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08559U - 电池与汽车 - Google Patents

电池与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08559U
CN211208559U CN201922442415.5U CN201922442415U CN211208559U CN 211208559 U CN211208559 U CN 211208559U CN 201922442415 U CN201922442415 U CN 201922442415U CN 211208559 U CN211208559 U CN 2112085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positive
battery
cell
battery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4241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辉
郭英杰
周巍
陈明文
黄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4241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085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085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085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和汽车,电池包括第一电芯、第二电芯、正负连接片、正极外接连接片、负极外接连接片和绝缘垫,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通过卷绕工艺而形成圆角矩形结构,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均设有正极耳和负极耳,正极外接连接片和负极外接连接片与第一电芯的第一端面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正负连接片与第一电芯的第一端面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使得正负连接片与正极外接连接片之间具有间隔空间,绝缘垫容置于间隔空间。通过上述设置,避免焊接不良而产生较大的电阻,降低了电能损失,同时达到电池内部串联的效果,具有较优的充放电效果,进一步降低了电能损失,且稳定性和安全性更高。

Description

电池与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化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和具有该电池的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制造业不断的发展,电池经过多次更新换代,电池的性能和容量不断地提高。
现有常见的电池为通过叠片式工艺生产的,多个电芯外部串联,且电芯之间的正极耳与负极耳为直接焊接连接。
外部串联的电池的串联部分暴露在外面,稳定性和安全性较低,且由于空气中具有灰尘等杂质,电池会有较大的电能损失,另外,直接焊接容易产生焊接不良而产生较大的电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电池包括第一电芯、第二电芯、正负连接片、正极外接连接片、负极外接连接片和绝缘垫,所述第一电芯和所述第二电芯通过卷绕工艺而形成圆角矩形结构,所述第一电芯和所述第二电芯均设有正极耳和负极耳,所述第一电芯和所述第二电芯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电芯的正极耳和所述第二电芯的负极耳相对,所述第一电芯的负极耳和所述第二电芯的正极耳相对,所述正负连接片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电芯的负极耳和所述第二电芯的正极耳,所述正极外接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一电芯的正极耳,所述负极外接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二电芯的负极耳,所述正极外接连接片和所述负极外接连接片与所述第一电芯的第一端面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正负连接片与所述第一电芯的第一端面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使得所述正负连接片与所述正极外接连接片之间具有间隔空间,所述绝缘垫容置于所述间隔空间。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还包括第三电芯,所述第三电芯与所述第二电芯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三电芯的正极耳和所述第二电芯的负极耳相对,所述第三电芯的负极耳和所述第二电芯的正极耳相对,所述正负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二电芯的负极耳和所述第三电芯的正极耳,所述负极外接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三电芯的负极耳。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外接连接片呈折片状,所述负极外接连接片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芯的负极耳,所述负极外接连接片的另一端搭设于所述绝缘垫背向所述正负连接片的第二端面。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垫的边沿开设有通孔以形成缺口,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三电芯的负极耳相对。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设于所述绝缘垫背向所述正负连接片的一侧,所述盖板分别与所述正极外接连接片、所述负极外接连接片连接,所述盖板开设有进液孔,所述绝缘垫设有通液孔,所述进液孔与所述通液孔相对。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还包括绝缘壳,所述绝缘壳设有第一容腔且一端开口呈筒状,所述第一电芯、所述第二电芯和所述第三电芯均设于所述第一容腔内,所述绝缘垫盖设于所述绝缘壳的开口一端。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有第二容腔且一端开口而呈筒状,所述绝缘壳收容于所述第二容腔,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外壳,以使所述第一容腔封闭。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盖板设有防爆阀,所述防爆阀与所述通液孔相对。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盖板设有正极柱与负极柱,所述正极柱与所述正极外接连接片连接,所述负极柱与所述负极外接连接片连接。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汽车包括如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方式所述的电池。
通过上述设置,正负连接片、正极外接连接片与负极外接连接片连接第一电芯与第二电芯,避免焊接不良而产生较大的电阻,降低了电能损失,同时绝缘垫将正负连接片与正极外接连接片、负极外接连接片隔离,达到电池内部串联的效果,具有较优的充放电效果,进一步降低了电能损失,且稳定性和安全性更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池的分离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第一电芯、第二电芯、第三电芯、正负连接片、正极外接连接片和负极外接连接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第一电芯、第二电芯、第三电芯、正负连接片、正极外接连接片和负极外接连接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电池可以为锂电池、蓄电池等。该电池主要用于供电,可应用于汽车、电动车等载具,也可应用于电灯等日常用品。电池包括第一电芯10、第二电芯20、正负连接片30、正极外接连接片40、负极外接连接片50和绝缘垫60,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通过卷绕工艺而形成圆角矩形的结构,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均设有正极耳101和负极耳102,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间隔设置,第一电芯10的正极耳101和第二电芯20的负极耳102相对,第一电芯10的负极耳102和第二电芯20的正极耳101相对,正负连接片30用于连接第一电芯10的负极耳102和第二电芯20的正极耳101,正极外接连接片40连接第一电芯10的正极耳101,负极外接连接片50连接第二电芯20的负极耳102,正极外接连接片40和负极外接连接片50与第一电芯10的第一端面91的距离为第一距离H1,正负连接片30与第一电芯10的第一端面91的距离为第二距离H2,第一距离H1大于第二距离H2,使得正负连接片30与正极外接连接片40之间具有间隔空间93,绝缘垫60容置于间隔空间93。
具体的,第一电芯10、第二电芯20的第一端面91为圆角矩形,正极耳101与负极耳102均设于第一端面91,优选第一电芯10、第二电芯20的第一端面91为共面关系。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通过采用模切正极片、模切负极片与隔膜通过卷绕方式成型,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良品率。正极耳101为正极片集流体铝箔边缘留白部分通过模切制得,负极耳102为负极片集流体铜箔边缘留白部分通过模切制得。第一电芯10、第二电芯20的第一端面91也可以为矩形、圆形、椭圆形等结构。第一电芯10与第二电芯20间隔设置,避免第一电芯10与第二电芯20短路,可以通过在第一电芯10与第二电芯20之间设置隔板,以达到隔离目的。第一电芯10的正极耳101和第二电芯20的负极耳102相对,第一电芯10的负极耳102和第二电芯20的正极耳101相对,缩短第一电芯10的正极耳101和第二电芯20的负极耳102的距离和第一电芯10的负极耳102和第二电芯20的正极耳101的距离,便于第一电芯10与第二电芯20串联。正负连接片30、正极外接连接片40和负极外接连接片50均为镍材质且可以通过超声波焊接或者激光焊接与正极耳101、负极耳102连接,由于镍与铝、镍与铜之间均有较高的焊接强度,因此焊接较为稳定,避免出现虚焊脱焊等不良。优选正极外接连接片40、负极外接连接片50距离第一端面91的距离相等,正极外接连接片40、负极外接连接片50与正负连接片30之间具有间隔空间93,间隔空间93的高度为第一距离H1与第二距离H2之差,高度大于等于绝缘垫60的厚度,使得绝缘垫60能够容置于间隔空间93。
通过上述设置,正负连接片30、正极外接连接片40与负极外接连接片50连接第一电芯10与第二电芯20,避免焊接不良而产生较大的电阻,降低了电能损失,同时绝缘垫60将正负连接片30与正极外接连接片40、负极外接连接片50隔离,达到电池内部串联的效果,避免空气中的杂质干扰电池的充放电,进一步降低了电能损失,且稳定性和安全性更高。
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池还包括第三电芯70,第三电芯70与第二电芯20间隔设置,且第三电芯70的正极耳101和第二电芯20的负极耳102相对,第三电芯70的负极耳102和第二电芯20的正极耳101相对,正负连接片30连接第二电芯20的负极耳102和第三电芯70的正极耳101,负极外接连接片50连接第三电芯70的负极耳102。
具体的,第三电芯70设于第二电芯20背向第一电芯10的一侧,第一电芯10、第二电芯20和第三电芯70之间的间距可以相同。第一电芯10、第二电芯20和第三电芯70通过正负连接片30串联,第一电芯10的正极耳101连接正极外接连接片40输出,第三电芯70的负极耳102连接负极外接连接片50输出。另外,第二电芯2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二电芯20设于第一电芯10与第三电芯70之间,多个第二电芯20与第一电芯10、第三电芯70串联,以增大电池的容量。
通过增设第三电芯70,增大电池的容量,从而增加电池的续航时间,有利于电池进行高强度的工作。
一种实施方式中,负极外接连接片50呈折片状,负极外接连接片50的一端连接第三电芯70的负极耳102,负极外接连接片50的另一端搭设于绝缘垫60背向正负连接片30的第二端面92。具体的,负极外接连接片50可呈“L”形,“L”形的负极外接连接片50的一边与第三电芯70的负极耳102焊接,另一边搭设在绝缘垫60背向正负连接片30的第二端面92。另外,正极外接连接片40的结构可参考本实施方式中的负极外接连接片50的结构。通过上述设置,负极外接连接片50能够与正负连接片30分别位于绝缘垫60的两侧,避免负极外接连接片50与正负连接片30接触短路,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一种实施例中,负极外接连接片50为片状,第三电芯70的负极耳102的高度高于第一电芯10和第二电芯20的负极耳102,使得第三电芯70的负极耳102伸到绝缘垫60的第二端面92,并与负极外接连接片50连接。另外,正极外接连接片40的结构可参考本实施例中负极外接连接片50的结构。通过上述设置,便于调节负极外接连接片50距离第一电芯10的第一端面91的第一距离H1,使得电池内部结构更为紧凑,以缩小电池的体积。
一种实施方式中,绝缘垫60的边沿开设有通孔61以形成缺口,通孔61与第三电芯70的负极耳102相对。具体的,绝缘垫60于第一电芯10的正极耳101相对的位置也开设有通孔61。可以理解的是,负极外接连接片50通过通孔61伸至绝缘垫60的第二端面92,以达到搭设于绝缘垫60的第二端面92的目的。正极外接连接片40与绝缘垫60的连接方式可参考本实施方式中的负极外接连接片50与绝缘垫60的连接方式。通过上述设置,有利于负极外接连接片50充分利用电池的内部空间,有利于进一步缩小电池的体积。
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池还包括盖板70。盖板70设于绝缘垫60背向正负连接片30的一侧,盖板70分别与正极外接连接片40、负极外接连接片40连接。盖板70开设有进液孔71,绝缘垫60设有通液孔62,进液孔71与通液孔62相对。具体的,进液孔71的面积小于通液孔62的面积,通液孔62可以位于绝缘垫60的中间,以保证电解液能够充分浸入多个电芯的正负极片和隔膜的间隙内。盖板70设于正极外接连接片40与负极外接连接片50背向绝缘垫60的一侧。正极外界连接片40与负极外接连接片50通过盖板70将电压输出至外界。盖板70可以为铝材质。通过上述设置,便于通过盖板70的进液孔71注入电解液,有利于简化电池的装配工艺。
另外,电解液优选为液态六氟磷酸锂电解液。从进液孔71通入电解液后,盖板70的进液孔71通过焊接密封。
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池还包括绝缘壳160,绝缘壳160设有第一容腔161且一端开口呈筒状,第一电芯10、第二电芯20和第三电芯70均设于第一容腔161内,绝缘垫60盖设于绝缘壳160的开口一端。具体的,绝缘壳160可以与绝缘垫60通过热封粘接,避免绝缘壳160脱离。绝缘壳160的厚度较薄,具有较好的柔性,对于电芯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绝缘垫60与绝缘壳160可以为聚丙烯、聚碳酸酯、涤纶塑料等绝缘性能较优的材质。通过上述设置,有利于避免电解液泄露,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池还包括外壳170,外壳170设有第二容腔171且一端开口而呈筒状,绝缘壳60收容于第二容腔171,盖板70盖设于外壳170,以使第一容腔161封闭。具体的,外壳170和盖板70可以为铝材质,可通过焊接密封,焊接方式可以为激光焊接、超声焊接等。可以理解的是,绝缘壳160与绝缘垫60绝缘性较佳,但强度较低,将绝缘壳160与绝缘垫60容置于外壳170与盖板70的第一容腔161内,通过强度较高的外壳170与盖板70对其保护,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一种实施方式中,盖板70设有防爆阀72,防爆阀72与通液孔62相对。具体的,防爆阀72与通液孔62相对,防爆阀72的面积小于通液孔62的面积。防爆阀72通过盖板70局部刻痕制得,盖板70的防爆阀72位置的厚度较薄,当电池的内压过高时,防爆阀72打开从而释放内压,避免电池发生爆炸,进一步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
一种实施方式中,盖板70设有正极柱80与负极柱90,正极柱80与正极外接连接片40连接,负极柱90与负极外接连接片50连接。具体的,正极柱80与负极柱90均为铝材质,铝电池通过正极柱80和负极柱90输出电压。正极柱80与负极柱90分别位于盖板70的与正极外接连接片40、负极外接连接片50相对的位置,便于进行连接。正极柱80、负极柱90分别与正极外接连接片40、负极外接连接片50可以进行焊接,焊接方式可以为激光焊接、超声焊接等。正极柱80、负极柱90与盖板70之间设有绝缘密封圈73,该绝缘密封圈73起到绝缘密封作用,保障盖板70和外壳170不带电。盖板70可分别位于正极柱80和负极柱90周围开设有呈“+”形刻痕的正极标识81和呈“-”形刻痕的负极标识82,以便于识别正极柱80和负极柱90。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汽车可以为传统的燃油式汽车,也可以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或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汽车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具体的,该电池可为汽车供电,以供汽车行驶。通过在汽车中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有利于提高汽车的安全性以及续航能力,便于汽车克服复杂的地形。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芯、第二电芯、正负连接片、正极外接连接片、负极外接连接片和绝缘垫,所述第一电芯和所述第二电芯通过卷绕工艺而形成圆角矩形结构,所述第一电芯和所述第二电芯均设有正极耳和负极耳,所述第一电芯和所述第二电芯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电芯的正极耳和所述第二电芯的负极耳相对,所述第一电芯的负极耳和所述第二电芯的正极耳相对,所述正负连接片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电芯的负极耳和所述第二电芯的正极耳,所述正极外接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一电芯的正极耳,所述负极外接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二电芯的负极耳,所述正极外接连接片和所述负极外接连接片与所述第一电芯的第一端面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正负连接片与所述第一电芯的第一端面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使得所述正负连接片与所述正极外接连接片之间具有间隔空间,所述绝缘垫容置于所述间隔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第三电芯,所述第三电芯与所述第二电芯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三电芯的正极耳和所述第二电芯的负极耳相对,所述第三电芯的负极耳和所述第二电芯的正极耳相对,所述正负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二电芯的负极耳和所述第三电芯的正极耳,所述负极外接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三电芯的负极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外接连接片呈折片状,所述负极外接连接片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芯的负极耳,所述负极外接连接片的另一端搭设于所述绝缘垫背向所述正负连接片的第二端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垫的边沿开设有通孔以形成缺口,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三电芯的负极耳相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设于所述绝缘垫背向所述正负连接片的一侧,所述盖板分别与所述正极外接连接片、所述负极外接连接片连接,所述盖板开设有进液孔,所述绝缘垫设有通液孔,所述进液孔与所述通液孔相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绝缘壳,所述绝缘壳设有第一容腔且一端开口呈筒状,所述第一电芯、所述第二电芯和所述第三电芯均设于所述第一容腔内,所述绝缘垫盖设于所述绝缘壳的开口一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有第二容腔且一端开口而呈筒状,所述绝缘壳收容于所述第二容腔,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外壳,以使所述第一容腔封闭。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设有防爆阀,所述防爆阀与所述通液孔相对。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设有正极柱与负极柱,所述正极柱与所述正极外接连接片连接,所述负极柱与所述负极外接连接片连接。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
CN201922442415.5U 2019-12-26 2019-12-26 电池与汽车 Active CN2112085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42415.5U CN211208559U (zh) 2019-12-26 2019-12-26 电池与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42415.5U CN211208559U (zh) 2019-12-26 2019-12-26 电池与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08559U true CN211208559U (zh) 2020-08-07

Family

ID=71855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42415.5U Active CN211208559U (zh) 2019-12-26 2019-12-26 电池与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0855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41247A1 (zh) * 2020-08-31 2022-03-0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包含该电化学装置的电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41247A1 (zh) * 2020-08-31 2022-03-0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包含该电化学装置的电子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254666U (zh) 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112531295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结构及极耳电连接方法
CN102347512B (zh) 大容量锂离子电池
WO2024027034A1 (zh)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5989120U (zh) 方形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4254487U (zh) 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5989141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4203812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3692281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WO2021159965A1 (zh) 一种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以及电动车
CN218351639U (zh) 端盖组件、电池组件、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0805936U (zh) 单体电池及动力电池组
CN214411248U (zh) 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设备
CN211208559U (zh) 电池与汽车
CN217768626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6698663U (zh) 一种便于成组的锂离子电池
CN212848718U (zh) 一种圆柱电池
KR20230125024A (ko) 전극 극판, 전극 어셈블리, 배터리 셀, 배터리, 전기장치 및 제조 방법
CN116745926A (zh) 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JP2023537445A (ja) 電池単体、電池、電気機器及び電池単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CN218677501U (zh) 一种电池壳体、电池和电池模组
CN218160445U (zh) 极片、极组及叠片电芯
CN220341357U (zh) 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
CN219144431U (zh) 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21057630U (zh) 二次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