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39002U - 电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39002U
CN211139002U CN201922406664.9U CN201922406664U CN211139002U CN 211139002 U CN211139002 U CN 211139002U CN 201922406664 U CN201922406664 U CN 201922406664U CN 211139002 U CN211139002 U CN 2111390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disc assembly
disposed
shaft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0666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华红
夏承钢
孙江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Zhongke Shenjia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Zhongke Shenjia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Zhongke Shenjia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Zhongke Shenjia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0666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390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390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390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驱动装置:电动机,包括转子轴、第一轴承、第二轴承、第三轴承和第一机壳,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配置在转子轴的内腔里;转矩矢量,包括第二机壳、第三机壳、支架和双离合器模块,安设在支架上的第四轴承和安设在第三机壳上的第五轴承,双离合器模块包括主动盘组件、左被动盘组件和右被动盘组件,安设在主动盘组件和左被动盘组件之间的第六轴承,由第六轴承支撑且与左被动盘组件连接的左输出端,安设在主动盘组件和右被动盘组件之间的第七轴承;中间传动轴,配置在转子轴的内腔里且支撑在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上,左端部由第七轴承支撑并与右被动盘组件连接,右输出端由第三轴承支撑在第一机壳上,使其可匹配更高转速的电机。

Description

电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驱动传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驱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同轴式电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同轴式电驱动装置通常包括电动机,以及其中的差速器与电动机同轴配置的减速器,转子轴为中空轴,由于减速器配置在驱动电动机的一侧,因此还设有一穿过转子轴的内腔里的中间传动轴。由于中间传动轴的存在,以及转子轴所需的壁厚,因此支撑转子轴的轴承的内径达到了45mm,这使得内圈转动的轴承的最高速度限制在13000rpm左右,故此类同轴式电驱动装置的性能主要受到轴承最高转速的限制。因此,还期待提供一种能够匹配最高转速更高的电动机的同轴式电驱动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能够匹配最高转速更高的电动机的同轴式电驱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驱动装置,包括:电动机,包括定子、转子、转子轴、第一轴承、第二轴承、第三轴承和第一机壳,所述转子轴为中空轴,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配置在所述转子轴的内腔里,所述定子同轴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外侧,所述转子套设在所述转子轴的外侧;转矩矢量,包括第二机壳、第三机壳、设置在由所述第二机壳与所述第三机壳围成的内腔里的支架和双离合器模块,以及安设在所述支架上的第四轴承和安设在所述第三机壳上的第五轴承,所述双离合器模块包括主动盘组件、左被动盘组件和右被动盘组件,安设在所述主动盘组件和所述左被动盘组件之间的第六轴承,由所述第六轴承支撑且与所述左被动盘组件连接的左输出端,以及安设在所述主动盘组件和所述右被动盘组件之间的第七轴承,所述主动盘组件由所述第四轴承和所述第五轴承支撑;中间传动轴,具有左端部和右输出端,所述中间传动轴配置在所述转子轴的内腔里且支撑在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上,所述左端部由所述第七轴承支撑并与所述右被动盘组件连接,所述右输出端由所述第三轴承支撑在所述第一机壳上;在所述转子轴上还设有输入小齿轮,所述输入小齿轮驱动所述主动盘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驱动装置,还包括输出轴及安设在所述输出轴上的输入大齿轮和输出小齿轮,所述输入大齿轮与所述输入小齿轮啮合传动,所述输出小齿轮与安设在所述主动盘组件上的输出大齿轮啮合传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驱动装置,所述输入大齿轮与所述输入小齿轮均为人字齿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驱动装置,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集成在所述转子轴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驱动装置,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集成在所述中间传动轴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驱动装置,所述第一机壳还具有圆柱部,所述定子安设在所述圆柱部内。
本实用新型的电驱动装置,中间传动轴通过轴承支撑在支架和第一机壳上,转子轴通过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支撑在中间传动轴上,由于转子轴与中间传动轴同向转动,故轴承还允许电动机进一步提高最高转速,即能够匹配最高转速更高的电动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涉及的电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 电驱动装置
10 电动机
11 定子
12 转子
13 转子轴
131 输入小齿轮
14 第一轴承
15 第二轴承
16 第三轴承
17 第一机壳
171 圆柱部
20 转矩矢量
21 第二机壳
22 第三机壳
23 支架
24 双离合器模块
241 主动盘组件
242 左被动盘组件
243 右被动盘组件
244 第六轴承
245 左输出端
246 第七轴承
247 输出大齿轮;
25 第四轴承
26 第五轴承
27 输出轴
271 输入大齿轮
272 输出小齿轮
30 中间传动轴
301 左端部
302 右输出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应理解,实施例仅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涉及的电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电驱动装置100,包括:电动机10,包括定子11、转子12、转子轴13、第一轴承14、第二轴承15、第三轴承16和第一机壳17,转子轴13为中空轴,第一轴承14和第二轴承15配置在转子轴13的内腔里,定子11同轴配置在转子12的外侧,转子12套设在转子轴13的外侧;转矩矢量20,包括第二机壳21、第三机壳22、设置在由第二机壳21与第三机壳22围成的内腔里的支架23和双离合器模块24,以及安设在支架23上的第四轴承25和安设在第三机壳22上的第五轴承26,双离合器模块24包括主动盘组件241、左被动盘组件242和右被动盘组件243,安设在主动盘组件241和左被动盘组件242之间的第六轴承244,由第六轴承244支撑且与左被动盘组件242连接的左输出端245,以及安设在主动盘组件241和右被动盘组件243之间的第七轴承246,主动盘组件241由第四轴承25和第五轴承26支撑;中间传动轴30,具有左端部301和右输出端302,中间传动轴30配置在转子轴13的内腔里且支撑在第一轴承14和第二轴承15上,左端部301由第七轴承246支撑并与右被动盘组件243连接,右输出端302由第三轴承16支撑在第一机壳17上;在转子轴13上还设有输入小齿轮131,输入小齿轮131驱动主动盘组件241。
由于中间传动轴30通过第七轴承246和第三轴承16支撑在支架23和第一机壳17上,转子轴13通过第一轴承14和第二轴承15支撑在中间传动轴30上,设定第一轴承14和第二轴承15的外径等于45mm,内径等于30mm,由于转子轴13与中间传动轴30同向转动,且传动比为10,当转子轴13的转速达到13000rpm时,中间传动轴30的转速约为1300rpm,轴承的实际转速为11700rpm,故电动机10的最高转速还可以再提高1500rpm,达到14500rpm,因此能够匹配最高转速更高的电动机。
转矩矢量作为本技术领域中熟知和常用的车辆底盘控制装置(现有技术文献具体请参阅《汽车底盘手册》第218页第一段至第三段,(德)B.海兴M.埃尔斯著,孙鹏译,2012年1月第1版,机械工业出版社),通常用于在左右车轮之间进行驱动转矩的分配,对车辆的横向动力学性能施加影响,从而得到更优良的弯道性能和越野性能。采用双离合器模块的转矩矢量,结构简单,可以实现一侧车轮输出全部动力,另一侧车轮不输出动力,即输出转矩在左右车轮之间的分配比可以是100%:0,或者50%:50%,或者0:100%,并可在这些分配比之间无级调节,从而应对复杂的路况和更高的操控性需求。
电驱动装置100还包括输出轴27及安设在输出轴27上的输入大齿轮271和输出小齿轮272,输入大齿轮271与输入小齿轮131啮合传动,输出小齿轮272与安设在主动盘组件241上的输出大齿轮247啮合传动。可以采用定轴齿轮来连接输入小齿轮131与输出大齿轮247并在其间传递动力,其他合适的行星齿轮机构也是可以的,并不以此为限制。
电驱动装置100的输入大齿轮271与输入小齿轮131均为人字齿轮。人字齿轮,可以消除轴向力,减轻第一轴承14和第二轴承15的载荷,由此第一轴承14和第二轴承15可以采用直径较小的轴承,也可以采用不承受轴向力的轴承,例如圆柱滚子轴承,并不以此为限制。
第一轴承14和第二轴承15的外圈可以集成在转子轴13上,即外圈与转子轴13为一体构件;第一轴承14和第二轴承15的内圈也可以集成在中间传动轴30上,即内圈与中间传动轴30为一体构件,由此可以适当增大滚珠或者滚柱的直径,提高承载能力。为了提高轴承的承载能力,采用多列轴承也是可以的,并不以此为限制。
与现有的同轴式电驱动装置相比,电驱动装置100的装配方法有着较大的不同,其中的转子轴13、第一轴承14、第二轴承15和中间传动轴30先装配成一个组件然后进行整机装配,而不是最后才装中间传动轴30,从而简化了整机装配方法。另一方面,由于第一轴承14和第二轴承15配置在转子轴13的内腔里,中空的转子轴13的壁厚不再受到限制,转子12与转子轴13之间可以采用常规的安装方法,例如设置轴肩和键槽,从而使得整机更易于装配。
电动机10的第一机壳17还具有圆柱部171,定子11安设在圆柱部171内。电动机10可以是水冷电动机,定子11安设在圆柱部171内,其外壁可以形成冷却水套。电动机10也可以是油冷电动机,其可以在定子11的外缘上设置通孔,通过4-6个螺栓固接在第二机壳21上。但并不以此为限制。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覆盖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所有改变和修改。这些改变和修改不应被认为是脱离了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并且所有诸如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修改均应被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装置包括:
电动机,包括定子、转子、转子轴、第一轴承、第二轴承、第三轴承和第一机壳,所述转子轴为中空轴,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配置在所述转子轴的内腔里,所述定子同轴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外侧,所述转子套设在所述转子轴的外侧;
转矩矢量,包括第二机壳、第三机壳、设置在由所述第二机壳与所述第三机壳围成的内腔里的支架和双离合器模块,以及安设在所述支架上的第四轴承和安设在所述第三机壳上的第五轴承,所述双离合器模块包括主动盘组件、左被动盘组件和右被动盘组件,安设在所述主动盘组件和所述左被动盘组件之间的第六轴承,由所述第六轴承支撑且与所述左被动盘组件连接的左输出端,以及安设在所述主动盘组件和所述右被动盘组件之间的第七轴承,所述主动盘组件由所述第四轴承和所述第五轴承支撑;
中间传动轴,具有左端部和右输出端,所述中间传动轴配置在所述转子轴的内腔里且支撑在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上,所述左端部由所述第七轴承支撑并与所述右被动盘组件连接,所述右输出端由所述第三轴承支撑在所述第一机壳上;
在所述转子轴上还设有输入小齿轮,所述输入小齿轮驱动所述主动盘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驱动装置还包括输出轴及安设在所述输出轴上的输入大齿轮和输出小齿轮,所述输入大齿轮与所述输入小齿轮啮合传动,所述输出小齿轮与安设在所述主动盘组件上的输出大齿轮啮合传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大齿轮与所述输入小齿轮均为人字齿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集成在所述转子轴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集成在所述中间传动轴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壳还具有圆柱部,所述定子安设在所述圆柱部内。
CN201922406664.9U 2019-12-27 2019-12-27 电驱动装置 Active CN2111390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06664.9U CN211139002U (zh) 2019-12-27 2019-12-27 电驱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06664.9U CN211139002U (zh) 2019-12-27 2019-12-27 电驱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39002U true CN211139002U (zh) 2020-07-31

Family

ID=71754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06664.9U Active CN211139002U (zh) 2019-12-27 2019-12-27 电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390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73630B (zh) 使用组合式差速器和减速齿轮的电动车辆驱动
US9132723B2 (en) Drive device for driving a wheel for an electrically powered vehicle
EP2233783A1 (en) Driving unit
EP3496243B1 (en) Input shaft structure having connected motor and speed reducer
JPH04185207A (ja) 減速機付ホィールモータ
CN108412981B (zh) 一种行星齿轮式差速器
JP3463366B2 (ja) 電気自動車用駆動装置
US10112472B2 (en) Drive device for hybrid vehicle
WO2017026258A1 (ja) 車両用モータ駆動装置
CN110829707A (zh) 一种同轴电驱动总成传动系统
CN211139002U (zh) 电驱动装置
CN209870113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二合一动力总成
CN206628944U (zh) 一种电动汽车直驱电机
US6413186B1 (en) Power train system for a vehicle
EP1642045B1 (en) A speed reducer
KR101491912B1 (ko) 대형 트럭의 탠덤 액슬
CN209776172U (zh) 动力装置及电动汽车
US20170087984A1 (en) Tandem axle gearing arrangement to reduce drive pinion bearing parasitic losses
JP2017517427A (ja) 遊星歯車組を備える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ptu)
JP4060693B2 (ja) モータ用駆動装置
CN203796889U (zh) 用于车辆的驱动组件
JP2003048441A (ja) 車両用四輪駆動装置
CN220850636U (zh) 差速器结构以及变差速集成装置
KR20190001554A (ko) 차동 기어 장치
CN219388534U (zh) 用于搬运机器人的减速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