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56493U - 脊柱融合假体 - Google Patents

脊柱融合假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56493U
CN211156493U CN201921511472.8U CN201921511472U CN211156493U CN 211156493 U CN211156493 U CN 211156493U CN 201921511472 U CN201921511472 U CN 201921511472U CN 211156493 U CN211156493 U CN 2111564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ing
spinal fusion
hole section
rod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1147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AK 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K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K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K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1147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564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564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564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脊柱融合假体,脊柱融合假体包括第一结构、第二结构、支撑部和限位部,支撑部设置在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之间,支撑部的第一弧面与第一结构限配合,第二弧面与第二结构配合,第一结构可沿第一弧面活动,第二结构可沿第二弧面活动;限位部与第一结构限位配合以限制第一结构的活动范围,限位部与第二结构限位配合以限制第二结构的活动范围。通过上述设置,可实现第一结构或第二结构的多方向移动,这样在植入脊柱后可实现原先的脊柱活动节段的轴向旋转,侧向弯曲、伸展和屈曲,从而满足人体的正常活动需求。而且,通过限位部可对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制,以避免活动过量造成假体松脱或人体损伤。

Description

脊柱融合假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脊柱融合假体。
背景技术
脊柱为人体的中轴骨骼,是身体的支柱,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然而,椎管狭窄、退行性脊椎滑脱等疾病所致的疼痛及脊柱功能紊乱或者稳定性遭到破坏,从而严重影响病患生活。目前,脊柱融合术已成为治疗脊柱关节疾病的有效手段,脊柱融合术通常是让原先的脊柱活动节段不再活动,成为一个整体。
脊柱融合术的发展有近百年的历史,1911年Albee等采用脊柱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以达到阻止结核感染播散的目的,同年,Hibbs等采用脊柱融合术控制脊柱侧凸患者畸形的发展。其后,脊柱融合术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内固定技术的出现,使其植骨融合率显著提高,加之手术途径和方法的多样性,使用范围逐渐扩大,适应症也由最初的治疗脊柱感染、畸形、创伤等扩大到用于治疗脊柱的各种退变性疾病,特别是因腰椎间盘蜕变以及椎间不稳引起的腰部疼痛。
大多数的脊柱外科医生通常认为一个成功的脊柱融合手术的关键是减压的质量,但是,减压的最佳程度可能会受到未去除的较多融合骨骼的限制。目前,为提高融合手术减压的效果,可活动的脊柱融合假体已经有相关的产品应用到临床病例当中。但是,现有的脊柱融合假体仍存在活动不灵活以及活动范围不易控制的问题,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脊柱融合假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脊柱融合假体活动不灵活以及活动范围不易控制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脊柱融合假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支撑部,设置在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之间,支撑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第一弧面与第一结构限配合,第二弧面与第二结构配合,第一结构可沿第一弧面活动,第二结构可沿第二弧面活动;限位部,限位部与第一结构限位配合以限制第一结构的活动范围,限位部与第二结构限位配合以限制第二结构的活动范围。
进一步地,限位部包括限位杆、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一一对应地设置在限位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第一限位件与第一结构的背离第二结构的一侧限位配合,第二限位件与第二结构的背离第一结构的一侧限位配合。
进一步地,限位杆的第一端穿设在第一结构内,第一端与第一结构之间具有活动间隙,限位杆的第二端穿设在第二结构内,第二端与第二结构之间具有活动间隙。
进一步地,第一结构具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第一孔段的直径大于第二孔段,第一限位件位于第一孔段内,限位杆的一部分位于第二孔段内;第二结构具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孔段和第四孔段,第三孔段的直径大于第四孔段,第二限位件位于第三孔段内,限位杆的一部分位于第四孔段内。
进一步地,第一限位件位置可调地设置在限位杆上,第二限位件位置可调地设置在限位杆上,以调节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第一限位件具有第一螺纹孔,第二限位件具有第二螺纹孔,限位杆的第一端具有第一外螺纹以与第一螺纹孔配合连接,限位杆的第二端具有第二外螺纹以与第二螺纹孔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限位部为两个,两个限位部分别位于支撑部的两侧。
进一步地,限位部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套设在限位杆上,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一结构抵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第二结构抵接。
进一步地,支撑部为球状结构,第一结构具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与支撑部限位配合,第二结构具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支撑部限位配合。
进一步地,脊柱融合假体还包括:防护层,防护层设置在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之间,且支撑部和限位部位于防护层围绕形成的区域内,防护层与第一结构密封连接,防护层与第二结构密封连接,防护层可变形地设置。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脊柱融合假体中设置有第一结构、第二结构、支撑部和限位部,支撑部设置在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之间,支撑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第一弧面与第一结构限配合,第二弧面与第二结构配合,第一结构可沿第一弧面活动,第二结构可沿第二弧面活动;限位部与第一结构限位配合以限制第一结构的活动范围,限位部与第二结构限位配合以限制第二结构的活动范围。通过上述设置,第一结构与第一弧面配合,第二结构与第二弧面配合,这样可实现第一结构或第二结构的多方向移动,这样在植入脊柱后可实现原先的脊柱活动节段的轴向旋转,侧向弯曲、伸展和屈曲,从而满足人体的正常活动需求。而且,通过限位部可对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制,以避免活动过量造成假体松脱或人体损伤。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的脊柱融合假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脊柱融合假体的侧视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限位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提供的脊柱融合假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中的脊柱融合假体的侧视图;
图6示出了图4中的脊柱融合假体植入脊柱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第一结构;11、第一板体;12、第一杆体;20、第二结构;21、第二板体;22、第二杆体;30、支撑部;40、限位部;41、限位杆;42、第一限位件;43、第二限位件;44、弹性件;50、防护层;60、多轴向椎弓根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脊柱融合假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结构10和第二结构20;支撑部30,设置在第一结构10和第二结构20之间,支撑部3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第一弧面与第一结构10限配合,第二弧面与第二结构20配合,第一结构10可沿第一弧面活动,第二结构20可沿第二弧面活动;限位部40,限位部40与第一结构10限位配合以限制第一结构10的活动范围,限位部40与第二结构20限位配合以限制第二结构20的活动范围。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脊柱融合假体中设置有第一结构10、第二结构20、支撑部30和限位部40,支撑部30设置在第一结构10和第二结构20之间,支撑部3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第一弧面与第一结构10限配合,第二弧面与第二结构20配合,第一结构10可沿第一弧面活动,第二结构20可沿第二弧面活动;限位部40与第一结构10限位配合以限制第一结构10的活动范围,限位部40与第二结构20限位配合以限制第二结构20的活动范围。通过上述设置,第一结构10与第一弧面配合,第二结构20与第二弧面配合,这样可实现第一结构10或第二结构20的多方向移动,这样在植入脊柱后可实现原先的脊柱活动节段的轴向旋转,侧向弯曲、伸展和屈曲,从而满足人体的正常活动需求。而且,通过限位部40可对第一结构10和第二结构20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制,以避免活动过量造成假体松脱或人体损伤。
可选地,支撑部30由聚乙烯或陶瓷制成,第一结构10和第二结构20由钛合金制成。第一结构10上设置有第一耐磨层、第二结构20上设置有第二耐磨层,其中,第一耐磨层与第一弧面配合,第二耐磨层与第二弧面配合。第一耐磨层和第二耐磨层由陶瓷或用钴铬钼合金制成。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提高脊柱融合假体的耐磨能力,保证长期可靠使用。
如图3所示,限位部40包括限位杆41、第一限位件42和第二限位件43,第一限位件42和第二限位件43一一对应地设置在限位杆4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第一限位件42与第一结构10的背离第二结构20的一侧限位配合,第二限位件43与第二结构20的背离第一结构10的一侧限位配合。这样可通过第一限位件42和限位杆41对第一结构10进行限位,并通过第二限位件43和限位杆41对第二结构20进行限位。这样可对第一结构10和第二结构20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制,以避免活动过量造成假体松脱或人体损伤。当第一结构10相对第二结构20发生摆动时,可通过第一结构10与第一限位件42的抵接起到限位作用。第二限位件43的限位原理相同。
具体地,限位杆41的第一端穿设在第一结构10内,第一端与第一结构10之间具有活动间隙,限位杆41的第二端穿设在第二结构20内,第二端与第二结构20之间具有活动间隙。由于间隙的存在,可使得第一结构10能够相对限位杆41移动,当第一结构10与限位杆41的间隙消除时便可起到限位作用。限位杆41对第二结构20的限位原理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结构10具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第一孔段的直径大于第二孔段,第一限位件42位于第一孔段内,限位杆41的一部分位于第二孔段内;第二结构20具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孔段和第四孔段,第三孔段的直径大于第四孔段,第二限位件43位于第三孔段内,限位杆41的一部分位于第四孔段内。通过上述设置,可通过第一通孔与第一限位件42和限位杆41的配合对第一结构10进行限位,并通过第二通孔与第二限位件43和限位杆41的配合对第二结构20进行限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42的径向尺寸大于限位杆41的径向尺寸,第二限位件43的径向尺寸大于限位杆41的径向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42位置可调地设置在限位杆41上,第二限位件43位置可调地设置在限位杆41上,以调节第一限位件42和第二限位件43之间的距离。这样可通过调节第一限位件42和第二限位件43之间的距离来调节第一结构10和第二结构20的活动范围,以适应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通用性高。
具体地,第一限位件42具有第一螺纹孔,第二限位件43具有第二螺纹孔,限位杆41的第一端具有第一外螺纹以与第一螺纹孔配合连接,限位杆41的第二端具有第二外螺纹以与第二螺纹孔配合连接。这样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第一限位件42与限位杆41的连接,方便装配以及位置调节,并且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第二限位件43与限位杆41的连接,方便装配以及位置调节。
可选地,第一限位件42和第二限位件43均为球状结构,这样便于第一结构10和第二结构20沿不同方向活动。
如图1所示,限位部40为两个,两个限位部40分别位于支撑部30的两侧。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提高对第一结构10和第二结构20进行限位的可靠性,从而提高脊柱融合假体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40还包括弹性件44,弹性件44套设在限位杆41上,弹性件44的一端与第一结构10抵接,弹性件44的另一端与第二结构20抵接。通过设置弹性件44可避免第一结构10和第二结构20的距离过近,并且可为第一结构10和第二结构20提供恢复正常位置的动力,并提供缓冲作用。
可选地,第一结构具有第一限位槽,第二结构具有第二限位槽,弹性件44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内。这样可对弹性件44起到限位和定位作用,便于装配。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4可以采用弹簧。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30为球状结构,第一结构10具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与支撑部30限位配合,第二结构20具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支撑部30限位配合。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对支撑部30进行限位,避免支撑部30脱出。而且,可更好地实现第一结构10以及第二结构20的移动。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均为球面的一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脊柱融合假体还包括:防护层50,防护层50设置在第一结构10和第二结构20之间,且支撑部30和限位部40位于防护层50围绕形成的区域内,防护层50与第一结构10密封连接,防护层50与第二结构20密封连接,防护层50可变形地设置。通过设置防护层50,可避免支撑部30和限位部40与组织接触,而造成失效。并且可以阻隔支撑部30和限位部40长期活动产生的磨屑、金属离子等进入组织。可选地,防护层50由弹性材料制成。
可选地,第一结构10包括第一板体11和间隔设置在第一板体11上的两个第一杆体12,两个第一杆体12之间具有夹角,第二结构20包括第二板体21和间隔设置在第二板体21上的两个第二杆体22,两个第二杆体22之间具有夹角,第一杆体12以及第二杆体22上设置有多轴向椎弓根螺钉60,以与椎骨固定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可将第一结构10以及第二结构20与椎骨可靠固定,从而可靠地植入假体。
可选地,第一结构10上具有第一配合槽,第一配合槽位于第一结构10的背离第二结构20的一侧,第二结构20上具有第二配合槽,第二配合槽位于第二结构20的背离第一结构10的一侧,第一配合槽和第二配合槽分别与椎骨配合,通过设置第一配合槽和第二配合槽可提高与椎骨连接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
该假体可以进行轴向旋转,侧向弯曲,伸展和屈曲,同时阻止过度的后部和前部矢状位平移。该假体通过标准的后路手术方法固定有四个多轴向椎弓根螺钉。医生可以去除压在脊柱神经上的所有骨质,不用考虑要留下足够的骨质进行融合,可以不永久固定两个相邻的椎骨,而是让两个椎骨在假体的作用范围内继续正常运动。
该脊柱融合假体重建了全方位运动,代替了椎板和小关节的功能,以防止过度弯曲、拉直、扭转和平移,同时保持相互的水平。但是不同于现有可动脊柱融合假体的相互接触滚动摩擦、双重单方向的铰链甚至模拟椎体解剖结构的滑动摩擦接触的活动方式,此假体的第一结构10和第二结构20由中间的支撑部30作为连接和活动的轴点,直接提供全方位的活动,第一结构10、第二结构20与支撑部30相接触的面可用钴铬钼合金制作,表面粗糙度与髋膝等常规关节假体表面一致,保证此装置不易磨损失效。同时,在支撑部30的两侧设计有两个限位部40,用来将第一结构10和第二结构20的活动角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过度活动而造成滑脱。限制患者活动的角度是由限位杆41的长度决定的,因此,改变限位杆41的长度就可以调整假体的可活动范围,可根据不同病情的患者使用限制活动角度不同的假体,以对患者的恢复更有利。
该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技术效果:可恢复患者融合脊柱节段一定的活动度。减少融合部位骨质对神经的压迫。该假体既能提供全方位的活动,又可以对各个方向的活动提供一定的限制,避免造成损伤。可调限位杆可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对假体的活动范围进行调整。假体的限位部外围采用软性材料包裹,避免限位部与组织的直接接触而造成限位部失效。并且可以阻隔假体长期活动产生的磨屑、金属离子等进入组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脊柱融合假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间隔设置的第一结构(10)和第二结构(20);
支撑部(30),设置在所述第一结构(10)和所述第二结构(20)之间,所述支撑部(3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所述第一弧面与所述第一结构(10)限配合,所述第二弧面与所述第二结构(20)配合,所述第一结构(10)可沿所述第一弧面活动,所述第二结构(20)可沿所述第二弧面活动;
限位部(40),所述限位部(40)与所述第一结构(10)限位配合以限制所述第一结构(10)的活动范围,所述限位部(40)与所述第二结构(20)限位配合以限制所述第二结构(20)的活动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融合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40)包括限位杆(41)、第一限位件(42)和第二限位件(43),所述第一限位件(42)和所述第二限位件(43)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限位杆(4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42)与所述第一结构(10)的背离所述第二结构(20)的一侧限位配合,所述第二限位件(43)与所述第二结构(20)的背离所述第一结构(10)的一侧限位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脊柱融合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杆(41)的第一端穿设在所述第一结构(10)内,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结构(10)之间具有活动间隙,所述限位杆(41)的第二端穿设在所述第二结构(20)内,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结构(20)之间具有活动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脊柱融合假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结构(10)具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所述第一孔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孔段,所述第一限位件(42)位于所述第一孔段内,所述限位杆(41)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孔段内;
所述第二结构(20)具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孔段和第四孔段,所述第三孔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四孔段,所述第二限位件(43)位于所述第三孔段内,所述限位杆(41)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四孔段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脊柱融合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42)位置可调地设置在所述限位杆(41)上,所述第二限位件(43)位置可调地设置在所述限位杆(41)上,以调节所述第一限位件(42)和所述第二限位件(43)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脊柱融合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42)具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二限位件(43)具有第二螺纹孔,所述限位杆(41)的第一端具有第一外螺纹以与所述第一螺纹孔配合连接,所述限位杆(41)的第二端具有第二外螺纹以与所述第二螺纹孔配合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融合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40)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部(40)分别位于所述支撑部(30)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脊柱融合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40)还包括弹性件(44),所述弹性件(44)套设在所述限位杆(41)上,所述弹性件(4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结构(10)抵接,所述弹性件(4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结构(20)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融合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30)为球状结构,所述第一结构(10)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支撑部(30)限位配合,所述第二结构(20)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支撑部(30)限位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融合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脊柱融合假体还包括:
防护层(50),所述防护层(50)设置在所述第一结构(10)和所述第二结构(20)之间,且所述支撑部(30)和所述限位部(40)位于所述防护层(50)围绕形成的区域内,所述防护层(50)与所述第一结构(10)密封连接,所述防护层(50)与所述第二结构(20)密封连接,所述防护层(50)可变形地设置。
CN201921511472.8U 2019-09-11 2019-09-11 脊柱融合假体 Active CN2111564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11472.8U CN211156493U (zh) 2019-09-11 2019-09-11 脊柱融合假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11472.8U CN211156493U (zh) 2019-09-11 2019-09-11 脊柱融合假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56493U true CN211156493U (zh) 2020-08-04

Family

ID=71816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11472.8U Active CN211156493U (zh) 2019-09-11 2019-09-11 脊柱融合假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5649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38013A (zh) * 2019-09-11 2019-12-06 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脊柱融合假体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38013A (zh) * 2019-09-11 2019-12-06 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脊柱融合假体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14132B2 (en) Dynamic interspinous process device
US7985244B2 (en) Posterior dynamic stabilizer devices
JP4559848B2 (ja) 動的固定装置及びその使用法
US8709043B2 (en) Artificial facet joint
CA2520741C (en) Dynamic fix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use
US20100063547A1 (en) Dynamic motion spinal stabilization system and device
AU2017214484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atient-specific total disc replacement
US9314346B2 (en) Spinal implant
US20110172720A1 (en) Articulating interspinous process clamp
EP2032085A1 (en) System&method for lumbar arthroplasty
KR20090035715A (ko) 척추 관절 재건용 인공장치
WO2012088890A1 (zh) 动态椎弓根螺钉植入物
US8246653B2 (en) Device for the lateral stabilization of the spine
CN211156493U (zh) 脊柱融合假体
CN110538013A (zh) 脊柱融合假体
CN117084832B (zh) 一种脊柱小关节假体
KR101397441B1 (ko) 극돌기 안정화 장치
CN218979153U (zh) 一种用于腰椎手术的动态稳定结构
EP3634279B1 (en) Multi-level vertebral implant system
TWI405556B (zh) The attachment mechanism of the spinal fixation system
TWI405557B (zh) Spiral rod connection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