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26153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26153U
CN211126153U CN201921427661.7U CN201921427661U CN211126153U CN 211126153 U CN211126153 U CN 211126153U CN 201921427661 U CN201921427661 U CN 201921427661U CN 211126153 U CN211126153 U CN 2111261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contact
fixing
terminal
elastic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2766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左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2766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261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261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261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电性连接一第一电子元件和一第二电子元件的电连接器,包括:一本体,本体具有一上表面和一下表面,多个收容孔贯穿上表面和下表面;多个第一端子,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弯折部、一第一固定部和一第一接触部,第一固定部部分收容于收容孔,第一接触部显露于上表面,第一电子元件向下压接第一接触部;多个第二端子与第一端子分体设置,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弯折部、一第二固定部和一第二接触部,第二固定部部分与第一固定部部分于同一收容孔中水平相固定,第二接触部显露于下表面并向下压接第二电子元件,从而形成双面压缩,且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弹性形变范围较大。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电性连接第一电子元件和第二电子元件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中国申请号为CN201220044448.X的专利,其揭示了一种电性连接一第一电子元件和一第二电子元件的电连接器,包括一本体及收容于所述本体的多个第一端子和多个第二端子,所述本体具有多个收容槽、多个第一卡持槽和多个第二卡持槽,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固定部,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于所述收容槽竖直焊接固定,每一所述收容槽设有一第一凸台和一第二凸台,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弹性臂位于所述第一凸台上方,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弹性臂位于所述第二凸台下方,所述第一端子侧向延伸一第一卡持臂卡持于所述第一卡持槽,所述第二端子侧向延伸一第二卡持臂卡持于所述第二卡持槽。
上述结构中,存在以下问题:
1.所述收容槽需要设置足够大,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才能竖直相焊接固定,同时所述收容槽中还设有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所述收容槽的结构复杂,成型困难;
2.所述本体还需要设置所述第一卡持槽和所述第二卡持槽卡持固定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元件组装困难;
3.所述第一端子侧向延伸所述第一卡持臂,所述第二端子侧向延伸所述第二卡持臂,端子结构较复杂,端子所占的空间较大,不利于实现端子密集化;
4.所述第一弹性臂位于所述第一凸台的上方,所述第二弹性臂位于所述第二凸台的下方,当所述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受到压力时,所述第一弹性臂向下移动抵持所述第一凸台,所述第二弹性臂向上移动抵持所述第二凸台,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的弹性形变范围大大减小了。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利用两端子的固定部相固定于本体中,两端子的弯折部分别大致显露于本体上表面和下表面,从而提供一种端子结构简单且易于装配、端子弹性形变范围较大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一第一电子元件和一第二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所述本体具有一上表面和一下表面,至少一个收容孔贯穿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至少一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弯折部及自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两端分别延伸的一第一固定部和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固定部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孔,所述第一接触部显露于所述上表面,所述第一电子元件向下压接所述第一接触部;至少一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分体设置,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弯折部及自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两端分别延伸的一第二固定部和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固定部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孔,所述第二接触部显露于所述下表面并向下压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在所述收容孔中为水平固定相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同一垂线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弯折部具有一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二弹性部水平向下抵接所述上表面,所述第二弹性部在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且所述第二弹性部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同一侧。
进一步,自所述第二弹性部一端向下且朝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方向延伸一第一弹性部,自所述第二弹性部另一端向上且朝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方向延伸一第三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和所述第三弹性部在竖直方向上成一夹角。
进一步,所述第一弹性部和所述第一固定部在所述上表面的投影位于同一第一直线,所述第三弹性部和所述第一接触部在上表面的投影位于同一第二直线,所述第一弹性部和所述第三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二弹性部靠近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同一侧,所述第一直线与所述第二直线相平行。
进一步,当所述第一电子元件向下压接所述第一接触部时,所述第一弯折部向上变形,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上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进一步,所述第一弯折部具有一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二弹性部两端分别延伸一第一弹性部和一第三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三弹性部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弹性部在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所述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一接触部均经过同一竖直面。
进一步,所述第一弹性部部分水平向下抵接所述上表面,所述第一弹性部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孔。
进一步,所述第三弹性部具有一水平段和自所述水平段向上弯折延伸的一延伸段,所述第一接触部自所述延伸段向上延伸,且所述水平段、所述延伸段与所述第一弹性部均经过同一竖直面。
进一步,所述第一固定部具有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具有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为水平焊接,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水平投影和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水平投影均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的水平投影错开,所述第二弯折部的水平投影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水平投影均与所述第二焊接部的水平投影错开。
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相对于所述本体为对称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在所述收容孔中水平固定相连接,所述第一弯折部大致显露于所述上表面,所述第二弯折部大致显露于所述下表面,从而实现双面压缩接触,保证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之间、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之间的稳定接触,同时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本体不固定,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本体不固定,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的弹性形变不受所述本体的限制,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的抗疲劳性强,结构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端子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5为图4沿A-A剖视本体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端子的立体图;
图7为图6的前视图;
图8为图6的右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分解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1为图10沿B-B剖视本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电连接器100
本体1 上表面11 下表面12 收容孔13
第一端子2 第一弯折部21 第一弹性部211 第二弹性部212
第三弹性部213 水平段2131 延伸段2132 第一固定部22
第一焊接部221 第一接触部23
第二端子3 第二弯折部31 第四弹性部311 第五弹性部312
第六弹性部313 第二固定部32 第二焊接部321 第二接触部33
第一直线L1 第二直线L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电连接器100有关一种用于将一第一电子元件(未图示,下同)与一第二电子元件(未图示,下同)进行电性连接的平面格栅连接器(LandGridArray,LGA),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本体1,及收容于所述本体1的多个第一端子2和多个第二端子3,所述第一电子元件向下压接每一所述第一端子2,每一所述第二端子3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所述第一端子2和所述第二端子3部分重叠固定于所述本体1。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为芯片模块,所述第二电子元件为电路板;或者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为电路板,所述第二电子元件为芯片模块。
如图1至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所述本体1具有一上表面11和一下表面12,多个收容孔13贯穿所述上表面11和所述下表面12,所述第一端子2从上往下收容于一个所述收容孔13中,所述第二端子3从下往上收容于同一个所述收容孔13中,所述第一端子2与所述第二端子3在所述收容孔13中为水平固定相连接,所述第一端子2部分抵接所述上表面11,所述第二端子3部分抵接所述下表面12。所述本体1仅设有所述收容孔13收容所述第一端子2和所述第二端子3,不需要另外设置限位结构,所述本体1构造简单,利于成型。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端子2具有一第一弯折部21及自所述第一弯折部21的两端分别延伸的一第一固定部22和一第一接触部23,所述第一固定部22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孔13,所述第一接触部23显露于所述上表面11,所述第一接触部23和所述第一固定部22之间具有高度差,所述第一电子元件向下压接所述第一接触部23,所述第一端子2具有上下方向的变形空间。所述第一固定部22具有一第一焊接部221,所述第一弯折部21的水平投影和所述第一接触部23的水平投影均与所述第一焊接部221的水平投影错开。
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弯折部21具有一第二弹性部212,所述第二弹性部212水平向下抵接所述上表面11,所述第一固定部22和所述第一接触部23是自所述第一弯折部21两端分别延伸形成的,所述第二弹性部212在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22和所述第一接触部23之间,且所述第二弹性部212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22和所述第一接触部23的同一侧,又所述第二弹性部212是水平位于所述上表面11,因此所述第一固定部22和所述第一接触部23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距离,所述第一端子2在同样体积的前提下具有较长的弹性变形部分,所述第一端子2所占空间较小且弹性较好。
如图3和图5所示,当所述第一电子元件向下压接所述第一接触部23时,所述第二弹性部212向上变形,所述第二弹性部212和所述上表面11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第二弹性部212与本体1之间不固定,即所述第一端子2发生弹性形变时不会受所述本体1的限制,所述第一端子2具有较大的弹性变形空间,所述第一端子2抗疲劳性强。
如图3至图5所示,自所述第二弹性部212一端向下且朝所述第一固定部22的方向延伸一第一弹性部211,自所述第二弹性部212另一端向上且朝所述第一接触部23的方向延伸一第三弹性部213,所述第一弹性部211和所述第三弹性部213在竖直方向上成一夹角。所述第一弹性部211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22和所述第二弹性部212,所述第三弹性部213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23和所述第二弹性部212,所述第二弹性部212为水平设置,所述第一弹性部211和所述第三弹性部213均为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弹性部211和所述第一固定部22在所述上表面11的投影位于同一第一直线L1,所述第三弹性部213和所述第一接触部23在上表面11的投影位于同一第二直线L2,且所述第一弹性部211和所述第三弹性部213位于所述第二弹性部212靠近所述第一固定部22的同一侧,所述第一直线L1与所述第二直线L2相平行,即所述第一弯折部21为螺旋式上升,所述第一端子2经过两次倾斜延伸和一次水平延伸从而大致形成三段位于不同平面的第一弹性部211、第二弹性部212和第三弹性部213,所述第一端子2具有较大的弹性形变范围,两次倾斜延伸为方向相反的向上延伸,因此所述第一端子2受力发生弹性形变时,所述第一弹性部211和所述第三弹性部213可以相平衡,结构较稳定。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所述第二端子3与所述第一端子2分体设置,所述第二端子3具有一第二弯折部31及自所述第二弯折部31的两端分别延伸的一第二固定部32和一第二接触部33,所述第二固定部32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孔13,所述第二固定部32与所述第一固定部22在所述收容孔13中为水平固定相连接,所述收容孔13用于收容所述第一固定部22和所述第二固定部32,所述第二弹性部212向下抵接所述上表面11,所述第五弹性部向上抵接所述下表面12,所述第一端子2和所述第二端子3即可固定于所述本体1,所述第一端子2和所述第二端子3结构简单。所述第二接触部33显露于所述下表面12并向下压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所述第二接触部33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3位于同一垂线上,从而形成双面压缩,且所述第一端子2和所述第二端子3相对于所述本体1为对称结构,所述第一接触部23和所述第二接触部33之间受力均衡,保证所述第一端子2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之间、所述第二端子3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之间稳定接触。
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二接触部33和所述第二固定部32之间具有高度差,所述第二端子3具有上下方向的变形空间。所述第二固定部32具有一第二焊接部321,所述第二焊接部321与所述第一焊接部221为水平焊接,所述第二弯折部31的水平投影和所述第二接触部33的水平投影均与所述第二焊接部321的水平投影错开,所述第一焊接部221和所述第二焊接部321为镭射点焊固定,镭射点焊是采用连续或脉冲激光束加以实现,所述第一焊接部221与所述第二焊接部321镭射点焊过程中不会损坏其它元件,所述第一固定部22和所述第二固定部32为水平固定,便于进行镭射点焊。
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二弯折部31具有一第五弹性部312,所述第五弹性部312水平向上抵接所述下表面12,所述第二固定部32和所述第二接触部33是自所述第二弯折部31两端分别延伸形成的,所述第五弹性部312在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部32和所述第二接触部33之间,且所述第五弹性部312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部32和所述第二接触部33的同一侧,又所述第五弹性部312是水平位于所述下表面12,因此所述第二固定部32和所述第二接触部33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距离,所述第二端子3在同样体积的前提下具有较长的弹性变形部分,所述第二端子3所占空间较小且弹性较好。
如图3和图5所示,当所述第二接触部33向下压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时,所述第五弹性部312向下变形,所述第五弹性部312和所述下表面12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第五弹性部312与本体1之间不固定,即所述第二端子3发生弹性形变时不会受所述本体1的限制,所述第二端子3具有较大的弹性变形空间,所述第二端子3抗疲劳性强。
如图3至图5所示,自所述第五弹性部312一端向下且朝所述第二固定部32的方向延伸一第四弹性部311,自所述第五弹性部312一端向上且朝所述第二接触部33的方向延伸一第六弹性部313,所述第四弹性部311和所述第六弹性部313在竖直方向上成一夹角。所述第四弹性部311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32和所述第五弹性部312,所述第六弹性部313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33和所述第五弹性部312,所述第五弹性部312为水平设置,所述第四弹性部311和所述第六弹性部313均为倾斜设置,所述第四弹性部311和所述第二固定部32在所述上表面11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直线L1,所述第六弹性部313和所述第二接触部33在上表面11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直线L2,且所述第四弹性部311和所述第六弹性部313位于所述第五弹性部312靠近所述第二固定部32的同一侧,所述第一直线L1与所述第二直线L2相平行,即所述第二弯折部31为螺旋式上升,所述第二端子3经过两次倾斜延伸和一次水平延伸从而大致形成三段位于不同平面的第四弹性部311、第五弹性部312和第六弹性部313,所述第二端子3具有较大的弹性形变范围,又两次倾斜延伸为方向相反的向上延伸,因此所述第二端子3受力发生弹性形变时,所述第四弹性部311和所述第六弹性部313可以相平衡,结构较稳定。
如图6至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22、所述第一弯折部21、所述第一接触部23均经过同一所述竖直面,即所述第一端子2在宽度方向上所占的空间较小,利于实现端子密集化排列。所述第一弹性部211部分水平向下抵接所述上表面11,所述第一弹性部211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孔13,所述第二弹性部212向上弯折延伸,所述第三弹性部213具有一水平段2131和自所述水平段2131向上弯折延伸的一延伸段2132,所述第一接触部23自所述延伸段2132向上延伸,所述第一端子2利用所述第一弹性部211在组装时可进行限位,所述第一端子2具有两段水平延伸和两段弯折延伸,所述第一端子2体积较小且具有较强的弹性形变范围,所述第一端子2抗疲劳性强。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和功能与第一实施例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有下列有益效果:
1.所述第一端子2从上往下,所述第二端子3从下往上组装至所述收容孔13中,所述第一焊接部221和所述第二焊接部321为水平镭射点焊,所述第二弹性部212向下抵接所述上表面11,所述第五弹性部312向上抵接所述下表面12,从而将所述第一端子2和所述第二端子3固定于本体1中,所述第一端子2和所述第二端子3结构简单,所述本体1只需设置所述收容孔13,因此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成型及组装过程较简单。
2.所述第一端子2和所述第二端子3具有多段不同方向的延伸,所述第一端子2和所述第二端子3可在同样体积的前提下保证了所述第一端子2和所述第二端子3均具有较强的弹性,所述第一端子2基本只有所述第一固定部22收容于所述收容孔13中,所述第二端子3基本只有所述第二固定部32收容于所述收容孔13中,因此所述第一端子2和所述第二端子3均具有较大的弹性形变范围,所述第一端子2和所述第二端子3的抗疲劳性强。
3.所述第一端子2和所述第二端子3相对于所述本体1为对称结构,所述第一电子元件向下压接所述第一端子2,所述第二端子3向下压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从而形成双面压缩,保证所述第一端子2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之间、所述第二端子3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之间的稳定接触。
4.所述第一固定部22和所述第二固定部32为水平固定相连接,即所述第一端子2与所述第二端子3具有水平贴合的部分,所述第一端子2和所述第二端子3之间接触更加稳定。且所述第一焊接部221和所述第二焊接部321为镭射点焊,水平设置所述第一固定部22和所述第二固定部32利于点焊。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一第一电子元件和一第二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所述本体具有一上表面和一下表面,至少一个收容孔贯穿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
至少一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弯折部及自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两端分别延伸的一第一固定部和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固定部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孔,所述第一接触部显露于所述上表面,所述第一电子元件向下压接所述第一接触部;
至少一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分体设置,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弯折部及自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两端分别延伸的一第二固定部和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固定部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孔,所述第二接触部显露于所述下表面并向下压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
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在所述收容孔中为水平固定相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同一垂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具有一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二弹性部水平向下抵接所述上表面,所述第二弹性部在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且所述第二弹性部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同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二弹性部一端向下且朝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方向延伸一第一弹性部,自所述第二弹性部另一端向上且朝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方向延伸一第三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和所述第三弹性部在竖直方向上成一夹角。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和所述第一固定部在所述上表面的投影位于同一第一直线,所述第三弹性部和所述第一接触部在上表面的投影位于同一第二直线,所述第一弹性部和所述第三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二弹性部靠近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同一侧,所述第一直线与所述第二直线相平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电子元件向下压接所述第一接触部时,所述第一弯折部向上变形,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上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具有一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二弹性部两端分别延伸一第一弹性部和一第三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三弹性部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弹性部在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所述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一接触部均经过同一竖直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部分水平向下抵接所述上表面,所述第一弹性部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孔。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弹性部具有一水平段和自所述水平段向上弯折延伸的一延伸段,所述第一接触部自所述延伸段向上延伸,且所述水平段、所述延伸段与所述第一弹性部均经过同一竖直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具有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具有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为水平焊接,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水平投影和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水平投影均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的水平投影错开,所述第二弯折部的水平投影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水平投影均与所述第二焊接部的水平投影错开。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相对于所述本体为对称结构。
CN201921427661.7U 2019-08-29 2019-08-29 电连接器 Active CN2111261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27661.7U CN211126153U (zh) 2019-08-29 2019-08-29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27661.7U CN211126153U (zh) 2019-08-29 2019-08-29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26153U true CN211126153U (zh) 2020-07-28

Family

ID=71704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27661.7U Active CN211126153U (zh) 2019-08-29 2019-08-29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2615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17644B2 (en) 2021-01-26 2023-11-14 Lotes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17644B2 (en) 2021-01-26 2023-11-14 Lotes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65237B (zh) 电连接器
US1038905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8615995B (zh) 电连接器
US9882296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8493643A (zh) 电连接器及端子
US10003150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7565235A (zh) 电连接器
CN201797097U (zh) 一种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CN108987967B (zh) 电连接器
CN111064025B (zh) 电连接器
CN110034430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109713477B (zh) 电连接器
CN2779655Y (zh) 电连接器
CN211126153U (zh) 电连接器
CN112467438A (zh) 电连接器
CN210182644U (zh) 电连接器
US869058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low profile application
CN202503136U (zh) 电连接器
CN210111103U (zh) 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CN201185294Y (zh) 电池连接器
CN108470999B (zh) 电连接器
CN113097764A (zh) 导电端子
US8002594B2 (en) Electrical contact for use with LGA socket connector
CN205211988U (zh) 弹簧夹和电连接器
CN109037988A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