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34653U - 一种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34653U
CN211334653U CN201922459743.6U CN201922459743U CN211334653U CN 211334653 U CN211334653 U CN 211334653U CN 201922459743 U CN201922459743 U CN 201922459743U CN 211334653 U CN211334653 U CN 2113346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male die
ring
hole
circular ring
bo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5974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娄小杰
王威力
罗世文
陈春露
孙海洋
侯涤洋
董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FRP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FRP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FRP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rbin FRP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5974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346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346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346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ing By Coating Moulds (AREA)

Abstract

一种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涉及一种制备补强环的模具。本实用新型是要解决现有的补强方式采用纤维织物铺放补强或缠绕平面片状补强环,适形性较差,纤维易弯曲、松散,使用过程中受力时纤维强度不能完全发挥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是由阳模、第一阴模、第二阴模、第三阴模、第四阴模、第五阴模、柱销和螺栓组成。本实用新型的模具装卡在缠绕机上,将缠绕机调整至设定位置,进行环向缠绕,纤维填满前一阴模和阳模之间的缝隙后,安装下一个阴模,逐个阴模依次进行组合缠绕,全部缠绕完成后,脱模。本实用新型的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配合缠绕机进行补强环的成型。

Description

一种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备补强环的模具。
背景技术
纤维缠绕压力容器由连续纤维缠绕成型,封头和接嘴处需要环向的强度较高。此外,由于设计和使用需要,部分压力容器需要开孔,开孔处周向的强度降低明显。上述两种情况均需要进行开孔周向补强。原有补强方式采用纤维织物铺放补强或缠绕平面片状补强环,适形性较差,纤维易弯曲、松散,使用过程中受力时纤维强度不能完全发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要解决现有的补强方式采用纤维织物铺放补强或缠绕平面片状补强环,适形性较差,纤维易弯曲、松散,使用过程中受力时纤维强度不能完全发挥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是由阳模1、第一阴模2、第二阴模3、第三阴模4、第四阴模5、第五阴模6、柱销7和螺栓8组成;
所述的阳模1为圆台形结构,圆台中心设置第一轴孔1-2且第一轴孔1-2为通孔,在圆台细端的表面对称设置两个第一销孔1-3,圆台粗端的中心部分为空心结构;
所述的第一阴模2是由细端2-5和粗端2-1组成,细端2-5和粗端2-1均为圆柱体结构且细端2-5和粗端2-1同轴设置,细端2-5和粗端2-1为一体结构,细端2-5在粗端2-1的上方,粗端2-1的下部中心处为空心结构,粗端2-1的下表面为由外沿向中心向上倾斜的结构;阳模1的圆台细端的上表面直径小于粗端2-1下表面的内径;第一阴模2的中心设置第二轴孔2-6且第二轴孔2-6为通孔;在粗端2-1的上表面且靠近细端2-5处均匀设置四个脱模螺栓孔2-2;在粗端2-1的上表面且靠近细端2-5处对称设置两个第二销孔2-4,第二销孔2-4为通孔;在粗端2-1的上表面且靠近外沿处均匀设置6个第一螺栓孔2-3;
所述的第二阴模3是由第一圆环3-3和6个第一压板3-4组成,第一圆环3-3的下表面为由外沿向中心向上倾斜的结构;在第一圆环3-3的上表面均匀固定6个第一压板3-4,第一压板3-4从第一圆环3-3的外沿经过内沿向圆心处延伸;每个第一压板3-4的上表面设置第二螺栓孔3-2且第二螺栓孔3-2为通孔;在第一圆环3-3的上表面均匀设置6个第三螺栓孔3-1,第三螺栓孔3-1与第一压板3-4交错布置;所述的第一圆环3-3的内径等于第一阴模2的粗端2-1的外径;
所述的第三阴模4是由第二圆环4-3和6个第二压板4-4组成,第二圆环4-3的下表面为由外沿向中心向上倾斜的结构;在第二圆环4-3的上表面均匀固定6个第二压板4-4,第二压板4-4从第二圆环4-3的外沿经过内沿向圆心处延伸;每个第二压板4-4的上表面设置第四螺栓孔4-2且第四螺栓孔4-2为通孔;在第二圆环4-3的上表面均匀设置6个第五螺栓孔4-1,第五螺栓孔4-1与第二压板4-4交错布置;所述的第二圆环4-3的内径等于第一圆环3-3的外径;
所述的第四阴模5是由第三圆环5-3和6个第三压板5-4组成,第三圆环5-3的下表面为由外沿向中心向上倾斜的结构;在第三圆环5-3的上表面均匀固定6个第三压板5-4,第三压板5-4从第三圆环5-3的外沿经过内沿向圆心处延伸;每个第三压板5-4的上表面设置第六螺栓孔5-2且第六螺栓孔5-2为通孔;在第三圆环5-3的上表面均匀设置6个第七螺栓孔5-1,第七螺栓孔5-1与第三压板5-4交错布置;所述的第三圆环5-3的内径等于第二圆环4-3的外径;
所述的第五阴模6是由第四圆环6-3和6个第四压板6-1组成,第四圆环6-3的下表面为由外沿向中心向上倾斜的结构;在第四圆环6-3的上表面均匀固定6个第四压板6-1,第四压板6-1从第四圆环6-3的外沿经过内沿向圆心处延伸;每个第四压板6-1的上表面设置第八螺栓孔6-2且第八螺栓孔6-2为通孔;所述的第四圆环6-3的内径等于第三圆环5-3的外径;
第一阴模2的粗端2-1放置在阳模1的圆台细端的上表面中心处,两个柱销7分别插入两个第二销孔2-4和两个第一销孔1-3中对第一阴模2和阳模1的位置关系进行定位,第二轴孔2-6与第一轴孔1-2同轴;粗端2-1的下表面与阳模1的斜面1-1之间留有缝隙;
第二阴模3套在第一阴模2的粗端2-1的外壁,第一压板3-4压在第一阴模2的粗端2-1的上表面,6个螺栓8通过第二螺栓孔3-2和第一螺栓孔2-3将第一阴模2和第二阴模3固定;第一圆环3-3的下表面与阳模1的斜面1-1之间留有缝隙;
第三阴模4套在第二阴模3的外壁,第二压板4-4压在第一圆环3-3的上表面,6个螺栓8通过第四螺栓孔4-2和第三螺栓孔3-1将第三阴模4和第二阴模3固定;第二圆环4-3的下表面与阳模1的斜面1-1之间留有缝隙;
第四阴模5套在第三阴模4的外壁,第三压板5-4压在第二圆环4-3的上表面,6个螺栓8通过第六螺栓孔5-2和第五螺栓孔4-1将第三阴模4和第四阴模5固定;第三圆环5-3的下表面与阳模1的斜面1-1之间留有缝隙;
第五阴模6套在第四阴模5的外壁,第四压板6-1压在第三圆环5-3的上表面,6个螺栓8通过第八螺栓孔6-2和第七螺栓孔5-1将第五阴模6和第四阴模5固定;第四圆环6-3的下表面与阳模1的斜面1-1之间留有缝隙。
本实用新型的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的使用方法如下:
先将一根轴杆穿过第二轴孔2-6与第一轴孔1-2,将第一阴模2和阳模1用柱销7定位,然后依次将第二阴模3、第三阴模4、第四阴模5和第五阴模6穿过轴杆待用,将轴杆的两端固定在缠绕机上,将缠绕机调整至设定位置,将预浸纤维缠绕在阳模1的斜面1-1与第一阴模2之间的缝隙中2圈~3圈,进行缠绕至纤维填满阳模1的斜面1-1与第一阴模2之间的缝隙缝隙时为止;
将第二阴模3与第一阴模2用螺栓8定位连接,调整缠绕机丝嘴位置,进行缠绕至纤维填满阳模1的斜面1-1与第二阴模3之间的缝隙时为止;
将第三阴模4与第二阴模3用螺栓8定位连接,调整缠绕机丝嘴位置,进行缠绕至纤维填满阳模1的斜面1-1与第三阴模4之间的缝隙时为止;
将第四阴模5与第三阴模4用螺栓8定位连接,调整缠绕机丝嘴位置,进行缠绕至纤维填满阳模1的斜面1-1与第四阴模5之间的缝隙时为止;
将第五阴模6与第四阴模5用螺栓8定位连接,调整缠绕机丝嘴位置,进行缠绕至纤维填满阳模1的斜面1-1与第五阴模6之间的缝隙时为止;
剪断纤维,按照第五阴模6、第四阴模5、第三阴模4、第二阴模3和第一阴模2的顺序依次拆卸阴模(用螺栓8通过拧进第一阴模2的四个脱模螺栓孔2-2与阳模1进行脱模),拆卸过程中模具及拆卸工具不可移动纤维位置,在阳模1的斜面1-1上得到锥形补强环,然后进行后处理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配合缠绕机进行预浸纤维的缠绕。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一的阳模1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C-C剖面图;
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一的第一阴模2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B-B剖面图;
图5为具体实施方式一的第二阴模3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D-D剖面图;
图7为具体实施方式一的第三阴模4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E-E剖面图;
图9为具体实施方式一的第四阴模5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F-F剖面图;
图11为具体实施方式一的第五阴模6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A-A剖面图;
图13为具体实施方式一的用预浸纤维成型锥形补强环的模具的整体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G-G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为一种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如图1-图14所示,是由阳模1、第一阴模2、第二阴模3、第三阴模4、第四阴模5、第五阴模6、柱销7和螺栓8组成;
所述的阳模1为圆台形结构,圆台中心设置第一轴孔1-2且第一轴孔1-2为通孔,在圆台细端的表面对称设置两个第一销孔1-3,圆台粗端的中心部分为空心结构;
所述的第一阴模2是由细端2-5和粗端2-1组成,细端2-5和粗端2-1均为圆柱体结构且细端2-5和粗端2-1同轴设置,细端2-5和粗端2-1为一体结构,细端2-5在粗端2-1的上方,粗端2-1的下部中心处为空心结构,粗端2-1的下表面为由外沿向中心向上倾斜的结构;阳模1的圆台细端的上表面直径小于粗端2-1下表面的内径;第一阴模2的中心设置第二轴孔2-6且第二轴孔2-6为通孔;在粗端2-1的上表面且靠近细端2-5处均匀设置四个脱模螺栓孔2-2;在粗端2-1的上表面且靠近细端2-5处对称设置两个第二销孔2-4,第二销孔2-4为通孔;在粗端2-1的上表面且靠近外沿处均匀设置6个第一螺栓孔2-3;
所述的第二阴模3是由第一圆环3-3和6个第一压板3-4组成,第一圆环3-3的下表面为由外沿向中心向上倾斜的结构;在第一圆环3-3的上表面均匀固定6个第一压板3-4,第一压板3-4从第一圆环3-3的外沿经过内沿向圆心处延伸;每个第一压板3-4的上表面设置第二螺栓孔3-2且第二螺栓孔3-2为通孔;在第一圆环3-3的上表面均匀设置6个第三螺栓孔3-1,第三螺栓孔3-1与第一压板3-4交错布置;所述的第一圆环3-3的内径等于第一阴模2的粗端2-1的外径;
所述的第三阴模4是由第二圆环4-3和6个第二压板4-4组成,第二圆环4-3的下表面为由外沿向中心向上倾斜的结构;在第二圆环4-3的上表面均匀固定6个第二压板4-4,第二压板4-4从第二圆环4-3的外沿经过内沿向圆心处延伸;每个第二压板4-4的上表面设置第四螺栓孔4-2且第四螺栓孔4-2为通孔;在第二圆环4-3的上表面均匀设置6个第五螺栓孔4-1,第五螺栓孔4-1与第二压板4-4交错布置;所述的第二圆环4-3的内径等于第一圆环3-3的外径;
所述的第四阴模5是由第三圆环5-3和6个第三压板5-4组成,第三圆环5-3的下表面为由外沿向中心向上倾斜的结构;在第三圆环5-3的上表面均匀固定6个第三压板5-4,第三压板5-4从第三圆环5-3的外沿经过内沿向圆心处延伸;每个第三压板5-4的上表面设置第六螺栓孔5-2且第六螺栓孔5-2为通孔;在第三圆环5-3的上表面均匀设置6个第七螺栓孔5-1,第七螺栓孔5-1与第三压板5-4交错布置;所述的第三圆环5-3的内径等于第二圆环4-3的外径;
所述的第五阴模6是由第四圆环6-3和6个第四压板6-1组成,第四圆环6-3的下表面为由外沿向中心向上倾斜的结构;在第四圆环6-3的上表面均匀固定6个第四压板6-1,第四压板6-1从第四圆环6-3的外沿经过内沿向圆心处延伸;每个第四压板6-1的上表面设置第八螺栓孔6-2且第八螺栓孔6-2为通孔;所述的第四圆环6-3的内径等于第三圆环5-3的外径;
第一阴模2的粗端2-1放置在阳模1的圆台细端的上表面中心处,两个柱销7分别插入两个第二销孔2-4和两个第一销孔1-3中对第一阴模2和阳模1的位置关系进行定位,第二轴孔2-6与第一轴孔1-2同轴;粗端2-1的下表面与阳模1的斜面1-1之间留有缝隙;
第二阴模3套在第一阴模2的粗端2-1的外壁,第一压板3-4压在第一阴模2的粗端2-1的上表面,6个螺栓8通过第二螺栓孔3-2和第一螺栓孔2-3将第一阴模2和第二阴模3固定;第一圆环3-3的下表面与阳模1的斜面1-1之间留有缝隙;
第三阴模4套在第二阴模3的外壁,第二压板4-4压在第一圆环3-3的上表面,6个螺栓8通过第四螺栓孔4-2和第三螺栓孔3-1将第三阴模4和第二阴模3固定;第二圆环4-3的下表面与阳模1的斜面1-1之间留有缝隙;
第四阴模5套在第三阴模4的外壁,第三压板5-4压在第二圆环4-3的上表面,6个螺栓8通过第六螺栓孔5-2和第五螺栓孔4-1将第三阴模4和第四阴模5固定;第三圆环5-3的下表面与阳模1的斜面1-1之间留有缝隙;
第五阴模6套在第四阴模5的外壁,第四压板6-1压在第三圆环5-3的上表面,6个螺栓8通过第八螺栓孔6-2和第七螺栓孔5-1将第五阴模6和第四阴模5固定;第四圆环6-3的下表面与阳模1的斜面1-1之间留有缝隙。
本实施方式的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的使用方法如下:
先将一根轴杆穿过第二轴孔2-6与第一轴孔1-2,将第一阴模2和阳模1用柱销7定位,然后依次将第二阴模3、第三阴模4、第四阴模5和第五阴模6穿过轴杆待用,将轴杆的两端固定在缠绕机上,将缠绕机调整至设定位置,将预浸纤维缠绕在阳模1的斜面1-1与第一阴模2之间的缝隙中2圈~3圈,进行缠绕至纤维填满阳模1的斜面1-1与第一阴模2之间的缝隙缝隙时为止;
将第二阴模3与第一阴模2用螺栓8定位连接,调整缠绕机丝嘴位置,进行缠绕至纤维填满阳模1的斜面1-1与第二阴模3之间的缝隙时为止;
将第三阴模4与第二阴模3用螺栓8定位连接,调整缠绕机丝嘴位置,进行缠绕至纤维填满阳模1的斜面1-1与第三阴模4之间的缝隙时为止;
将第四阴模5与第三阴模4用螺栓8定位连接,调整缠绕机丝嘴位置,进行缠绕至纤维填满阳模1的斜面1-1与第四阴模5之间的缝隙时为止;
将第五阴模6与第四阴模5用螺栓8定位连接,调整缠绕机丝嘴位置,进行缠绕至纤维填满阳模1的斜面1-1与第五阴模6之间的缝隙时为止;
剪断纤维,按照第五阴模6、第四阴模5、第三阴模4、第二阴模3和第一阴模2的顺序依次拆卸阴模(用螺栓8通过拧进第一阴模2的四个脱模螺栓孔2-2与阳模1进行脱模),拆卸过程中模具及拆卸工具不可移动纤维位置,在阳模1的斜面1-1上得到锥形补强环,然后进行后处理即可。
本实施方式的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配合缠绕机进行预浸纤维的缠绕。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所述的第二螺栓孔3-2为圆孔。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不同的是:所述的第四螺栓孔4-2为圆孔。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所述的第六螺栓孔5-2为圆孔。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四不同的是:所述的第八螺栓孔6-2为圆孔。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四相同。
用以下试验对本实用新型实用新型进行验证:
试验一:本试验为一种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如图1-图14所示,是由阳模1、第一阴模2、第二阴模3、第三阴模4、第四阴模5、第五阴模6、柱销7和螺栓8组成;
所述的阳模1为圆台形结构,圆台中心设置第一轴孔1-2且第一轴孔1-2为通孔,在圆台细端的表面对称设置两个第一销孔1-3,圆台粗端的中心部分为空心结构;
所述的第一阴模2是由细端2-5和粗端2-1组成,细端2-5和粗端2-1均为圆柱体结构且细端2-5和粗端2-1同轴设置,细端2-5和粗端2-1为一体结构,细端2-5在粗端2-1的上方,粗端2-1的下部中心处为空心结构,粗端2-1的下表面为由外沿向中心向上倾斜的结构;阳模1的圆台细端的上表面直径小于粗端2-1下表面的内径;第一阴模2的中心设置第二轴孔2-6且第二轴孔2-6为通孔;在粗端2-1的上表面且靠近细端2-5处均匀设置四个脱模螺栓孔2-2;在粗端2-1的上表面且靠近细端2-5处对称设置两个第二销孔2-4,第二销孔2-4为通孔;在粗端2-1的上表面且靠近外沿处均匀设置6个第一螺栓孔2-3;
所述的第二阴模3是由第一圆环3-3和6个第一压板3-4组成,第一圆环3-3的下表面为由外沿向中心向上倾斜的结构;在第一圆环3-3的上表面均匀固定6个第一压板3-4,第一压板3-4从第一圆环3-3的外沿经过内沿向圆心处延伸;每个第一压板3-4的上表面设置第二螺栓孔3-2且第二螺栓孔3-2为通孔;在第一圆环3-3的上表面均匀设置6个第三螺栓孔3-1,第三螺栓孔3-1与第一压板3-4交错布置;所述的第一圆环3-3的内径等于第一阴模2的粗端2-1的外径;
所述的第三阴模4是由第二圆环4-3和6个第二压板4-4组成,第二圆环4-3的下表面为由外沿向中心向上倾斜的结构;在第二圆环4-3的上表面均匀固定6个第二压板4-4,第二压板4-4从第二圆环4-3的外沿经过内沿向圆心处延伸;每个第二压板4-4的上表面设置第四螺栓孔4-2且第四螺栓孔4-2为通孔;在第二圆环4-3的上表面均匀设置6个第五螺栓孔4-1,第五螺栓孔4-1与第二压板4-4交错布置;所述的第二圆环4-3的内径等于第一圆环3-3的外径;
所述的第四阴模5是由第三圆环5-3和6个第三压板5-4组成,第三圆环5-3的下表面为由外沿向中心向上倾斜的结构;在第三圆环5-3的上表面均匀固定6个第三压板5-4,第三压板5-4从第三圆环5-3的外沿经过内沿向圆心处延伸;每个第三压板5-4的上表面设置第六螺栓孔5-2且第六螺栓孔5-2为通孔;在第三圆环5-3的上表面均匀设置6个第七螺栓孔5-1,第七螺栓孔5-1与第三压板5-4交错布置;所述的第三圆环5-3的内径等于第二圆环4-3的外径;
所述的第五阴模6是由第四圆环6-3和6个第四压板6-1组成,第四圆环6-3的下表面为由外沿向中心向上倾斜的结构;在第四圆环6-3的上表面均匀固定6个第四压板6-1,第四压板6-1从第四圆环6-3的外沿经过内沿向圆心处延伸;每个第四压板6-1的上表面设置第八螺栓孔6-2且第八螺栓孔6-2为通孔;所述的第四圆环6-3的内径等于第三圆环5-3的外径;
第一阴模2的粗端2-1放置在阳模1的圆台细端的上表面中心处,两个柱销7分别插入两个第二销孔2-4和两个第一销孔1-3中对第一阴模2和阳模1的位置关系进行定位,第二轴孔2-6与第一轴孔1-2同轴;粗端2-1的下表面与阳模1的斜面1-1之间留有缝隙;
第二阴模3套在第一阴模2的粗端2-1的外壁,第一压板3-4压在第一阴模2的粗端2-1的上表面,6个螺栓8通过第二螺栓孔3-2和第一螺栓孔2-3将第一阴模2和第二阴模3固定;第一圆环3-3的下表面与阳模1的斜面1-1之间留有缝隙;
第三阴模4套在第二阴模3的外壁,第二压板4-4压在第一圆环3-3的上表面,6个螺栓8通过第四螺栓孔4-2和第三螺栓孔3-1将第三阴模4和第二阴模3固定;第二圆环4-3的下表面与阳模1的斜面1-1之间留有缝隙;
第四阴模5套在第三阴模4的外壁,第三压板5-4压在第二圆环4-3的上表面,6个螺栓8通过第六螺栓孔5-2和第五螺栓孔4-1将第三阴模4和第四阴模5固定;第三圆环5-3的下表面与阳模1的斜面1-1之间留有缝隙;
第五阴模6套在第四阴模5的外壁,第四压板6-1压在第三圆环5-3的上表面,6个螺栓8通过第八螺栓孔6-2和第七螺栓孔5-1将第五阴模6和第四阴模5固定;第四圆环6-3的下表面与阳模1的斜面1-1之间留有缝隙。
本试验的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的使用方法如下:
先将一根轴杆穿过第二轴孔2-6与第一轴孔1-2,将第一阴模2和阳模1用柱销7定位,然后依次将第二阴模3、第三阴模4、第四阴模5和第五阴模6穿过轴杆待用,将轴杆的两端固定在缠绕机上,将缠绕机调整至设定位置,将预浸纤维缠绕在阳模1的斜面1-1与第一阴模2之间的缝隙中2圈~3圈,进行缠绕至纤维填满阳模1的斜面1-1与第一阴模2之间的缝隙缝隙时为止;
将第二阴模3与第一阴模2用螺栓8定位连接,调整缠绕机丝嘴位置,进行缠绕至纤维填满阳模1的斜面1-1与第二阴模3之间的缝隙时为止;
将第三阴模4与第二阴模3用螺栓8定位连接,调整缠绕机丝嘴位置,进行缠绕至纤维填满阳模1的斜面1-1与第三阴模4之间的缝隙时为止;
将第四阴模5与第三阴模4用螺栓8定位连接,调整缠绕机丝嘴位置,进行缠绕至纤维填满阳模1的斜面1-1与第四阴模5之间的缝隙时为止;
将第五阴模6与第四阴模5用螺栓8定位连接,调整缠绕机丝嘴位置,进行缠绕至纤维填满阳模1的斜面1-1与第五阴模6之间的缝隙时为止;
剪断纤维,按照第五阴模6、第四阴模5、第三阴模4、第二阴模3和第一阴模2的顺序依次拆卸阴模(用螺栓8通过拧进第一阴模2的四个脱模螺栓孔2-2与阳模1进行脱模),拆卸过程中模具及拆卸工具不可移动纤维位置,在阳模1的斜面1-1上得到锥形补强环,然后进行后处理即可。
本试验的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配合缠绕机进行预浸纤维的缠绕。

Claims (5)

1.一种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是由阳模(1)、第一阴模(2)、第二阴模(3)、第三阴模(4)、第四阴模(5)、第五阴模(6)、柱销(7)和螺栓(8)组成;
所述的阳模(1)为圆台形结构,圆台中心设置第一轴孔(1-2)且第一轴孔(1-2)为通孔,在圆台细端的表面对称设置两个第一销孔(1-3),圆台粗端的中心部分为空心结构;
所述的第一阴模(2)是由细端(2-5)和粗端(2-1)组成,细端(2-5)和粗端(2-1)均为圆柱体结构且细端(2-5)和粗端(2-1)同轴设置,细端(2-5)和粗端(2-1)为一体结构,细端(2-5)在粗端(2-1)的上方,粗端(2-1)的下部中心处为空心结构,粗端(2-1)的下表面为由外沿向中心向上倾斜的结构;阳模(1)的圆台细端的上表面直径小于粗端(2-1)下表面的内径;第一阴模(2)的中心设置第二轴孔(2-6)且第二轴孔(2-6)为通孔;在粗端(2-1)的上表面且靠近细端(2-5)处均匀设置四个脱模螺栓孔(2-2);在粗端(2-1)的上表面且靠近细端(2-5)处对称设置两个第二销孔(2-4),第二销孔(2-4)为通孔;在粗端(2-1)的上表面且靠近外沿处均匀设置6个第一螺栓孔(2-3);
所述的第二阴模(3)是由第一圆环(3-3)和6个第一压板(3-4)组成,第一圆环(3-3)的下表面为由外沿向中心向上倾斜的结构;在第一圆环(3-3)的上表面均匀固定6个第一压板(3-4),第一压板(3-4)从第一圆环(3-3)的外沿经过内沿向圆心处延伸;每个第一压板(3-4)的上表面设置第二螺栓孔(3-2)且第二螺栓孔(3-2)为通孔;在第一圆环(3-3)的上表面均匀设置6个第三螺栓孔(3-1),第三螺栓孔(3-1)与第一压板(3-4)交错布置;所述的第一圆环(3-3)的内径等于第一阴模(2)的粗端(2-1)的外径;
所述的第三阴模(4)是由第二圆环(4-3)和6个第二压板(4-4)组成,第二圆环(4-3)的下表面为由外沿向中心向上倾斜的结构;在第二圆环(4-3)的上表面均匀固定6个第二压板(4-4),第二压板(4-4)从第二圆环(4-3)的外沿经过内沿向圆心处延伸;每个第二压板(4-4)的上表面设置第四螺栓孔(4-2)且第四螺栓孔(4-2)为通孔;在第二圆环(4-3)的上表面均匀设置6个第五螺栓孔(4-1),第五螺栓孔(4-1)与第二压板(4-4)交错布置;所述的第二圆环(4-3)的内径等于第一圆环(3-3)的外径;
所述的第四阴模(5)是由第三圆环(5-3)和6个第三压板(5-4)组成,第三圆环(5-3)的下表面为由外沿向中心向上倾斜的结构;在第三圆环(5-3)的上表面均匀固定6个第三压板(5-4),第三压板(5-4)从第三圆环(5-3)的外沿经过内沿向圆心处延伸;每个第三压板(5-4)的上表面设置第六螺栓孔(5-2)且第六螺栓孔(5-2)为通孔;在第三圆环(5-3)的上表面均匀设置6个第七螺栓孔(5-1),第七螺栓孔(5-1)与第三压板(5-4)交错布置;所述的第三圆环(5-3)的内径等于第二圆环(4-3)的外径;
所述的第五阴模(6)是由第四圆环(6-3)和6个第四压板(6-1)组成,第四圆环(6-3)的下表面为由外沿向中心向上倾斜的结构;在第四圆环(6-3)的上表面均匀固定6个第四压板(6-1),第四压板(6-1)从第四圆环(6-3)的外沿经过内沿向圆心处延伸;每个第四压板(6-1)的上表面设置第八螺栓孔(6-2)且第八螺栓孔(6-2)为通孔;所述的第四圆环(6-3)的内径等于第三圆环(5-3)的外径;
第一阴模(2)的粗端(2-1)放置在阳模(1)的圆台细端的上表面中心处,两个柱销(7)分别插入两个第二销孔(2-4)和两个第一销孔(1-3)中,第二轴孔(2-6)与第一轴孔(1-2)同轴;粗端(2-1)的下表面与阳模(1)的斜面(1-1)之间留有缝隙;
第二阴模(3)套在第一阴模(2)的粗端(2-1)的外壁,第一压板(3-4)压在第一阴模(2)的粗端(2-1)的上表面,6个螺栓(8)通过第二螺栓孔(3-2)和第一螺栓孔(2-3)将第一阴模(2)和第二阴模(3)固定;第一圆环(3-3)的下表面与阳模(1)的斜面(1-1)之间留有缝隙;
第三阴模(4)套在第二阴模(3)的外壁,第二压板(4-4)压在第一圆环(3-3)的上表面,6个螺栓(8)通过第四螺栓孔(4-2)和第三螺栓孔(3-1)将第三阴模(4)和第二阴模(3)固定;第二圆环(4-3)的下表面与阳模(1)的斜面(1-1)之间留有缝隙;
第四阴模(5)套在第三阴模(4)的外壁,第三压板(5-4)压在第二圆环(4-3)的上表面,6个螺栓(8)通过第六螺栓孔(5-2)和第五螺栓孔(4-1)将第三阴模(4)和第四阴模(5)固定;第三圆环(5-3)的下表面与阳模(1)的斜面(1-1)之间留有缝隙;
第五阴模(6)套在第四阴模(5)的外壁,第四压板(6-1)压在第三圆环(5-3)的上表面,6个螺栓(8)通过第八螺栓孔(6-2)和第七螺栓孔(5-1)将第五阴模(6)和第四阴模(5)固定;第四圆环(6-3)的下表面与阳模(1)的斜面(1-1)之间留有缝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螺栓孔(3-2)为圆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四螺栓孔(4-2)为圆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六螺栓孔(5-2)为圆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八螺栓孔(6-2)为圆孔。
CN201922459743.6U 2019-12-30 2019-12-30 一种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 Active CN2113346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59743.6U CN211334653U (zh) 2019-12-30 2019-12-30 一种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59743.6U CN211334653U (zh) 2019-12-30 2019-12-30 一种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34653U true CN211334653U (zh) 2020-08-25

Family

ID=72090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59743.6U Active CN211334653U (zh) 2019-12-30 2019-12-30 一种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346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439224U (zh) 用于制作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水溶性芯模
CN109396208A (zh) 一种钢制不同壁厚“h”形连接件同步挤压成形方法
CN101973129A (zh) 采用纤维编织预浸布制备复合材料点阵夹芯板的方法
CN109466088A (zh) 一种织物预浸料复合材料圆筒的模具及模压成型方法
CN211334653U (zh) 一种制备锥形补强环的模具
CN107031072B (zh) 一种编织复合材料中空构件无损一体化制孔方法
CN209888080U (zh) 一种注塑机模板
CN203864035U (zh) 飞机风叶成型工装
CN203919584U (zh) 汽车前灯导光条注塑模
CN109092951A (zh) 一种采用推拉一体加载的推弯成形装置与方法
CN110254128A (zh) 一种碳纤维三片式组合轮辋及其成型模具
CN208723641U (zh) 一种二次压铸的电机转子
CN202271476U (zh) 大尺寸薄壁锥筒形制件模压装置
CN215397021U (zh) 一种大开口的复合材料壳体及成型工装
CN206205547U (zh) 一种环形混凝土电杆法兰连接装置
CN113843927A (zh) 一种无人机复合材料零部件的成型模具
CN203712953U (zh) 一种模具加工自动定位装置
CN203236624U (zh) 一种压注式无接头橡胶履带一次成型硫化模具
CN102785306A (zh) 一种压注式无接头橡胶履带一次成型硫化模具
CN209022306U (zh) 一种胶囊模具
CN210477795U (zh) 一种便于脱模的喷淋管模具
CN216373175U (zh) 燃油箱内置排气接头模具抽芯装置
CN206856057U (zh) 一种变模腔管型材模具
CN219902664U (zh) 一种非预应力水泥电线杆生产用定型装置
CN216832345U (zh) 一种lrtm工艺模具预埋螺柱防护成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