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49073U - 头戴式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头戴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49073U
CN211149073U CN201922182748.9U CN201922182748U CN211149073U CN 211149073 U CN211149073 U CN 211149073U CN 201922182748 U CN201922182748 U CN 201922182748U CN 211149073 U CN211149073 U CN 2111490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band
head
main body
assembly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8274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冉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8274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490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490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490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lmets And Other Head Cover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设备,涉及智能设备技术领域,所述头戴式设备包括系带组件和松紧调节机构;系带组件包括两个相互交叠连接的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一端开设有长度调节孔,另一端具有连接部;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具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置于所述连接部内,且一端露出于所述连接部外;松紧调节机构置于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的长度调节孔内以调节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的交叠长度。本申请通过在第一头带或第二头带上设置散热片,以便使第一头带或第二头带具有散热的功能,以便当系带组件应用于头戴式设备时以对头戴式设备进行散热。

Description

头戴式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头戴式设备。
背景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可以给用户带来与现实场景相差无几的视觉感受,是当前热门的研究领域。为了使用户能够更好地体验VR和AR技术,VR和AR通常使用头戴式设备进行显示。
头戴式设备是佩戴在用户头部的一种可穿戴设备,在佩戴后使用于进行VR或AR显示的显示屏位于用户眼睛的前方。通过在头戴式设备中的显示屏中,与佩戴用户左眼和右眼对应的区域显示相应的内容,从而可以使用户体验到VR或AR的显示效果。
头戴式设备可包括主机,该主机需要电源驱动,所以其内部会产生热量,因此需要进行内部散热,对于头戴式设备,其本身体积小,而且内部空间狭小,所以散热结构的设计受到空间的制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设备,所述头戴式设备包括:
系带组件,包括两个相互交叠连接的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一端开设有长度调节孔,另一端具有连接部;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具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置于所述连接部内,且一端露出于所述连接部外;以及
松紧调节机构,置于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的长度调节孔内以调节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的交叠长度。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设备,所述头戴式设备所述头戴式设备包括:
主机壳体;
系带组件,包括两个相互交叠连接的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一端开设有长度调节孔,另一端具有连接部以与所述主机壳体连接;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具有散热片,且所述散热片置于所述连接部内并连接至所述主机壳体内;以及
松紧调节机构,置于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的长度调节孔内以调节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的交叠长度;
其中,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包括:
头带主体,一端开设有所述长度调节孔;以及
头带盖,其扣合在所述头带主体未开设所述长度调节孔的一端,与所述头带主体对应的部分共同形成容纳所述散热片的容纳空腔。
本申请通过在第一头带或第二头带上设置散热片,以便使第一头带或第二头带具有散热的功能,以便当系带组件应用于头戴式设备时以对头戴式设备进行散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头戴式设备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中头戴式设备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1中头戴式设备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1中第一壳体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4中第一壳体组件的主前壳的立体放大图;
图6是图5中主前壳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7是图4中第一壳体组件的主后壳的立体放大图;
图8是图7中主后壳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9为图1中系带组件与第二壳体组件的立体组装图;
图10为图9中系带组件的第一头带的立体组装图;
图11为图10中第一头带的立体分解图;
图12与图11类似,为第一头带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13为图2中圈A部分的立体放大图;
图14与图9类似,显示系带组件中电源FPC与第二壳体组件相关元件的配合关系;
图15为图9中系带组件的第二头带的立体组装图;
图16为图15中第二头带的立体分解图;
图17与图16类似,为第二头带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18为图3中圈B部分的立体放大图;
图19为第二壳体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0为图19中底后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松紧调节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22为图21中第一壳体的立体图;
图23为图21中棘爪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4与图23相似,为图23中棘爪组件又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25为图24的部分组装图;
图26为图25中两个棘爪的立体图;
图27为图21中棘爪组件的部分元件与第一壳体组装的立体图;
图28为系带组件与松紧调节机构的部分结构组装图;
图29为图21中旋钮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30与图29相似,为图21中旋钮组件又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31与图28相似,为系带组件与松紧调节机构的部分结构组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他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文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的头戴式设备100可包括第一壳体组件10、与第一壳体组件10两端连接的系带组件20、与系带组件20连接的松紧调节机构40、设置在系带组件20上且与第一壳体组件10相对的第二壳体组件30、设置在第一壳体组件10与第二壳体组件30上的受力组件50。其中,第一壳体组件10、系带组件20和第二壳体组件30可构成一松紧可调的框架,以便于将头戴式设备100戴于用户头上。该受力组件50设置在该框架的上下两侧用于分担用户头部所承受的头戴式设备100的重量。
再结合图2和图3,本申请实施例的头戴式设备100可进一步包括收容于第一壳体组件10内的主机,该主机可包括光机组件60、摄像组件70、主板80、扬声器组件91和麦克风组件92等。由于该第一壳体组件10用于收容和保护主机,因此该第一壳体组件10又可称为主机壳体或保护壳体。第一壳体组件10与其所收容的主机可构成主机组件。头戴式设备100可以为VR眼镜、AR眼镜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以AR眼镜为例进行描述。
在AR眼镜的示例中,头戴式设备100可被配置成通过信号连接将数据传递到外部处理设备并从外部处理设备接收数据,信号连接可以是有线连接、无线连接或其组合。然而,在其他情形中,头戴式设备100可用作独立设备,即在头戴式设备100自身进行数据处理。信号连接可以被配置成承载任何种类的数据,诸如图像数据(例如,静止图像和/或完全运动视频,包括2D和3D图像)、音频、多媒体、语音和/或任何其他类型的数据。外部处理设备可以是例如游戏控制台、个人计算机、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话或其他类型的处理设备。信号连接可以是例如通用串行总线(USB)连接、Wi-Fi连接、蓝牙或蓝牙低能量(BLE)连接、以太网连接、电缆连接、DSL连接、蜂窝连接(例如,3G、LTE/4G或5G)等或其组合。附加地,外部处理设备可以经由网络与一个或多个其他外部处理设备通信,网络可以是或包括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内联网、城域网(MAN)、全球因特网或其组合。
头戴式设备100的第一壳体组件10可安装显示组件、光学器件、传感器和处理器等。在AR眼镜的示例中,显示组件被设计成,例如,通过将光投影到用户眼睛中,在用户对其现实世界环境的视图上覆盖图像。头戴式设备100还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并且还可包括电子电路系统以控制上述部件中的至少一些并且执行相关联的数据处理功能。电子电路系统可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
第一壳体组件10
请参图4,显示了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头戴式设备100的第一壳体组件10的分解图。该第一壳体组件10可包括主前壳11、与主前壳11通过扣合连接而配合的主后壳12、罩设于主前壳11前方的面罩13、位于主后壳12下方且与面罩13下部分配合的后盖14以及罩设于主前壳11顶部的主壳装饰件15。
在本文中,将参照图1中所标示的“上”、“下”、“前”、“后”、“左”、“右”这些方位来进行描述。需要理解的是,在本文中的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第一壳体组件10的主前壳11
请参阅图5,该主前壳11可包括顶板111和设置于顶板111的一侧的第一侧板。该第一侧板可包括设置于顶板111外侧面且自顶板111的两侧向下延伸的第一部分112、第二部分113和自第一部分112远离主后壳12的安装板122(参见图7)延伸的连接部114,该第二部分113自连接部114向下延伸。主前壳11的截面大致可呈倒L形。该主前壳11可为一体注塑成型的部件,以增加主前壳11的结构强度。
第一侧板的第一部分112的内表面的左右两端还可设有一个或多个凸柱1123,以供与系带组件20进行连接。在主前壳11与主后壳12的组装结构中,凸柱1123还位于第一部分112和安装板122之间。该凸柱1123内可开设螺纹孔,以拧入螺钉。
第一壳体组件10的主后壳12
请参阅图7和图8,该主后壳12可包括与主前壳11的顶板111上下位置相对的底板121以及与主前壳11的第一侧板前后位置相对的安装板122,该安装板122又可称为第二侧板。该主后壳12的截面大致可呈L形,与主前壳11的倒L形配合后正好形成一容纳腔室。该主后壳12可为一体注塑成型的部件,以增加主后壳12的结构强度。该底板121与安装板122连接处还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加强肋123,以增强底板121与安装板122之间的连接;该安装板122的两侧均开设与凸柱1123配合的通孔1221,以供螺钉穿过。
系带组件20
请参阅图9,显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系带组件20与第二壳体组件30的立体组装图。该系带组件20可包括两个头带,分别为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
请同时参阅图1,第一头带21的一端与第一壳体组件10的对应端相连接,第一头带21的另一端则从第二壳体组件30的对应端伸入进而与松紧调节机构40连接。第二头带22可以采用与第一头带21类似的安装方式进行安装。
系带组件20的第一头带21
请参阅图10和图11,其显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头带21的立体组装图和分解图。第一头带21可包括第一头带主体210,与第一头带主体210扣合在一起的第一头带盖211及压置于第一头带主体210和第一头带盖211之间的第一软条212、电源FPC 213、保护片214以及第一散热片215。
该第一头带主体210可由柔性材料制成且可任意弯曲,大体呈长条形,其可包括第一主体部2101以及从第一主体部2101一端延伸出的第一安装部2102。
第一主体部2101宽度均匀,且在远离第一安装部2102的一端开设长度调节孔2103,长度调节孔2103为条形通孔,第一主体部2101于长度调节孔2103内设置有沿通孔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锯齿2104,以与松紧调节机构40配合。
请参阅图12,其从另一个视角揭露了本申请实施例第一头带21的立体分解图。第一主体部2101可在与第一头带盖211压紧的一侧设置有一与该第一头带21形状相同的长条形凹槽,该凹槽可以分为两个,即第一凹槽2105以及与第一凹槽2105相连的第二凹槽2106,其中该第一凹槽2105的深度与第二凹槽2106的深度相同,但第一凹槽2105的宽度较第二凹槽2106宽,该凹槽自邻近长度调节孔2103处延伸至第一安装部2102位置处。第二凹槽2106为阶梯状凹槽,其最外一阶凹槽可用于收容第一软条212。第一主体部2101在第一凹槽2105的两个侧边缘设置第一连接件2107,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接件2107为多个均匀设置的卡勾。第一主体部2101在第一凹槽2105内设置有第一固定部2108。该第一固定部2108可为若干厚度渐变的凸肋,每一凸肋的顶面呈倾斜状,这些凸肋的一端抵顶第一安装部2102。
第一主体部2101的凹槽内设置了多个第一限位柱2109,以固定电源FPC 213、保护片214以及第一散热片215。
第一安装部2102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孔2100。在两个第一连接孔2100之间形成有凹陷2102a。
请参阅图11,第一头带盖211可由硬性材料制成,用于在第一头带主体210靠近第一安装部2102的一侧与第一头带主体210扣合,并将第一软条212靠近第一安装部2102的一端压紧。
该第一头带盖211可包括第一本体2111以及从第一本体2111远离第一软条212的一端延伸出的第一装配部2112。
该第一本体2111宽度均匀,形状与上述第一主体部2101对应,只是长度较上述第一主体部2101短。该第一本体2111在宽度方向的两个侧边缘朝向上述第一主体部2101分别延伸出第一侧壁2116,两个第一侧壁2116相对的内侧面上均设置第二连接件2117。第二连接件2117与第一连接件2107配合将第一头带盖211与第一头带主体210固定。第一本体2111可在与第一装配部2112连接的一端设置第二固定部2114,在第一头带盖211与第一头带主体210扣合时,第一头带主体210的第一固定部2108与第一头带盖211的第二固定部2114配合以将第一头带主体210和第一头带盖211之间的电源FPC 213和第一散热片215进行压紧固定;该第二固定部2114可以与第一固定部2108结构类似,其也可以为若干厚度渐变的凸肋,每一凸肋的顶面呈倾斜状,这些凸肋的一端抵顶第一装配部2112。
第一装配部2112与第一安装部2102的形状相同,且其设置有第二连接孔2110,在第一装配部2112与第一安装部2102贴合时,第一连接孔2100与第二连接孔2110对准连通,并在凹陷2102a处形成一个贯穿孔。
第一软条212由柔性材料制成且可任意弯曲,大体呈长条形,其材料可与第一头带主体210一致,其可通过胶粘等方式黏附于第一头带主体210上的第二凹槽2106,使得第一软条212的外表面与第一头带主体210的外表面,即靠近用户头部的表面平齐。第一软条212末端设置有缺口2120,当第一软条212黏附于第二凹槽2106时,第一软条212与第一头带主体210在该缺口2120处共同形成第一穿孔,以与第二凹槽2106连通,以供电源FPC 213穿出。
同时参照图10、图11和图12,电源FPC 213形状与第一头带主体210相适配,但其长度较第一头带主体210长,两端均延伸超出第一头带主体210两端。该电源FPC 213可包括伸入第一壳体组件10内与主板80和/或麦克风组件92连接的第一电连接部2132,卡在贯穿孔内并与第一电连接部2132连接的电源FPC颈部2134,固定在第一及第二凹槽2105、2106内的电源FPC主体2136,从第一穿孔穿过置于第二凹槽2106外的活动部2137,以及设置在活动部2137端部并与电池35连接的第二电连接部2138。
请参阅图13,其为图2中圈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其展现了该系带组件20伸入第一壳体组件10中时第一电连接部2132与电路元器件的连接示意图;其中,第一电连接部2132包括与主板80连接的接线部2132a和与麦克风组件92连接的接线部2132b;接线部2132a和第二电连接部2138均为插接口,通过插接连接。比如,如图13所示,主板80与接线部2132a插接连接,比如,如图14所示,第二电连接部2138与电池35插接连接。
再次参阅图11和图12,电源FPC颈部2134的宽度较其相邻两侧的电源FPC部分,例如电源FPC主体2136窄;以及参阅图9,可以看到电源FPC颈部2134正好卡在第一贯穿孔上,避免了电源FPC 213松动。
参阅图11至图12,电源FPC主体2136上设置了第一插孔2135,当电源FPC主体2136置于第一及第二凹槽2105、2106内时,通过将第一限位柱2109置于第一插孔2135内以将电源FPC主体2136固定。
保护片214的形状与第一及第二凹槽2105、2106相适配,以收容于该两凹槽中,比如,收容于第二凹槽2106最里一阶凹槽和第一凹槽2105内;其上设置了若干第二插孔2140,通过将第一限位柱2109置于第二插孔2140内以将保护片214固定。该保护片214容置于第一及第二凹槽2105、2106中直接与第一主体部2101接触,避免电源FPC主体2136直接与第一主体部2101接触。
第一散热片215形状与电源FPC 213相似,置于第一头带盖211与电源FPC 213之间,可包括延伸至第一壳体组件10内的第一贴合部2152,卡在贯穿孔内并与第一贴合部2152连接的第一散热片颈部2154,以及固定在第一凹槽2105以及第二凹槽2106内的第一散热片主体2156;比如,如图13所示,第一贴合部2152与第一扬声器911的扬声器本体侧壁贴合。
第一散热片颈部2154的宽度较其两侧的散热片部分,例如第一散热片主体2156窄;以及参阅图9,可以看到第一散热片颈部2154正好卡在贯穿孔上,避免了第一散热片215松动。第一散热片主体2156上设置了第三插孔2158,当第一散热片主体2156置于第一及第二凹槽2105、2106内时,第一限位柱2109置于第三插孔2158内以将第一散热片主体2156固定。第一固定部2108与第二固定部2114配合压置于第一头带主体210和第一头带盖211之间的第一散热片主体2156以对其进行压紧固定。
第一散热片215与第一头带盖211之间可设置填充物216。填充物216可以是泡棉,用以填充第一头带盖211与第一头带主体210之间的空间;也可以是导热材料,用以提高第一散热片215的热传导效果。
第一头带21组装时,请参阅图11和图12,首先将保护片214、电源FPC 213以及第一散热片215依次层叠,使第二插孔2140、第一插孔2135以及第三插孔2158依次对准;然后置于第一头带主体210的第一及第二凹槽2105、2106内,使第一限位柱2109依次穿过第二插孔2140、第一插孔2135以及第三插孔2158;再将第一软条212嵌入覆盖在第二凹槽2106最外一阶凹槽上,可以通过胶水粘接,使得第一软条212在缺口2120处与第一头带主体210的第一主体部2101形成第一穿孔,进而使电源FPC 213的活动部2137从第一穿孔穿过,同时电源FPC 213的电源FPC颈部2134以及第一散热片颈部2154置于凹陷2102a内部;接着将填充物216置于第一头带盖211的第一本体2111上,然后将第一头带盖211扣合在第一头带主体210上使得第一连接件2107和第二连接件2117连接,同时第一安装部2102与第一装配部2112扣合也形成了连接部,以与第一壳体组件10的对应端相连接;至此完成第一头带21组装。
可以理解的,第一头带盖211扣合在第一头带主体210上,与第一头带主体210对应的部分共同形成容纳空腔,而且是第一主体部2101于第一凹槽2105位置处与第一头带盖211扣合形成容纳空腔;在容纳空腔内可容置保护片214、电源FPC 213、第一散热片215以及填充物216;第二凹槽2106与容纳空腔相通。
系带组件20的第二头带22
请参阅图15和图16,其揭露了本申请实施例第二头带22的立体组装图和分解图。第二头带22与第一头带21类似,二者的不同点在于第二头带22没有设置电源FPC及其保护片。第二头带22可包括第二头带主体220,第二头带盖221及压置于第二头带主体220和第二头带盖221之间的第二软条222以及第二散热片225。第二头带主体220的构造与第一头带主体210的构造大致相同,具体请参图16,在此不做详细阐述,仅将其主要元件罗列出来,具体配合关系以及功能参考第一头带主体210的介绍。该第二头带主体220可包括第二主体部2201以及第二安装部2202。第二主体部2201具有长度调节孔2203、第二锯齿2204、第一凹槽2205以及第二凹槽2206,第一凹槽2205两侧设置有第一连接件2207,第一凹槽2205邻近第二安装部2202处设置有第一固定部2208。第二安装部2202上设有两个第一连接孔2200,并在两个第一连接孔2200之间形成有凹陷2202a。
请参阅图17,其从另一个视角揭露了本申请实施例第二头带22的立体分解图;其中第二头带盖221与第一头带盖211的构造大致相同,在此不做详细阐述,仅将其主要元件罗列出来,具体配合关系以及功能参考第一头带盖211的介绍。该第二头带盖221可包括第二本体2211和第二装配部2212。第二本体2211具有第二固定部2214、第二侧壁2216以及第二连接件2217。第二装配部2212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孔2210。
第二软条222由柔性材料制成且可任意弯曲,大体呈长条形,其材料可与第二头带主体220一致,其可通过胶粘等方式黏附于第二头带主体220上的第二凹槽2206内,使得第二软条222的外表面与第二头带主体220的外表面,即靠近用户头部的表面平齐。
第二散热片225与第一散热片215的构造大致相同,可包括延伸至第一壳体组件10内第二贴合部2252、卡在贯穿孔内并与第二贴合部2252连接的第二散热片颈部2254,以及固定在第一及第二凹槽2205、2206内的第二散热片主体2256;参阅图18所示,第二贴合部2252与第二扬声器913的扬声器本体侧壁贴合。
第二散热片颈部2254的宽度较其两侧的散热片部分,例如第二散热片主体2256窄,以及参阅图9,可以看到第二散热片颈部2254正好卡在贯穿孔上,避免了第二散热片225松动。
当第二散热片主体2256置于第一及第二凹槽2205、2206内时,第一固定部2208与第二固定部2214配合对置于第二头带主体220和第二头带盖221之间的第二散热片主体2256进行固定。
第二头带盖221在设置第二连接件2217区域内设置填充物226,填充物226置于第二散热片225与第二头带盖221之间。该填充物226可以是泡棉,用以填充第二头带盖221与第二头带主体220之间的空间;也可以是导热材料,用以提高第二散热片225的热传导效果。
第二头带22组装时,请参阅附图16至图17,首先将第二散热片225置于第二头带主体220内的第一凹槽2205和第二凹槽2206内,然后将第二软条222嵌入覆盖在第二凹槽2206最外一阶凹槽上,可以通过胶水粘接;然后将第二散热片颈部2254置于凹陷2202a内;此时将第二填充物226置于第二头带盖221上,然后将第二头带盖221扣合在第二头带主体220上使得第一连接件2207和第二连接件2217连接,同时第二安装部2202与第二装配部2212扣合也形成了连接部,以与第一壳体组件10的对应端相连接;至此完成第二头带22组装。
可以理解的,第二头带盖221扣合在第二头带主体220上,与第二头带主体220对应的部分共同形成容纳空腔,而且是第二主体部2201于第一凹槽2205位置处与第二头带盖221扣合形成容纳空腔;在容纳空腔内可容置第二散热片225以及填充物226;第二凹槽2206与容纳空腔相通。
对于系带组件20与第一壳体组件10的组装关系,具体介绍如下:
参阅图1、图4、图5、图6和图9,第一头带21组装至第一壳体组件10的时候,首先将第一壳体组件10的主前壳11一端的凸柱1123依次穿过第一头带21上连接部,比如凸柱1123穿过第一及第二连接孔2100、2110;然后将主前壳11与主后壳12扣合,利用螺栓从通孔1221穿过与凸柱1123连接,进而将第一头带21组装至第一壳体组件10上。同理,也可将第二头带22组装至第一壳体组件10。
对于第一散热片215、第二散热片225、电源FPC 213在第一壳体组件10内部的位置关系及连接关系可以参阅图2、图3、图13和图18;电源FPC 213的接线部2132a与主板80上的PCB81连接,比如焊接等;电源FPC 213的接线部2132b与麦克风组件92中的第一麦克风921连接,比如焊接等;第一散热片215延伸到第一壳体组件10内,其第一贴合部2152与第一扬声器911的扬声器本体外侧壁贴合。第二散热片225延伸至第一壳体组件10内,其第二贴合部2252与第二扬声器913的扬声器本体外侧壁贴合。
需要说明一下,第一头带21、第二头带22与第一壳体组件10的连接不限于上述的凸柱1123、连接孔以及通孔1221之间的连接方式,任何形式的连接件只要能将系带组件20连接至第一壳体组件10上即可。
对于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内部填充的散热片、电源FPC 213、保护片214和填充物也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做数量、结构、位置的调整,比如可以把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均调整为内部填充散热片、电源FPC 213、保护片214和填充物;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填充其他结构或删减部分已有结构,比如在散热片和电源FPC之间填充隔离片,比如可以把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均调整为内部仅填充散热片,比如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两者中的一个可以为仅具有长度调节孔的普通头带;而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的结构也会根据内部填充的不同做适应性调整。
可以理解地,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也可以是一体地,即作为一个头带来使用;比如,其一端与另一端交叠连接,其中部可以与主机壳体连接,通过调节交叠连接部分的长度来完成系带组件20地松紧调节;在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作为一个头带来使用,也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在此并不做限定。
第二壳体组件30
请参阅图19,其揭露了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组件30的立体分解图,该第二壳体组件30可包括底前壳31、底后壳32以及连接底前壳31与底后壳32的连接件33。该第二壳体组件30可收容系带组件20以及松紧调节机构40。
第二壳体组件30的底前壳31
请参阅图20,底前壳31可用硬性材料制成,其可包括第一通道壳311和自第一通道壳311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电源壳312。
第二壳体组件30的底后壳32
请参阅图20,底后壳32可用硬性材料制成,其可包括与上述第一通道壳311对应的第二通道壳321和与上述第一电源壳312对应的第二电源壳322;第一通道壳311和第二通道壳321扣合,第一电源壳312和第二电源壳322扣合,第二电源壳322内部安装电池35。第二电源壳322与其内所安装的电池35可构成电源组件。
松紧调节机构40
请参阅附图21,其揭露了本申请实施例的松紧调节机构40的立体分解图。松紧调节机构40可包括第一壳体41、与第一壳体41配合的第二壳体(在这里的第二壳体,即前面介绍过的第二壳体组件30的底后壳32,该底后壳32可为松紧调节机构40以及第二壳体组件30共用的元件)以及棘轮棘爪机构42。第一壳体41和第二壳体扣合形成一盒体,棘轮棘爪机构42的主体部分可收容在盒体中。系带组件20的两个头带(即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可伸入盒体内部交叠连接至棘轮棘爪机构42,通过棘轮棘爪机构42调节第一及第二头带21、22相互交叠的长度;在这里,第二壳体并不是必须的部件,也可以仅依靠棘轮棘爪机构42安装于第一壳体41形成松紧调节机构40。
松紧调节机构40的第一壳体41
请参阅附图22,其揭露了第一壳体41不同角度的立体图。第一壳体41可包括壳体底板410。壳体底板410可为厚度均匀的长方形板体,其中心处设置有中心孔4100。
该壳体底板410的二相对长边朝向第二壳体(即,底后壳32)形成有侧板412,每一侧板412的高度自中间向两侧逐渐降低以使侧板412朝向第二壳体的表面为弧形状,以与第二壳体紧密接触。其中一侧板412的两端设置有朝向第二壳体且呈柱状的第一安装部413,该第一安装部413内可设置内螺纹,以便利用螺栓穿过第一安装部413将第一壳体41固定在底后壳32上。设置有第一安装部413的侧板412中间形成有第一扣合结构4120,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扣合结构4120为一凹槽以及形成在凹槽上方的凸块,以便在第一壳体41与底后壳32固定时,使得凸块置于承载肋3228b上支撑第一壳体41。未形成有第一安装部413的另一侧板412上形成有第二扣合结构4122,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二扣合结构4122由间隔设置的三个凹槽,以及形成在中间一个凹槽上方的凸块组成,以便通过凹槽与在底后壳32上的卡勾3217进行卡固,从而完成第一壳体41与底后壳32的固定。
该壳体底板410在朝向第二壳体(即,底后壳32)一侧的表面上设置一圆环形状的棘轮414、围绕棘轮414设置的加强筋415以及分布在棘轮414外周的第二安装部416。
棘轮414内壁设置有内齿4140,中心孔4100与棘轮414同轴设置,棘轮414底部可向远离第二壳体的方向凹陷且设置有凸筋4142,该凸筋4142包括与中心孔4100同心设置的若干圆形的第一凸筋4143以及与第一凸筋4143交叉设置且以中心孔4100的圆心为中心朝四周发散设置的呈条状的第二凸筋4144。
加强筋415可包括自棘轮414外周壁延伸设置的若干平行的第一加强筋4150以及与第一加强筋4150交叉设置的若干相互平行的第二加强筋4152。第一加强筋4150自棘轮414外周壁延伸至壳体底板410的两相对较短边的边缘。第一加强筋4150的高度自棘轮414外周壁向壳体底板410的较短边缘方向逐渐减小以使第一加强筋4150朝向第二壳体的顶表面整体呈弧形状,以便与底后壳32扣合,使得伸入盒体的第一及第二头带21、22与第一加强筋4150贴合,如此第一及第二头带21、22将无折角弯曲的情况出现。第二加强筋4152垂直于第一加强筋4150,即沿垂直于壳体底板410二长边设置。
松紧调节机构40的棘轮棘爪机构42
请参阅图21,棘轮棘爪机构42可包括形成在第一壳体41上的棘轮414、与棘轮414配合并收容在其中的棘爪组件420,以及安装固定于棘爪组件420上并带动棘爪组件420转动且与中心孔4100滑动连接的旋钮组件430。
请参阅图23,棘爪组件420包括第一挡板421,与第一挡板421固定连接的第二挡板422,位于第一挡板421与第二挡板422之间的转板423,装配于第二挡板422上的第一棘爪424、第二棘爪425、第一弹簧426和第二弹簧427,以及固定安装于第二挡板422远离第一挡板421一侧的齿轮428。
第一挡板421可为圆形片状结构,中间设有一中心孔4210,该中心孔4210与棘轮414内的中心孔4100对齐且二者的中心轴线相同。该第一挡板421在朝向第二挡板422的一面设置第一连接部4212和第二连接部4214,其中,第二连接部4214呈棱柱状,第一连接部4212呈圆柱状,第一及第二连接部4212、4214外周壁均设有凸条,以便与第二挡板422上相应的结构紧固配合使第一挡板421与第二挡板422固定连接。
请参阅图24,第二挡板422与第一挡板421形状大小相同,中间设有一中心孔4220,该中心孔4220与第一挡板421的中心孔4210对齐设置。第二挡板422在朝向第一挡板421的一面设置第一卡接部4222和第二卡接部4224。其中,第二卡接部4224与第一挡板421的第二连接部4214的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以便第一挡板421的第二连接部4214插入该第二卡接部4224中,该第二卡接部4224包括第一卡壁4220a以及与该第一卡壁4220a呈一定角度设置的第二卡壁4220b,即第一卡壁4220a与第二卡壁4220b之间的间距沿中心孔4220向外的方向逐渐变大。第一卡接部4222与第一挡板421的第一连接部4212的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以便第一挡板421的第一连接部4212插入该第一卡接部4222中。第二挡板422朝向第一挡板421的一面进一步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一棘爪424的第一安装轴4225、用于安装第二棘爪425的第二安装轴4226、用于安装第一弹簧426的第一安装框4227以及用于安装第二弹簧427的第二安装框4228。
第一挡板421与第二挡板422也可以作为一个安装件使用,第二卡接部4224和第二连接部4214可以作为限位部与转板423配合,也可以作为固定部以将第一挡板421和第二挡板422固定在一起;第一卡接部4222和第一连接部4212作为固定部以将第一挡板421和第二挡板422固定在一起。
对于安装件也不仅限于第一挡板421和第二挡板422组装的形式,其它可以使得第一棘爪424和第二棘爪425与棘轮414接触配合即可;即安装件留有缺口或类似缺口的结构以供第一棘爪424和第二棘爪425伸出安装件所形成的空间与棘轮414接触配合;所以安装件也可以是一个留有缺口或类似缺口的盒体;
当然安装件也可以仅是第一挡板421或第二挡板422,比如安装件为第二挡板422,第二卡接部4224和第二连接部4214作为限位部形成于第一挡板421或第二挡板422上。
第一安装轴4225和第二安装轴4226分别位于第一卡接部4222两侧,且相对于第一卡接部4222对称设置。
第一安装框4227与第二安装框4228相对于第一卡接部4222对称设置,二者形状大小构造完全相同。
同时参阅图24和图25,第一安装框4227包括第一挡壁4227a、与第一挡壁4227a呈一定夹角设置的第二挡壁4227b及连接第一挡壁4227a和第二挡壁4227b一端的连接壁4227c。第一挡壁4227a、第二挡壁4227b以及连接壁4227c围成一收容空间4227d,用于收容第一弹簧426。第一挡壁4227a自第一卡接部4222外周壁延伸设置,连接壁4227c朝向该收容空间4227d上设有一卡轴4227e,该第一弹簧426套设于该卡轴4227e上。
第二安装框4228由于与第一安装框4227具有相同的构造,在此不再详细赘述,仅将其元件罗列出来。该第二安装框4228包括第一挡壁4228a、第二挡壁4228b、连接壁4228c、收容空间4228d、卡轴4228e。第一安装框4227的第一挡壁4227a与第二安装框4228的第一挡壁4228a二者相连接,且连接壁4227c的一端与连接壁4228c的一端也相互连接。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弹簧426和第二弹簧427也可以是其他弹性件,比如拉簧、压簧、提供伸缩力的物体等,以使得第一棘爪424、第二棘爪425与棘轮414配合完成卡合和非卡合两个状态的转换;而相应的第一安装框4227和第二安装框4228也会根据弹性件的不同而改变为其他可以固定弹性件的结构。
转板423为一偏心轮结构,其具有一贯穿孔4230,当然转板423也可以和旋钮组件430在贯穿孔4230处为一整体;该贯穿孔4230与第二挡板422的中心孔4220对齐且具有相同的轴线。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贯穿孔4230的内表面呈多边形,例如六边形。转板423远离贯穿孔4230的一端具有一缺口4232,缺口4232的形状与第二挡板422的第一卡接部4222形状相同,只是大小不同,其大小较第一卡接部4222的尺寸大,以将第一卡接部4222收容进来。在这里,第二卡接部4224和第二连接部4214作为限位部以与缺口4232配合;缺口4232具有两个相对的内壁,为第一内壁4232a以及与第一内壁4232a相对设置的第二内壁4232b;转板423的周面包括一外壁面4234。在转板423绕贯穿孔4230的轴线转动时,转板423与第二卡接部4224仅有三种状态:仅有第一内壁4232a与第一卡壁4220a接触的状态,转板423与第二卡接部4224无接触状态,以及仅有第二内壁4232b与第二卡壁4220b接触的状态;即限位部被配置为与缺口4232的内壁面接触和不接触两种状态以使得转板423绕其转动轴(贯穿孔4230的轴心)转动一定角度。
请同时参阅图24到图26,第一棘爪424枢接安装于第二挡板422的第一安装轴4225上并可绕着该第一安装轴4225转动。第一棘爪424中间位置处设有一枢接孔4240以枢接至第一安装轴4225上。第一棘爪424具有两个相对端,即:与第一弹簧426连接的第一端4242以及与转板423的外壁4234抵接的第二端4244。该第一端4242朝向第一安装框4227的收容空间4227d的一侧设有一安装轴4242a,以将第一弹簧426套设安装于其上,该第一端4242背离第一安装框4227的一侧具有一棱角4242b,该棱角4242b用于与棘轮414的内齿4140卡合(请参阅图27所示)。该第二端4244朝向转板423的一侧具有一接触面4244a,在一实施例中,该接触面4244a为弧面,以与转板423的外壁面4234呈线性接触,以减小二者之间的压力。
第二棘爪425与第一棘爪424相对于第二挡板422的第一卡接部4222对称设置,二者具有完全相同的形状构造,在此不再赘述,仅将其元件罗列出来。第二棘爪425具有枢接孔4250、第一端4252、第二端4254、安装轴4252a、棱角4252b、接触面4254a。
第一弹簧426安装时,一端套设于第一安装框4227内的卡轴4227e上,另一端套设于第一棘爪424的安装轴4242a上,如此第一弹簧426便安装于第一安装框4227内,第一棘爪424可绕着第一安装轴4225转动,当第一棘爪424转动时进而带动第一棘爪424的第一端4242运动,从而推动第一弹簧426于第一安装框4227内做不同程度的压缩。
第二弹簧427的构造和功能与第一弹簧426完全相同,其安装于第二安装框4228中,在此不再赘述。
转板423的外壁面4234为曲面,外壁面4234被配置为:当转板423绕其转动轴转动时,外壁面4234分别推动第一及第二棘爪424、425旋转,使第一及第二棘爪424、425与棘轮414完成卡合和非卡合两个状态的转换。请参阅图25,在无外力施加迫使转板423或安装件(第一挡板421和第二挡板422的结合体)转动时;由于第一弹簧426和第二弹簧427的作用,使得转板423与限位部外表面(即第二卡接部4224的外表面)处于无接触状态时,且棘爪组件420与棘轮414进行卡合状态;在外力介入下迫使转板423绕贯穿孔4230的轴线转动时,出现两种状态:
(1)由无接触状态转变为仅有第一内壁4232a与第一卡壁4220a接触的状态,此时,在转板423绕贯穿孔4230转动的方向上,第一棘爪424与外壁面4234的接触位置到贯穿孔4230的距离逐渐增大,以使第一棘爪424的第一端4242运动,并与棘轮414内壁的内齿4140脱离卡合状态;而第二棘爪425与外壁面4234的接触位置到贯穿孔4230的距离逐渐减小,但棘轮414对第二棘爪425的第二弹簧427进行挤压,使得第二棘爪425与棘轮414内壁的内齿4140也处于脱离卡合状态;最终棘爪组件420与棘轮414脱离卡合状态。
(2)由无接触状态转变为仅有第二内壁4232b与第二卡壁4220b接触的状态,此时,在转板423绕贯穿孔4230转动的方向上,第二棘爪425与外壁面4234的接触位置到贯穿孔4230的距离逐渐增大,以使第二棘爪425的第二端4254运动,并与棘轮414内壁的内齿4140脱离卡合状态;第一棘爪424与外壁面4234的接触位置到贯穿孔4230的距离逐渐减小,但棘轮414对第一棘爪424的第一弹簧426进行挤压,使得第一棘爪424与棘轮414内壁的内齿4140也处于脱离卡合锁紧状态;最终棘爪组件420与棘轮414脱离卡合状态。
请参阅图23,齿轮428具有一中心孔4280,该中心孔4280与第二挡板422的中心孔4220对齐且中心轴线相同。该齿轮428固定设置于第二挡板422远离第一挡板421的一侧。
同时参阅图28,在系带组件20与松紧调节机构40连接时,第一头带21设置长度调节孔2103的一端与第二头带22设置长度调节孔2203的一端层叠,此时第一锯齿2104和第二锯齿2204分别位于二层叠长度调节孔2103、2203内的相对两侧,齿轮428则置于层叠的二长度调节孔2103、2203内且与第一锯齿2104以及第二锯齿2204进行啮合。
请参阅图29及图30,旋钮组件430可包括旋转盘431、自旋转盘431内表面延伸设置的第一传动轴432以及安装于第一传动轴432上的第二传动轴433。
旋转盘431的侧表面可为粗糙的结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旋转盘431外表面设置有若干平行排列的凹槽,以在两个相邻凹槽间形成凸肋。
第一传动轴432与第二挡板422具有相同的中心轴线,第一转动轴432沿朝向第二挡板422的中心轴线方向依次形成有同轴设置的第一连接轴4321、第二连接轴4322以及第三连接轴4323。第一连接轴4321与第二连接轴4322均为圆轴,即外周面为圆形且第一连接轴4321的外径较第二连接轴4322的外径大。第三连接轴4323的外周面为多边形,在一个实施例中为六边形,六边形的中心距离六边形任意一条边的距离小于第二连接轴4322的半径,第三连接轴4323的中心处设有一中心孔4324,该中心孔4324具有内螺纹。
第二传动轴433与第一传动轴432具有相同的中心轴线,其沿朝向远离旋转盘431的轴线方向依次形成有同轴设置的圆盘4330、与圆盘4330连接的第一连接轴4331、与第一连接轴4331连接的第二连接轴4332以及与第二连接轴4332连接的第三连接轴4333。
圆盘4330的外径大于第一连接轴4331的外径,且大于齿轮428的外径,其底部设有一凹陷4330a,凹陷4330a的中间位置处设有一通孔4330b。该凹陷4330a的内壁呈多边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六边形,以与第一传动轴432的第三连接轴4323配合;在齿轮428置于层叠的第一及第二头带21、22的二长度调节孔2103、2203内时,圆盘4330与齿轮428以及第二挡板422配合,对第一及第二头带21、22进行限位,避免第一及第二头带21、22脱离与齿轮428的啮合状态。
第一连接轴4331与第三连接轴4333均为圆轴,即外周面为圆形且第一连接轴4331的外径较第三连接轴4333的外径大。第二连接轴4332的外周面为多边形,在一个实施例中为六边形,中心距离六边形任意一条边的距离小于第一连接轴4331的半径大于第三连接轴4333的半径。该第二连接轴4332的形状尺寸与转板423的贯穿孔4230的形状尺寸相匹配,从而将转板423固定连接至该第二连接轴4332上。
在对系带组件20、第二壳体组件30、松紧调节机构40进行组装时,先将系带组件20组装好,将系带组件20的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分别穿过一个连接件33的通孔,同时,将旋转盘431的第一传动轴432从底后壳32的后边穿过穿孔凸台,再将圆盘4330安装于第三连接轴4323上;从而将第二传动轴433与第一传动轴432卡合,接着将螺丝434穿过圆盘4330底部的通孔4330b并与第一传动轴432的第三连接轴4323的中心孔4324螺纹连接,从而将第二传动轴433与第一传动轴432稳固地连接在一起。
将第一头带21的长度调节孔2103所在部位和第二头带22的长度调节孔2203所在部位重叠,接着将齿轮428置于长度调节孔2103与长度调节孔2203内,将第二传动轴433穿过齿轮428与中心孔4210、第二挡板422的中心孔4220,在第二挡板422上安装第一棘爪424、第二棘爪425、第一弹簧426、第二弹簧427和转板423,比如,将转板423穿过第二传动轴433的第三连接轴4333进而套设于第二连接轴4332上使转板423相对第一及第二转动轴432、433固定设置,同时使第二挡板422上的第二卡接部4224位于转板423的缺口4232内;第一棘爪424以及第二棘爪425的第二端4242、4252与转板423的外壁面4234接触。
然后将第一挡板421扣合在第二挡板422,第一挡板421上的第一连接部4212与第二挡板422上的第一卡接部4222相卡合,如此便将第一挡板421组装于第二传动轴433上,同时使第一挡板421相对于第二挡板422固定设置,也就是说第一挡板421可以与第二挡板422一同相对于第二传动轴433作径向转动;将第一棘爪424、第二棘爪425、第一弹簧426、第二弹簧427和转板423固定在第一挡板421和第二挡板422之间;将棘爪组件420收容于棘轮414内,并将第二传动轴433的第三连接轴4333伸入棘轮414内的中心孔4100使二者配合;然后将第一壳体41与底后壳32进行扣合;此时,齿轮428底部抵靠圆盘4330,圆盘4330对第一头带21、第二头带22进行挤压限位(请参阅附图31);第一扣合结构4120的凸块置于承载肋3228b上支撑第一壳体41;第二扣合结构4122与底后壳32上卡勾3217进行卡固,第一安装部413用螺丝与底后壳32固定;以此将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固定在了松紧调节机构40内部,至此,也完成了系带组件20与松紧调节机构40组装。
再对底前壳31和底后壳32进行组装以完成了系带组件20与第二壳体组件30、松紧调节机构40的组装。
在对系带组件20进行调节时,参阅图25,在初始状态,第一弹簧426对第一棘爪424顶起,使得第一端4242与棘轮414的内齿4140卡合,第二弹簧427对第二棘爪425顶起,使得第一端4252与棘轮414的内齿4140卡合;此时第一棘爪424和第二棘爪425与转板423接触,使得转板423与第二卡接部4224处于无接触状态;系带组件20对安装件作用使得安装件向任意一个方向转动时,均有一个棘爪与棘轮414的内齿4140卡合;使得安装件的限位部无法与转板423直接接触;迫使第一挡板421无法完成转动,进而对头带组件20进行卡合,避免系带组件20的松动;
在利用旋钮组件430对系带组件20的长度进行调节时,旋钮组件430带动转板423进行转动,使得由转板423与第二卡接部4224的无接触状态转变为仅有第一内壁4232a与第一卡壁4220a接触的状态或仅有第二内壁4232b与第二卡壁4220b接触的状态,这两种状态都会导致棘爪组件420与棘轮414脱离卡合状态,进而带动第一挡板421转动,通过齿轮428使得系带组件20的松紧进行了调节。
可以理解地,第一壳体41也可以为第二壳体组件30中的底前壳31,而棘轮414可以形成于本体3110上,同时中心孔4100也形成于本体3110上,棘轮棘爪机构42与棘轮414配合;另外,当第一及第二头带21、22交叠连接至松紧调节机构40,并在松紧调节机构40调节第一及第二头带21、22相互交叠的长度时,第一及第二头带盖211、221至松紧调节机构40以及至头带及松紧调节机构壳体的距离也会随之调节;在这里底前壳31和底后壳32可以形成松紧调节机构壳体作为松紧调节机构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是第一壳体41和底后壳32形成松紧调节机构壳体。
受力组件50
请参阅图1,其揭露了一实施例中头戴式设备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受力组件50包括设置在第一壳体组件10上的第一受力件51和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30上的第二受力件52。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组件10、系带组件20、第二壳体组件30和松紧调节机构40可构成一松紧可调的环形框架,并且第一受力件51和第二受力件52分别位于该环形框架的一侧和另一侧,例如分别位于第一壳体组件10与第二壳体组件30的上下两侧。第一受力件51向靠近第二受力件52的一侧倾斜;另外,第一受力件51为第一受力点,第一壳体组件10为第二受力点,第二受力件52为第三受力点,头戴式设备100通过第一、第二和第三受力点进行稳固支撑、佩戴。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受力件”和“第二受力件”也可以分别被称为“受力件”。
在用户进行佩戴头戴式设备100时,由于系带组件20将第一壳体组件10和第二壳体组件30连接在一起,并形成一个可佩戴的环形框架,而且使得第二受力件52、第一壳体组件10为主要受力点,第一壳体组件10与用户的前额进行接触,第二受力件52与用户的后脑勺进行接触,用户通过前额、后脑勺对头戴式设备100进行支撑;由于第一受力件51在前额上方向第二受力件52处倾斜设置,并与用户前额上方的部位进行接触,所以可以来稳固支撑头戴式设备100,因此使得用户佩戴更加舒服。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系带组件,包括两个相互交叠连接的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一端开设有长度调节孔,另一端具有连接部;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具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置于所述连接部内,且一端露出于所述连接部外;以及
松紧调节机构,置于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的长度调节孔内以调节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的交叠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度调节孔为条形通孔,所述每一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于所述长度调节孔内设置有沿通孔长度方向延伸的锯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松紧调节机构具有可旋转的齿轮,所述齿轮置于所述长度调节孔内并与所述每一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的锯齿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头带上的锯齿与所述第二头带上的锯齿分别位于所述齿轮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包括:
头带主体,一端开设有所述长度调节孔;以及
头带盖,其扣合在所述头带主体未开设所述长度调节孔的一端,与所述头带主体对应的部分共同形成容纳所述散热片的容纳空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的位于所述头带主体开设所述长度调节孔一侧的端部收容于所述容纳空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带主体包括:
主体部,一端与所述头带盖扣合,在远离所述头带盖的一端开设所述长度调节孔;和
安装部,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头带盖扣合的一端延伸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带盖包括:
本体,扣合在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长度调节孔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对应的部分共同形成所述容纳空腔;和
装配部,自所述本体一端延伸设置,与所述安装部扣合形成所述连接部;
其中,所述散热片置于所述安装部与所述装配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在与所述头带盖扣合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一端位于所述安装部位置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在宽度方向上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个相对侧边缘设置第一连接件;所述本体在宽度方向的两个相对侧边缘朝向所述主体部分别延伸设置侧壁,所述侧壁相对的内侧面上均设置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配合将所述头带盖与所述头带主体固定;所述本体于所述第一凹槽位置处与所述头带盖扣合形成所述容纳空腔。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还包括软条;在所述主体部上的所述第一凹槽向所述长度调节孔一侧延伸设置呈阶梯状的第二凹槽,所述软条嵌入所述第二凹槽最外一阶凹槽,其远离所述长度调节孔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头带盖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头带的所述软条靠近所述第一头带的所述长度调节孔的一端设置缺口,所述第一头带的所述软条在所述缺口处与所述第一头带的所述主体部形成第一穿孔。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空腔相通的凹陷,所述安装部在所述凹陷处与所述装配部扣合形成贯穿孔;所述散热片置于所述贯穿孔内。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头带还包括电源FPC,所述电源FPC置于所述容纳空腔与所述连接部内,其一端露出于所述连接部外,另一端于所述容纳空腔内靠近所述长度调节孔的一端露出于所述容纳空腔外。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纳空腔内,还设置有与所述电源FPC层叠的保护片,所述保护片与所述散热片分别位于所述电源FPC两侧。
16.一种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机壳体;
系带组件,包括两个相互交叠连接的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一端开设有长度调节孔,另一端具有连接部以与所述主机壳体连接;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具有散热片,且所述散热片置于所述连接部内并连接至所述主机壳体内;以及
松紧调节机构,置于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的长度调节孔内以调节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的交叠长度;
其中,每一所述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包括:
头带主体,一端开设有所述长度调节孔;以及
头带盖,其扣合在所述头带主体未开设所述长度调节孔的一端,与所述头带主体对应的部分共同形成容纳所述散热片的容纳空腔。
CN201922182748.9U 2019-12-06 2019-12-06 头戴式设备 Active CN2111490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82748.9U CN211149073U (zh) 2019-12-06 2019-12-06 头戴式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82748.9U CN211149073U (zh) 2019-12-06 2019-12-06 头戴式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49073U true CN211149073U (zh) 2020-07-31

Family

ID=71753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82748.9U Active CN211149073U (zh) 2019-12-06 2019-12-06 头戴式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490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24715B (zh) 头戴式设备
CN110895370B (zh) 头戴式设备
CN110908120B (zh) 头戴式设备
CN110967839B (zh) 保护壳体和头戴式设备
CN110967838B (zh) 头戴式设备
CN110927968A (zh) 头戴式设备
CN112925099A (zh) 头戴式设备
CN110908119B (zh) 保护壳体和头戴式设备
CN110888235A (zh) 受力件和头戴式设备
CN110908115B (zh) 头戴式设备
WO2021109906A1 (zh) 头戴式设备
CN110989170B (zh) 头戴式设备
CN211426934U (zh) 用于头戴式设备的松紧调节机构以及头戴式设备
CN110967840B (zh) 头戴式设备
CN110908121B (zh) 头戴式设备
CN110955051A (zh) 头戴式设备
CN211149073U (zh) 头戴式设备
CN110888236B (zh) 头戴式设备
CN110824714B (zh) 用于头戴式设备的系带组件以及头戴式设备
CN110967837B (zh) 头戴式设备
CN110879475A (zh) 头戴式设备
CN110879474A (zh) 头戴式设备
CN110908117A (zh) 用于头戴式设备的松紧调节机构以及头戴式设备
CN110908116B (zh) 头戴式设备
CN211426933U (zh) 用于头戴式设备的壳体组件以及头戴式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