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24509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324509U CN211324509U CN201922297844.8U CN201922297844U CN211324509U CN 211324509 U CN211324509 U CN 211324509U CN 201922297844 U CN201922297844 U CN 201922297844U CN 211324509 U CN211324509 U CN 2113245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ece
- electric heating
- conductive
- cooking appliance
-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安装座、电加热组件和第二导电件,安装座上设有第一导电件,第一导电件用于与电源连接;电加热组件与安装座可拆卸连接,电加热组件包括导热件和电热膜,电热膜设置在导热件上,电热膜具有引出电极,第二导电件用于连接第一导电件和引出电极。通过电热膜来加热导热件,进而加热食材,加热均匀且加热速度快。而且,通过使电加热组件与安装座可拆卸连接,一方面方便更换电加热组件,方便电加热组件的安装与维修,另一方面有利于对电加热组件进行清洁,尤其在电加热组件能够容纳食材的情况下,方便清洁盛放食材的表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电饼铛由于其上下烤盘的两面加热功能,逐年得到消费的青睐,特别是在烙饼方面使用最多。如图1和图2所示,目前的电饼铛100’一般是电热管发热将热量传递给发热盘,再由发热盘将热量传递给烤盘106’,烤盘106’固定在安装座102’上,热传递过程长,且发热盘作为中间传递介质,增大了整个传热系统热容,导致传热速度慢,消热效率低;或者发热管108’直接将热量传递给烤盘106’,但由于发热管108’仅与烤盘106’部分接触,导致烤盘106’局部过度受热,食材烹饪不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安装座、电加热组件和第二导电件,安装座上设有第一导电件,第一导电件用于与电源连接;电加热组件与安装座可拆卸连接,电加热组件包括导热件和电热膜,电热膜设置在导热件上,电热膜具有引出电极,第二导电件用于连接第一导电件和引出电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安装座和电加热组件,其中电加热组件具有导热件和电热膜,通过将电热膜设置在导热件上,通过电热膜来加热导热件,进而加热食材,加热均匀且加热速度快。与相关技术中,采用发热管直接加热烤盘,也即导热件的一种相比,加热更均匀,避免导热件出现局部温度过高而导致食材局部焦糊,而且与相关技术中采用电热管加热发热盘,再由发热盘将热量传递给烤盘相比,免除了发热盘这一中间热传递部件,提高了加热速度,提高了烹饪器具的加热效率。
另外,通过使电加热组件与安装座可拆卸连接,一方面方便更换电加热组件,方便电加热组件的安装与维修,另一方面有利于对电加热组件进行清洁,尤其在电加热组件能够容纳食材的情况下,方便清洁盛放食材的表面。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安装座上设有外露口,第一导电件对应外露口的位置设置在安装座内;第二导电件设置在电加热组件上,第二导电件用于穿过所述外露口以与第一导电件相接触。
在该设计中,通过使第一导电件对应外露口的位置设置在安装座内,并在电加热组件上设置第二导电件,使第二导电件需穿过外露口才能与第一导电件相接触,使得电加热组件与安装座相分离后,第一导电件不会凸出于安装座,从而防止用户触碰到第一导电件,提高烹饪器具的使用安全性。例如,在烹饪器具为电饼铛的情况下,电加热组件可包括作为导热件的烤盘和设置在烤盘外表面上的电热膜,此时,通过使电热膜随烤盘与安装座可拆卸连接,并在电热膜的引出电极上设置第二导电件,在安装座内设置第一导电件,可使烤盘及电热膜与安装座分离后,第二导电件与第一导电件分离,但第一导电件不会外凸于安装座,与相关技术中导电棒凸出于安装座,能够直接与加热元件的电极相接触相比,可有效防止用户触碰到第一导电件,提高使用安全性,而且方便清洁烤盘,清洁电饼铛内部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一固定件,用于将第二导电件固定在导热件上。进一步地,第一固定件上设有供第二导电件伸出的通孔。
在该设计中,通过采用第一固定件来固定第二导电件,提高了第二导电件的安装稳定度,从而确保第二导电件与引出电极的有效连接。另外,通过在第一固定件上设置供第二导电件伸出的通孔,一方面方便第二导电件伸出通孔的部分穿过外露口与第一导电件相接触,另一方面通孔能够对第二导电件进行限位,进一步保证第二导电件与引出电极有效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固定件朝向导热件的一端面上设有凹陷部;第二导电件上设有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与凹陷部相配合。
在该设计中,通过在第一固定件朝向导热件的一端面上设置凹陷部,并在第二导电件上设置第一限位部,使第一限位部与凹陷部相配合,一方面可有效避免第二导电件经通孔从第一固定件上掉落,提高第二导电件的安装稳定性,另一方面可有效对第二导电件进行限位,即便电加热组件晃动,依然能够保证第二导电件与引出电极的有效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设计中,凹陷部为沉台,设置在通孔的孔周并与通孔相连通,此时,第一限位部可为环形凸出,通过沉台的底壁压住环形凸出,从而将第二导向件压紧在导热件上。
在另一个具体的设计中,凹陷部为多个凹坑,围绕通孔的一端开口周向间隔分布,此时,第一限位部包括围绕第二导电件的多个凸出,通过多个凹坑对多个凸出的限位,实现对第二导电件的限位。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分别连接第一固定件和导热件。
在该设计中,采用第一连接件来连接第一固定件和导热件,第一连接件可为螺钉或螺栓等螺纹件,从而在将第一固定件连接在导热件的过程中,还能够逐渐压紧位于第一固定件与导热件之间的部分第二导电件,确保第二导电件与引出电极有效连接。当然,第一连接件也可为插销等。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固定件卡接在导热件上。当然,第一固定件也可采用其他方式固定在导热件上,如焊接在导热件上或与导热件过盈装配等。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导电件包括导电柱和安装耳,导电柱通过安装耳安装在导热件上。
在该设计中,可直接将第二导电件设置为包括导电柱和安装耳,由导电柱与第一导电件相接触,并通过安装耳与导热件相连接,可确保第二导电件稳固地安装在导热件上,确保导电柱与引出电极有效连接。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绝缘件,设置在安装耳与导热件之间。避免安装耳与导热件之间通电。
进一步地,连接件穿过安装耳与导热件相连接,连接件为螺纹件或插销,绝缘件设置在连接件与导热件之间,还设置在安装耳与连接件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防水件,设置在电加热组件上,用于遮挡引出电极。
在该设计中,通过在电加热组件上设置防水件,来对引出电极进行遮挡,可有效避免电加热组件从安装座上拆卸下来后,清洗电加热组件的过程中,大量水流经裸露的引出电极,将裸露的两个引出电极连成短路状态,或者将引出电极与周围结构连成短路状态,确保引出电极周围干燥,提高烹饪器具的使用安全性,确保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防水件包括具有复位功能的开合件,第二导电件设置在安装座上;第二导电件用于挤开开合件,以与引出电极相连接;开合件用于与第二导电件分离后复位,以遮挡引出电极。
在该设计中,通过在安装座上设置第二导电件,由第二导电件与引出电极相连接,可实现对电加热组件的供电。而且,通过设计防水件包括具有复位功能的开合件,从而使得电加热组件安装在安装座上后,第二导电件能够挤开开合件,来与引出电极连接,确保对电加热组件有效供电;而在将电加热组件从安装座上拆卸下来后,由于开合件具有复位功能,能够重新遮挡引出电极,可有效避免清洗电加热组件的水大量流经引出电极,而出现短路等现象,确保烹饪器具的使用安全性,而且无需用户手动改变防水件的位置,方便用户使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开合件为硅胶开合件或橡胶开合件。
在该设计中,通过设计开合件为硅胶制件或橡胶制件,确保开合件具有足够的复位能力,并方便在第二导电件的挤压下避让。其中橡胶制件可为硅橡胶制件。当然,开合件也可采用其他弹性材料制成,不限于硅胶和橡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防水件还包括主体部,围设在引出电极的四周,开合件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开合件上设有插缝,插缝用于夹紧伸入插缝内的第二导电件,或开合件还用于将第二导电件夹紧在主体部上。
在该设计中,通过设置防水件具有围设在引出电极四周的主体部,可避免大量水经引出电极的四周与引出电极相接触。另外,通过将开合件设置在主体部上,而非直接设置在电加热组件上,可使第二导电件挤开开合件后,继续移动而与引出电极相接触,为开合件的受压形变提供空间,如开合件设置在主体部远离电加热组件的一侧。另外,通过在开合件上设置插缝,如十字型插缝、Y型插缝等,方便第二导电件挤开开合件,也方便第二导电件脱离防水件后,开合件能够闭合,仅保留极小的插缝的缝隙,阻碍水的进入。当然,开合件自身也可不具有插缝,而是与主体部之间留有缝隙,从而第二导电件挤开开合件后,开合件能够向第一导向件施加挤压力,挤压在主体部上,而在第二导电件脱离防水件后,主体部会重新遮挡引出电极,与主体部之间仅保留极小的缝隙,阻碍水的进入。
进一步地,主体部与开合件一体成型,方便生产加工。当然,主体部也可与开合件可拆卸连接,方便更换开合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二固定件,设置在电加热组件上,用于将主体部压紧在电加热组件上。
在该设计中,通过采用第二固定件将主体部压紧在电加热组件上,由于主体部围设在引出电极的四周,可有效避免水经主体部与电加热组件之间的缝隙流向引出电极,提高防水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依次穿过第二固定件、防水件伸入电加热组件;或第二固定件与电加热组件卡接连接。
在该设计中,采用第二连接件依次穿过第二固定件、防水件伸入电加热组件内,如螺钉、螺栓等螺纹件作为第二连接件,并使电加热组件上具有螺纹孔或螺纹柱,可实现第二固定件将防水件压紧在电加热组件上,还可实现第二固定件与电加热组件的连接,以及防水件与电加热组件的连接,可避免第二固定件、防水件及电加热组件之间发生窜动。当然,第二连接件也可为插销等。
另外,第二固定件也可直接与电加热组件卡接连接,在卡接的同时,将防水件挤压在电加热组件上。或者第二固定件也可直接焊接在电加热组件,不限于上述连接方式,只要能够将防水件挤压在电加热组件上均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固定件上或电加热组件上设有第二限位部,防水件上设有第三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与第三限位部相配合。
在该设计中,通过在第二固定件或电加热组件上设置第二限位部,在防水件上设置第三限位部,并使第二限位部与第三限位部相配合,可避免防水件相对于电加热组件发生窜动,而影响防水效果。
如在第二固定件上设置凹陷部作为第二限位部,而在对应位置的防水件上设置凸出部作为第三限位部,通过凹陷部与凸出部相配合,避免防水件相对于第二固定件发生窜动。再如在电加热组件上设置凸起作为第二限位部,而在防水件上设置凹槽作为第三限位部,通过凸起与凹槽相配合,避免防水件在被第一导电件加压的情况下,与电加热组件在整体位置上发生移位,而无法重新遮挡引出电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开合件包括蓄能件和遮挡件,第二导电件用于挤开遮挡件,以与引出电极相连接,蓄能件用于在第二导电件与遮挡件相分离后驱动遮挡件移动,以遮挡引出电极。
在该设计中,具体介绍了另一种开合件,通过蓄能件来实现开合件的复位功能,通过遮挡件来实现遮挡效果。具体地,第二导电件在挤开遮挡件的过程中,蓄能件蓄能,而在第二导电件脱离防水件后,蓄能件释放能量,推动遮挡件移动以重新遮挡引出电极,可有效避免清洗电加热组件的水大量流经引出电极,而出现短路等现象,确保烹饪器具的使用安全性,而且无需用户手动改变防水件的位置,方便用户使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蓄能件为弹簧。当然,蓄能件也可为金属弹片等。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防水件与电加热组件可拆卸连接;或防水件与电加热组件转动连接;或防水件与电加热组件滑动连接。
在该设计中,通过设置防水件与电加热组件可拆卸连接,具体为在需要第二导电件与引出电极相接触时,确保防水件从电加热组件上拆卸下来,而在需要对电加热组件进行清洗时,将防水件安装在电加热组件上,以遮挡引出电极,结构简单。也可将防水件与电加热组件转动连接或滑动连接,从而在需要防水时,转动或滑动防水件,将其遮住引出电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导热件被配置为适于容纳食材。
在该设计中,在采用电热膜进行加热的情况下,导热件被构造为烤盘、锅体等食材盛放件,也即通过电热膜直接加热食材盛放件,与相关技术中采用发热管加热烤盘相比,均匀加热,加热效果好,而且与相关技术中采用电热管先加热发热盘,再通过发热盘加热烤盘相比,可在满足均匀加热的同时,提高加热速度,提高加热效率。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食材盛放件,食材盛放件与导热件可拆卸连接。
在该设计中,导热件不为食材盛放件,而是对电热膜产生的热量进行传递,传递到食材盛放件,此时,食材盛放件可与导热件可拆卸连接,或分体式设计,便于更换食材盛放件而实现多种烹饪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电热膜包括发热部、连接部和引出电极,连接部连接在发热部与引出电极之间;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第一绝缘层设置在电热膜与导热件之间,第二绝缘层设置在电热膜背离导热件的一侧,第二绝缘层上设有避让口,第二导电件穿过避让口与引出电极相连接。
在该设计中,发热部可采用电阻加热方式,阻值较大,将电能转化为热能。连接部设计为阻值较小,起引线作用,连接发热部和引出电极。具体地,连接部为铜制件,电阻小,发热小。引出电极用于与第一导电件相连接,接通电流。
另外,通过在电热膜的两侧设置绝缘层,具体在电热膜与导热件之间设置第一绝缘层,可避免导热件导电,而影响用户使用安全,而在电热膜背离导热件的一侧设置第二绝缘层,可避免电热膜与周围其他部件通电而影响用户使用安全。另外,通过在第二绝缘层上设置避让口,可使第二导电件穿过避让口与引出电极相连接,而电热膜的其他部位均被两个绝缘层包裹,确保绝缘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弹性件,设置在安装座内,用于支撑第一导电件。
在该设计中,通过在安装座内设置弹性件,如弹簧、橡胶件等,来支撑第一导电件,可使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紧密贴合,提高两者的连接稳定性,确保供电连续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一触发件,设置在电加热组件上;触发开关,设置在安装座上并与第一导电件连接,触发开关通过供电导线连接电源;其中,触发开关能够在第一触发件的触发下闭合,以对第一导电件进行通电。
在该设计中,通过在电加热组件上设置第一触发件,在安装座上设置触发开关,将触发开关直接或间接地连接电源及第一导电件,并通过第一触发件对触发开关进行触发,来实现对第一导电件的供电,使得电加热组件从安装座上拆卸下来后,第一触发件无法触发触发开关,从而电源并不会为第一导电件供电,可有效避免用户误触第一导电件而出现安全问题。而且,通过第一触发件触发触发开关后,也即电加热组件安装到安装座上,才能够实现对第一导电件的供电,提高烹饪器具的使用安全性。
进一步地,第一导电件为铜片。电源火线经触发开关连接第一导电件,或者电源火线及零线均与触发开关串联后,连接第一导电件。触发开关可设置在烹饪器具的电源板与第一导电件之间,也可设置在电源与电源板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触发件设置在第一固定件或第二固定件上,使得第一导电件和触发开关的距离较近,缩短线路长度,节省烹饪器具内部空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安装座上设有开口,触发开关设置在安装座内,第一触发件用于穿过开口触发触发开关。
在该设计中,通过在安装座上设置开口,并经触发开关设置在安装座内部,由第一触发件穿过开口来触发触发开关,避免用户误触触发开关而出现安全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二触发件,设置在安装座内,第一触发件用于推动第二触发件触发触发开关。第二触发件的存在,方便了将触发开关设置到合适位置,而不必考虑第一触发件是否能够直接触发。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触发开关为微动开关或干簧管。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烹饪器具为电饼铛,烹饪器具包括上盖总成和底座总成;上盖总成包括安装座和电加热组件,和/或底座总成包括安装座和电加热组件。
在该设计中,在烹饪器具为电饼铛的情况下,可将上盖总成和底座总成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包括安装座和电加热组件,采用上述任一设计中的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的设置方式。确保电饼铛的使用安全性,方便对电饼铛,尤其是内部结构的清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烹饪器具为电饭煲、牛排机、煎锅及火锅炉具中的任一种。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的电饼铛的剖视示意图;
图2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的另一电饼铛的剖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饼铛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饼铛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加热组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加热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局部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固定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局部拆分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12中的B-B方向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2中的B-B方向的局部拆分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图12中的C-C方向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6示出了图12中的C-C方向的局部拆分示意图;
图1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局部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防水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防水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2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局部拆分示意图;
图23示出了图22中的D-D方向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24示出了图23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一个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26示出了图25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7示出了图22中的G-G方向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2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另一个局部剖视示意图。
其中,图1和图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电饼铛,102’安装座,106’烤盘,108’发热管,110’导电棒;
图3至图2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电饼铛,102安装座,1021外露口,1022开口,1023测温器,104第一导电件,106电加热组件,108电热膜,1081发热部,1082连接部,1083引出电极,110导热件,112第二导电件,1121第一限位部,114第一固定件,1141通孔,1142凹陷部,116第一连接件,118第一绝缘层,120第二绝缘层,1201避让口,122弹性件,124第一触发件,126触发开关,128第二触发件,130上盖总成,140底座总成,150防水件,1501开合件,1502插缝,1503主体部,160第二固定件,170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3至图2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烹饪器具。
实施例一:
如图6至图14所示,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安装座102、电加热组件106和第二导电件112,安装座102上设有第一导电件104,第一导电件104用于与电源连接;电加热组件106与安装座102可拆卸连接,电加热组件106包括电热膜108和导热件110,电热膜108设置在导热件110上,电热膜108具有引出电极1083,第二导电件112用于连接第一导电件104和引出电极1083。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安装座102和电加热组件106,其中电加热组件106具有导热件110和电热膜108,通过将电热膜108设置在导热件110上,通过电热膜108来加热导热件110,进而加热食材,加热均匀且加热速度快。与相关技术中,采用发热管108’直接加热烤盘106’,也即导热件110的一种相比,加热更均匀,避免导热件110出现局部温度过高而导致食材局部焦糊,而且与相关技术中采用电热管加热发热盘,再由发热盘将热量传递给烤盘106’相比,免除了发热盘这一中间热传递部件,提高了加热速度,提高了烹饪器具的加热效率。
另外,通过使电加热组件106与安装座102可拆卸连接,使得导热件110能够与安装座102可拆卸连接,方便对能够容纳食材的导热件110进行清洁,便于用水清洗,也方便对安装座102内部的结构进行清洁。
进一步地,导热件110被配置为适于容纳食材。在采用电热膜108进行加热的情况下,导热件110被构造为烤盘、锅体等食材盛放件,也即通过电热膜108直接加热食材盛放件,与相关技术中采用发热管108’加热烤盘106’相比,均匀加热,加热效果好,而且与相关技术中采用电热管先加热发热盘,再通过发热盘加热烤盘106’相比,可在满足均匀加热的同时,提高加热速度,提高加热效率。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食材盛放件,食材盛放件与导热件110可拆卸连接。导热件110不为食材盛放件,而是对电热膜108产生的热量进行传递,传递到食材盛放件,此时,食材盛放件可与导热件110可拆卸连接,或分体式设计,便于更换食材盛放件而实现多种烹饪功能。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电热膜108包括发热部1081、连接部1082和引出电极1083,连接部1082连接在发热部1081与引出电极1083之间。发热部1081采用电阻加热方式,阻值较大,将电能转化为热能。连接部1082设计为阻值较小,起引线作用,连接发热部1081和引出电极1083。连接部1082为铜制件,电阻小,发热小。引出电极1083用于与第一导电件104相连接,接通电流。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一绝缘层118和第二绝缘层120,第一绝缘层118设置在电热膜108与导热件110之间,第二绝缘层120设置在电热膜108背离导热件110的一侧,第二绝缘层120上设有避让口1201,第二导电件112穿过避让口1201与引出电极1083相连接。可使引出电极1083通过避让口1201与第二导电件112相连接,而电热膜108的其他部位均被两个绝缘层包裹,确保绝缘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3和图14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弹性件122,设置在安装座102内,用于支撑第一导电件104。通过在安装座102内设置弹性件122,如弹簧、橡胶件等,来支撑第一导电件104,可使电加热组件106安装在安装座102上的过程中,第一导电件104与第二导电件112接触后,会继续推动弹性件122形变,以保证第一导电件104与第二导电件112接触良好。
实施例二:
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13和图14所示,进一步限定安装座102上设有外露口1021,第一导电件104对应外露口1021的位置设置在安装座102内;第二导电件112设置在电加热组件106上,第二导电件112用于穿过外露口1021以与第一导电件104相接触。
通过使第一导电件104对应外露口1021的位置设置在安装座102内,并在电加热组件106上设置第二导电件112,使第二导电件112需穿过外露口1021才能与第一导电件104相接触,使得电加热组件106与安装座102相分离后,第一导电件104不会凸出于安装座102,从而防止用户触碰到第一导电件104,提高烹饪器具的使用安全性。例如,在烹饪器具为电饼铛100的情况下,电加热组件106可包括作为导热件110的烤盘和设置在烤盘外表面上的电热膜108,此时,通过使电热膜108随烤盘与安装座102可拆卸连接,并在电热膜108的引出电极1083上设置第二导电件112,在安装座102内设置第一导电件104,可使烤盘及电热膜108与安装座102分离后,第二导电件112与第一导电件104分离,但第一导电件104不会外凸于安装座102,与图2所示的相关技术中导电棒110’凸出于安装座102’,能够直接与加热元件的电极相接触相比,可有效防止用户触碰到第一导电件104,提高使用安全性,而且方便清洁烤盘,清洁电饼铛100内部结构。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一固定件114,通过第一固定件114将第二导电件112固定在导热件110上,并在第一固定件114上设有供第二导电件112伸出的通孔1141。一方面提高了第二导电件112的安装稳定度,从而确保第二导电件112与加热元件引出的引出电极1083有效连接,另一方面方便第二导电件112伸出通孔1141的部分穿过外露口1021与第一导电件104相接触。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第一固定件114朝向导热件110的一端面上设有凹陷部1142;第二导电件112上设有第一限位部1121,第一限位部1121与凹陷部1142相配合。有效对第二导电件112进行限位。
例如,如图11所示,凹陷部1142为沉台,设置在通孔1141的孔周并与通孔1141相连通,此时,第一限位部1121可为环形凸出,通过沉台的底壁压住环形凸出,从而将第二导向件压紧在导热件110上。
再例如,凹陷部1142为多个凹坑,围绕通孔1141的一端开口1022周向间隔分布,此时,第一限位部1121包括围绕第二导电件112的多个凸出(图中未示出),通过多个凹坑对多个凸出的限位,实现对第二导电件112的限位。
进一步地,限定第一固定件114与导热件110的连接方式。
例如,如图8所示,第一固定件114通过第一连接件116连接在导热件110上,第一连接件116为螺钉或螺栓等螺纹件,第一固定件114上设有供螺纹件穿过的螺纹孔或螺纹柱,从而在将第一固定件114连接在导热件110的过程中,还能够逐渐压紧位于第一固定件114与导热件110之间的部分第二导电件112,确保第二导电件112与引出电极1083有效连接。
再例如,第一固定件114卡接或焊接在导热件110上,连接稳定。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导电件112包括导电柱(图中未示出)和安装耳(图中未示出),导电柱通过安装耳安装在导热件110上。可确保第二导电件112稳固地安装在导热件110上,确保导电柱与引出电极1083有效连接。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绝缘件(图中未示出),设置在安装耳与导热件110之间。避免安装耳与导热件110之间通电。例如,连接件穿过安装耳与导热件110相连接,实现第二导电件112固定在导热件110上,连接件为螺纹件或插销,则绝缘件设置在连接件与导热件110之间,还设置在安装耳与连接件之间。
实施例三:
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17、图18和图19所示,进一步限定烹饪器具还包括:防水件150,设置在电加热组件106上,用于遮挡引出电极1083。通过在电加热组件106上设置防水件150,来对引出电极1083进行遮挡,可有效避免电加热组件106从安装座102上拆卸下来后,清洗电加热组件106的过程中,大量水流经裸露的引出电极1083,将裸露的两个引出电极1083连成短路状态,或者将引出电极1083与周围结构连成短路状态,确保引出电极1083周围干燥,提高烹饪器具的使用安全性,确保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如图20和图21所示,防水件150包括具有复位功能的开合件1501,第二导电件112设置在安装座102上;第二导电件112用于挤开开合件1501,以与引出电极1083相连接;开合件1501用于与第二导电件112分离后复位,以遮挡引出电极1083。通过在安装座102上设置第二导电件112,由第二导电件112与引出电极1083相连接,可实现对电加热组件106的供电。而且,通过设计防水件150包括具有复位功能的开合件1501,从而使得电加热组件106安装在安装座102上后,第二导电件112能够挤开开合件1501,来与引出电极1083连接,确保对电加热组件106有效供电;而在将电加热组件106从安装座102上拆卸下来后,由于开合件1501具有复位功能,能够重新遮挡引出电极1083,可有效避免清洗电加热组件106的水大量流经引出电极1083,而出现短路等现象,确保烹饪器具的使用安全性,而且无需用户手动改变防水件150的位置,方便用户使用。
进一步地,开合件1501为硅胶开合件或橡胶开合件。通过设计开合件1501为硅胶制件或橡胶制件,确保开合件1501具有足够的复位能力,并方便在第二导电件112的挤压下避让。其中橡胶制件可为硅橡胶制件。当然,开合件1501也可采用其他弹性材料制成,不限于硅胶和橡胶。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防水件150还包括主体部1503,围设在引出电极1083的四周,开合件1501设置在主体部1503上;开合件1501上设有插缝1502,插缝1502用于夹紧伸入插缝1502内的第二导电件112。通过设置防水件150具有围设在引出电极1083四周的主体部1503,可避免大量水经引出电极1083的四周与引出电极1083相接触。另外,通过将开合件1501设置在主体部1503上,而非直接设置在电加热组件106上,可使第二导电件112挤开开合件1501后,继续移动而与引出电极1083相接触,为开合件1501的受压形变提供空间,如开合件1501设置在主体部1503远离电加热组件106的一侧。另外,通过在开合件1501上设置插缝1502,如十字型插缝、Y型插缝等,方便第二导电件112挤开开合件1501,也方便第二导电件112脱离防水件150后,开合件1501能够闭合,仅保留极小的插缝1502的缝隙,阻碍水的进入。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5和图26所示,防水件150还包括主体部1503,围设在引出电极1083的四周,开合件1501设置在主体部1503上;开合件1501还用于将第二导电件112夹紧在主体部1503上。此时,开合件1501自身不具有插缝1502,而是与主体部1503之间留有缝隙,从而第二导电件112挤开开合件1501后,开合件1501能够向第二导向件施加挤压力,挤压在主体部1503上,而在第二导电件112脱离防水件150后,主体部1503会重新遮挡引出电极1083,与主体部1503之间仅保留极小的缝隙,阻碍水的进入。
进一步地,主体部1503与开合件1501一体成型,方便生产加工。当然,主体部1503也可与开合件1501可拆卸连接,方便更换开合件1501。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二固定件160,设置在电加热组件106上,用于将主体部1503压紧在电加热组件106上。通过采用第二固定件160将主体部1503压紧在电加热组件106上,由于主体部1503围设在引出电极1083的四周,可有效避免水经主体部1503与电加热组件106之间的缝隙流向引出电极1083,提高防水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8、图23和图24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二连接件170,第二连接件170依次穿过第二固定件160、防水件150伸入电加热组件106。采用第二连接件170依次穿过第二固定件160、防水件150伸入电加热组件106内,如螺钉、螺栓等螺纹件作为第二连接件170,并使电加热组件106上具有螺纹孔或螺纹柱,可实现第二固定件160将防水件150压紧在电加热组件106上,还可实现第二固定件160与电加热组件106的连接,以及防水件150与电加热组件106的连接,可避免第二固定件160、防水件150及电加热组件106之间发生窜动。当然,第二连接件170也可为插销等。
进一步地,第二固定件160可与电加热组件106卡接连接。在卡接的同时,将防水件150挤压在电加热组件106上。或者第二固定件160也可直接焊接在电加热组件106,不限于上述连接方式,只要能够将防水件150挤压在电加热组件106上均可。
进一步地,第二固定件160上或电加热组件106上设有第二限位部(图中未示出),防水件150上设有第三限位部(图中未示出),第二限位部与第三限位部相配合。通过在第二固定件160或电加热组件106上设置第二限位部,在防水件150上设置第三限位部,并使第二限位部与第三限位部相配合,可避免防水件150相对于电加热组件106发生窜动,而影响防水效果。
如在第二固定件160上设置凹陷部1142作为第二限位部,而在对应位置的防水件150上设置凸出部作为第三限位部,通过凹陷部1142与凸出部相配合,避免防水件150相对于第二固定件160发生窜动。再如在电加热组件106上设置凸起作为第二限位部,而在防水件150上设置凹槽作为第三限位部,通过凸起与凹槽相配合,避免防水件150在被第一导电件104加压的情况下,与电加热组件106在整体位置上发生移位,而无法重新遮挡引出电极1083。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开合件1501包括蓄能件(图中未示出)和遮挡件(图中未示出),第二导电件112用于挤开遮挡件,以与引出电极1083相连接,蓄能件用于在第二导电件112与遮挡件相分离后驱动遮挡件移动,以遮挡引出电极1083。本实施例具体介绍了另一种开合件1501,通过蓄能件来实现开合件1501的复位功能,通过遮挡件来实现遮挡效果。具体地,第二导电件112在挤开遮挡件的过程中,蓄能件蓄能,而在第二导电件112脱离防水件150后,蓄能件释放能量,推动遮挡件移动以重新遮挡引出电极1083,可有效避免清洗电加热组件106的水大量流经引出电极1083,而出现短路等现象,确保烹饪器具的使用安全性,而且无需用户手动改变防水件150的位置,方便用户使用。
进一步地,蓄能件为弹簧。当然,蓄能件也可为金属弹片等。
实施例四:
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27所示,进一步限定烹饪器具还包括:防水件150,设置在电加热组件106上,用于遮挡引出电极1083。通过在电加热组件106上设置防水件150,来对引出电极1083进行遮挡,可有效避免电加热组件106从安装座102上拆卸下来后,清洗电加热组件106的过程中,大量水流经裸露的引出电极1083,将裸露的两个引出电极1083连成短路状态,或者将引出电极1083与周围结构连成短路状态,确保引出电极1083周围干燥,提高烹饪器具的使用安全性,确保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防水件150与电加热组件106可拆卸连接。通过设置防水件150与电加热组件106可拆卸连接,具体为在需要第二导电件112与引出电极1083相接触时,确保防水件150从电加热组件106上拆卸下来,而在需要对电加热组件106进行清洗时,将防水件150安装在电加热组件106上,以遮挡引出电极1083,结构简单。也可将防水件150与电加热组件106转动连接或滑动连接,从而在需要防水时,转动或滑动防水件150,将其遮住引出电极1083。
实施例五: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5和图16所示,进一步限定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一触发件124和触发开关126,第一触发件124设置在电加热组件106上,触发开关126设置在安装座102上并与第一导电件104连接,触发开关126通过供电导线连接电源。其中,触发开关126能够在第一触发件124的触发下闭合,以对第一导电件104进行通电。
通过在电加热组件106上设置第一触发件124,在安装座102上设置触发开关126,将触发开关126直接或间接地连接电源及第一导电件104,并通过第一触发件124对触发开关126进行触发,来实现对第一导电件104的供电。使得电加热组件106从安装座102上拆卸下来后,第一触发件124无法触发触发开关126,从而电源并不会为第一导电件104供电,可有效避免用户误触第一导电件104而出现安全问题。而在安装电加热组件106的过程中,电加热组件106带动第一触发件124朝着触发开关126闭合的方向移动,直至电加热组件106安装到位,此时触发开关126闭合,可实现对第一导电件104的供电,提高烹饪器具的使用安全性。
进一步地,第一导电件104为铜片。电源火线经触发开关126连接第一导电件104,或者电源火线及零线均与触发开关126串联后,连接第一导电件104。触发开关126可设置在烹饪器具的电源板与第一导电件104之间,也可设置在电源与电源板之间。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第一触发件124设置在第一固定件114上,使得第一导电件104和触发开关126的距离较近,缩短线路长度,节省烹饪器具内部空间。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安装座102上设有开口1022,触发开关126设置在安装座102内,第一触发件124用于穿过开口1022触发触发开关126。避免用户误触触发开关126而出现安全问题。
进一步地,如图27和图28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二触发件128,设置在安装座102内,第一触发件124用于推动第二触发件128触发触发开关126。第二触发件128的存在,方便了将触发开关126设置到合适位置,而不必考虑第一触发件124是否能够直接触发。另外,在安装座102上未安装电加热组件106的情况下,第二触发件128可被触发开关126顶起,便于接触第一触发件124。
进一步地,第一触发件124为顶块,第二触发件128为顶杆,触发开关126为微动开关或干簧管。
实施例六: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和图4所示,进一步限定烹饪器具为一种电饼铛100,包括上盖总成130和底座总成140。上盖总成130包括安装座102和电加热组件106,和/或底座总成140包括安装座102和电加热组件106。在烹饪器具为电饼铛100的情况下,将上盖总成130和底座总成140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包括安装座102和电加热组件106,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导电件104和第二导电件112的设置方式,方便对上烤盘和/或下烤盘进行清洁,方便对电饼铛100内部结构进行清洁,而且有效避免用户触碰到外凸于安装座102的第一导电件104,提高电饼铛100的使用安全性。
具体地,上烤盘和下烤盘的为铝烤盘或铁烤盘。
具体地,第一导电件104为铜片,第二导电件112为导电柱。
具体地,如图22所示,安装座102上设有测温器1023,用于检测导热件110的温度,以便实现烹饪器具的智能控制。
当然,烹饪器具也可为电饭煲、压力锅、电炖锅、牛排机及火锅炉具中的任一种。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2)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有第一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件用于与电源连接;
电加热组件,与所述安装座可拆卸连接,所述电加热组件包括导热件和电热膜,所述电热膜设置在所述导热件上,所述电热膜具有引出电极;
第二导电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引出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座上设有外露口,所述第一导电件对应所述外露口的位置设置在所述安装座内;
所述第二导电件设置在所述电加热组件上,所述第二导电件用于穿过所述外露口以与所述第一导电件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第一固定件,用于将所述第二导电件固定在所述导热件上,所述第一固定件上设有供所述第二导电件伸出的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件朝向所述导热件的一端面上设有凹陷部;
所述第二导电件上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凹陷部相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导热件;或
所述第一固定件卡接在所述导热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电件包括导电柱和安装耳,所述导电柱通过所述安装耳安装在所述导热件上;
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绝缘件,设置在所述安装耳与所述导热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防水件,设置在所述电加热组件上,用于遮挡所述引出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件包括具有复位功能的开合件,所述第二导电件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
所述第二导电件用于挤开所述开合件,以与所述引出电极相连接;
所述开合件用于与所述第二导电件分离后复位,以遮挡所述引出电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件还包括主体部,围设在所述引出电极的四周,所述开合件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
所述开合件上设有插缝,所述插缝用于夹紧伸入所述插缝内的所述第二导电件,或
所述开合件还用于将所述第二导电件夹紧在所述主体部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第二固定件,设置在所述电加热组件上,用于将所述主体部压紧在所述电加热组件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固定件、所述防水件伸入所述电加热组件;或
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电加热组件卡接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固定件上或所述电加热组件上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防水件上设有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三限位部相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合件包括蓄能件和遮挡件,所述第二导电件用于挤开所述遮挡件,以与所述引出电极相连接,所述蓄能件用于在所述第二导电件与所述遮挡件相分离后驱动所述遮挡件移动,以遮挡所述引出电极。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件与所述电加热组件可拆卸连接;或
所述防水件与所述电加热组件转动连接;或
所述防水件与所述电加热组件滑动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件被配置为适于容纳食材;或
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食材盛放件,所述食材盛放件与所述导热件可拆卸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热膜包括发热部、连接部和所述引出电极,所述连接部连接在所述发热部与所述引出电极之间;
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电热膜与所述导热件之间,所述第二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电热膜背离所述导热件的一侧,所述第二绝缘层上设有避让口,所述第二导电件穿过所述避让口与所述引出电极相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安装座内,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导电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第一触发件,设置在所述电加热组件上;
触发开关,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并与所述第一导电件连接,所述触发开关通过供电导线连接电源;
其中,所述触发开关能够在所述第一触发件的触发下闭合,以对所述第一导电件进行通电。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座上设有开口,所述触发开关设置在所述安装座内,所述第一触发件用于穿过所述开口触发所述触发开关。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第二触发件,设置在所述安装座内,所述第一触发件用于推动所述第二触发件触发所述触发开关。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器具为电饼铛,所述烹饪器具包括上盖总成和底座总成;
所述上盖总成包括所述安装座和所述电加热组件,和/或所述底座总成包括所述安装座和所述电加热组件。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器具为电饭煲、压力锅、电炖锅、牛排机及火锅炉具中的任一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97844.8U CN211324509U (zh) | 2019-12-19 | 2019-12-19 | 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97844.8U CN211324509U (zh) | 2019-12-19 | 2019-12-19 | 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324509U true CN211324509U (zh) | 2020-08-25 |
Family
ID=72106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297844.8U Active CN211324509U (zh) | 2019-12-19 | 2019-12-19 | 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32450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11715A (zh) * | 2022-03-31 | 2022-10-21 | 浙江苏泊尔厨卫电器有限公司 | 蒸烤装置 |
-
2019
- 2019-12-19 CN CN201922297844.8U patent/CN21132450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11715A (zh) * | 2022-03-31 | 2022-10-21 | 浙江苏泊尔厨卫电器有限公司 | 蒸烤装置 |
CN115211715B (zh) * | 2022-03-31 | 2023-07-07 | 浙江苏泊尔厨卫电器有限公司 | 蒸烤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324509U (zh) | 烹饪器具 | |
KR20050001706A (ko) | 조리기기 | |
CN204889584U (zh) | 火锅 | |
US2790062A (en) | Electric heaters | |
CN203789702U (zh) | 电煮壶 | |
CN215598576U (zh) | 一种单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 | |
CN214505965U (zh) | 一种防电弧电源连接器及分体式烹饪锅具 | |
CN215127227U (zh) | 一种耦合式连接的烹饪器具 | |
CN201339990Y (zh) | 一种新型高效节能的烧烤装置 | |
CN210540811U (zh) | 蒸汽烹饪器具用防冷凝灯罩及蒸汽烹饪器 | |
CN210961452U (zh) | 一种具有多重导热加热结构的电饭锅 | |
CN112237372B (zh) | 连接器组件、电加热器具及电加热装置 | |
CN210951415U (zh) | 一种一体式的扒板电加热机构及一种电扒炉 | |
CN210247070U (zh) | 电控板组件、电加热器具及电加热装置 | |
CN201775506U (zh) | 一种电烤炉 | |
CN220327331U (zh) | 一种电煎鱼锅 | |
CN102178449A (zh) | 电加热烹饪装置 | |
CN218484381U (zh) | 一种暖菜板 | |
CN217408561U (zh) | 一种高效煎烤器 | |
CN214128075U (zh) | 一种早餐机 | |
CN220089237U (zh) | 一种同步加热式电热锅 | |
CN215077515U (zh) | 一种双工位多功能烹调锅 | |
CN220212643U (zh) | 电火锅 | |
CN217899955U (zh) | 带无锅状态检测功能的温度控制装置和采用该装置的炉具 | |
US6388236B1 (en) | Spring mounted bayonet probe for an electric frye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