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52213U - 磁通信被动接口以及nfc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磁通信被动接口以及nfc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52213U
CN211152213U CN201922474128.2U CN201922474128U CN211152213U CN 211152213 U CN211152213 U CN 211152213U CN 201922474128 U CN201922474128 U CN 201922474128U CN 211152213 U CN211152213 U CN 2111522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antenna
interface
energy
ma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7412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若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Qiwei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Qiwei Zhixin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Qiwei Zhixin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Qiwei Zhixin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7412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522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522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522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磁通信被动接口以及NFC通信设备,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与磁通信主动接口通信,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包括通信天线、多个能量采集天线以及与所述能量采集天线对应的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用于设置所述能量采集天线的输出阻抗至一预先设置值;每个所述能量采集天线设定不同的工作位置,并通过设置所述能量采集天线的输出阻抗,使得在所述工作位置上所述能量采集天线与所述磁通信主动接口的天线达成谐振,所述工作位置为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相对于所述磁通信主动接口的位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磁通信被动接口在不同工作位置都可以有效接收能量,提高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应性,增强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磁通信被动接口以及NFC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磁通信被动接口以及NFC 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磁通信技术,尤其是NFC(近场通信)技术,由于使用了磁场作为信息载体,实现了比传统无线通信短得多的通信距离(例如几厘米),具有安全性高、使用方便等优点。磁通信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磁通信接口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允许较高的能量通过磁通信接口从一个设备传递到另一个设备,即无线能量传输。如图1所示,磁通信接口A发送的射频信号101给磁通信接口B。通过射频信号101,磁通信接口A与磁通信接口B可实现双向半双工通信103,以及单向无线能量传输102。磁通信接口B接收来自磁通信接口A的射频能量为自身或外部装置供电,以维持设备内部运算及外部通信。此项特性在NFC技术上被大量使用,广泛应用于无线支付、蓝牙配对、点对点传输、无源标签等应用,并在未来物联网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磁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出现了一些专门为能量传输优化的磁通信被动接口的设计,在不影响通信性能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能量获取的效率。如图2所示,由于采用了能量采集天线201与通信天线202分离的设计,使得单独为能量采集过程或者通信过程进行天线优化成为了可能,被动接口可以取得大量能量用于向系统供电。在图2中,通信天线202与通信天线匹配电路204配合构成为通信优化的低Q值(品质因数)天线环路,具有较高带宽,适合进行NFC数据的接收与发送。能量采集天线201与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电路203配合构成为能量采集优化的高Q值天线环路,在通信频率(如用于NFC的13.56Mhz)左右具有极低损耗,适合进行能量采集。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电路203同时将射频信号转化为直流信号。由于能量采集天线的高Q值,被动接口对于通信的两个磁接口的相对位置与距离非常敏感,只能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和距离达到理想的能量采集性能。然而,大部分磁通信的使用方式要求用户只需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放置设备就可以完成通信。因此,即便此类磁通信接口在特定的场合下达到很高的能量采集效能,能量采集范围的狭窄严重影响了接口性能和用户体验。
现有解决方案通过动态调整匹配电路的参数,以求达到可以适配各个距离以保证能量采集效能的目的。然而,此类方案要求可调匹配电路具有极低的损耗以保证天线较高的Q值,这通常带来可调器件较大的体积(如低损耗射频开关、低损耗可调电容、微型继电器等)以及昂贵的价格,影响了磁通信设备的市场推广和用户对性价比的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通过改进磁通信接口相关的电子器件的结构和工作方式来提高被动接口的能量接收强度和效率,造成磁通信接口的制造成本较高的缺陷,提供一种磁通信被动接口以及NFC通信设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磁通信被动接口,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与磁通信主动接口通信,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包括多个天线,所述天线包括仅用于通信的通信天线以及仅用于能量采集的多个能量采集天线;
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包括多个与所述能量采集天线对应的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每个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的输入端与对应的所述能量采集天线的端口连接,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用于设置所述能量采集天线的输出阻抗至预先设定值;
每个所述能量采集天线设定不同的工作位置,并通过设置所述能量采集天线的输出阻抗,使得在所述工作位置上所述能量采集天线与所述磁通信主动接口的天线达成谐振,所述工作位置为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相对于所述磁通信主动接口的位置。
较佳地,多个所述能量采集天线之间同心嵌套和/或部分交叠;
和/或,
所述通信天线与所述能量采集天线之间同心嵌套和/或部分交叠。
较佳地,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还包括微控制器,所述微控制器具有数据接口,所述数据接口连接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的外部设备,并与所述外部设备通信。
较佳地,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能量采集天线采集的射频信号,并将所述射频信号转化为直流信号。
较佳地,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还包括选择单元,所述选择单元用于接收多个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的所述直流信号,并根据所述微控制器的指令选择其中一个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的所述直流信号输出给所述外部设备。
较佳地,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还包括功率合成单元,所述功率合成单元包括多个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
每一个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功率合成单元的一个输入端,所述功率合成单元用于将多个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输出的直流信号进行叠加,并将叠加后的所述直流信号输出给所述外部设备。
较佳地,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还包括能量管理单元,所述能量管理单元接收来自所述选择单元输出的所述直流信号,并将所述直流信号传送至所述外部设备。
较佳地,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还包括能量管理单元,所述能量管理单元接收来自所述功率合成单元输出的所述直流信号,并将所述直流信号传送至所述外部设备。
较佳地,所述微控制器还与所述能量管理单元通信连接,所述微控制器控制所述能量管理单元向所述外部设备发送所述直流信号,或者所述微控制器控制所述能量管理单元停止对所述外部设备发送所述直流信号。
较佳地,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还包括通信匹配单元,所述通信匹配单元与所述通信天线连接,并用于调整所述通信天线的输出阻抗。
较佳地,所述微控制器还连接所述通信匹配单元,接收来自所述通信匹配单元的信号并解调得到数据,所述微控制器通过所述数据接口将解调后的数据提供给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的外部设备;
所述微控制器还接收来自所述外部设备传送的数据,对所述外部设备传送的数据进行调制后经由所述通信匹配单元传送至所述通信天线进行外发。
较佳地,所述功率合成单元包括多个二极管,每一个所述二极管的阳极分别连接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的一个输入端,每个所述二极管的阴极都连接至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的输出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NFC通信设备,所述NFC通信设备包括前述的磁通信被动接口。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磁通信被动接口以及NFC通信设备,通过设置通信天线、多个能量采集天线以及与所述能量采集天线对应的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用于设置所述能量采集天线的输出阻抗至预先设定值,使得在工作位置上所述能量采集天线与所述磁通信主动接口的天线达成谐振。由此,磁通信被动接口在不同工作位置都可以有效接收能量,提高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应性,增强了用户体验。
另外,通过设置功率合成单元,以配合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将能量采集天线采集的能量进行汇总并处理后供给外部设备,当磁通信主动接口与磁通信被动接口之间的相对位置改变后,被动接口可以保持良好的能量接收功率,扩展了能量采集的范围,进一步增强了用户体验。
另外,通过设置选择单元,可以为外部设备选择接入不同的直流信号,从而可以满足多种不同类型的外部设备的供电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磁通信接口之间的通信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磁通信接口的天线分布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不同匹配方案下的磁通信接口的能量采集天线的接收功率曲线。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磁通信被动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磁通信被动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功率合成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多个能量采集天线的位置分布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主动接口与被动接口的相对距离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多个能量采集天线的接收功率曲线。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多个能量采集天线的位置分布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主动接口与被动接口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多个能量采集天线的接收功率曲线。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磁通信被动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现有技术虽然实现了通信天线与能量采集天线的分离,但能量采集范围的狭窄严重影响了接口性能和用户体验。请继续参考图2,现有技术中的磁通信接口最佳能量范围狭小的最根本原因是,为了提升能量采集效率而采用的高Q值。高Q值是提升能量采集效率的必要条件。然而,Q值高了之后的重大缺点,是对天线电感值与电容值的变化的敏感。磁通信被动接口天线的电感值除自身电感外,还包括两个磁通信接口天线间的互感,而互感随两个天线间的距离及方位变化。所以,采用图2的结构,注定了天线只能在某些特定距离和方位上达到最高效能。
一般而言,对于图2的结构,针对不同的应用,有大概三类天线匹配方案。图3展示了这三种匹配方案的接收功率随磁通信接口天线间距离变化的示意图。第一种方案,参考曲线301,是将最佳匹配点定在两天线距离最近处,即点304。所述最佳匹配点是指,对于给定的被动接口相对于主动接口的位置,可以通过调节匹配电路中各个器件(例如,电容、电感、电阻等) 的参数,使得在该具体的相对位置,被动接口天线与主动接口天线达成谐振,并达到最大的能量接收功率。对于第一种匹配方案来说,在点304处,由于被动接口天线与主动接口天线的距离很近,两天线的共同磁通量很大,故点 304处可接收的功率很大。然而,随着距离的加大,两天线共同磁通量减少,以及被动接口偏离了最佳匹配点,可接收的功率急剧下降。
第二种方案,参考曲线302,是将最佳匹配点定在了稍远的位置,即点 305。这种匹配方案下,在点305处两天线间的共同磁通量没有点304处大,虽然处于最佳匹配点,所接收的功率要比匹配方案1中点304大。随着天线距离的接近,虽然共同磁通量增大了,但由于已偏离了最佳匹配点,接收功率上升不大甚至可能略有下降。但在点305处和距离更远处,匹配方案2的接收功率要大于匹配方案1。
第三种方案,参考曲线303,是将最佳匹配点定于更远的位置,即点306。这种匹配方案下,在点304和点305处的接收功率均低于前两个匹配方案。然而,在点306和更远距离处,匹配方案3的接收功率优于前两种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论述是假设两磁通信接口天线正对且平行的情况下作出的。无论是距离,还是相对方位,对于两天线的影响都可以用互感来计算和描述。两天线间在不正对或平行的情况下,根据两天线间互感大小,可将这些情况等效为两磁通信接口天线正对且平行但处于不同距离的情况。故以上论述依然适用于天线不正对或不平行的情况。
有上述分析可知,诸如图2所示的各类匹配方案,在实际应用时,由于硬件限制只能选择一种匹配方案,因而无法兼顾各个不同的相对位置上的接收功率。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使用多能量采集天线和对应匹配电路的方法来解决天线最佳匹配的问题。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有益效果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磁通信接口,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磁通信被动接口,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与磁通信主动接口通信,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包括多个天线,所述天线包括仅用于通信的通信天线401以及仅用于能量采集的多个能量采集天线402。
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包括多个与所述能量采集天线402对应的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4041,每个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4041的输入端与对应的所述能量采集天线401的端口连接,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 4041用于设置所述能量采集天线402的输出阻抗至一预先设置值;每个所述能量采集天线402设定不同的工作位置,并通过设置所述能量采集天线 402的输出阻抗,使得在所述工作位置上所述能量采集天线402与所述磁通信主动接口的天线达成谐振,所述工作位置为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相对于所述磁通信主动接口的位置。
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4041还用于接收所述能量采集天线401 采集的射频信号,并将所述射频信号转化为直流信号。
本实施例中,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与所述磁通信主动接口的相对位置包括相对距离以及相对方位。
每个能量采集天线401可以是一圈或多圈的形式,其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但多个能量采集天线401需要覆盖大体相同的区域。
具体地,多个所述能量采集天线401之间同心嵌套和/或部分交叠。所述通信天线402与所述能量采集天线401之间同心嵌套和/或部分交叠。
若把能量采集空间等效为三维(XYZ)坐标系,当需要扩大能量采集区域面积时,即X-Y面扩大,Z方向深度不变,则可以采用交叠形式来布置天线。当需要扩展能量采集距离时,即X-Y面不变,Z方向深度加大,则可以采用同心嵌套形式来布置天线。另外,也可以采用两种形式的组合方式(既有交叠,又有同心),从而实现在能量采集时既可以扩大面积,又可以扩展深度,提高能量采集强度和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可以用于NFC通信设备,以实现无线支付、蓝牙配对、点对点传输以及无源标签等功能。
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还包括通信匹配单元403,所述通信匹配单元403 与所述通信天线402连接,并用于调整所述通信天线402的输出阻抗。
另外,由于通信天线402与能量采集天线401之间具有耦合关系,通信天线402的信号强度可能会受到耦合度的影响,基于此,还可以将通信天线 402接收的通信信号进行额外放大后再进行传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磁通信被动接口通过设置通信天线、多个能量采集天线以及与所述能量采集天线对应的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用于调整所述能量采集天线的输出阻抗,使得所述能量采集天线达到在所述工作位置的最大能量接收功率。由此,磁通信被动接口在不同工作位置都可以有效接收能量,提高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应性,增强了用户体验。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磁通信被动接口,请参考图5,该磁通信被动接口是在实施例1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
本实施例中,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还包括功率合成单元4042,所述功率合成单元4042包括多个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每一个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4041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功率合成单元4042的一个输入端,所述功率合成单元4042用于将多个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4041输出的直流信号进行叠加。
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还包括能量管理单元4043,所述能量管理单元4043 接收来自所述功率合成单元4042输出的直流信号。
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还包括微控制器405,所述微控制器405具有数据接口,所述数据接口连接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的外部设备406,并与所述外部设备406通信。
所述微控制器405还可以接收来自所述通信匹配单元403的信号并解调得到数据,所述微控制器405通过所述数据接口将解调后的数据提供给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的外部设备406;所述微控制器405还接收来自所述外部设备406传送的数据,对所述外部设备406传送的数据进行调制后经由所述通信匹配单元403传送至所述通信天线402进行外发。
所述微控制器405还与所述能量管理单元4043通信连接,所述微控制器405控制所述能量管理单元4043向所述外部设备406发送所述直流信号,或者所述微控制器405控制所述能量管理单元4043停止对所述外部设备406 发送所述直流信号。
本实施例中,所述微控制器405还可以控制能量管理单元4043调整所述直流信号大小,以使得接入所述外部设备406的直流信号可以满足外部设备406的工作需求,或者,当外部设备406为多个时,所述微控制器405还可以控制所述能量管理单元4043调整供给每个不同的外部设备406的直流信号。
优选地,请参考图6,所述功率合成单元4042可以包括多个二极管VD,每一个所述二极管VD的阳极分别连接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4041 的一个输入端,每个所述二极管VD的阴极都连接至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4041的输出端。
请参考图7-9,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例如,磁通信被动接口可以包括三个能量采集天线401,三个能量采集天线401为同心嵌套的方式。如图 7所示,三个能量采集天线401分别为图8中所示的天线A1,天线B1,天线C1,并且三个天线各自与一个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4041相连。
在图9中,当磁通信主动接口与磁通信被动接口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时,通过预先设计匹配电路中各电子器件的参数,使得各电子器件的参数达到最佳匹配,以使天线A1在第一距离处能够达到最大的能量接收功率,当磁通信主动接口天线沿着移动方向移动后,主动接口和被动接口之间的距离已不是第一距离,因而第一距离处的最佳匹配方式已不能维持天线A1的能量接收功率最大。
当磁通信主动接口与磁通信被动接口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时,通过预先设计匹配电路中各电子器件的参数,使得各电子器件的参数达到最佳匹配,以使天线B1在第二距离处能够达到最大的能量接收功率,当磁通信主动接口天线沿着移动方向移动后,主动接口和被动接口之间的距离已不是第二距离,因而第二距离处的最佳匹配方式已不能维持天线B1的能量接收功率最大。
当磁通信主动接口与磁通信被动接口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时,通过预先设计匹配电路中各电子器件的参数,使得各电子器件的参数达到最佳匹配,以使天线C1在第三距离处能够达到最大的能量接收功率,当磁通信主动接口天线沿着移动方向移动后,主动接口和被动接口之间的距离已不是第三距离,因而第三距离处的最佳匹配方式已不能维持天线C1的能量接收功率最大。
天线A1的接收功率曲线为LA1,天线B1的接收功率曲线为LB1,天线C1的接收功率曲线为LC1,随着主动接口与被动接口之间相对距离的改变,三个曲线都有较为明显的功率变化趋势,L1为曲线LA1、LB1、LC1进行叠加之后的合成曲线,由曲线L1可以看出,当设置三个能量采集天线401 之后,在整个主动接口与被动接口可改变的工作范围内,其都能保持较高的能量接收功率。
请参考图10-12,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例如,磁通信被动接口天线包括三个部分交叠能量采集天线401,分别为图11中所示的天线A2,天线 B2,天线C2,包含三个能量采集天线401的磁通信被动接口从磁通信主动接口天线获取能量。所述天线A2与天线B2之间部分交叠,所述天线B2与天线C2之间部分交叠,并且三个天线各自与一个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4041相连。
在图12中,当磁通信主动接口天线与天线A2正对时,通过预先设计匹配电路中各电子器件的参数,使得各电子器件的参数达到最佳匹配,以使天线A2在正对位置能够达到最大的能量接收功率。当磁通信主动接口天线平移偏离与天线A2正对的位置,天线A2的能量接收功率下降,但主动接口天线逐渐靠近天线B2,使得天线B2接收的功率逐渐增大,通过预先设计匹配电路中各电子器件的参数,使得各电子器件的参数在磁通信主动接口天线与天线B2正对时达到最佳匹配,以使天线B2在正对位置能够达到最大的能量接收功率。当磁通信主动接口天线平移偏离与天线B2正对的位置,天线B2的能量接收功率下降,但主动接口天线逐渐靠近天线C2,使得天线C2 接收的功率逐渐增大,通过预先设计匹配电路中各电子器件的参数,使得各电子器件的参数在磁通信主动接口天线与天线C2正对时达到最佳匹配,以使天线C2在正对位置能够达到最大的能量接收功率。
在图12中,天线A2的接收功率曲线为LA2,天线B2的接收功率曲线为LB2,天线C2的接收功率曲线为LC2,随着主动接口与被动接口之间相对位置的改变,三个曲线都有较为明显的功率变化趋势,L2为曲线LA2、 LB2、LC2进行叠加之后的合成曲线,由曲线L2可以看出,在整个主动接口与被动接口可改变的工作范围内,其都能保持较高的能量接收功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要求适应性的选择能量采集天线401的数量和各个天线之间的相对配合位置,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本实施例中的各个单元都可以通过普通电路形式或者集成芯片的形式来实现。
本实施例提供的磁通信被动接口,当磁通信主动接口与磁通信被动接口之间的相对位置改变后,被动接口可以保持良好的能量接收功率,扩展了能量采集的范围,进一步增强了用户体验。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磁通信被动接口,请参考图13,该磁通信被动接口是在实施例1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微控制器405具有数据接口,所述数据接口连接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的外部设备406,并与所述外部设备406通信。
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还可以包括选择单元4044,所述选择单元4044用于接收多个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4041的所述直流信号,并根据所述微控制器405的指令选择其中一个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4041的所述直流信号输出给所述外部设备406。
本实施例中,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还包括能量管理单元4043,所述能量管理单元4043接收来自所述选择单元4044输出的直流信号,并将所述直流信号传送至所述外部设备406。
优选地,所述选择单元4044可以选择将功率最大的直流信号输出给所述外部设备406,或者,将与外部设备406最佳匹配的直流信号输出给所述外部设备406。
本实施例提供的磁通信被动接口通过选择单元可以为外部设备选择接入不同的直流信号,从而可以满足多种不同类型的外部设备的供电需要。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磁通信被动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与磁通信主动接口通信,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包括多个天线,所述天线包括仅用于通信的通信天线以及仅用于能量采集的多个能量采集天线;
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包括多个与所述能量采集天线对应的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每个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的输入端与对应的所述能量采集天线的端口连接,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用于设置所述能量采集天线的输出阻抗至一预先设置值;
每个所述能量采集天线设定不同的工作位置,并通过设置所述能量采集天线的输出阻抗,使得在所述工作位置上所述能量采集天线与所述磁通信主动接口的天线达成谐振,所述工作位置为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相对于所述磁通信主动接口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通信被动接口,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能量采集天线之间同心嵌套和/或部分交叠;
和/或,
所述通信天线与所述能量采集天线之间同心嵌套和/或部分交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通信被动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还包括微控制器,所述微控制器具有数据接口,所述数据接口连接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的外部设备,并与所述外部设备通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通信被动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能量采集天线采集的射频信号,并将所述射频信号转化为直流信号。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通信被动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还包括选择单元,所述选择单元用于接收多个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的所述直流信号,并根据所述微控制器的指令选择其中一个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的所述直流信号输出给所述外部设备。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通信被动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还包括功率合成单元,所述功率合成单元包括多个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
每一个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功率合成单元的一个输入端,所述功率合成单元用于将多个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输出的直流信号进行叠加,并将叠加后的所述直流信号输出给所述外部设备。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通信被动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还包括能量管理单元,所述能量管理单元接收来自所述选择单元输出的所述直流信号,并将所述直流信号传送至所述外部设备。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磁通信被动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还包括能量管理单元,所述能量管理单元接收来自所述功率合成单元输出的所述直流信号,并将所述直流信号传送至所述外部设备。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磁通信被动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控制器还与所述能量管理单元通信连接,所述微控制器控制所述能量管理单元向所述外部设备发送所述直流信号,或者所述微控制器控制所述能量管理单元停止对所述外部设备发送所述直流信号。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通信被动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还包括通信匹配单元,所述通信匹配单元与所述通信天线连接,并用于调整所述通信天线的输出阻抗。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磁通信被动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控制器还连接所述通信匹配单元,接收来自所述通信匹配单元的信号并解调得到数据,所述微控制器通过所述数据接口将解调后的数据提供给所述磁通信被动接口的外部设备;
所述微控制器还接收来自所述外部设备传送的数据,对所述外部设备传送的数据进行调制后经由所述通信匹配单元传送至所述通信天线进行外发。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磁通信被动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合成单元包括多个二极管,每一个所述二极管的阳极分别连接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的一个输入端,每个所述二极管的阴极都连接至所述能量采集匹配与整流单元的输出端。
13.一种NFC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NFC通信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磁通信被动接口。
CN201922474128.2U 2019-12-31 2019-12-31 磁通信被动接口以及nfc通信设备 Active CN2111522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74128.2U CN211152213U (zh) 2019-12-31 2019-12-31 磁通信被动接口以及nfc通信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74128.2U CN211152213U (zh) 2019-12-31 2019-12-31 磁通信被动接口以及nfc通信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52213U true CN211152213U (zh) 2020-07-31

Family

ID=71756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74128.2U Active CN211152213U (zh) 2019-12-31 2019-12-31 磁通信被动接口以及nfc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522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99527B (zh) 一种具有独立能量接收天线的无源nfc通信接口
Costanzo et al. Evolution of SWIPT for the IoT world: Near-and far-field solutions for simultaneous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
CN107453790A (zh) 无线天线结构
CN105262513B (zh) 一种具有高发射功率的nfc有源通信接口
EP2413451B1 (en) Wireless feeding system
CN105897312B (zh) 一种为能量采集和小尺寸优化的nfc标签接口
KR101968615B1 (ko) 근거리 무선 통신 및 무선 전력 전송을 사용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02132501A (zh) 同时无线功率发射与近场通信
CN108270298A (zh) 充电方法及装置
CN108737999A (zh) 近场通信装置
CN202275455U (zh) 微型uhf rfid读写与nfc移动支付一体化模块
US9161160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9560837A (zh) 用于操作通过电感耦合通信的通信装置的方法和系统
CN104716441B (zh) 一种多频天线及移动终端
CN207910774U (zh) 电力线载波与无线双模式通信模块
CN105897313A (zh) 一种优化能量采集及实现小尺寸天线的nfc通信系统及方法
CN211152213U (zh) 磁通信被动接口以及nfc通信设备
CN105868810B (zh) 一种为能量采集和小尺寸天线优化的nfc读写器接口
KR102096203B1 (ko) 무선 전력 전송 방식을 이용한 방사형 전력 공급 시스템
CN1973400A (zh) 天线设备
EP4016390B1 (en) Dual system rfid tag
CN113132956A (zh) 磁通信被动接口以及nfc通信设备
CN105024439A (zh) 一种无线储能平台
KR102190132B1 (ko) 데이터와 전력을 동시에 전송하는 무선 송·수신 시스템
CN201444499U (zh) 一种集成式多频带模块天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23

Address after: Room 3001-47, Tianren building, 188 Liyi Road, ningwei street, Xiaoshan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Qiwe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1800 C418-419 building, hatching Eagle building, 99 Tuanjie Road, research park, Jiangbei new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Patentee before: NAN JING FUSENS MICROELECTRONIC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