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25483U - 骨折复位装置 - Google Patents

骨折复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25483U
CN211325483U CN201922482385.0U CN201922482385U CN211325483U CN 211325483 U CN211325483 U CN 211325483U CN 201922482385 U CN201922482385 U CN 201922482385U CN 211325483 U CN211325483 U CN 2113254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ction mechanism
proximal
reduction device
fracture reduction
suppor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8238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成寿
龙强
陈程曙
刘崇兵
黄建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uble Medical Technology Inc
Mindong Hospital of Ningde City
Original Assignee
Double Medical Technology Inc
Mindong Hospital of Ningde C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uble Medical Technology Inc, Mindong Hospital of Ningde City filed Critical Double Medical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CN20192248238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254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254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254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骨折复位装置,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骨折复位装置包括:固定架、驱动机构、近端牵引机构和远端牵引机构,近端牵引机构和远端牵引机构用于分别与断骨的近端和远端连接;驱动机构与固定架连接;近端牵引机构和远端牵引机构二者中的一者与固定架连接,另一者与驱动机构的活动端连接,驱动机构用于带动与其连接的近端牵引机构或者远端牵引机构运动,以使远端牵引机构与近端牵引机构之间的距离改变。利用上述装置辅助完成断骨的牵引拉伸,只需一名操作者便可以完成牵引复位工作;利用驱动机构拉伸断骨时,拉伸动作平稳,并可以稳定地维持复位后的下肢长度。

Description

骨折复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骨折复位装置。
背景技术
下肢长管状骨骨干骨折和下肢长管状骨远、近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手术治疗是其首选治疗方法,包括髓内钉固定和接骨板固定。以胫骨骨折为例,由于腓肠肌等小腿肌肉力量强大,骨折后的两段骨骼由于肌肉牵拉往往存在短缩畸形等问题。
术中牵引是复位胫骨等长管状骨骨折、恢复下肢长度的重要手段。目前术中牵引复位过程中,需要助手帮助牵引骨折后的两段骨骼,并辅助复位,使骨折后的骨骼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然而,上述的人工手动牵引十分费力,术中需要两位助手分别把持近端和远端,不能稳定地维持复位后的下肢长度,可能影响治疗效果,此外,两位助手可能挤占术者空间,影响术者手术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骨折复位装置,以缓解了现有的术中牵引时人工牵引费力,复位不稳定,且多人操作挤占术者手术空间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骨折复位装置,所述骨折复位装置包括:固定架、驱动机构、近端牵引机构和远端牵引机构,所述近端牵引机构和远端牵引机构用于分别与断骨的近端和远端连接;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固定架连接;
所述近端牵引机构和所述远端牵引机构二者中的一者与所述固定架连接,另一者与所述驱动机构的活动端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带动与其连接的近端牵引机构或者远端牵引机构运动,以使所述远端牵引机构与所述近端牵引机构之间的距离改变。
进一步的,所述近端牵引机构与所述固定架连接,所述远端牵引机构与所述驱动机构的活动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与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的轴套、活动连接在所述轴套内的螺杆,以及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的驱动件,且所述驱动件相对于所述轴套在轴向上固定,所述螺杆形成所述活动端;所述驱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螺杆转动,以使所述螺杆能够在所述驱动件的转动作用下沿轴向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的活动端和与其连接的近端牵引机构或者远端牵引机构运动之间通过万向球头关节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近端牵引机构包括近端穿刺杆和两个支撑臂,所述近端穿刺杆分别活动套接在两个所述支撑臂上;
两个所述支撑臂均与所述固定架活动连接,两个支撑臂之间的距离可调,以使所述近端穿刺杆上位于两个所述支撑臂之间的部分的长度可调。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臂上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近端穿刺杆与所述滑块连接,所述滑块的滑动方向与所述近端穿刺杆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架上设置有插孔,所述支撑臂包括用于与所述插孔插接的轴部,以使所述近端牵引机构能够朝向或者远离所述远端牵引机构所在位置转动;
所述固定架上设置有锁紧件,所述锁紧件用于在锁紧时将所述轴部与所述固定架锁紧。
进一步的,沿所述轴部的周向,所述轴部侧壁具有多个首尾连接的平面,所述平面用于与所述锁紧件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架包括首尾顺次连接的第一支撑结构、第二支撑结构和第三支撑结构,且三者中任意两者铰接;
所述近端牵引机构和远端牵引机构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的两端,所述第一支撑结构靠近所述近端牵引机构,且远离所述远端牵引机构;
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和/或第二支撑结构的长度可调,以使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的倾斜角度可调。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包括主体,以及分别铰接在主体两端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以使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能够朝向或者背离彼此所在方向转动;
所述近端牵引机构和远端牵引机构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平行且间隔的两个下连接臂,以及分别与两个下连接臂连接的横杆,所述远端牵引机构连接在所述横杆上,所述横杆与所述下连接臂活动连接,以使所述横杆的高度位置可调。
进一步的,沿所述下连接臂的沿长度方向,所述下连接臂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卡槽,所述横杆的两端螺纹连接有夹紧螺栓,所述夹紧螺栓包括杆部和帽部,所述杆部卡接在所述卡槽内,所述帽部和所述横杆的端面用于夹持所述下连接臂的相对两侧壁。
进一步的,所述横杆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齿结构,所述卡槽的内端面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一齿结构啮合的第二齿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平行且间隔的两个上连接臂,所述近端牵引机构与两个所述上连接臂连接;
每个所述上连接臂和下连接臂均包括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所述第一折叠部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铰接;
所述第一折叠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折叠部铰接,以使其中一个上连接臂上的第二折叠部能够朝另一个上连接臂所在位置转动,以及使其中一个下连接臂上的第二折叠部能够朝另一个下连接臂所在位置转动;
所述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上对应设置有卡紧结构,所述卡紧结构用于在所述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处于同一直线时阻止二者发生相对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折叠部上活动套接有卡紧套,所述卡紧套能够沿所述第二折叠部长度方向运动,并能够同时与所述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套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折叠部和所述卡紧套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用于将所述卡紧套朝所述第一折叠部一侧驱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条形限位孔,所述第一支撑结构的一端设置有旋紧螺栓,所述旋紧螺栓滑动连接在所述条形限位孔内,且所述旋紧螺栓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能够在所述旋紧螺栓旋紧时与所述条形限位孔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种骨折复位装置的有益效果如下:
利用近端牵引机构和远端牵引机构分别与患者断骨的近端和远端进行连接;驱动机构可以与近端牵引机构或者远端牵引机构连接,例如,驱动机构与远端牵引机构连接,当驱动机构启动时,驱动机构可以带动远端牵引机构远离近端牵引机构,从而可以带动断骨的远端远离断骨的近端,直至断骨恢复到原来的长度。利用上述装置辅助完成断骨的牵引拉伸,只需一名操作者便可以完成牵引复位工作;利用驱动机构拉伸断骨时,拉伸动作平稳,并可以稳定地维持复位后的下肢长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骨折复位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骨折复位装置的使用时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骨折复位装置的驱动机构和远端牵引机构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B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1中C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骨折复位装置的固定架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D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7中E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9所示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11为图7中F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标:100-固定架;200-驱动机构;210-轴套;220-螺杆;221-条形限位槽;222-球头;230-驱动件;240-止挡柱;300-近端牵引机构;310-支撑臂;311-轴部;320-近端穿刺杆;330-滑块;340-锁紧件;400-远端牵引机构;410-球头座;511-第一支撑单元;521-第二支撑单元;522-下连接臂;523-上连接臂;524-横杆;531-第三支撑单元;610-卡槽;620-夹紧螺栓;630-第一齿结构;640-第二齿结构;710-第一折叠部;720-第二折叠部;730-卡紧套;740-复位弹簧;810-条形限位孔;820-旋紧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骨折复位装置,用于牵引患者断骨的近端和远端,以使断骨恢复原来的长度,为了方便对装置结构的描述,下文中提到的“前后方向”指的是装置的长度方向,也就是牵引的方向,而“左右方向”指的是转子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与牵引方向垂直。“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在图1中示出。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骨折复位装置,所述骨折复位装置包括:固定架100、驱动机构200、近端牵引机构300和远端牵引机构400,所述近端牵引机构300和远端牵引机构400用于分别与断骨的近端和远端连接。所述驱动机构200与所述固定架100连接。所述近端牵引机构300和所述远端牵引机构400二者中的一者与所述固定架100连接,另一者与所述驱动机构200的活动端连接,所述驱动机构200用于带动与其连接的近端牵引机构300或者远端牵引机构400运动,以使所述远端牵引机构400与所述近端牵引机构300之间的距离改变。
在本实施例中,近端牵引机构300与所述固定架100连接,所述远端牵引机构400与所述驱动机构200的活动端连接。驱动机构200位于装置中远离人体的一端,这样的设置可以方便术者对驱动机构200进行操作,避免患者影响驱动机构200的工作。当然,驱动机构200与近端牵引机构300连接,也是可以达到牵引复位的目的。
具体操作及效果如下;利用近端牵引机构300和远端牵引机构400分别与患者断骨的近端和远端进行连接,当驱动机构200启动时,驱动机构200可以带动远端牵引机构400远离近端牵引机构300,从而可以带动断骨的远端远离断骨的近端,直至断骨恢复到原来的长度。利用上述装置辅助完成断骨的牵引拉伸,只需一名操作者便可以完成牵引复位工作;利用驱动机构200拉伸断骨时,拉伸动作平稳,并可以稳定地维持复位后的下肢长度。
远端牵引机构400包括牵引弓,牵引弓的两端连接远端穿刺杆,远端穿刺杆用于贯穿断骨的远端。
如图3-图5所示,所述驱动机构200包括与所述固定架100固定连接的轴套210、活动连接在所述轴套210内的螺杆220,以及与所述螺杆220螺纹连接的驱动件230,且所述驱动件230相对于所述轴套210在轴向上固定,所述螺杆220形成所述活动端;所述驱动件230能够相对于所述螺杆220转动,以使所述螺杆220能够在所述驱动件230的转动作用下沿轴向运动。
轴套210沿前后方向设置,螺杆220套接在轴套210内,驱动件230可以为与螺杆220螺纹连接的螺母。螺母的一端与轴套210转动连接,并且螺母在轴套210的轴向上相对固定。可以在轴套210内上设置有向中心方向延伸的止挡柱240,在螺杆220的外壁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限位槽221,止挡柱240插在条形限位槽221内,从而阻止螺杆220相对于轴套210转动,从而当正转或者反转旋转螺母时,螺母可以带动螺杆220进行直线运动,从而带动远端牵引机构400朝向或者远离近端牵引机构300运动。并且采用上述驱动机构200,当螺母不受力时,远端牵引机构400是不能反向带动螺杆220运动的,这样的单向驱动方式可以达到一定的锁止效果。
驱动机构200还可以包括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转轴与驱动件230的外壁啮合,从而可以通过步进电机带动驱动件230转动。
所述驱动机构200的活动端和与其连接的近端牵引机构300或者远端牵引机构400运动之间通过万向球头关节连接。
可以在螺杆220的端部设置有球头222,在远端牵引机构400上设置有球头座410,球头222连接在球头座410内,从而实现远端牵引机构400的万向转动,从而在远端牵引机构400与患者断骨的远端连接前,调整呈合适的角度,方便与断骨连接。
如图6所示,所述近端牵引机构300包括近端穿刺杆320和两个支撑臂310,所述近端穿刺杆320分别活动套接在两个所述支撑臂310上;两个所述支撑臂310均与所述固定架100活动连接,两个支撑臂310之间的距离可调,以使所述近端穿刺杆320上位于两个所述支撑臂310之间的部分的长度可调。
近端穿刺杆320贯穿断骨的近端。支撑臂310可以呈“L”形,近端穿刺杆320与断骨的近端连接后,与两个支撑臂310连接。两个支撑臂310与固定架100活动连接,本实施例中采用插接的方式,支撑臂310的位置可以在左右方向上进行调整,在牵引前,可以将两个支撑臂310之间的距离尽量调小,从而缩短近端穿刺杆分别与两个支撑臂310连接处的两个支点,从而缓解了牵引过程中,近端穿刺杆弯曲的问题。
所述支撑臂310上滑动连接有滑块330,所述近端穿刺杆320与所述滑块330连接,所述滑块330的滑动方向与所述近端穿刺杆320垂直。
滑块330上设置有锁紧螺栓,锁紧螺栓旋紧后,滑块330可以与支撑臂310固定,通过滑动并固定连接在支撑臂310上的滑块330,可以调整近端穿刺杆320和远端牵引机构400之间的距离,以适配不同的断骨。
所述固定架100上设置有插孔,所述支撑臂310包括用于与所述插孔插接的轴部311,以使所述近端牵引机构300能够朝向或者远离所述远端牵引机构400所在位置转动;所述固定架100上设置有锁紧件340,所述锁紧件340用于在锁紧时将所述轴部311与所述固定架100锁紧。
插孔的深度方向和轴部311的长度方向均沿左右方向设置,轴部311可以在插孔内转动,从而可以使近端牵引机构300能够朝前后方向转动。锁紧件340可以为与轴部311抵接的锁紧螺栓。通过使近端牵引机构300在前后方向上转动,一方面,可以改变远端牵引机构400和近端牵引机构300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变远端牵引机构400和近端牵引机构300连线的倾斜角度,从而适应不同的患者,例如某些患者多出骨折,在远端牵引机构400和近端牵引机构300固定时,尽量使二者的连线的倾斜角度符合患者本身肢体的倾斜角度,避免因为调整患者而给患者带去伤痛。
沿所述轴部311的周向,所述轴部311侧壁具有多个首尾连接的平面,所述平面用于与所述锁紧件340抵接。
为了避免轴部311意外转动,增加轴部311的稳定性,可以将轴部311设置成棱柱结构,例如八棱柱,这样,与锁紧件340抵接的面为平面,锁紧后,轴部311不容易转动。
如图7所示,所述固定架100包括首尾顺次连接的第一支撑结构、第二支撑结构和第三支撑结构,且三者中任意两者铰接;所述近端牵引机构300和远端牵引机构400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的两端,所述第一支撑结构靠近所述近端牵引机构300,且远离所述远端牵引机构400;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和/或第二支撑结构的长度可调,以使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的倾斜角度可调。
固定架100包括依次连接呈三角状支撑的第一支撑结构、第二支撑结构和第三支撑结构,其中,第三支撑结构作为底座,第二支撑结构的两端分别连接近端牵引机构300和远端牵引机构400,而第一支撑结构用于调节第二支撑结构的倾斜角度。为了可以使固定架100折叠,可以将第一支撑结构设置成长度可调的结构,或者将第二支撑结构设置成长度可调的结构,还或者将二者都设置成长度可调的结构。再不需要使用的时候可以将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二支撑结构朝第三支撑结构一侧转动,减小固定架100的占用空间。
优选的,第三支撑结构的长度可调,从而进一步的缩短折叠后的固定架100的长度。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结构包括左右两个第一支撑单元511,并且二者之间通过第一横梁连接;第二支撑结构包括左右两个第二支撑单元521,第三支撑结构包括两个第三支撑单元531,两个第三支撑单元531之间通过第二横梁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包括主体,以及分别铰接在主体两端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以使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能够朝向或者背离彼此所在方向转动;所述近端牵引机构300和远端牵引机构400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上。
第二支撑单元521和第三支撑单元531可以均包括多个依次套接的支撑管,相邻两个支撑管能够相互滑动,通过伸缩调节其长度。
第一支撑单元511可以包括调节螺杆220、调节螺母和调节螺套,调节螺杆220套接在调节螺套内,通过转动调节螺母,可以改变调节螺杆220伸出调节螺套的长度,进而可以调节第一支撑单元511的长度。
为了进一步的减少固定架100折叠后的体积,可以在折叠时,将第一固定部朝第二固定部一侧翻转,直至第一固定部与主体贴合,同样的,将第二固定部朝第一固定部一侧翻转,直至第二固定部也与主体贴合,从而缩短了第二支撑结构的长度。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与主体铰接处可以设置锁紧结构,从而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转动至合适角度时将二者与主体固定,防止继续转动。
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平行且间隔的两个下连接臂522,以及分别与两个下连接臂522连接的横杆524,所述远端牵引机构400连接在所述横杆524上,所述横杆524与所述下连接臂522活动连接,以使所述横杆524的高度位置可调。
在复位装置使用的时候,可以将第二固定部向上转动,通过调节横杆524的位置在竖向上的位置,可以改变远端牵引机构400的高度,从而与患者的断骨的远端对应。
沿所述下连接臂522的沿长度方向,所述下连接臂522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卡槽610,所述横杆524的两端螺纹连接有夹紧螺栓620,所述夹紧螺栓620包括杆部和帽部,所述杆部卡接在所述卡槽610内,所述帽部和所述横杆524的端面用于夹持所述下连接臂的相对两侧壁。
安装时,可以将夹紧螺栓620旋松,将横杆524调整至合适的高度,然后再旋紧夹紧螺栓620,夹紧螺栓620的帽部与横杆524的端面夹紧下连接臂522,从而将横杆524与下连接臂522固定。
优选的,所述横杆524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齿结构630,所述卡槽610的内端面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一齿结构630啮合的第二齿结构640。
当横杆524两端的夹紧螺栓620卡接在合适高度的卡槽610内,横杆524端面的第一齿结构630可以与下连接臂522上的第二齿结构640对齐啮合,当旋转夹紧螺栓620时,第一齿结构630和第二齿结构640可以组织横杆524转动,方便横杆524与下连接臂522的固定,另外的,当夹紧螺栓620锁紧后,第一齿结构630和第二齿结构640可以阻止横杆524脱离卡槽610,增加了装置的稳定性。
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平行且间隔的两个上连接臂523,所述近端牵引机构300与两个所述上连接臂523连接;每个所述上连接臂523和下连接臂522均包括第一折叠部710和第二折叠部720,所述第一折叠部710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铰接;所述第一折叠部71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折叠部720铰接,以使其中一个上连接臂523上的第二折叠部720能够朝另一个上连接臂523所在位置转动,以及使其中一个下连接臂522上的第二折叠部720能够朝另一个下连接臂522所在位置转动;所述第一折叠部710和第二折叠部720上对应设置有卡紧结构,所述卡紧结构用于在所述第一折叠部710和第二折叠部720处于同一直线时阻止二者发生相对转动。
以上连接臂523为例进行说明,上连接臂523可以分为两段,分别为第一折叠部710和第二折叠部720,二者之间铰接,并且二者的铰接轴沿前后方向设置,从而使,第二折叠部720可以沿左右方向向装置内折叠至呈水平状态。同样的,下连接臂522的第二折叠部720也可以沿左右方向向装置内折叠至呈水平状态,进一步的减少装置折叠后的高度,并利用装置中间的中空区域。
所述第二折叠部720上活动套接有卡紧套730,所述卡紧套730能够沿所述第二折叠部720长度方向运动,并能够同时与所述第一折叠部710和第二折叠部720套接。
可以在第二折叠部720上滑动连接卡紧套730,当第一折叠部710和第二折叠部720在一条直线上时,可以将卡紧套730向第一折叠部710滑动,直至卡紧套730同时套接在第一折叠部710和第二折叠部720上,这样卡紧套730对第一折叠部710和第二折叠部720形成限制,阻止二者发生相对转动。
所述第二折叠部720和所述卡紧套730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740,所述复位弹簧740用于将所述卡紧套730朝所述第一折叠部710一侧驱动。
为了方便且快速的定位第一折叠部710和第二折叠部720的夹角,可以在第二折叠部720和所述卡紧套730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740。固定架100折叠时,可以将卡紧套730向远离第一折叠部710的方向拉动,从而使卡紧套730脱离第一折叠部710,第二折叠部720可以相对于第一折叠部710转动;而当需要展开固定架100时,可以将第二折叠部720转动至于第一折叠部710共线,卡紧套730在复位弹簧740的作用下套接在第一折叠部710的端部,从而达到快速锁死的目的。
如图11所示,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条形限位孔810,所述第一支撑结构的一端设置有旋紧螺栓820,所述旋紧螺栓820滑动连接在所述条形限位孔810内,且所述旋紧螺栓820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能够在所述旋紧螺栓820旋紧时与所述条形限位孔810固定。
为了方便对第二支撑结构倾斜角度的调节,可以在第二支撑结构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限位孔810,旋紧螺栓820沿左右方向设置有,旋紧螺栓820的杆部滑动连接在条形限位孔810内,通过调节旋紧螺栓820杆部在条形限位孔810内的位置并锁止,可以改变第二支撑结构的倾斜角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骨折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折复位装置包括:固定架(100)、驱动机构(200)、近端牵引机构(300)和远端牵引机构(400),所述近端牵引机构(300)和远端牵引机构(400)用于分别与断骨的近端和远端连接;所述驱动机构(200)与所述固定架(100)连接;
所述近端牵引机构(300)和所述远端牵引机构(400)二者中的一者与所述固定架(100)连接,另一者与所述驱动机构(200)的活动端连接,所述驱动机构(200)用于带动与其连接的近端牵引机构(300)或者远端牵引机构(400)运动,以使所述远端牵引机构(400)与所述近端牵引机构(300)之间的距离改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折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牵引机构(300)与所述固定架(100)连接,所述远端牵引机构(400)与所述驱动机构(200)的活动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折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200)包括与所述固定架(100)固定连接的轴套(210)、活动连接在所述轴套(210)内的螺杆(220),以及与所述螺杆(220)螺纹连接的驱动件(230),且所述驱动件(230)相对于所述轴套(210)在轴向上固定,所述螺杆(220)形成所述活动端;所述驱动件(230)能够相对于所述螺杆(220)转动,以使所述螺杆(220)能够在所述驱动件(230)的转动作用下沿轴向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折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200)的活动端和与其连接的近端牵引机构(300)或者远端牵引机构(400)运动之间通过万向球头关节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折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牵引机构(300)包括近端穿刺杆(320)和两个支撑臂(310),所述近端穿刺杆(320)分别活动套接在两个所述支撑臂(310)上;
两个所述支撑臂(310)均与所述固定架(100)活动连接,两个支撑臂(310)之间的距离可调,以使所述近端穿刺杆(320)上位于两个所述支撑臂(310)之间的部分的长度可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骨折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310)上滑动连接有滑块(330),所述近端穿刺杆(320)与所述滑块(330)连接,所述滑块(330)的滑动方向与所述近端穿刺杆(320)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骨折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100)上设置有插孔,所述支撑臂(310)包括用于与所述插孔插接的轴部(311),以使所述近端牵引机构(300)能够朝向或者远离所述远端牵引机构(400)所在位置转动;
所述固定架(100)上设置有锁紧件(340),所述锁紧件(340)用于在锁紧时将所述轴部(311)与所述固定架(100)锁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骨折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轴部(311)的周向,所述轴部(311)侧壁具有多个首尾连接的平面,所述平面用于与所述锁紧件(340)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折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100)包括首尾顺次连接的第一支撑结构、第二支撑结构和第三支撑结构,且三者中任意两者铰接;
所述近端牵引机构(300)和远端牵引机构(400)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的两端,所述第一支撑结构靠近所述近端牵引机构(300),且远离所述远端牵引机构(400);
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和/或第二支撑结构的长度可调,以使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的倾斜角度可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骨折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包括主体,以及分别铰接在主体两端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以使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能够朝向或者背离彼此所在方向转动;
所述近端牵引机构(300)和远端牵引机构(400)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骨折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平行且间隔的两个下连接臂(522),以及分别与两个下连接臂(522)连接的横杆(524),所述远端牵引机构(400)连接在所述横杆(524)上,所述横杆(524)与所述下连接臂(522)活动连接,以使所述横杆(524)的高度位置可调。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骨折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下连接臂(522)的沿长度方向,所述下连接臂(522)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卡槽(610),所述横杆(524)的两端螺纹连接有夹紧螺栓(620),所述夹紧螺栓(620)包括杆部和帽部,所述杆部卡接在所述卡槽(610)内,所述帽部和所述横杆(524)的端面用于夹持所述下连接臂的相对两侧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骨折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524)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齿结构(630),所述卡槽(610)的内端面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一齿结构(630)啮合的第二齿结构(640)。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骨折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平行且间隔的两个上连接臂(523),所述近端牵引机构(300)与两个所述上连接臂(523)连接;
每个所述上连接臂和下连接臂均包括第一折叠部(710)和第二折叠部(720),所述第一折叠部(710)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铰接;
所述第一折叠部(71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折叠部(720)铰接,以使其中一个上连接臂上的第二折叠部(720)能够朝另一个上连接臂所在位置转动,以及使其中一个下连接臂上的第二折叠部(720)能够朝另一个下连接臂所在位置转动;
所述第一折叠部(710)和第二折叠部(720)上对应设置有卡紧结构,所述卡紧结构用于在所述第一折叠部(710)和第二折叠部(720)处于同一直线时阻止二者发生相对转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骨折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叠部(720)上活动套接有卡紧套(730),所述卡紧套(730)能够沿所述第二折叠部(720)长度方向运动,并能够同时与所述第一折叠部(710)和第二折叠部(720)套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骨折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叠部(720)和所述卡紧套(730)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740),所述复位弹簧(740)用于将所述卡紧套(730)朝所述第一折叠部(710)一侧驱动。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骨折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条形限位孔(810),所述第一支撑结构的一端设置有旋紧螺栓(820),所述旋紧螺栓(820)滑动连接在所述条形限位孔(810)内,且所述旋紧螺栓(820)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能够在所述旋紧螺栓(820)旋紧时与所述条形限位孔(810)固定。
CN201922482385.0U 2019-12-31 2019-12-31 骨折复位装置 Active CN2113254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82385.0U CN211325483U (zh) 2019-12-31 2019-12-31 骨折复位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82385.0U CN211325483U (zh) 2019-12-31 2019-12-31 骨折复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25483U true CN211325483U (zh) 2020-08-25

Family

ID=721014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82385.0U Active CN211325483U (zh) 2019-12-31 2019-12-31 骨折复位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254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0579338B2 (zh)
CN108578125A (zh) 一种重症病房用临床固定装置
CN111067603A (zh) 骨折复位装置
CN209864498U (zh) 一种医用骨科手术体位调整装置
CN2794450Y (zh) 髋关节外固定器
CN205411278U (zh) 一种用于骨延长的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
CN211325483U (zh) 骨折复位装置
CN206964684U (zh) 一种神经内镜机械固定支架
CN217611604U (zh) 一种头部和脊椎拉伸的可拆卸式牵引装置
RU2352284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лечения сложных переломов лучевой кости
CN108210032A (zh) 一种治疗四肢骨折的骨牵引复位固定装置及方法
CN208756126U (zh) 一种治疗四肢骨折的骨牵引复位固定装置
CN211560593U (zh) 一种桡骨远端骨折矫正固定支具
CN210228601U (zh) 一种骨折辅助复位机构
CN112075984A (zh) 股骨髁间骨折螺钉微创精准定位装置
CN208974062U (zh) 骨科随意透视复位固定架
CN105686872A (zh) 一种用于骨延长的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
CN113017963B (zh) 一种骨科复位用的固定装置
CN219963032U (zh) 颈椎关节复位装置
CN107874820A (zh) 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胫骨隧道牵引线导向套管
CN218420168U (zh) 一种辅助骨折断端复位的牵引器
CN220089606U (zh) 夹持器及脊柱矫形外固定架
CN219109688U (zh) 万向可调锁定外固定架
CN218889728U (zh) 骨折康复期持续拉近外固定架
RU2354323C1 (ru) Стержневой аппарат для чрескостного остеосинтеза большеберцовой кост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