | 电连接器 | |
US7207842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JP5312288B2 (ja) | シールドケース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コネクタ | |
JP3200315U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US8894433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enhanced blind mating features | |
US10541499B2 (en) | Connector | |
KR20200080647A (ko) | 리셉터클 커넥터 | |
US20200212642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upper and lower contacts made from a single contact carrier in two groups | |
KR20170130282A (ko) | 전기 커넥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US8790122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housing | |
US10038268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contact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 |
KR100731443B1 (ko) | 체결 성능이 강화된 전기 커넥터 | |
US7044782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KR20160066514A (ko) | 압착 강도와 임피던스 성능을 높인 동축 케이블 커넥터 | |
KR101951520B1 (ko) | 절연 성능을 높인 동축 케이블 커넥터 | |
US20190123490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shielding shell upwardly abutting a grounding plate | |
CN211351091U (zh) | 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 | |
DK2732509T3 (en) |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its manufactur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