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89477U -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适配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适配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89477U
CN211089477U CN201922353739.1U CN201922353739U CN211089477U CN 211089477 U CN211089477 U CN 211089477U CN 201922353739 U CN201922353739 U CN 201922353739U CN 211089477 U CN211089477 U CN 2110894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shell
sides
adapter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5373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要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z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z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z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z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5373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894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894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894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适配器,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第三壳体的顶部一侧均焊接于第一壳体的底部两侧,所述第一壳体内壁的底部两侧军螺丝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焊接有丝杆,所述丝杆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顶部两侧均焊接有连板,两个所述连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散热扇;通过循环泵使两个S形管内的冷却水循环流动吸收热量,通过第一散热扇配合两通扁管使第三壳体的底部两侧热气流动,进一步提高了热气与S形管的接触面积,提高热量吸收,通过电机、丝杆、滑块和连板的配合使第二散热扇在通槽内往复运动,实现全方位散热,避免了对适配器局部散热,而导致散热效果差。

Description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适配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适配器散热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适配器。
背景技术
适配器是一个接口转换器,它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硬件接口设备,允许硬件或电子接口与其它硬件或电子接口相连,也可以是信息接口。比如:电源适配器、三角架基座转接部件、USB与串口的转接设备等,适配器是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及电子电器的供电电源变换设备,一般由外壳、电源变压器和整流电路组成,按其输出类型可分为交流输出型和直流输出型;按连接方式可分为插墙式和桌面式。移动PC由于没有电池,电源适配器对其尤为重要,电源适配器使用时间长时,电源适配器内部及表面温度过高,现有的适配器通过加入散热风扇散热,但是散热风扇被设置在固定的位置,大部分都是对适配器的局部散热,导致散热效果差,为此,提出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适配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适配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适配器,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第三壳体的顶部一侧均焊接于第一壳体的底部两侧,所述第一壳体内壁的底部两侧均螺丝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焊接有丝杆,所述丝杆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顶部两侧均焊接有连板,两个所述连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散热扇,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部两侧均开设有通槽,所述第二散热扇的一侧贯穿于通槽的内部,所述第三壳体的内壁两侧均螺丝连接有S形管,所述第三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格网,所述格网的内部底壁设置有适配器本体本体,所述第三壳体的内部底壁嵌入有第一散热扇,所述第一散热扇的出风口连通有两通扁管。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格网的底部四角均焊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底部固定连接于第三壳体的内部底壁。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S形管的底部外侧壁连通有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贯穿于第三壳体的底部一侧连通有箱体,所述箱体的底部一侧连通于循环泵的进水端,所述循环泵的出水端连通有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远离第一管体的一端与S形管外侧壁相连通。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设置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外圈焊接于第一壳体的内侧壁,所述轴承的内圈与丝杆的一端转动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通槽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两个所述滑槽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导轨,两个所述导轨与第二散热扇的外壁螺丝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分别安装有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所述第一开关的电源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循环泵的电源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电源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第一散热扇的电源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电源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第二散热扇的电源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的电源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电机的电源输入端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循环泵使两个S形管内的冷却水循环流动吸收热量,通过第一散热扇配合两通扁管使第三壳体的底部两侧热气流动,进一步提高了热气与S形管的接触面积,提高热量吸收,通过电机、丝杆、滑块和连板的配合使第二散热扇在通槽内往复运动,实现全方位散热,避免了对适配器局部散热,而导致散热效果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通槽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壳体;3、第二壳体;5、第三壳体;6、S形管;7、格网; 8、第一管体;9、箱体;10、循环泵;11、第二管体;12、第一散热扇;13、两通扁管;14、固定块;15、电机;16、连板;17、丝杆;18、轴承;19、滑块;20、第二散热扇;21、导轨;22、滑槽;23、适配器本体;24、第一开关;25、第二开关;26、第三开关;27、通槽;28、第四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适配器,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3和第三壳体5,第二壳体3与第三壳体5的顶部一侧均焊接于第一壳体1的底部两侧,第一壳体1内壁的底部两侧均螺丝连接有电机15,电机15的输出轴焊接有丝杆17,丝杆17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滑块19,滑块19的顶部两侧均焊接有连板16,两个连板1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散热扇20,第二壳体3的顶部两侧均开设有通槽27,第二散热扇20 的一侧贯穿于通槽27的内部,第三壳体5的内壁两侧均螺丝连接有S形管6,第三壳体5的内部设置有格网7,格网7的内部底壁设置有适配器本体23本体,第三壳体5的内部底壁嵌入有第一散热扇12,第一散热扇12的出风口连通有两通扁管13。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格网7的底部四角均焊接有固定块14,固定块14 的底部固定连接于第三壳体5的内部底壁,通过以上设置,使格网7与第三壳体5之间形成与固定块14相等的空腔,便于两通扁管13送风。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S形管6的底部外侧壁连通有第一管体8,第一管体8的一端贯穿于第三壳体5的底部一侧连通有箱体9,箱体9的底部一侧连通于循环泵10的进水端,循环泵10的出水端连通有第二管体11,第二管体 11远离第一管体8的一端与S形管6外侧壁相连通,通过以上设置,提供S 形管6内需要的冷却水,并在循环泵10的作用下使两侧的S形管6循环流动吸收热量,提高了适配器本体23的散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第一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轴承18,轴承18的外圈焊接于第一壳体1的内侧壁,轴承18的内圈与丝杆17的一端转动连接,通过以上设置,使丝杆17转动时有支撑力,进而使第二散热扇20稳定的通过丝杆17移动。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通槽27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22,两个滑槽22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导轨21,两个导轨21与第二散热扇20的外壁螺丝连接,通过以上设置,使在第二散热扇20在通槽27内滑动时,增加第二散热扇20 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第一壳体1的一侧分别安装有第一开关24、第二开关25、第三开关26和第四开关28,第一开关24的电源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循环泵10的电源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二开关25的电源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第一散热扇12的电源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三开关26的电源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第二散热扇20的电源输入端电性连接,第四开关28的电源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电机15的电源输入端电性连接,通过以上设置,第一开关24对循环泵10 的启动进行开关控制,第二开关25对第一散热扇12的启动进行开关控制,第三开关26对第二散热扇20启动进行开关控制,第四开关28对电机15的启动进行开关控制。
工作原理或者结构原理,使用时,通过循环泵10的作用下使两侧的S形管6内的冷却水循环流动吸收热量,并通过箱体9缓冲冷却水的流动,并且通过第二开关25启动第一散热扇12,第一散热扇12通过两通扁管13使第三壳体5的底部两侧热气流动,进一步提高了热气与S形管6的接触面积,提高热量吸收,通过第四开关28启动两侧的电机15,通过丝杆17带动滑块19 在第一壳体1的内部往复移动,通过连板16带动第二散热扇20在通槽27内滑动,通过第二散热扇20在第二壳体3内往复移动,且第二散热扇20位于第二壳体3与第三壳体5拐角处之间,实现全方位散热。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适配器,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3)和第三壳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3)与第三壳体(5)的顶部一侧均焊接于第一壳体(1)的底部两侧,所述第一壳体(1)内壁的底部两侧均 螺丝连接有电机(15),所述电机(15)的输出轴焊接有丝杆(17),所述丝杆(17)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滑块(19),所述滑块(19)的顶部两侧均焊接有连板(16),两个所述连板(1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散热扇(20),所述第二壳体(3)的顶部两侧均开设有通槽(27),所述第二散热扇(20)的一侧贯穿于通槽(27)的内部,所述第三壳体(5)的内壁两侧均螺丝连接有S形管(6),所述第三壳体(5)的内部设置有格网(7),所述格网(7)的内部底壁设置有适配器本体(23)本体,所述第三壳体(5)的内部底壁嵌入有第一散热扇(12),所述第一散热扇(12)的出风口连通有两通扁管(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格网(7)的底部四角均焊接有固定块(14),所述固定块(14)的底部固定连接于第三壳体(5)的内部底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S形管(6)的底部外侧壁连通有第一管体(8),所述第一管体(8)的一端贯穿于第三壳体(5)的底部一侧连通有箱体(9),所述箱体(9)的底部一侧连通于循环泵(10)的进水端,所述循环泵(10)的出水端连通有第二管体(11),所述第二管体(11)远离第一管体(8)的一端与S形管(6)外侧壁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轴承(18),所述轴承(18)的外圈焊接于第一壳体(1)的内侧壁,所述轴承(18)的内圈与丝杆(17)的一端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27)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22),两个所述滑槽(22)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导轨(21),两个所述导轨(21)与第二散热扇(20)的外壁螺丝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的一侧分别安装有第一开关(24)、第二开关(25)、第三开关(26)和第四开关(28),所述第一开关(24)的电源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循环泵(10)的电源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开关(25)的电源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第一散热扇(12)的电源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三开关(26)的电源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第二散热扇(20)的电源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四开关(28)的电源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电机(15)的电源输入端电性连接。
CN201922353739.1U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适配器 Active CN2110894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53739.1U CN211089477U (zh)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适配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53739.1U CN211089477U (zh)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适配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89477U true CN211089477U (zh) 2020-07-24

Family

ID=71630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53739.1U Active CN211089477U (zh)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适配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8947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87627A (zh) * 2020-08-20 2020-11-24 王争丰 一种电力输配电系统的配电保护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87627A (zh) * 2020-08-20 2020-11-24 王争丰 一种电力输配电系统的配电保护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361942U (zh) 用于家用锅炉的发电装置及家用锅炉系统
CN211089477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适配器
CN207252115U (zh) 一种电源设备的液冷散热系统
CN212796550U (zh) 一种低能耗节能充电器
CN208015184U (zh) 一种自动清洁节电器
CN214046449U (zh) 一种电源的散热结构
CN215222876U (zh) 一种节能型数字变频器
CN210321170U (zh) 一种磁感加热炉用水冷控制柜
CN215578915U (zh) 一种高压交流逆变直流储能锂电池装置
CN204857707U (zh) 塑封功率管的移热式散热器
CN211265183U (zh) 一种高频变压器
CN211181883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直流电抗器
CN210868596U (zh) 用于电源柜的散热装置
CN204906200U (zh) 一种大功率自然散热式整流装置
CN204349764U (zh) 外置散热式变频器
CN209561981U (zh) 一种电力自动化设备故障监控处理装置
CN210168377U (zh) 一种自控机电一体化散热箱
CN207968305U (zh) 一种新型变频电源装置
CN209199915U (zh) 一种mos管散热装置
CN209169764U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智能型jp柜
CN208765361U (zh) 一种高效制冷循环装置
CN207795519U (zh) 一种带水冷功能的空压机
CN219938851U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电源适配器
CN207368717U (zh) 一种新型电动车应急电源
CN212164045U (zh) 一种电气柜用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