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72054U - 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72054U
CN211272054U CN201920990983.6U CN201920990983U CN211272054U CN 211272054 U CN211272054 U CN 211272054U CN 201920990983 U CN201920990983 U CN 201920990983U CN 211272054 U CN211272054 U CN 2112720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guide rail
traction
hand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9098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尤彦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099098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720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720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7205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包括站立平台、曲线训练部、悬吊拉伸部、机械牵引部和水平训练部,站立平台上设有一由门顶板和门柱构成的承重门架,悬吊拉伸部固定设置于承重门架的门顶板上,曲线训练部设置在承重门架的门柱上,站立平台上还垂直设有一对伸缩支撑杆,伸缩支撑杆相对设置在承重门架的门柱两侧,伸缩支撑杆的端部固定有一与站立平台平行设置的侧支撑板,水平训练部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侧支撑板上且高于曲线训练部设置,水平训练部的底部集成设有机械牵引部。本实用新型采用先进康复理念,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能够让不同类别上肢功能异常的患者在不同时期进行主、被动康复与精准的功能训练。

Description

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动医学与康复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运动疗法的上肢康复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运动疗法(Kinesiotherapy)是指利用器械、徒手或患者自身力量,旨在通过某些运动方式(主动或被动运动等),使患者获得全身或局部的运动功能、提高ROM(Range ofMotion,关节活动度)以及恢复相关的感觉功能。康复医学所要解决的最常见问题是运动功能障碍,因此运动疗法已成为康复治疗的核心治疗手段,这种疗法对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有重要价值,可帮助患者的功能障碍恢复,改变异常运动模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缩短其回归家庭和社会的过程。
时下,运动成为时尚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大重量哑铃推举、侧拉,打羽毛球、拉杠等是很多年轻人非常喜好的项目,可是不当运动极易造成上肢(肩、肘、腕关节及其附近手臂肌肉)的损伤。而上肢肌群的损伤通常会引起临床上的连锁反应症状如肩峰撞击综合症、肩周炎、肩袖损伤、肩部滑囊炎等,具体表现为上肢抬起困难、上臂外展/内收困难,肩、肘关节活动受限等,严重的甚至影响梳头、吃饭等基本功能。同时目前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部分患有中风、上肢肌无力、肌痉挛、肌肉萎缩粘连等需要卧床休息的患者对于上肢整体的功能恢复也有较大的康复需求。临床上建议患者在上肢肌群损伤或检测出肌无力等症状后应在6~12周内进行功能训练或肌力康复训练。
目前现有的上肢康复方法包括通过康复治疗师人工手动牵引辅助进行一些被动训练以及采用上肢康复器械等。但是目前的上肢康复器械的缺点包括:过于依赖外骨骼被动康复,康复效果不够精准,运动功能单一,仅能提供有限活动度的练习;占用体积空间过大,无法移动,目前传统的康复医院不能够提供足够大的场地支持;且对于那些尚需要轮椅支撑或下肢不便于行动的住院病人无法在病房或家中进行康复训练。而采用传统康复治疗师人工手动牵引康复则价格较高,再者康复治疗师也存在资源不足,治疗师劳动强度大,效果体现慢。
因此设计一种采用先进康复理念,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疗法),能够让不同类别上肢功能异常的患者在不同时期进行主、被动康复与精准功能训练的上肢康复训练装置是非常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该装置具有防止二次损伤的功能,且能够让患者在病房、办公室或家中进行主、被动康复与精准训练。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包括一站立平台、一曲线训练部、一悬吊拉伸部、一机械牵引部和一水平训练部,所述站立平台上设有一由门顶板和门柱构成的承重门架,所述悬吊拉伸部固定设置于所述承重门架的门顶板上,所述曲线训练部设置在所述承重门架的门柱上,所述站立平台上还垂直设有一对伸缩支撑杆,所述伸缩支撑杆相对设置在所述承重门架的门柱两侧,所述伸缩支撑杆的端部固定有一与站立平台平行设置的侧支撑板,所述水平训练部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侧支撑板上且高于所述曲线训练部设置,所述水平训练部的底部集成设有所述机械牵引部。
作为优选的,所述悬吊拉伸部包括一对定滑轮、一对拉环、多个砝码块和拉索,所述定滑轮通过一定滑轮固定座对称固定设置在所述承重门架的门顶板底面上,所述砝码块依次堆叠在所述站立平台上,且贴近于所述承重门架的门柱之间的相对侧面,所述拉索穿过所述定滑轮分别与所述拉环和所述砝码块固定连接,所述承重门架的门柱相对侧面上设有一限制所述砝码块提升高度的砝码限位板,所述定滑轮上还设有一阻尼器,所述阻尼器与所述定滑轮同轴设置于所述定滑轮固定座上。
作为优选的,所述曲线训练部包括有一对曲线导轨、一对固定支架和一杠铃,所述固定支架相对垂直固设于所述承重门架的门柱上,且一对固定支架之间平行设置,所述曲线导轨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支架未与所述承重门架的门柱连接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焊接固定在所述承重门架的门柱低于所述固定支架高度的位置上,所述杠铃滑动设置在所述曲线导轨上。
作为优选的,所述杠铃包括杠铃杆、多个杠铃片和平衡指示器,所述曲线导轨的端面下凹设有弧形导槽,所述杠铃杆的两端对应所述曲线导轨的弧形导槽位置处设有第一导向轮,所述第一导向轮滚动设置于所述曲线导轨的弧形导槽内以使所述杠铃可在所述曲线导轨上往复滑动,所述平衡指示器设置在所述杠铃杆的中心位置上,所述杠铃片穿设固定在所述杠铃杆位于所述平衡指示器和所述第一导向轮之间的部分上。
作为优选的,所述水平训练部包括有一对纵向支撑框、一横向移动框和一对手握机构,所述纵向支撑框分别垂直设置于所述侧支撑板的顶面上,所述纵向支撑框内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纵向滑杆,所述横向移动框设置在所述纵向支撑框之间且所述纵向支撑框内的纵向滑杆穿设通过所述所述横向移动框的框体部分,使得横向移动框可沿纵向滑杆相对于纵向支撑框进行往复滑动,所述横向移动框内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横向滑杆,所述手握机构包括有一手部滑块、一手部连接杆、一手板和手部模块,所述手部滑块滑动设置在所述横向移动框内的横向滑杆上,且手部滑块通过铰接的所述手部连接杆与所述手板连接,所述手板的表面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T形槽,所述手部模块嵌合在所述T形槽内与所述手板固定。
作为优选的,所述纵向支撑框远离所述承重门架的一端相对垂直延伸设有滑动限位板,所述滑动限位板的任意位置通过多根第一弹性件与所述横向移动框的框体部分连接,所述横向移动框的框体内侧面通过多根第二弹性件与所述手握机构内的手部滑块连接。
作为优选的,所述机械牵引部包括导轨固定板、牵引导轨、两块牵引板和手部模块,所述导轨固定板的分别与所述侧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导轨固定板的底面两端分别垂直向下延伸设有导轨限位板,所述牵引导轨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导轨限位板上且相对于所述站立平台平行设置,所述牵引板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T形槽,所述手部模块嵌合在所述T形槽内与所述牵引板固定,所述两块牵引板通过一驱动机构与所述牵引导轨滑动连接。
作为优选的,所述牵引导轨的两侧具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横向凸缘,所述牵引导轨的表面具有垂直于表面的竖向凸缘,即牵引导轨的横截面呈倒T形,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有承重轮、第二导向轮、驱动电机、主动轮和从动轮,所述承重轮和第二导向轮均通过一固定座固定在所述牵引板的表面,所述承重轮和第二导向轮的圆周表面上均开设有卡合槽,所述牵引导轨的横向凸缘和竖向凸缘卡接于所述承重轮和所述第二导向轮的卡合槽内,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牵引板的表面,且驱动电机与所述主动轮传输连接,所述从动轮设置在所述设有第二导向轮的固定座上并且与所述主动轮啮合。
作为优选的,所述手部模块包括有连接板和功能件,所述连接板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凸设有T形块,所述连接板的T形块与所述T形槽嵌合固定,所述功能件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表面,所述功能件为抓握件、按摩件和固定件的其中一种。
作为优选的,所述抓握件为一工形支架,所述工形支架沿连接板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表面,所述按摩件包括有一固定带和多个按摩凸点,所述固定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板的两侧固定连接,并且通过一设置在固定带上的调节扣调节固定带的长度,所述按摩凸点均匀分布在所述连接板的表面,所述固定件包括手腕固定套筒和手指固定套筒,所述手腕固定套筒为一分体结构,包括两个半圆形固定托,所述半圆形固定托之间通过紧固旋钮连接,所述手指固定套筒设置在手腕固定套筒的轴向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通过曲线训练部、悬吊拉伸部、机械牵引部和水平训练部提供了四种运动康复模式,对于不同类型的上肢神经/肌肉骨骼损伤,既可独立分开使用,也可组合起来使用。
其提供的不同类型的运动康复模式适用于常见的各类型上肢神经/肌肉骨骼损伤,适用性强。在康复的不同阶段对同一损伤部位可以进行不同类型的被动、助力、主动、抗阻运动等类型的康复,也可同时针对该上肢损伤的并发症(往往上肢损伤并不限于某一局部,而是牵扯到一些综合症)进行康复并预防二次损伤。
本装置将运动学理论与医学理论相结合,可从根本上帮助康复者提高其姿势控制能力,实现身体功能和本体感觉的恢复,同时通过强化肌力的训练预防可能产生的运动损伤,防患于未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水平训练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机械牵引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功能件采用固定件时的手部模块与牵引板或手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功能件采用抓握件时的手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功能件采用抓握件时的手部模块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功能件采用按摩件时的手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杠铃与曲线导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定滑轮与定滑轮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说明:
1、站立平台;2、万向轮;3、门顶板;4、门柱;5、伸缩支撑杆;6、侧支撑板;7、网板架;8、定滑轮;9、拉环;10、砝码块;11、拉索;12、定滑轮固定座;13、砝码限位板;14、阻尼器;15、曲线导轨;16、固定支架;17、杠铃杆;18、杠铃片;19、平衡指示器;20、弧形导槽;21、第一导向轮;22、纵向支撑框;23、横向移动框;24、纵向滑杆;25、横向滑杆;26、手部滑块;27、手部连接杆;28、手板;29、T形槽;30、滑动限位板;31、第一弹性件;32、第二弹性件;33、导轨固定板;34、牵引导轨;341、横向凸缘;342、竖向凸缘;35、牵引板;36、导轨限位板;37、承重轮;38、第二导向轮;39、驱动电机;40、主动轮;41、从动轮;42固定座;43、连接板;44、T形块;45、工形支架;46、固定带;47、按摩凸点;48、手腕固定套筒;49、手指固定套筒;50、紧固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10所示,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包括一站立平台1、一曲线训练部、一悬吊拉伸部、一机械牵引部和一水平训练部。站立平台1的底部四角处设有带刹车的万向轮2,方便训练装置移动。站立平台1上设有一由门顶板3和门柱4构成的承重门架,悬吊拉伸部固定设置于承重门架的门顶板3上,曲线训练部设置在承重门架的门柱4上。站立平台1上还垂直设有一对伸缩支撑杆5,伸缩支撑杆5相对设置在承重门架的门柱4两侧,伸缩支撑杆5的端部固定有一与站立平台1平行设置的侧支撑板6,水平训练部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侧支撑板6上且高于曲线训练部设置,水平训练部的底部集成设有机械牵引部。承重门架的门柱4后方还设有网板架7,该网板架7用于使用者进行训练时限制其背部移动,同时其对使用者背部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可以保护训练者的人身安全,预防二次损伤。
具体的,悬吊拉伸部包括一对定滑轮8、一对拉环9、多个砝码块10和拉索11。定滑轮8通过一定滑轮固定座12对称固定设置在承重门架的门顶板3底面上。砝码块10依次堆叠在站立平台1上,且贴近于承重门架的门柱4之间的相对侧面。拉索11穿过定滑轮8分别与拉环9和砝码块10固定连接。拉环9与手接触的部分外包设有一层软质防滑套,拉环9的升高或降低通过肩关节和肘关节的运动带动手臂的下拉与上升来实现。每个砝码块10上均开始有孔洞,并且配有对应的插销,通过改变插销插入砝码块10的位置以改变使用砝码块10的重量。考虑到康复者所进行主动抗阻训练遵循小重量、多组数的原则,每块砝码块10的重量优选设置为2lb。
承重门架的门柱4相对侧面上设有一限制砝码块10提升高度的砝码限位板13,该砝码限位板13可避免砝码块10提升位置过高,避免患者因力量不足失去对砝码块10的控制能力而导致安全隐患的产生。同时,定滑轮8上还设有一阻尼器14,阻尼器14与定滑轮8同轴设置于定滑轮固定座12上。当患者拉动砝码块10向上做离心运动时,由于砝码块10受重力作用,患者可能会出现借力的情况而使离心收缩动作加快的情况,当患者任由砝码块10的重力或惯性使手臂回位过快时,由于其加速度和上升速度远超控制肌力情况下的加速度和上升速度,当动作越快,速度越大时,阻尼器14提供的阻力也越大。阻尼器14的设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进行手臂高位下拉的康复训练动作中离心运动效果不佳的问题。
曲线训练部包括有一对形状为1/4圆弧形的曲线导轨15、一对固定支架16和一杠铃。固定支架16相对垂直固设于承重门架的门柱4上,且一对固定支架16之间平行设置。曲线导轨15的一端与固定支架16未与承重门架的门柱4连接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焊接固定在承重门架的门柱4低于固定支架16高度的位置上,杠铃滑动设置在曲线导轨15上。
杠铃包括杠铃杆17、多个杠铃片18和平衡指示器19。曲线导轨15的端面下凹设有弧形导槽20,杠铃杆17的两端对应曲线导轨15的弧形导槽20位置处设有第一导向轮21,第一导向轮21滚动设置于曲线导轨15的弧形导槽20内,使第一导向轮21可沿曲线导轨15上下自由滑动从而使杠铃杆17具有沿1/4圆弧形曲线导轨15长度方向运动的自由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轮21与弧形导槽20的空隙相差小于2mm,避免出现因为空隙过大导致杠铃杆17的不平衡或失去稳定。同时第一导向轮21的半径优选为略高于弧形导槽20的深度1~2mm左右,确保第一导向轮21可在弧形导槽10平稳滑行。曲线导轨15的净高度(从导轨最低点到最高点的竖直距离)比正常人手臂长度略长约5cm,其净高度优选为75cm。设置弧形导槽20的目的在于限制杠铃的运动轨迹进而对手臂的运动轨迹进行了范围限制,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手臂肌群康复训练过程中身体其他部位代偿亦或是利用上肢的惯性进行训练导致康复效果不佳的问题。
平衡指示器19设置在杠铃杆17的中心位置上,杠铃片18穿设固定在杠铃杆17位于平衡指示器19和第一导向轮21之间的部分上。平衡指示器19的优选结构为一条式水平仪,其结构为一嵌入杠铃杆17内的一个透明条形容器,容器内设有一平衡钢珠,通过观察平衡钢珠在条形容器中的位置可判断杠铃杆17是否水平。平衡指示器19的设计为康复训练提供了安全保障,避免出现使用者操作不当或左右侧肌力不均衡导致杠铃滑脱进而带来二次损伤的安全隐患。
水平训练部包括有一对纵向支撑框22、一横向移动框23和一对手握机构。纵向支撑框22分别垂直设置于侧支撑板6的顶面上,纵向支撑框22内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纵向滑杆24,横向移动框23设置在纵向支撑框22之间且纵向支撑框22内的纵向滑杆24穿设通过横向移动框23的框体部分,使得横向移动框23可沿纵向滑杆24相对于纵向支撑框22进行往复滑动。横向移动框23内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横向滑杆25。手握机构包括有一手部滑块26、一手部连接杆27、一手板28和手部模块,手部滑块26滑动设置在横向移动框23内的横向滑杆25上,且手部滑块26通过铰接的手部连接杆27与手板28连。手板28的表面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T形槽29,手部模块嵌合在T形槽29内与手板28固定。
纵向支撑框22远离承重门架的一端相对垂直延伸设有滑动限位板30,滑动限位板20的任意位置通过多根第一弹性件31与横向移动框23的框体部分连接,横向移动框23的框体内侧面通过多根第二弹性件32与手握机构内的手部滑块26连接。第一弹性件31和第二弹性件32设置的目的在于为手握机构的横向运动和横向移动框23的纵向运动提供阻尼。
机械牵引部包括导轨固定板33、牵引导轨34、两块牵引板35和手部模块。导轨固定板33的分别与侧支撑板6固定连接,导轨固定板33的底面两端分别垂直向下延伸设有导轨限位板36。牵引导轨3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导轨限位板36上且相对于站立平台1平行设置。牵引板35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T形槽29,手部模块嵌合在T形槽29内与牵引板35固定。两块牵引板35左右对称设置,且通过一驱动机构与牵引导轨34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牵引导轨34的两侧具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横向凸缘341,牵引导轨34的表面具有垂直于表面的竖向凸缘342,即牵引导轨34的横截面呈倒T形。驱动机构包括有承重轮37、第二导向轮38、驱动电机39、主动轮40和从动轮41。承重轮37和第二导向轮38均通过一固定座42固定在牵引板35的表面。
承重轮37和第二导向轮38的圆周表面上均开设有卡合槽,牵引导轨34的横向凸缘341和竖向凸缘342卡接于承重轮37和第二导向轮38的卡合槽内。驱动电机39设置在牵引板35的表面,且驱动电机39与主动轮40传输连接,从动轮41设置在设有第二导向轮38的固定座42上并且与主动轮40啮合,驱动电机39经过主动轮40、从动轮41传输驱动第二导向轮38在牵引导轨34上行驶。上述设置中,承重轮37与第二导向轮38相配合可充分承担牵引板35、手部模块及手臂的重量,减少牵引板35、手部模块的晃动,使机械牵引部的运动平稳性更好。
在机械牵引部和水平训练部中使用的手部模块包括有连接板43和功能件。连接板43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凸设有T形块44,连接板43的T形块44与牵引板35或手板28的T形槽29嵌合固定。功能件设置在连接板43的表面,功能件为抓握件、按摩件和固定件的其中一种。
具体的,抓握件为一工形支架45,工形支架45沿连接板43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设置在连接板43的表面。工形支架45中抓握的部分包覆有防滑的皮革套。抓握件适用于对前臂小肌群进行康复训练,抓握件依据工形支架45的放置方向不同可以为横向抓握和纵向抓握两种功能件。对于部分上肢包含手指伸/屈肌群或尺/桡侧腕屈伸肌群损伤的患者在康复训练的前期可采用固定件进行训练,在康复训练的后期再采用抓握件进行训练。纵向抓握和横向抓握的区别在于训练精细抓握的肌群不同,当前臂呈旋后位抓握时,拳心向上,当前臂呈中立位抓握时,拳心朝向身体内侧,当前臂呈旋前位为抓握时,拳心向下,旋80-90度。前臂旋前位强化包括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的肌肉控制能力,前臂旋后位强化包括旋后肌和肱二头肌的肌肉控制能力。
按摩件包括有一固定带46和多个按摩凸点47,固定带46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板43的两侧固定连接,并且通过一设置在固定带46上的调节扣调节固定带46的长度。按摩凸点47均匀分布在连接板43的表面。按摩凸点47排列为阵列状纵向分布,相邻按摩凸点47间的距离均为相同设置。位于连接板43上的按摩凸点47可以与手部肌肉接触,产生按压感,按摩凸点47的外径为7~11mm(约为手指般大小),相邻按摩凸点47中心之间的距离为16~20mm。按摩凸点47的大小和相邻按摩凸点47之间的中心距决定触感体验,按摩凸点47过小同时中心距过宽会产生硌感,按摩凸点47过大同时中心距过窄则会使按摩效果降低。经实测,按摩凸点47的外径为9mm,相邻按摩凸点47的中心距为18mm,触感体验较佳。按摩凸点47的材料为磁性材料,当然其可用其他材料制作,如可用软而有弹性的橡胶制成软质的按摩凸点47,也可用硬塑料或木材来制成较硬的按摩凸点47,还可以用石头或金属制成的按摩凸点47。
按摩件适用于对手掌手背肌肉进行按摩,因为手部处于身体的远端,供血相对难以到达,通过按摩凸点47的刺激可以有效降低手部肌肉痉挛,避免肌肉僵化,预防肌萎缩,达到更好的康复训练效果。
固定件包括手腕固定套筒48和手指固定套筒49,手腕固定套筒48为一分体结构,包括两个半圆形固定托,半圆形固定托之间通过紧固旋钮50连接,用于对腕部、手掌及手背的位置进行固定。手指固定套筒49设置在手腕固定套筒48的轴向上,用于对五个手指进行固定。
固定件适用于上肢损伤并发有腕关节、指关节、手掌手指腱鞘损伤的患者或由于偏瘫、脑卒中等手导致的指肌张力异常及手部精细运动功能较差的患者。对于腕指关节或腱鞘损伤的患者,采用两个半圆形固定托相结合的固定锁紧结构可以减少运动时关节之间的碰撞及腱滑膜鞘与肌肉之间的摩擦。对于手指肌张力异常及精细运动功能较差的患者,如偏瘫患者,其往往呈现上肢屈肌张力增高、五指紧握,难以做指的伸展牵张训练,但是将位于上方处的半圆形固定托打开,即屈腕固定模式下,指张力就会明显降低,患者即可轻松将手指伸展、牵张入手指固定套筒49,其原理在于前臂屈肌群发生了多关节肌“主动不足”现象,如充分屈指后,再屈腕,则会感到屈指无力(原来握紧的物体有松脱感)。利用这个原理,如果患者肌张力很高,可打开上方处的半圆形固定托,帮助手腕屈曲,利于进一步牵伸技术实施,抑制痉挛。
下面具体介绍各个部分的使用方法:
一、水平训练部
使用者根据需求调节伸缩支撑杆5的高度(不同高度起到的康复训练和功能恢复效果不同),初始姿态下使用者选取合适的手部模块,将手部模块与手板28相固定。然后双臂伸直,将手与手部模块相配合,通过肩胛骨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外旋内旋运动,带动肩部和前臂做沿纵向滑杆24方向往返的直线运动与沿横向滑杆25方向往返的直线运动相结合的复合运动。该复合运动具体地可类比为一种划船时上肢的运动(其在水平横轴上可以分解为肩关节和肘关节的外展与内收,外旋与内旋运动,其在水平纵轴上可分解为肩关节和肘关节的屈伸运动),使用者根据康复需求还可以通过调节第一弹性件31和第二弹性件32的弹性系数给到肩、肘关节不同的横向和纵向阻力,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其具体操作方法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1、使侧支撑板6所在的平面略高于肩(与肩峰或肩胛骨上角平齐),此时肩部属于轻度外展状态(约外展10~20度,在此范围内冈上肌主要维持外展的姿势,外展超过30度时则是三角肌中束主要发力),该状态下冈上肌处于紧张状态,在该姿态下进行水平屈伸和肩部的轻度外展可以在避免三角肌代偿的情况下着重发展冈上肌的肌力(冈上肌肌力不足是导致肩袖撕裂的重要原因),该姿态下康复训练适用于肩关节落臂试验阳性(肩袖损伤)、恐惧试验阳性(肩关节脱位)患者。由于冈上肌受肩胛上神经的支配,肩胛上神经途径肩胛上切迹及肩胛冈的骨性凹陷,本装置采用纵向支撑框22与横向移动框23相结合的相对固定的推进路线可避免肩胛骨的活动过度或超范围活动,避免引起该神经受伤引发的肌肉麻痹及萎缩。
2、使侧支撑板6所在的平面略低于肩(与肩胛骨下角或第七肋骨平齐),此时患者的手臂与肩部处于同一水平面,同时由于手臂在手部模块的支撑下,此时上肢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因为肢体近端的稳定是远端灵活的基础,所以此姿态可着重发展三角肌前束、前锯肌、大圆肌、喙肱肌等的肌力。
3、使侧支撑板6所在的平面略高于肚脐所在的水平面(与第三或第四腰椎平齐),调整为此状态有利于肩峰下撞击综合症患者的康复训练,因为在此姿态下,手臂处于半下落位,肱骨头不会向上脱位,肩峰受到肩袖肌肉的压迫减轻。
二、机械牵引部
使用者根据需求调节伸缩支撑杆5的高度(不同高度起到的康复训练和功能恢复效果不同),初始姿态下使用者选取合适的手部模块,将手部模块与牵引板35相固定,然后将需要牵引拉伸的手部与机械牵引部上的手部模块配合,进行被动地沿牵引导轨34方向进行往返的牵引拉伸,其原理为通过手部的被动牵拉进而带动肩、肘部肌肉的拉伸。本装置的机械牵引部采用悬吊导轨的方式进行牵引拉伸,由导轨固定板33及其下方的牵引导轨34主要承担手臂的重力,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损伤部位受到的应力负载,适用于肩关节或上肢损伤前期最先进行的康复活动。在康复前期,动态的牵引拉伸能够降低患者肌肉的黏滞性,增强其神经—肌肉系统的控制表现。结合PNF理念,牵拉刺激可以诱发正确的牵张反射,其所提供的被动训练的运动模式可以在前期对患者肩部三角肌、冈下肌、小圆肌进行被动训练,有助于重新建立拮抗肌的平衡,增强了上肢关节的稳定性,为之后进行复合动作的康复训练打下基础。
三、曲线训练部
使用者根据需求调节杠铃上杠铃片18的重量,然后将杠铃水平放于曲线导轨15的上,使杠铃杆17上的第一导向轮21与曲线导轨15的弧形导槽20相配合,检查平衡指示器19确保杠铃杆17处于水平状态无倾斜。使用者的初始姿势根据自己的身高可选择坐位(坐位需配合板凳)、半蹲位或立位的姿势进行训练,训练模式包括单手抓握与双手抓握两种训练模式,单手抓握有助于单侧损伤的患者对前臂屈肌进行重点的功能强化,双手抓握则适用于上肢双侧损伤的患者或单侧损伤患者对姿势平衡及控制能力的训练,因为双侧抓握更需要健肢与患肢的配合,这有助于增强使用者的本体感觉及姿势控制能力。本装置的曲线训练部旨在为腕伸/腕屈障碍患者、上臂屈肌/伸肌肌纤维撕裂或肌肉拉伤患者、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患者、肱骨内上髁(高尔夫球肘)患者等提供运动康复。根据抓握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4种不同的康复训练模式:
1、正握杠铃腕屈伸康复训练,旨在康复腕伸肌群,如尺、桡侧腕伸肌、指伸肌、示指伸肌等,使用者以腕关节为轴进行杠铃腕屈伸的功能训练,为了确保动作安全,单侧损伤患者可用健侧手臂辅助患侧上肢施加一定的托力,避免负荷过大导致上肢腕部肌群的二次损伤。
2、反握杠铃腕屈伸康复训练,旨在康复腕屈肌群,如尺、桡侧腕屈肌、指屈肌、掌长肌等,此时该装置的使用方法同正握杠铃腕屈伸康复训练方法,只需将正握改成反握即可。
3、矢状面反握杠铃弯举康复训练,旨在康复上臂肌群,如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等,此时使用者以肩关节为轴,前臂沿曲线导轨进行屈伸的功能训练。
4、矢状面正握杠铃提拉康复训练,旨在康复肱三头肌、肘肌、指伸肌等,此时该装置的使用方法参考矢状面反握哑铃弯举康复训练的方法,在此模式中肩关节与上臂伸肌共同发挥提拉的作用,带动上臂进行提拉训练。
四、悬吊拉伸部
使用者根据需求调节砝码块10的使用数量以改变配重,初始训练姿势根据需求可选择站立或坐位训练(坐位需配合板凳),具体操作方法为使用者双手抓握承重门架的门顶板3底面下方的拉环9,通过下拉拉环9带动砝码块10配重对肩关节进行拉伸训练。由于拉环9为一个半不稳定结构,所以使用该模式可以在提高盂肱关节灵活性的同时发展胸锁关节和肩锁关节的稳定性,塑造使用者肩部的平衡及整体姿势控制能力。根据盂肱节律,肩外展时肱骨每外展2度肩胛骨就随之上回旋1度,两者以2:1的比例活动,所以肱骨和肩胛骨运动范围的改善对治疗肩关节外展、前屈活动受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装置的悬吊拉伸部还有助于提高肱骨及肩胛骨的活动范围进而可以缓解肩部的疼痛。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该装置具有防止二次损伤的功能,且能够让患者在病房、办公室或家中进行主、被动康复与精准训练。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站立平台、一曲线训练部、一悬吊拉伸部、一机械牵引部和一水平训练部,所述站立平台上设有一由门顶板和门柱构成的承重门架,所述悬吊拉伸部固定设置于所述承重门架的门顶板上,所述曲线训练部设置在所述承重门架的门柱上,所述站立平台上还垂直设有一对伸缩支撑杆,所述伸缩支撑杆相对设置在所述承重门架的门柱两侧,所述伸缩支撑杆的端部固定有一与站立平台平行设置的侧支撑板,所述水平训练部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侧支撑板上且高于所述曲线训练部设置,所述水平训练部的底部集成设有所述机械牵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吊拉伸部包括一对定滑轮、一对拉环、多个砝码块和拉索,所述定滑轮通过一定滑轮固定座对称固定设置在所述承重门架的门顶板底面上,所述砝码块依次堆叠在所述站立平台上,且贴近于所述承重门架的门柱之间的相对侧面,所述拉索穿过所述定滑轮分别与所述拉环和所述砝码块固定连接,所述承重门架的门柱相对侧面上设有一限制所述砝码块提升高度的砝码限位板,所述定滑轮上还设有一阻尼器,所述阻尼器与所述定滑轮同轴设置于所述定滑轮固定座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训练部包括有一对曲线导轨、一对固定支架和一杠铃,所述固定支架相对垂直固设于所述承重门架的门柱上,且一对固定支架之间平行设置,所述曲线导轨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支架未与所述承重门架的门柱连接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焊接固定在所述承重门架的门柱低于所述固定支架高度的位置上,所述杠铃滑动设置在所述曲线导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杠铃包括杠铃杆、多个杠铃片和平衡指示器,所述曲线导轨的端面下凹设有弧形导槽,所述杠铃杆的两端对应所述曲线导轨的弧形导槽位置处设有第一导向轮,所述第一导向轮滚动设置于所述曲线导轨的弧形导槽内以使所述杠铃可在所述曲线导轨上往复滑动,所述平衡指示器设置在所述杠铃杆的中心位置上,所述杠铃片穿设固定在所述杠铃杆位于所述平衡指示器和所述第一导向轮之间的部分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训练部包括有一对纵向支撑框、一横向移动框和一对手握机构,所述纵向支撑框分别垂直设置于所述侧支撑板的顶面上,所述纵向支撑框内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纵向滑杆,所述横向移动框设置在所述纵向支撑框之间且所述纵向支撑框内的纵向滑杆穿设通过所述横向移动框的框体部分,使得横向移动框可沿纵向滑杆相对于纵向支撑框进行往复滑动,所述横向移动框内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横向滑杆,所述手握机构包括有一手部滑块、一手部连接杆、一手板和手部模块,所述手部滑块滑动设置在所述横向移动框内的横向滑杆上,且手部滑块通过铰接的所述手部连接杆与所述手板连接,所述手板的表面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T形槽,所述手部模块嵌合在所述T形槽内与所述手板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支撑框远离所述承重门架的一端相对垂直延伸设有滑动限位板,所述滑动限位板的任意位置通过多根第一弹性件与所述横向移动框的框体部分连接,所述横向移动框的框体内侧面通过多根第二弹性件与所述手握机构内的手部滑块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牵引部包括导轨固定板、牵引导轨、两块牵引板和手部模块,所述导轨固定板的分别与所述侧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导轨固定板的底面两端分别垂直向下延伸设有导轨限位板,所述牵引导轨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导轨限位板上且相对于所述站立平台平行设置,所述牵引板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T形槽,所述手部模块嵌合在所述T形槽内与所述牵引板固定,所述两块牵引板通过一驱动机构与所述牵引导轨滑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导轨的两侧具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横向凸缘,所述牵引导轨的表面具有垂直于表面的竖向凸缘,即牵引导轨的横截面呈倒T形,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有承重轮、第二导向轮、驱动电机、主动轮和从动轮,所述承重轮和第二导向轮均通过一固定座固定在所述牵引板的表面,所述承重轮和第二导向轮的圆周表面上均开设有卡合槽,所述牵引导轨的横向凸缘和竖向凸缘卡接于所述承重轮和所述第二导向轮的卡合槽内,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牵引板的表面,且驱动电机与所述主动轮传输连接,所述从动轮设置在设有第二导向轮的所述固定座上并且与所述主动轮啮合。
9.根据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部模块包括有连接板和功能件,所述连接板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凸设有T形块,所述连接板的T形块与所述T形槽嵌合固定,所述功能件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表面,所述功能件为抓握件、按摩件和固定件的其中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握件为一工形支架,所述工形支架沿连接板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表面,所述按摩件包括有一固定带和多个按摩凸点,所述固定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板的两侧固定连接,并且通过一设置在固定带上的调节扣调节固定带的长度,所述按摩凸点均匀分布在所述连接板的表面,所述固定件包括手腕固定套筒和手指固定套筒,所述手腕固定套筒为一分体结构,包括两个半圆形固定托,所述半圆形固定托之间通过紧固旋钮连接,所述手指固定套筒设置在手腕固定套筒的轴向上。
CN201920990983.6U 2019-06-24 2019-06-24 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2720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90983.6U CN211272054U (zh) 2019-06-24 2019-06-24 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90983.6U CN211272054U (zh) 2019-06-24 2019-06-24 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72054U true CN211272054U (zh) 2020-08-18

Family

ID=72030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90983.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272054U (zh) 2019-06-24 2019-06-24 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7205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898915A (zh) * 2024-03-18 2024-04-19 长春工业大学 一种末端可调节的仿生腕关节康复训练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898915A (zh) * 2024-03-18 2024-04-19 长春工业大学 一种末端可调节的仿生腕关节康复训练装置
CN117898915B (zh) * 2024-03-18 2024-05-14 长春工业大学 一种末端可调节的仿生腕关节康复训练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86746B2 (en) Training apparatus
US7121981B2 (en) Bilateral arm trainer and method of use
Moreau et al. Addressing muscle performance impairments in cerebral palsy: Implications for upper extremity resistance training
CN211272054U (zh) 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
CN205323094U (zh) 多功能健身车
CN113975746A (zh) 一种儿童康复用手臂锻炼装置
CN106823274B (zh) 一种变轨迹康复训练器
CN213431239U (zh) 上肢复健装置
CN108079514A (zh) 一种健身康复器械
CN101152117A (zh) 一种人体机能训练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7982855A (zh) 一种增强四肢协调能力的健身康复器械
CN210205771U (zh) 一种康复科用手臂锻炼装置
KR20190091232A (ko) 회전축을 이용한 다각도 근력운동 기구
Shepherd Training lower limb performance in early infan-cy: Support, balance and propulsion
RU2803379C1 (ru) Тренажер для реабилитации и укрепления рук и туловища МНОГОФУНКЦИОНАЛЬНЫЙ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применения
CN106563251A (zh) 一种多功能康复健身器
RU2802147C1 (ru) Тренажер для укрепления верхних и нижних конечностей и туловища ВЕЛОСИПЕДИСТ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применения
CN219538603U (zh) 一种偏瘫患者上肢康复辅助装置
CN211935429U (zh) 手部多组件康复训练器
CN220125043U (zh) 一种icu患者肢体功能训练器
Morris Aquatic neurorehabilitation
WO2024009742A1 (ja) トレーニング器具用負荷伝達機構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トレーニング器具
RU2389466C1 (ru) Способ восстановления вертикальной позы у больных с нарушением проводимости по спинному мозгу по новоселову а.г.
CN208260072U (zh) 一种亲子健骑机
Bhagavatula et al. Comparing the Efficacy of Various Hand Splints in Post Stroke Recovery: a Brief Literature Review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818

Termination date: 202106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