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35284U - 一种杨氏模量测量治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杨氏模量测量治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235284U CN211235284U CN201922335389.6U CN201922335389U CN211235284U CN 211235284 U CN211235284 U CN 211235284U CN 201922335389 U CN201922335389 U CN 201922335389U CN 211235284 U CN211235284 U CN 21123528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ample
- young
- jig
- rigid substrate
- rig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2
- 238000009864 tensile tes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杨氏模量测量治具,用于承载待测杨氏模量的样品并将所述样品安装于拉力试验机,包括:两个刚性基板;每个所述刚性基板的一表面的至少一端各设置有磁力吸合件,通过所述磁力吸合件可闭合两个所述刚性基板;两个所述刚性基板闭合时,两个所述刚性基板的另一表面分别贴合夹持所述样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杨氏模量测量治具,用于承载待测杨氏模量的样品并将所述样品安装于拉力试验机的两夹头,确保样品,尤其是薄而窄的样品,不松弛又不被拉扯的安装于拉力试验机,从而保证最终测得的杨氏模量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试仪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杨氏模量测量治具。
背景技术
杨氏模量测量主要通过拉力试验机的两夹头测试前后相对移动的距离来计算待测样品的杨氏模量。
在测量金属薄膜的杨氏模量时候,有时需要扩大弹性范围进行测试,两夹头之间的距离也比较长,为了减少样品幅宽方向荷重的不均匀性,就需要尽量减少样品的幅宽,即对于金属薄膜的杨氏模量的测量,样品需薄且窄,从而提高弹性范围荷重曲线的再现性。但是,如何将薄且窄的金属薄膜垂直固定在拉力试验机的两夹头之间,而且确保样品不松弛又不被拉扯一直是个杨氏模量测量领域的技术问题,也由于上述样品的安装问题,现有测得的荷重曲线波动大,从而导致最终测得的杨氏模量的数值波动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实用新型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杨氏模量测量治具,用于承载待测杨氏模量的样品并将所述样品安装于拉力试验机的两夹头,确保样品,尤其是薄而窄的样品,不松弛又不被拉扯的安装于拉力试验机,从而保证最终测得的杨氏模量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杨氏模量测量治具,用于承载待测杨氏模量的样品并将所述薄膜样品安装于拉力试验机,包括:
两个刚性基板;
每个所述刚性基板的一表面的至少一端各设置有磁力吸合件,通过所述磁力吸合件可闭合两个所述刚性基板;
两个所述刚性基板闭合时,两个所述刚性基板的另一表面分别贴合夹持所述样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所述杨氏模量测量治具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两个所述刚性基板,且两个所述刚性基板沿所述连接件旋转具有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所述连接件为铰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至少一所述刚性基板上设置有基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所述基线垂直于所述刚性基板的设置有所述磁力吸合件的端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所述磁力吸合件的一侧端面与所述刚性基板设置有所述磁力吸合件的端面平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每个所述刚性基板的一表面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磁力吸合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所述刚性基板为透明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所述刚性基板为透明树脂板。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杨氏模量测量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杨氏模量测量治具承载待测杨氏模量的样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杨氏模量测量治具将样品安装于拉力试验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 刚性基板
110 基线
200 磁力吸合件
300 连接件
800 夹头
900 样品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
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杨氏模量测量治具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杨氏模量测量治具用于承载待测杨氏模量的样品并将所述样品安装于拉力试验机,具体地包括:
两个刚性基板100;
每个所述刚性基板100面的至少一端各设置有磁力吸合件200,通过所述磁力吸合件200可闭合两个所述刚性基板100;
两个所述刚性基板100闭合时,两个所述刚性基板100的另一表面分别贴合夹持所述样品900。两个刚性基板100闭合的治具的结构示意图见图2,即样品900夹持于两个刚性基板100的表面之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治具适用于薄的待测样品的承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两个刚性基板100可以是长方形的面板,为了减少两个刚性基板100闭合时由于贴合位置不当所需的相对调整从而有可能损坏两者之间的样品,即为了保证刚性基板100闭合贴合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所述杨氏模量测量治具还可以包括连接件300,所述连接件300连接两个所述刚性基板100,所述连接件300可以是为铰链,且两个所述刚性基板100沿所述连接件300旋转具有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
图1为杨氏模量测量治具的展开状态,此时,可以看作是装载样品的状态,装载样品900后,一刚性基板100可沿图1的箭头方向旋转,杨氏模量测量治具呈折叠状态,通过每个所述刚性基板100的一表面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磁力吸合件200,保证两个刚性基板100之间的闭合,磁力吸合件200可以是磁铁块。
如上所述,为了提高弹性范围荷重曲线的再现性,对于金属薄膜的杨氏模量的测量,样品需薄且窄,为了方便装载样品,本实用新型的治具的至少一所述刚性基板100上设置有基线110。
实际的操作中,通常所述磁力吸合件200的一侧端面与所述刚性基板100设置有所述磁力吸合件200的端面平齐,而磁力吸合件200的一侧端面通常吸附于拉力试验机的夹头,即一侧端面与夹头平行。拉力试验机的两个夹头呈沿荷重的方向,因此,实施例中,所述基线110垂直于所述刚性基板100的设置有所述磁力吸合件200的端面。样品900可沿基线110装载,且样品900的长度大于刚性基板100的长度,见图1,这样,当治具将其安装至拉力试验机时,样品沿拉力试验机的拉升方向
同样地,为了保证样品在治具移动或治具安装至拉力试验机的过程中的位置不变,可实时观测样品位置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实施例中,至少一所述刚性基板100为透明的,如刚性基板采用透明树脂板。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杨氏模量测量治具的结构,治具的使用方法描述如下:
1.将待测样品900沿基线110方向放置于一刚性基板100;
2.闭合两个刚性基板100以使其夹持样品900,需注意的是,样品900的两端留一部分露出刚性基板以供拉力试验机的两个夹头800夹持;
3.刚性基板100两端面的磁力吸合件200分别吸附于拉力试验机的两个夹头800,如图3所示,由于磁力吸合件200的端面与夹头800垂直,基线110(待测样品900)垂直于端面,因此,待测样品900垂直于夹头800;
4.在确认待测样品900是否垂直于夹头或是否处于夹头中心位置后,分别闭合两个夹头800,两个夹头800分别夹持待测样品900的两端;
5.拆除本实用新型的杨氏模量测量治具,待测样品900不会被拉伸或松弛地安装于拉力试验机的两个夹头800之间,见图4。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杨氏模量测量治具,用于承载待测杨氏模量的样品并将所述样品安装于拉力试验机,包括:两个刚性基板;每个所述刚性基板的一表面的至少一端各设置有磁力吸合件,通过所述磁力吸合件可闭合两个所述刚性基板;两个所述刚性基板闭合时,两个所述刚性基板的另一表面分别贴合夹持所述样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杨氏模量测量治具,用于承载待测杨氏模量的样品并将所述样品安装于拉力试验机的两夹头,确保样品,尤其是薄而窄的样品,不松弛又不被拉扯的安装于拉力试验机,从而保证最终测得的杨氏模量的准确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申请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显然“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单元或步骤,单数不排除复数。装置权利要求中陈述的多个单元或装置也可以由一个单元或装置通过软件或者硬件来实现。应当理解的是,“下”或“上”,“向下”或“向上”等用语用来参照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在图中显示的位置描述这些特征;第一、第二等词语用来表示名称,而并不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
Claims (9)
1.一种杨氏模量测量治具,用于承载待测杨氏模量的样品并将所述样品安装于拉力试验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刚性基板;
每个所述刚性基板的一表面的至少一端各设置有磁力吸合件,通过所述磁力吸合件可闭合两个所述刚性基板;
两个所述刚性基板闭合时,两个所述刚性基板的另一表面分别贴合夹持所述样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杨氏模量测量治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两个所述刚性基板,且两个所述刚性基板沿所述连接件旋转具有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杨氏模量测量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铰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杨氏模量测量治具,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刚性基板上设置有基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杨氏模量测量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线垂直于所述刚性基板的设置有所述磁力吸合件的端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杨氏模量测量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力吸合件的一侧端面与所述刚性基板设置有所述磁力吸合件的端面平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杨氏模量测量治具,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刚性基板的一表面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磁力吸合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杨氏模量测量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基板为透明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杨氏模量测量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基板为透明树脂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335389.6U CN211235284U (zh) | 2019-12-23 | 2019-12-23 | 一种杨氏模量测量治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335389.6U CN211235284U (zh) | 2019-12-23 | 2019-12-23 | 一种杨氏模量测量治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235284U true CN211235284U (zh) | 2020-08-11 |
Family
ID=71931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335389.6U Active CN211235284U (zh) | 2019-12-23 | 2019-12-23 | 一种杨氏模量测量治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235284U (zh) |
-
2019
- 2019-12-23 CN CN201922335389.6U patent/CN21123528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Gabor et al. | Mechanical load testing of solar panels—Beyond certification testing | |
CN110346286A (zh) | 固定治具 | |
CN211235284U (zh) | 一种杨氏模量测量治具 | |
CN107665160A (zh) | 一种硬盘单体线性和旋转振动的测试治具及测试方法 | |
KR101996348B1 (ko) | 플렉서블 디바이스 접힘 시험용 지그 | |
CN115290441A (zh) | 防眩板抗变形量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 |
CN112945715A (zh) | 一种振动冲击及加速度实验夹具装置 | |
TWI232145B (en) | Method of retrofitting a probe station | |
CN117782974A (zh) | 胶粘剂对接接头拉伸强度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 |
CN220170842U (zh) | 胶粘剂粘性测试设备 | |
EP2067002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tortion measurement imaging | |
CN210742022U (zh) | 一种柔性材料剪切夹具和柔性材料剪切设备 | |
US7019549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lectrical contact testing of substrates | |
CN214622044U (zh) | 一种振动冲击及加速度实验夹具装置 | |
Dietrich et al. | Mechanical assessment of large photovoltaic modules by test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 |
CN217404109U (zh) | 胶带的90度剥离力测试治具 | |
CN206132524U (zh) | 试件弯曲试验用治具 | |
CN210665285U (zh) | 一种小尺寸试件拉伸的测量辅助装置 | |
CN208171494U (zh) | 车窗玻璃关闭力测试工装 | |
CN217766023U (zh) | 一种易拉胶力学性能测试装置 | |
CN107121799B (zh) | 用于面板框胶剥离测试的定位治具 | |
CN220863761U (zh) | 一种用于曲面玻璃颜色测量的高度可调节的夹具 | |
CN114018733B (zh) | 一种基于柔度原理的高温疲劳裂纹扩展试验方法及装置 | |
CN205333680U (zh) | 压床模组 | |
CN217818456U (zh) | 一种导轨对接检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