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50539U - 一种塑壳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塑壳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50539U
CN211350539U CN202020402396.3U CN202020402396U CN211350539U CN 211350539 U CN211350539 U CN 211350539U CN 202020402396 U CN202020402396 U CN 202020402396U CN 211350539 U CN211350539 U CN 2113505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assembly
lower contact
rotating shaft
circuit breaker
case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0239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国辉
李燕
张罗
师建轩
刘磊
李焰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Minghui Intelligent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Minghui Intelligent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Minghui Intelligent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Minghui Intelligent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0239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505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505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505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转轴上形成有联动部,下触头组件后端向后延伸至转轴下方,并形成有与联动部相对应的联动配合部,合闸时,转轴能推动下触头组件向上旋转与上触头组件构成相贴合,分闸时,下触头组件与转轴分离并能自动向下旋转。其优点在于合闸时,转轴能够与下触头组件接触带动下触头组件动作,实现下触头组件与上触头组件的合闸动作,分闸时,转轴又能够与下触头组件分离,下触头组件可自动向下打开,尤其在叠加了短路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之后,上触头组件与下触头组件打开的速度更快,不仅有效增加了最大开距,还起到快速拉长电弧,有效熄灭电弧的作用,并可大大提高断路器额定工作电压,同时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塑壳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塑壳断路器。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动、静触头的分断速度,拉大开距,提高灭弧效率,一些断路器将触头结构设置为静触头可排斥式的结构。
通常,该触头结构具体为静触头铰接在一支架上,支架固定在基座上,支架上设有能使静触头抬起的扭簧。分闸时,由于静触头能够在电动斥力的作用下被斥开向下移动,从而增加了开距,提高了分断速度,当完成分闸后,静触头又能够在扭簧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复位,以保证合闸时动静触头的可靠连接接触,但是这种触头结构在分断时,静触头在被电动斥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时,同时还会受到扭簧复位弹力的阻碍,导致静触头斥开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同时也难以增加触头最大开距,不能有效提升触头熄灭电弧的效果。
又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103617927B)公开的一种可快速分断的大开距触头结构,其通过一连杆实现动静触头的相互联动,使得静触头向着与动触头相反的旋转方向转动构成相互贴合或分离,从而能够增加动静触头之间的最大开距,但是这种触头结构的分断速度会受到操作机构动作时间的限制,因此分断能力的提高也受到限制,而且整体结构更加复杂,装配时需要将多个零件整合一起装入,装配非常困难,工艺可行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塑壳断路器。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塑壳断路器,包括基座、面盖以及设置在基座内的第一接线端子、灭弧室、下触头组件、上触头组件、转轴、操作机构、脱扣机构、第二接线端子;所述下触头组件通过铰接轴可旋转地安装在固定于基座上的支架上,所述上触头组件安装在转轴上,所述转轴能带动上触头组件动作,与下触头组件连接或分离;所述转轴上形成有联动部,所述下触头组件后端向后延伸至转轴下方,并形成有与联动部相对应的联动配合部,合闸时,所述转轴能推动下触头组件向上旋转与上触头组件构成相贴合,分闸时,所述下触头组件与转轴分离并能自动向下旋转。
所述转轴上的联动部为圆弧形结构。
所述下触头组件与支架之间还设有能驱使下触头组件向下旋转的弹性件。
所述弹性件为双扭簧结构,其包括两个簧体以及连接两个簧体的U型连杆,两个簧体均延伸出有弹性杆;所述弹性件的两个簧体套设在铰接轴外,并分别设置于下触头组件两侧,所述U型连杆与下触头组件相抵,所述弹性杆与支架相抵。
所述下触头组件包括下触头、下触头支撑,所述下触头支撑套设在下触头外,所述下触头支撑两侧一体形成有下端开口呈“C”字形的隔离罩,所述弹性件设置在隔离罩内。
所述面盖固定安装在基座上,且所述面盖上设有与灭弧室相对应的排气口;所述基座内设有将灭弧室与第一接线端子相隔开的隔弧罩,所述隔弧罩包括隔板以及朝向第一接线端子方向延伸的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延伸至第一接线端子的另一侧。
所述排气通道包括进口通道与出口通道,所述进口通道呈缩口结构,其进口尺寸大于出口尺寸。
所述排气通道的侧壁至少形成有一个凸出的阻挡凸台。
所述排气通道设有两组,并分别设置在隔板的两侧边位置,所述隔板背面形成有若干引导槽,所述引导槽从隔板中部朝向两侧的排气通道延伸。
所述灭弧室下方设有引弧件,所述引弧件一端连接第一接线端子,另一端延伸至下触头组件的下方并弯折朝向灭弧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以上方案,合闸时,转轴能够与下触头组件接触带动下触头组件动作,实现下触头组件与上触头组件的合闸动作,分闸时,转轴又能够与下触头组件分离,下触头组件可自动向下打开,尤其在叠加了短路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之后,上触头组件与下触头组件打开的速度更快,不仅有效增加了最大开距,还起到快速拉长电弧,有效熄灭电弧的作用,并可大大提高断路器额定工作电压,同时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塑壳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塑壳断路器合闸时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塑壳断路器分闸时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触头组件、支架、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触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触头组件、灭弧室、第一接线端子及引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引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塑壳断路器的剖视图。
图11为图10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隔弧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7所示,一种塑壳断路器,包括基座1、面盖2以及设置在基座1内的第一接线端子3、灭弧室4、下触头组件5、上触头组件6、转轴7、操作机构8、脱扣机构9、第二接线端子10。
所述下触头组件5包括下触头51、下触头支撑52,所述下触头支撑52套设在下触头51外,与下触头51连接呈一体,且所述下触头支撑52能够基本包覆住下触头51的上侧与两侧侧壁,所述下触头51前端露至在下触头支撑52外,并形成有下触点,所述下触头51下端则形成有接线凸台,能够通过软连接导线与第一接线端子3连接。
所述基座1内固定安装有支架12,所述下触头51与下触头支撑52靠近中部的位置对应形成有安装铰接孔,使得下触头组件5能够通过铰接轴11可旋转地安装在支架4上。
所述转轴7可旋转地安装在基座1内,并与操作机构8联动连接,能够在操作机构8的带动下旋转动作,所述上触头组件6安装在转轴7上,所述上触头组件2前端与下触头组件5的下触点相对应的上触点,另一端通过软连接导线与第二接线端子10连接,所述上触头组件2能随转轴7旋转,当上触点与下触点接触时则连通,上触点与下触点分开时则断开。
所述转轴7上形成有联动部71,所述下触头支撑52后端向后延伸至转轴7下方,并形成有与联动部71相对应的联动配合部501,所述转轴7能在合闸时推动下触头组件5向上旋转与上触头组件6构成相贴合。
其中,所述联动部71呈弧形的凸起结构,当联动部71与联动配合部501接触配合时,能够减少摩擦,动作更加平稳可靠。
合闸时,转轴7能够带动上触头组件6向下旋转,同时其联动部71与下触头组件5的联动配合部501相接触,推动下触头组件5向上旋转,从而使得上触头组件6与下触头组件5相贴合实现合闸;
分闸时,转轴7在操作机构复位弹力以及电动斥力的共同动作下,带动上触头组件6向上旋转,同时下触头组件5的联动配合部501会失去转轴7的联动部71对其的接触限制,使得下触头组件5能够在电动斥力的作用下向下旋转,从而使得上触头组件6与下触头组件5相分离实现分闸。
转轴7与下触头组件5中间通过联动部71与联动配合部501之间形成联动配合,两者之间不存在其它的连接零件,相对于现有需要中间连杆铰接实现联动配合的结构,结构更加简单,而且安装时分别进行安装,组装也更加方便,工艺可行性更高。
另外,转轴7仅在合闸时与下触头组件5实现联动,而分闸时,转轴7会复位,从而与下触头组件5相分离,使得下触头组件5能够被电动斥力向下斥开,增加开距,拉长电弧,提高分断性能,而且斥开阻力小,分断速度块。
进一步的,所述下触头组件5与支架12之间还设有能驱使下触头组件5向下旋转的弹性件13,当分闸时,下触头组件5除了电动斥力,还能够受到弹性件13向下的弹性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下触头组件5的动作速度,从而进一步实现快速分闸,提高分断速度。
其中,所述弹性件13为双扭簧结构,其包括两个簧体131以及连接两个簧体131的U型连杆132,两个簧体131均延伸出有弹性杆133。
所述下触头组件5通过铰接轴11可旋转地安装在支架12上端,所述弹性件13的两个簧体131套设在铰接轴11外,并分别设置于下触头支撑52两侧,所述U型连杆132与下触头支撑52相抵,所述弹性杆133与支架12相抵。
采用上述结构的弹性件13及其安装结构,不仅安装方便,组装方便,而且受力平衡,工作稳定可靠。
所述下触头支撑52两侧一体形成有下端开口呈“C”字形的隔离罩521,所述弹性件13对应设置在隔离罩521内部位置。由于分闸断开的时候,下触头和弹性件均是带电的,而下触头支撑52通常采用绝缘材料制成,能够起到绝缘隔离的作用,防止下触头组件5与上触头组件6之间的击穿,设置隔离罩521的结构,能够进一步对弹性件13进行保护,防止弹性件13和上触头组件6之间的击穿,更加安全可靠。
进一步的,所述下触头支撑52对应隔离罩521后端的位置向下形成有隔离凸台522,所述U型连杆抵在隔离凸台522上,所述隔离凸台522呈“凸”字形,其作为隔离罩521的延伸,进一步对下触头和弹性件进行隔离,同时隔离凸台522能够对弹性件7进行定位固定。
另外,所述支架12弯折形成“凸”字形结构,其凸肩位置的后侧形成有与弹性杆133相适配的弧形限位槽121,所述弹性杆133则与支架12的两个凸肩相抵,并对应卡在弧形限位槽121,弹性件整体安装更加牢靠稳定。
如图8-9所示,所述灭弧室4设置在第一接线端子3与下触头组件5之间,所述灭弧室4下方设有引弧件15,所述引弧件15一端连接第一接线端子3,另一端延伸至下触头组件5的下方并弯折朝向灭弧室4,当下触头组件5与上触头组件断开时,下触头组件5上的电弧能够通过引弧件15被快速接引至灭弧室4中,进一步提高灭弧性能,保证分断安全可靠。
如图1及图10-12所示,所述面盖2固定安装在基座1上,且所述面盖2上设有与灭弧室4相对应的排气口21;所述基座1内设有将灭弧室4与第一接线端子3相隔开的隔弧罩14,所述隔弧罩14包括隔板141以及朝向第一接线端子3方向延伸的排气通道142,所述排气通道142的延伸长度不小于第一接线端子3对应方向的长度尺寸,并延伸至第一接线端子的另一侧。
当下触头组件5与上触头组件6断开时,电弧导入灭弧室4被消除后,产生的气体能够通过排气口21与排气通道142被排出。在原有排气口21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排气通道142,从而有效缓解上端排气口31处的排气压力,提高整体性能。
所述隔弧罩14通过隔板141能够有效隔绝第一接线端子3与灭弧室4,而且排气通道142朝向第一接线端子3的方向延伸直至第一接线端子3的外侧位置,使得灭弧罩增加排气功能后,仍能保证其本身可靠的隔离隔弧作用。
所述排气通道142包括进口通道与出口通道,所述进口通道呈缩口结构,其进口尺寸大于出口尺寸,其尽量增大进口尺寸,使得更大范围内的气体能够进入到进口通道,然后通过出口通道排出,以进一步提高排气效果。
所述排气通道142的侧壁至少形成有一个凸出的阻挡凸台143,阻挡凸台143使得排气通道22形成一个转弯通道的效果,当气流经过阻挡凸台143会被阻挡凸台143阻挡从而形成转弯,其能够防止气流直喷,隔离阻挡高温颗粒,从而有效减少气流对外部设备和线路的损坏。
所述排气通道142设有两组,并分别设置在隔板21的两侧边位置,与基座1侧壁相贴合,整体布局合理,在保证排气的同时,避免阻挡第一接线端子3,方便第一接线端子3的接线操作。
具体安装时,所述隔弧罩14直接通过插接的方式插设到基座1内,然后通过所述面盖2压紧隔弧罩14,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141背面还形成有若干引导槽144,所述引导槽144从隔板141中部朝向排气通道142延伸,引导槽144能够对气流进行引导,使其能够沿着引导槽144快速通过排气通道142排出,进一步增加排气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各位技术人员须知:虽然本实用新型已按照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做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思想并不仅限于此实用新型,任何运用本实用新型思想的改装,都将纳入本专利专利权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塑壳断路器,包括基座(1)、面盖(2)以及设置在基座(1)内的第一接线端子(3)、灭弧室(4)、下触头组件(5)、上触头组件(6)、转轴(7)、操作机构(8)、脱扣机构(9)、第二接线端子(10);所述下触头组件(5)通过铰接轴(11)可旋转地安装在固定于基座(1)上的支架(12)上,所述上触头组件(6)安装在转轴(7)上,所述转轴(7)能带动上触头组件(6)动作,与下触头组件(5)连接或分离;
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7)上形成有联动部(71),所述下触头组件(5)后端向后延伸至转轴(7)下方,并形成有与联动部(71)相对应的联动配合部(501);合闸时,所述转轴(7)能推动下触头组件(5)向上旋转与上触头组件(6)构成相贴合,分闸时,所述下触头组件(5)与转轴(7)分离并能自动向下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部(71)为圆弧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触头组件(5)与支架(12)之间还设有能驱使下触头组件(5)向下旋转的弹性件(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13)为双扭簧结构,其包括两个簧体(131)以及连接两个簧体(131)的U型连杆(132),两个簧体(131)均延伸出有弹性杆(133);所述弹性件(13)的两个簧体(131)套设在铰接轴(11)外,并分别设置于下触头组件(5)两侧,所述U型连杆(132)与下触头组件(5)相抵,所述弹性杆(133)与支架(12)相抵。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触头组件(5)包括下触头(51)、下触头支撑(52),所述下触头支撑(52)套设在下触头(51)外,所述下触头支撑(52)两侧一体形成有下端开口呈“C”字形的隔离罩(521),所述弹性件(13)设置在隔离罩(521)内。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盖(2)固定安装在基座(1)上,且所述面盖(2)上设有与灭弧室(4)相对应的排气口(21);所述基座(1)内设有将灭弧室(4)与第一接线端子(3)相隔开的隔弧罩(14),所述隔弧罩(14)包括隔板(141)以及朝向第一接线端子(3)方向延伸的排气通道(142),所述排气通道(142)延伸至第一接线端子(3)的另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通道(142)包括进口通道与出口通道,所述进口通道呈缩口结构,其进口尺寸大于出口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通道(142)的侧壁至少形成有一个凸出的阻挡凸台(143)。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通道(142)设有两组,并分别设置在隔板(141)的两侧边位置,所述隔板(141)背面形成有若干引导槽(144),所述引导槽(144)从隔板(141)中部朝向两侧的排气通道(142)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室(4)下方设有引弧件(15),所述引弧件(15)一端连接第一接线端子(3),另一端延伸至下触头组件(5)的下方并弯折朝向灭弧室(4)。
CN202020402396.3U 2020-03-26 2020-03-26 一种塑壳断路器 Active CN2113505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02396.3U CN211350539U (zh) 2020-03-26 2020-03-26 一种塑壳断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02396.3U CN211350539U (zh) 2020-03-26 2020-03-26 一种塑壳断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50539U true CN211350539U (zh) 2020-08-25

Family

ID=72102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02396.3U Active CN211350539U (zh) 2020-03-26 2020-03-26 一种塑壳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505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41573B1 (en) Carrier link insulator for a circuit breaker
CN211350539U (zh) 一种塑壳断路器
CN102243953A (zh) 塑料外壳式低压断路器
CN201673872U (zh) 塑料外壳式低压断路器
CN213184182U (zh) 开关电器
CN112420462A (zh) 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
CN111243912A (zh) 一种塑壳断路器
CN111477503A (zh) 插入式断路器
CN111477504A (zh) 插入式断路器
CN216213228U (zh) 一种限流快速灭弧的小型断路器
WO2022156816A9 (zh) 框架断路器
CN212874402U (zh) 一种塑壳断路器
EP0095038A2 (en) Current limiting circuit-breaker having an improved contact arrangement
CN211479970U (zh) 一种塑壳断路器的触头结构
CN113539755A (zh) 一种断路器
CN219106053U (zh) 灭弧机构和断路器
CN214043511U (zh) 一种固封极柱
CN215869203U (zh) 断路器
CN213304049U (zh) 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
CN210052700U (zh) 一种窄体积塑壳断路器
CN215183691U (zh) 一种等电位结构的隔离开关
CN216250610U (zh) 一种断路器的弹簧式隔离灭弧机构
CN212783282U (zh) 一种紧凑型重合闸断路器
CN214043519U (zh) 一种真空断路器
CN217544506U (zh) 一种多极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