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67130U - 即热式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即热式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67130U
CN211267130U CN202020103165.2U CN202020103165U CN211267130U CN 211267130 U CN211267130 U CN 211267130U CN 202020103165 U CN202020103165 U CN 202020103165U CN 211267130 U CN211267130 U CN 2112671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heating
water
casing
hea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0316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华
刘之海
陈嘉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Tianqi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Tianqi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Tianqi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Tianqi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0316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671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671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671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即热式加热装置,它包括一壳体,壳体上设置有一用于接入冷水的第一进水口、一用于对冷水进行预热的第一管路、一用于将预热后的水加热至沸腾的第二管路和一用于输出沸水的第一出水口,第一进水口与第一管路的前端相连通,第一管路的后端与第二管路的前端相连通,第一出水口与第二管路的后端相连通;壳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对第二管路进行加热的加热元件;第一管路位于第二管路内,第一管路由导热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可以在水被加热至沸腾后将多余的热量回收利用。

Description

即热式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即热式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即热式加热装置可以将冷水快速加热至沸腾,但是在水被加热至沸腾后,加热装置会继续向废水中输送热量,从而造成热量溢出,从而造成能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即热式加热装置,其可以在水被加热至沸腾后将多余的热量回收利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即热式加热装置,它包括一壳体,壳体上设置有一用于接入冷水的第一进水口、一用于对冷水进行预热的第一管路、一用于将预热后的水加热至沸腾的第二管路和一用于输出沸水的第一出水口,第一进水口与第一管路的前端相连通,第一管路的后端与第二管路的前端相连通,第一出水口与第二管路的后端相连通;
壳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对第二管路进行加热的加热元件;
第一管路位于第二管路内,第一管路由导热材料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的加热元件为纳米电热膜。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二管路为由纳米电热膜制成的纳米电热膜加热管。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管路为不锈钢管。
作为优选,所述的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纳米电热膜加热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连接,不锈钢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管路的后端与第二管路的前端之间通过一连接管路相连接,连接管路上设置有一增压泵。
作为优选,所述的壳体的靠近第一进水口的位置设置有一冷水温度探头,所述的壳体的靠近第一出水口的位置设置有一热水温度探头。
作为优选,所述的即热式加热装置还包括一防干烧温控器,防干烧温控器串接在加热元件的供电回路上。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即热式加热装置在使用时,第二管路可以将水加热至沸腾,水被加热至沸腾后,水中多余的热量可以传递到第一管路,从而对第一管路内的冷水进行预热,冷水进行预热后可以更快速的被加热至沸腾,这样,本实用新型可以在水被加热至沸腾后将多余的热量回收利用,以避免能源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由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即热式加热装置,它包括一壳体10,壳体10上设置有一用于接入冷水的第一进水口11、一用于对冷水进行预热的第一管路13、一用于将预热后的水加热至沸腾的第二管路14和一用于输出沸水的第一出水口12,
壳体10上还设置有一第二出水口15和一第二进水口16。
第一进水口11与第一管路13的前端相连通,第一管路13的后端与第二出水口15相连通,第二出水口15与第二进水口16通过一连接管路17相连接,第二进水口16与第二管路14的前端相连通,第一出水口12与第二管路14的后端相连通。
壳体10上还设置有用于对第二管路14进行加热的加热元件。
第一管路13位于第二管路14内,第一管路13由导热材料制成。
该即热式加热装置工作时,冷水由第一进水口11进入到第一管路13内,冷水沿第一管路13流动然后进入到第二管路14内,第一管路13对冷水进行预热,第二管路14将预热后的水加热至沸腾,沸腾后的水通过第一出水口12排出,第一管路13对冷水进行预热的热量由第二管路14内的沸水提供。
所述的加热元件为纳米电热膜,所述的第二管路14为由纳米电热膜制成的纳米电热膜加热管,这样,使得第二管路14的加热效果较好。
所述的第一管路13为不锈钢管,这样,使得第一管路13的导热效率较高。
所述的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纳米电热膜加热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相连接,不锈钢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相连接。
连接管路17起到将第一管路13与第二管路14相连接的作用,连接管路17上设置有一增压泵18,增压泵18可以对水进行增压。
所述的壳体10的靠近第一进水口11的位置设置有一冷水温度探头19,所述的壳体10的靠近第一出水口12的位置设置有一热水温度探头20,这样,本实用新型的即热式加热装置可以实时检测第一进水口11和第一出水口12的水温,以及时调节加热元件的功率。
所述的即热式加热装置还包括一防干烧温控器21,防干烧温控器21串接在加热元件的供电回路上,这样,在水烧干后,防干烧温控器21可以及时断开加热元件的供电,以避免该即热式加热装置烧毁。
以上仅就本实用新型应用较佳的实例做出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可以有其他变化,不局限于上述结构。总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即热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壳体(10),壳体(10)上设置有一用于接入冷水的第一进水口(11)、一用于对冷水进行预热的第一管路(13)、一用于将预热后的水加热至沸腾的第二管路(14)和一用于输出沸水的第一出水口(12),第一进水口(11)与第一管路(13)的前端相连通,第一管路(13)的后端与第二管路(14)的前端相连通,第一出水口(12)与第二管路(14)的后端相连通;
壳体(10)上还设置有用于对第二管路(14)进行加热的加热元件;
第一管路(13)位于第二管路(14)内,第一管路(13)由导热材料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即热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元件为纳米电热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即热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管路(14)为由纳米电热膜制成的纳米电热膜加热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即热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管路(13)为不锈钢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即热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纳米电热膜加热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相连接,不锈钢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即热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管路(13)的后端与第二管路(14)的前端之间通过一连接管路(17)相连接,连接管路(17)上设置有一增压泵(1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即热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10)的靠近第一进水口(11)的位置设置有一冷水温度探头(19),所述的壳体(10)的靠近第一出水口(12)的位置设置有一热水温度探头(2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即热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即热式加热装置还包括一防干烧温控器(21),防干烧温控器(21)串接在加热元件的供电回路上。
CN202020103165.2U 2020-01-17 2020-01-17 即热式加热装置 Active CN2112671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03165.2U CN211267130U (zh) 2020-01-17 2020-01-17 即热式加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03165.2U CN211267130U (zh) 2020-01-17 2020-01-17 即热式加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67130U true CN211267130U (zh) 2020-08-14

Family

ID=71961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03165.2U Active CN211267130U (zh) 2020-01-17 2020-01-17 即热式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671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85372A (zh) 热水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1267130U (zh) 即热式加热装置
CN206803508U (zh) 一种水暖毯主机节能回水加热装置
CN203518193U (zh) 一种恒温的速热式电热水器
CN208382542U (zh) 一种储能型即热式热水器
CN203388704U (zh) 一种即热式加热体
CN201059727Y (zh) 即开即热热水器
CN2921682Y (zh) 储水式气、电两用的中央热水器
CN101162107A (zh) 恒温即热储水式电热水器
CN202304002U (zh) 一种即热式太阳能热水器
CN201000173Y (zh) 一种即热式冷水加热装置
CN201607114U (zh) 隧道窑余热供暖装置
CN101482306A (zh) 内置循环水泵的恒温快速热水器
CN211372783U (zh) 一种即热即用的热水器装置
CN101482305A (zh) 外置循环水泵的恒温快速热水器
CN2911537Y (zh) 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
CN201476270U (zh) 光波红外线热水器
CN220707712U (zh) 一种即热式电热水器
CN206531292U (zh) 热水循环系统
CN205066132U (zh) 一种涡轮稳压热水器
CN219368003U (zh) 一种集成式的燃气热水炉
CN219841528U (zh) 自动加水出蒸汽装置
CN209863387U (zh) 一种持续加热饮水机
CN209402744U (zh) 一种高效率管道式电加热器
CN212566259U (zh) 一种醇液加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