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63061U - 一种并离网切换装置和集控链储能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并离网切换装置和集控链储能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063061U CN211063061U CN202020116193.8U CN202020116193U CN211063061U CN 211063061 U CN211063061 U CN 211063061U CN 202020116193 U CN202020116193 U CN 202020116193U CN 211063061 U CN211063061 U CN 21106306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id
- side plate
- controlled rectifier
- silicon controlled
- sp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并离网切换装置和集控链储能系统,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壳体隔挡为相互隔离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在所述第一空间设置有控制组件以及分别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的监控组件和驱动组件,在所述第二空间设置有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的可控硅整流组件以及与所述可控硅整流组件散热面贴合的散热组件。能够提升并离网切换装置的散热效率,进而提升使用时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并离网切换装置和集控链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生化能源的短缺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开发环保以及可再生的新能源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市电无法到达的偏远区域或者市电短缺的区域,可以通过新能源发电为用户提供供电,以弥补国家电网的供电短缺。
在新能源领域,如风能或太阳能发电中,为保证产生电能的正常供应,需要通过并离网切换装置将产生的电能转换成适于国家电网输送的交流电,并且将所转换的交流电并入国家电网中。当并离网切换装置工作在并网模式时,可以同时向用户设备和电网设备提供电能。当并离网切换装置工作在离网模式,仅向用户设备提供电能。
由于并离网切换装置一般设置于集装箱内或内部空间紧凑的箱体等场合,需要并离网切换装置自身结构紧凑,以适应特定的工作环境,这就导致并离网切换装置容易集聚热量,影响使用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并离网切换装置和集控链储能系统,能够提升并离网切换装置的散热效率,进而提升使用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并离网切换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壳体隔挡为相互隔离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在所述第一空间设置有控制组件以及分别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的监控组件和驱动组件,在所述第二空间设置有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的可控硅整流组件以及与所述可控硅整流组件散热面贴合的散热组件。
可选地,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风扇和挤压型材散热器,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通风孔和导流孔,所述散热风扇设置于所述通风孔处,所述第二侧板为镂空结构,所述散热风扇的出风侧朝向所述挤压型材散热器,所述散热风扇形成的气流通过所述挤压型材散热器由第二侧板吹出。
可选地,所述可控硅整流组件与所述散热组件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脂,所述可控硅整流组件的散热面通过所述导热硅脂与所述散热组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可控硅整流组件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可控硅整流组件间隔设置在所述挤压型材散热器上,所述散热风扇和所述通风孔也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通风孔在所述第一侧板上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可控硅整流组件包括可控硅整流本体以及分别与所述可控硅整流本体连接的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所述第一导电板和所述第二导电板分别从所述可控硅整流组件延伸至所述第一侧板外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板上与所述第一空间对应位置处设置有指示灯和通讯端子,所述指示灯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所述通讯端子与所述监控组件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并离网切换装置还包括防护罩,所述防护罩与所述第一侧板扣合,所述防护罩或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定位柱,所述防护罩通过所述定位柱与所述第一侧板定位。
可选地,所述防护罩上开设有通风网孔和观察窗口,所述通风网孔与所述第二空间相对应,所述观察窗口与所述指示灯相对应。
可选地,所述壳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两侧连接的第三侧板,所述第三侧板上分别对应设置有挂耳,所述挂耳上设置有多个缺口。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集控链储能系统,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并离网切换装置,以及与所述并离网切换装置连接的储能变流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并离网切换装置和集控储能系统,通过设置在壳体内的隔板,将壳体隔档为相互隔离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有利于隔断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之间的热交换。通过在第一空间设置的控制组件以及分别与控制组件电连接的监控组件和驱动组件,使得第一空间内的元器件产生的热量较小,无需提供辅助散热即可正常稳定的长时间工作。通过在第二空间设置的与控制组件电连接的可控硅整流组件以及与可控硅整流组件散热面贴合的散热组件,可控硅整流组件产生的热量可及时通过散热组件传递出去,避免了可控硅整流组件热量的集聚,同时,由于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之间相互隔离,避免了第二空间内的热量通过热对流等方式传递到第一空间,保证了第一空间内的温度不受第二空间温度的影响。而且防止第二空间对第一空间的信号干扰,起到了电磁屏蔽的作用。通过将发热功率小的元件集中设置在第一空间自然散热,发热功率大的元件设置在第二空间通过散热组件辅助散热,能够提升并离网切换装置的散热效率,进而提升使用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并离网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并离网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并离网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并离网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并离网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标:100-并离网切换装置;105-隔板;110-壳体;112-第一侧板;1122-通风孔;1124-导流孔;114-第二侧板;116-第三侧板;120-第一空间;121-控制组件;122-监控组件;123-驱动组件;124-指示灯;125-通讯端子;130-第二空间;131-可控硅整流组件;1312-可控硅整流本体;1314-第一导电板;1316-第二导电板;132-散热组件;1322-散热风扇;1324-挤压型材散热器;133-导热硅脂;140-防护罩;141-定位柱;143-通风网孔;145-观察窗口;150-挂耳;152-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并离网切换装置100,包括壳体110,以及设置在壳体110内的隔板105,隔板105将壳体110隔挡为相互隔离的第一空间120和第二空间130,在第一空间120设置有控制组件121以及分别与控制组件121电连接的监控组件122和驱动组件123,在第二空间130设置有与控制组件121电连接的可控硅整流组件131以及与可控硅整流组件131散热面贴合的散热组件13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壳体110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制,只要能够容纳所需的元器件,实现该装置的工能即可。示例的,壳体110可设置为圆柱状、多棱柱状、长方体或正方体等,可根据实际安装环境灵活设置,如,当该壳体110安装在矩形箱体内时,考虑到壳体110余箱体空间的匹配,则可采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结构。
第二,当并离网切换装置100正常工作时,位于第一空间120内的控制组件121、监控组件122和驱动组件123的发热功率较小,因而产生的热量依靠自然散热就可以满足散热需要。第二空间130内可控硅整流组件131的发热功率较大,通过散热组件132辅助散热,以使产生的热量及时导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并离网切换装置100,通过设置在壳体110内的隔板105,将壳体110隔档为相互隔离的第一空间120和第二空间130,有利于隔断第一空间120和第二空间130之间的热交换。通过在第一空间120设置的控制组件121以及分别与控制组件121电连接的监控组件122和驱动组件123,使得第一空间120内的元器件产生的热量较小,无需提供辅助散热即可正常稳定的长时间工作。通过在第二空间130设置的与控制组件121电连接的可控硅整流组件131以及与可控硅整流组件131散热面贴合的散热组件132,可控硅整流组件131产生的热量可及时通过散热组件132传递出去,避免了可控硅整流组件131热量的集聚,同时,由于第一空间120和第二空间130之间相互隔离,避免了第二空间130内的热量通过热对流等方式传递到第一空间120,保证了第一空间120内的温度不受第二空间130温度的影响。而且防止第二空间130对第一空间120的信号干扰,起到了电磁屏蔽的作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发热功率小的元件集中设置在第一空间120自然散热,发热功率大的元件设置在第二空间130通过散热组件132辅助散热,能够提升并离网切换装置100的散热效率,进而提升使用时的稳定性。
如图1和图3所示,散热组件132包括散热风扇1322和挤压型材散热器1324,壳体1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14,第一侧板112上设置有通风孔1122和导流孔1124(如图4所示),散热风扇1322设置于通风孔1122处,第二侧板114为镂空结构,散热风扇1322的出风侧朝向挤压型材散热器1324,散热风扇1322形成的气流通过挤压型材散热器1324由第二侧板114吹出。
具体的,导流孔1124与第一空间120相对应,以便于第一空间120内的元器件通过第一侧板112上的导流孔1124和第二侧板114上的镂空结构散热。通风孔1122与第二空间130相对应,散热风扇1322设置于通风孔1122处,当散热风扇1322工作时,气流从通风孔1122处经过散热风扇1322流经挤压型材散热器1324,最终由第二侧板114的镂空结构吹出,以便于带走可控硅整流组件131产生的热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散热风扇1322可以采用轴流风扇,便于在第一侧板112上安装,同时风量比较集中,散热性好。另外,挤压型材散热器1324包括与可控硅整流组件131贴合的平板,以及与平板连接的多个散热翼,相邻散热翼之间具有空隙,以使气流通过空隙吹出,提升散热效果。与其他的液冷或风冷的散热器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组件132设置更加简便紧凑,功率密度等级高,操作便捷可靠。
可选地,如图1所示,可控硅整流组件131与散热组件132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脂133,可控硅整流组件131的散热面通过导热硅脂133与散热组件132连接。
具体的,导热硅脂133是一种高导热绝缘有机硅材料,产品同时具有低油离度(趋向于零),耐高低温、耐水、臭氧、耐气候老化。可在-50℃至+230℃的温度下长期保持使用时的脂膏状态。导热硅脂133具有高导热率,极佳的导热性,良好的电绝缘性(只针对绝缘导热硅脂),较宽的使用温度,很好的使用稳定性,较低的稠度和良好的施工性能。可以用来向散热组件132传导可控硅整流组件131散发出来的热量,使可控硅整流组件131温度保持在一个可以稳定工作的水平,防止可控硅整流组件131因为散热不良而损毁,并延长使用寿命。
如图3所示,可控硅整流组件131包括多个,多个可控硅整流组件131间隔设置在挤压型材散热器1324上,散热风扇1322和通风孔1122也设置为多个,多个通风孔1122在第一侧板112上间隔设置。
具体的,散热风扇1322和通风孔1122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以便于气流的畅通,散热风扇1322的个数可以与可控硅整流组件131的个数相同,也可以不同。示例的,可控硅整流组件131的个数可设置为三组,散热风扇1322和通风孔1122的个数可设置为四组。只要能够保证可控硅整流组件131产生的热量及时导出即可。另外,散热风扇1322和通风孔1122均设置在第二空间130对应的位置,以保证散热的稳定性。
如图4所示,可控硅整流组件131包括可控硅整流本体1312以及分别与可控硅整流本体1312连接的第一导电板1314和第二导电板1316,第一导电板1314和第二导电板1316分别从可控硅整流组件131延伸至第一侧板112外侧。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的可控硅整流组件131整流组件取消了常规设置中可控硅整流本体1312上的接线插口,直接通过将第一导电板1314和第二导电板1316延伸至第一侧板112外侧,作为输入输出端子使用,减少了连接损耗及可控硅整流本体1312连接位置接线处的热量聚集问题。
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三组可控硅整流组件131时,三相电路同时实现并离网切换,采用上述结构,将三相并离网切换电路分别独立布置,每个独立单元均具有第一导电板1314和第二导电板1316(即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使其可靠性更高,且故障容易排查。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板1314和第二导电板1316可采用大电流铜排,有利于减少导体自身产生的热量,使连接更加稳定可靠。
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侧板112上与第一空间120对应位置处设置有指示灯124和通讯端子125,指示灯124与控制组件121电连接,通讯端子125与监控组件122电连接。
具体的,通过将指示灯124与控制组件121电连接,控制组件121控制并离网切换装置100的工作状态可通过指示灯124表现出来,使得并离网切换装置100的工作状态更加直观。通过将通讯端子125与监控组件122电连接,有利于并离网切换装置100与终端通讯连接,使得并离网切换装置100的使用更加智能,便于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实时情况,并及时作出对应的操作,提升并离网切换装置100使用时的可操作性。
如图2所示,并离网切换装置100还包括防护罩140,防护罩140与第一侧板112扣合,防护罩140或第一侧板112上设置有定位柱141,防护罩140通过定位柱141与第一侧板112定位。
具体的,由于并离网切换装置100在工作时,第一导电板1314和第二导电板1316均带电,为了保障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需要增设防护罩140进行防护。通过在防护罩140或第一侧板112上设置的定位柱141,可实现防护罩140或第一侧板112之间的定位及初步的固定,让工作人员可以直接通过螺钉对防护罩140进行紧固。为了保证与第一导电板1314、第二导电板1316或通讯端子125连接线缆的与外界其他组件的连通,在防护罩140上还可设置有过孔或穿线口等,以使线缆通过,方便线缆的连接。使用时,第一侧板112作为并离网切换装置100的前端使用,通过在前端接线,有利于接线等操作和故障的查找排除,在并离网切换装置100出现故障维护时,只需要拆除在前端的接线即可,方便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操作,并减小操作难度。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防护罩140上开设有通风网孔143和观察窗口145,通风网孔143与第二空间130相对应,观察窗口145与指示灯124相对应。
具体的,通过将通风网孔143与第二空间130相对应,在散热风扇1322工作时,便于气流通过通风网孔143导通,使得风冷散热稳定可靠。通过将观察窗口145与指示灯124相对应,便于通过防护罩140查看并离网切换装置100的工作状态。
如图2所示,壳体110还包括与第一侧板112相对两侧连接的第三侧板116,第三侧板116上分别对应设置有挂耳150,挂耳150上设置有多个缺口152。
这样一来,可以通过挂耳150使并离网切换装置100与需要安装的机柜或箱体进行装配,也可通过挂耳150上设置的缺口152调节安装高度等,使安装更加灵活方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集控链储能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并离网切换装置100,以及与并离网切换装置100连接的储能变流器。该集控链储能系统包含与前述实施例中的并离网切换装置100相同的结构和有益效果。并离网切换装置100的结构和有益效果已经在前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并离网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壳体隔挡为相互隔离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在所述第一空间设置有控制组件以及分别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的监控组件和驱动组件,在所述第二空间设置有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的可控硅整流组件以及与所述可控硅整流组件散热面贴合的散热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离网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风扇和挤压型材散热器,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通风孔和导流孔,所述散热风扇设置于所述通风孔处,所述第二侧板为镂空结构,所述散热风扇的出风侧朝向所述挤压型材散热器,所述散热风扇形成的气流通过所述挤压型材散热器由第二侧板吹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并离网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硅整流组件与所述散热组件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脂,所述可控硅整流组件的散热面通过所述导热硅脂与所述散热组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并离网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硅整流组件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可控硅整流组件间隔设置在所述挤压型材散热器上,所述散热风扇和所述通风孔也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通风孔在所述第一侧板上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并离网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硅整流组件包括可控硅整流本体以及分别与所述可控硅整流本体连接的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所述第一导电板和所述第二导电板分别从所述可控硅整流组件延伸至所述第一侧板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并离网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上与所述第一空间对应位置处设置有指示灯和通讯端子,所述指示灯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所述通讯端子与所述监控组件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并离网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并离网切换装置还包括防护罩,所述防护罩与所述第一侧板扣合,所述防护罩或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定位柱,所述防护罩通过所述定位柱与所述第一侧板定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并离网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上开设有通风网孔和观察窗口,所述通风网孔与所述第二空间相对应,所述观察窗口与所述指示灯相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意一项所述的并离网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两侧连接的第三侧板,所述第三侧板上分别对应设置有挂耳,所述挂耳上设置有多个缺口。
10.一种集控链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并离网切换装置,以及与所述并离网切换装置连接的储能变流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116193.8U CN211063061U (zh) | 2020-01-18 | 2020-01-18 | 一种并离网切换装置和集控链储能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116193.8U CN211063061U (zh) | 2020-01-18 | 2020-01-18 | 一种并离网切换装置和集控链储能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063061U true CN211063061U (zh) | 2020-07-21 |
Family
ID=71587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116193.8U Active CN211063061U (zh) | 2020-01-18 | 2020-01-18 | 一种并离网切换装置和集控链储能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063061U (zh) |
-
2020
- 2020-01-18 CN CN202020116193.8U patent/CN21106306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621420A1 (en) | Photovoltaic inverter | |
CN213988991U (zh) | 模块化户用锂电池储能热管理系统 | |
CN203423630U (zh) | 一种变流器dc/ac功率模块 | |
CN211063061U (zh) | 一种并离网切换装置和集控链储能系统 | |
CN210468531U (zh) | 一种强弱电一体物联设备箱 | |
CN111162458A (zh) | 一种并离网切换装置和集控链储能系统 | |
CN203617913U (zh) | 一种离网逆变器母线排组件 | |
CN213518406U (zh) | 一种智能门禁网络控制器 | |
CN210461124U (zh) | 一种防跳断路器的变流器冷却风扇 | |
CN210608899U (zh) | 变流器功率单元 | |
CN113364027A (zh) | 储能模组、储能装置及发电系统 | |
CN111342790B (zh) | 一种智能型电力有源滤波模块 | |
CN216121458U (zh) | 电源设备和电源柜 | |
CN221328805U (zh) | 一种直流变换器专用箱 | |
CN221529701U (zh) | 电容器和功率单元 | |
CN219937737U (zh) | 一种电气柜体单元、电气柜体组合及电气柜体工作组 | |
CN216491736U (zh) | 一种mppt的风光互补控制器 | |
CN219042343U (zh) | 一种空调器的控制电盒组件 | |
CN215870336U (zh) | 一种模块化结构及配电柜 | |
CN221283054U (zh) | 一种整流单元 | |
CN219041199U (zh) | 一种中置式高压开关柜 | |
CN221467208U (zh) | 储能变流壳体、储能变流装置及储能装置 | |
CN216959023U (zh) | 一种微电网交流智能配电柜 | |
CN220673639U (zh) | 储能逆变器和储能系统 | |
CN218602539U (zh) | 散热装置、供电装置及一体式储能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