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88699U - 基站、天线及其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基站、天线及其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88699U
CN211088699U CN201922451783.6U CN201922451783U CN211088699U CN 211088699 U CN211088699 U CN 211088699U CN 201922451783 U CN201922451783 U CN 201922451783U CN 211088699 U CN211088699 U CN 2110886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xial cable
microstrip line
hole
fixing base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5178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强
姚化山
许北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filed Critical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5178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886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886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886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站、天线及其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转接结构包括微带线、同轴电缆及固定座,所述同轴电缆的线芯能够与所述微带线电性连接,所述固定座设有用于供所述同轴电缆穿过的第一通孔、及用于与反射板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且所述固定座能够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导体耦合连接。所述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的结构简单,易于装配;如此,采用所述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的天线的结构简单,易于装配;如此,采用所述天线的基站易于装配,提升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基站、天线及其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站、天线及其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
背景技术
天线通信技术领域中,微波传输线主要有同轴线、微带线、带状线、波导或谐振腔等形式。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将上述两种或多种微波传输线结合起来进行应用。由于微带线具有易加工、成本低等优点,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相互进行转接使用的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形式一般采用水平转接方式,其结构较为复杂,不易装配。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站、天线及其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所述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的结构简单,易于装配;如此,采用所述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的天线的结构简单,易于装配;如此,采用所述天线的基站易于装配,提升装配效率。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包括微带线、同轴电缆及固定座,所述同轴电缆的线芯能够与所述微带线电性连接,所述固定座设有用于供所述同轴电缆穿过的第一通孔、及用于与反射板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且所述固定座能够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导体耦合连接。
上述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进行装配时,将微带线固定在金属材质的反射板上;将同轴电缆穿过固定座的第一通孔,使得同轴电缆的线芯与微带线电性连接,使得同轴电缆的外导体与固定座耦合连接;利用固定座的第一连接部使得固定座与反射板电性连接,从而完成了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简单且易于装配。同时,将同轴电缆从固定座的第一通孔中穿过后再与微带线电性连接,不仅能够利用第一通孔的内壁对同轴电缆的安装进行限位固定,也能对同轴电缆起到保护的作用,还能提升同轴电缆与固定座的耦合程度,减少谐振,提升驻波及隔离度的一致性。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带线的一端设有用于供所述同轴电缆的线芯穿过的第二通孔,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同轴电缆的线芯与所述微带线电性连接的第一导电介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设有空腔,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于所述空腔的侧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同轴电缆的绝缘皮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对应设置,所述同轴电缆的外导体凸出所述第一通孔设置,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同轴电缆的外导体与所述固定座耦合连接的第二导电介质。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天线,包括反射板及所述的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所述微带线固设于所述反射板且所述微带线与所述反射板间隔设置。
上述天线,进行装配时,将微带线固定在金属材质的反射板上,并使得微带线与反射板间隔设置;将同轴电缆穿过固定座的第一通孔,使得同轴电缆的线芯与微带线电性连接,使得同轴电缆的外导体与固定座耦合连接;利用固定座的第一连接部使得固定座与反射板电性连接,从而完成了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简单且易于装配。同时,将同轴电缆从固定座的第一通孔中穿过后再与微带线电性连接,不仅能够利用第一通孔的内壁对同轴电缆的安装进行限位固定,也能对同轴电缆起到保护的作用,还能提升同轴电缆与固定座的耦合程度,减少谐振,提升驻波及隔离度的一致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带线固设于所述反射板的上表面,所述固定座设置于所述反射板的下方,且所述反射板设有用于供所述同轴电缆穿过的第三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为第一凸起,天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与所述反射板的下表面之间的第一绝缘件,所述第一绝缘件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一凸起穿过的第四通孔、及用于供所述同轴电缆穿过的第五通孔,且所述第五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件还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反射板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定位配合的第二定位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带线固设于所述反射板的下表面,所述固定座设置于所述微带线的下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为第二凸起,天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微带线与所述反射板的下表面之间的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二绝缘件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二凸起穿过的第六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件还设有第三定位部,所述反射板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三定位部定位配合的第四定位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天线还包括卡接件,所述卡接件用于将所述微带线卡接于所述反射板上。
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所述的天线。
上述基站,修建的过程中,将微带线固定在金属材质的反射板上;将同轴电缆穿过固定座的第一通孔,使得同轴电缆的线芯与微带线电性连接,使得同轴电缆的外导体与固定座耦合连接;利用固定座的第一连接部使得固定座与反射板电性连接,从而完成了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简单且易于装配,装配效率高。同时,将同轴电缆从固定座的第一通孔中穿过后再与微带线电性连接,不仅能够利用第一通孔的内壁对同轴电缆的安装进行限位固定,也能对同轴电缆起到保护的作用,还能提升同轴电缆与固定座的耦合程度,减少谐振,提升驻波及隔离度的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天线的爆炸图;
图2为图1的天线的装配后的剖视图;
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的天线的爆炸图;
图4为图3的天线的装配后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微带线,110、第二通孔,200、同轴电缆,210、线芯,220、外导体,230、绝缘皮,300、固定座,310、第一通孔,320、第一连接部,321、第一凸起,322、第二凸起,330、空腔,400、反射板,410、上表面,420、下表面,430、第三通孔,510、第一绝缘件,520、第二绝缘件,521、第六通孔,600、卡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或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它们之间可以是可拆卸固定方式也可以是不可拆卸的固定方式。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转动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约束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等类似用语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微带线100与同轴电缆200的转接结构,包括微带线100、同轴电缆200及固定座300,同轴电缆200的线芯210能够与微带线100电性连接,固定座300设有用于供同轴电缆200穿过的第一通孔310、及用于与反射板400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部320,且固定座300能够与同轴电缆200的外导体220耦合连接。
上述实施例的微带线100与同轴电缆200的转接结构,进行装配时,将微带线100固定在金属材质的反射板400上;将同轴电缆200穿过固定座300的第一通孔310,使得同轴电缆200的线芯210与微带线100电性连接,使得同轴电缆200的外导体220与固定座300耦合连接;利用固定座300的第一连接部320使得固定座300与反射板400电性连接,从而完成了微带线100与同轴电缆200的转接,结构简单且易于装配。同时,将同轴电缆200从固定座300的第一通孔310中穿过后再与微带线100电性连接,不仅能够利用第一通孔310的内壁对同轴电缆200的安装进行限位固定,也能对同轴电缆200起到保护的作用,还能提升同轴电缆200与固定座300的耦合程度,减少谐振,提升驻波及隔离度的一致性。
微带线100可以通过铝板材或铜板材冲压而成,还可以在微带线100的表面镀铜或镀锡。通过卡接、铆接或插接等方式将微带线100固设于反射板400上,并使得微带线100与金属材质的反射板400相对间隔设置。
同轴电缆200的线芯210与微带线100的电性连接,可以直接通过接触导通的形式实现,例如可以直接使得线芯210的端面与微带线100贴合接触实现电性连接;也可以通过加设中间导电介质实现。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微带线100的一端设有用于供同轴电缆200的线芯210穿过的第二通孔110,转接结构还包括用于将同轴电缆200的线芯210与微带线100电性连接的第一导电介质(未图示)。如此,将同轴电缆200的线芯210穿过第二通孔110后,利用焊接或电烙铁等方式将焊锡等第一导电介质填充至第二通孔110内,从而实现同轴电缆200的线芯210与微带线100的电性连接,也使得同轴电缆200的线芯210与微带线100能够实现可靠、稳定的连接,不会出现松动或接触不良的问题。
固定座300可以采用铝等金属或合金材质,通过压铸成型或拉挤成型的方式制得,固定座300可以设置为圆柱体或多边形柱体结构。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座300设有空腔330。如此,能够减轻固定座300的重量,节省生产成本。第一通孔310设置于空腔330的侧壁。如此,使得同轴电缆200能够顺畅的穿过第一通孔310,也使得同轴电缆200的绝缘皮230与第一通孔310的内壁能够贴合,保证同轴电缆200在第一通孔310内能够保持稳定,不会轻易发生晃动或摆动,使得同轴电缆200的线芯210能够稳定的与微带线100进行电性连接,也保证同轴电缆200的外导体220能够稳定的与固定座300实现耦合连接。可以将第一通孔310的直径设置的略小于、等于或略大于同轴电缆200的外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
如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同轴电缆200的绝缘皮230与第一通孔310的内壁对应设置。如此,同轴电缆200较粗的一段(绝缘片230所在的一段)与第一通孔310的内壁对应设置,使得同轴电缆200能够稳定的实现固定。同轴电缆200的外导体220凸出第一通孔310设置,转接结构还包括用于将同轴电缆200的外导体220与固定座300耦合连接的第二导电介质(未图示)。如此,同轴电缆200穿过第一通孔310直至同轴电缆200的线芯210与微带线100电性连接后,同轴电缆200的外导体220凸出第一通孔310设置,利用焊接或电烙铁等方式将焊锡等第二导电介质填充至外导体220与第一通孔310的过渡部位,从而实现同轴电缆200的外导体220与固定座300的耦合连接。还可以进一步通过在固定座300的表面电镀铜或锌的方式提升同轴电缆200的外导体220与固定座300的耦合连接。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天线,包括反射板40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微带线100与同轴电缆200的转接结构,微带线100固设于反射板400且微带线100与反射板400间隔设置。
上述实施例的天线,进行装配时,将微带线100固定在金属材质的反射板400上,并使得微带线100与反射板400间隔设置;将同轴电缆200穿过固定座300的第一通孔310,使得同轴电缆200的线芯210与微带线100电性连接,使得同轴电缆200的外导体220与固定座300耦合连接;利用固定座300的第一连接部320使得固定座300与反射板400电性连接,从而完成了微带线100与同轴电缆200的转接,结构简单且易于装配。同时,将同轴电缆200从固定座300的第一通孔310中穿过后再与微带线100电性连接,不仅能够利用第一通孔310的内壁对同轴电缆200的安装进行限位固定,也能对同轴电缆200起到保护的作用,还能提升同轴电缆200与固定座300的耦合程度,减少谐振,提升驻波及隔离度的一致性。
针对不同的使用环境,可以将微带线100固设在反射板400的上表面410或下表面420上。
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微带线100固设于反射板400的上表面410,固定座300设置于反射板400的下方,且反射板400设有用于供同轴电缆200穿过的第三通孔430。如此,将微带线100固设于反射板400的上表面410,并使得微带线100与反射板400的上表面410间隔设置。将同轴电缆200穿过固定座300的第一通孔310及反射板400的第三通孔430,直至同轴电缆200的线芯210与微带线100电性连接,从而完成微带线100与同轴电缆200的转接。其中,固定座300通过第一连接部320与反射板400的下表面420电性连接。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320设置为第一凸起321,天线还包括设置于固定座300与反射板400的下表面420之间的第一绝缘件510,第一绝缘件510设有用于供第一凸起321穿过的第四通孔(未图示)、及用于供同轴电缆200穿过的第五通孔(未图示),且第五通孔与第三通孔430连通。如此,只需使得第一凸起321穿过第四通孔后,使得第一凸起321的端面与反射板400的下表面420贴合,即可实现固定座300与反射板400的电性连接。结合第一绝缘件510的绝缘作用,减小了固定座300与反射板400的接触面积,降低了固定座300与反射板400发生接触不良的风险。将微带线100固设于反射板400的上表面410,并使得微带线100与反射板400的上表面410间隔设置。将同轴电缆200穿过固定座300的第一通孔310、第一绝缘件510的第五通孔及反射板400的第三通孔430,直至同轴电缆200的线芯210与微带线100电性连接,从而完成微带线100与同轴电缆200的转接。第一绝缘件510可以是绝缘垫、绝缘圈或绝缘片,可以采用塑料材质。当然,第四通孔和第五通孔可以连通而成一个通孔。
更进一步地,第一绝缘件510还设有第一定位部(未图示),反射板400设有用于与第一定位部定位配合的第二定位部(未图示)。如此,利用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的定位配合,使得第一绝缘件510能够准确的安装在反射板400的预设位置上,再利用第一凸起321与第四通孔的内壁的配合,从而使得固定座300能够准确的实现与反射板400的配合。可以采用铆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将固定座300与反射板400进行连接,在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的定位配合的作用下,使得固定座300能够可靠、准确的与反射板400进行安装。
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的定位配合,可以通过现有的定位销与定位孔配合的方式实现,也可以是现有的定位凸起与定位槽配合的形式实现,只需满足能够对第一绝缘件510与反射板400的装配进行定位即可。
如图3及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微带线100固设于反射板400的下表面420,固定座300设置于微带线100的下方。如此,将微带线100固设于反射板400的下表面420,并使得微带线100与反射板400的上表面410间隔设置。将同轴电缆200穿过固定座300的第一通孔310,直至同轴电缆200的线芯210与微带线100电性连接,从而完成微带线100与同轴电缆200的转接。其中,固定座300通过第一连接部320与反射板400的下表面420电性连接。
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320设置为第二凸起322,天线还包括设置于微带线100与反射板400的下表面420之间的第二绝缘件520,第二绝缘件520设有用于供第二凸起322穿过的第六通孔521。如此,只需使得第二凸起322穿过第六通孔521后,使得第二凸起322的端面与反射板400的下表面420贴合,即可实现固定座300与反射板400的电性连接。结合第二绝缘件520的绝缘作用,减小了固定座300与反射板400的接触面积,降低了固定座300与反射板400发生接触不良的风险。将微带线100固设于反射板400的下表面420,并使得微带线100与反射板400的下表面420间隔设置。将同轴电缆200穿过固定座300的第一通孔310,直至同轴电缆200的线芯210与微带线100电性连接,从而完成微带线100与同轴电缆200的转接。第二绝缘件520可以是绝缘垫、绝缘圈或绝缘片,可以采用塑料材质。
更进一步地,第二绝缘件520还设有第三定位部(未图示),反射板400设有用于与第三定位部定位配合的第四定位部(未图示)。如此,利用第三定位部与第四定位部的定位配合,使得第二绝缘件520能够准确的安装在反射板400的预设位置上,再利用第二凸起322与第六通孔521的内壁的配合,从而使得固定座300能够准确的实现与反射板400的配合。可以采用铆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将固定座300与反射板400进行连接,在第三定位部与第四定位部的定位配合的作用下,使得固定座300能够可靠、准确的与反射板400进行安装。
第三定位部与第四定位部的定位配合,可以通过现有的定位销与定位孔配合的方式实现,也可以是现有的定位凸起与定位槽配合的形式实现,只需满足能够对第二绝缘件520与反射板400的装配进行定位即可。
将微带线100固设于反射板400上,可以通过卡接、铆接等方式实现,只需满足使得微带线100稳定的固定于反射板400的表面并与反射板400的表面保持间隔设置即可。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天线还包括卡接件600,卡接件600用于将微带线100卡接于反射板400上。如此,利用卡接件600将微带线100卡接固定于反射板400的上表面410或下表面420,并使得微带线100与反射板400的上表面410或下表面420间隔设置,简单快捷,且拆装方便。卡接件600可以采用现有的卡扣形式或卡接座形式,还可以在反射板400的相应表面开设相应的供卡接件600安装的槽口。
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天线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微带线100,每个微带线100通过两个卡接件600卡接固定在反射板400的上表面410,且每个微带线100均与反射板400间隔设置,同轴电缆200相应为两根,反射板400上开设有两个供同轴电缆200穿过的第三通孔430,固定座300安装在反射板400的下方,且固定座300通过第一凸起321与反射板400的下表面420电性连接,两根同轴电缆200分别穿过固定座300对应的第一通孔310后再穿过相应的第三通孔430,直至每根同轴电缆200的线芯210均与对应的微带线100电性连接,即可实现同轴电缆200与微带线100的转接。
如图3及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天线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微带线100,每个微带线100通过两个卡接件600卡接固定在反射板400的上表面410,且每个微带线100均与反射板400间隔设置,同轴电缆200相应为两根,固定座300安装在反射板400的下方,且固定座300通过第二凸起322与反射板400的下表面420电性连接,两根同轴电缆200分别穿过固定座300对应的第一通孔310,直至每根同轴电缆200的线芯210均与对应的微带线100电性连接,即可实现同轴电缆200与微带线100的转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天线。
上述实施例的基站,修建的过程中,将微带线100固定在金属材质的反射板400上;将同轴电缆200穿过固定座300的第一通孔310,使得同轴电缆200的线芯210与微带线100电性连接,使得同轴电缆200的外导体220与固定座300耦合连接;利用固定座300的第一连接部320使得固定座300与反射板400电性连接,从而完成了微带线100与同轴电缆200的转接,结构简单且易于装配,装配效率高。同时,将同轴电缆200从固定座300的第一通孔310中穿过后再与微带线100电性连接,不仅能够利用第一通孔310的内壁对同轴电缆200的安装进行限位固定,也能对同轴电缆200起到保护的作用,还能提升同轴电缆200与固定座300的耦合程度,减少谐振,提升驻波及隔离度的一致性。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约束。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3)

1.一种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带线、同轴电缆及固定座,所述同轴电缆的线芯能够与所述微带线电性连接,所述固定座设有用于供所述同轴电缆穿过的第一通孔、及用于与反射板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且所述固定座能够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导体耦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带线的一端设有用于供所述同轴电缆的线芯穿过的第二通孔,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同轴电缆的线芯与所述微带线电性连接的第一导电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设有空腔,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于所述空腔的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同轴电缆的绝缘皮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对应设置,所述同轴电缆的外导体凸出所述第一通孔设置,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同轴电缆的外导体与所述固定座耦合连接的第二导电介质。
5.一种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射板及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所述微带线固设于所述反射板且所述微带线与所述反射板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带线固设于所述反射板的上表面,所述固定座设置于所述反射板的下方,且所述反射板设有用于供所述同轴电缆穿过的第三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为第一凸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与所述反射板的下表面之间的第一绝缘件,所述第一绝缘件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一凸起穿过的第四通孔、及用于供所述同轴电缆穿过的第五通孔,且所述第五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件还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反射板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定位配合的第二定位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带线固设于所述反射板的下表面,所述固定座设置于所述微带线的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为第二凸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微带线与所述反射板的下表面之间的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二绝缘件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二凸起穿过的第六通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件还设有第三定位部,所述反射板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三定位部定位配合的第四定位部。
12.根据权利要求5至11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卡接件,所述卡接件用于将所述微带线卡接于所述反射板上。
13.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5至12任一项所述的天线。
CN201922451783.6U 2019-12-27 2019-12-27 基站、天线及其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 Active CN2110886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51783.6U CN211088699U (zh) 2019-12-27 2019-12-27 基站、天线及其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51783.6U CN211088699U (zh) 2019-12-27 2019-12-27 基站、天线及其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88699U true CN211088699U (zh) 2020-07-24

Family

ID=716264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51783.6U Active CN211088699U (zh) 2019-12-27 2019-12-27 基站、天线及其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886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085557A1 (zh) 移相器
CN111817008B (zh) 一种移相器及基站天线
CN214478095U (zh) 一体成型的多合一射频连接器
CN202616554U (zh) 一种射频同轴连接器
CN210956991U (zh) 天线及其双频辐射结构
CN211088699U (zh) 基站、天线及其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
EP1860737A2 (en) Cable attaching clamp
CN107154808B (zh) 射频器件的封装结构及射频器件
CN110932044A (zh) 基站、天线及其微带线与同轴电缆的转接结构
CN217062520U (zh) 天线单元与通信装置
CN216980874U (zh) 屏蔽件、屏蔽件组件及天线
CN111129730B (zh) 天线及其双频辐射结构
CN209045938U (zh) 一种经济型的射频连接器
CN211404692U (zh) 腔体组件、移相器和天线
CN210443726U (zh) 一种抗拉式数据线
CN107482301B (zh) 一种天线接头及天线装置
CN111355047A (zh) 预装式接线端子
CN212209803U (zh) 一种天线接收装置用同轴连接器
CN212783944U (zh) 一种Type-C连接器的固定结构
CN215645078U (zh) 一种电缆接头组件
CN219268072U (zh) 两段式包线结构的rf同轴连接器
CN210744117U (zh) 一种腔体移相器耦合馈电结构
CN216354922U (zh) Hdmi连接器
CN219437322U (zh) 壳体结构和电子设备
CN209804939U (zh) 一种用于连接器与电路板自动装配的连接件及其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