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28559U - 机柜立柱风道装置、机柜立柱风道系统及机柜 - Google Patents
机柜立柱风道装置、机柜立柱风道系统及机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128559U CN211128559U CN201922263929.4U CN201922263929U CN211128559U CN 211128559 U CN211128559 U CN 211128559U CN 201922263929 U CN201922263929 U CN 201922263929U CN 211128559 U CN211128559 U CN 21112855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duct
- cabinet
- air
- upright
- du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柜立柱风道装置、机柜立柱风道系统和机柜,包括立柱支撑体和挡风板,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风道孔,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风道孔,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相对;在所述立柱支撑体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机柜的设备对应设置;所述挡风板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一风道孔或者所述第二风道孔上,使所述第一风道孔与所述开口形成第一风道,或者,使所述第二风道孔与所述开口形成第二风道;利用立柱支撑体的第一风道孔和第二风道孔实现进风和出风功能,立柱支撑体的开口与运行设备接触,从而解决了机柜内部经常出现气流混乱同流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机柜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机柜立柱风道装置、机柜立柱风道系统和机柜。
背景技术
伴随社会发展进步,网络宽带市场及业务量的持续增长。目前,网络宽带市场环境有很多通讯基站,数据中心机房的使用基本为单层 2U、3U配置通讯设备,空间极为紧凑。在设备运用方面和使用供应方面不足,基带数据传输和网络部署设备不集中设置,覆盖局限。且传统架构布局比较局限,风道系统不协调,与其他设备热冷方向无交错隔层,基本靠大功率制冷推送散热,从而导致传统设备机柜内部经常出现气流混乱同流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柜立柱风道装置、机柜立柱风道系统和机柜,用于解决机柜散热内部经常出现气流混乱同流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柜立柱风道装置,包括立柱支撑体和挡风板,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风道孔,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风道孔,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相对;
在所述立柱支撑体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机柜的设备对应设置;
所述挡风板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一风道孔或者所述第二风道孔上,使所述第一风道孔与所述开口形成第一风道,或者,使所述第二风道孔与所述开口形成第二风道。
进一步地,所述立柱支撑体包括支撑本体、第一风道板和第二风道板,所述第一风道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二风道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一风道板和所述第二风道板在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一表面上共同限定出所述开口,所述第一风道板上设有所述第一风道孔,所述第二风道板上设有所述第二风道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道孔位于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一表面和/ 或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二风道孔位于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一表面和/ 或第三表面上,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互垂直,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相互垂直,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立柱支撑体还包括上横梁和下横梁,所述上横梁安装在所述支撑本体的上方,所述下横梁安装在所述支撑本体的下方,使所述立柱支撑体形成上下封闭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立柱支撑体还包括侧挡板,所述侧挡板安装在所述支撑本体的第四表面,所述第四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道孔为至少两个,每一所述第一风道孔在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一端间隔分布;所述第二风道孔为至少两个,每一所述第二风道孔在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二端间隔分布。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机柜立柱风道系统,包括机柜框架、左立柱风道装置和右立柱风道装置;其中,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和右立柱风道装置均为上述的机柜立柱风道装置,所述机柜框架内设有容置部;
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和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机柜框架的两侧,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朝向所述容置部,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朝向所述容置部。
进一步地,所述机柜立柱风道系统包括第一风道状态和第二风道状态;
在所述第一风道状态中,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挡风板安装于所述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第一风道孔上,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挡风板安装于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所述第二风道孔上;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第一风道孔、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所述容置部、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和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第二风道孔形成第一气流风道;
在所述第二风道状态中,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挡风板安装于所述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第二风道孔上,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挡风板安装于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所述第一风道孔上;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第一风道孔、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所述容置部、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和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第二风道孔形成第二气流风道。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机柜,包括机柜设备和上述机柜立柱风道系统,所述机柜设备设置在所述机柜立柱风道系统的容置部中。
进一步地,所述机柜设备包括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与所述机柜设备的第一连接口相连接,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与所述机柜设备的第二连接口相连接;或者,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与所述机柜设备的第二连接口相连接,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与所述机柜设备的第一连接口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柜立柱风道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包括立柱支撑体和挡风板,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风道孔,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风道孔,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相对;在所述立柱支撑体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机柜的设备对应设置;所述挡风板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一风道孔或者所述第二风道孔上,使所述第一风道孔与所述开口形成第一风道,或者,使所述第二风道孔与所述开口形成第二风道;利用立柱支撑体的第一风道孔和第二风道孔实现进风和出风功能,立柱支撑体的开口与运行设备接触,然后通过利用运行设备自带的侧吸功能达到冷风吸入,热风输出的对流状态,从而形成独立的气流通道,解决了机柜内部经常出现气流混乱同流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柜立柱风道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包括机柜框架、左立柱风道装置和右立柱风道装置;其中,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和右立柱风道装置均为上述机柜立柱风道装置,所述机柜框架内设有容置部;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和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机柜框架的两侧,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朝向所述容置部,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朝向所述容置部;从而形成冷风流入、热风流出的气流通道,冷热风之间分断隔层通道,冷热风道区域分明,从而避免了机柜内部出现气流混乱同流的现象。且上述机柜立柱风道系统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低噪音,应用简单的优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柜立柱风道系统的机柜,包括机柜设备和所述机柜立柱风道系统,所述机柜设备设置在所述机柜立柱风道系统的容置部中;本机柜可通过改变机柜立柱风道系统上挡风板的位置,和机柜设备的安装位置来调整进风和出风方向,从而改变冷热风的走向;再经过机柜设备自带的散热模组实现冷热风的输入和输出,从而形成了对流风道。所述机柜利用所述机柜立柱风道系统实现前进冷风和后出热风的对流风道,以及利用机柜设备自带的侧吸功能实现冷风吸入,热风输出的效果,从而达到自主换热的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立柱风道装置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立柱风道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立柱风道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立柱风道系统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的一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立柱支撑体;20-挡风板;101-第一风道孔;102-第二风道孔; 103-开口;104-第一表面;201-第一风道板;202-第二风道板;105- 上横梁;106-下横梁;107-侧挡板;200-机柜立柱风道系统;2001- 机柜框架;2002-左立柱风道装置;2003-右立柱风道装置;2004-机柜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柜立柱风道装置,包括立柱支撑体10和挡风板20,所述立柱支撑体 10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风道孔101,所述立柱支撑体10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风道孔102,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相对。
其中,所述立柱支撑体10可以为一立方体或长方体的立柱。挡风板20用于遮挡风道孔(第一风道孔或者第二风道孔)。可选地,挡风板为钣金结构。挡风板20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立柱支撑体10的风道孔上,用于改变冷热风流向。所述立柱支撑体10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风道孔101,所述立柱支撑体10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风道孔1 02。所述第一风道孔101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所述第二风道孔102 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优选地,为了保证进风和出风的风速均匀流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孔101和所述第二风道孔102的数量相同。
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相对。具体地,所述立柱支撑体10的第一端可以为所述立柱支撑体的前端,所述立柱支撑体10的第二端可以为所述立柱支撑体的后端;或,所述立柱支撑体10的第一端可以为所述立柱支撑体的左端,所述立柱支撑体10的第二端可以为所述立柱支撑体的右端。
在所述立柱支撑体10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开口103,所述开口103与机柜的设备对应设置。
具体地,所述立柱支撑体10的第一端具有三个表面,所述立柱支撑体10的第二端具有三个表面,在所述立柱支撑体10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第一表面104上设置有开口103。所述开口1 03与机柜的设备对应设置,即机柜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103朝向外部设备。可选地,所述开口103的形状可以为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任意形状,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定义设定。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立柱支撑体10为一长方体立柱,因此,为了便于机柜立柱风道装置与机柜的设备之间的接触连接,所述开口103的形状为长方形。
所述挡风板20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一风道孔101上或者所述第二风道孔102上,使所述第一风道孔101与所述开口103形成第一风道,或者,使所述第二风道孔102与所述开口103形成第二风道。
具体地,所述挡风板20通过连接件安装于所述第一风道孔101 或者所述第二风道孔102上。所述连接件优选为螺栓。可以理解地,所述挡风板20可根据实际需要装配在第一风道孔101或者所述第二风道孔102上。当所述挡风板20安装于所述第一风道孔101时,所述第二风道孔102与所述开口103形成第二风道。当所述挡风板20 安装于所述第二风道102时,所述第一风道孔101与所述开口103形成第一风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立柱支撑体10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风道孔 101,所述立柱支撑体10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风道孔102,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相对;在所述立柱支撑体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第一表面104上设置有开口103,所述开口103与机柜的设备对应设置;所述挡风板20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一风道孔101或者所述第二风道孔102上,使所述第一风道孔101与所述开口103形成第一风道,或者,使所述第二风道孔102与所述开口103形成第二风道;利用立柱支撑体10的第一风道孔101和第二风道孔102实现进风和出风功能,立柱支撑体10的开口103与运行设备接触,然后通过利用运行设备自带的侧吸功能达到冷风吸入,热风输出的对流状态,从而形成独立的气流通道,解决了机柜散热内部经常出现气流混乱同流的问题。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所述立柱支撑体10包括支撑本体、第一风道板201和第二风道板202,所述第一风道板2 01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二风道板202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一风道板201和所述第二风道板202在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一表面上共同限定出所述开口103。
具体地,第一风道板201和第二风道板202均为一L型风道板。第一风道板201和第二风道板202均为钣金结构。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风道板201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风道板201 可以由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组成,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一体成型,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连接时不处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二风道板202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二风道板202可以由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组成,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一体成型,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连接时不处于同一平面上。
所述第一风道板201和所述第二风道板202在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一表面104上共同限定出所述开口103。即所述第一风道板201的第二固定板和所述第二风道板202的第四固定板均位于第一表面,且第二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之间形成所述开口10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立柱支撑体10包括支撑本体、第一风道板 201和第二风道板202,所述第一风道板201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二风道板202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一风道板201和所述第二风道板202在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一表面1 04上共同限定出所述开口103,所述第一风道板201上设有所述第一风道孔101,所述第二风道板202上设有所述第二风道孔102;通过将所述第一风道孔101设于所述第一风道板201上,所述第二风道孔 102设于所述第二风道板202上,所述第一风道板201和所述第二风道板202在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一表面104上共同限定出的所述开口 103与机柜的设备接触连接,从而形成独立的气流通道,冷热风之间分断隔层通道,避免了机柜散热内部出现气流混乱同流的现象。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所述第一风道孔101 位于所述立柱支撑体10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二风道孔102位于所述立柱支撑体10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三表面上。
具体地,所述立柱支撑体10的第一端具有三个表面,其中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风道孔101位于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上。所述立柱支撑体10的第二端具有三个表面,其中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三表面,所述第二风道孔102位于所述立柱支撑体10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三表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气流通道的顺畅,若所述第一风道孔1 01位于所述立柱支撑体10的第一表面,则所述第二风道孔102也位于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一表面。若所述第一风道孔101位于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二表面,则所述第二风道孔102也位于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三表面。若所述第一风道孔101位于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则所述第二风道孔102位于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一表面和第三表面上。
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互垂直,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相互垂直,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相对,即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相互平行。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所述立柱支撑体10还包括上横梁105和下横梁106,所述上横梁105安装在所述支撑本体的上方,所述下横梁106安装在所述支撑本体的下方,使所述立柱支撑体形成上下封闭状态。
具体地,所述上横梁105和所述下横梁106均为钣金结构。所述上横梁105主要用于将所述第一风道板201的上方和所述第二风道板 202的上方固定在所述支撑本体上。所述上横梁105通过焊接方式安装在所述支撑本体的上方。所述下横梁106主要用于将所述第一风道板201的下方和所述第二风道板202的下方固定在所述支撑本体上,所述下横梁106通过焊接方式安装在所述支撑本体的下方。以使所述立柱支撑体形成上下封闭状态。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所述立柱支撑体10还包括侧挡板107,所述侧挡板107安装在所述支撑本体的第四表面,所述第四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
具体地,所述侧挡板107为钣金结构,所述侧挡板107通过活动门锁固定于在所述支撑本体的第四表面。可以理解地,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四表面与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一表面相对,且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四表面与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二表面相互垂直,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四表面与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三表面相互垂直。即所述侧挡板1 07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风道板201连接,所述侧挡板10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风道板202连接,从而形成侧面封闭状态。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所述第一风道孔101 为至少两个,每一所述第一风道孔101在所述立柱支撑体10的第一端间隔分布;所述第二风道孔102为至少两个,每一所述第二风道孔 102在所述立柱支撑体10的第二端间隔分布。
具体地,为了保证气流可以更好的从第一风道孔101流入、第二风道孔102流出,或者从第二风道孔102流入、第一风道孔101流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孔101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风道孔1 02为至少两个。优选地,所述第一风道孔101的数量与所述第二风道孔102的数量相同。
每一所述第一风道孔101在所述立柱支撑体10的第一端间隔分布,每一所述第二风道孔102在所述立柱支撑体10的第二端间隔分布。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孔101设有平行的两列,每一列设有三个第一风道孔101。所述第一风道孔101的其中一列分布在第一端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风道孔101的另一列分布在第一端的第二表面。同样地,所述第二风道孔102设有平行的两列,每一列设有三个第二风道孔102。所述第二风道孔102的其中一列分布在第二端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二风道孔102的另一列分布在第二端的第三表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机柜立柱风道系统200,参照图4,包括机柜框架2001、左立柱风道装置2002和右立柱风道装置2003;其中,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2002和右立柱风道装置2003均为上述的机柜立柱风道装置,所述机柜框架2001内设有容置部。可以理解地,所述机柜框架2001内的容置部用于放置机柜的设备。
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2002和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2003分别设置在所述机柜框架2001的两侧,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2002的开口朝向所述容置部,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2003的开口朝向所述容置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2002和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2003分别设置在所述机柜框架2001的两侧,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2002的开口朝向所述容置部,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2003的开口朝向所述容置部,从而形成冷风流入、热风流出的气流通道,冷热风之间分断隔层通道,冷热风道区域分明,从而避免了机柜散热内部出现气流混乱同流的现象。且上述机柜立柱风道系统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低噪音,应用简单的优势。
进一步地,所述机柜立柱风道系统包括第一风道状态和第二风道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风道状态指气流从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2003的第一风道孔流入,从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第二风道孔流出的状态。所述第二风道状态指气流从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第一风道孔流入,从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第二风道孔流出的状态。
在所述第一风道状态中,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挡风板安装于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第一风道孔上,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挡风板安装于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所述第二风道孔上;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第一风道孔、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所述容置部、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和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第二风道孔形成第一气流风道。
可以理解地,在所述第一风道状态中,气流从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第一风道孔流入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然后通过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进入所述容置部,所述气流经过所述容置部后再通过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进入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中,最后从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第二风道孔流出,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气流风道。
在所述第二风道状态中,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挡风板安装于所述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第二风道孔上,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挡风板安装于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所述第一风道孔上;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第一风道孔、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所述容置部、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和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第二风道孔形成第二气流风道。
可以理解地,在所述第二风道状态中,气流从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第一风道孔流入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中,然后通过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进入所述容置部,所述气流经过所述容置部后再通过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进入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中,最后从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第二风道孔流出,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气流风道。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机柜,参照图5,包括机柜设备2004和上述机柜立柱风道系统200,所述机柜设备2004设置在所述机柜立柱风道系统200的容置部中。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机柜设备2004安装在所述机柜立柱风道系统200的容置部中,利用所述机柜立柱风道系统200实现前进冷风和后出热风的对流风道,以及利用机柜设备2004自带的侧吸功能实现冷风吸入,热风输出的效果,从而达到自主换热的功能。
进一步地,所述机柜设备2004包括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2002的开口与所述机柜设备2004的第一连接口相连接,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2003的开口与所述机柜设备2004的第二连接口相连接;或者,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2002的开口与所述机柜设备2004的第二连接口相连接,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2003的开口与所述机柜设备2004的第一连接口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与所述机柜设备200 4的第一连接口相连接,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2003的开口与所述机柜设备2004的第二连接口相连接;或者,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2002 的开口与所述机柜设备2004的第二连接口相连接,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2003的开口与所述机柜设备2004的第一连接口相连接。通过改变机柜立柱风道系统上挡风板的位置,和机柜设备的安装位置来调整进风和出风方向,从而改变冷热风的走向;再经过机柜设备自带的散热模组实现冷热风的输入和输出,从而形成了对流风道。
进一步地,所述机柜还具有散热效率高、成本低、功耗低、应用简单、噪音低等运用优势,充分利用了机柜立柱风道系统的内部空间,在网络部署时可实现“设备集中设置,网络拉远覆盖”等功能,且同时还能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机柜立柱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支撑体和挡风板,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风道孔,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风道孔,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相对;
在所述立柱支撑体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机柜的设备对应设置;
所述挡风板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一风道孔或者所述第二风道孔上,使所述第一风道孔与所述开口形成第一风道,或者,使所述第二风道孔与所述开口形成第二风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柜立柱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支撑体包括支撑本体、第一风道板和第二风道板,所述第一风道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二风道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一风道板和所述第二风道板在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一表面上共同限定出所述开口,所述第一风道板上设有所述第一风道孔,所述第二风道板上设有所述第二风道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柜立柱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孔位于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二风道孔位于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三表面上,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互垂直,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相互垂直,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相对。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柜立柱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支撑体还包括上横梁和下横梁,所述上横梁安装在所述支撑本体的上方,所述下横梁安装在所述支撑本体的下方,使所述立柱支撑体形成上下封闭状态。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柜立柱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支撑体还包括侧挡板,所述侧挡板安装在所述支撑本体的第四表面,所述第四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柜立柱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孔为至少两个,每一所述第一风道孔在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一端间隔分布;所述第二风道孔为至少两个,每一所述第二风道孔在所述立柱支撑体的第二端间隔分布。
7.一种机柜立柱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柜框架、左立柱风道装置和右立柱风道装置;其中,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和右立柱风道装置均为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机柜立柱风道装置,所述机柜框架内设有容置部;
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和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机柜框架的两侧,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朝向所述容置部,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朝向所述容置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柜立柱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柜立柱风道系统包括第一风道状态和第二风道状态;
在所述第一风道状态中,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挡风板安装于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第一风道孔上,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挡风板安装于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所述第二风道孔上,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第一风道孔、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所述容置部、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和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第二风道孔形成第一气流风道;
在所述第二风道状态中,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挡风板安装于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第二风道孔上,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挡风板安装于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所述第一风道孔上,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第一风道孔、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所述容置部、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和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第二风道孔形成第二气流风道。
9.一种机柜,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柜设备和如权利要求7-8任一项所述的机柜立柱风道系统,所述机柜设备设置在所述机柜立柱风道系统的容置部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柜设备包括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与所述机柜设备的第一连接口相连接,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与所述机柜设备的第二连接口相连接;或者,所述左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与所述机柜设备的第二连接口相连接,所述右立柱风道装置的开口与所述机柜设备的第一连接口相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63929.4U CN211128559U (zh) | 2019-12-16 | 2019-12-16 | 机柜立柱风道装置、机柜立柱风道系统及机柜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63929.4U CN211128559U (zh) | 2019-12-16 | 2019-12-16 | 机柜立柱风道装置、机柜立柱风道系统及机柜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128559U true CN211128559U (zh) | 2020-07-28 |
Family
ID=71707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263929.4U Active CN211128559U (zh) | 2019-12-16 | 2019-12-16 | 机柜立柱风道装置、机柜立柱风道系统及机柜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128559U (zh) |
-
2019
- 2019-12-16 CN CN201922263929.4U patent/CN21112855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841792B (zh) | 散热系统 | |
CN216313717U (zh) | 散热装置及通信机柜 | |
CN102023683B (zh) | 服务器机柜 | |
WO2021212776A1 (zh) | 一种散热机柜 | |
CN114171819A (zh) | 一种储能柜 | |
CN107388364B (zh) | 一种空调器及其接水盘装置 | |
CN201846538U (zh) | 一种散热机箱 | |
CN111902031A (zh) | 散热机柜及机柜储藏室 | |
WO2024103963A1 (zh) | 一种干湿联合换热设备 | |
CN114744333A (zh) | 一种储能集装箱及其散热系统、散热风道 | |
CN211128559U (zh) | 机柜立柱风道装置、机柜立柱风道系统及机柜 | |
CN105407685A (zh) | 通信产品和基站系统 | |
CN213210914U (zh) | 一种服务器的散热机箱 | |
CN204031653U (zh) | 一种机柜 | |
CN211429854U (zh) | 导风柜、导风装置、机柜及机房 | |
US20230384026A1 (en) | Air-cooling water chiller | |
CN111050502A (zh) | 机柜立柱风道装置、机柜立柱风道系统及机柜 | |
CN208370101U (zh) | 一种机箱结构和网络设备 | |
CN112770191A (zh) | 一种散热插箱、散热柜及背板通信系统 | |
CN216897578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2367796U (zh) | 一种计算机机房服务器机柜冷却装置 | |
CN209358424U (zh) | 变频器 | |
CN209283081U (zh) | 变频器 | |
CN212227231U (zh) | 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20326003U (zh) | 一种机柜及数据机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