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28150U - 导声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导声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128150U CN211128150U CN201921573659.0U CN201921573659U CN211128150U CN 211128150 U CN211128150 U CN 211128150U CN 201921573659 U CN201921573659 U CN 201921573659U CN 211128150 U CN211128150 U CN 21112815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und
- inlet
- guide device
- outlet
- equaliz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44 propag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5069 ear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声装置,包括用于与音响连接的声音接收部以及用于将声音导出的导声体;声音接收部的端面设有入音口,导声体背离声音接收部的末端设有出音口;导声体的底部位于一安装基准面上,声音接收部与导声体位于安装基准面的同一侧,且声音接收部的底部位于安装基准面内或距离安装基准面预设距离;导声体末端的垂向高度小于声音接收部的垂向高度。通过上述设置,本实用新型的导声装置在使用时,由于导声部末端的垂向高度小于声音接收部的垂向高度,从而可以将电子设备出音口一侧的边框做薄,实现窄边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声装置。
背景技术
音箱是设置在电视机、平板电脑、触控一体机等诸多多媒体电子设备中的发声部件,是关系到用户使用效果的重要部件。音箱出音口的位置直接影响音箱最终的出音品质。现有技术中,音箱的出音口一般设置在电子设备的正面或下方;若将出音口设置在多媒体电子设备底部的边框外侧面上,声波会先发射到地面再反射到人耳,从而使音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多将出音口设置在多媒体电子设置用于显示的正面上,以显著的提高音质。
图1为现有技术中音箱在电子设备内的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0例如可以为电视,其包括显示屏及壳体组件。显示屏显示图像的表面为显示面1100,壳体组件则包括围绕在显示屏周围的边框和显示屏后方的后壳。电子设备1000的底部边框及后壳之间形成有容纳腔1200,音箱1300设置在该容纳腔1200中,且音响的出音面与电子设备1000正面基本对齐,从而实现电子设备1000的正面出音。
但是,采用上述方案,由于需要给音箱1300预留出足够的安装空间,导致占用电子设备1000的显示区域,或需预留十分宽大的底部边框,影响整体造型效果且占用过多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下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声装置,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导声装置可以使电子设备实现窄边框。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声装置,包括用于与音响连接的声音接收部以及用于将声音导出的导声体;所述声音接收部的端面设有入音口,所述导声体背离所述声音接收部的末端设有出音口;所述导声体的底部位于一安装基准面上,所述声音接收部与所述导声体位于所述安装基准面的同一侧,且所述声音接收部的底部位于所述安装基准面内或距离所述安装基准面预设距离;所述导声体末端的垂向高度小于所述声音接收部的垂向高度。
如上所述的导声装置,可选地,所述入音口在所述安装基准面内的投影宽度小于所述出音口在所述安装基准面内的投影宽度。
如上所述的导声装置,可选地,所述导声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连接所述声音接收部,所述出音口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背离所述第一部分一侧。
如上所述的导声装置,可选地,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安装基准面内的垂向高度由所述入音口向所述出音口逐渐减小,且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安装基准面内的垂向高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安装基准面内的垂向高度。
如上所述的导声装置,可选地,所述第一部分连接声音接收部处在所述安装基准面内的投影宽度大于第一部分连接所述第二部分处在所述安装基准面内的投影宽度,且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安装基准面内的投影宽度小于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安装基准面内的投影宽度。
如上所述的导声装置,可选地,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安装基准面内的垂向高度基本相等,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安装基准面内的投影宽度基本相等。
如上所述的导声装置,可选地,所述出音口内还设有减震泡棉和喇叭网,所述减震泡棉环绕在所述出音口的外侧壁上,所述喇叭网设置在所述出音口的末端。
如上所述的导声装置,可选地,还设有等化器,所述等化器入音口连接所述入音口,所述等化器用于将所述音箱发出的声音均匀的传递。
如上所述的导声装置,可选地,所述等化器入音口设有多个导音板,相邻的两个所述导音板之间的间隔相等,相邻的两个所述导音板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等化器的入音孔。
如上所述的导声装置,可选地,所述等化器上还设有多个拔模孔。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声装置,所述导声装置呈L形,所述导声装置包括入音部和出音部,所述入音部和所述出音部相通,所述入音部的入音口与所述出音部的出音口并排设置,所述入音部的入音口处的高度大于所述出音部的出音口处的高度。
如上所述的导声装置,可选地,所述导声装置的高度沿着所述入音部的入音口朝向所述出音部的出音口的方向缩小。
如上所述的导声装置,可选地,所述入音部的高度沿着所述入音部的入音口朝向所述出音部的出音口的方向缩小。
如上所述的导声装置,可选地,所述出音部呈扁平状。
如上所述的导声装置,可选地,所述出音部的厚度沿着所述入音部的入音口朝向所述出音部的出音口的方向上保持不变。
如上所述的导声装置,可选地,所述出音部呈扁平的喇叭状。
如上所述的导声装置,可选地,所述入音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出音部的上表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者等于九十度。
如上所述的导声装置,可选地,所述导声装置内还设置有等化器,所述等化器入音口与所述入音部的入音口相通,所述等化器出音口与所述出音部的出音口相通。
如上所述的导声装置,可选地,所述等化器入音口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入音孔,所述入音孔与所述入音部的入音口相通,所述入音孔与所述等化器出音口之间构成第一导音通道。
如上所述的导声装置,可选地,所述入音孔为竖向设置的入音缝。
如上所述的导声装置,可选地,所述等化器包括至少两个导声结构,相邻的所述导声结构之间形成所述入音孔以及所述第一导音通道。
如上所述的导声装置,可选地,所述导声结构包括第一板件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件两侧的倾斜隔板,所述第一板件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件两侧的所述倾斜隔板构成三角状。
如上所述的导声装置,可选地,所述第一板件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件两侧的所述倾斜隔板围绕形成具有拔模孔的空心三角柱。
如上所述的导声装置,可选地,两个所述倾斜隔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如上所述的导声装置,可选地,所述入音孔与所述等化器出音口相互垂直。
如上所述的导声装置,可选地,所述等化器入音口处下表面的高度大于所述出音部的出音口处下表面的高度。
如上所述的导声装置,可选地,相邻的第一板件之间构成所述等化器的入音孔,相邻的倾斜隔板的夹角之间构成所述等化器出音口,所述入音孔的宽度小于所述等化器出音口的宽度。
如上所述的导声装置,可选地,所述入音部的入音口平行于所述出音部的出音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声装置,包括用于与音响连接的声音接收部以及用于将声音导出的导声体;声音接收部的端面设有入音口,导声体背离声音接收部的末端设有出音口;导声体的底部位于一安装基准面上,声音接收部与导声体位于安装基准面的同一侧,且声音接收部的底部位于安装基准面内或距离安装基准面预设距离;导声部末端的垂向高度小于声音接收部的垂向高度。通过上述设置,本实用新型的导声装置在使用时,由于导声部末端的垂向高度小于声音接收部的垂向高度,从而可以将电子设备出音口一侧的边框做薄,实现窄边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音箱在电子设备内的结构简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音箱在电子设备内的结构简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声组件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简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声组件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简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声组件的爆炸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声组件去除导声装置前壳后的结构简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声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音箱在电子设备内的结构简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声组件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简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供的导声组件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简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声组件的内部结构简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声装置的结构简图。
附图标记:
1000-电子设备;
1100-显示面;
1200-容纳腔;
1300-音箱;
2000-电子设备;
2100-容纳腔;
2200-音箱;
2210-音箱壳体;
2220-喇叭;
2300-导声装置;
2310-声音接收部;
2311-入音口;
2312-端面;
2313-螺钉;
2320-导声体;
2321-出音口;
2322-第一部分;
2323-第二部分;
2330-减震泡棉;
2340-喇叭网;
2350-等化器;
2351-等化器入音口;
2352-等化器出音口;
2353-导音板;
2354-拔模孔;
2360-导声装置前壳;
2370-导声装置后壳;
2371-卡槽;
2372-卡持孔;
2400-喇叭支架;
2500-背光模组;
2600-显示屏;
2700-下边框;
3000-安装基准面;
4000-电子设备;
4100-容纳腔;
4200-音箱;
4221-音箱壳体;
4222-喇叭;
4300-导声装置;
4310-入音部;
4311-入音口;
4320-出音部;
4321-出音口;
4330-等化器;
4331-等化器入音口;
43310-入音孔;
4332-等化器出音口;
4333-导声结构;
43331-第一板件;
43332-倾斜隔板;
4334-拔模孔;
4400-喇叭支架;
4500-背光模组;
4600-显示器;
4700-下边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音箱是设置在电视机、平板电脑、触控一体机等诸多多媒体电子设备中的发声部件,是关系到用户使用效果的重要部件。一般而言,电子设备朝向用户的正面主要为显示区域,若将音箱的出音口设置在电子设备正面,需要适当增加边框的宽度,此时,若要保持显示区域的面积,则会造成整机体积的增大;若要不增加整机体积则会侵占一部分显示区域的面积。现有技术中,还未有能够在不增加边框宽度、不侵占显示区域面积的前提下实现正面出声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导声装置、导声组件以及具有该导声组件的电子设备。其中,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音箱在电子设备内的结构简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声组件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简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声组件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简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声组件的爆炸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声组件去除导声装置前壳后的结构简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声装置的结构简图。
首先对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名称进行说明:
“安装基准面”,是指一个参考平面,该参考平面在电子设备安装时可以作为基准面,且该参考平面与电子设备的显示面垂直。例如,当电子设备需要竖直安装时,该安装基准面应为一个水平面,整个电子设置安装完毕后的最底部刚好与该水平面相切,显示面则竖直设置,显示面垂直于该安装基准面。
“垂向”,是指垂直于安装基础面的方向。由于前述显示面与基准面之间的关系定义,可确定显示面即沿垂向延伸。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设备2000,包括显示组件、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主板以及各种附件(如音箱、显示指示灯、各类接口等),显示组件包括背光模组2500和显示屏2600,背光模组2500设置在壳体的正面,背光模组2500与壳体的背面之间形成有容纳腔2100,容纳腔2100内设有喇叭支架2400和导声组件,导声组件包括音箱2200和导声装置2300,音箱2200设置在容纳腔2100靠近壳体的下边框2700一侧,音箱2200固定设置在喇叭支架2400上,具体的,可以采用吊装方式配合螺栓连接或卡接等手段实现音箱2200的固定。例如,在喇叭支架2400上可以设置用于固定音箱2200的卡槽,音箱2200的上端通孔卡接部固定在卡槽中。
导声装置2300包括用于与音箱2200连接的声音接收部2310以及用于将声音导出的导声体2320;声音接收部2310的端面设有入音口2311,导声体2320背离声音接收部2310的末端设有出音口2321;导声体2320的底部位于一安装基准面3000上,声音接收部2310与导声体2320位于安装基准面3000的同一侧,且声音接收部2310的底部位于安装基准面3000内或距离安装基准面3000预设距离;导声体2320末端的垂向高度小于声音接收部2310的垂向高度。
其中,垂向高度是指在垂直于安装基准面3000的方向上的高度。
具体的,音箱2200具体可以包括音箱壳体2210和设置在音箱壳体2210下部的喇叭2220,声音从喇叭传出。声音接收部2310的结构可以与音箱壳体设有喇叭的一侧配合。具体地,声音接收部2310可以形成在导声体2320的起始端,并具有与音箱壳体2210设有喇叭的一侧表面配合的端面2312,该端面2312上设有入音口2311。声音接收部2310通过该端面2312抵靠在音箱壳体2210表面上并使入音口2311与喇叭2220对齐,而声音接收部2310与音箱壳体2210之间则可以通过螺钉2313或卡扣连接在一起。导声体2320内形成有音腔,该音腔与如入音口2311连通,这样,喇叭输出的声音便可全部经入音口传至出音口。
声音接收部2310的端面设有入音口2311,导声体2320背离声音接收部2310的末端设有出音口2321,导声体2320内的音腔的一端与入音口连通、另一端则与出音口连通。由此,将喇叭2220发出的声音经导声体2320内的音腔导出至出音口后输出。
声音接收部2310与导声体2320均位于安装基准面3000的同一侧。本实施例中,安装基准面3000为图2中所示的一个水平面,其中,声音接收部2310的底部可位于安装基准面3000上(即声音接收部位于最底部的点或线或面位于安装基准面内),或者与安装基准面3000之间有预设的距离;导声体2320的底部可位于安装基准面3000上(即导声体位于最底部的点或线或面位于安装基准面内)。声音接收部2310连接音箱2200的端面与导声体2320的末端端面(即导声体背离声音接收部的一端)可以平行,也可以具有一定的角度,从而是入音口和出音口平行或具有所述的一定角度,本实施方式对此不作限定。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声体2320末端的垂向高度小于声音接收部2310的垂向高度。换言之,根据前面对“垂向”的定义,就是指,在垂直于基本面3000的方向上,导声体设有出音口的末端的高度小于设有入音口的声音接收部的高度。且此处的高度分别值得是,导生体末端外轮廓的在垂向上的最大尺寸,以及声音接收部外轮廓在垂向上的最大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导声体2320的具体形状与声音接收部2310和出音口2321的位置有关;同时,充分考虑到电子设备内部各元件之间的相对位置,以优化布局。但是,无论如何进一步优化布局,通过将设有入音口的导声体2320末端所占用的垂向空间设置为小于声音接收部作占用的垂向空间,可以允许将出音口设置在边框与显示面同侧的正面上,保证了较好的音质,同时,由于垂向空间占用很小,完全还可以满足窄边框的设计要求,使得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电子设备整体空间占用更小,用户安装使用更为方便。
在采用的本实施例提供的导声装置的电子设备布局时,可将音箱2200设置在显示屏后侧与壳体围成的空间内,或者显示屏底部靠后部壳体的空间内,这些位置未被其它元件利用的空间较多,也不会导致电子设置整体体积的增加,而进一步利用本实施例的导声装置将音箱的声音传递到显示面所在的正面,保证音质效果,克服了布局、音质效果及窄边框设计难以同时兼顾的难题。电子设备前面边框2000的具体高度受出音口2321高度的限制,优选的,采用本实施例导声装置2300的电子设备,在前置出声保证音量音质的同时,可以将边框的高度做到1.5-5mm,实现视觉上的超薄边框。
由于在电子设备中的增加了导声装置2300,通过导声装置对声音的传导作用,还能够起到增强音箱2200发出的音波的作用,从而提升音波的传播距离。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手段中,入音口2311在安装基准面3000内的投影宽度小于出音口2321在安装基准面3000内的投影宽度,其中,投影宽度是指图2中垂直于纸面方向的长度。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声波在导声装置2300中由较窄的空间逐渐向较宽的空间传播,从而提高了声波的传播范围以及声音传播的指向性。
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中的导声体232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2322和第二部分2323,第一部分2322连接声音接收部2310,出音口2321设置在第二部分2323背离第一部分2322一侧。
其中,第一部分2322在安装基准面3000上的垂向高度由入音口2311向出音口2321逐渐减小,且第一部分2322在安装基准面3000上的垂向高度大于等于第二部分2323在安装基准面3000内的垂向高度。
第一部分2322在安装基准面3000内的投影宽度由入音口2311向出音口2321逐渐增大,且第一部分2322在安装基准面3000内的投影宽度小于第二部分2323在安装基准面3000内的投影宽度。
通过将第一部分2322的垂向高度设置成逐渐降低的结构,可在垂向方向上将声波进行压缩,将第一部分2322的宽度设置成逐渐增大的结构,可以使得第一部分2322的内表面实现光滑的过渡,避免出现死角,从而有利于声波在导声体2320内的传递,降低传播时的音量损失。
可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部分2323在安装基准面3000上的垂向高度处处相等,可选地,第二部分2323在安装基准面3000上的垂向高度沿着某个方向渐变,具体情况视工程实现而定;第二部分2323在安装基准面3000内的投影宽度处处相等或者大致相等又或者呈现朝着某个方向发生渐变,具体情况视工程实现而定。
可选地,将第二部分2323设置成上述大体上呈长方体状的结构,能够便于加工电子设备的容纳腔2100,降低加工难度,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方便将其安装在电子设备上。
本实施方式中,出音口2321外缘还设有减震泡棉2330和以及其口部设置有喇叭网2340,其中,减震泡棉2330环绕在出音口2321的外壁上,具体可采用粘接等手段粘接在出音口2321的外壁上,用于减缓由于喇叭与电子设备之间的机震;喇叭网22340设置在出音口2321的末端。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实现减震和声音均匀导出的作用。
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的导声装置还包括等化器2350,等化器2350的入音口2351连接入音口2311,等化器2350用于将音箱2200发出的声音均匀的传递。
也即,等化器入音口2351与声音接收部2310的入音口2311相通,等化器出音口2352与导声体2320的出音口2321相通。其中,等化器入音口2351与等化器出音口2352之间可以具有一定角度,例如九十度,即本实施例通过等化器2350可以将音箱2200发出的在垂直方向上进行压缩,在水平方向上进行扩散。等化器2350可设置在导声体2320靠近声音接收部2310的一侧,具体的可以设置在导声体2320的第一部分2322内。
等化器入音口2351内设有多个导音板2353,相邻的两个导音板2353之间的间隔相等,相邻的两个导音板2353之间的间隙形成等化器的入音孔。通过设置均匀分布的导音板2353可以使各种频率声波在等化器2350内实现均匀分布,从而使声波均匀的进入导声体2320中,实现导声体2320内各处音量的一致性。
本实施方式中,等化器2350与第一部分2322可以采用一体注塑的方式成型,在等化器2350上还设有多个拔模孔2354,从而便于成型工艺的实施,相邻的两个拔模孔2354之间形成等化器出音口2352。
具体的,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导声组件的爆炸图;请参照图5。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导声装置2300可由两部分组合而成,导声装置2300包括导声装置前壳2360和导声装置后壳2370,导音板2353可以设置在导声装置前壳2360和导声装置后壳2370中的任一一个上,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在导声装置后壳2370上。导声装置前壳2360和导声装置后壳2370通过卡接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固定,从而便于安装和拆卸。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导声装置前壳2360与导声装置后壳2370上设有相适配的卡持部,卡持部具体包括设置在导声装置后壳2370边缘且沿着导声装置后壳2370延伸的卡槽2371;卡持部还包括设置在导声装置后壳2370上的卡持孔2372;导声装置前壳2360上设有与上述卡槽2371和卡持孔2372相配合的卡持结构,从而可以通过卡合实现导声装置前壳2360和导声装置后壳2370的固定连接。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音箱在电子设备内的结构简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声组件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简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供的导声组件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简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声组件的内部结构简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声装置的结构简图。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设备4000,包括壳体,壳体的下端设有容纳腔4100,容纳腔4100内设有导声组件,导声组件包括音箱4200和导声装置4300,导声装置4300在图8所示方向大体呈L形,导声装置4300包括入音部4310和出音部4320,入音部4310和出音部4320相通,入音部4310的入音口4311与出音部4320的出音口4321并排设置,入音部4310的入音口4311处的高度大于出音部4320的出音口4321处的高度。
具体的,如图8-图12所示,电子设备4000一般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背光模组4500和设置在壳体表面的显示器4600,背光模组4500设置在壳体内靠近显示器4600的一端,背光模组4500与壳体的另一端之间形成有容纳腔4100,容纳腔4100内设有喇叭支架4400和音箱4200,音箱4200设置在容纳腔4100靠近壳体的下边框4700一侧,音箱4200固定设置在喇叭支架4400上,具体的,可以采用吊装方式通过螺栓连接或卡接等手段实现音箱4200的固定。
音箱4200具体可以包括音箱壳体4210和设置在音箱壳体4210下部的喇叭4220,导声装置4300的入音口连接喇叭2220,从而将喇叭2220发出的声音导出。
导声装置2300弯曲呈L形,入音部4310的上表面与出音部4320的上表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者等于九十度。也即,从图8所示的角度看入音部4310和出音部4320连接大致形成L形,也就是沿着电子装备厚度的方向,导声装置2300的高度逐渐降低构成L形;又或导声装置2300的高度在其中间某个地方为阶梯状构成L形,如入音部4310以及出音部4320的连接处为阶梯状。导声装置4300包括供声音导入的入音部4310和供声音导出的出音部4320,其中,入音部4310位于导声装置4300在图示平面内的右侧,出音部4320位于导声装置4300在图示平面内的左侧,入音部4310和出音部4320相通,以实现声音的传播。
在本实施方式中,入音部4310的入音口4311平行于出音部4320的出音口4321,从而保证声音的水平传播;同时,入音部4310在入音口4311处的高度大于出音部4320在出音口4321处的高度,从而使得出音部在出音口4321处所占高度较低,可以允许将出音口设置在边框与显示面同侧的正面上,保证了较好的音质,同时,由于垂向空间占用很小,完全还可以满足窄边框的设计要求,使得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电子设备整体空间占用更小,用户安装使用更为方便。入音部4310的入音口4311平行于出音部4320的出音口4321,入音部4310在入音口4311处的高度大于出音部4320在出音口4321处的高度,主要是为了保证声音在水平方向传播不变的同时,在高度方向上具有较大的落差,方便在电子设备的正面将喇叭出口做成一条长条状的微缝。在本实施例中入音部4310的入音口4311与出音部4320的出音口4321相互平行,具体指的是入音部4310的入音口4311与出音部4320的出音口4321并排设置,在具体工程实现的时候,入音部4310的入音口4311与出音部4320的出音口4321可以平行设置,又或者入音部4310的入音口4311与出音部4320的出音口4321可以稍微倾斜,只要不影响声音在水平方向的传播即可。
在采用的本实施例提供的导声装置的电子设备布局时,可将音箱4200设置在显示屏后侧与壳体围成的空间内,或者显示屏底部靠后部壳体的空间内,这些位置未被其它元件利用的空间较多,也不会导致电子设置整体体积的增加,而进一步利用本实施例的导声装置将音箱的声音传递到显示面所在的正面,保证音质效果,克服了布局、音质效果及窄边框设计难以同时兼顾的难题。电子设备前面边框的具体高度受出音口4321高度的限制,优选的,采用本实施例导声装置4300的电子设备,在前置出声保证音量音质的同时,可以将边框的高度做到1.5-5mm,实现视觉上的超薄边框。
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案,导声装置4300还能够起到增强音箱2200发出的音波的作用,从而提升音波的传播距离。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导声装置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导声装置4300的高度沿着入音部4310的入音口4311朝向出音部4320的出音口4321的方向缩小。
具体的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入音部4310的高度沿着入音部4310的入音口4311朝向出音部4320的出音口4321的方向缩小。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声音在导声装置4300中逐渐聚拢,实现增强音效的作用;同时,由于导声装置4300的高度逐渐缩小,先将声音进行压缩,将声音的能力进行集中聚拢,同时导声装置4300的内表面可以实现光滑的过渡,避免出现死角,从而有利于降低传播时的音量损失。
本实施方式中,出音部4320呈扁平状,从而有利于增强音效。
具体的,如图8所示,上述扁平状是指出音部4320整体的厚度小于入音部4310的厚度,例如可以使出音部4320的厚度沿着入音部4310的入音口4311朝向出音部4320的出音口4321的方向上保持不变。这样设置有利于声音的传递,且便于加工电子设备上配套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中的出音部4320具体可以呈扁平的喇叭状,从而有利于声音的扩散,增强音效。出音部4320呈扁平的喇叭状,扁平的喇叭状构成号角,压缩聚拢后的声音,再通过呈扁平的喇叭状的出音部4320进行扩音,提高音效的同时也提高了声音的指向性。
导声装置4300内还设置有等化器4330,等化器入音口4331与入音部4310的入音口4311相通,等化器出音口4332与出音部4320的出音口4321相通。通过等化器4330可以使进入导声装置4300内的声音均匀的分布到导声装置4300中。
具体的,等化器入音口4331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入音孔43310,入音孔43310与入音部4310的入音口4311相通,入音孔43310与等化器出音口4332之间构成第一导音通道。进入等化器4330内的声音经过不同的第一导音通道后被均匀的传递至导声装置4300内部各处。
进一步地,入音孔43310为竖向设置的入音缝。入音孔43310呈竖向设置的入音缝,可以更好地均匀各种频率的声音,同时可以对声音进行初步压缩。
本实施方式中,等化器4330包括至少两个导声结构4333,相邻的导声结构4333之间形成入音孔43310以及第一导音通道。
具体的,导声结构4333包括第一板件43331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一板件43331两侧的倾斜隔板43332,第一板件43331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一板件43331两侧的倾斜隔板43332构成三角状。
第一板件43331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一板件43331两侧的倾斜隔板43332围绕形成具有拔模孔4334的空心三角柱,通过设置拔模孔4334可以方便加工,提高加工效率。
进一步地,。相邻的第一板件43331之间构成等化器的入音孔43310,相邻的倾斜隔板43332的夹角之间构成等化器出音口4332。两个倾斜隔板43332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故等化器入音口4331的宽度小于等化器出音口4332的宽度。经过入音孔43310初步压缩的声音,在进入第一导音通道的前半段作进一步的压缩,同时由于等化器入音口4331的宽度小于等化器出音口4332的宽度,可得知第一导音通道的出口处比入口处要大,使得整个第一导音通道也是成喇叭形,使得经过压缩后的声音在第一通道中传输后就有初步扩音的效果。然后再进入呈扁平的喇叭状的出音部4320中进行再次扩音,使得音效以及声音指向性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在本实施方式中,入音孔43310与等化器出音口4332可以相互垂直,使得对声音的压缩效果增强。。
等化器入音口4331处下表面的高度大于出音部4320的出音口4321处下表面的高度,增加等化器入音口4331以及出音部4320的出音口4321处的高度差,方便将出音部4320的厚度做薄
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声波在等化器内由较窄的空间逐渐向较宽的空间传播,从而提高了声波的传播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5)
1.一种导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与音箱连接的声音接收部以及用于将声音导出的导声体;所述声音接收部的端面设有入音口,所述导声体背离所述声音接收部的末端设有出音口;所述导声体的底部位于一安装基准面上,所述声音接收部与所述导声体位于所述安装基准面的同一侧,且所述声音接收部的底部位于所述安装基准面内或距离所述安装基准面预设距离;所述导声体末端的垂向高度小于所述声音接收部的垂向高度;
还设有等化器,等化器入音口连接所述声音接收部的入音口,所述等化器用于将所述音箱发出的声音均匀的传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音口在所述安装基准面内的投影宽度小于所述出音口在所述安装基准面内的投影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声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连接所述声音接收部,所述出音口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背离所述第一部分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安装基准面内的垂向高度由所述入音口向所述出音口逐渐减小,且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安装基准面内的垂向高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安装基准面内的垂向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声音接收部处在所述安装基准面内的投影宽度大于第一部分连接所述第二部分处在所述安装基准面内的投影宽度,且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安装基准面内的投影宽度小于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安装基准面内的投影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安装基准面内的垂向高度基本相等,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安装基准面内的投影宽度基本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口内还设有减震泡棉和喇叭网,所述减震泡棉环绕在所述出音口的外侧壁上,所述喇叭网设置在所述出音口的末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等化器入音口设有多个导音板,相邻的两个所述导音板之间的间隔相等,相邻的两个所述导音板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等化器的入音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等化器上还设有多个拔模孔。
10.一种导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声装置呈L形,所述导声装置包括入音部和出音部,所述入音部和所述出音部相通,所述入音部的入音口与所述出音部的出音口并排设置,所述入音部的入音口处的高度大于所述出音部的出音口处的高度;
所述导声装置的高度沿着所述入音部的入音口朝向所述出音部的出音口的方向缩小;
所述入音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出音部的上表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者等于九十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音部的高度沿着所述入音部的入音口朝向所述出音部的出音口的方向缩小。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部呈扁平状。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导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部的厚度沿着所述入音部的入音口朝向所述出音部的出音口的方向上保持不变。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部呈扁平的喇叭状。
15.如权利要求10至14任一项所述的导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声装置内还设置有等化器,等化器入音口与所述入音部的入音口相通,等化器出音口与所述出音部的出音口相通。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导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等化器入音口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入音孔,所述入音孔与所述入音部的入音口相通,所述入音孔与所述等化器出音口之间构成第一导音通道。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导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音孔为竖向设置的入音缝。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导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等化器包括至少两个导声结构,相邻的所述导声结构之间形成所述入音孔以及所述第一导音通道。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导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声结构包括第一板件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件两侧的倾斜隔板,所述第一板件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件两侧的所述倾斜隔板构成三角状。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导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件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件两侧的所述倾斜隔板围绕形成具有拔模孔的空心三角柱。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导声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倾斜隔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导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音孔与所述等化器的出音口相互垂直。
23.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导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等化器入音口处下表面的高度大于所述出音部的出音口处下表面的高度。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导声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第一板件之间构成所述等化器的入音孔,相邻的倾斜隔板的夹角之间构成所述等化器的出音口,所述入音孔的宽度小于所述等化器出音口的宽度。
2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音部的入音口平行于所述出音部的出音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573659.0U CN211128150U (zh) | 2019-09-20 | 2019-09-20 | 导声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573659.0U CN211128150U (zh) | 2019-09-20 | 2019-09-20 | 导声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128150U true CN211128150U (zh) | 2020-07-28 |
Family
ID=71696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573659.0U Active CN211128150U (zh) | 2019-09-20 | 2019-09-20 | 导声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12815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051956A1 (zh) * | 2019-09-20 | 2021-03-25 |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
2019
- 2019-09-20 CN CN201921573659.0U patent/CN21112815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051956A1 (zh) * | 2019-09-20 | 2021-03-25 |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US11910157B2 (en) | 2019-09-20 | 2024-02-20 |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 | Electronic apparatus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910157B2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 |
CN106162461B (zh) | 扬声器模组 | |
CN202634636U (zh) | 喇叭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104320601B (zh) | 一种平板电视 | |
CN211128150U (zh) | 导声装置 | |
CN211128078U (zh) | 导声组件 | |
CN103067812A (zh) | 显示器 | |
CN116647797A (zh) | 扬声器及电子设备 | |
CN113329279A (zh) | 显示器及其出音装置 | |
CN215871814U (zh) | 一种音箱 | |
CN215181648U (zh) | 一种电子设备 | |
CN103260107A (zh) | 音箱 | |
CN215529218U (zh) | 一种音响孔、音响组件和白板一体机 | |
CN217770279U (zh) | 显示设备及其条形音箱 | |
CN111131963A (zh) | 音频播放设备 | |
CN215815114U (zh) | 显示装置 | |
CN220493108U (zh) | 音箱及电子设备 | |
CN216057391U (zh) | 显示设备及其条形音箱 | |
CN219577242U (zh) | 一种线性阵列组合音箱 | |
CN210629670U (zh) | 音箱和平板电视机 | |
CN219979059U (zh) | 显示器 | |
CN217770283U (zh) | 显示装置后壳及显示装置 | |
CN219227757U (zh) | 一种音箱和显示装置 | |
CN210469729U (zh) | 带有显示屏的电子产品的后壳和带有显示屏的电子产品 | |
CN218959119U (zh) | 扬声器组件及其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