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96330U - 一种无线近距离感应供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近距离感应供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96330U
CN211296330U CN201921851490.0U CN201921851490U CN211296330U CN 211296330 U CN211296330 U CN 211296330U CN 201921851490 U CN201921851490 U CN 201921851490U CN 211296330 U CN211296330 U CN 2112963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power supply
full
rotating shaft
pw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5149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强强
王爽
薛亚洲
张乐
罗霄
张莉
张宇
杨玉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Yuanfang General Avi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Yuanfang General Avi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Yuanfang General Avi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 Yuanfang General Avi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5149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963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963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963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感应供电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无线近距离感应供电装置,包括:电源发射组件,设置在非转动部件上,包括电源转换模块、PWM产生模块、PWM功率管驱动模块、全桥逆变模块和发射线圈模块;电源接收组件,设置在转动部件的转动轴上,包括依次连接的接收线圈模块、AC/DC全桥整流模块、稳压转换模块和DC/DC转换模块;发射线圈模块和接收线圈模块的安装位置相对设置。本实用新型将电能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传递至转动部件,为转动部件上的电子设备提供稳定的供电电源,实现了供电端与负载端的机械分离,具备良好的维护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可应用在各类分离式无线供电场合。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近距离感应供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感应供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线近距离感应供电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些机载设备中,通常会有很多转动部件,而这些转动部件在转动过程中需要对其上的扭矩、温度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控,进行数据监控时需要向转动部件上的电子设备提供稳定的供电电源。
传统的供电方式主要有电池供电方式或者集流环供电方式,然而这两种供电方式应用于转动部件上的电子设备供电时均存在一些缺陷,使得供电效果不佳。
具体地,采用电池供电方式时,由于转动部件本身特有的机械结构与安装方式,使得电池的充电和拆装都异常的复杂,影响试飞测试的效率,同时电池均存在安全性问题,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影响飞行安全。采用集流环供电方式时,由于集流环体积庞大且重量较大,不利于在转动部件进行动平衡设计,安装、维护较为困难,同时集流环易磨损、使用寿命短;此外,集流环的振动还会引起电源传递的接触不良,易造成系统供电中断,或间接引入电源品质的瞬间干扰分量,高转速下稳定性能差,可靠性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近距离感应供电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电池供电方式或者集流环供电方式向转动部件上的电子设备供电时,存在的安装维护困难、安全性和可靠性低、使用寿命短以及高转速下稳定性能差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近距离感应供电装置,包括:
电源发射组件,设置在非转动部件上,其包括电源转换模块、PWM产生模块、PWM功率管驱动模块、全桥逆变模块和发射线圈模块;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入端与机载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PWM产生模块、所述PWM功率管驱动模块和所述全桥逆变模块连接,所述PWM产生模块、所述PWM功率管驱动模块、所述全桥逆变模块和所述发射线圈模块依次连接;
电源接收组件,设置在转动部件的转动轴上,其包括依次连接的接收线圈模块、AC/DC全桥整流模块、稳压转换模块和DC/DC转换模块;
所述发射线圈模块和所述接收线圈模块的安装位置相对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发射线圈模块包括C型铁芯以及绕制在所述C型铁芯的中间段上的发射线圈;
所述C型铁芯的开口朝向所述转动轴,且与所述转动轴存在间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C型铁芯与所述转动轴之间的间隙为5~2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接收线圈模块包括包覆于所述转动轴外表面上的第一导磁材料、包覆于所述第一导磁材料外表面两端的第二导磁材料以及绕制于所述第一导磁材料上的接收线圈;
所述接收线圈位于所述第一导磁材料上且未被所述第二导磁材料包覆的中间位置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导磁材料在所述转动轴上包覆有10圈,所述第二导磁材料在所述第一导磁材料上包覆有3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导磁材料的宽度与所述发射线圈模块的宽度一致,两个所述第二导磁材料的宽度分别与所述发射线圈模块两侧辐射电磁波的输出端和输入端的宽度一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接收线圈沿着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引入后,自所述第一导磁材料上未被所述第二导磁材料包覆的中间位置的一端开始沿所述转动轴本体呈螺旋状绕制,自其另一端绕制结束后沿着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同向引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AC/DC全桥整流模块、所述稳压转换模块和所述DC/DC转换模块设置在柔性PCB电路板上,所述柔性PCB电路板包覆在所述转动轴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电源发射组件中还包括滤波模块,所述滤波模块分别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和所述全桥逆变模块连接;
所述电源接收组件中还包括保护/滤波模块,所述保护/滤波模块分别与所述AC/DC全桥整流模块和所述稳压转换模块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发射线圈模块封装在一个壳体中形成密封结构的感应供电发射器,所述电源转换模块、所述PWM产生模块、所述PWM功率管驱动模块、所述滤波模块和所述全桥逆变模块封装在一个壳体中形成密封结构的感应供电控制器,所述感应供电发射器和所述感应供电控制器通过线缆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近距离感应供电装置,采用合适的模块组成方式,将电能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传递至转动部件,为转动部件上的电子设备提供稳定的供电电源,实现了供电端与负载端的机械分离,消除了传统通过金属导体接触供电的包括安装维护困难、安全性和可靠性低、使用寿命短、导线裸露、机构磨损、碳积、接触电火花等诸多缺点,具备良好的维护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可应用在各类分离式无线供电场合。
同时,通过较好的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结构设计以及相应屏蔽措施的使用,有效提高了供电效率,降低了干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近距离感应供电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近距离感应供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的无线近距离感应供电装置中第一导磁材料和第二导磁材料包覆在转动轴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所示的无线近距离感应供电装置中第一导磁材料、第二导磁材料、发射线圈以及柔性PCB电路板设置在转动轴上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00、电源发射组件,101、感应供电发射器,1011、C型铁芯,1012、发射线圈,102、感应供电控制器;
200、电源接收组件,201、第一导磁材料,202、第二导磁材料,203、接收线圈,204、柔性PCB电路板;
300、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参照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无线近距离感应供电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
电源发射组件100,设置在非转动部件上,其包括电源转换模块、PWM产生模块、PWM功率管驱动模块、全桥逆变模块和发射线圈模块;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入端与机载直流电源连接,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PWM产生模块、PWM功率管驱动模块和全桥逆变模块连接,PWM产生模块、PWM功率管驱动模块、全桥逆变模块和发射线圈模块依次连接;
电源接收组件200,设置在转动部件的转动轴300上,其包括依次连接的接收线圈模块、AC/DC全桥整流模块、稳压转换模块和DC/DC转换模块;
发射线圈模块和接收线圈模块的安装位置相对设置。
本实施例中,为转动部件上的电子设备提供稳定的供电电源的无线近距离感应供电装置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设置在非转动部件上的电源发射组件,另一部分是设置在在转动部件的转动轴上的电源接收组件。电源发射组件电源接收组件则用于接收电源发射组件发出的电磁波信号并转化为相应的工作电压向转动部件上的电子设备输出。
电源发射组件主要包括电源转换模块、PWM产生模块、PWM功率管驱动模块、全桥逆变模块和发射线圈模块这几部分,其主要为发射线圈模块产生固定频率的交变发射电压,通过PWM产生模块和PWM功率管驱动模块对全桥逆变模块进行驱动,使发送线圈模块产生交流输出信号,发射线圈模块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将电信号转化成电磁波信号辐射到外部空间。
电源转换模块是整个装置的能量来源,其输入端与+28V机载直流电源连接,并将机载直流电源转换成其他各模块需要的电源电压,能够向PWM产生模块和PWM功率管驱动模块提供+15V的电源电压,以及向全桥逆变模块提供+48V的电源电压。
PWM产生模块用于产生发射线圈模块中需要的交变电压频率信号源,然后进一步输出稳定的PWM方波信号。PWM产生模块是控制发送线圈模块产生交流输出电压的控制信号源头,其采用集成式单片PWM调制芯片,以增加设备集成度并减小元器件的数量。PWM调制芯片通过对外部进行阻容配置,可以方便对PWM方波信号进行频率、占空比、死区时间等设置功能。
PWM功率管驱动模块接收PWM产生模块输出的恒定频率的PWM方波信号,进而产生两路互补的PWM驱动信号源以驱动全桥逆变模块中的四个MOSFET功率管。
全桥逆变模块由四个MOSFET功率管组成全桥逆变结构形式,通过电源转换模块提供的电源电压和PWM功率管驱动模块提供的PWM驱动信号使发射线圈模块产生交流输出信号。全桥逆变模块通过控制四个MOSFET功率管的工作状态,可在逆变输出端形成正负交替的双极性交流信号,提高了输出的传输效率。同时,全桥逆变模块相较于单相推挽结构的输出电路,输出电压由单极性变为双极性输出,输出电压的效率是单相推挽结构的一倍。本实施例中,全桥逆变模块中开关管优选采用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即MOSFET功率管,型号选择时选择导通阻抗较小的元器件,可以降低设备的发热功耗。
发射线圈模块实现向外发射电磁波信号的功能,通过全桥逆变模块驱动产生的交流输出信号,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将该电信号转化成电磁波信号辐射到外部空间。
电源接收组件主要包括接收线圈模块、AC/DC全桥整流模块、稳压转换模块和DC/DC转换模块这几部分,其主要接收电源发射组件辐射到空间中的电磁波信号,通过接收线圈模块感应到该电磁波信号后,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其转化成交流电压信号输出至AC/DC全桥整流模块中,AC/DC全桥整流模块采用整流二极管将交流电压转换成直流电压,再通过稳压转换模块和DC/DC转换模块输出转动部件上电子设备所需的工作电压,以此为转动部件上的电子设备提供恒定、稳定的供电电源。
一般地,为转动部件上的电子设备提供的供电电源为±5V电源和3.3V电源。
具体地,接收线圈模块绕制在转动部件的转动轴上,且与发射线圈模块的安装位置相对设置以进行电磁感应,其接收电源发射组件中发射线圈模块向空间辐射的电磁波信号,并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其转化成交流电压信号。AC/DC全桥整流模块将接收线圈模块转化的交流电压转换成含有纹波的直流电压,稳压转换模块采用宽范围输出的转换电压模块,将输出的直流电压转换成转动部件上的电子设备需要的其中一种工作电压,DC/DC转换模块进一步将稳压转换模块输出的稳定电压转换成转动部件上的电子设备需要的其它工作电压,从而为转动部件上的电子设备提供恒定、稳定的供电电源。
作为一种优选,电源发射组件中还包括滤波模块,滤波模块分别与电源转换模块和全桥逆变模块连接;
电源接收组件中还包括保护/滤波模块,保护/滤波模块分别与AC/DC全桥整流模块和稳压转换模块连接。
具体地,电源发射组件中的滤波模块能够对电源转换模块产生的+48V的电源电压进行稳压滤波,为全桥逆变模块提供高质量的母线电压,从而可使全桥逆变模块通过滤波模块提供的高质量的母线电压来保证其能够正常工作。
电源接收组件中的保护/滤波模块,能够对AC/DC全桥整流模块输出的含有纹波的直流电压进行瞬态抑制保护以及滤波,从而向稳压转换模块输出质量较好的直流电压。
作为一种优选,发射线圈模块封装在一个壳体中形成密封结构的感应供电发射器101,电源转换模块、PWM产生模块、PWM功率管驱动模块、滤波模块和全桥逆变模块封装在一个壳体中形成密封结构的感应供电控制器102,感应供电发射器101和感应供电控制器102通过线缆连接。
具体地,将发射线圈模块封装成密封结构的感应供电发射器,再将电源转换模块、PWM产生模块、PWM功率管驱动模块、滤波模块和全桥逆变模块封装形成密封结构的感应供电控制器,两者通过长线缆连接,分别固定在转动轴的刚性结构上。
两者通过封装形成密封结构后,能够有效增强装置的抗振动性能及抗干扰特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近距离感应供电装置,采用合适的模块组成方式,将电能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传递至转动部件,为转动部件上的电子设备提供稳定的供电电源,实现了供电端与负载端的机械分离,消除了传统通过金属导体接触供电的包括安装维护困难、安全性和可靠性低、使用寿命短、导线裸露、机构磨损、碳积、接触电火花等诸多缺点,具备良好的维护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可应用在各类分离式无线供电场合。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近距离感应供电装置不适合应用于大功率、远距离传输的场合,在某些低功耗、高转速的转动部件的应用中可以体现出其优势,转动轴的最大转速可以达到4000转/min。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发射线圈模块包括C型铁芯1011以及绕制在C型铁芯1011的中间段上的发射线圈1012;
C型铁芯1011的开口朝向转动轴300,且与转动轴300存在间隙。
本实施例中,发射线圈模块包括C型铁芯和发射线圈,其中发射线圈绕制在C型铁芯的中间段,且C型铁芯的开口朝向转动轴,且与转动轴存在间隙,从而能够与设置在转动轴上的接收线圈模块进行电磁感应。
发射线圈绕制在C型铁芯的中间段,对称分布,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可知在C型铁芯内部形成了闭环的磁路信号,磁路信号在C型铁芯中间的输出与输入路径距离一致,有助于在空间辐射产生均匀的电磁波信号。
作为一种优选,C型铁芯1011与转动轴300之间的间隙为5~20mm。
具体地,将C型铁芯与转动轴之间的间隙设计为5~20mm。其中,间隙不能小于5mm是由于转动轴在转动过程中存在摆幅,摆幅的最大位移量不超过5mm。而间隙不能大于20mm,是由于转动轴的用电需求大约为1W,距离超过20mm时会使其传输效率降低,这样将无法保证通过无线感应供电提供稳定电压。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转动轴的实际情况来设置其他合适的间隙,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参照图3和图4所示,接收线圈模块包括包覆于转动轴300外表面上的第一导磁材料201、包覆于第一导磁材料201外表面两端的第二导磁材料202以及绕制于第一导磁材料201上的接收线圈203;
接收线圈203位于第一导磁材料201上且未被第二导磁材料202包覆的中间位置处。
本实施例中,由于无线近距离感应供电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效率较低、干扰较大等,因此通过较好的接收线圈的结构设计以及相应屏蔽措施的使用,能够有效提高供电效率并降低干扰。
在转动轴上绕制接收线圈之前,先在转动轴上包覆有导磁率较高的第一导磁材料,并在第一导磁材料外表面的两端分别包覆了第二导磁材料,然后将发射线圈绕制于第一导磁材料上且未被第二导磁材料包覆的中间位置处,这样可以有效增加磁通量以有效利用发射线圈产生的磁场,从而达到减小涡流、增大供电效率的目的。
具体设置时,将第一导磁材料的开始端用双面胶固定在转动轴上指定好的位置处,开始转圈绕制,绕制过程中力量均匀,使第一导磁材料紧贴在转动轴上,绕满整圈后,在第一导磁材料末端使用双面胶带进行固定收尾。接着,依次将两个第二导磁材料的开始端用双面胶固定在已经绕制好的较宽的第一导磁材料两端,然后开始转圈绕制,绕制过程中力量均匀,使第二导磁材料紧贴在第一导磁材料上,绕满整圈后,在第二导磁材料的末端使用双面胶带进行固定收尾。第一导磁材料和第二导磁材料均采用柔性导磁材料。最后,将接收线圈绕制于第一导磁材料上且未被第二导磁材料包覆的中间位置处即可。
作为一种优选,第一导磁材料201在转动轴300上包覆有10圈,第二导磁材料202在第一导磁材料201上包覆有3圈。
具体地,第一导磁材料设置有10圈,是为了保证无线传输电能的功率要求,使其不能太低。当然,第一导磁材料也不能绕制太多,这样会导致其重量过大,不利用转动轴的平衡设计要求。经多次反复试验,当将第一导磁材料设置为10圈时,二者能够相对达到最佳平衡状态。
第一导磁材料设置有3圈,这样绕制完成后会与接收线圈的高度保持一致,使得转动轴上较为平整,且易进行加固处理,能够增加导磁效率。
作为一种优选,第一导磁材料201的宽度与发射线圈模块的宽度一致,两个第二导磁材料202的宽度分别与发射线圈模块两侧辐射电磁波的输出端和输入端的宽度一致。
具体地,转动轴上的第一导磁材料的铺设宽度与发射线圈模块的宽度一致,具体是与发射线圈模块中的C型铁芯的宽度一致。两者安装好时,C型铁芯正对着第一导磁材料,有利于向空间辐射电磁波信号,以提高传输效率。
两个第二导磁材料分别绕制于第一导磁材料的两侧,且其宽度分别与发射线圈模块两侧辐射电磁波的输出端和输入端的宽度一致,具体要使设置好合适宽度的第二导磁材料能够正对发射线圈模块中的C型铁芯两侧辐射电磁波的输出端与输入端,这样可以增加磁通量,有利于空间电磁信号的接收,能够提高传输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转动轴的实际情况,将第一导磁材料201的宽度设置为70mm,将两个第二导磁材料的宽度分别设置为22.5mm,剩余中间部分的宽度为25mm,也即接收线圈的宽度。
作为一种优选,接收线圈203沿着转动轴300的轴线方向引入后,自第一导磁材料201上未被第二导磁材料202包覆的中间位置的一端开始沿转动轴300本体呈螺旋状绕制,自其另一端绕制结束后沿着转动轴300的轴线方向同向引出。
具体地,接收线圈采用漆包线单匝绕制而成,接收线圈绕制在包覆的第一导磁材料的正中间,其入线端和出线端的线头用胶带固定,并在同一方向相同位置出线。绕制线圈过程中,接收线圈上的漆包线紧密排列,均匀受力,使接收线圈均匀紧密有秩序地绕制在第一导磁材料的中间位置。漆包线绕制完成后,接收线圈的宽度应与第一导磁材料上未包覆第二导磁材料的部分的宽度相同。
在完成导磁材料和接收线圈的绕制后,使用高强度胶带进行加固,并安装卡子进行进一步加固。
作为一种优选,AC/DC全桥整流模块、稳压转换模块和DC/DC转换模块设置在柔性PCB电路板204上,柔性PCB电路板204包覆在转动轴300上。
具体地,柔性PCB电路板是采用柔性材料制作成的刚挠结合的PCB电路板。不同于普通电路板,柔性PCB电路板是软板和硬板的结合,即将薄层状的挠性底层和刚性底层结合后,再层压入一个单一组件中形成的电路板,其在连接处能够提供可靠的连接,同时减轻了整体重量。
同时,柔性PCB电路板具有可弯曲、可折叠的特点,因此适合在圆形或异性结构上固定安装。将AC/DC全桥整流模块、稳压转换模块和DC/DC转换模块设置在柔性PCB电路板上,然后将柔性PCB电路板包覆在转动轴上,可最大化地对可用空间进行利用。
接收线圈模块设置好后,由于将接收线圈的入线端和出线端设置在了同一侧,因此可以方便地连接安装在柔性PCB电路板上的AC/DC全桥整流模块。接收线圈引出的两端线头焊接在柔性PCB电路板的电源输入端上,而柔性PCB电路板的电源输出端则与转动部件上的电子设备连接以提供恒定、稳定的供电电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近距离感应供电装置,采用合适的模块组成方式,将电能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传递至转动部件,为转动部件上的电子设备提供稳定的供电电源,实现了供电端与负载端的机械分离,消除了传统通过金属导体接触供电的包括安装维护困难、安全性和可靠性低、使用寿命短、导线裸露、机构磨损、碳积、接触电火花等诸多缺点,具备良好的维护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可应用在各类分离式无线供电场合。
同时,通过较好的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结构设计以及相应屏蔽措施的使用,有效提高了供电效率,降低了干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无线近距离感应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源发射组件,设置在非转动部件上,其包括电源转换模块、PWM产生模块、PWM功率管驱动模块、全桥逆变模块和发射线圈模块;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入端与机载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PWM产生模块、所述PWM功率管驱动模块和所述全桥逆变模块连接,所述PWM产生模块、所述PWM功率管驱动模块、所述全桥逆变模块和所述发射线圈模块依次连接;
电源接收组件,设置在转动部件的转动轴上,其包括依次连接的接收线圈模块、AC/DC全桥整流模块、稳压转换模块和DC/DC转换模块;
所述发射线圈模块和所述接收线圈模块的安装位置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线圈模块包括C型铁芯以及绕制在所述C型铁芯的中间段上的发射线圈;
所述C型铁芯的开口朝向所述转动轴,且与所述转动轴存在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C型铁芯与所述转动轴之间的间隙为5~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线圈模块包括包覆于所述转动轴外表面上的第一导磁材料、包覆于所述第一导磁材料外表面两端的第二导磁材料以及绕制于所述第一导磁材料上的接收线圈;
所述接收线圈位于所述第一导磁材料上且未被所述第二导磁材料包覆的中间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材料在所述转动轴上包覆有10圈,所述第二导磁材料在所述第一导磁材料上包覆有3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材料的宽度与所述发射线圈模块的宽度一致,两个所述第二导磁材料的宽度分别与所述发射线圈模块两侧辐射电磁波的输出端和输入端的宽度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线圈沿着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引入后,自所述第一导磁材料上未被所述第二导磁材料包覆的中间位置的一端开始沿所述转动轴本体呈螺旋状绕制,自其另一端绕制结束后沿着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同向引出。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AC/DC全桥整流模块、所述稳压转换模块和所述DC/DC转换模块设置在柔性PCB电路板上,所述柔性PCB电路板包覆在所述转动轴上。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发射组件中还包括滤波模块,所述滤波模块分别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和所述全桥逆变模块连接;
所述电源接收组件中还包括保护/滤波模块,所述保护/滤波模块分别与所述AC/DC全桥整流模块和所述稳压转换模块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线圈模块封装在一个壳体中形成密封结构的感应供电发射器,所述电源转换模块、所述PWM产生模块、所述PWM功率管驱动模块、所述滤波模块和所述全桥逆变模块封装在一个壳体中形成密封结构的感应供电控制器,所述感应供电发射器和所述感应供电控制器通过线缆连接。
CN201921851490.0U 2019-10-30 2019-10-30 一种无线近距离感应供电装置 Active CN2112963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51490.0U CN211296330U (zh) 2019-10-30 2019-10-30 一种无线近距离感应供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51490.0U CN211296330U (zh) 2019-10-30 2019-10-30 一种无线近距离感应供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96330U true CN211296330U (zh) 2020-08-18

Family

ID=72016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51490.0U Active CN211296330U (zh) 2019-10-30 2019-10-30 一种无线近距离感应供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9633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75790A (zh) * 2021-04-01 2021-08-20 东风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焊接胎膜上的无线供电与信息传输结构及焊接胎膜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75790A (zh) * 2021-04-01 2021-08-20 东风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焊接胎膜上的无线供电与信息传输结构及焊接胎膜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14105B2 (en) Coil unit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201113495Y (zh) 感应充电器
US10002708B2 (en) Coil unit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JP6179375B2 (ja) コイルユニット
CN211296330U (zh) 一种无线近距离感应供电装置
JP2015128141A (ja) 送電コイルユニット及び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装置
TWI511617B (zh) Induction heating conditioner
JP6932172B2 (ja) 電力中継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TW201941517A (zh) 無線電力發射器/接收器裝置
CN108964286A (zh) 一种大功率动态耦合无线输电的电滑环
CN103199637B (zh) 绕线式转子同步电机励磁电流非接触式传输装置和方法
CN201063506Y (zh) 永磁同步牵引电机
CN209627213U (zh) 一种水泵变频器
US20230089664A1 (en) Rotary display device
CN111725899B (zh) 线圈单元、无线供电装置、无线受电装置及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CN114256991A (zh) 水下一对多无插针磁耦合连接器
CN210223394U (zh) 旋转驱动装置及led灯带旋转成像设备
CN207743845U (zh) 一种可调速的永磁耦合器
WO2020174819A1 (ja) 伝送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無線電力データ伝送装置
JP2005117843A (ja) ブラシレス発電装置
CN208241047U (zh) 导电滑盘组件及发电花鼓
JP2018074380A (ja) 無線電力伝送装置
CN220220649U (zh) 数据采集供电装置及汽车
CN204836413U (zh) 自由转动式摄像装置
CN218038803U (zh) 一种高密封性电感线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