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98317U - 一种翻转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翻转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198317U CN211198317U CN201921119921.4U CN201921119921U CN211198317U CN 211198317 U CN211198317 U CN 211198317U CN 201921119921 U CN201921119921 U CN 201921119921U CN 211198317 U CN211198317 U CN 2111983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d
- connecting rod
- fixedly connected
- frame
- ro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翻转架,属于辅助维修化工设备技术领域。所述翻转架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相对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两个卡槽;所述单元槽框架相对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托架及连接件;所述托架可拆卸式地设置在所述两个卡槽的一个卡槽内,所述连接件可拆卸式地设置在所述两个卡槽的另一个卡槽内。本实用新型翻转架便于对单元槽框架支撑,避免压迫单元槽框架,保证单元槽框架的完整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辅助维修化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翻转架。
背景技术
单元槽是离子膜电解槽的主要结构,每两片单元槽之间加入一张离子交换膜,一套电解装置共有148个单元槽,150张离子交换膜。每3到4年需要检修一次,要将单元槽框架上粘垫片的胶渍打磨除净后,重新刷胶后粘新垫片。
现在现有技术中,对于单元槽框架胶渍的打磨和面网修补都是将单元槽框架平放在大桌面上进行的,当桌面和单元槽框架的一面接触时,容易造成单元槽框架的弹性网挤压变形,且变形后的弹性网不可恢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种翻转架,解决了或部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将单元槽框架平放在大桌面上进行检修,容易造成单元槽框架的弹性网挤压变形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翻转架,用于支撑单元槽框架,所述翻转架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相对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两个卡槽;所述单元槽框架相对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托架及连接件;所述托架可拆卸式地设置在所述两个卡槽的一个卡槽内,所述连接件可拆卸式地设置在所述两个卡槽的另一个卡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框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第四支撑杆、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及第四连接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三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三连接杆与所述第四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的顶部通过所述第四连接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框架还包括:第五连接杆、第六连接杆、第七连接杆及第八连接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底部通过所述第五连接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底部通过所述第六连接杆与所述第三支撑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的底部通过所述第七连接杆与所述第四支撑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的底部通过所述第八连接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底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框架还包括:第一加强筋及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连接杆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卡槽包括:第一立柱及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及第二立柱均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上;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二立柱之间有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二立柱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橡胶垫。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立柱及第二立柱的高度均小于所述单元槽框架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托架包括:固定板及两个连接板;所述固定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单元槽框架的侧部;所述两个连接板的第一端均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两个连接板之间有间隙;所述两个连接板中的某一个连接板卡设于所述卡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托架还包括:封板;所述封板与所述两个连接板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封板的长度大于所述两个连接板之间的距离。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由于支撑框架相对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两个卡槽,单元槽框架相对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托架及连接件,托架可拆卸式地设置在两个卡槽的一个卡槽内,连接件可拆卸式地设置在两个卡槽的另一个卡槽内。所以,通过吊车吊起单元槽框架,将托架及连接件分别卡设于相对应的卡槽内,对单元槽框架进行支撑,然后对单元槽框架的一面进行检修,单元槽框架的另一面处于悬空状态,不会压迫单元槽框架,避免单元槽框架的另一面产生挤压变形,保证单元槽框架的完整性,当单元槽框架的一面修复完毕时,通过吊机将吊起单元槽框架,使吊起单元槽框架在支撑框架上进行翻转,便于对单元槽框架另一面进行修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翻转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翻转架,用于支撑单元槽框架1,翻转架包括:支撑框架2。
支撑框架2相对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两个卡槽3。
单元槽框架1相对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托架4及连接件5。
托架4可拆卸式地设置在两个卡槽3的一个卡槽内,连接件5可拆卸式地设置在两个卡槽3的另一个卡槽内。
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由于支撑框架2相对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两个卡槽3,单元槽框架1相对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托架4及连接件5,托架4可拆卸式地设置在两个卡槽3的一个卡槽内,连接件5可拆卸式地设置在两个卡槽3的另一个卡槽内。所以,通过吊车吊起单元槽框架1,将托架4及连接件5分别卡设于相对应的卡槽3内,对单元槽框架1进行支撑,然后对单元槽框架1的一面进行检修,单元槽框架1的另一面处于悬空状态,不会压迫单元槽框架1,避免单元槽框架1的另一面产生挤压变形,保证单元槽框架1的完整性,当单元槽框架1的一面修复完毕时,通过吊机将吊起单元槽框架1,使吊起单元槽框架1在支撑框架2上进行翻转,便于对单元槽框架2另一面进行修复。
具体地,支撑框架2包括:第一支撑杆2-1、第二支撑杆2-2、第三支撑杆2-3、第四支撑杆2-4、第一连接杆2-5、第二连接杆2-6、第三连接杆2-7及第四连接杆2-8。
第一支撑杆2-1的顶部通过第一连接杆2-5与第二支撑杆2-2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杆2-2的顶部通过第二连接杆2-6与第三支撑杆2-3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三支撑杆2-3的顶部通过第三连接杆2-7与第四支撑杆2-4的顶部固定连接。第四支撑杆2-4的顶部通过第四连接杆2-8与第一支撑杆2-1的顶部固定连接。
支撑框架2还包括:第五连接杆2-9、第六连接杆2-10、第七连接杆2-11及第八连接杆2-12。
第一支撑杆2-1的底部通过第五连接杆2-9与第二支撑杆2-2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杆2-2的底部通过第六连接杆2-10与第三支撑杆2-3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三支撑杆2-3的底部通过第七连接杆2-11与第四支撑杆2-4的底部固定连接。第四支撑杆2-4的底部通过第八连接杆2-12与第一支撑杆2-1的底部固定连接。
支撑框架2还包括:第一加强筋2-13及第二加强筋2-14。
第一加强筋2-13的第一端与第二连接杆2-6固定连接,第一加强筋2-13的第二端与第六连接杆2-10固定连接。第二加强筋2-14的第一端与第四连接杆2-8固定连接,第二加强筋2-14的第二端与第八连接杆2-12固定连接。第一加强筋2-13及第二加强筋2-14保证了支撑框架2的支撑强度。
具体地,卡槽3包括:第一立柱3-1及第二立柱3-2。
第一立柱3-1及第二立柱3-2均固定设置在支撑框架2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立柱3-1及第二立柱3-2均可通过焊接固定设置在支撑框架2上。
第一立柱3-1与第二立柱3-2之间有间隙,保证托架4及连接件5可以卡设在第一立柱3-1与第二立柱3-2之间。
第一立柱3-1与第二立柱3-2之间的间隙内固定设置有橡胶垫6。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立柱3-1与第二立柱3-2之间的间隙内可通过螺栓固定设置有橡胶垫6。橡胶垫6起到减震的作用。
第一立柱3-1及第二立柱3-2的高度均小于单元槽框架1的厚度,避免第一立柱3-1及第二立柱3-2的干扰单元槽框架1的翻转。
具体地,托架4包括:固定板4-1及两个连接板4-2。
固定板4-1固定设置在单元槽框架1的侧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板4-1可通过螺栓固定设置在单元槽框架1的侧部,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固定板4-1可通过其它方式如焊接等固定设置在单元槽框架1的侧部。
两个连接板4-2的第一端均固定设置在固定板4-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连接板4-2的第一端均可通过螺栓固定设置在固定板4-1上。两个连接板4-2之间有间隙。两个连接板4-2中的某一个连接板卡设于卡槽3内。
具体地,连接件5可采用螺纹柱销。
单元槽框架1相对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快速接口,将螺纹柱销与快速接口连接。
托架4还包括:封板4-3。
封板4-3与两个连接板4-2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封板4-3可通过焊接与两个连接板4-2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封板4-3可以封堵两个连接板4-2第二端形成的开口,保证卡设效果。
封板4-3的长度大于两个连接板4-2之间的距离,使封板4-3与两个连接板4-2中某一个连接板形成凹槽,当单元槽框架1使用时,可以直接将凹槽卡设于外部设备上。
为了更清楚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方法上予以介绍。
将第一支撑杆2-1的顶部通过第一连接杆2-5与第二支撑杆2-2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杆2-2的顶部通过第二连接杆2-6与第三支撑杆2-3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三支撑杆2-3的顶部通过第三连接杆2-7与第四支撑杆2-4的顶部固定连接,第四支撑杆2-4的顶部通过第四连接杆2-8与第一支撑杆2-1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2-1的底部通过第五连接杆2-9与第二支撑杆2-2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杆2-2的底部通过第六连接杆2-10与第三支撑杆2-3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三支撑杆2-3的底部通过第七连接杆2-11与第四支撑杆2-4的底部固定连接,第四支撑杆2-4的底部通过第八连接杆2-12与第一支撑杆2-1的底部固定连接,形成支撑框架1。
将卡槽3的第一立柱3-1及第二立柱3-2固定设置在第一连接杆2-5及第三连接杆2-7上。将固定板4-1固定设置在单元槽框架1的侧部,两个连接板4-2的第一端均固定设置在固定板4-1上。
在单元槽框架1上设置吊耳,吊车通过吊绳与吊耳可拆卸式连接,吊起单元槽框架1。将连接件5卡设于相对应的卡槽3内,连接件5可采用螺纹柱销,将两个连接板4-2中的某一个连接板卡设于卡槽3内。
支撑框架2对单元槽框架1进行支撑,然后对单元槽框架1的一面进行检修,单元槽框架1的另一面处于悬空状态,不会压迫单元槽框架1,避免单元槽框架1的另一面产生挤压变形,保证单元槽框架1的完整性,当单元槽框架1的一面修复完毕时,通过吊机将吊起单元槽框架1,使吊起单元槽框架1在支撑框架2上进行翻转,便于对单元槽框架2另一面进行修复。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翻转架,用于支撑单元槽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架包括:支撑框架;
所述支撑框架相对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两个卡槽;
所述单元槽框架相对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托架及连接件;
所述托架可拆卸式地设置在所述两个卡槽的一个卡槽内,所述连接件可拆卸式地设置在所述两个卡槽的另一个卡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第四支撑杆、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及第四连接杆;
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三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支撑杆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三连接杆与所述第四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四支撑杆的顶部通过所述第四连接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翻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还包括:第五连接杆、第六连接杆、第七连接杆及第八连接杆;
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底部通过所述第五连接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底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底部通过所述第六连接杆与所述第三支撑杆的底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支撑杆的底部通过所述第七连接杆与所述第四支撑杆的底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四支撑杆的底部通过所述第八连接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底部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翻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还包括:第一加强筋及第二加强筋;
所述第一加强筋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连接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加强筋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连接杆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包括:第一立柱及第二立柱;
所述第一立柱及第二立柱均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上;
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二立柱之间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翻转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二立柱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橡胶垫。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翻转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立柱及第二立柱的高度均小于所述单元槽框架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包括:固定板及两个连接板;
所述固定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单元槽框架的侧部;
所述两个连接板的第一端均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两个连接板之间有间隙;
所述两个连接板中的某一个连接板卡设于所述卡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翻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还包括:封板;
所述封板与所述两个连接板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翻转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板的长度大于所述两个连接板之间的距离。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119921.4U CN211198317U (zh) | 2019-07-17 | 2019-07-17 | 一种翻转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119921.4U CN211198317U (zh) | 2019-07-17 | 2019-07-17 | 一种翻转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198317U true CN211198317U (zh) | 2020-08-07 |
Family
ID=71862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119921.4U Active CN211198317U (zh) | 2019-07-17 | 2019-07-17 | 一种翻转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198317U (zh) |
-
2019
- 2019-07-17 CN CN201921119921.4U patent/CN21119831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198317U (zh) | 一种翻转架 | |
CN203385620U (zh) | 一种混凝土桥梁静载试验架 | |
CN201027386Y (zh) | 预应力碳纤维布张拉台座 | |
CN203132908U (zh) | 一种模板支撑体系的加载装置 | |
CN212128820U (zh) | 一种基于支撑固定桥梁用底架 | |
CN207121993U (zh) | 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支撑加固的铰接节点 | |
CN204735881U (zh) | 底框架与吊脚拼接装置 | |
CN208937856U (zh) |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烧录装置 | |
CN210049116U (zh) | 一种桥梁施工支架 | |
CN208152607U (zh) | 大跨度刚架加固中的张弦结构体系 | |
CN202804054U (zh) | 基于对c型板安装时提供支撑的内置桁架 | |
CN210887601U (zh) | 一种钢架结构支座 | |
CN202299458U (zh) | 用于高空大跨度杆件的胎架 | |
CN218537517U (zh) | 一种门板周转架 | |
CN222181586U (zh) | 一种用于电气柜内大型设备更换的辅助装置 | |
CN206306966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安装单元中的安装架 | |
CN213836997U (zh) | 一种用于房屋施工的转换桁架结构 | |
CN214885812U (zh) | 一种三立杆式胎架 | |
CN212922360U (zh) | 一种装配式建筑运输架拼接装置 | |
CN204151683U (zh) | 一种钢塔节段立拼加载装置 | |
CN215523805U (zh) | 一种便于拆卸的太阳能电池板安装架 | |
CN221938436U (zh) | 一种多功能组合式拼装、滚装工装 | |
CN219411888U (zh) | 一种高空悬挑拼装胎架 | |
CN216689052U (zh) | 一种桥梁整体同步顶升悬挂式支撑架 | |
CN213709207U (zh) | 一种桥梁墩柱施工用盖梁模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