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禽类用笼养场观察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畜牧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禽类用笼养场观察车。
背景技术
随着肉禽养殖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笼养成为现在养殖模式的潮流,但问题也随之产生。目前肉鸡四层笼养及肉鸭三层笼养正在兴起,但由于第三层或第四层笼子高度往往在2米2以上,导致上层观察、捡死鸡/鸭、调水线等操作极其不便。
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本实用新型面临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的可实现移动升降的禽类用笼养场观察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禽类用笼养场观察车,包括笼子一侧设置的滑轨,所述滑轨上滑动连接有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转动连接有若干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滑轨顶面的齿条啮合,每个所述齿轮均同轴固定连接有蜗轮,所述蜗轮均啮合有蜗杆,所述蜗杆通过第一电机驱动;
所述行走机构上活动连接有移动平台,所述移动平台通过限位结构与所述行走机构连接;
所述移动平台包括顶板与底板,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设置有行走轮,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通过升降机构连接,所述顶板的顶面设置有观察梯。
所述滑轨横向设置于所述笼子外侧底部,所述滑轨的两侧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壳体底部配合且所述壳体位于所述滑槽内滑动。
所述齿轮设置有两个并分别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两端,两个所述齿轮的中心轴平行且水平设置,所述齿轮底部与所述齿条啮合;
两个所述齿轮的中心轴贯穿所述壳体并延伸至所述壳体外部,每个所述蜗轮均位于所述壳体外且啮合于同一所述蜗杆,两个所述蜗轮啮合的所述蜗杆段的螺旋齿方向相同;
所述蜗杆的中心轴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同轴。
所述行走机构的两侧设置有固定管,所述固定管为中空的矩形管,两端开口处分别朝向所述笼子与所述移动平台;
每个所述固定管上均开设有矩形通槽,所述矩形通槽位于所述固定管管体中部并贯穿所述固定管上下侧,每个所述固定管的上下侧均设置有限位夹,所述限位夹包括控制段、夹中心轴、与限位段,所述夹中心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管且轴上设置有扭簧,所述限位段为矩形块状并在无人力操作的状态下由于扭簧的作用位于所述矩形通槽内,所述控制段位于所述固定管外;
所述底板一侧设置有两个与所述固定管管内径配合的矩形连接管,每根所述连接管的上下表面均设置有矩形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限位段配合。
所述底板为水平设置的矩形板,所述底板上表面的边缘处设置有若干所述升降结构,所述升降结构包括四根与所述底板四边平行的转动轴,每根所述转动轴均通过固定设置于所述底板顶面的固定座与所述底板转动连接,每根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均固定设置有锥齿轮,每两根相邻的所述转动轴相邻的两个所述锥齿轮啮合;
其中一根所述转动轴的端部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转动轴同轴;
每根所述转动轴的两端顶部均设置有第一连接杆,每根所述第一连接杆的顶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杆,每根所述第二连接杆的顶端均转动连接有固定设置于所述顶板的固定杆。
所述顶板位于所述底板的上方并与所述底板平行设置,所述顶板四角处均开设有矩形缺口;
所述顶板内设置有四根与所述顶板四边平行的所述固定杆,四根所述固定杆与所述转动轴竖直投影重合,四根所述固定杆的两端均贯穿所述顶板的板体延伸至所述矩形缺口处,且相邻的两根所述固定杆相交处通过固定块固定连接;
每根所述第二连接杆的顶端分别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杆位于所述矩形缺口处的杆体。
所述顶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矩形凹洞,所述凹洞内设置所述观察梯,所述观察梯包括两侧的梯身与连接两个所述梯身顶部的连接件,其中一个所述梯身的底端与所述凹洞一侧铰接,所述连接件的宽度不大于所述凹洞的深度。
所述底板的下表面边缘处设置有若干支腿,所述支腿的底端设置所述行走轮。
本实用新型实际使用时:首先将移动平台通过底部的行走轮移动至行走机构处,将移动平台的两根连接管插入行走机构的固定管内,在插入的过程中,需要作业人员将限位夹的控制段向固定管一侧按压,此时限位段便可从固定管的矩形通槽内移出,连接管顺利插入固定管后,使连接管的凹槽对应矩形通槽此时便可松开控制段,限位段同时进入矩形通槽和凹槽,实现对连接管的限位,两个连接管均固定后,行走机构便和移动平台固定了,作业人员便可站到移动平台的顶板上观察二层笼子内的禽类,作业人员可通过打开蜗杆处的第一电机,使蜗杆旋转,带动两个蜗轮同时向同一方向转动,同时,两个齿轮也同时开始转动,齿轮的转动便可在齿条上带动整个行走机构与移动平台移动,作业人员可通过开关控制第一电机的轴转方向,从而实现移动平台可向两个方向移动;当作业人员需要观察更高层的禽类时,打开第二电机,转动轴开始旋转,且由于八个锥齿轮啮合,四个转动轴均同时向内或向外转动,转动轴顶部的第一连接杆也开始转动,第二连接杆由于同时转动连接固定杆与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与第一连接杆的连接处呈弯折状,顶板由于水平的各个方向同时受力,可保持与底板水平的状态升高或者降低,当调整到需要的高度时,作业人员便可关闭开关,使顶板固定,此时便可达到作业人员需要的高度,若高度还是不够,作业人员可将观察梯从凹洞内取出,由于一侧的梯身底端与凹洞转动连接,只需将另一侧的梯身底端支撑于凹洞另一侧即可,当需要将观察梯放回凹洞时,只需将两个梯身折叠放入凹洞即可;当观察完毕后,作业人员可通过第二电机将顶板降低后离开移动平台,然后同样按压限位夹的控制段将连接管取出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在笼子旁设置滑轨,滑轨上设置有行走机构,并通过限位机构装卸移动平台,方便观察禽类也方便收纳平台,行走机构通过齿轮齿条结构实现行走机构的左右移动,也设置有蜗轮蜗杆机构实现结构的减速,限位夹的设置可方便作业人员装卸移动平台,只需按压控制段即可,限位效果好,不会造成移动平台的脱落,移动平台设置有顶板与底板,底板底部设置行走轮,方便移动平台的移动,顶板与升降机构的设置可使移动平台实现升降的作用,方便作业人员观察不同高度的笼子,顶板上还设置有观察梯,方便作业人员的操作和观察更高层的笼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图2的A区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闲置状态的主视图。
图6为图5的B区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闲置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C区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行走机构的内部剖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行走机构的限位夹状态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行走机构的限位夹状态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滑轨;101、齿条;102、滑槽;2、行走机构;201、壳体;202、齿轮;203、蜗轮;204、蜗杆;205、第一电机;3、移动平台;301、顶板;302、底板;303、行走轮;304、连接管;305、凹槽;306、支腿;4、观察梯;401、凹洞;6、固定管;601、矩形通槽;602、限位夹;603、控制段;604、夹中心轴;605、限位段;701、转动轴;702、固定座;703、锥齿轮;704、第一连接杆;705、第二连接杆;706、固定杆;8、矩形缺口;801、固定块;9、第二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参见图1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禽类用笼养场观察车,包括笼子一侧设置的滑轨1,滑轨1上滑动连接有行走机构2,行走机构2包括壳体201,滑轨1横向设置于笼子外侧底部,滑轨1的两侧设置有滑槽102,滑槽102与壳体201底部配合且壳体201位于滑槽102内滑动,壳体201内转动连接有若干齿轮202,齿轮202与滑轨1顶面的齿条101啮合,齿轮202设置有两个并分别位于壳体201内部的两端,两个齿轮202的中心轴平行且水平设置,齿轮202底部与齿条101啮合;
每个齿轮202均同轴固定连接有蜗轮203,蜗轮203均啮合有蜗杆204,蜗杆204通过第一电机205驱动,两个齿轮202的中心轴贯穿壳体201并延伸至壳体201外部,每个蜗轮203均位于壳体201外且啮合于同一蜗杆204,两个蜗轮203啮合的蜗杆204段的螺旋齿方向相同,蜗杆204的中心轴与电机205的输出轴同轴。
行走机构2上活动连接有移动平台3,移动平台3通过限位结构与行走机构2连接,行走机构2的两侧设置有固定管6,固定管6为中空的矩形管,两端开口处分别朝向笼子与移动平台3,每个固定管6上均开设有矩形通槽601,矩形通槽601位于固定管6管体中部并贯穿固定管6上下侧,每个固定管6的上下侧均设置有限位夹602,限位夹602包括控制段603、夹中心轴604、与限位段605,夹中心轴604转动连接于固定管6且轴上设置有扭簧,限位段605为矩形块状并在无人力操作的状态下由于扭簧的作用位于矩形通槽601内,控制段603位于固定管6外;
底板302一侧设置有两个与固定管6管内径配合的矩形连接管304,每根连接管304的上下表面均设置有矩形凹槽305,凹槽305与限位段605配合。
移动平台3包括顶板301与底板302,底板302为水平设置的矩形板,底板302上表面的边缘处设置有若干升降结构,升降结构包括四根与底板302四边平行的转动轴701,每根转动轴701均通过固定设置于底板302顶面的固定座702与底板302转动连接,每根转动轴701的两端均固定设置有锥齿轮703,每两根相邻的转动轴701相邻的两个锥齿轮703啮合;
其中一根转动轴701的端部设置有第二电机9,第二电机9的输出轴与转动轴701同轴;
每根转动轴701的两端顶部均设置有第一连接杆704,每根第一连接杆704的顶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杆705,每根第二连接杆705的顶端均转动连接有固定设置于顶板301的固定杆706。
顶板301位于底板302的上方并与底板302平行设置,顶板301四角处均开设有矩形缺口8,顶板301内设置有四根与顶板301四边平行的固定杆706,四根固定杆706与转动轴701竖直投影重合,四根固定杆706的两端均贯穿顶板301的板体延伸至矩形缺口8处,且相邻的两根固定杆706相交处通过固定块801固定连接;
每根第二连接杆705的顶端分别转动连接固定杆706位于矩形缺口8处的杆体。
顶板301的上表面设置有矩形凹洞401,凹洞401内设置观察梯4,观察梯4包括两侧的梯身与连接两个梯身顶部的连接件,其中一个梯身的底端与凹洞401一侧铰接,连接件的宽度不大于凹洞401的深度。
底板302的下表面边缘处设置有若干支腿306,支腿306的底端设置行走轮303。
本实用新型实际使用时:首先将移动平台3通过底部的行走轮303移动至行走机构2处,将移动平台3的两根连接管304插入行走机构2的固定管6内,在插入的过程中,需要作业人员将限位夹602的控制段603向固定管6一侧按压,此时限位段605便可从固定管6的矩形通槽601内移出,连接管304顺利插入固定管6后,使连接管304的凹槽305对应矩形通槽601此时便可松开控制段603,限位段605同时进入矩形通槽601和凹槽305,实现对连接管304的限位,两个连接管304均固定后,行走机构2便和移动平台3固定了,作业人员便可站到移动平台3的顶板301上观察二层笼子内的禽类,作业人员可通过打开蜗杆204处的第一电机205,使蜗杆204旋转,带动两个蜗轮203同时向同一方向转动,同时,两个齿轮202也同时开始转动,齿轮202的转动便可在齿条101上带动整个行走机构2与移动平台3移动,作业人员可通过开关控制第一电机205的轴转方向,从而实现移动平台3可向两个方向移动;当作业人员需要观察更高层的禽类时,打开第二电机9,转动轴701开始旋转,且由于八个锥齿轮703啮合,四个转动轴701均同时向内或向外转动,转动轴701顶部的第一连接杆704也开始转动,第二连接杆705由于同时转动连接固定杆706与第二连接杆704,第二连接杆705与第一连接杆704的连接处呈弯折状,顶板301由于水平的各个方向同时受力,可保持与底板302水平的状态升高或者降低,当调整到需要的高度时,作业人员便可关闭开关,使顶板301固定,此时便可达到作业人员需要的高度,若高度还是不够,作业人员可将观察梯4从凹洞401内取出,由于一侧的梯身底端与凹洞401转动连接,只需将另一侧的梯身底端支撑于凹洞401另一侧即可,当需要将观察梯4放回凹洞401时,只需将两个梯身折叠放入凹洞401即可;当观察完毕后,作业人员可通过第二电机9将顶板301降低后离开移动平台3,然后同样按压限位夹602的控制段603将连接管304取出即可。
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