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92875U - 座具单元及座具 - Google Patents

座具单元及座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92875U
CN211092875U CN201921465471.4U CN201921465471U CN211092875U CN 211092875 U CN211092875 U CN 211092875U CN 201921465471 U CN201921465471 U CN 201921465471U CN 211092875 U CN211092875 U CN 2110928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rail
movable rail
seating unit
connect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6547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基
叶金
蒋小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E Furnitu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E Furnitu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E Furnitu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UE Furnitu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6547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928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928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928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座具单元及座具,包括底座,滑轨组件,滑轨组件具有相互滑动配合的动轨与静轨,以及座支撑件,座支撑件分为外座与内座,内座被配置为总是保持在大致水平状态或与水平面呈锐角,外座上开设有避让空间,且内座选择性的嵌入至所述避让空间内并被外座所包围,外座相对于动轨铰接,内座相对于外座或动轨铰接;还包括背支撑件与连杆,连杆的一端与底座铰接,连杆的另一端与内座之间设有在内座升降过程中对内座进行支撑的滑槽引导机构。本实用新型首先提供了一种座具单元,可以在两个状态自由转换间,只需靠滑轨组件滑动配合即可实现,操作简便,成本较低。本实用新型继而提供了一种座具,与上述座具单元配合使用,操作简便,坐站转换方便迅速。

Description

座具单元及座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坐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座具单元及座具。
背景技术
座具在现代人学习和工作中广泛使用,对于大多数办公椅或学习椅而言,只具备坐的功能;从生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站久了腿部负荷过重使人易感到劳累;而坐久了人也会感到难受或疲劳,同时还会因为脑供血不足、全身重量压在脊椎底端等引发诸如记忆力减退、头痛头晕、腰椎颈椎等各种疾病,对身体不利。久坐对身体不利已有许多研究和报道,一个人站久了就希望能坐坐,而坐久了又希望能够站站。
在久坐的人中间,似乎办公室白领和在校学习的学生坐的时间最长,他们几乎整小时整天地坐着工作或者学习,很难进行姿势的调节,不仅人很容易产生疲劳,而且身体容易受到影响。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最好让人的“坐”和“站”能够交替进行。
现有技术中已存在同时具备坐站功能的椅子,比如上海电机学院在2014年 3月21日提出的申请号为:“CN201410106815.8”、实用新型名称为:“一种可坐可站的椅子”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的使用方法如下:
(1)想采用“坐态”形式时,可将所述左翻板10和所述右翻板11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杆1201、第一滑动销1401和第一紧定螺栓1301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杆1202、第二滑动销1402和第二紧定螺栓1302调整为水平状态,使所述左翻板10和所述右翻板11成为“座具”,人可坐在座具上靠着靠背6双脚踏在踏脚板15上,还可以将活动扶手8放下供使用。
(2)想采用“立姿”形式时,可将所述左翻板10和所述右翻板11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杆1201、第一滑动销1401和第一紧定螺栓1301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杆1202、第二滑动销1402和第二紧定螺栓1302垂直放下,人就可以“跨”着横梁9靠在靠背6上呈站立状态,可将活动扶手8放下供站稳使用。
(3)想采用“单边立姿”形式时,可将所述左翻板10和所述右翻板11中的其中一个翻板单独放下,另一个保持水平状态。具体可将所述左翻板10或者所述右翻板11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杆1201、第一滑动销1401和第一紧定螺栓1301 或者所述第二支撑杆1202、第二滑动销1402和第二紧定螺栓1302垂直放下,人就可以靠在靠背6上一半坐着,另一半的脚可以伸直直接踩在地上,还可以将活动扶手8放下供使用。
该椅子是通过左翻板10、右翻板11和横梁9的配合来实现坐站之间的转换,但该结构不适合带扶手与升降气杆的办公椅,且结构较为复杂,操作较为麻烦,应用条件具有局限性。
CN203914098U公开了一种坐立结合椅,包括椅面30、用于支撑椅面30的支撑部20,所述支撑部20具有支撑杆23,所述支撑杆23与所述椅面30活动相连,还包括摆动件40、与所述支撑部20相连的伸缩机构,所述伸缩机构沿垂直于所述椅面30方向伸缩,所述摆动件40一端与椅面30活动相连,所述摆动件40的另一端与所述伸缩机构相连。
该坐立结合椅是通过调整伸缩机构控制椅面30倾斜或恢复水平,以此来实现坐站的转换,但该椅子无法安装椅背,导致使用者背部无法倚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其在实际应用中也难以满足办公室站立办公的要求。
美国专利US5536067提供了一种座具,该座具通过三个气杆分别为:与座具的座框32中部连接的气杆46,与支撑座框的支撑杆32的中部相连的气杆52 及54的相互配合,来实现坐站之间的转换的,成本较高,且气杆均暴露于椅座的下方,影响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座具单元,该变换机构更为灵活、更为美观,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节:或坐或站,从而为“坐”、“站”姿的交替变换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带有椅背的座具,满足使用者站立办公的要求。
再进一步说,本实用新型同时又提供了一种座具,该装置与座具单元配合使用,简化了坐站工作椅的结构,还能够满足使用者的坐、站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座具单元,包括:
底座,配置为连接椅座支撑组件;
滑轨组件,立放于底座上,并且具有相互滑动配合的动轨与静轨,其中,静轨与底座固定连接;
座支撑件,设置在滑轨组件的前侧,且座支撑件分为外座与内座,内座被配置为总是保持在大致水平状态或与水平面呈锐角,外座上开设有避让空间,且内座选择性的嵌入至所述避让空间内并被外座所包围,外座相对于动轨铰接,内座相对于外座或动轨铰接;
背支撑件,其与动轨相连并随动轨一起上下移动;
连杆,连杆的一端与底座铰接,连杆的另一端与内座之间设有在内座升降过程中对内座进行支撑的滑槽引导机构;连杆还同时与外座铰接。
本实用新型首先提供了一种座具单元,其具有两个状态,即平坐状态与站姿状态;在平坐状态时,外座与内座均保持大致水平状态,两者基本处在同一面上,内座嵌入在外座内并被外座所包围,此时外座与内座构成完整的座支撑件,像普通座具一样,供人就坐办公或休息;在需要由平坐状态向站姿状态转换时,外力驱动动轨上移,使座支撑件的外座与背支撑件均随动轨上移抬高,具体的说,是使得外座后端抬高,而外座前端向下翻折保持下垂;而外座又同时与连杆铰接,因此在外座翻转过程中,拉动连杆抬起,并在抬起过程中使内座保持大致水平的状态,最后在站姿状态只有内座呈现支撑人体臀部的姿态;两个状态自由转换间,只需靠滑轨组件滑动配合即可实现;内座的一端与外座或动轨转动连接,而内座下方依靠连杆与滑槽引导机构配合实现内座的水平支撑,结构简单易实现,且节省了连杆数量;再进一步说,滑轨组件设置在背支撑件后方,不额外占用空间;并且,内座被外座所包围,是指在周向方向的包围,但并不一定指全包围,也可以采用半包围的方式,即内座的前侧及左右两侧被外座所包围,而内、外座的后端相齐平;这样可以利于内座配置不同的造型,更多的是利于骑坐的细长造型,比如细长的梯形、马鞍形状或自行车座等形状;内座与水平面呈锐角是指:内座的前端可以相对于后端翘起至与水平面呈5-15度夹角,形成类似于马鞍的造型,适应人体工学的要求,而这样形式的实现可以通过调整第一或第二连杆的长度及铰接点位置来实现。
作为优选,所述的滑槽引导机构包括滑槽与导杆,滑槽设置在连杆或是内座中的一个上,相对应的所述的导杆设置在连杆或是内座中的另一个上,导杆与滑槽滑动配合。通过导杆与滑槽配合,使得外座在翻转过程中,带动连杆转动,促使导杆与滑槽之间相对位置产生变化,从而支撑内座主体保持水平状态;采用滑槽引导机构还精简了零部件数量,使得外座翻转时形成了单一且较长的杠杆臂,因此更容易驱动连杆起降。
作为优选,所述的滑槽设置在内座上且处于内座下端,导杆设置在连杆上并与连杆垂直;且滑槽为一长槽,它沿内座长度方向大致水平设置。这样的结构使得更利于装配,外座翻转时,带动连杆起降,使导杆由滑槽的一端移动至另一端,对内座进行支撑。
作为优选,所述的滑槽下端为敞开设置。这样使得更利于装配,同时降低了装配精准度的要求,使得连杆等相关部件动作更为灵活顺畅。
作为优选,所述的连杆为独立的一根,连杆的一端铰接于底座的中间位置,导杆穿设于连杆的另一端且连杆两端露出于连杆另一端两侧;所述滑槽为对称设置的两个,两个滑槽分别处于连杆另一端的两侧。连杆为单根设置,结构更加精简,其设置在底座中间位置,对内座进行充分支撑。
作为优选,所述的连杆为左右对称的两根,两根连杆分别位于底座左右两侧,且两根连杆各自的一端与底座铰接,两根连杆的另一端穿设导杆。两根连杆左右对称设置,使得结构更为合理。
作为优选,连杆与外座的铰接点处于外座前后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并且连杆与外座的铰接点还处于连杆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这样使得在站姿状态下,外座前端可以下垂至内座中后方,不会使用者骑跨造成妨碍。
作为优选,外座相对于动轨铰接是指:外座后端与动轨铰接;或是在动轨上固定设置有支架,外座后端与支架铰接。这样使得外座相对于动轨在翻转时,前侧可以下翻较大角度,使用者在两腿跨在内座上进行骑坐时,不会受到外座的妨碍。
作为优选,至少内座的前半部分被配置为利于使用者骑跨的细长形状。使得内座在升高后,利于使用者像骑坐在马鞍上一样骑跨在内座上。
作为优选,外座为框架式结构,在外座的中部留出所述避让空间。外座采用框架式结构利于减轻重量,并方便配置坐垫,同时又利于留出避让空间。
作为优选,内座嵌入至所述避让空间内时,内座与外座处于利于平坐的同一平面上,并且两者构成完成的座支撑件。在平坐状态下,两者嵌合为一体,形成平整的座面,利于使用者就坐办公。
作为优选,底座通过椅座支撑组件支撑于地面上方,且底座距离地面的高度为360-550cm。这样可以使底座具有一个基准高度,保证在平坐状态下,使用者可以正常就座办公。
作为优选,所述的椅座支撑组件包括升降气杆、支撑脚,升降气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底座、支撑脚插接配合。通过对升降气杆进行控制,可以调节底座的高度,进而调节平坐状态下,座支撑件的高度,以适应不同身高人群的使用要求;再进一步说,在动轨向上滑移时,带动内座上移,如果此时内座的高度仍然不满足使用需要,可以辅助控制升降气杆来调节底座的高度,以满足支撑高度的要求。
作为优选,所述的椅座支撑组件包括升降气杆、支撑脚以及底盘,所述的底盘具有座体与托板,托板连接于座体上端,升降气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座体、支撑脚插接配合,底座连接于托板上。作为另外一种形式,该椅座支撑组件还配备了底盘,该底盘可以为可倾仰底盘,从而使得不仅可以正常调节底座的初始高度,还使得在平坐状态时,具有了倾仰功能,使就坐更为舒适。
作为优选,支撑脚的底部带有滚轮。以方便移动至任意位置。
作为优选,背支撑件设置在滑轨组件前侧,背支撑件与滑轨组件为平行设置或者是滑轨组件嵌入至背支撑件中。滑轨组件由背支撑件所遮挡,对外观几乎没有影响。
作为优选,背支撑件设置在滑轨组件前侧,在背支撑件背面还设有一遮挡物,所述的遮挡物与背支撑件相对固定,滑轨组件设置在遮挡物与背支撑件之间,遮挡物全部或部分遮挡滑轨组件。采用这种方式,尤其是在平坐状态下,滑轨组件几乎完全收纳于遮挡物与背支撑件之间,滑轨组件与背支撑件融为一体,整体更美观;而在站姿状态下,动轨与遮挡物、背支撑件上移,滑轨部件下半部分也可以被遮挡。
作为优选,静轨与底座固定连接是指:静轨下端与底座通过紧固件相连,或者是静轨下端与底座焊接固定。静轨可以与底座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又可以是通过焊接方式连为一体;静轨与底座既可以直接相连,又可以通过中间件固定相连;比如静轨可以为对称的两个,分设于底座的左右两侧,而静轨下端通过中间件与底座固定相连。
作为优选,还包括有使动轨与静轨保持相对固定的锁定装置,所述的锁定装置包括带有螺杆的手柄、螺孔以及纵向设置的多个定位孔,所述的螺孔设置在动轨或静轨中的一个上,螺杆穿设在螺孔内并且两者螺纹连接,定位孔设置在动轨或静轨中的另一个上。当采用人力等外力驱动动轨沿静轨向上滑动时,转换为站姿状态,此时,如升高到适合使用者的高度时,需将滑轨组件锁定,方能使内座发挥正常的支撑作用;此时,通过启动锁定装置,即旋转手柄,使螺杆插入到相应的定位孔内即可实现。
作为优选,还包括有使动轨与静轨保持相对固定的锁定装置,所述的锁定装置包括插销、支耳以及纵向设置的多个定位孔,所述的插销通过支耳设置在动轨或静轨中的一个上,并且插销穿设在动轨或静轨上预设的插接孔内,定位孔设置在动轨或静轨中的另一个上。作为另外一种实现方式,当内座升高到适合使用者的高度时,需将滑轨组件锁定,方能使内座发挥正常的支撑作用;此时,通过启动锁定装置,即拨动插销,使插销沿支耳移动,从插接孔再插入到相应的定位孔内,即可实现滑轨组件的锁定。
一种座具,包括所述的座具单元以及驱动组件,所述的驱动组件被配置为驱动动轨沿静轨滑动。
作为优选,所述的驱动组件为气杆、液压杆或电机中的任意一种。
作为优选,所述的驱动组件采用气杆或液压杆,且驱动组件的一端连接背支撑件或动轨,驱动组件的另一端连接底座或静轨。
作为优选,所述的驱动组件采用电机,且该电机为推杆电机或直线电机。
作为优选,所述的动轨与静轨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所述的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这样使得驱动组件利于藏匿收纳,节省外部空间。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出发点、理念及有益效果是:
一,本实用新型首先提供了一种座具单元,其具有三个状态:
(1)平坐状态:在平坐状态时,外座与内座均保持大致水平状态,两者基本处在同一面上,此时外座与内座构成完整的座支撑件,像普通座具一样,供人就坐办公。
(2)平坐向站姿转换时的中间状态:在需要由平坐状态向站姿状态转换时,外力驱动动轨上移,使座支撑件的外座与背支撑件均随动轨上移抬高,而外座后端抬高,外座前端向下翻折保持下垂,此时只有内座呈现支撑人体臀部的状态;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身形选择将内座提高到适宜的高度。
(3)站姿状态:此时,使用者可以呈站立状态倚靠在椅座最上方或呈跨越式骑在椅座最上方;从生理学和健康学的角度来说,更符合人们的生理健康。
二,本实用新型的座具单元可以在两个状态自由转换间,只需靠滑轨组件滑动配合即可实现;相比现有技术来说,结构较为简单,操作较为简便,且成本较低。
三,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可广泛用于传统办公椅,而无需对办公椅结构做大的修改或调整,不仅满足使用者坐站工作使用的要求,还大大降低了应用成本。
四,本实用新型继而提供了一种座具,与上述座具单元配合使用,操作简便,坐站转换方便迅速,可广泛应用于办公室、家庭、会议室等场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座具在平坐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座具在平坐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座具在平坐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座具在平坐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座具在由平坐状态向站姿状态转换时的某一中间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座具在由平坐状态向站姿状态转换时的某一中间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座具在由平坐状态向站姿状态转换时的某一中间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图8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座具在由平坐状态向站姿状态转换时的某一中间状态的侧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座具在站姿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座具在站姿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座具在站姿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座具在站姿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座具在平坐状态时隐藏座支撑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座具在由平坐状态向站姿状态转换时的某一中间状态且隐藏座支撑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座具在站姿状态时隐藏座支撑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座支撑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内座为自行车座椅形的座椅在平坐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内座为马鞍形的座椅在平坐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内座为细长梯形的座椅在平坐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2、3、4中的座具单元在平坐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2、3、4中的座具单元在站姿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2、3、4中的座具单元在平坐状态与站姿状态之间转换的侧视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2中座具单元在平坐状态且椅座支撑组件增加了底盘后的侧视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遮挡物在平坐状态时全部遮挡滑轨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3中推杆电机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形状为燕尾形的动轨与静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形状为T形的动轨与静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滑块与导轨组合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滑块与导轨分别设置在动轨、静轨上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2中的采用手柄控制的锁定装置的立体结构局部示意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4中的采用插销控制的锁定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一;
图32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4中的采用插销控制的锁定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二。
各附图标记为:椅座支撑组件1;升降气杆2;支撑脚3;滚轮4;底座5;滑轨组件6;动轨7;滑块71;翻边78;静轨8;导轨81;座支撑件9;外座 10;内座11;背支撑件12;遮挡物13;连杆14;驱动组件15;容纳空间16;
气杆的活塞杆头部17;气杆座的底部18;避让空间20;支架21;底盘30;座体31;托板32;螺杆33;手柄34;螺孔35;定位孔36;拉杆37;横杆37a;弹簧38;转轴39;电机40;滑移轨41;滑移块42;电机座43;插销50;支耳 51;插接孔52;滑槽60与导杆6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至少一个”指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实施例1:首先定义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参考方位,本实用新型将座具在正常安装使用时,座具的前方为前端、前侧,而座具的后方包括椅背所在的位置为后端、后侧。
本实施例首先提供了一种座具单元,如图1-29所示,包括:
椅座支撑组件1,所述的椅座支撑组件1包括升降气杆2,升降气杆2的下端插接配合有底部带有滚轮4的支撑脚3。
通过椅座支撑组件1支撑于地面上方的底座5,所述的底座5与升降气杆2 的上端插接配合,且底座5距离地面的高度可通过升降气杆2来控制,本实施例中高度设置为360-550cm;其中400cm为大多数人适宜的高度。
竖直设置在底座5上的滑轨组件6,所述的滑轨组件6具有相互滑动配合的动轨7与静轨8,其中静轨8与底座5焊接固定,或是通过紧固件连接。
设置在滑轨组件6的前侧的座支撑件9;座支撑件9分为外座10与内座11,内座11被配置为总是保持在大致水平状态或与水平面呈锐角,且内座11的前半部分被配置为利于使用者骑跨的细长形状,使得内座11在升高后,利于使用者像骑坐在马鞍上一样骑跨在内座11上。
本实施例的外座10为框架式结构,在外座10的中部开设有避让空间20;且内座11选择性的嵌入至所述避让空间20内并被外座10在周向方向包围;外座10的后端与动轨7铰接,此处也可以在动轨7上固定设置向前方伸展的支架 21,使得外座10的后端与支架21铰接;内座相对于外座铰接,此处内座也可以与动轨铰接,两种方式均可;在动轨7向上滑移时,带动外座10的后端上移,而外座10前端向下翻折保持下垂。
设置在滑轨组件6的前侧、座支撑件9的上方且与滑轨组件6为平行设置的背支撑件12;此处也可以将滑轨组件6嵌入至背支撑件12中;所述背支撑件 12与动轨7相连并随动轨7一起上下移动;在背支撑件12背面还设有一与背支撑件12相对固定的遮挡物13,所述的遮挡物13为罩壳,且罩壳与背支撑件12 固定连接,滑轨组件6设置在遮挡物13与背支撑件12之间,遮挡物13全部或部分遮挡滑轨组件6。
连杆14,连杆14的一端与底座5铰接,连杆14的另一端与内座11之间设有在内座11升降过程中对内座11进行支撑的滑槽引导机构;连杆14还同时与外座10铰接,连杆14与外座10的铰接点处于外座10前后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并且连杆14与外座10的铰接点还处于连杆14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
所述的滑槽引导机构包括滑槽60与导杆61,滑槽60设置在内座11上,相对应的所述的导杆61设置在连杆14上,导杆61与滑槽60滑动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杆14为左右对称的两根,两根连杆14分别位于底座5左右两侧,且两根连杆14各自的后端分别与底座5两侧铰接,两根连杆14 的前端穿设导杆61。通过导杆61与滑槽60配合,使得外座10在翻转过程中,带动连杆14转动,促使导杆61与滑槽60之间相对位置产生变化,从而支撑内座11主体保持水平状态;采用滑槽引导机构还精简了零部件数量,使得外座10 翻转时形成了单一且较长的杠杆臂,因此更容易驱动连杆14起降。
具体的说,如图26、27所示,所述动轨7与静轨8可以采用任意竖直滑动并横向卡接的形状,其中图26中动轨7与静轨8为燕尾形,图27为T形,使得动、静轨7、8在竖直方向滑动配合,而在横向方向卡接以防止两者脱开。理论上通过动轨7与静轨8的相互滑动即可以控制座椅的变换,但由于动、静轨7、 8二者之间的接触面较大,所以在滑动的过程中声音较大,顺滑程度一般,使用者体验感受不理想。
为了使得二者之间滑动的更加顺畅,且降低滑动时带来的噪音,给使用者一个更好的体验,如图28、29所示,本实施例在动轨7内固定设有一滑块71,在静轨8内对应固定设有一导轨81;通过滑块71与导轨81滑动并卡接配合,而动、静轨7、8无需进行卡接,因此两者均设计成U形,动、静轨7、8两者相对并互相扣合;所述滑块71与导轨81可以采用任意竖直滑动并横向卡接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导轨81截面为燕尾形,而滑块71也设置了与之匹配的槽形,通过滑块71与导轨81的配合使得动轨7沿着静轨8上、下滑动,从而完成座椅的变换。
理论上滑块71与导轨81之间配合就可以完成座椅的变换,但是由于滑块 71与导轨81分别与背支撑件12、底座5的接触面较小,从而导致支撑力不够,所以设置了带翻边78的板状壳体即动、静轨7、8来分别增大与背支撑件12、底座5的接触面,使得相互之间的支撑更加稳固。
再具体的说,所述座具单元具有两个状态,即平坐状态与站姿状态:
一、如图1、2、20所示,在平坐状态时,内座11嵌入至外座10的避让空间20内并被外座10所包围,外座10与内座11均保持大致水平状态,两者基本处在同一面上,此时外座10与内座11构成完整的座支撑件9,遮挡物13将滑轨组件6全部遮挡住,座椅像普通座椅一样,供人就坐办公。
二、如图7、8、21所示,在由平坐状态向站姿状态转换时,外力驱动动轨 7上移,动轨7内的滑块71沿着静轨8上的导轨81滑动,使背支撑件12与外座10的后端均随动轨7上移抬高,外座10的前端向下翻折保持下垂。
由于外座10的中部与两根连杆14铰接,因此在外座10翻转的过程中,拉动两根连杆14的抬起,由于导杆61穿设在两根连杆14的前端,从而使得在连杆14抬起的过程中,导杆61沿着滑槽60滑动,因而支撑内座11主体保持大致水平的状态,最后在站姿状态只有内座11呈现支撑人体臀部的姿态。
此处,内座11的前端也可以相对于后端翘起,形成类似于马鞍的造型,适应人体工学的要求,而这样形式的实现可以通过调整两根连杆14的长度及铰接点位置来实现。
由上述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座具单元使得座椅在平坐状态与站姿状态自由转换间,只需靠滑轨组件6滑动配合即可实现,方便迅速;且滑轨组件6 设置在背支撑件12后方,不额外占用空间。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内座11的前半部分可以被配置为利于使用者骑跨的细长形状,具体指的是:如图17-19所示,内座11分别设置为自行车座椅形、马鞍形、细长梯形。
本实施例进而提供了一种座具,包括上述的座具单元以及驱动组件15,所述的驱动组件15具有驱动动轨7沿静轨8滑动的功能;如图7、9、13-1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驱动组件15采用气杆,气杆应用比较普遍,反应速度快;本实施例中,气杆的上端即气杆的活塞杆头部17与动轨7铰接设置,气杆的下端即气杆座的底部18与静轨8铰接设置;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方式是:气杆的上端与静轨8铰接,而气杆的下端与动轨7铰接,也同样可以实现动轨升降。
气杆采用拉线来控制开关开启或者关闭,进而使气杆伸展打开或缩回;当开关开启时,气杆可以驱动动轨7上移,使座支撑件9的外座10与背支撑件12 均随动轨7上移抬高,内座11呈现支撑人体臀部的状态;此时,拉动拉线,气杆开关关闭,将动轨7位置固定住,使用者可以骑跨或者半倚在内座11上。
当然,所述的气杆也可以使用液压杆代替。
此外,如图29所示,所述的动轨7与静轨8之间形成容纳空间16,所述的驱动组件15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16内,节省外部空间。
实施例2:如图23、30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连杆 14为独立的一根,连杆14的一端铰接于底座5的中间位置,滑槽60设置在内座11上且处于内座11下端,所述的导杆61穿设于连杆14的另一端且连杆14 两端露出于连杆14另一端两侧,导杆61与连杆14垂直;所述滑槽60为对称设置的两个长槽,它沿内座11长度方向大致水平设置,两个滑槽60分别处于连杆14另一端的两侧。
实施例3:如图25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点在于本座椅的驱动组件15采用电机40,且该电机40为直线电机,电机40的滑移轨41上设置的滑移块42与动轨7相连,电机座43与底座5相连,通过控制电机40的开关来控制滑移块 42移动,从而控制动轨7沿静轨8的上、下移动。
本实施例采用电机40控制动轨7升降,运动平缓可靠,可以方便控制停留在任意想要的位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方式是:电机40还可采用推杆电机。
实施例4:如图23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中椅座支撑组件1除了升降气杆2、支撑脚3以外,为使使用者在平坐状态下就座更舒适,还包括底盘30,底盘30可以采用可倾仰底盘,此底盘30可以由市场上购买得到,并非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要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底盘30具有座体31 与托板32,托板32连接于座体31上端并通过转轴39绕座体31向后转动,升降气杆2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座体31、支撑脚3插接配合,底座5连接于托板32 上。从而使得不仅可以正常调节底座5的初始高度,还使得在平坐状态时,具有了倾仰功能,使就坐更为舒适。
具体来说,在使用者向后仰时,带动托板32的后端向下转动,托板32前端连接有与之联动的拉杆37,此时托板32前端带动拉杆37上移,拉杆37下端通过横杆37a向上挤压弹簧38,弹簧38受力压缩产生复位弹力,当使用者恢复正常坐姿即背部向前时,弹簧38释放弹力,在弹力的作用下托板32恢复至初始状态。
此外,与实施例1不同点还有,本实施例是通过人力即使用者手动的方式驱动动轨7沿静轨8向上滑动;当动轨7滑动到站姿状态对应的位置时,为了将动轨7与静轨8保持相对固定,使动轨7不会向下滑,本实施例设置了锁定装置,如图30所示,所述的锁定装置包括带有螺杆33的手柄34、设置在静轨 8上螺孔35以及纵向设置在动轨7上的多个定位孔36,螺杆33穿设在螺孔35 内并且二者螺纹连接。
当采用人力等外力驱动动轨7沿静轨8向上滑动时,即由平坐状态转换为站姿状态,当内座11升高到适合使用者的高度时,旋转手柄34,使螺杆33从静轨8的螺孔35内插入到动轨7的定位孔36内,将动轨7与静轨8固定住,使得动轨7不向下滑,进而使内座11发挥正常的支撑作用。
实施例5:如图31、32所示,与实施例4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中的锁定装置包括插销50、设置在静轨8上的支耳51以及纵向设置在动轨7上的多个定位孔 36,所述的插销50通过支耳51穿设在静轨8上预设的插接孔52内;当内座11 升高到适合使用者的高度时,拨动插销50,使插销50沿支耳51移动,从静轨 8的插接孔52内穿设到动轨7的定位孔36上,从而将动轨7的位置固定住,因而将内座11的位置固定,使内座11发挥正常的支撑作用。

Claims (25)

1.一种座具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配置为连接椅座支撑组件;
滑轨组件,立放于底座上,并且具有相互滑动配合的动轨与静轨,其中,静轨与底座固定连接;
座支撑件,设置在滑轨组件的前侧,且座支撑件分为外座与内座,内座被配置为总是保持在大致水平状态或与水平面呈锐角,外座上开设有避让空间,且内座选择性的嵌入至所述避让空间内并被外座所包围,外座相对于动轨铰接,内座相对于外座或动轨铰接;
背支撑件,其与动轨相连并随动轨一起上下移动;
连杆,连杆的一端与底座铰接,连杆的另一端与内座之间设有在内座升降过程中对内座进行支撑的滑槽引导机构;连杆还同时与外座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具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槽引导机构包括滑槽与导杆,滑槽设置在连杆或是内座中的一个上,相对应的所述的导杆设置在连杆或是内座中的另一个上,导杆与滑槽滑动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具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槽设置在内座上且处于内座下端,导杆设置在连杆上并与连杆垂直;且滑槽为一长槽,它沿内座长度方向大致水平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具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槽下端为敞开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具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杆为独立的一根,连杆的一端铰接于底座的中间位置,导杆穿设于连杆的另一端且连杆两端露出于连杆另一端两侧;所述滑槽为对称设置的两个,两个滑槽分别处于连杆另一端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具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杆为左右对称的两根,两根连杆分别位于底座左右两侧,且两根连杆各自的一端与底座铰接,两根连杆的另一端穿设导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具单元,其特征在于:连杆与外座的铰接点处于外座前后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并且连杆与外座的铰接点还处于连杆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具单元,其特征在于:外座相对于动轨铰接是指:外座后端与动轨铰接;或是在动轨上固定设置有支架,外座后端与支架铰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具单元,其特征在于:至少内座的前半部分被配置为利于使用者骑跨的细长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具单元,其特征在于:外座为框架式结构,在外座的中部留出所述避让空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7或8所述的座具单元,其特征在于:内座嵌入至所述避让空间内时,内座与外座处于利于平坐的同一平面上,并且两者构成完成的座支撑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具单元,其特征在于:底座通过椅座支撑组件支撑于地面上方,且底座距离地面的高度为360-550cm。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座具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椅座支撑组件包括升降气杆、支撑脚,升降气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底座、支撑脚插接配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座具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椅座支撑组件包括升降气杆、支撑脚以及底盘,所述的底盘具有座体与托板,托板连接于座体上端,升降气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座体、支撑脚插接配合,底座连接于托板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座具单元,其特征在于:支撑脚的底部带有滚轮。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具单元,其特征在于:背支撑件设置在滑轨组件前侧,背支撑件与滑轨组件为平行设置或者是滑轨组件嵌入至背支撑件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座具单元,其特征在于:在背支撑件背面还设有一遮挡物,所述的遮挡物与背支撑件相对固定,滑轨组件设置在遮挡物与背支撑件之间,遮挡物全部或部分遮挡滑轨组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具单元,其特征在于:静轨与底座固定连接是指:静轨下端与底座通过紧固件相连,或者是静轨下端与底座焊接固定。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具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使动轨与静轨保持相对固定的锁定装置,所述的锁定装置包括带有螺杆的手柄、螺孔以及纵向设置的多个定位孔,所述的螺孔设置在动轨或静轨中的一个上,螺杆穿设在螺孔内并且两者螺纹连接,定位孔设置在动轨或静轨中的另一个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具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使动轨与静轨保持相对固定的锁定装置,所述的锁定装置包括插销、支耳以及纵向设置的多个定位孔,所述的插销通过支耳设置在动轨或静轨中的一个上,并且插销穿设在动轨或静轨上预设的插接孔内,定位孔设置在动轨或静轨中的另一个上。
21.一种座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0任一项所述的座具单元以及驱动组件,所述的驱动组件被配置为驱动动轨沿静轨滑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一种座具,其特征是:所述的驱动组件为气杆、液压杆或电机中的任意一种。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一种座具,其特征是:所述的驱动组件采用气杆或液压杆,且驱动组件的一端连接背支撑件或动轨,驱动组件的另一端连接底座或静轨。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一种座具,其特征是:所述的驱动组件采用电机,且该电机为推杆电机或直线电机。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一种座具,其特征是:所述的动轨与静轨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所述的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CN201921465471.4U 2019-09-05 2019-09-05 座具单元及座具 Active CN2110928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65471.4U CN211092875U (zh) 2019-09-05 2019-09-05 座具单元及座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65471.4U CN211092875U (zh) 2019-09-05 2019-09-05 座具单元及座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92875U true CN211092875U (zh) 2020-07-28

Family

ID=71687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65471.4U Active CN211092875U (zh) 2019-09-05 2019-09-05 座具单元及座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928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04153B1 (en) A tattoo chair
US9326608B1 (en) Multi-configurable seating device
US4386803A (en) Motorized reclining chair
CN110680107A (zh) 一种高安全性坐站工作椅
CN109953540B (zh) 一种坐站工作椅
US10667610B2 (en) Adjustable lounge garden swing
CN211092824U (zh) 椅具单元及椅具
CN110547622A (zh) 一种座椅变换机构及多用途座椅
CN213429204U (zh) 一种生活用新型多功能休闲躺椅
CN110547624A (zh) 一种座椅单元及座椅
CN211092875U (zh) 座具单元及座具
CN210961135U (zh) 座椅单元及座椅
CN210961107U (zh) 座椅变换机构及多用途座椅
CN210989211U (zh) 座椅变换机构及座椅
CN213429200U (zh) 一种坐站椅
CN202891181U (zh) 多功能椅
CN110693219A (zh) 一种椅具单元及椅具
CN110652130A (zh) 一种座具单元及座具
CN110664151A (zh) 一种坐站椅的座面形态变化控制装置
CN212878506U (zh) 坐站椅
CN211092844U (zh) 坐站椅的座面形态变化控制装置
CN211092812U (zh) 高安全性坐站工作椅
CN211092825U (zh) 坐站椅的安全锁定控制机构
CN210989249U (zh) 一种椅子
CN112369855B (zh) 一种坐站椅及坐站姿切换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