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06930U - 投影镜头 - Google Patents

投影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06930U
CN211206930U CN201921855185.9U CN201921855185U CN211206930U CN 211206930 U CN211206930 U CN 211206930U CN 201921855185 U CN201921855185 U CN 201921855185U CN 211206930 U CN211206930 U CN 2112069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projection
lens element
focal length
image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5518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昇澈
周昱宏
黄威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Yang Optics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 Yang Optics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 Yang Optics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 Yang Optics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5518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069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069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069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投影镜头,其最大像高设定为IMH,并由一投影侧至一影像源侧依序排列,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及一第六透镜,且第一透镜为负透镜、第二透镜为正透镜、第三透镜为负透镜、第四透镜为正透镜、第五透镜为正透镜及第六透镜为正透镜,并以第一透镜的投影侧表面的有效半径设定为SD,及第一透镜的投影侧表面与一影像源之间的长度设定为TTL,并满足下列条件:1.4<SD/IMH<1.8及0.15<SD/TTL<0.20。

Description

投影镜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投影镜头,尤指一种以第一透镜的投影侧表面的有效半径与最大像高,配合第一透镜的投影侧表面与一影像源之间的长度。
背景技术
由于光学科技进步,使投影机不仅可用在办公室进行简报,也逐渐广泛应用于家庭进行观赏视讯、节目,因此,业者为了让投影机便于使用及携带,亦朝向缩小投影机的投影镜头的体积进行研发,如此一来,当该投影镜头的体积在缩小时,则使该投影镜头的透镜组合架构简单及成本便宜,但却影响投影成像质量。
该投影镜头为了投影成像品质,而该投影镜头的焦距越长,但其视场角较小,反之,该投影镜头的焦距越短,但其视场角较大,以致光学原理产生的畸变也就越强烈,故该投影镜头的焦距会影响投影成像质量。
该投影镜头的透镜组合架构及焦距皆影响投影成像质量,而如何在该投影镜头的透镜组合架构简单及成本便宜,也能兼顾投影成像质量,并配合该投影镜头的焦距,也可稳定投影成像质量,为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投影镜头,其第一透镜的投影侧表面的有效半径与最大像高,配合第一透镜的投影侧表面与一影像源之间的长度,进而使透镜组合架构简单及成本便宜,也能兼顾投影成像质量的功效增进。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提供一种投影镜头,其焦距与各透镜的焦距调整出一定匹配范围内,进而可稳定投影成像质量的功效增进。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手段,该投影镜头的最大像高设定为IMH,并由一投影侧至一影像源侧依序排列,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及一第六透镜,且该第一透镜为负透镜、该第二透镜为正透镜、该第三透镜为负透镜、该第四透镜为正透镜、该第五透镜为正透镜及该第六透镜为正透镜,并以该第一透镜的投影侧表面的有效半径设定为SD,及该第一透镜的投影侧表面与一影像源之间的长度设定为TTL,并满足下列条件:1.4<SD/IMH<1.8及0.15<SD/TTL<0.20。
依据前揭特征,该投影镜头的焦距介于13mm~15mm。
依据前揭特征,该第一透镜为凸凹透镜且其凸面朝该投影侧;该第三透镜为双凹透镜;该第四透镜为双凸透镜;该第五透镜为双凸透镜。
依据前揭特征,该第二透镜为平凸透镜且其凸面朝该投影侧,或该第二透镜为双凸透镜,或该第二透镜为凹凸透镜且其凸面朝该投影侧。
依据前揭特征,该第六透镜为平凸透镜且其凸面朝该影像源侧,或该第六透镜为双凸透镜,或该第六透镜为凹凸透镜且其凸面朝该影像源侧。
依据前揭特征,该第一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为非球面透镜。
依据前揭特征,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胶合成一胶合透镜,该胶合透镜具有负屈亮度。
依据前揭特征,该投影镜头的焦距设定为F、该胶合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c、该第一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5、该第六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6,并满足下列条件:-5.5≤fc/F≤-1.8,或-2.1≤f1/F≤-1.5,或1.8≤f2/F≤2.6,或-1.2≤f3/F≤-0.6,或1.1≤f4/F≤1.8,或1.5≤f5/F≤2.5,或3.2≤f6/F≤4.6其中之一。
依据前揭特征,该投影镜头的焦距设定为F、该胶合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c、该第一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5、该第六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6,并满足下列条件:-5.5≤fc/F≤-1.8、-2.1≤f1/F≤-1.5、1.8≤f2/F≤2.6、-1.2≤f3/F≤-0.6、1.1≤f4/F≤1.8、1.5≤f5/F≤2.5及3.2≤f6/F≤4.6。
依据前揭特征,更包括:一光圈,位于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之间;以及一棱镜,位于该第六透镜与该影像源之间。
藉助上揭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以该第一透镜的投影侧表面的有效半径与最大像高,配合该第一透镜的投影侧表面与该影像源之间的长度,进而使透镜组合架构简单及成本便宜,也能兼顾投影成像质量的功效增进,及该投影镜头的焦距与各该透镜的焦距调整出一定匹配范围内,进而可稳定投影成像质量的功效增进。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光路径示意图。
图1C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像散场曲图。
图1D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畸变图。
图1E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光线像差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光路径示意图。
图2C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像散场曲图。
图2D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畸变图。
图2E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光线像差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光路径示意图。
图3C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像散场曲图。
图3D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畸变图。
图3E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光线像差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光路径示意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光路径示意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光路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A、10B、10C、10D、10E、10F-投影镜头;TTL-长度;SD-有效半径;IMH-最大像高;L1-第一透镜;L2-第二透镜;L3-第三透镜;L4-第四透镜;L5-第五透镜;L6-第六透镜;IS-影像源;C-胶合透镜;A-光圈;P-棱镜;1R1、1R2、2R1、2R2、3R1、4R1、4R2、5R1、5R2、6R1、6R2、PR1、PR2-表面;λ1-第一波长;λ2-第二波长;λ3-第三波长。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1A~6B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投影镜头10A、10B、10C、10D、10E、10F,该投影镜头10A、10B、10C、10D、10E、10F的最大像高设定为IMH,其单位为mm,并由一投影侧至一影像源侧依序排列的较佳实施例包含: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及一第六透镜(L6),且该第一透镜(L1)为负透镜、该第二透镜(L2)为正透镜、该第三透镜(L3)为负透镜、该第四透镜(L4)为正透镜、该第五透镜(L5)为正透镜及该第六透镜(L6)为正透镜,并以该第一透镜(L1)的投影侧表面(1R1)的有效半径(Semi-Diameter)设定为SD,其单位为mm,及该第一透镜(L1)的投影侧表面(1R1)与一影像源(Image Source)(IS)之间的长度设定为TTL,其单位为mm,并满足下列条件:1.4<SD/IMH<1.8及0.15<SD/TTL<0.20,在本实施例中,该投影镜头10A、10B、10C、10D、10E、10F的焦距介于13mm~15mm,但不限定于此。
承上,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透镜(L1)为凸凹透镜且其凸面朝该投影侧;该第三透镜(L3)为双凹透镜;该第四透镜(L4)为双凸透镜;该第五透镜(L5)为双凸透镜,该第一透镜(L1)与该第六透镜(L6)为非球面透镜,且该第三透镜(L3)与该第四透镜(L4)胶合成一胶合透镜(C),该胶合透镜(C)具有负屈亮度,但不限定于此。
承上,在本实施例中,该投影镜头10A、10B、10C、10D、10E、10F的焦距设定为F、该胶合透镜(C)的焦距设定为fc、该第一透镜(L1)的焦距设定为f1、该第二透镜(L2)的焦距设定为f2、该第三透镜(L3)的焦距设定为f3、该第四透镜(L4)的焦距设定为f4、该第五透镜(L5)的焦距设定为f5、该第六透镜(L6)的焦距设定为f6,并满足下列条件:-5.5≤fc/F≤-1.8,或-2.1≤f1/F≤-1.5,或1.8≤f2/F≤2.6,或-1.2≤f3/F≤-0.6,或1.1≤f4/F≤1.8,或1.5≤f5/F≤2.5,或3.2≤f6/F≤4.6其中的一,但不限定于此。
承上,在本实施例中,该投影镜头10A、10B、10C、10D、10E、10F的焦距设定为F、该胶合透镜(C)的焦距设定为fc、该第一透镜(L1)的焦距设定为f1、该第二透镜(L2)的焦距设定为f2、该第三透镜(L3)的焦距设定为f3、该第四透镜(L4)的焦距设定为f4、该第五透镜(L5)的焦距设定为f5、该第六透镜(L6)的焦距设定为f6,并满足下列条件:-5.5≤fc/F≤-1.8、-2.1≤f1/F≤-1.5、1.8≤f2/F≤2.6、-1.2≤f3/F≤-0.6、1.1≤f4/F≤1.8、1.5≤f5/F≤2.5及3.2≤f6/F≤4.6,但不限定于此。
此外,一光圈(A),位于该第二透镜(L2)与该第三透镜(L3)之间;一棱镜(prism)(P),位于该第六透镜(L6)与该影像源(IS)之间,但不限定于此。
本实用新型有第一实施例~第六种实施例皆有上述的共同技术特征,因此,为技术上相互关联而属于一个广义实用新型概念者,符合单一性原则,容不赘述,而差异仅在该第二透镜(L2)为平凸透镜且其凸面朝该投影侧,或该第二透镜(L2)为双凸透镜,或该第二透镜(L2)为凹凸透镜且其凸面朝该投影侧,而该投影侧必定为凸面;该第六透镜(L6)为平凸透镜且其凸面朝该影像源侧,或该第六透镜(L6)为双凸透镜,或该第六透镜(L6)为凹凸透镜且其凸面朝该影像源侧,而该影像源侧必定为凸面,但不限定于此。
如图1A~1B所示,并配合表一,其该投影镜头10A的第一实施例,该第一透镜(L1)、该第二透镜(L2)、该第三透镜(L3)、该第四透镜(L4)、该第五透镜(L5)及该第六透镜(L6)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adius)、厚度(Thickness)、折射率(Nd)、阿贝数(Vd)及有效半径(SD),依据:
表一
Figure BDA0002255266530000061
进一步,该1R1、1R2分别为该第一透镜(L1)的投影侧表面、影像源侧表面;该2R1、2R2分别为该第二透镜(L2)的投影侧表面、影像源侧表面;该3R1分别为该第三透镜(L3)的投影侧表面;该4R1、4R2分别为该第四透镜(L4)的投影侧表面、影像源侧表面;该5R1、5R2为该第五透镜(L5)的投影侧表面、影像源侧表面;该6R1、6R2分别为该第六透镜(L6)的投影侧表面、影像源侧表面,因此,该2R2为平面、该6R1为凸面。
配合表二,其非球面透镜(ASPH)中列出该1R1、1R2、6R1、6R2分别为该非球面透镜的投影侧表面、影像源侧表面,并列出该非球面透镜的Conic、4TH、6TH、8TH、10TH、12TH、14TH及16TH。
表二
ASPH 1R<sub>1</sub> 1R<sub>2</sub> 6R<sub>1</sub> 6R<sub>2</sub>
Radius 10.20 5.32 200.00 -31.96
Conic -1.71 -2.06 0.00 -1.47
4TH -3.22E-04 2.27E-04 -3.19E-05 -2.04E-05
6TH 2.11E-06 -6.32E-06 -1.47E-07 1.28E-08
8TH -7.02E-09 1.00E-07 2.86E-09 -1.16E-09
10TH 5.42E-12 -8.75E-10 -5.13E-11 4.10E-12
12TH 4.19E-14 4.32E-12 4.47E-13 2.91E-14
14TH -1.38E-16 -1.10E-14 -1.85E-15 -2.52E-16
16TH 1.34E-19 1.07E-17 3.30E-18 8.39E-19
是以,该投影镜头10A,其设定一第一波长(λ1)、一第二波长(λ2)及一第三波长(λ3)分别为460nm、550nm及620nm,在图1C的像散场曲(astigmatic field curves)图,其纵轴为像高(IMG HT)且单位为mm、横轴为焦点(focus)距离且单位为mm,并以该第二波长(λ2)模拟出Y虚线且代表正切(tangential)影像及X实线且代表纵切(sagittal)影像;图1D的畸变(distortion)图,其纵轴代表像高(IMG HT)且单位为mm,横轴为畸变(distortion)率且单位为%,并以该第二波长(λ2)仿真出畸变曲线;图1E的光线像差(ray aberrations)图,以该第一波长(λ1)、该第二波长(λ2)及该第三波长(λ3),配合相对场高(relative fieldheight)分别为1.00、0.80、0.60、0.30、0.00,而分别模拟出不同X扇形(X-Fan)光线与不同Y扇形(Y-Fan)光线的对应光线像差,使该相对场高1.00、0.80、0.60、0.30、0.00分别呈现(36.63)°、(30.69)°、(23.97)°、(12.54)°、(0.000)°的半视角,藉由上述仿真曲线及数据,亦证明该投影镜头10A能以透镜组合架构简单及成本便宜进行投影,仍维持良好投影成像质量。
如图2A~2B所示,并配合表三,其该投影镜头10B的第二实施例,该第一透镜(L1)、该第二透镜(L2)、该第三透镜(L3)、该第四透镜(L4)、该第五透镜(L5)、该第六透镜(L6)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adius)、厚度(Thickness)、折射率(Nd)、阿贝数(Vd)及有效半径(SD),依据:
表三
Figure BDA0002255266530000081
Figure BDA0002255266530000091
进一步,该1R1、1R2分别为该第一透镜(L1)的投影侧表面、影像源侧表面;该2R1、2R2分别为该第二透镜(L2)的投影侧表面、影像源侧表面;该3R1分别为该第三透镜(L3)的投影侧表面;该4R1、4R2分别为该第四透镜(L4)的投影侧表面、影像源侧表面;该5R1、5R2为该第五透镜(L5)的投影侧表面、影像源侧表面;该6R1、6R2分别为该第六透镜(L6)的投影侧表面、影像源侧表面,因此,该2R2为凸面、该6R1为凸面。
配合表四,其非球面透镜(ASPH)中列出该1R1、1R2、6R1、6R2分别为该非球面透镜的投影侧表面、影像源侧表面,并列出该非球面透镜的Conic、4TH、6TH、8TH、10TH、12TH、14TH、16TH。
表四
ASPH 1R<sub>1</sub> 1R<sub>2</sub> 6R<sub>1</sub> 6R<sub>2</sub>
Radius 12.84 6.00 107.95 -46.74
Conic -1.93 -0.96 0.00 -34.76
4TH -1.32E-04 -2.80E-04 -1.61E-06 -1.26E-05
6TH -9.10E-09 -3.14E-08 7.58E-08 2.56E-07
8TH 6.58E-09 1.44E-08 1.50E-09 2.47E-09
10TH -5.03E-11 -4.15E-11 -9.48E-12 -3.93E-11
12TH 1.87E-13 -8.26E-13 1.34E-13 4.24E-13
14TH -3.59E-16 7.06E-15 -8.33E-16 -2.01E-15
16TH 2.85E-19 -1.70E-17 1.78E-18 3.64E-18
是以,该投影镜头10B,其设定一第一波长(λ1)、一第二波长(λ2)及一第三波长(λ3)分别为460nm、550nm及620nm,在图2C的像散场曲(astigmatic field curves)图,其纵轴为像高(IMG HT)且单位为mm、横轴为焦点(focus)距离且单位为mm,并以该第二波长(λ2)模拟出Y虚线且代表正切(tangential)影像及X实线且代表纵切(sagittal)影像;图2D的畸变(distortion)图,其纵轴代表像高(IMG HT)且单位为mm,横轴为畸变(distortion)率且单位为%,并以该第二波长(λ2)仿真出畸变曲线;图2E的光线像差(ray aberrations)图,以该第一波长(λ1)、该第二波长(λ2)及该第三波长(λ3),配合相对场高(relative fieldheight)分别为1.00、0.80、0.60、0.30、0.00,而分别模拟出不同X扇形(X-Fan)光线与不同Y扇形(Y-Fan)光线的对应光线像差,使该相对场高1.00、0.80、0.60、0.30、0.00分别呈现(36.62)°、(30.67)°、(23.97)°、(12.54)°、(0.000)°的半视角,藉由上述仿真曲线及数据,亦证明该投影镜头10B能以透镜组合架构简单及成本便宜进行投影,仍维持良好投影成像质量。
如图3A~3B所示,并配合表五,其该投影镜头10C的第三实施例,该第一透镜(L1)、该第二透镜(L2)、该第三透镜(L3)、该第四透镜(L4)、该第五透镜(L5)、该第六透镜(L6)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adius)、厚度(Thickness)、折射率(Nd)、阿贝数(Vd)及有效半径(SD),依据:
表五
Figure BDA0002255266530000101
Figure BDA0002255266530000111
进一步,该1R1、1R2分别为该第一透镜(L1)的投影侧表面、影像源侧表面;该2R1、2R2分别为该第二透镜(L2)的投影侧表面、影像源侧表面;该3R1分别为该第三透镜(L3)的投影侧表面;该4R1、4R2分别为该第四透镜(L4)的投影侧表面、影像源侧表面;该5R1、5R2为该第五透镜(L5)的投影侧表面、影像源侧表面;该6R1、6R2分别为该第六透镜(L6)的投影侧表面、影像源侧表面,因此,该2R2为凹面、该6R1为凸面。
配合表六,其非球面透镜(ASPH)中列出该1R1、1R2、6R1、6R2分别为该非球面透镜的投影侧表面、影像源侧表面,并列出该非球面透镜的Conic、4TH、6TH、8TH、10TH、12TH、14TH、16TH。
表六
ASPH 1R<sub>1</sub> 1R<sub>2</sub> 6R<sub>1</sub> 6R<sub>2</sub>
Radius 10.86 5.58 87.45 -43.37
Conic -2.38 -2.17 0.00 -7.89
4TH -2.60E-04 2.24E-04 -2.34E-05 -8.91E-06
6TH 1.83E-06 -6.03E-06 -7.99E-08 5.74E-08
8TH -6.63E-09 9.85E-08 1.58E-09 -1.67E-09
10TH 8.41E-12 -9.19E-10 -3.27E-11 1.77E-11
12TH 2.47E-14 5.06E-12 3.22E-13 -9.47E-14
14TH -1.04E-16 -1.55E-14 -1.50E-15 2.78E-16
16TH 1.11E-19 2.03E-17 2.71E-18 -3.49E-19
是以,该投影镜头10C,其设定一第一波长(λ1)、一第二波长(λ2)及一第三波长(λ3)分别为460nm、550nm及620nm,在图3C的像散场曲(astigmatic field curves)图,其纵轴为像高(IMG HT)且单位为mm、横轴为焦点(focus)距离且单位为mm,并以该第二波长(λ2)模拟出Y虚线且代表正切(tangential)影像及X实线且代表纵切(sagittal)影像;图3D的畸变(distortion)图,其纵轴代表像高(IMG HT)且单位为mm,横轴为畸变(distortion)率且单位为%,并以该第二波长(λ2)仿真出畸变曲线;图3E的光线像差(ray aberrations)图,以该第一波长(λ1)、该第二波长(λ2)及该第三波长(λ3),配合相对场高(relative fieldheight)分别为1.00、0.80、0.60、0.30、0.00,而分别模拟出不同X扇形(X-Fan)光线与不同Y扇形(Y-Fan)光线的对应光线像差,使该相对场高1.00、0.80、0.60、0.30、0.00分别呈现(36.62)°、(30.65)°、(23.96)°、(12.53)°、(0.000)°的半视角,藉由上述仿真曲线及数据,亦证明该投影镜头10C能以透镜组合架构简单及成本便宜进行投影,仍维持良好投影成像质量。
如图4A及图4B所示,其该投影镜头10D的第四实施例,在2R2为平面、6R1为凹面,或如图5A及5B所示,其该投影镜头10E的第五实施例,在2R2为凸面、6R1为凹面,或如图6A及6B所示,其该投影镜头10F的第六实施例,在2R2为凹面、6R1为凹面,皆能以透镜组合架构简单及成本便宜进行投影,仍维持良好投影成像质量。
基于如此的构成,该投影镜头10A~10F的第一实施例~第六实施例,在表七已归纳出该第一透镜(L1)的投影侧表面(1R1)的有效半径(SD)与最大像高(IMH),配合该第一透镜(L1)的投影侧表面(1R1)与该影像源(IS)之间的长度(TTL),进而使透镜组合架构简单及成本便宜,也能兼顾投影成像质量的功效增进,及该投影镜头10A~10F的焦距(F)与各该透镜(L1~L6)的焦距(fc、f1~f6)调整出一定匹配范围内,进而可稳定投影成像质量的功效增进。
表七
第一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 第四实施例 第五实施例 第六实施例
SD 16 15.91 15.97 15.61 14.82 15.94
IMH 10.3 10.3 10.3 10.3 10.3 10.3
TTL 94.02 94.50 91.23 94.02 94.02 90.53
SD/IMH 1.55 1.54 1.55 1.51 1.43 1.54
SD/TTL 0.17 0.16 0.17 0.16 0.15 0.17
F 13.88 13.88 13.88 13.86 13.85 13.87
fc -41.30 -73.82 -38.84 -27.08 -30.12 -27.76
f1 -26.87 -27.12 -27.09 -24.70 -23.07 -27.05
f2 28.17 33.39 30.60 28.33 28.07 26.73
f3 -11.23 -14.52 -11.86 -11.09 -11.79 -9.86
f4 19.56 22.44 21.59 21.44 22.00 18.34
f5 31.86 32.80 27.74 23.25 24.47 25.85
f6 52 62.32 55 58.36 54.95 50
fc/F -2.97 -5.31 -2.79 -1.95 -2.17 -2.00
f1/F -1.93 -1.95 -1.95 -1.78 -1.66 -1.94
f2/F 2.03 2.40 2.20 2.04 2.02 1.92
f3/F -0.80 -1.04 -0.85 -0.80 -0.85 -0.71
f4/F 1.40 1.61 1.55 1.54 1.58 1.32
f5/F 2.29 2.36 1.99 1.67 1.76 1.86
f6/F 3.74 4.48 3.96 4.21 3.96 3.60
上述所揭露的图式、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大凡熟悉此项技艺人士,依本案精神范畴所作的修饰或等效变化,仍应包括在本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投影镜头,该投影镜头的最大像高设定为IMH,并由一投影侧至一影像源侧依序排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及一第六透镜,且该第一透镜为负透镜、该第二透镜为正透镜、该第三透镜为负透镜、该第四透镜为正透镜、该第五透镜为正透镜及该第六透镜为正透镜,并以该第一透镜的投影侧表面的有效半径设定为SD,及该第一透镜的投影侧表面与一影像源之间的长度设定为TTL,并满足下列条件:1.4<SD/IMH<1.8及0.15<SD/TTL<0.2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投影镜头的焦距介于13mm~15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为凸凹透镜且其凸面朝该投影侧;该第三透镜为双凹透镜;该第四透镜为双凸透镜;该第五透镜为双凸透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影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为平凸透镜且其凸面朝该投影侧,或该第二透镜为双凸透镜,或该第二透镜为凹凸透镜且其凸面朝该投影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影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为平凸透镜且其凸面朝该影像源侧,或该第六透镜为双凸透镜,或该第六透镜为凹凸透镜且其凸面朝该影像源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为非球面透镜。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胶合成一胶合透镜,该胶合透镜具有负屈亮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投影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投影镜头的焦距设定为F、该胶合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c、该第一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5、该第六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6,并满足下列条件:-5.5≤fc/F≤-1.8,或-2.1≤f1/F≤-1.5,或1.8≤f2/F≤2.6,或-1.2≤f3/F≤-0.6,或1.1≤f4/F≤1.8,或1.5≤f5/F≤2.5,或3.2≤f6/F≤4.6其中之一。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投影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投影镜头的焦距设定为F、该胶合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c、该第一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5、该第六透镜的焦距设定为f6,并满足下列条件:-5.5≤fc/F≤-1.8、-2.1≤f1/F≤-1.5、1.8≤f2/F≤2.6、-1.2≤f3/F≤-0.6、1.1≤f4/F≤1.8、1.5≤f5/F≤2.5及3.2≤f6/F≤4.6。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镜头,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一光圈,位于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之间;以及
一棱镜,位于该第六透镜与该影像源之间。
CN201921855185.9U 2019-10-31 2019-10-31 投影镜头 Active CN2112069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55185.9U CN211206930U (zh) 2019-10-31 2019-10-31 投影镜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55185.9U CN211206930U (zh) 2019-10-31 2019-10-31 投影镜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06930U true CN211206930U (zh) 2020-08-07

Family

ID=71851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55185.9U Active CN211206930U (zh) 2019-10-31 2019-10-31 投影镜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0693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48517A (zh) * 2019-10-31 2021-05-04 上旸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镜头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48517A (zh) * 2019-10-31 2021-05-04 上旸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镜头
CN112748517B (zh) * 2019-10-31 2023-05-30 上旸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镜头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03758B (zh) 廣角投影光學系統
CN105190395B (zh) 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
CN110824674A (zh) 投影用光学镜头
TWI623773B (zh) Fixed focus projection lens
CN106772947B (zh) 大像面运动dv镜头
CN107479169B (zh) 定焦投影镜头
CN108132526B (zh) 一种用于三维测量的条纹投影镜头
JPH01250916A (ja) 投写用レンズ
CN113359277B (zh) 光学系统及投影设备
CN211206930U (zh) 投影镜头
CN107632378B (zh) 小型大倍率恒定光圈变焦镜头
CN114063258A (zh) 定焦镜头
CN110727079B (zh) 光学镜头
TWI709786B (zh) 投影鏡頭
WO2023231111A1 (zh) 投影镜头以及投影装置
CN107728289B (zh) 一种高像素镜头
CN110873955A (zh) 一种投影机用超短焦镜头
CN112748517A (zh) 投影镜头
CN110764221B (zh) 投影镜头系统
CN116088131A (zh) 一种定焦镜头
US20160216495A1 (en) Projection lens
CN108761727B (zh) 一种微型投影镜头
CN208937804U (zh) 一种投影机用超短焦镜头
CN112305717A (zh) 一种定焦镜头
CN208172358U (zh) 一种高像素微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